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九百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傳》聖人廣宣文教。
《李遐叔傳》聖人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
《源乾耀傳》聖人酌天道而行者也,亦貴其不已。
裴土自《賢良策》古者聖人不出戶而知天下。
牛僧孺《賢良策》聖人不專其德,賢智必有所歸。
姚珏《谏太子書》君子謹初,聖人存戒,本立輔臣,朝夕納誨。
陸贽《奏議》聖人制事,必度物宜,無求備于一人,無責人于不逮。
同上聖人治天下有要道,曰要在孝悌而已。
溫彥博曰:聖人之道無不通。
《突厥傳》張蘊古《大寶箴》: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于已,推恩于民。
【唐張說集】 《握乾符頌》:聖人握符之大寶也,聖人握符之大政也,聖人握符之大祥也,聖人握符之大曆也。
【韓昌黎集】 聖人抱誠明之正性,根中庸之正德。
《顔子不貳過論》聖人一視而同仁,笃近而舉遠。
《原人》聖人之道不傳世。
《讀荀》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師說》聖益聖,聖人之所以為聖。
同上夫聖人乃萬世之标準也。
《伯夷頌》聖人之舉事舉為,無不與人共之者也。
《進士策問》且古聖人言通者,百行衆藝備于身。
《通解》《賀雨表》:聖人之德與天地通,誠發于中,事應于外。
【柳宗元集】 聖人之為教,立中道以示于後。
《時令論》天地泰而聖人出,雷雨解而品物榮。
《賀踐祚表》 【李文公集】 《複性書》:上成者,聖人之性也。
寂然不動,廣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劉子】 《明謙》:道盈體沖,聖人之謙也,《易》稱謙尊而彌光。
【劉公是先生弟子記】 聖人行而當理,非求當也,自當也;言而中律,非求中也,自中也。
聖人辯必能窮萬物而不言,智必能兼萬事而不為。
不言者有所止之,不為者有所因之。
【冷齋夜話】 朱世英言:昔從文公定林數夕,聞所未聞,嘗曰:子曾讀《遊俠傳》否?移此心學無上菩提,孰能禦哉?又曰:成周三代之際,聖人多生吾儒中,兩漢以下,聖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論也。
又曰:吾止以雪峰一句語作宰相。
世英曰:願聞雪峰之語。
公曰:這老子嘗為衆生,自是什麼? 【程氏遺書】 聖人即天地也。
天地中何物不有,天地豈嘗有心柬别善惡。
一切函容覆載,但處之有道耳。
若善者親之,不善者遠之,則物不與者多矣,安得為天地?故聖人之志,止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朱子語錄】 聖人之于天地,猶子之于父母。
《佛經》雲: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聖人亦是為這一大事出來。
這個道理雖人所固有,若非聖人,如何得如此光明盛大?你不曉得,我說在這裡教你曉得;你不會做底,我做下樣子在此與你做。
隻是要持守這個道理,教他常立在世間,上拄天,下拄地,常如此端正。
才一日無人維持,便傾倒了。
少間腳拄天,頭拄地,颠倒錯亂,便都壞了。
所以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天隻生得你,付得你這道理,你做與不做卻在你。
做得好也由你,做得不好也由你,所以又為之立君師以作成之。
既撫養你,又教導你,便無一夫不遂其性。
如堯舜之時,真個是寵綏四方,隻是世間不好底人不定疊底事,才遇堯舜都安帖平定了。
所以謂之克相上帝,蓋助上帝之不及也。
自秦漢以來,講學不明,世之人君,固有因其才智做得功業,然無人知明德新民之事。
君道間有得其一二,而師道則絕無矣。
卓又問《易》:聖人參天地而兩之。
雲雲。
先生雲:前日正與學者言佛經雲: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聖人亦是為一大事出現于世。
