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九百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史上事無隐馬勿寝可也,是故天子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離天之道也。
月正聽朝國家之大事也,宜正其儀,以明舊典。
方士緻神 【謝應芳辨惑編】 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
上有所幸,王夫人卒。
少翁以方夜緻鬼如王夫人之貌,天子自惟中望焉,于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将軍,以客禮之。
文成又勸上為台室而置祭具,以緻天神。
居歲餘,其方益衰,乃為帛書,以飯牛。
佯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
殺視得書,出言甚怪。
天子識其手書,于是誅之。
【野客叢書】 《抱樸子》謂,案漢書及太史公《史記》皆雲齊人少翁為文成将軍,武帝所幸李夫人死。
少翁能令武帝見之,仆考史記,《封禅書》曰:上有所幸,王夫人卒。
少翁以方夜緻王夫人之貌,又考《漢書·外戚傳》少翁夜緻李夫人。
《史記》謂王夫人,《漢書》謂李夫人,二說自不同。
《抱樸子》謂二書皆雲李夫人,謬矣。
徐廣注封禅書,謂趙之王夫人。
潘嶽悼亡詩曰:獨無李氏靈,仿佛睹爾容。
又以為李夫人,其不同如此。
王子年《拾遺記》則又曰:董仲君緻李夫人于紗幕中,不言少翁而言董君。
【太平廣記】 唐開元中,四海無事。
玄宗在位,久委政丞相,深居遊燕,以聲色自娛。
宮中雖良家子千人,無悅心者。
固駕幸華清宮,内外命婦景從,诏高力士潛搜外宮,得弘農楊玄琰女于壽邸,光彩動人。
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以導之。
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
明年冊為貴妃,自是專房同辇。
六宮無複進幸者,帝甚悅之。
天寶末,翠華南幸,次馬嵬,六軍不發,請以貴妃塞天下之怒。
上知不免而不忍其死,反袂掩面,使牽而去就絕于尺組之下。
明年大駕還都,尊玄宗為太上皇,就養西内。
太上皇三載,一意念貴妃之心不衰,适有道士自蜀來,知上皇之心,自言有李少君之術。
玄宗大喜,命緻其神,方士乃竭術,索之于上下四方。
仙山洞府,得見一人,冠金蓮,披紫绡,佩紅王,曳星為。
左右侍者七八人,揖方士問:皇帝安否?次問天寶十四載已還事。
言訖憫然指碧衣女,取金钗钿合,各拆其半授使者曰:為謝太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
方士有不足之色,複請當時一事,不聞于他人者,驗于上皇。
妃乃茫然退,若有所思。
徐言曰:昔天寶十年七月。
牽牛織女相見之夕,乞巧宮掖間夜已半,侍衛已休。
于東西廂獨侍上憑肩而立。
因仰天感牛女事,密誓心願世世為夫婦。
言畢執手各嗚咽,此獨君王知之耳。
因自悲曰:自此一念,又不複居此。
複于下界,且結後緣。
使者還奏太上皇,太上皇嗟悼久之。
然未久亦上仙矣。
周至屋尉白居易為《長恨歌》以言其事雲。
登台緻神 【王子年拾遺記】 周靈王二十三年,起昆昭之台,篩水精為泥台,高百丈,升之以望雲色。
時有長弘能招緻神異,王乃登台,望雲氣翁郁,忽見二人乘雲而至。
須發皆黃,非世俗之類也。
乘遊龍、飛鳳之辇駕以青螭,其衣皆縫緝羽毛。
王即迎之上席,時天下大旱,地裂木燃。
