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九百四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也。
如是旬日聚集不散,其歌童因此相慕,遂為夫婦。
其為神所憑者,旬日間不複思食,卧露天下,沾沫露水,旬日複飲食如故。
大率嶺南歌音清積非他處之比。
女曼神 【漢書】 《元後傳》:莽堕壞孝元廟,以為文母食堂。
太後見孝元廟廢徹塗地,私謂左右曰:此人神多矣,能久得乎?祭祀女曼神 【江少虞類苑】 虞部員外郎張著通判潭州,奉時祀于南嶽。
舊制神位于壇,敷席于地。
列邊簋牲醴之品,當設席之際,往往以一足指畫。
祀罷還府,隊馬折足而卒。
又三司副使李壽朋,奉祭西太乙宮。
李平生不能食素,是日五鼓奉祀。
遂茹葷而往,方升殿,暴得疾,口鼻流血,左右扶下殿,已卒矣。
豈非祭祀而神耶?何誅責之處也!可不畏哉? 程副将女曼神 【夷堅志】 秦蜀馬入東方,率以十十匹為一綱,遣兵校部押,馬多道亡。
于是置監漢陽憩洎五日,以俟三衛,江上諸軍取發,先赴湖廣總領所。
對驗毛色齒數,與四川馬司者無翼。
然後即路。
乾道九年,殿前程副将當此役,自漢陽蔔日,将濟江卒。
長雲舊例,必具牲酒詣城隍廟谒,賽乃行。
則長塗無它慮。
程不答,再問之,忽怒诟曰:我取官馬,何預于神?叱使去。
是日晚,絕江宿城下驿。
才五鼓,悉控馬往總司,須啟關而入。
忽聞馬蹄聲從西來,諸卒謂他綱至。
起立相戒,各謹持控,以防相遇,鬥傷之害,俄頃,間已至前,暗中不能測其多寡,即沖突醻齧不可制。
如是兩刻許,天明視他馬,了無所見。
而一行綱馬,死者幾半。
皆折脅流腸,衆以為程副将神之咎。
湯顯祖慢神 【夷堅志】 湯顯祖,池州石埭人。
兵部侍郎允恭孫也。
紹熙五年,為泾縣宰。
初交印,主吏曰:三日當谒廟。
湯叱之曰:吾行五雷法,神祗在掌握中。
豈當屈身拜于土偶之前?但今具馔為兩席,設之于祠宮,而命車呵殿直,造其處,與神分賓主,亢禮對酌。
且言當官藉庇之意。
吏民見者切怪而憂之。
是夜暴風起,山水湓溢,縣治淹沒七八尺。
至于卧床之下,文書籠箧大半入水僅不傷人,皆以為慢神之咎。
湯以屋廬損敗,伐木于林薮一新之。
又命畫工王生繪神,将大像七十二軀,奉事香火,極其虔敬。
至次年春,為提舉官李唐卿子勉所按,遂罷去。
楊客慢神 【夷堅志】 泉州楊客為海賈十餘年。
緻赀二萬萬,每遭風濤之厄,必叫呼神明,指天日立誓,許以飾塔廟,設水陸為謝。
然才達岸,則遺忘不省,亦不複紀錄。
紹興十年泊海洋,夢諸神來責償。
楊曰:今方往臨安,俟還家時,當一一賽答,不敢負神。
曰:汝那得有此福?皆我力爾。
心願不必酬,隻以物見還。
楊甚恐以七月某日,至錢塘江下,幸無事。
不勝喜,悉辇物貨置抱劍街主人唐翁家,身居柴垛橋西客館。
唐開宴延伫,楊自述前夢,且曰:度今有四十萬缗,姑以下十之一酬神,願餘攜歸。
泉南置生業不複出矣。
舉所齋沉香、龍腦、珠、珍異,納于土庫中,他香布蘇木不減十餘萬缗,皆委之庫外,是夕大醉。
次日聞外間火作,驚起走,登吳山望火起處,尚還。
俄傾間已及唐翁屋,楊顧語其仆不過燒得粗重亦無害。
良久見土庫黑煙直上,屋即摧塌,烈焰亘天,稍定還視,皆為煨燼矣。
遂自經于庫牆上,暴屍經夕,仆告官驗實,乃得槁葬雲。
都監慢神 【夷堅志】 潭州兵馬都監某,出于天武禁衛,離兵籍,得官,既滿秩府帥,使押來萬石至鄂渚,固挈家道行。
過青草洞庭湖,泊舟龍廟下。
當具牲牢禮谒。
其人素強倔且憚費,薦供菲薄,祝史白曰:神靈意頗不怿,宜每事加謹畏,殊不謂然。
夏夜月明,坐于船上,望大金沙堆,光如撤,星煜煜聚散稍成五色,炫轉滿川。
問舟人曰:此諸神皆出嬉遊也。