上至天,下至地,中間是人,塞于兩間者,無非此理。
須是聖人出來,左提右挈,原始要終,無非欲人之有以全此理,而不失其本然之性也。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隻是為此道理,所以作個君師以輔相裁成左右民,使各全其秉彜之良,而不失其本然之善而已。
故聖人以其先得諸身者與民共之,隻是為這一個道理。
如老佛窺見這個道理。
莊子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大宗師篇》釋氏所謂: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他也窺見這個道理,隻是他說得驚天動地。
聖人之學,則其作用處與他全不同。
聖人之學,則至虛而實實,至無而實有,有此物則有此理。
佛氏隻見得如此便休了,所以不同。
又問輔相裁成,若以學者言之,日用處也有這樣處否?曰:有之。
如饑則食,渴則飲,寒則裘,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作為耒耜網罟之類,皆輔相左右民事。
卓易木條亻間錄同 【朱子語續錄】 聖人萬善皆備,有一毫之失,此不足為聖人。
常人終日為不善,偶有一毫之善,此善心生也。
聖人要求備,故大舜無一毫厘不是,此所以為聖人。
不然又安足謂之舜哉? 【侯氏靜一泛言】 “開天聖人說”:三皇大聖人相繼出于天地開辟之頃,天不言,三聖代天而言;天不為,三聖代天而為。
此所以謂之天子,而為開天萬世之祖也。
又“聖人名教說”:聖人名教從天文地理之道而來。
天文地理人道,因聖人名教之垂世可征也。
觀六經諸子遺書可知,非天地不能成聖人之始,非聖人不能成天道之終。
有功于天地之間,有功于百世之下,切關乎人道,切補于國家、天下治術,與天地相終始,聖人之名教也。
【諸儒鳴道集】 伊川曰:聖人當人不問時,與木石同也。
屏山曰:聖人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與木石同,聖人真死矣。
籲!伊川曰:湯武未知是聖人不是聖人,若文王則分明是大聖人。
屏山曰:予甚不喜,程子謂孟轲有圭角,顔子未到無過之地,今也大不幸又聞此言,籲!可怪也夫。
伊川曰:孟子未敢便道是聖人,如說夷惠雲皆古聖人,必錯了一兩字。
如說大人則藐之,便不是也。
屏山曰:程子之畏大人者而侮聖人之言可乎?拟有一日之長,不可見其短,程子所見果長于古聖人否?明道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聖人,人也,不得無憂。
屏山曰:陋哉斯言!鼓萬物者,聖人之靈府也。
憂患豈能入哉!姑射之神人,塵垢糠,陶鑄堯舜,嶺南之觀察使自有廊幕在,程子豈知有此理哉? 【扪虱新語】 孟子所序三聖,世多泥于文而不知其意。
王荊公曰:伊尹之學,士多進而寡退,故伯夷出而矯之;伯夷之後,士多退而寡進,故柳下惠出而矯之。
三人者,皆因時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不免有弊。
至孔子之時,三聖之弊極于天下矣。
故孔子出,而後聖人之道大全,而無一偏之患。
蘇子由獨以為不然,曰:孔子嘗言此三人矣。
或謂之仁人,或謂之賢人,未聞以聖人而許之者。
其叙逸民,則曰“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夫人而不能無可無不可,尚足以為聖人乎?且三代之風,今世不得見矣。
春秋之際,士方以功利為急,孰謂其多退而寡進而有伯夷之弊,此皆妄意聖人耳。
予謂此說,足以正荊公之失而未盡孟子之意。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
此假義設辭也。
蓋孟子謂任與清與和,此三者士君子為行之大概也。
士君子之行未至于聖人,則必有所偏,偏則此三者必居其一矣。
夫以天下庸庸之人,多因乎流俗而不能自立也。
士君子于此三者,苟得其一,則亦可以自見于世。
故假此三人者以顯其義,然而不免有所偏,非全德也。
故複假孔子以終其說曰:孔子,聖之時者也。
以為士君子必如孔子,然後謂之全德,否則獨行一介之士而已,此孟子願學之意也。
