卷之二千九百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天德者謂之聖人。
《立元神篇》:天積衆精以自剛。
聖人積衆賢以自強;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聖人序爵祿以自明。
天所以剛者,非一精之力;聖人所以強者,非一賢之德也。
故天道務盛其精,聖人務衆其賢盛其精而壹其陽,衆其賢而壹其心,壹其陽,然後可以緻其神;同其心,然後可以緻其功。
是以建治之術,貴得賢而同心。
為人君者,其要貴神,神者,不可得而視也,不可得而職也。
是故視而不見其形,聽而不聞其聲。
聲之不聞,故莫得其響;不見其形,故莫得其影。
莫得其影,則無以曲直也;莫得其響,則無以清濁也。
無以曲直,則其功不可得而敗;無以清濁,則其名不可得而度也。
所謂不見其形者,非不見其進止之形也,言其所以進止不可得而見也;所謂不聞其聲者,非不聞其号令之聲也,言其所以号令不可得而聞也。
不見不聞,是謂冥昏。
能冥則明,能昏則彰,能冥能昏,是謂神。
人君貴居冥而明其位,處陰而向陽,惡人見其情而欲知人之心。
是故為人君者,執無源之慮,行無端之事,以不求奪,以不問問。
吾以不求奪,則我利矣;彼以不出出,則彼費矣;吾以不問問,則我神矣;彼以不對對,則彼情矣。
故終日問之,彼不知其所對;終日奪之,彼不知其所出。
吾則以明而彼不知其所亡,故人臣居陽而為陰,人君居陰而為陽,陰道尚形而露情,陽道無端而貴神。
【劉向說苑】 聖人之于百姓,其猶赤子乎? 【大戴禮】 聖人智通大道,應變不窮,穆穆純純。
哀公問何謂聖人?孔子曰:“聖人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
” 【韓詩内傳】 以從俗為善,以貨财為寶,以養性為己至道,是民德也,未及于士也;行法而志堅,不以私欲害其所聞,是勁士也,未及于君子也;行法而志堅,好修其所聞以矯其情,言行多當,示安谕也,知慮多當,未周密也,上則能大其所隆也,下則開道不若已者,是笃厚君子,未及聖人也。
若夫百王之法,若别白黑,應當世之變,若數三綱,行禮要節,若性四支,因化之功,若推四時,天下得序,群物安居,是聖人也。
《詩》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又曰:聖人養一性而禦大氣,持一命而節滋味,奄治天下,不遺其小,存其精神,以補其中,謂之志。
《詩》曰:不競不纟求,不剛不柔,言得中也。
【楊子】 聖人樂天知命,樂天則不勤,知命則不憂。
《修身》聖人好己師。
聖人耳不順乎非,口不離乎善。
聖人曰神。
聖人用,天下檢。
觀乎天地則見聖人。
有德者好問聖人。
并同上聖人文質者也。
車服以彰之,藻色以明之,聲音以揚之,詩書以光之。
《先知》聖人樂天,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
聖人之法,未嘗不關盛衰焉。
聖人之道,譬猶日之中矣。
不及則未,過則宏。
并同上惟聖人為可以開明。
《問道》聖人之言似于水火,水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遠,火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壯。
聖人之治天下也,礙諸以禮樂。
大哉聖人言之至也。
開之廣然見四海。
并同上聖人聰明淵懿,繼天測靈,冠乎群倫,經諸範。
五百聖人有拟天地而參諸身乎?或問:“五百歲而聖人出,有諸?”曰:“堯舜禹,君臣也,而并。
文武周公,父子也,而處。
湯孔子數百歲而生,因生以推來,雖千一不可知也。
”或問:“聖人占天乎?”曰:“聖人以人占天”。
渾渾乎聖人之道,群心之用也。
聖人重其道而輕其祿。
聖人之言遠如天。
聖人矢口而成言,肆筆而成書,言可聞而不可殚,書可觀而不可盡。
聖人之材天地也。
”李注:覆載與天地合其德。
聖人之言,天也。
或曰聖人無益于庸也。
天地簡易而聖人法之。
聖人愈鈍而後利,關百聖而不慚,蔽天地而不恥,能言之類莫能加也。
貴無敵,富無倫。
并同上聖人得言之解,得畫之體。
問神人聖人之辭,渾渾若川。
問神心其神矣乎?能常操而存者,其惟聖人乎?聖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順,緻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際使之無間者也。
同上問聖人表裡。
曰:威儀文辭表也,德行忠信裡也,《重黎》孝至矣。
一言而該,聖人不加焉。