其人笑曰:是乃鬼火耳。
何神之為?取彈弓射之,蓋夙精此技百發百中,才一彈落,光采霍然而滅。
舟人竊以為憂。
明旦詣廟審視,則風神土偶,舍故處,偏側而立。
遍體有坼裂紋,昨夕彈圓正在袋中,以告都監,使謝過,亦但再拜而退。
至暮風敗其一舟,失米數百斛。
整二年俸餘,僅能償值。
慢神獲咎如此,全家雖震怖,幸不葬魚腹,大抵鬼神多驚故,尤畏彈也。
景裴聞其說于錢不孤,而忘都監姓名。
乘醉慢神 【江教影響錄】 平江常熟縣福山東嶽行祠廟貌甚嚴。
吳中謹事之。
有胡子文者,疏後人也。
嘗乘醉與所善數人入廟,有二判官相對,所謂善惡二部者,子文戲掣其惡者。
筆同行以為不可,乃還之。
還至舟次,見一使來曰:彼判官命收君子。
文時已醒,頗憶醉時事,甚懼。
度不可免,遂行,沿路默誦《金剛經》,既至廟,見兩人相向而坐。
其西向者怒甚,叱曰:汝為士人,當識去就。
何乃侮我如是?對曰:為狂樂所迷。
了不自覺,顧乞微命以歸,請後不敢。
皆不應子文,但密誦經。
至第三分,二人皆起。
又二章則舉手加額,東向者解之曰:此子一時酒失,原其情似可恕。
怒者曰:正以同官太寬,使人敢爾。
子文叩頭曰:某能誦金剛經,若能賜之再生,當日誦七卷,以報。
怒者曰:爾亦宜小懲。
以所執筆點其背曰:去。
即覺遍身如水,遂寤。
所點處,生一疽,痛不可忍,百日方愈。
子文自是日誦金剛經七遍,雖處冗不敢辍。
至誠感神 【書大禹谟】 至誠感神,矧茲有苗。
注:益又推極至誠之道,以為神明亦且感格,而況于有苗乎! 【宋史】 《王十朋傳》:十朋知饒州,移知湖州。
饒久旱,入境即雨。
至湖積霖,入境即霁。
凡禱必應其至誠,不獨感人,而亦感于天地鬼神。
至孝感神 【抱樸子】 《内篇·微旨卷》:蔡順至孝,感神之應。
忠孝感神 【坦明故事】 王義方貶吉安丞,道出南海舟師持酒脯祈福議,方酌水誓曰:凡忠獲戾孝見尤,四維廊氛,十裡安流,神之聽之,母作神羞。
既祭天雲開,豁風浪恬然,入皆歎服。
孝行感神 【夷堅志】 臨江軍富人周昌,時事母鄭氏甚孝。
鄭病腰足五年餘,行步絕費力。
數招醫治藥,略無小效。
紹熙二年,中秋之夜,周昌時侍母飲酒賞月,見母坐立艱辛,不覺淚堕。
淚罷就寝,抽身潛起,乃懷小刃下庭,向空朝北鬥。
禱雲:老母染疾久,百藥并試,有加無減。
今發願剖腹取肝啖母,以報産育乳養之恩。
望上真慈憐使獲感應。
焚香訖,将施刀,忽聞有聲自後叱喝。
且以杖擊其背。
驚而回顧,寂不見人,但一紙貼在地,取視之,中有小紙。
書雲:周昌時供奉母親,累歲孝行。
此藥三粒,賜鄭氏八娘。
周捧泣拜謝。
候明旦以進母,積頓瘳,方具以所見告于妻子。
王直感神 【元遺山集】 述金輪國上将軍康德璋神道碑雲:德璋辟曹甸河防都提,舉都水使者言于明。
馬蹄埽河從東北流害田,為多閉之,則由徐州東南入海,所經皆葭荒穢之地。
河腴田可利,東明諸縣乃檄公董,其役而河水湍,駛土不能勝水面,高出堤上,危欲奔潰。
已報都水而督之愈急,公具香火禱河伯。
一夕水落丈餘,時人以其正直,感通神明許之。
桓公見神 【太平廣記】 齊桓公遊于澤,管仲禦,公見怪馬。
管仲曰:澤有委蛇,其大如毂,其長如轅,紫衣朱冠。
見人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霸乎?公曰:此寡人之所見也。
王缙見神 【江火敦教影響錄】 宣和間,王缙為兩浙提刑。
每斷死囚,必焚香奏上蒼,然後行下,如是歲餘。
一日,忽見一神人立于檐間,手執案卷,乃缙平日所奏事目,呼其名而語之曰:汝所斷公事,無不平允,上帝嘉之。
李甲見神 【太平廣記】 唐天初,李甲本常山人。
夜至大明山下,值風雨暴至,遂入神祠以避之。
俄及中宵,雷雨方息,甲寝于廟,須臾有呵殿之音,自遠而至。