一人先唱,能為雪霜,引氣一噴,則雲起雪飛。
坐者皆凜然,宮中池井,堅冰可琢。
又說狐腋之裘,紫罴文褥,此褥是西域所獻也。
施于台上,坐者皆溫。
又有一人唱,能使即席為炎,乃以指彈席上,而暄風入室,裘褥皆棄于台下。
時有容成子谏曰:大王以天下為家,而染異術,使變夏改寒以誣百姓,文武周公之所不取也。
王乃疏長弘而求正谏之士也。
任翁緻神 【類林雜說】 韋氏子,京兆人。
舉進士,嘗納妓于洛,顔色明秀,尤善音律。
韋曾令寫杜工部詩,得本甚蠹。
妓随筆補正,後得善本不差。
韋頗惑之年二十一而卒。
韋悼痛,為之羸瘠,棄事而寐,意其夢見。
一日家僮有言:嵩山任處士者,得返魂之術。
韋召而求之,任擇日齋戒,除一室,舒帏于壁焚香,仍須一經,身衣以導其魂,韋搜衣笥盡施僧矣,唯餘一金縷裙。
任曰:事濟矣。
是夕,絕人屏事,且以昵近悲泣為誡。
然燭于香前,目睹燭然而至寸,即複去矣。
韋潔服斂息,一禀其誨。
是夜萬籁俱止,河漢澄明。
任忽長嘯持裙,面帏而招,如是者三。
忽聞籲歎之聲,俄頃,映帏微出,斜睨而立,幽芳怨态,若不自勝。
韋驚起泣。
任曰:無哭。
恐迫以緻倏回。
生忍淚,揖之,無異平生,或與之言,頓首而已。
燭燼及期,欲逼之,紛然而滅。
生乃捧帏長恸。
任曰:漚珠槿絕,不必置懷。
韋欲酬之,不顧而别。
韋賦詩曰:惆怅金泥簇蝶裙,春來猶見伴行雲。
不教布施剛留得,渾似知逄李少君。
自後眠食不安,恍惚若朋所失,久而方愈。
專陽緻神 【長生經】 卻諸陰累,專陽緻神,以緻不死。
維嶽降神 【詩】 《大雅》:嵩高維嶽,逡極于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守真降神 【宋續通鑒長編】 開寶九年十月,太祖不豫。
驿召張守真至阙下,壬子命内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醮,令守真降神。
神言天上宮觀阙已成,玉鎖開,晉王有仁心。
言訖,不複降。
山甫降神 【宋韓魏公安陽集謝賜生日禮物表】 生而維翰,實慚山甫之降神,今也所蒙,又異桓榮之稽古。
衡嶽降神 【宋王與鈞藍縷藁】 《謝趙太守啟》:衡嶽降神,于門梃秀。
嶽武穆降神 【悅生随抄】 嶽武穆王飛死後,臨安西漢塞軍将子弟因請紫姑神。
而嶽侯降之,大書其名。
衆已驚愕,請其花押,則宛然平日真迹也。
複書一絕雲:經略中原二十秋,功多過少未全酬。
丹心似石今誰,空有遊魂變九州。
秦桧聞而惡之,擒治其徒,流竄者數人,至有死者。
聽命于神 【左傳】 莊公三十二年秋七月,有神降于莘。
内史過往問虢請命。
反曰:虢必亡矣。
虐而聽于神,注夫民神之主也,虢公虐民而聽命于神,是以知其必亡。
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應宗區史嚣享焉神賜之土田。
知通于神 【莊子】 《外篇》: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
力生于神 【鬻子】 昔之帝王所以為明者,以其吏也。
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
力生于神,注:王者有國必先塗佑。
皇天上帝,社稷山川,神迹玄符,無不求會成湯降降。
神受夏大命武王夢神,逐大戡殷。
表宜運兩儀鼓動萬物,豈有漢之然哉!莫不大化于自然,玄應而義用造之非我,埋自相符,故曰力生于神者也。
而功最于吏,福歸于君。
汪罔之神 【孔子世家補】 哀公元年,吳使曰:敢問何為神?仲尼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其守為神。