《孝至》或曰:“聖人事,異乎?”曰:“聖人德之為事”。
同上仰聖人而知衆說之郛也。
《學行》遷善也者,聖人之徒欤! 聖人則異賢人矣。
并同上聖人虎别,其文炳也。
《吾子》聖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諸?曰:“丹青初則炳,久則渝渝乎哉!”或曰:“聖人之道若天,天則有常矣。
奚聖人之多變也?”曰:“聖人固多變,人之書言行天也,天其少變乎?”并《君子》 【淮南鴻烈解】 聖人無思慮,無設儲,來者弗迎,去者弗将。
将送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故處衆枉之中不失其直。
天下皆流,獨不離其壇城,故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已,修天之理;不豫謀,不乘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
則不求所無,不失所得,内無旁禍,外無旁福。
禍福不生,安有人賊。
為善則觀,為不善則議。
觀則生貴,議則生患。
故道術不可以進而求名,而可以退而修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離害。
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智見譽,法修自然,己無所與。
慮不勝數,行不勝德,事不勝道。
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不通,與道争則兇。
故《詩》曰:不識弗知,順帝之則。
《诠言訓》聖人不以名屍,不為謀府,不為争任,不為智主,藏無形,行無迹,遊無朕。
朕兆不為福先,不為禍始。
保于虛無,動于不得已。
欲福者或為禍,欲利者或離害。
故無為而甯者,失其所以甯則危;無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則亂。
星列于天而明,故人指之;義列于德而見,故人視之。
人之所指,動則有章;人之所視,行則有迹。
動有章則詞,行有迹則議。
故聖人明于不形,藏迹于無為。
同上聖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滌蕩之。
故因則大,化則細矣。
《泰族訓》聖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
《原道訓》聖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聖人一度循轫。
并同上聖人之學,欲以反性于初而遊心于虛也。
《淑真訓》聖人内修道術,而不外飾仁義。
同上古之聖人,和愉甯靜也。
其志得道行,命也。
同上聖人由近知遠,萬殊為一。
《本經訓》聖人在位,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
《覽冥訓》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
聖人在上,化育如神。
聖人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者。
并《缪稱訓》聖人之财制物也,猶工匠之削鑿枘也,曲得其宜不折傷。
《齊俗訓》聖人法天順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
《精神訓》聖人事省而易治。
《王術訓》聖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
同上 【東漢書】 天之紀綱,聖人寶焉。
《律曆志》曆法雲:昔者聖人之作曆也,觀璇玑之運,三光之行,道之發斂,景之長短,鬥剛之建,青龍所躔。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而制術焉。
同上聖人處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所以副其德彰其功也。
《輿服志》天道性命,聖人難言。
《桓譚傳》故聖人升高據上,則以德義為首;涉危覆傾,則以賢者為力。
《黃瓊傳疏》蔡邕作《釋誨》曰:蓋聞聖人之大寶曰位,故以仁守位,以财聚人。
《本傳》聖人執權,遵時定制。
崔《政論》故聖人能與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變。
同上聖人順時以動。