見旌旗閃閃,車馬阗阗,或擐甲胄者,或執矛戟者,或危冠大履者,或朝衣端簡者,揖遜列坐者,數十輩。
方且命酒進食,歡語良久。
其東榻之長,即大明山之神也。
西榻之首,即黃澤之神也。
更其次者,雲是漳河之伯。
餘不知其名。
坐論幽明之事。
其一曰:禀命玉皇,受符金阙。
大行之面,清漳之湄,數百裡間,幸為人主,不敢怠惰徇法也。
不敢恃命害下也。
兢兢惕惕以事上帝,用治一方,故歲有豐登之報,民無劄瘥之疾。
其一曰:清冷之域,泱漭之區,餘奉帝符茲宅民庶。
雖雷電之作由已也。
風波之起由已也,予亦非诏命,不敢有為也,遂緻草木茂魚鼈蕃焉。
又一長歎謂衆賓曰:諸公鎮撫方隅,分理疆野,或水或陸各有所長。
然而天地運行之數,生靈厄會之期,巨盜行與,大難方作,雖群公之善理,其奈之何?衆或問言何謂也,曰:餘昨上朝帝所,竊聞衆聖論将來之事。
三十年間,兵戎大起,黃河之北,滄海之右,合屠害人民,六十萬餘。
天既将曙,諸客登車而去,李甲恍然有若夢中。
歸而識之。
後莊皇與梁朝對陣,及晉末,戎虜亂華被塗炭者何啻六十萬焉。
侯懋見神 【悅生随抄】 建炎當三祀,虜馬将飲江,于是天子幸明越,而隆太後龍輿駐豫章行台。
從馬時警,報益亟。
有郎官侯懋、李幾等三人者,每遊戲城東南隅,得故園林頗僻寂。
私相謂曰:使虜來不可避,得相與匿于是,宜死生以之。
未幾行宮南邁,倉卒,。
三人果不克奔,而虜騎已逃入矣。
三人者,得如約共竄于林,因伏堂之巨梁上,夜則潛下,取食而還伏焉,累數十日矣。
幸略無一人足音,一旦忽多人物且至,三人但默伏梁之上計,此豈亦皆逃避虜者也。
胡為而至哉!心語未已,即有黑衣數十百人繼來,共坐于堂,命左右邏捕男女,無少長,悉以梃敲殺之。
積屍傍午向暮盡死,始去。
當是時,三人者,伏據于梁然。
向使一仰其首,見必死矣。
黑衣既散,皆謂得免。
況已昏夜,俄複望紅紗籠燭數十對引導,有主者數人又至。
亦坐于堂,即多群吏據案,呼閱人姓名者三人。
益懼于此,殆不得脫矣。
及細視之,則但見人物可半身,頭面俱弗辯,乃知非人也。
凡點閱死籍至多,辄悉呼其姓名,中間偶呼一名。
吏争報曰:不是。
類如是,凡有四三人,皆能記憶也。
夜過半矣,事竟皆去。
逮曉則四顧,鳥雀不聞聲,知虜已洗城去遁矣。
即于亂屍中偶有呻吟聲,三人,共詢其名,乃夜群吏所謂不是四人,今悉複活矣。
異哉!吾得于宋高州,宋高州得于侯懋,懋等皆顯官,宜不妄雲。
周持志見神 【陶朱新錄】 宣和甲辰長歲春三月二十一日,沿江大風,壞官私舟船數千艘。
先是有江州德化縣進士周持志,宿馬當市中,夜聞人語甚喧,視之見鬼神千百執绛紗籠而過。
中一人雲:二十一日大風,當取若幹人以舒邁綱。
綱官賴通管押旁一人肘之。
若曰恐人聞其言也。
周至日抵湖口縣谒巡檢,道所見衆不以為信。
忍催綱吏人入白,有舒保義名不肯行舟,乃诏舒。
詢其所以,亦訝其姓名與周所聞合也。
舒曰:夜來夢神人雲:今日當大風,要邁綱官賴通。
恐果有風濤之虞,本住落星寺下,乃遷于此。
因留周與舒飯,未舉匕筋,風大作。
賴通者,方料理穑纜之類,失足溺死。
先民後神 【左傳】 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軍于瑕,少師侈,請追楚師,随侯将許之。
季良曰:聞小之能敵大也。
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肥,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碩肥,謂民力之普存也。
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
謂其不疾蠡也,謂其備鹹有也。
