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千九百四十八

關燈
是日下筆如有神。

    助榜出,遂居首選。

     【百川學海】 京師試于禮部者,皆禱于二相廟。

    二相者,子遊、子夏也。

    子遊為武城宰,子夏聘列國。

    不知何以得相之名也。

    今行都試禮部者,皆禱于皮場廟,皮即皮削所也。

    建中靖國元年六月,傳聞皮場土地主瘍疾之不治者,诏封為靈贶侯。

    今廟在萬壽觀之晨華館,館與貢院為鄰,不知士人之禱,始于何時,館因何而置廟也。

     李瞻禱神 【張氏可書】 襄陽辯士李瞻,老于學校而性多狂率。

    一日,上封事,極诋時政。

    初入都道,由襄山蔔于山神曰:某今日獻封事,若便拜相即求一吉兆。

    不應,又祝曰:若隻得内相亦可。

    又不應,又祝曰:卿監足矣。

    又不應。

    複雲:本路監司拜鄉郡,如何?又不應。

    遂厲聲曰:必是山神不在家。

    後竟配嶺表。

     阻風禱神 【夷堅志】 嚴州大浪灘,在州北五十裡,介于兩山之間。

    深不過八尺,而湍流峻駛,萦回曲折,稍遭風色,則激為巨浪。

    由是得名。

    往來者多苦濡滞。

    紹熙四年,鄱陽周貴章赴省試,與鄉人羅正臣、李顯祖、康師尹、相值于常山。

    買舟同下,逮至彼灘,見它郡貢士船三十餘艘,鱗次岸浒,皆阻東風。

    久者幾七八日,更相愁歎,不敢解纜。

    或強驅童奴盡力挽,才少進,複猛退。

    有忿郁而束擔陸行者,且慮失試期曉夕隕獲。

    餘千董經負膽略,出語衆曰:間坡上一廟,乃威惠王行祠,蓋往緻禱,脫蒙垂,便可去矣。

    皆合辭曰:然時已昏暮,即籠炬造谒,焚香列拜。

    董拱而啟曰:神王聰明正直,受國爵封,又享血食于此。

    今朝家三年大比,網羅賢俊,公卿将相,悉由此途。

    禮聞較藝,程限已迫,顧留泊此地,欲往不能。

    願一施威靈,诃禁川後使灘上諸舟前進無雍。

    豈惟寒士蒙賴亦所以報國也!禱罷焚獻紙錢,稽首徑出。

    至夜狂風尚厲,漸以帖息。

    天将旦,波平如席,三十艘順流相銜,略無凝滞,始悔乞靈之不早雲。

     過廟禱神 【元史】 《阿沙不花傳》祖母苫滅古麻裡氏,歸康裡國後,十三年複來,則二子已從憲宗伐蜀矣。

    逮至和甯間,憲宗崩,諸将皆還,二子獨後。

    心以為憂,過一古廟,因入禱,馬若聞神語,連稱好好。

    問其國人通漢語者,知為吉。

    還至舍,則二子已至矣。

     以金祀神 【抱樸子】 《内篇》《金丹卷》傳丹經不得其人,身必不吉。

    若有笃信者,可明合藥。

    成以分之,莫輕以其方傳之也。

    知此道者,何用王侯焉。

    神丹既成,不但長生,又可以作黃金。

    金成取百斤,先設大祭,祭自有别法一卷,不與九鼎祭同也。

    祭當别稱金各檢署之禮,天二十斤,日月五斤,北鬥八斤,太乙八斤,井五斤,竈五斤,河泊十二斤,社五斤,門戶闾鬼神清君合五斤,凡八十八斤餘一十二斤。

    以好韋囊盛之。

    良日于都市中,市盛之時,嘿聲放棄之于人多處。

    徑去無複顧,凡用百斤外,乃得息恣用之耳!不先以金祀神,必被殃咎。

     殺人祀神 【名臣見聞錄】 奉議郎解珏,蜀人也。

    受梓州司理,夜宿荊南府南馬鋪中。

    初更後聞蕭鼓撼鈴铎之聲,珏詢鋪卒曰:彼何為也?卒曰:民家夜祭鬼神耳。

    珏乘酒曰:爾導吾往觀之。

    卒曰:不可,恐緻他慮。

    珏叱之,乃同行。