社稷之守為公侯,皆屬于王者。
客曰:何守也?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
在虞夏商為汪罔,于周為長翟。
今謂之大人。
客曰:人長幾何?仲尼曰:僬僥氏三尺,短之至也。
長者不過十之數之極也。
于是吳使曰:善哉!聖人。
廟祀為神 【吉安志】 漢穎陰侯灌嬰,高帝六年命嬰略定江南。
始于贛縣築城,又築南昌縣城,故江南祀以為神。
《宋史》:張順與北軍戰,被殺,逆水,越數日,有浮屍逆流而上,被介胄、執弓矢,直抵浮梁,視之,乃順也。
身中四槍六箭,怒所勃勃如生。
諸軍驚以為神,結冢斂葬立廟祀之。
夢代為神 【春渚紀聞】 劉景文博學能詩,晚歲常夢與晉文公神交,夢中酬唱甚多。
後東坡薦景文得阝顯州。
三日谒神祠,出東城所曆之地,及拜瞻神像,曉然夢中往還之所也。
一日又夢文公雲:已受帝旨,得景文為代。
月餘,景文得病,郡人有宿于郊門外者,見郡守嚴衛而入文公祠中,淩晨趨府問之,公已屬纩矣。
刻氈為神 【酉陽雜俎】 突厥事。
神無祠廟刻氈為形。
盛于皮袋,行動之處,以脂酥塗之。
或系之竿上,四時祀之。
祠虎為神 【東漢書】 《東夷傳》:滅本朝鮮之地,其俗祠虎以為神。
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罰責,生口牛馬名之為責禍。
虎變為神 【太平廣記】 海陵人王太者,野行,忽逢一虎,乃持棒直前擊虎中耳,太惶懼而走。
行可十餘裡,有一神廟,因宿于梁上。
尋而虎至廟,跳躍變成男子,堂中有人問雲:今夕何爾累悴?神曰:卒遇一人不意勁。
勇中其健棒。
言訖入坐,上人形中。
忽舉頭見太,問是何客。
太懼堕地,具陳始末,神雲:汝業為我所食,我取爾早。
故中爾棒,今以相遇,理當見後數日,宜持豬來以己血塗之。
當免。
太後如言,神從堂中而出,為虎乃俯食豬。
食畢入堂為人形。
太再拜乃還,後更無患。
妖狐為神 【渑水燕譚錄】 景德中,州有神祠,凡民祈禱者,神必親享,杯盤悉空。
遠近奔赴,蓋穴神座下通寝殿下,複門繡箔人莫得窺群狐自穴出,分享肴醴。
王公嗣宗,雅負剛正及鎮土,乃騎兵挾矢驅鷹投薪穴中,縱火焚之,群狐奔逸,擒殺悉盡。
鞭廟祝背,徒其家。
妖狐遂絕。
公初在長安也,極疏種山人放之短。
好事者有詩雲:終南隐士聲華歇,土妖狐巢穴空。
二事俱輸王太守,聖朝方信有英雄。
胎化為神 【徂異志】 李鑒,進士,光州解到京,常言:祖母懷孕,凡三年不産,飲食人事如常。
一夜夢産一人,曰:我神明也,善事我,令母富于财。
及寤,母腹已平複矣。
每夜若有一人,約依從天窗中下,至明則床下置三十缗而在焉。
因茲暴富,曆二十年,生計可及數十萬。
母後卒,于未殡間,至靈柩前聞有哭臨之聲,甚衰,後遂絕。
所齊镪,今家道亦如常也。
以君為神 【韓非子】 《内儲說》衛嗣君之時,有人于令之左右,縣令有發蓐,而席弊甚嗣君還,令人遺之席曰:吾聞汝今者,發蓐而席弊甚。
賜汝席。
縣令大驚,以君為神也。
匈奴以為神 【西漢書】 《蘇武傳》:武使匈奴,單于欲降之。
幽武大窯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卧雪中,齧雪及氈毛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
虜以為神 【漢書】 烏孫王,号昆莫。
初,其父為大月氏所殺,時昆莫新生,母抱之亡,置草中。
為求食,還見狼乳之,又鳥銜肉翔于其傍,虜以為神。
及壯,報父怨,遂大破月氏。
又,《耿恭傳》恭以戊已校尉為匈奴所逼,壅絕澗水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