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
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奉酒醴以告曰:嘉粟旨酒。
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才慝也。
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緻其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
故動則有成。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
随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宋史·孫傳》:大中祥符四年,帝将祀汾陰,上疏曰: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今國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饑馑居多,乃欲勞民事神。
神其享之乎? 【荀悅申鑒】 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民事未定,群祀有阙,不為尤矣必也。
舉其重而祀之,望祀五嶽四渎其神之祀。
縣有舊常,若今群祀之,而其祀禮物從鮮可也。
禮重本示民不偷,且昭典如其備物以豐年,日月之災降異非舊也。
天人之應所由來漸矣,故履霜堅水非一時也,仲尼之褥非一朝也,且日食行事,或稠或曠,一年二交非其常也。
《洪範傳》雲:六作見,若是共禦未見之。
無聞馬爾官修其方,而先王之禮,保章視寝安宅叙降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太
如是旬日聚集不散,其歌童因此相慕,遂為夫婦。
其為神所憑者,旬日間不複思食,卧露天下,沾沫露水,旬日複飲食如故。
大率嶺南歌音清積非他處之比。
女曼神 【漢書】 《元後傳》:莽堕壞孝元廟,以為文母食堂。
太後見孝元廟廢徹塗地,私謂左右曰:此人神多矣,能久得乎?祭祀女曼神 【江少虞類苑】 虞部員外郎張著通判潭州,奉時祀于南嶽。
舊制神位于壇,敷席于地。
列邊簋牲醴之品,當設席之際,往往以一足指畫。
祀罷還府,隊馬折足而卒。
又三司副使李壽朋,奉祭西太乙宮。
李平生不能食素,是日五鼓奉祀。
遂茹葷而往,方升殿,暴得疾,口鼻流血,左右扶下殿,已卒矣。
豈非祭祀而神耶?何誅責之處也!可不畏哉? 程副将女曼神 【夷堅志】 秦蜀馬入東方,率以十十匹為一綱,遣兵校部押,馬多道亡。
于是置監漢陽憩洎五日,以俟三衛,江上諸軍取發,先赴湖廣總領所。
對驗毛色齒數,與四川馬司者無翼。
然後即路。
乾道九年,殿前程副将當此役,自漢陽蔔日,将濟江卒。
長雲舊例,必具牲酒詣城隍廟谒,賽乃行。
則長塗無它慮。
程不答,再問之,忽怒诟曰:我取官馬,何預于神?叱使去。
是日晚,絕江宿城下驿。
才五鼓,悉控馬往總司,須啟關而入。
忽聞馬蹄聲從西來,諸卒謂他綱至。
起立相戒,各謹持控,以防相遇,鬥傷之害,俄頃,間已至前,暗中不能測其多寡,即沖突醻齧不可制。
如是兩刻許,天明視他馬,了無所見。
而一行綱馬,死者幾半。
皆折脅流腸,衆以為程副将神之咎。
湯顯祖慢神 【夷堅志】 湯顯祖,池州石埭人。
兵部侍郎允恭孫也。
紹熙五年,為泾縣宰。
初交印,主吏曰:三日當谒廟。
湯叱之曰:吾行五雷法,神祗在掌握中。