    夜下道百餘步,至一民舍,自牖望之,于茅堂中懸三繪神,皆臣帽大目,前緻樽俎花果。

    其家一人以巾裹,禮拜執鈴而請神,家人動箫鼓而和之。

    珏知其家事邪神,以手抉窗而入,其家散走不見。

    珏于褚錢下見反縛一人,珏解其縛,詢之曰:爾何人也?曰:蔡人也。

    避歲饑,受役于其家,其主事三神,求人祭之,不獲。

    乃以我為饷,不意公至此,再獲生也。

    珏覆其杯血,取其繪神以回。

    明日以事聞于有司,竟不獲事神者,立重賞以捕之。

    蔡人迄令為役于珏之門,以報其賜。

    行旅過其地,深宜察之,解珏令為奉議郎。

     用人祀神 【呂東萊博議】 出處僖十九年,宋公使邾文公用曾阝子于次睢之社子魚曰:古者六畜不相為用。

    小事不用大牲,而況執用人乎?祭祀以為人行,民神之主也。

    用人,其誰響之。

    昭公十年,季平子伐莒,取鄄獻俘始用人于毫社。

    滅武子曰:周公其不尋魯祭乎?十一年楚子滅蔡,用隐太子于罔山。

    申無宇曰:不祥五牲不相為用,況用諸侯乎?王必悔之。

    主意無間則仁,有間則暴,幽明物我,本同一體。

    宋囊季孫楚靈之徒,不知此理,視幽明物我為有問,于是便已而媚神。

    媚神而殺人,淪于殘忍暴虐之為也。

    無間有仁,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有間則暴。

    不仁者,私于家。

    則隔藩牆而勿比鄰。

    私于已,則隔形骸而勿爾汝。

    無間則天下皆吾體,烏得而不仁。

    說無間,則仁之意。

    有間則獨私其身,烏得而不暴。

    說有間,則暴之意。

    起語數句話頭甚大。

    幽明也,幽謂鬼神,明謂人物。

    物我也。

    物,謂人。

    我,謂己。

    混混同流而無間者也。

    本同一體。

    喜同一喜,同一體,則同一性情。

    喜觸于心,則幽明物我,不約而皆喜。

    喜之情同故也。

    怒同一怒,人有七情,舉喜怒兩端對言之。

    怒觸于心,則幽明物,我不約而皆怒。

    怒之情,亦同也。

    判而為慘舒休戚、愛憎哀樂之情,變文好,有慘必有舒,有休必有戚,有愛必有憎,有衰必有樂。

    其情無不同也。

    别而為盈虛予奪、是非損益之理。

    有盈必有虛,有予必有奪,有是必有非,有損必有益,具理無不同也。

    散而為禍福利害、安危死生之變。

    有禍必有福,有利必有害,有安必有危,有死必有生,其變無不同也。

    彼動則此應,彼發則此知,以上皆發明幽明物我本同一體之意。

    未嘗有間也。

    知幽明物我之無,問,則仁矣。

    昔之仁人所以視民如傷者,孟子曰:文王視民如傷。

    豈以冥冥之不可欺,冥冥,謂鬼神。

    昭昭之不可犯哉!昭昭,謂天地。

    言仁人非為天地鬼神之可畏,乃始視民如何也。

    幽明物我,通為一體。

    斷以主意。

    不見其有可傷之地也。

    引用如傷事極好,同體皆不可傷,況可殺人以祭鬼乎?既傷于民,亦傷于身,物我同體故也。

    既傷于身,複傷于神,幽明同體故也。

    噫!知此者,其知仁之方乎!方猶術也,孔子言可謂仁之方。

    孟子言是乃仁術也。

    仁王難口,故假于實事以曉人。

    如方術然可以推類而通之也。

    不仁則不覺,不仁之人,觸處皆蔽。

    不覺則不合,獨私其身,謂民物自為民物鬼神自為鬼神。

    幽明不合,而有人與神之間焉于是有私己畏神之舉。

    物我不合而有人與己之間焉于是有殺人媚神之事。