《皇甫嵩傳》 【晉書】 昔者聖人拟宸極以運璇玑,揆天行而序景耀。
《律曆志》聖人德侔二儀,道貫三才《範甯傳》聖人之臨天下也,祖乾綱以流化,順谷風以興仁。
兼三才而禦物,開四聰以招賢。
《華譚傳》包舉六合,其惟聖人乎?《虞預傳》 【抱樸子】 《行品篇》:拟玄黃之覆載,楊明并以表微,文彪而備體,澄獨見以入神者,聖人也。
【文選】 聖人有壹定之論。
班固《賓戲》昔者聖人受命河洛。
聖人所以為聖者,蓋在乎樂天知命。
黃河清而聖人生,裡社鳴而聖人出,群龍見而聖人用。
并李蕭遠《運命論》蓋聖人之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東方朔《客難》 【隋書】 聖人法乾坤以作則,因卑高以垂教,設官分職,錫圭祚土,由近而制遠,自中以航外。
《百官志》 【文中子】 今乃知天下之治,聖人斯在上矣。
《王道》聖人無常心,以萬物為心。
聖人達而賞罰行,聖人窮而褒貶作。
同上聖人所以響明而節天下也,其得中道乎?故能辯上下,定民志。
《禮樂》薛收問:“聖人與天地如何?”子曰:“天生之,地長之,聖人成之。
”《魏相》聖人采詩以觀其變。
《天地》董常曰:願聖人之道行于時。
陳叔運問祭,子曰:“何獨祭乎?亦有祀焉,有祭焉,有享焉,三者不同。
古先聖人所以接三才之奧也。
”并同上聖人之道,其昌也潛,其弊也浸。
若寒暑進退,物莫不從之,而莫知其由也。
《周公》《易》聖人之動也,于是乎用以乘時矣。
《問易》天下有道,聖人藏焉;天下無道,聖人彰焉。
《述史》天下有道,聖人推而行之;無道,聖人述而藏之。
《錄關子明事》聖人輔相天地,準繩陰陽,恢皇綱,立人極。
同上 【唐書】 聖人大德在能納谏,太宗而能容魏征之直。
《陳子昂傳》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鳳紀,南面以君天下。
《經籍志》天有五音,所以司日也;地有六律,所以司辰也。
參伍相周,究于六十,聖人以此見天地之心也。
《律曆志》 聖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為本。
《馬周上疏》聖人訓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
同上聖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
《崔群贊》治己治人,惟聖人能之。
《北狄贊》聖人以不言為德。
《劉洎傳》多聞阙疑,不恥下問,聖人之心也。
《張薦傳》聖人防亂未然,天下何由不治?《韓琬傳》聖人接三才之奧,理四海之廣。
《柳仲郢傳》憲宗國嗣未立,李绛等言:聖人以天下為大器,知一人不可獨化,四海不可無本,故建太子以自副。
《惠昭太子傳》聖人尊德禮而卑刑罰,故舜先敕契,以敷五教,後任處由以五刑也。
《魏征疏》《易》曰: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為而成,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
《司馬承正傳》聖人無名者,不為可名之名。
聖人受命于天,以人為主;功濟于天,天人和同,則宗廟受福,子孫蒙慶。
《高郢
《立元神篇》:天積衆精以自剛。
聖人積衆賢以自強;天序日月星辰以自光,聖人序爵祿以自明。
天所以剛者,非一精之力;聖人所以強者,非一賢之德也。
故天道務盛其精,聖人務衆其賢盛其精而壹其陽,衆其賢而壹其心,壹其陽,然後可以緻其神;同其心,然後可以緻其功。
是以建治之術,貴得賢而同心。
為人君者,其要貴神,神者,不可得而視也,不可得而職也。
是故視而不見其形,聽而不聞其聲。
聲之不聞,故莫得其響;不見其形,故莫得其影。
莫得其影,則無以曲直也;莫得其響,則無以清濁也。
無以曲直,則其功不可得而敗;無以清濁,則其名不可得而度也。
所謂不見其形者,非不見其進止之形也,言其所以進止不可得而見也;所謂不聞其聲者,非不聞其号令之聲也,言其所以号令不可得而聞也。
不見不聞,是謂冥昏。
能冥則明,能昏則彰,能冥能昏,是謂神。
人君貴居冥而明其位,處陰而向陽,惡人見其情而欲知人之心。
是故為人君者,執無源之慮,行無端之事,以不求奪,以不問問。
吾以不求奪,則我利矣;彼以不出出,則彼費矣;吾以不問問,則我神矣;彼以不對對,則彼情矣。
故終日問之,彼不知其所對;終日奪之,彼不知其所出。
吾則以明而彼不知其所亡,故人臣居陽而為陰,人君居陰而為陽,陰道尚形而露情,陽道無端而貴神。
【劉向說苑】 聖人之于百姓,其猶赤子乎? 【大戴禮】 聖人智通大道,應變不窮,穆穆純純。
哀公問何謂聖人?孔子曰:“聖人其事大,配乎天地,參乎日月。