豈當屈身拜于土偶之前?但今具馔為兩席,設之于祠宮,而命車呵殿直,造其處,與神分賓主,亢禮對酌。
且言當官藉庇之意。
吏民見者切怪而憂之。
是夜暴風起,山水湓溢,縣治淹沒七八尺。
至于卧床之下,文書籠箧大半入水僅不傷人,皆以為慢神之咎。
湯以屋廬損敗,伐木于林薮一新之。
又命畫工王生繪神,将大像七十二軀,奉事香火,極其虔敬。
至次年春,為提舉官李唐卿子勉所按,遂罷去。
楊客慢神 【夷堅志】 泉州楊客為海賈十餘年。
緻赀二萬萬,每遭風濤之厄,必叫呼神明,指天日立誓,許以飾塔廟,設水陸為謝。
然才達岸,則遺忘不省,亦不複紀錄。
紹興十年泊海洋,夢諸神來責償。
楊曰:今方往臨安,俟還家時,當一一賽答,不敢負神。
曰:汝那得有此福?皆我力爾。
心願不必酬,隻以物見還。
楊甚恐以七月某日,至錢塘江下,幸無事。
不勝喜,悉辇物貨置抱劍街主人唐翁家,身居柴垛橋西客館。
唐開宴延伫,楊自述前夢,且曰:度今有四十萬缗,姑以下十之一酬神,願餘攜歸。
泉南置生業不複出矣。
舉所齋沉香、龍腦、珠、珍異,納于土庫中,他香布蘇木不減十餘萬缗,皆委之庫外,是夕大醉。
次日聞外間火作,驚起走,登吳山望火起處,尚還。
俄傾間已及唐翁屋,楊顧語其仆不過燒得粗重亦無害。
良久見土庫黑煙直上,屋即摧塌,烈焰亘天,稍定還視,皆為煨燼矣。
遂自經于庫牆上,暴屍經夕,仆告官驗實,乃得槁葬雲。
都監慢神 【夷堅志】 潭州兵馬都監某,出于天武禁衛,離兵籍,得官,既滿秩府帥,使押來萬石至鄂渚,固挈家道行。
過青草洞庭湖,泊舟龍廟下。
當具牲牢禮谒。
其人素強倔且憚費,薦供菲薄,祝史白曰:神靈意頗不怿,宜每事加謹畏,殊不謂然。
夏夜月明,坐于船上,望大金沙堆,光如撤,星煜煜聚散稍成五色,炫轉滿川。
問舟人曰:此諸神皆出嬉遊也。
其人笑曰:是乃鬼火耳。
何神之為?取彈弓射之,蓋夙精此技百發百中,才一彈落,光采霍然而滅。
舟人竊以為憂。
明旦詣廟審視,則風神土偶,舍故處,偏側而立。
遍體有坼裂紋,昨夕彈圓正在袋中,以告都監,使謝過,亦但再拜而退。
至暮風敗其一舟,失米數百斛。
整二年俸餘,僅能償值。
慢神獲咎如此,全家雖震怖,幸不葬魚腹,大抵鬼神多驚故,尤畏彈也。
景裴聞其說于錢不孤,而忘都監姓名。
乘醉慢神 【江教影響錄】 平江常熟縣福山東嶽行祠廟貌甚嚴。
吳中謹事之。
有胡子文者,疏後人也。
嘗乘醉與所善數人入廟,有二判官相對,所謂善惡二部者,子文戲掣其惡者。
筆同行以為不可,乃還之。
還至舟次,見一使來曰:彼判官命收君子。
文時已醒,頗憶醉時事,甚懼。
度不可免,遂行,沿路默誦《金剛經》,既至廟,見兩人相向而坐。
其西向者怒甚,叱曰:汝為士人,當識去就。
何乃侮我如是?對曰:為狂樂所迷。
了不自覺,顧乞微命以歸,請後不敢。
皆不應子文,但密誦經。
至第三分,二人皆起。
又二章則舉手加額,東向者解之曰:此子一時酒失,原其情似可恕。
怒者曰:正以同官太寬,使人敢爾。
子文叩頭曰:某能誦金剛經,若能賜之再生,當日誦七卷,以報。
怒者曰:爾亦宜小懲。
以所執筆點其背曰:去。
即覺遍身如水,遂寤。
所點處,生一疽,痛不可忍,百日方愈。
子文自是日誦金剛經七遍,雖處冗不敢辍。
至誠感神 【書大禹谟】 至誠感神,矧茲有苗。
注:益又推極至誠之道,以為神明亦且感格,而況于有苗乎! 【宋史】 《王十朋傳》:十朋知饒州,移知湖州。
饒久旱,入境即雨。
至湖積霖,入境即霁。
凡禱必應其至誠,不獨感人,而亦感于天地鬼神。
至孝感神 【抱樸子】 《内篇·微旨卷》:蔡順至孝,感神之應。
忠孝感神 【坦明故事】 王義方貶吉安丞,道出南海舟師持酒脯祈福議,方酌水誓曰:凡忠獲戾孝見尤,四維廊氛,十裡安流,神之聽之,母作神羞。
既祭天雲開,豁風浪恬然,入皆歎服。
孝行感神 【夷堅志】 臨江軍富人周昌,時事母鄭氏甚孝。