    遂以為苟便于身,何恥乎媚神?視幽明為有問。

    苟媚于神,倚恤乎害人?視物我為有間。

    以妄傳妄不試則妄以僞傳僞,不真則僞,僞妄相傳,其等至于殺人祭鬼。

    然後淫誣怪誕之說興。

    神怪之論。

    然後蒿怆之妖作,妖幻之事。

    然後陰說側僻之祀起,祭淫昏之鬼。

    然後釁塗刳剔之亂生,肆戕殺之毒。

    如宋襄、楚靈、季平子之事。

    三事并見本題注。

    蓋有戎狄禽獸之所不忍為者,殺人祭鬼,非理之甚。

    非天獨賦以酷戾狠逆之性也。

    人性皆善,而三人所為如此。

    私已深,始于視人已為有間。

    畏神甚,繼而視幽明為有問。

    淪惑其心,至此極也。

    有間則暴,故其末流至此。

    一時之君子,又從而識之,謂子魚藏孫申無宇之徒。

    曷若求真為暴之原而滌之乎?滌,洗也。

    此司生下文意。

    天下之理,有通有塞,通則無間,塞則有間。

    其通邪,此下說理之通者。

    八荒之外,《爾雅》北戶,西王母。

    日下,謂之四荒。

    六合之内,上下四方,謂之六合。

    幽明物我不見其間。

    通故如此。

    孰非吾仁。

    無間故仁。

    其塞邪,此下說理之塞者。

    雖汲汲以愛人利物為念,然毫芒之差,藩籬限馬。

    視此身之外皆與自己不相于。

    發于其心,不仁之心。

    害于其事。

    見于有馬皆不仁也。

    發于其事,不仁之事。

    害于其政。

    苑終有政皆不仁也。

    民有不得其死者矣,不待用以祭鬼,而殺人多矣。

    一念之毒流金铄石,喻其毒之至烈。

    一念之駛,音史。

    奔電走霆,喻其暴之至速。

    雖未嘗以兵殺人,實以心殺人。

    念念無非害人之心。

    雖未常用人以祭社之神,實用人以祭心之神也。

    時時無非嗜殺之心,造語極精巧。

    其視宋囊輩何以大相過乎?與宋囊楚靈季平子之心,其毒烈則一也。

    通者,仁之門也。

    通則無間,故為仁之門。

    塞者,暴之門也。

    寒則有間,故為暴之門。

    是故,欲仁者,不于其仁于其通。

    由其通者,則漸漸可以至于仁矣。

    去暴者,不于其暴于其塞。

    撇其塞者,則漸漸可以消其暴矣。

    結語深有理趣。

     上疏論祀神 【宋史】 林大中上疏謂:國之大事在祀,今沿襲不正,非所以嚴典禮,安神明。

    臣見其祝于神者,或舛于文,稱于神者,或訛其字。

    所宜厚者,或簡不虔,所宜先者,或廢不用。

    更制器服,或歲月太疏。

    夙興行事,或時刻太早。

    是皆禮意所未順,人情所未安也。

     以敬事神 【左傳】 哀公十六年,楚白公作亂殺子西、子期,而劫惠王。

    石乞曰:焚庫弑王不然,不濟。

    白公曰:不可弑王,不祥焚庫,無聚将,何以守矣。

    乞曰:有楚國而治其民,以敬事神可以得祥。

    且有聚矣,何患弗從? 以諱事神 【左傳】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生之禮舉之。

    接以大牢蔔士負之,士妻食之,公與文姜宗婦命之。

    公問名于申纟需,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

    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将諱之。