吏士渴乏,笮馬糞汁飲之,恭仰天歎曰:昔貳師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
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之。
有頃,水泉迸出,衆稱萬歲,乃楊水示之。
虜以為神,遂即引去。
賊以為神 【晉書】 《馬隆傳》:隆讨涼州羌,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路,營狹則為木屋,施于車上。
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奇謀間發,出于不意,或夾道累磁石,賊負鐵铠行,不得前。
隆卒,急被犀甲無所留礙,賊鹹以為神。
見者以為神 【晉書】 《嵇康傳》:王戎自言與康居山陽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愠之色。
康嘗采藥遊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友,樵蘇者見之,鹹以為神。
人以為神 【唐書】 《劉晏傳》:晏領鹽鐵使,京師鹽暴貴,诏取三萬斛,以贍關中。
四旬至都,人以為神。
【馬明叟實賓錄】 唐有杜生者,善易占。
有亡奴者,問所從往追。
杜生曰:自北行逢使者,懇丐其鞭,若不可,則以情告。
其人果值使者于道,如生語,使者異之,曰:去鞭吾無以進,馬可折道傍,與代之。
其人往折,見亡奴伏其下,遂獲之。
他日又有亡奴者,生戒曰:可持錢五百伺于道,見進鹘者,可市其一,必得奴。
俄而使至,其人以情告使者,以一與之,忽飛集灌奔上,往取之,奴在其中,人以為神。
唐韓晉公在潤州,夜與從事登萬歲樓。
酒方酣,不悅。
語左右曰:汝聽婦人哭乎?當在何所?對曰:在某街。
诘朝,命吏捕哭者訊之,信宿獄不具。
吏懼罪,守于屍側,忽有大蠅集其首,因發髻驗之,婦果私于鄰,醉其夫而釘殺之,人以為神。
廣州府《南海志》元趙謙,趙州人。
累官任廣東道肅政廉訪。
抑強扶弱,發平反,官吏望而畏之。
有鄉民湯姓者,富于财,為仇人湯舉誣告在縣,其親雒公輔,常以他事告縣令,王夔于憲司,因而有憾,令教湯舉供職。
雒公輔束縛其仆袁二下水身死,勾追加刑。
鍛煉成獄,惟不獲其屍,事上憲司,公以無屍知其冤,購求之,檄于城隍。
期以七日,如期,果有捕袁二至者,人皆以為神。
寇以為神 【瑞州志】 隋大業中,林士弘寇建城,應智顼拒之,使人貨橘于寇,寇市而分食。
有毒蜂出螫,寇多死。
寇又逼西北五裡,應據水整師,寇曰欲吾不犯,此溪當斷。
應引叱之,溪流随斷,寇以為神,遂引去。
月正聽朝國家之大事也,宜正其儀,以明舊典。
方士緻神 【謝應芳辨惑編】 齊人少翁,以鬼神方見上。
上有所幸,王夫人卒。
少翁以方夜緻鬼如王夫人之貌,天子自惟中望焉,于是乃拜少翁為文成将軍,以客禮之。
文成又勸上為台室而置祭具,以緻天神。
居歲餘,其方益衰,乃為帛書,以飯牛。
佯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
殺視得書,出言甚怪。
天子識其手書,于是誅之。
【野客叢書】 《抱樸子》謂,案漢書及太史公《史記》皆雲齊人少翁為文成将軍,武帝所幸李夫人死。
少翁能令武帝見之,仆考史記,《封禅書》曰:上有所幸,王夫人卒。
少翁以方夜緻王夫人之貌,又考《漢書·外戚傳》少翁夜緻李夫人。
《史記》謂王夫人,《漢書》謂李夫人,二說自不同。
《抱樸子》謂二書皆雲李夫人,謬矣。
徐廣注封禅書,謂趙之王夫人。
潘嶽悼亡詩曰:獨無李氏靈,仿佛睹爾容。
又以為李夫人,其不同如此。