” 【韓詩内傳】 以從俗為善,以貨财為寶,以養性為己至道,是民德也,未及于士也;行法而志堅,不以私欲害其所聞,是勁士也,未及于君子也;行法而志堅,好修其所聞以矯其情,言行多當,示安谕也,知慮多當,未周密也,上則能大其所隆也,下則開道不若已者,是笃厚君子,未及聖人也。
若夫百王之法,若别白黑,應當世之變,若數三綱,行禮要節,若性四支,因化之功,若推四時,天下得序,群物安居,是聖人也。
《詩》曰明昭有周,式序在位。
又曰:聖人養一性而禦大氣,持一命而節滋味,奄治天下,不遺其小,存其精神,以補其中,謂之志。
《詩》曰:不競不纟求,不剛不柔,言得中也。
【楊子】 聖人樂天知命,樂天則不勤,知命則不憂。
《修身》聖人好己師。
聖人耳不順乎非,口不離乎善。
聖人曰神。
聖人用,天下檢。
觀乎天地則見聖人。
有德者好問聖人。
并同上聖人文質者也。
車服以彰之,藻色以明之,聲音以揚之,詩書以光之。
《先知》聖人樂天,陶成天下之化,使人有士君子之器。
聖人之法,未嘗不關盛衰焉。
聖人之道,譬猶日之中矣。
不及則未,過則宏。
并同上惟聖人為可以開明。
《問道》聖人之言似于水火,水測之而益深,窮之而益遠,火用之而彌明,宿之而彌壯。
聖人之治天下也,礙諸以禮樂。
大哉聖人言之至也。
開之廣然見四海。
并同上聖人聰明淵懿,繼天測靈,冠乎群倫,經諸範。
五百聖人有拟天地而參諸身乎?或問:“五百歲而聖人出,有諸?”曰:“堯舜禹,君臣也,而并。
文武周公,父子也,而處。
湯孔子數百歲而生,因生以推來,雖千一不可知也。
”或問:“聖人占天乎?”曰:“聖人以人占天”。
渾渾乎聖人之道,群心之用也。
聖人重其道而輕其祿。
聖人之言遠如天。
聖人矢口而成言,肆筆而成書,言可聞而不可殚,書可觀而不可盡。
聖人之材天地也。
”李注:覆載與天地合其德。
聖人之言,天也。
或曰聖人無益于庸也。
天地簡易而聖人法之。
聖人愈鈍而後利,關百聖而不慚,蔽天地而不恥,能言之類莫能加也。
貴無敵,富無倫。
并同上聖人得言之解,得畫之體。
問神人聖人之辭,渾渾若川。
問神心其神矣乎?能常操而存者,其惟聖人乎?聖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順,緻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際使之無間者也。
同上問聖人表裡。
曰:威儀文辭表也,德行忠信裡也,《重黎》孝至矣。
一言而該,聖人不加焉。
《孝至》或曰:“聖人事,異乎?”曰:“聖人德之為事”。
同上仰聖人而知衆說之郛也。
《學行》遷善也者,聖人之徒欤! 聖人則異賢人矣。
并同上聖人虎别,其文炳也。
《吾子》聖人之言,炳若丹青,有諸?曰:“丹青初則炳,久則渝渝乎哉!”或曰:“聖人之道若天,天則有常矣。
奚聖人之多變也?”曰:“聖人固多變,人之書言行天也,天其少變乎?”并《君子》 【淮南鴻烈解】 聖人無思慮,無設儲,來者弗迎,去者弗将。
将送人雖東西南北,獨立中央,故處衆枉之中不失其直。
天下皆流,獨不離其壇城,故不為善、不避醜,遵天之道;不為始,不專已,修天之理;不豫謀,不乘時,與天為期;不求得,不辭福,從天之則。
則不求所無,不失所得,内無旁禍,外無旁福。
禍福不生,安有人賊。
為善則觀,為不善則議。
觀則生貴,議則生患。
故道術不可以進而求名,而可以退而修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離害。
故聖人不以行求名,不以智見譽,法修自然,己無所與。
慮不勝數,行不勝德,事不勝道。
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窮而道無不通,與道争則兇。
故《詩》曰:不識弗知,順帝之則。
《诠言訓》聖人不以名屍,不為謀府,不為争任,不為智主,藏無形,行無迹,遊無朕。
朕兆不為福先,不為禍始。
保于虛無,動于不得已。
欲福者或為禍,欲利者或離害。
故無為而甯者,失其所以甯則危;無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則亂。
星列于天而明,故人指之;義列于德而見,故人視之。
人之所指,動則有章;人之所視,行則有迹。
動有章則詞,行有迹則議。
故聖人明于不形,藏迹于無為。
同上聖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滌蕩之。
故因則大,化則細矣。
《泰族訓》聖人内修其本,而不外飾其末,保其精神偃其智,故漠然無為而無不為也。
《原道訓》聖人不以人滑天,不以欲亂情,不謀而當,不言而信,不慮而得,不為而成。