又安有矯弊之說?彼孟子又豈以三子為足與孔子并而稱聖乎?予故曰:此孟子假義設辭,明矣。
孟子嘗以伯夷、柳下惠為聖人,王荊公複以孟子為聖人。
雖要推尊孟子,然不必如此立論也。
予觀文中子設教,自比孔子,而李翺至以其書比之太公家教,則又似貶抑太過,要之皆非至論耶。
【采真集】 聖人靜而為聖則歸其明,動而為王則用其光。
【樂府詩集】 《聖人出》:聖人出,陰陽和,美人出,遊九河。
佳人來,馬非離哉!何駕六飛龍。
四時和,君之臣,明護不道美人哉!宜天子,免甘星。
筮樂甫始;美人子,含四海。
【元劉文貞公集】 《聖人出》:二五合神靈,兆民一天性。
乃有純粹精,衆人獨曰聖。
道德備身心,剛常弘教命。
規矩則方圓,仁義定中正。
【國朝周巽泉性情集】 《聖人出》:羲軒位皇極,如日行中天。
聖聖繼作則,墳典斯流傳。
乾坤大一統,圖書垂萬年。
高岡來彩鳳,清廟鳴朱弦。
尼父振遐躅,人文日丕宣。
【劉基覆瓿集】 《聖人出》:聖人出,臨萬方。
若白日,登扶棄。
陰靈韬精星滅芒,群氛辟易歸大荒。
暧寒谷熙春陽,枯根發茁暢幽藏。
潛魚躍波谷鳥翔,花明草暖青天長。
青天長,聖人壽,北鬥軒轉調氣候。
北辰中居環列宿,八風應律九歌奏,圓方交格神靈辏。
聖人出,陽道開,億萬年,歌康哉! 【群書足用】 “聖人”《事對》: 清明記 睿知記 誠明韓 淵懿楊 盡倫荀 備道荀 冠群倫楊 育萬物記 《體題》:睿哲聰明、睿聰上智《賦偶》哉。
粹精乘首出之乾,輔相仰交通之泰。
行高于世,為萬世之法則,道備于身,具一身之準繩。
時龍方禦于乘乾,治象适符于開泰;睿哲高古,清明在躬;以自然輔物,未始害物,以無為化民,未嘗強民;鴻圖親缵于一人,鳳曆有開于千載。
智出世表,職司化鈞;正古今标準于萬世,任天下綱常于一身;乾君适應于禦天,震子肇新于王器;足以臨也,大而化之;聰以作謀,明以作哲;中于不勉,得于不思;前乎千古獨此為冠,後乎百世惟吾是師;大以能化,廣而乃神。
理皆同得此實先得,性本生知非由學知;處君師之任,必盡君師之責。
中天地而立,當成天地之能。
動作有文進退有度,從容中道周旋中規;百王禮樂孰主孰宰,一代綱常曷經曷綸;中正以觀,聰明有臨;五百歲而興,至此适應,數千年而來,未之有倫;兼三才之妙,實任成能之責,中兩間而立,獨司贊化之權;教設于觀,化流以乾;掌握道管,躬待化權。
賦隔會應亨嘉,孰不附攀于龍鳳;類從上下,自形飛躍于魚淵。
【兼金合璧】 《賦偶》能大而化,自生而知;物來能名也,明合日月,事至不惑也,識前著龜。
聰悟生禀,誠明性全;酬
《李遐叔傳》聖人教天下,必制禮以正人情。
《源乾耀傳》聖人酌天道而行者也,亦貴其不已。
裴土自《賢良策》古者聖人不出戶而知天下。
牛僧孺《賢良策》聖人不專其德,賢智必有所歸。
姚珏《谏太子書》君子謹初,聖人存戒,本立輔臣,朝夕納誨。
陸贽《奏議》聖人制事,必度物宜,無求備于一人,無責人于不逮。
同上聖人治天下有要道,曰要在孝悌而已。
溫彥博曰:聖人之道無不通。
《突厥傳》張蘊古《大寶箴》:聖人受命,拯溺亨屯,歸罪于已,推恩于民。
【唐張說集】 《握乾符頌》:聖人握符之大寶也,聖人握符之大政也,聖人握符之大祥也,聖人握符之大曆也。
【韓昌黎集】 聖人抱誠明之正性,根中庸之正德。
《顔子不貳過論》聖人一視而同仁,笃近而舉遠。
《原人》聖人之道不傳世。
《讀荀》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
《師說》聖益聖,聖人之所以為聖。
同上夫聖人乃萬世之标準也。
《伯夷頌》聖人之舉事舉為,無不與人共之者也。
《進士策問》且古聖人言通者,百行衆藝備于身。
《通解》《賀雨表》:聖人之德與天地通,誠發于中,事應于外。
【柳宗元集】 聖人之為教,立中道以示于後。
《時令論》天地泰而聖人出,雷雨解而品物榮。
《賀踐祚表》 【李文公集】 《複性書》:上成者,聖人之性也。
寂然不動,廣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劉子】 《明謙》:道盈體沖,聖人之謙也,《易》稱謙尊而彌光。
【劉公是先生弟子記】 聖人行而當理,非求當也,自當也;言而中律,非求中也,自中也。
聖人辯必能窮萬物而不言,智必能兼萬事而不為。
不言者有所止之,不為者有所因之。