王子年《拾遺記》則又曰:董仲君緻李夫人于紗幕中,不言少翁而言董君。
【太平廣記】 唐開元中,四海無事。
玄宗在位,久委政丞相,深居遊燕,以聲色自娛。
宮中雖良家子千人,無悅心者。
固駕幸華清宮,内外命婦景從,诏高力士潛搜外宮,得弘農楊玄琰女于壽邸,光彩動人。
進見之日,奏霓裳羽衣,以導之。
定情之夕,授金钗钿合以固之。
明年冊為貴妃,自是專房同辇。
六宮無複進幸者,帝甚悅之。
天寶末,翠華南幸,次馬嵬,六軍不發,請以貴妃塞天下之怒。
上知不免而不忍其死,反袂掩面,使牽而去就絕于尺組之下。
明年大駕還都,尊玄宗為太上皇,就養西内。
太上皇三載,一意念貴妃之心不衰,适有道士自蜀來,知上皇之心,自言有李少君之術。
玄宗大喜,命緻其神,方士乃竭術,索之于上下四方。
仙山洞府,得見一人,冠金蓮,披紫绡,佩紅王,曳星為。
左右侍者七八人,揖方士問:皇帝安否?次問天寶十四載已還事。
言訖憫然指碧衣女,取金钗钿合,各拆其半授使者曰:為謝太上皇,謹獻是物,尋舊好也。
方士有不足之色,複請當時一事,不聞于他人者,驗于上皇。
妃乃茫然退,若有所思。
徐言曰:昔天寶十年七月。
牽牛織女相見之夕,乞巧宮掖間夜已半,侍衛已休。
于東西廂獨侍上憑肩而立。
因仰天感牛女事,密誓心願世世為夫婦。
言畢執手各嗚咽,此獨君王知之耳。
因自悲曰:自此一念,又不複居此。
複于下界,且結後緣。
使者還奏太上皇,太上皇嗟悼久之。
然未久亦上仙矣。
周至屋尉白居易為《長恨歌》以言其事雲。
登台緻神 【王子年拾遺記】 周靈王二十三年,起昆昭之台,篩水精為泥台,高百丈,升之以望雲色。
時有長弘能招緻神異,王乃登台,望雲氣翁郁,忽見二人乘雲而至。
須發皆黃,非世俗之類也。
乘遊龍、飛鳳之辇駕以青螭,其衣皆縫緝羽毛。
王即迎之上席,時天下大旱,地裂木燃。
一人先唱,能為雪霜,引氣一噴,則雲起雪飛。
坐者皆凜然,宮中池井,堅冰可琢。
又說狐腋之裘,紫罴文褥,此褥是西域所獻也。
施于台上,坐者皆溫。
又有一人唱,能使即席為炎,乃以指彈席上,而暄風入室,裘褥皆棄于台下。
時有容成子谏曰:大王以天下為家,而染異術,使變夏改寒以誣百姓,文武周公之所不取也。
王乃疏長弘而求正谏之士也。
任翁緻神 【類林雜說】 韋氏子,京兆人。
舉進士,嘗納妓于洛,顔色明秀,尤善音律。
韋曾令寫杜工部詩,得本甚蠹。
妓随筆補正,後得善本不差。
韋頗惑之年二十一而卒。
韋悼痛,為之羸瘠,棄事而寐,意其夢見。
一日家僮有言:嵩山任處士者,得返魂之術。
韋召而求之,任擇日齋戒,除一室,舒帏于壁焚香,仍須一經,身衣以導其魂,韋搜衣笥盡施僧矣,唯餘一金縷裙。
任曰:事濟矣。
是夕,絕人屏事,且以昵近悲泣為誡。
然燭于香前,目睹燭然而至寸,即複去矣。
韋潔服斂息,一禀其誨。
是夜萬籁俱止,河漢澄明。
任忽長嘯持裙,面帏而招,如是者三。
忽聞籲歎之聲,俄頃,映帏微出,斜睨而立,幽芳怨态,若不自勝。
韋驚起泣。
任曰:無哭。
恐迫以緻倏回。
生忍淚,揖之,無異平生,或與之言,頓首而已。
燭燼及期,欲逼之,紛然而滅。
生乃捧帏長恸。
任曰:漚珠槿絕,不必置懷。
韋欲酬之,不顧而别。
韋賦詩曰:惆怅金泥簇蝶裙,春來猶見伴行雲。
不教布施剛留得,渾似知逄李少君。
自後眠食不安,恍惚若朋所失,久而方愈。
專陽緻神 【長生經】 卻諸陰累,專陽緻神,以緻不死。
維嶽降神 【詩】 《大雅》:嵩高維嶽,逡極于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
守真降神 【宋續通鑒長編】 開寶九年十月,太祖不豫。
驿召張守真至阙下,壬子命内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醮,令守真降神。
