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雜記之屬
關燈
小
中
大
○禮記-深衣
古者深衣蓋有制度,以應規、矩、繩、權、衡。
短毋見膚,長毋被土。
續衽,钅句邊,要縫半下。
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诎之及肘。
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肋,當無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
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
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下齊如權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五法已施,故聖人服之。
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
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缋;具父母,衣純以青。
如孤子,衣純以素。
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
○周禮-梓人 梓人為筍虡。
天下之大獸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鱗者。
宗廟之事,脂者膏者以為牲,臝者、羽者、鱗者以為筍虡,外骨、内骨,卻行、仄行、連行、纡行、以脰鳴者、以注鳴者、以旁鳴者、以翼鳴者、以股鳴者、以胸鳴者,謂之小蟲之屬,以為雕琢。
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胸燿後,大體短脰,若是者謂之臝屬。
恒有力而不能走,其聲大而宏。
有力而不能走,則于任重宜;大聲而宏,則于鐘宜。
若是者以為鐘虛,是故擊其所縣,而由其虛鳴。
銳喙決吻,數目顅脰,小體骞腹,若是者謂之羽屬。
恒無力而輕,其聲清陽而遠聞。
無力而輕,則于任輕宜;其聲清陽而遠聞,則于磬宜。
若是者以為磬虛,故擊其所縣而由其虛鳴。
小首而長,抟身而鴻,若是者謂之鱗屬,以為筍。
凡攫閷援簭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則于眡必撥爾而怒。
苟撥爾而怒,則于任重宜,且其匪色必似鳴矣。
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作,則必穨爾如委矣,苟穨爾如委,則加任焉,則必如将廢措,其匪色必似不鳴矣。
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
獻以爵而酬以觚。
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食一豆肉,飲一豆酒,中人之食也。
凡試梓飲器,鄉衡而實不盡,梓師罪之。
梓人為侯,廣與崇方。
參分其廣,而鹄居一焉。
上兩個,與其身三;下兩個,半之。
上綱與下綱出舌尋,縜寸焉。
張皮侯而栖鹄,則春以功;張五采之侯,則遠國屬;張獸侯,則王以息燕。
祭侯之禮,以酒脯醢,其辭曰:“惟若甯侯,毋或若女不甯侯,不屬于王所。
故抗而射女,強飲強食,诒女曾孫諸侯百福。
” ○周禮-匠人 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眡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
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夏後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廟門容大扃七個,闱門容小扃三個,路門不容乘車之五個,應門二徹三個。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
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
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
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
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甽;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裡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裡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
專達于川,各載其名。
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塗焉。
凡溝逆地阞謂之不行。
水屬不理孫,謂之不行。
梢溝三十裡,而廣倍。
凡行奠水,磬折以參伍。
欲為淵,則句于矩。
凡溝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
善溝者。
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
凡為防,廣與崇方,其閷參分去一,大防外閷,凡溝防,必一日先深之以為式,裡為式,然後可以傅衆力。
凡任索約,大汲其版,謂之無任。
茸屋參分,瓦屋四分,囷、窌、倉、城,逆牆六分,堂塗十有二分,窦,其崇三尺,牆厚三尺,崇三之。
