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九百七十三
關燈
小
中
大
酢萬變而默藏諸用,經緯四方而莫知其然;列九等之上,無愧班固,在二者之中,可卑樂正。
德變黎民,唐帝顯欽明之善;教形阙裡,宣尼都仁知之稱。
文王之德之純,因心而會,周人之才之美,豈學而知;聰明淵懿冠群倫,笃寶輝光新其德。
《事對》:聰明《書·堯典》:聰明文思,注言:聖德遠著。
又《命》:昔在文武,聰明齊聖。
又《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
廣淵《書·微子之命》:乃祖成湯,克齊聖廣淵。
睿智《易·系辭》: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
睿情《選·江文通雜體詩》:禮登伫睿情,樂阕延皇眄。
注:天子之情。
睿哲《書·舜典》:睿哲文明,溫恭允塞。
疏通《史》颛顼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達天德《禮·中庸》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實睿實聰《前叙傳》:孝昭帝,實睿實聰。
作謀作哲《書·洪範》五事:恭作肅,從作人,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法天立教《書·說命中》注:聖人所以法天而立教。
配天地《大戴記》:孔子曰:所謂聖人配乎天地,參乎日月。
賦偶運化于上,克明者君;鑒利害以前計,燭安危而逆知,明照四海,貴為一人。
睿略深蘊,英謀夙資。
日月其鑒,而無所不照,著龜其識,而無所不通。
臨朝大煌煌之美,有德全顯顯之宜。
智自天錫,德能日升。
智無不知也,不自為其智,神無不見也,不自為其神。
睿德全賦,聰謀悉知。
胸中之算雖曰自得,天下之事每虞不知。
光履帝位,深潛睿思;不以至聰而強所未悟,不以獨見而略所不知。
瑞物降生聖人 【王子年拾遺記】 孔子生之夜,有二蒼龍自天而下,而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以沐浴徵在。
天帝下奏鈞天之樂,有五老列于庭,則五星之精也。
先是麟吐玉光于阙裡,人家雲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
故二龍繞室,五星降庭,徵在以繡绂擊麟角,及夫子将終,麟解绂而泣。
鄰國有聖人 【晏子】 《外篇》《不合經術六》:仲尼相魯,景公患之,晏子曰:“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
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
彼魯君,弱主也。
孔子,聖相也。
君不如陰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谏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内也。
夫絕于魯,無主于齊,孔子困矣。
”居暮年,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
叔孫生聖人 【西漢書】 《叔孫通傳》:高帝既并天下,悉去秦儀法為簡易,群臣飲,争功,醉或妄呼,拔刃擊柱。