鄭病腰足五年餘,行步絕費力。
數招醫治藥,略無小效。
紹熙二年,中秋之夜,周昌時侍母飲酒賞月,見母坐立艱辛,不覺淚堕。
淚罷就寝,抽身潛起,乃懷小刃下庭,向空朝北鬥。
禱雲:老母染疾久,百藥并試,有加無減。
今發願剖腹取肝啖母,以報産育乳養之恩。
望上真慈憐使獲感應。
焚香訖,将施刀,忽聞有聲自後叱喝。
且以杖擊其背。
驚而回顧,寂不見人,但一紙貼在地,取視之,中有小紙。
書雲:周昌時供奉母親,累歲孝行。
此藥三粒,賜鄭氏八娘。
周捧泣拜謝。
候明旦以進母,積頓瘳,方具以所見告于妻子。
王直感神 【元遺山集】 述金輪國上将軍康德璋神道碑雲:德璋辟曹甸河防都提,舉都水使者言于明。
馬蹄埽河從東北流害田,為多閉之,則由徐州東南入海,所經皆葭荒穢之地。
河腴田可利,東明諸縣乃檄公董,其役而河水湍,駛土不能勝水面,高出堤上,危欲奔潰。
已報都水而督之愈急,公具香火禱河伯。
一夕水落丈餘,時人以其正直,感通神明許之。
桓公見神 【太平廣記】 齊桓公遊于澤,管仲禦,公見怪馬。
管仲曰:澤有委蛇,其大如毂,其長如轅,紫衣朱冠。
見人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霸乎?公曰:此寡人之所見也。
王缙見神 【江火敦教影響錄】 宣和間,王缙為兩浙提刑。
每斷死囚,必焚香奏上蒼,然後行下,如是歲餘。
一日,忽見一神人立于檐間,手執案卷,乃缙平日所奏事目,呼其名而語之曰:汝所斷公事,無不平允,上帝嘉之。
李甲見神 【太平廣記】 唐天初,李甲本常山人。
夜至大明山下,值風雨暴至,遂入神祠以避之。
俄及中宵,雷雨方息,甲寝于廟,須臾有呵殿之音,自遠而至。
見旌旗閃閃,車馬阗阗,或擐甲胄者,或執矛戟者,或危冠大履者,或朝衣端簡者,揖遜列坐者,數十輩。
方且命酒進食,歡語良久。
其東榻之長,即大明山之神也。
西榻之首,即黃澤之神也。
更其次者,雲是漳河之伯。
餘不知其名。
坐論幽明之事。
其一曰:禀命玉皇,受符金阙。
大行之面,清漳之湄,數百裡間,幸為人主,不敢怠惰徇法也。
不敢恃命害下也。
兢兢惕惕以事上帝,用治一方,故歲有豐登之報,民無劄瘥之疾。
其一曰:清冷之域,泱漭之區,餘奉帝符茲宅民庶。
雖雷電之作由已也。
風波之起由已也,予亦非诏命,不敢有為也,遂緻草木茂魚鼈蕃焉。
又一長歎謂衆賓曰:諸公鎮撫方隅,分理疆野,或水或陸各有所長。
然而天地運行之數,生靈厄會之期,巨盜行與,大難方作,雖群公之善理,其奈之何?衆或問言何謂也,曰:餘昨上朝帝所,竊聞衆聖論将來之事。
三十年間,兵戎大起,黃河之北,滄海之右,合屠害人民,六十萬餘。
天既将曙,諸客登車而去,李甲恍然有若夢中。
歸而識之。
後莊皇與梁朝對陣,及晉末,戎虜亂華被塗炭者何啻六十萬焉。
侯懋見神 【悅生随抄】 建炎當三祀,虜馬将飲江,于是天子幸明越,而隆太後龍輿駐豫章行台。
從馬時警,報益亟。
有郎官侯懋、李幾等三人者,每遊戲城東南隅,得故園林頗僻寂。
私相謂曰:使虜來不可避,得相與匿于是,宜死生以之。
未幾行宮南邁,倉卒,。
三人果不克奔,而虜騎已逃入矣。
三人者,得如約共竄于林,因伏堂之巨梁上,夜則潛下,取食而還伏焉,累數十日矣。
幸略無一人足音,一旦忽多人物且至,三人但默伏梁之上計,此豈亦皆逃避虜者也。
胡為而至哉!心語未已,即有黑衣數十百人繼來,共坐于堂,命左右邏捕男女,無少長,悉以梃敲殺之。
積屍傍午向暮盡死,始去。
當是時,三人者,伏據于梁然。
向使一仰其首,見必死矣。
黑衣既散,皆謂得免。
況已昏夜,俄複望紅紗籠燭數十對引導,有主者數人又至。
亦坐于堂,即多群吏據案,呼閱人姓名者三人。
益懼于此,殆不得脫矣。