神言天上宮觀阙已成,玉鎖開,晉王有仁心。
言訖,不複降。
山甫降神 【宋韓魏公安陽集謝賜生日禮物表】 生而維翰,實慚山甫之降神,今也所蒙,又異桓榮之稽古。
衡嶽降神 【宋王與鈞藍縷藁】 《謝趙太守啟》:衡嶽降神,于門梃秀。
嶽武穆降神 【悅生随抄】 嶽武穆王飛死後,臨安西漢塞軍将子弟因請紫姑神。
而嶽侯降之,大書其名。
衆已驚愕,請其花押,則宛然平日真迹也。
複書一絕雲:經略中原二十秋,功多過少未全酬。
丹心似石今誰,空有遊魂變九州。
秦桧聞而惡之,擒治其徒,流竄者數人,至有死者。
聽命于神 【左傳】 莊公三十二年秋七月,有神降于莘。
内史過往問虢請命。
反曰:虢必亡矣。
虐而聽于神,注夫民神之主也,虢公虐民而聽命于神,是以知其必亡。
神居莘六月,虢公使祝,應宗區史嚣享焉神賜之土田。
知通于神 【莊子】 《外篇》: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
力生于神 【鬻子】 昔之帝王所以為明者,以其吏也。
昔之君子其所以為功者,以其民也。
力生于神,注:王者有國必先塗佑。
皇天上帝,社稷山川,神迹玄符,無不求會成湯降降。
神受夏大命武王夢神,逐大戡殷。
表宜運兩儀鼓動萬物,豈有漢之然哉!莫不大化于自然,玄應而義用造之非我,埋自相符,故曰力生于神者也。
而功最于吏,福歸于君。
汪罔之神 【孔子世家補】 哀公元年,吳使曰:敢問何為神?仲尼曰:山川之靈足以紀綱天下,其守為神。
社稷之守為公侯,皆屬于王者。
客曰:何守也?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為厘姓。
在虞夏商為汪罔,于周為長翟。
今謂之大人。
客曰:人長幾何?仲尼曰:僬僥氏三尺,短之至也。
長者不過十之數之極也。
于是吳使曰:善哉!聖人。
廟祀為神 【吉安志】 漢穎陰侯灌嬰,高帝六年命嬰略定江南。
始于贛縣築城,又築南昌縣城,故江南祀以為神。
《宋史》:張順與北軍戰,被殺,逆水,越數日,有浮屍逆流而上,被介胄、執弓矢,直抵浮梁,視之,乃順也。
身中四槍六箭,怒所勃勃如生。
諸軍驚以為神,結冢斂葬立廟祀之。
夢代為神 【春渚紀聞】 劉景文博學能詩,晚歲常夢與晉文公神交,夢中酬唱甚多。
後東坡薦景文得阝顯州。
三日谒神祠,出東城所曆之地,及拜瞻神像,曉然夢中往還之所也。
一日又夢文公雲:已受帝旨,得景文為代。
月餘,景文得病,郡人有宿于郊門外者,見郡守嚴衛而入文公祠中,淩晨趨府問之,公已屬纩矣。
刻氈為神 【酉陽雜俎】 突厥事。
神無祠廟刻氈為形。
盛于皮袋,行動之處,以脂酥塗之。
或系之竿上,四時祀之。
祠虎為神 【東漢書】 《東夷傳》:滅本朝鮮之地,其俗祠虎以為神。
邑落有相侵犯者,辄相罰責,生口牛馬名之為責禍。
虎變為神 【太平廣記】 海陵人王太者,野行,忽逢一虎,乃持棒直前擊虎中耳,太惶懼而走。
行可十餘裡,有一神廟,因宿于梁上。
尋而虎至廟,跳躍變成男子,堂中有人問雲:今夕何爾累悴?神曰:卒遇一人不意勁。
勇中其健棒。
言訖入坐,上人形中。
忽舉頭見太,問是何客。
太懼堕地,具陳始末,神雲:汝業為我所食,我取爾早。
故中爾棒,今以相遇,理當見後數日,宜持豬來以己血塗之。
當免。
太後如言,神從堂中而出,為虎乃俯食豬。
食畢入堂為人形。
太再拜乃還,後更無患。
妖狐為神 【渑水燕譚錄】 景德中,州有神祠,凡民祈禱者,神必親享,杯盤悉空。
遠近奔赴,蓋穴神座下通寝殿下,複門繡箔人莫得窺群狐自穴出,分享肴醴。
王公嗣宗,雅負剛正及鎮土,乃騎兵挾矢驅鷹投薪穴中,縱火焚之,群狐奔逸,擒殺悉盡。
鞭廟祝背,徒其家。
妖狐遂絕。
公初在長安也,極疏種山人放之短。