上患之,通知上益厭之,說上曰:“臣願召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會十月,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于是拜通為奉常,賜金五百斤。
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與共為儀,願陛下官之。
”高弟悉以為郎,通出宦,以五百金賜諸生。
諸生乃喜曰:“叔孫生聖人,知當世務。
” 中土多聖人 【淮南鴻烈解】 清水音小,濁水音大;音,聲湍水人輕,遲水人重。
湍,急流得水也中土多聖人,皆象其氣,皆應其類。
觀天地見聖人 【楊子】 《修身篇》:或問:衆人曰富貴,而賢者曰義,聖人曰神。
觀乎賢人則見衆人,觀乎聖人則見賢人,觀乎天地則見聖人。
【程氏外書】 楊子曰:“觀乎天地則見聖人。
”伊川曰:“不然。
觀乎聖人,則見天地。
” 意聖人 【南史】 陳沈不害通經術,善屬文,家無卷軸,每制文,操筆立成。
曾無尋檢。
周弘正曰:“沈生可謂意聖人。
” 肉眼不識聖人 【資治通鑒】 唐肅宗至德元載辛卯,乾進攻潼關,克之。
哥舒翰至關西驿,揭榜收散卒,欲複守潼關。
番将火拔歸仁等,以百餘騎圍驿。
入謂翰曰:“賊至矣,請公上馬。
”翰上馬出驿,歸仁率衆叩頭曰:“公以二十萬衆,一戰棄之,何面目複見天子?且公不見高仙芝封常清乎?請公東行。
”翰不可,欲下馬,歸仁以毛絷其足于馬腹,及諸将不從者皆執之以東,會賊将田乾真已至,遂降之,俱送洛陽。
安祿山問翰曰:“汝常輕我,今定何如?”翰伏地對曰:“臣肉眼不識聖人,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東平,魯炅在南陽,陛下留臣使以尺書招之,不日皆下矣。
”祿山大喜,以翰為司空同平章事。
謂火拔歸仁曰:“汝叛主,不忠不義。
”執而斬之翰以書招諸将,皆複書責之。
祿山知不效,乃囚諸苑中。
勿驚聖人 【資治通鑒】 唐肅宗上元二年,史思明在鹿橋驿,令腹心曹将軍将兵宿衛,朝義宿于逆旅。
其部将駱悅蔡文景說朝義曰:“悅等與王死無日矣。
自古有廢立,請召曹将軍謀之。
”朝義首不應。
悅等曰:“王苟不許,悅等今歸李氏,王亦不全矣。
”朝義泣曰:“諸君善為之,勿驚聖人。
”注:當時臣子謂其君父為聖人悅等乃令許叔冀之子李常召曹将軍,至則以其謀告之。
曹将軍知諸将盡怨,恐禍及已,不敢違。
是夕,悅等以朝義部兵三百,被甲詣驿。
宿衛兵怪之,畏曹将軍不敢動。
悅等引兵至思明寝所,備思明如廁,問左右,未及對,已殺數人。
左右指示之,思明聞有變,垣至廄中,自鞴馬乘之,悅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墜馬,遂擒之。
思明問亂為誰?悅曰:“奉懷王命。
”思明曰:“我朝來語失,宜其及此,然殺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長安,今事不成矣。
”悅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
還報朝義曰:“事成矣。
”朝義曰:“不驚聖人乎?”悅曰:“無。
”著 黃者聖人 【唐書】 《李泌傳》:泌至靈武,肅宗欲授以官,泌固辭,願以客從入議國事,出陪輿辇。
衆指曰:“著黃衣者聖人,著白者山人也。
”帝聞之,恩賜以金紫,拜行軍司馬。
三教聖人 【曾忄造類說】 唐德宗誕日,内殿三教講論,諸人談畢,僧鑒虛曰:“臣請奏事,玄元皇帝,我唐天下文宣王,古今之聖人;釋伽如來,西方之聖人,皇帝陛下,南贍部洲之聖人。
” 願天生聖人 【資治通鑒】 《後唐明宗紀》:長興四年十一月戊戌,帝殂。