○周禮-輪人 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
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毂也者,以為利轉也。
輻也者,以為直指也。
牙也者,以為固抱也。
輪敝,三材不失職,謂之完。
望而眡其輪,欲其幎爾而下迤也。
進而眡之,欲其微至也。
無所取之,取諸圜也。
望其輻,欲其揱爾而纖也。
進而眡之,欲其肉稱也。
無所取之,取諸易直也。
望其毂,欲其眼也,進而眡之,欲其帱之廉也。
無所取之,取諸急也。
眡其绠,欲其蚤之正也,察其菑蚤不齲,則輪雖敝不匡。
凡斬毂之道,必矩其陰陽。
陽也者,稹理而堅;陰也者,疏理而柔。
是故以火養其陰,而齊諸其陽,則毂雖敝不藃。
毂小而長則柞,大而短則摯。
是故六分其輪崇,以其一為之牙圍,參分其牙圍,而漆其二。
椁其漆内而中诎之。
以為之毂長,以其長為之圍,以其圍之阞捎其薮。
五分其毂之長,去一以為賢,去三以為轵。
容毂必直,陳篆必正,施牜翏必厚,施筋必數,帱必負幹。
既摩,革色青白,謂之毂之善。
參分其毂長,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幅。
凡輻,量其鑿深以為輻廣。
輻廣而鑿淺,則是以大扤,雖有良工,莫之能固。
鑿深而輻小,則是固有餘,而強不足也,故竑其輻廣,以為之弱,則雖有重任,毂不折。
參分其輻之長而殺其一,則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
參分其股圍,去一以為骹圍,揉輻必齊,平沈必均,直以指牙,牙得,則無槷而固,不得,則有槷必足見也。
六尺有六寸之輪,绠參分寸之二,謂之輪之固。
凡為輪,行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
杼以行澤,則是刀以割塗也,是故塗不附。
侔以行山,則是搏以行石也,是故輪雖敝不甐于鑿。
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腫,謂之用火之善。
是故規之以眡其圜也,萭之以眡其匡也。
縣之以眡其幅之直也,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薮以黍,以眡其同也,權之以眡其輕重之侔也。
故可規、可萭、可水、可縣、可量、可權也,謂之國工。
輪人為蓋,達常圍三寸,桯圍倍之,六寸。
信其桯圍以為部廣,部廣六寸。
部長二尺,桯長倍之,四尺者二。
十分寸之一,謂之枚,部尊一枚,弓鑿廣四枚,鑿上二枚,鑿下四枚,鑿深二寸有半,下直二枚,鑿端一枚。
弓長六尺謂之庇轵,五尺謂之庇輪,四尺謂之庇轸,參分弓長而揉其一,參分其股圍,去一以為蚤圍。
參分弓長,以其一為之尊,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遠。
蓋已崇,則難為門也,蓋巳卑,是蔽目也。
是故蓋崇十尺,良蓋弗冒弗纮,殷畝而馳,不隊,謂之國工。
○周禮-輿人 輿人為車,輪崇、車廣、衡長參,如一,謂之參稱。
參分車廣,去一以為隧。
參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
以其廣之半為之式崇,以其隧之半為之較崇。
六分其廣,以一為之轸圍。
參分轸圍,去一以為式圍。
參分式圍,去一以為較圍。
參分較圍,去一以為轵圍。
參分轵圍,去一以為轛圍。
圜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縣,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繼者如附焉。
凡居材,大與小無并,大倚小則摧,引之則絕,棧車欲弇,飾車欲侈。
○周禮-辀人 辀人為辀。
辀有三度,軸有三理。
國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田馬之辀深四尺,驽馬之辀,深三尺有三寸。
軸有三理:一者,以為媺也;二者,以為久也;三者,以為利也。
軌前十尺,而策半之。
凡任木、任正者,十分其辀之長,以其一為之圍。
衡任者,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圍。
小于度,謂之無任。
五分其轸間,以其一為之軸圍。
十分其辀之長,以其一為之當兔之圍。
參分其兔圍,去一以為頸圍。
五分其頸圍,去一以為踵圍。
凡揉辀,欲其孫而無弧深。
今夫大車之轅摯,其登又難,既克其登,其覆車也必易。
此無故,唯轅直且無桡也。
是故大車,平地既節軒摯之任,及其登阤,不伏其轅,必缢其牛。
此無故,唯轅直且無桡也。
故登阤者,倍任者也,猶能以登,及其下阤也。
不援其邸,必緧其牛後。
此無故,唯轅直且無桡也,是故辀欲颀典,辀深則折,淺則負。
辀注則利準,利準則久,和則安。
辀欲弧而折,經而無絕,進則與馬謀,退則與人謀,終目馳騁,左不楗行數千裡馬不契需,終歲禦,衣衽不敝。
此唯辀之和也。
勸登馬力,馬力既竭,辀猶能一取焉,良辀環灂,自伏兔不至軌,七寸,軌中有灂,謂之國辀。
轸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鳥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龜蛇四斿,以象營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周禮-弓人 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凡取幹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
凡相幹,欲赤黑而陽聲,赤黑則鄉心,陽聲則遠根。