好事者有詩雲:終南隐士聲華歇,土妖狐巢穴空。
二事俱輸王太守,聖朝方信有英雄。
胎化為神 【徂異志】 李鑒,進士,光州解到京,常言:祖母懷孕,凡三年不産,飲食人事如常。
一夜夢産一人,曰:我神明也,善事我,令母富于财。
及寤,母腹已平複矣。
每夜若有一人,約依從天窗中下,至明則床下置三十缗而在焉。
因茲暴富,曆二十年,生計可及數十萬。
母後卒,于未殡間,至靈柩前聞有哭臨之聲,甚衰,後遂絕。
所齊镪,今家道亦如常也。
以君為神 【韓非子】 《内儲說》衛嗣君之時,有人于令之左右,縣令有發蓐,而席弊甚嗣君還,令人遺之席曰:吾聞汝今者,發蓐而席弊甚。
賜汝席。
縣令大驚,以君為神也。
匈奴以為神 【西漢書】 《蘇武傳》:武使匈奴,單于欲降之。
幽武大窯中,絕不飲食,天雨雪,武卧雪中,齧雪及氈毛咽之,數日不死,匈奴以為神。
虜以為神 【漢書】 烏孫王,号昆莫。
初,其父為大月氏所殺,時昆莫新生,母抱之亡,置草中。
為求食,還見狼乳之,又鳥銜肉翔于其傍,虜以為神。
及壯,報父怨,遂大破月氏。
又,《耿恭傳》恭以戊已校尉為匈奴所逼,壅絕澗水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
吏士渴乏,笮馬糞汁飲之,恭仰天歎曰:昔貳師投佩刀刺山,飛泉湧出。
今漢德神明,豈有窮哉!整衣服向井再拜,為吏士禱之。
有頃,水泉迸出,衆稱萬歲,乃楊水示之。
虜以為神,遂即引去。
賊以為神 【晉書】 《馬隆傳》:隆讨涼州羌,依八陣圖作偏箱車,地廣則鹿角車路,營狹則為木屋,施于車上。
且戰且前,弓矢所及,應弦而倒。
奇謀間發,出于不意,或夾道累磁石,賊負鐵铠行,不得前。
隆卒,急被犀甲無所留礙,賊鹹以為神。
見者以為神 【晉書】 《嵇康傳》:王戎自言與康居山陽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愠之色。
康嘗采藥遊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友,樵蘇者見之,鹹以為神。
人以為神 【唐書】 《劉晏傳》:晏領鹽鐵使,京師鹽暴貴,诏取三萬斛,以贍關中。
四旬至都,人以為神。
【馬明叟實賓錄】 唐有杜生者,善易占。
有亡奴者,問所從往追。
杜生曰:自北行逢使者,懇丐其鞭,若不可,則以情告。
其人果值使者于道,如生語,使者異之,曰:去鞭吾無以進,馬可折道傍,與代之。
其人往折,見亡奴伏其下,遂獲之。
他日又有亡奴者,生戒曰:可持錢五百伺于道,見進鹘者,可市其一,必得奴。
俄而使至,其人以情告使者,以一與之,忽飛集灌奔上,往取之,奴在其中,人以為神。
唐韓晉公在潤州,夜與從事登萬歲樓。
酒方酣,不悅。
語左右曰:汝聽婦人哭乎?當在何所?對曰:在某街。
诘朝,命吏捕哭者訊之,信宿獄不具。
吏懼罪,守于屍側,忽有大蠅集其首,因發髻驗之,婦果私于鄰,醉其夫而釘殺之,人以為神。
廣州府《南海志》元趙謙,趙州人。
累官任廣東道肅政廉訪。
抑強扶弱,發平反,官吏望而畏之。
有鄉民湯姓者,富于财,為仇人湯舉誣告在縣,其親雒公輔,常以他事告縣令,王夔于憲司,因而有憾,令教湯舉供職。
雒公輔束縛其仆袁二下水身死,勾追加刑。
鍛煉成獄,惟不獲其屍,事上憲司,公以無屍知其冤,購求之,檄于城隍。
期以七日,如期,果有捕袁二至者,人皆以為神。
寇以為神 【瑞州志】 隋大業中,林士弘寇建城,應智顼拒之,使人貨橘于寇,寇市而分食。
有毒蜂出螫,寇多死。
寇又逼西北五裡,應據水整師,寇曰欲吾不犯,此溪當斷。
應引叱之,溪流随斷,寇以為神,遂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