帝性不猜忌,與物無競,登極之年,已六十,每夕于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衆所推,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主。
”在位年谷屢豐,兵革罕用,校之五代,粗為小康 趙聖人 【太平廣記】 僞蜀趙溫圭,占人災祥無不中,蜀謂之趙聖人。
武将王晖,使蜀有功,後為貴臣擠抑,王禦之。
一日入朝見趙,趙乃屏告曰:“君面有殺氣,懷刃欲陰謀,但君将來當為三郡守一節制,不宜害人取禍。
”王擲匕首于地曰:“今日不期逢君,為我開釋。
”王果遷秦州節度,趙言果驗雲。
真聖人 【宋史】 《李沆傳》:沆與王文正公旦同在中書,日取四方水旱盜賊奏之。
旦以為細事不足煩上聽。
沆曰:“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
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吾老不及見此,此參政他日之憂也。
”沆沒後,真宗遂封岱祠汾,大修宮觀,講墜典,靡有暇日。
旦親見王欽若、丁謂等所為,欲谏則業已同之,欲去則上遇之厚。
乃以沆先識之遠,歎曰:“李文靖真聖人也。
”當時遂謂之聖相。
【呂氏童蒙訓】 範文正公與鄭國文忠富公弼同在政府,富公嘗歎曰:“範六丈真聖人,與吾淺見不同。
” 【魯忄造類說】 《魯宗道》:明肅垂簾,将有志于天下之事。
而朝臣默默無敢一言,宗道獨抗直不撓。
後嘗拱手瞻禮而謂曰:“武後真聖人。
”對曰:“有唐之罪人耳,陛下乃聖人也。
”後曰:“何也?”曰:“武後幾危唐社稷,豈非罪人乎?”後默然久之,僭右之心不複萌矣。
仁宗幼沖,後将與同日詣慈孝神禦,欲以大安辇先法駕,宰相不能對。
宗道獨曰:“婦人有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翌日後辇遂居其後。
西方聖人 【坦齋通編】 列子述孔子曰:西方有聖人。
佞佛者以為指釋氏而言,蓋妄也。
《國語》姜氏曰:西方之書有之,曰懷與安,實疚大事。
注雲:周詩:誰将西方,西歸之人,皆謂周也。
予謂孔子果有是言,謂昔文王也。
于佛何與?至王通直指佛西方聖人,則其學可知矣。
【宋嶽珂史】 嘗得司馬溫公解禅偈。
其義精深,真足以得儒釋之同。
偈言:文中子以佛為西方之聖人,則佛之心可知矣。
今之禅者,好為隐語以迷後人,故作解禅偈。
【佛祖統紀】 東漢明帝永平七年,西方聖人丈六,項佩金花,飛行殿庭。
旦問群臣,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王時,西方有聖人者,其名曰佛,殆非人欤。
”帝乃遣使迎之。
詳漢字半個聖人 【五燈會元】 義忠禅師初參石鞏,鞏常張弓架箭接機。
師詣法席,鞏曰:“看箭。
”師乃撥開胸曰:“此是殺人箭,活人箭又作麼生?”鞏彈弓弦三下,師乃禮拜。
鞏曰:“三十年張弓架箭,隻射得半個聖人。
”遂拗折弓箭。
詳僧字一行真聖人 【唐一行傳】 玄宗诏行,謂曰:“師有何能?”對曰:“頗記覽。
”帝以宮藉示之。
行周覽,覆本記念,如素習然。
帝降榻稽首曰:“師實聖人也。
”他日诏占災福,若指如掌,帝嗟歎久之。
邢和璞者亦術流,莫窺其際,謂尹曰:“一行和尚真聖人也。
”及著《大衍曆》,《唐書·曆律志》以為不刊之典。
夢古聖人 【扪虱新語】 予嘗夢至一處,殿宇甚嚴,有五人坐其中,皆具衣冠。
予瞻仰甚久,因問彼中之人皆何人?答曰:“中坐者孔子,左坐者堯舜,右坐者湯武。
”皆并肩而獨坐,孔子差高。
予因三歎古之聖人皆如此堂堂耶。
時紹興十四年甲子,六月二十四日夜,夢中頗訝孔子中坐,既寤而思之,遂得其說。
