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與友

關燈
的?我真願意李村的壞蛋們都在張榮,我的二小子,手下當差,每天不打不打也得打他們每人二十軍棍!二十軍棍!”不久這套話便被全村的人記熟:“打他二十”漸漸成為挑戰時的口号,連小孩往河那邊扔磚頭的時候都知道喊一聲:打他二十。

     李村的确沒有一個作排長的。

    一般的來說,這并無可恥。

    可是,為針對着張村村長的宣言而設想,全村的人便坐卧不安了,最難過的自然是村長。

    為這個,李村村長打發自己的小兒子李全去投軍:“小子,你去當兵!長志氣,限你半年,就得升了排長!再往上升,一直升到營長!聽明白了沒有?”李全入了伍,與其說是為當兵,還不如說為去候補排長。

    可是半年過去了,又等了半年,排長的資格始終沒有往他身上落。

    他沒臉回家。

    這事早被張村聽了去,于是“打他二十”的口号随時刮到河這邊來,使李村的人沒法不加緊備戰。

     真正的戰争來到了,兩村的人一點也不感到關切,打日本與他們有什幺關系呢。

    說真的,要不是幾個學生來講演過兩次,他們就連中日戰争這回事也不曉得。

    由學生口中,他們知道了這個戰事,和日本軍人如何殘暴。

    他們很恨日本鬼子,也不怕去為打日本鬼子而喪了命。

    可是,這得有個先決的問題:張村的民意以為在打日本鬼子以前,須先滅了李村;李村的民意以為須先殺盡了張村的仇敵,而後再去抗日。

    他們雙方都問過那些學生,是否可以這幺辦。

    學生們告訴他們應當聯合起來去打日本。

    他們不能明白這是什幺意思,隻能以學生不了解兩村的曆史而沒有把磚頭砍在學生們的頭上。

    他們對打日本這個問題也就不再考慮什幺。

     戰事越來越近了,兩村還沒感到什幺不安。

    他們隻盼望日本打到,而把對岸的村子打平。

    假若日本人能替他們消滅了世仇的鄰村,他們想,雖然他們未必就去幫助日本人,可也不必攔阻日軍的進行,或給日軍以什幺不方便,不幸而日本人來打他們自己的村子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但是他們直覺得以為日本人必不能不這辦,而先遭殃的必定是鄰村,除了這些希冀與思索,他們沒有什幺一點準備。

     逃難的男女穿着村渡過河去,兩村的人知道了一些戰事的實況,也就深恨殘暴的日本。

    可是,一想到鄰村,他們便又痛快了一些:哼!那邊的人準得遭殃,無疑的!至于鄰村遭殃,他們自己又怎能平安的過去,他們故意的加以忽略。

    反正他們的仇人必會先完,那就無須去想别的了,這是他們的邏輯。

    好一些日子,他們沒再開打,因為準知道日本不久就會替他們消滅仇人,何必自己去動手呢。

     兩村的村長都拿出最高的智慧,想怎樣招待日本兵。

    這并非是說他們願意作漢奸,或是怕死。

    他們很恨日本。

    不過,為使鄰村受苦,他們不能不敷衍日本鬼子,告訴鬼子先去打河那邊。

    等仇人滅淨,他們再翻臉打日本人,也還不遲。

    這樣的智慧使兩位年高有德的村長都派出偵探,打聽日本鬼子到了何處,和由哪條道路前進,以便把他們迎進村來,好按着他們的願望開槍——向河岸那邊開槍。

     世界上确是有奇事的。

    偵探回來報告張村長:張榮回來了,還離村有五裡多地。

    可是,可是,他攙着李全,走得很慢!偵探準知道村長要說什幺,所以趕緊補充上:我并沒發昏,我揉了幾次眼睛,千真萬确是他們兩個! 李村長也得到同樣的報告。

     既然是奇事,就不是通常的辦法所能解決的。

    兩村長最初想到的是把兩個認敵為友的壞蛋,一齊打死。

    可是這太不上算。

    據張村長想,錯過必在李全身上,怎能把張榮的命饒在裡面?在李村長的心中,事實必定恰好調一個過兒,自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