【冷齋夜話】 朱世英言:昔從文公定林數夕,聞所未聞,嘗曰:子曾讀《遊俠傳》否?移此心學無上菩提,孰能禦哉?又曰:成周三代之際,聖人多生吾儒中,兩漢以下,聖人多生佛中,此不易之論也。
又曰:吾止以雪峰一句語作宰相。
世英曰:願聞雪峰之語。
公曰:這老子嘗為衆生,自是什麼? 【程氏遺書】 聖人即天地也。
天地中何物不有,天地豈嘗有心柬别善惡。
一切函容覆載,但處之有道耳。
若善者親之,不善者遠之,則物不與者多矣,安得為天地?故聖人之志,止欲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朱子語錄】 聖人之于天地,猶子之于父母。
《佛經》雲: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聖人亦是為這一大事出來。
這個道理雖人所固有,若非聖人,如何得如此光明盛大?你不曉得,我說在這裡教你曉得;你不會做底,我做下樣子在此與你做。
隻是要持守這個道理,教他常立在世間,上拄天,下拄地,常如此端正。
才一日無人維持,便傾倒了。
少間腳拄天,頭拄地,颠倒錯亂,便都壞了。
所以說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惟其克相上帝,寵綏四方。
天隻生得你,付得你這道理,你做與不做卻在你。
做得好也由你,做得不好也由你,所以又為之立君師以作成之。
既撫養你,又教導你,便無一夫不遂其性。
如堯舜之時,真個是寵綏四方,隻是世間不好底人不定疊底事,才遇堯舜都安帖平定了。
所以謂之克相上帝,蓋助上帝之不及也。
自秦漢以來,講學不明,世之人君,固有因其才智做得功業,然無人知明德新民之事。
君道間有得其一二,而師道則絕無矣。
卓又問《易》:聖人參天地而兩之。
雲雲。
先生雲:前日正與學者言佛經雲:我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于世,聖人亦是為一大事出現于世。
上至天,下至地,中間是人,塞于兩間者,無非此理。
須是聖人出來,左提右挈,原始要終,無非欲人之有以全此理,而不失其本然之性也。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師,隻是為此道理,所以作個君師以輔相裁成左右民,使各全其秉彜之良,而不失其本然之善而已。
故聖人以其先得諸身者與民共之,隻是為這一個道理。
如老佛窺見這個道理。
莊子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大宗師篇》釋氏所謂: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他也窺見這個道理,隻是他說得驚天動地。
聖人之學,則其作用處與他全不同。
聖人之學,則至虛而實實,至無而實有,有此物則有此理。
佛氏隻見得如此便休了,所以不同。
又問輔相裁成,若以學者言之,日用處也有這樣處否?曰:有之。
如饑則食,渴則飲,寒則裘,鑿井而飲,耕田而食,作為耒耜網罟之類,皆輔相左右民事。
卓易木條亻間錄同 【朱子語續錄】 聖人萬善皆備,有一毫之失,此不足為聖人。
常人終日為不善,偶有一毫之善,此善心生也。
聖人要求備,故大舜無一毫厘不是,此所以為聖人。
不然又安足謂之舜哉? 【侯氏靜一泛言】 “開天聖人說”:三皇大聖人相繼出于天地開辟之頃,天不言,三聖代天而言;天不為,三聖代天而為。
此所以謂之天子,而為開天萬世之祖也。
又“聖人名教說”:聖人名教從天文地理之道而來。
天文地理人道,因聖人名教之垂世可征也。
觀六經諸子遺書可知,非天地不能成聖人之始,非聖人不能成天道之終。
有功于天地之間,有功于百世之下,切關乎人道,切補于國家、天下治術,與天地相終始,聖人之名教也。
【諸儒鳴道集】 伊川曰:聖人當人不問時,與木石同也。
屏山曰:聖人屍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與木石同,聖人真死矣。
籲!伊川曰:湯武未知是聖人不是聖人,若文王則分明是大聖人。
屏山曰:予甚不喜,程子謂孟轲有圭角,顔子未到無過之地,今也大不幸又聞此言,籲!可怪也夫。
伊川曰:孟子未敢便道是聖人,如說夷惠雲皆古聖人,必錯了一兩字。
如說大人則藐之,便不是也。