予嘗作《孔子論二篇》,一篇為此而設也。
善形容聖人 【程氏遺書】 孔子門人善形容聖人。
中聖人 【儒學警悟】 吾觀魏武帝方禁酒,而徐邈私飲至于沉醉。
從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
達告之武帝,武帝甚怒。
将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酒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謹,偶醉言爾。
”邈遂得免。
德變黎民,唐帝顯欽明之善;教形阙裡,宣尼都仁知之稱。
文王之德之純,因心而會,周人之才之美,豈學而知;聰明淵懿冠群倫,笃寶輝光新其德。
《事對》:聰明《書·堯典》:聰明文思,注言:聖德遠著。
又《命》:昔在文武,聰明齊聖。
又《記·中庸》:唯天下至聖為能聰明睿智,足以有臨也;寬裕溫柔,足以有容也;發強剛毅,足以有執也。
廣淵《書·微子之命》:乃祖成湯,克齊聖廣淵。
睿智《易·系辭》:古之聰明睿智,神武而不殺者。
睿情《選·江文通雜體詩》:禮登伫睿情,樂阕延皇眄。
注:天子之情。
睿哲《書·舜典》:睿哲文明,溫恭允塞。
疏通《史》颛顼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
達天德《禮·中庸》淵淵其淵,浩浩其天。
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實睿實聰《前叙傳》:孝昭帝,實睿實聰。
作謀作哲《書·洪範》五事:恭作肅,從作人,明作哲,聰作謀,睿作聖。
法天立教《書·說命中》注:聖人所以法天而立教。
配天地《大戴記》:孔子曰:所謂聖人配乎天地,參乎日月。
賦偶運化于上,克明者君;鑒利害以前計,燭安危而逆知,明照四海,貴為一人。
睿略深蘊,英謀夙資。
日月其鑒,而無所不照,著龜其識,而無所不通。
臨朝大煌煌之美,有德全顯顯之宜。
智自天錫,德能日升。
智無不知也,不自為其智,神無不見也,不自為其神。
睿德全賦,聰謀悉知。
胸中之算雖曰自得,天下之事每虞不知。
光履帝位,深潛睿思;不以至聰而強所未悟,不以獨見而略所不知。
瑞物降生聖人 【王子年拾遺記】 孔子生之夜,有二蒼龍自天而下,而二神女擎香露于空中以沐浴徵在。
天帝下奏鈞天之樂,有五老列于庭,則五星之精也。
先是麟吐玉光于阙裡,人家雲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
故二龍繞室,五星降庭,徵在以繡绂擊麟角,及夫子将終,麟解绂而泣。
鄰國有聖人 【晏子】 《外篇》《不合經術六》:仲尼相魯,景公患之,晏子曰:“鄰國有聖人,敵國之憂也。
今孔子相魯若何?”晏子對曰:“君其勿憂。
彼魯君,弱主也。
孔子,聖相也。
君不如陰重孔子,設以相齊,孔子強谏而不聽,必驕魯而有齊,君勿内也。
夫絕于魯,無主于齊,孔子困矣。
”居暮年,孔子去魯之齊,景公不納,故困于陳蔡之間。
叔孫生聖人 【西漢書】 《叔孫通傳》:高帝既并天下,悉去秦儀法為簡易,群臣飲,争功,醉或妄呼,拔刃擊柱。
上患之,通知上益厭之,說上曰:“臣願召魯諸生,與臣弟子共起朝儀。
”會十月,漢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于是拜通為奉常,賜金五百斤。
通因進曰:“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與共為儀,願陛下官之。
”高弟悉以為郎,通出宦,以五百金賜諸生。
諸生乃喜曰:“叔孫生聖人,知當世務。