     戰兢事神 【國語】 觀射父曰:天子郊之事,必自射其牲。

    王後必自舂其粢。

    諸侯宗廟之事,必自射其牛。

    羊擊豕。

    夫人必自春其盛,況其下之人,其誰敢不戰戰兢兢以事百神! 棄醫事神 【王符潛夫論】 今女多不修中饋,休其蠶織,而起學巫祝鼓舞事。

    神以欺誣細民,熒惑百姓。

    婦女羸弱疾病之家,懷憂愦愦,皆易恐懼。

    至使奔走便時,去離正宅。

    崎岖路側,上漏下濕,風寒所傷,奸人所利。

    賊盜所中,益禍益祟以緻重者,不可勝數。

    或棄醫藥,更往事神。

    故至于死亡,不自知為巫所欺誤,乃反恨事巫之晚,此熒惑細民之甚者也。

     教人事神 【劉公是先生弟子記】 率人以教人,其政乃純。

    率神以事神,其鬼乃神。

    政之不純,教人過也。

    鬼之不神,事之過也。

    教人過于觳,事神過于渎,民不見嚴而煩是亵,非渎乎!古之事神,必有則弗征,弗征民弗信也。

    必無則弗畏,弗畏民弗從也。

    事神若疑故筮則弗非,盟則弗叛。

    禱則壹,齋則潔,言則信,令則從,居則謹,行則順,郊則見帝廟,則見先王,奧則見主。

    而誰識思亂! 江南事神 【萍洲可談】 江南俗事神,疾病官事專求神。

    其巫不一,有号香神者,祠星辰不用葷。

    有号司徒神者,仙帝神者,用牲皆以酒為酌,名稱甚多。

    嘗于神堂中見仙帝神名位,有柴帝、郭帝、石帝、劉帝之号。

    蓋五代周晉漢也,不知何故祀之祠祀并無義理,又以傀儡為樂神,用禳官事,呼為弄戲。

    遇有系者,則許戲幾棚。

    至賽時張樂弄傀儡,初用楮香,啟禱猶如祠神。

    至弄戲,則穢談群笑,無所不至。

    鄉人聚觀,飲酒醉,又歐擊往往,因此又緻訟系,許賽無已時。

     翁師事神 【夷聖志】 崇安縣有巫翁吉師者,事神著驗,村民趨向籍籍。

    紹興辛已九月旦,正為人祈禱,忽作神言曰:吾當遠出。

    無得辄與人問事治病。

    翁家懇訴曰:累世恃神力,為生香火敬事不敢怠,不知何以見拾。

    再三緻叩,乃雲:番賊南來,上天遍命天下城隍社廟各将所部兵馬也江,吾故當往。

    曰:幾時可歸?曰:未可期。

    恐在冬至前後。

    自是影響絕息,常有富室病,力邀翁,嚴潔祭禱擲百通,訖不下至十二月旦,複附語曰:已殺卻番王,諸路神祗盡放遣矣。

    即日靈響如初。

     溫公事神 【朱子近思錄】 元豐四年正月十六日作或問迂叟事神乎?曰:事神。

    或曰:何神之事?曰:事其心神。

    或曰:其事之如何?曰:至簡矣。

    不黍稷,不犧牲,惟不欺之為用。

    君子上戴天,下履地,中函心,雖欲欺之,其可得乎? 漢武祠神 【西漢書】 武帝太始四年三月幸不其。

    如淳曰:其,音基。

    不其,山名,因以為縣。

    祠神人于交門宮。

    應邵曰:神人,篷萊仙人之屬也。

    晉灼曰:琅邪縣有交門,漢武帝所造。

    若有向坐拜者,作交門之歌。

    師占曰:如有神景象,向祠坐而拜也。

     殺豬祠神 【存心錄】 吳戍将鄧喜,殺豬祠神。

    治畢懸之,忽見一人頭往食肉,喜引弓射之,咋咋作聲。

    繞屋三日,後人白喜謀北叛,阖門被誅。

     嶺南祠神 【晁說之客語】 嶺南有歌堂,每春土人祠神于此。

    男夫婦女分立左右。

    視神所憑者,以物蒙其眼。

    必于男子中牽出一人,女子中牽出一人,老壯皆在,然所牽必童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