屏山曰:程子之畏大人者而侮聖人之言可乎?拟有一日之長,不可見其短,程子所見果長于古聖人否?明道曰: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聖人,人也,不得無憂。
屏山曰:陋哉斯言!鼓萬物者,聖人之靈府也。
憂患豈能入哉!姑射之神人,塵垢糠,陶鑄堯舜,嶺南之觀察使自有廊幕在,程子豈知有此理哉? 【扪虱新語】 孟子所序三聖,世多泥于文而不知其意。
王荊公曰:伊尹之學,士多進而寡退,故伯夷出而矯之;伯夷之後,士多退而寡進,故柳下惠出而矯之。
三人者,皆因時之偏而救之,非天下之中道也,故不免有弊。
至孔子之時,三聖之弊極于天下矣。
故孔子出,而後聖人之道大全,而無一偏之患。
蘇子由獨以為不然,曰:孔子嘗言此三人矣。
或謂之仁人,或謂之賢人,未聞以聖人而許之者。
其叙逸民,則曰“我則異于是,無可無不可。
”夫人而不能無可無不可,尚足以為聖人乎?且三代之風,今世不得見矣。
春秋之際,士方以功利為急,孰謂其多退而寡進而有伯夷之弊,此皆妄意聖人耳。
予謂此說,足以正荊公之失而未盡孟子之意。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
此假義設辭也。
蓋孟子謂任與清與和,此三者士君子為行之大概也。
士君子之行未至于聖人,則必有所偏,偏則此三者必居其一矣。
夫以天下庸庸之人,多因乎流俗而不能自立也。
士君子于此三者,苟得其一,則亦可以自見于世。
故假此三人者以顯其義,然而不免有所偏,非全德也。
故複假孔子以終其說曰:孔子,聖之時者也。
以為士君子必如孔子,然後謂之全德,否則獨行一介之士而已,此孟子願學之意也。
又安有矯弊之說?彼孟子又豈以三子為足與孔子并而稱聖乎?予故曰:此孟子假義設辭,明矣。
孟子嘗以伯夷、柳下惠為聖人,王荊公複以孟子為聖人。
雖要推尊孟子,然不必如此立論也。
予觀文中子設教,自比孔子,而李翺至以其書比之太公家教,則又似貶抑太過,要之皆非至論耶。
【采真集】 聖人靜而為聖則歸其明,動而為王則用其光。
【樂府詩集】 《聖人出》:聖人出,陰陽和,美人出,遊九河。
佳人來,馬非離哉!何駕六飛龍。
四時和,君之臣,明護不道美人哉!宜天子,免甘星。
筮樂甫始;美人子,含四海。
【元劉文貞公集】 《聖人出》:二五合神靈,兆民一天性。
乃有純粹精,衆人獨曰聖。
道德備身心,剛常弘教命。
規矩則方圓,仁義定中正。
【國朝周巽泉性情集】 《聖人出》:羲軒位皇極,如日行中天。
聖聖繼作則,墳典斯流傳。
乾坤大一統,圖書垂萬年。
高岡來彩鳳,清廟鳴朱弦。
尼父振遐躅,人文日丕宣。
【劉基覆瓿集】 《聖人出》:聖人出,臨萬方。
若白日,登扶棄。
陰靈韬精星滅芒,群氛辟易歸大荒。
暧寒谷熙春陽,枯根發茁暢幽藏。
潛魚躍波谷鳥翔,花明草暖青天長。
青天長,聖人壽,北鬥軒轉調氣候。
北辰中居環列宿,八風應律九歌奏,圓方交格神靈辏。
聖人出,陽道開,億萬年,歌康哉! 【群書足用】 “聖人”《事對》: 清明記 睿知記 誠明韓 淵懿楊 盡倫荀 備道荀 冠群倫楊 育萬物記 《體題》:睿哲聰明、睿聰上智《賦偶》哉。
粹精乘首出之乾,輔相仰交通之泰。
行高于世,為萬世之法則,道備于身,具一身之準繩。
時龍方禦于乘乾,治象适符于開泰;睿哲高古,清明在躬;以自然輔物,未始害物,以無為化民,未嘗強民;鴻圖親缵于一人,鳳曆有開于千載。
智出世表,職司化鈞;正古今标準于萬世,任天下綱常于一身;乾君适應于禦天,震子肇新于王器;足以臨也,大而化之;聰以作謀,明以作哲;中于不勉,得于不思;前乎千古獨此為冠,後乎百世惟吾是師;大以能化,廣而乃神。
理皆同得此實先得,性本生知非由學知;處君師之任,必盡君師之責。
中天地而立,當成天地之能。
動作有文進退有度,從容中道周旋中規;百王禮樂孰主孰宰,一代綱常曷經曷綸;中正以觀,聰明有臨;五百歲而興,至此适應,數千年而來,未之有倫;兼三才之妙,實任成能之責,中兩間而立,獨司贊化之權;教設于觀,化流以乾;掌握道管,躬待化權。
賦隔會應亨嘉,孰不附攀于龍鳳;類從上下,自形飛躍于魚淵。
【兼金合璧】 《賦偶》能大而化,自生而知;物來能名也,明合日月,事至不惑也,識前著龜。
聰悟生禀,誠明性全;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