” 中土多聖人 【淮南鴻烈解】 清水音小,濁水音大;音,聲湍水人輕,遲水人重。
湍,急流得水也中土多聖人,皆象其氣,皆應其類。
觀天地見聖人 【楊子】 《修身篇》:或問:衆人曰富貴,而賢者曰義,聖人曰神。
觀乎賢人則見衆人,觀乎聖人則見賢人,觀乎天地則見聖人。
【程氏外書】 楊子曰:“觀乎天地則見聖人。
”伊川曰:“不然。
觀乎聖人,則見天地。
” 意聖人 【南史】 陳沈不害通經術,善屬文,家無卷軸,每制文,操筆立成。
曾無尋檢。
周弘正曰:“沈生可謂意聖人。
” 肉眼不識聖人 【資治通鑒】 唐肅宗至德元載辛卯,乾進攻潼關,克之。
哥舒翰至關西驿,揭榜收散卒,欲複守潼關。
番将火拔歸仁等,以百餘騎圍驿。
入謂翰曰:“賊至矣,請公上馬。
”翰上馬出驿,歸仁率衆叩頭曰:“公以二十萬衆,一戰棄之,何面目複見天子?且公不見高仙芝封常清乎?請公東行。
”翰不可,欲下馬,歸仁以毛絷其足于馬腹,及諸将不從者皆執之以東,會賊将田乾真已至,遂降之,俱送洛陽。
安祿山問翰曰:“汝常輕我,今定何如?”翰伏地對曰:“臣肉眼不識聖人,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常山,李祗在東平,魯炅在南陽,陛下留臣使以尺書招之,不日皆下矣。
”祿山大喜,以翰為司空同平章事。
謂火拔歸仁曰:“汝叛主,不忠不義。
”執而斬之翰以書招諸将,皆複書責之。
祿山知不效,乃囚諸苑中。
勿驚聖人 【資治通鑒】 唐肅宗上元二年,史思明在鹿橋驿,令腹心曹将軍将兵宿衛,朝義宿于逆旅。
其部将駱悅蔡文景說朝義曰:“悅等與王死無日矣。
自古有廢立,請召曹将軍謀之。
”朝義首不應。
悅等曰:“王苟不許,悅等今歸李氏,王亦不全矣。
”朝義泣曰:“諸君善為之,勿驚聖人。
”注:當時臣子謂其君父為聖人悅等乃令許叔冀之子李常召曹将軍,至則以其謀告之。
曹将軍知諸将盡怨,恐禍及已,不敢違。
是夕,悅等以朝義部兵三百,被甲詣驿。
宿衛兵怪之,畏曹将軍不敢動。
悅等引兵至思明寝所,備思明如廁,問左右,未及對,已殺數人。
左右指示之,思明聞有變,垣至廄中,自鞴馬乘之,悅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墜馬,遂擒之。
思明問亂為誰?悅曰:“奉懷王命。
”思明曰:“我朝來語失,宜其及此,然殺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長安,今事不成矣。
”悅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
還報朝義曰:“事成矣。
”朝義曰:“不驚聖人乎?”悅曰:“無。
”著 黃者聖人 【唐書】 《李泌傳》:泌至靈武,肅宗欲授以官,泌固辭,願以客從入議國事,出陪輿辇。
衆指曰:“著黃衣者聖人,著白者山人也。
”帝聞之,恩賜以金紫,拜行軍司馬。
三教聖人 【曾忄造類說】 唐德宗誕日,内殿三教講論,諸人談畢,僧鑒虛曰:“臣請奏事,玄元皇帝,我唐天下文宣王,古今之聖人;釋伽如來,西方之聖人,皇帝陛下,南贍部洲之聖人。
” 願天生聖人 【資治通鑒】 《後唐明宗紀》:長興四年十一月戊戌,帝殂。
帝性不猜忌,與物無競,登極之年,已六十,每夕于宮中焚香祝天曰:“某胡人,因亂為衆所推,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主。
”在位年谷屢豐,兵革罕用,校之五代,粗為小康 趙聖人 【太平廣記】 僞蜀趙溫圭,占人災祥無不中,蜀謂之趙聖人。
武将王晖,使蜀有功,後為貴臣擠抑,王禦之。
一日入朝見趙,趙乃屏告曰:“君面有殺氣,懷刃欲陰謀,但君将來當為三郡守一節制,不宜害人取禍。