及細視之,則但見人物可半身,頭面俱弗辯,乃知非人也。
凡點閱死籍至多,辄悉呼其姓名,中間偶呼一名。
吏争報曰:不是。
類如是,凡有四三人,皆能記憶也。
夜過半矣,事竟皆去。
逮曉則四顧,鳥雀不聞聲,知虜已洗城去遁矣。
即于亂屍中偶有呻吟聲,三人,共詢其名,乃夜群吏所謂不是四人,今悉複活矣。
異哉!吾得于宋高州,宋高州得于侯懋,懋等皆顯官,宜不妄雲。
周持志見神 【陶朱新錄】 宣和甲辰長歲春三月二十一日,沿江大風,壞官私舟船數千艘。
先是有江州德化縣進士周持志,宿馬當市中,夜聞人語甚喧,視之見鬼神千百執绛紗籠而過。
中一人雲:二十一日大風,當取若幹人以舒邁綱。
綱官賴通管押旁一人肘之。
若曰恐人聞其言也。
周至日抵湖口縣谒巡檢,道所見衆不以為信。
忍催綱吏人入白,有舒保義名不肯行舟,乃诏舒。
詢其所以,亦訝其姓名與周所聞合也。
舒曰:夜來夢神人雲:今日當大風,要邁綱官賴通。
恐果有風濤之虞,本住落星寺下,乃遷于此。
因留周與舒飯,未舉匕筋,風大作。
賴通者,方料理穑纜之類,失足溺死。
先民後神 【左傳】 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軍于瑕,少師侈,請追楚師,随侯将許之。
季良曰:聞小之能敵大也。
小道大淫,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肥,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故奉牲以告曰:碩肥,謂民力之普存也。
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
謂其不疾蠡也,謂其備鹹有也。
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
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奉酒醴以告曰:嘉粟旨酒。
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所謂馨香無才慝也。
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緻其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
故動則有成。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
随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宋史·孫傳》:大中祥符四年,帝将祀汾陰,上疏曰: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今國家土木之功,累年未息水旱,饑馑居多,乃欲勞民事神。
神其享之乎? 【荀悅申鑒】 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民事未定,群祀有阙,不為尤矣必也。
舉其重而祀之,望祀五嶽四渎其神之祀。
縣有舊常,若今群祀之,而其祀禮物從鮮可也。
禮重本示民不偷,且昭典如其備物以豐年,日月之災降異非舊也。
天人之應所由來漸矣,故履霜堅水非一時也,仲尼之褥非一朝也,且日食行事,或稠或曠,一年二交非其常也。
《洪範傳》雲:六作見,若是共禦未見之。
無聞馬爾官修其方,而先王之禮,保章視寝安宅叙降必書雲物為備故也。
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