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
聖人一度循轫。
并同上聖人之學,欲以反性于初而遊心于虛也。
《淑真訓》聖人内修道術,而不外飾仁義。
同上古之聖人,和愉甯靜也。
其志得道行,命也。
同上聖人由近知遠,萬殊為一。
《本經訓》聖人在位,懷道而不言,澤及萬民。
《覽冥訓》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
聖人在上,化育如神。
聖人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者。
并《缪稱訓》聖人之财制物也,猶工匠之削鑿枘也,曲得其宜不折傷。
《齊俗訓》聖人法天順情,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
《精神訓》聖人事省而易治。
《王術訓》聖人之于善也,無小而不舉;其于過也,無微而不改。
同上 【東漢書】 天之紀綱,聖人寶焉。
《律曆志》曆法雲:昔者聖人之作曆也,觀璇玑之運,三光之行,道之發斂,景之長短,鬥剛之建,青龍所躔。
參伍以變,錯綜其數而制術焉。
同上聖人處乎天子之位,服玉藻邃延,所以副其德彰其功也。
《輿服志》天道性命,聖人難言。
《桓譚傳》故聖人升高據上,則以德義為首;涉危覆傾,則以賢者為力。
《黃瓊傳疏》蔡邕作《釋誨》曰:蓋聞聖人之大寶曰位,故以仁守位,以财聚人。
《本傳》聖人執權,遵時定制。
崔《政論》故聖人能與世推移,而俗士苦不知變。
同上聖人順時以動。
《皇甫嵩傳》 【晉書】 昔者聖人拟宸極以運璇玑,揆天行而序景耀。
《律曆志》聖人德侔二儀,道貫三才《範甯傳》聖人之臨天下也,祖乾綱以流化,順谷風以興仁。
兼三才而禦物,開四聰以招賢。
《華譚傳》包舉六合,其惟聖人乎?《虞預傳》 【抱樸子】 《行品篇》:拟玄黃之覆載,楊明并以表微,文彪而備體,澄獨見以入神者,聖人也。
【文選】 聖人有壹定之論。
班固《賓戲》昔者聖人受命河洛。
聖人所以為聖者,蓋在乎樂天知命。
黃河清而聖人生,裡社鳴而聖人出,群龍見而聖人用。
并李蕭遠《運命論》蓋聖人之教化如此,欲自得之,自得之,則敏且廣矣。
東方朔《客難》 【隋書】 聖人法乾坤以作則,因卑高以垂教,設官分職,錫圭祚土,由近而制遠,自中以航外。
《百官志》 【文中子】 今乃知天下之治,聖人斯在上矣。
《王道》聖人無常心,以萬物為心。
聖人達而賞罰行,聖人窮而褒貶作。
同上聖人所以響明而節天下也,其得中道乎?故能辯上下,定民志。
《禮樂》薛收問:“聖人與天地如何?”子曰:“天生之,地長之,聖人成之。
”《魏相》聖人采詩以觀其變。
《天地》董常曰:願聖人之道行于時。
陳叔運問祭,子曰:“何獨祭乎?亦有祀焉,有祭焉,有享焉,三者不同。
古先聖人所以接三才之奧也。
”并同上聖人之道,其昌也潛,其弊也浸。
若寒暑進退,物莫不從之,而莫知其由也。
《周公》《易》聖人之動也,于是乎用以乘時矣。
《問易》天下有道,聖人藏焉;天下無道,聖人彰焉。
《述史》天下有道,聖人推而行之;無道,聖人述而藏之。
《錄關子明事》聖人輔相天地,準繩陰陽,恢皇綱,立人極。
同上 【唐書】 聖人大德在能納谏,太宗而能容魏征之直。
《陳子昂傳》經籍也者,先聖據龍圖、握鳳紀,南面以君天下。
《經籍志》天有五音,所以司日也;地有六律,所以司辰也。
參伍相周,究于六十,聖人以此見天地之心也。
《律曆志》 聖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為本。
《馬周上疏》聖人訓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
同上聖人不畏多難而畏無難。
《崔群贊》治己治人,惟聖人能之。
《北狄贊》聖人以不言為德。
《劉洎傳》多聞阙疑,不恥下問,聖人之心也。
《張薦傳》聖人防亂未然,天下何由不治?《韓琬傳》聖人接三才之奧,理四海之廣。
《柳仲郢傳》憲宗國嗣未立,李绛等言:聖人以天下為大器,知一人不可獨化,四海不可無本,故建太子以自副。
《惠昭太子傳》聖人尊德禮而卑刑罰,故舜先敕契,以敷五教,後任處由以五刑也。
《魏征疏》《易》曰: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是知天不言而信,不為而成,無為之旨,理國之道也。
《司馬承正傳》聖人無名者,不為可名之名。
聖人受命于天,以人為主;功濟于天,天人和同,則宗廟受福,子孫蒙慶。
《高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