”王擲匕首于地曰:“今日不期逢君,為我開釋。
”王果遷秦州節度,趙言果驗雲。
真聖人 【宋史】 《李沆傳》:沆與王文正公旦同在中書,日取四方水旱盜賊奏之。
旦以為細事不足煩上聽。
沆曰:“人主少年,當使知四方艱難。
不然血氣方剛,不留意聲色犬馬,則土木甲兵禱祠之事作矣。
吾老不及見此,此參政他日之憂也。
”沆沒後,真宗遂封岱祠汾,大修宮觀,講墜典,靡有暇日。
旦親見王欽若、丁謂等所為,欲谏則業已同之,欲去則上遇之厚。
乃以沆先識之遠,歎曰:“李文靖真聖人也。
”當時遂謂之聖相。
【呂氏童蒙訓】 範文正公與鄭國文忠富公弼同在政府,富公嘗歎曰:“範六丈真聖人,與吾淺見不同。
” 【魯忄造類說】 《魯宗道》:明肅垂簾,将有志于天下之事。
而朝臣默默無敢一言,宗道獨抗直不撓。
後嘗拱手瞻禮而謂曰:“武後真聖人。
”對曰:“有唐之罪人耳,陛下乃聖人也。
”後曰:“何也?”曰:“武後幾危唐社稷,豈非罪人乎?”後默然久之,僭右之心不複萌矣。
仁宗幼沖,後将與同日詣慈孝神禦,欲以大安辇先法駕,宰相不能對。
宗道獨曰:“婦人有三從,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翌日後辇遂居其後。
西方聖人 【坦齋通編】 列子述孔子曰:西方有聖人。
佞佛者以為指釋氏而言,蓋妄也。
《國語》姜氏曰:西方之書有之,曰懷與安,實疚大事。
注雲:周詩:誰将西方,西歸之人,皆謂周也。
予謂孔子果有是言,謂昔文王也。
于佛何與?至王通直指佛西方聖人,則其學可知矣。
【宋嶽珂史】 嘗得司馬溫公解禅偈。
其義精深,真足以得儒釋之同。
偈言:文中子以佛為西方之聖人,則佛之心可知矣。
今之禅者,好為隐語以迷後人,故作解禅偈。
【佛祖統紀】 東漢明帝永平七年,西方聖人丈六,項佩金花,飛行殿庭。
旦問群臣,太史傅毅進曰:“臣聞周昭王時,西方有聖人者,其名曰佛,殆非人欤。
”帝乃遣使迎之。
詳漢字半個聖人 【五燈會元】 義忠禅師初參石鞏,鞏常張弓架箭接機。
師詣法席,鞏曰:“看箭。
”師乃撥開胸曰:“此是殺人箭,活人箭又作麼生?”鞏彈弓弦三下,師乃禮拜。
鞏曰:“三十年張弓架箭,隻射得半個聖人。
”遂拗折弓箭。
詳僧字一行真聖人 【唐一行傳】 玄宗诏行,謂曰:“師有何能?”對曰:“頗記覽。
”帝以宮藉示之。
行周覽,覆本記念,如素習然。
帝降榻稽首曰:“師實聖人也。
”他日诏占災福,若指如掌,帝嗟歎久之。
邢和璞者亦術流,莫窺其際,謂尹曰:“一行和尚真聖人也。
”及著《大衍曆》,《唐書·曆律志》以為不刊之典。
夢古聖人 【扪虱新語】 予嘗夢至一處,殿宇甚嚴,有五人坐其中,皆具衣冠。
予瞻仰甚久,因問彼中之人皆何人?答曰:“中坐者孔子,左坐者堯舜,右坐者湯武。
”皆并肩而獨坐,孔子差高。
予因三歎古之聖人皆如此堂堂耶。
時紹興十四年甲子,六月二十四日夜,夢中頗訝孔子中坐,既寤而思之,遂得其說。
予嘗作《孔子論二篇》,一篇為此而設也。
善形容聖人 【程氏遺書】 孔子門人善形容聖人。
中聖人 【儒學警悟】 吾觀魏武帝方禁酒,而徐邈私飲至于沉醉。
從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聖人。
達告之武帝,武帝甚怒。
将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酒客謂酒清者為聖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謹,偶醉言爾。
”邈遂得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