凡析幹,射遠者用埶,射深者用直。
居幹之道,菑栗不迆,則弓不發。
凡相角,秋閷者厚,春閷薄,稚牛之角直而澤,老牛之角紾而昔。
疢疾險中,瘠牛之角無澤。
角欲青白而豐末,夫角之末,蹙于而休于氣,是故柔。
柔故欲其埶也;白也者,埶之征也。
夫角之中,恒當弓之畏,畏也者必桡。
桡,故欲其堅也;青也者,堅之征也。
夫角之末;遠于而不休于氣,是故脃。
脃故欲其柔也;豐末也者,柔之征也。
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
凡相膠,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澤,紾而抟廉。
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
v凡昵之類不能方。
凡相筋,欲小簡而長,大結而澤,小簡而長。
大結而澤,則其為獸必剽,以為弓,則豈異于其獸,筋欲敝之敝,漆欲測,絲欲沈,得此六材之全,然後可以為良。
凡為弓,冬析幹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灂。
冬析幹則易,春液角則合,夏治筋則不煩,秋合三材則合,寒奠體則張不流,冰析灂則審環,春被弦則一年之事。
析幹必倫,析角無邪,斫目必荼。
斫目不荼,則及其大修也,筋代之受病。
夫目也者必強,強者在内而摩其筋,夫筋之所由幨,恒由此作,故角三液而幹再液。
厚其帤,則木堅;薄其帤,則需,是故厚其液而節其帤,約之。
不皆約,疏數必侔,斫摯必中,膠之必均。
斫摯不中,膠之不均,則及其大修也,角代之受病,夫懷膠于内而摩其角,夫角之所由挫,恒由此作。
凡居角,長者以次需,恒角而短,是謂逆桡,引之則縱,釋之則不校。
恒角而達,譬如終绁,非弓之利也。
今夫茭解中有變焉,故挍;于挺臂中有柎焉,故剽。
恒角而達,引如終绁,非弓之利也。
挢幹欲孰于火而無赢,挢角欲孰于火而無燂,引筋欲盡絕無傷其力,鬻膠欲孰而水火相得,然則居旱亦不動,居濕亦不動。
苟有賤工,必因角幹之濕以為之柔,善者在外,動者在内。
雖善于外,必動于内,雖善亦弗可以為良矣。
凡為弓,方其峻,而高其柎,長其畏,而薄其敝,宛之無已。
應下柎之弓,末應将興。
為柎而發,必動于閷,弓而羽閷,末應将發。
弓有六材焉,維幹強之。
張如流水。
維體防之,引之中參。
維角之,欲宛而無負弦,引之如環,釋之無失體。
如環,材美,工巧,為之時,謂之參均。
角不勝幹,幹不勝筋,謂之參均。
量其力,有三均,均者三,謂之九和。
九和之弓,角與幹權,筋三侔,膠三锊,絲三邸,漆三斞。
上工以有餘,下工以不足。
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規。
為諸侯之弓,合七而成規。
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規。
士之弓,合三而成規。
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凡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慮血氣,豐肉而短,寬緩以荼。
若是者為之危弓,危弓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埶以奔。
若是者為之安弓,安弓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則莫能以速中,且不深。
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則莫能以願中。
往體多,來體寡,謂之夾臾之屬,利射侯與弋。
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利射革與質。
往體來體若一,謂之唐弓之屬,利射深。
大和無灂,其次筋角皆有灂而深,其次有灂而疏,其次角無灂。
合灂若背手文。
角環灂,牛筋贲灂,麋筋斥蠖灂。
和弓毄摩,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
覆之而幹至,謂之侯弓。
覆之而筋至,謂之深弓。
○周禮-矢人 矢人為矢,鍭矢,參分。
茀矢,參分一在前,二在後。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後。
殺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後。
參分其長,而殺其一。
五分其長,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為之羽深。
水之,以辨其陰陽,夾其陰陽,以設其比。
夾其比,以設其羽。
參分其羽,以設其刃,則雖有疾風,亦弗之能憚矣。
刃長寸圍寸,铤十之,重三垸。
前弱則俯,後弱則翔,中弱則纡,中強則揚。
羽豐則遲,羽殺則趮。
是故夾而搖之,以眡其豐殺之節也。
桡之,以眡其鴻殺之稱也。
凡相笴,欲生而抟。
同抟,欲重;同重,節欲疏;同疏,欲栗。
○漢書-修西嶽廟記 《山經》曰:泰華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廣十裡。
《周禮·職方氏》,華謂之西嶽。
祭視三公者,以其能興雲雨,産萬物,通精氣,有益于人,則祀之。
故帝舜受堯曆數,親自巡省,設五鼎之奠,升柴燎煙,緻敬神祇,乂用昭明。
百谷繁殖,黎民時雍,鳥獸率舞,鳳皇來儀。
暨夏、殷、周,未之有改也。
其德休明,則有祯祥;荒淫臊穢,笃災必降。
秦違其典,璧遺鄗池,二世以亡。
高祖應運,禮遵陶唐,祭則獲福,奕世克昌。
亡新滔逆,鬼神不享。
建武之初,彗掃頑兇,更率舊章。
敢用玄牡,牲牷必充。
天惟醇祐,萬國以康。
光和二年,有漢元舅,五侯之胄,謝陽之孫,曰樊府君,諱毅,字仲德。
承考讓國,家于河南。
究職州郡,辟公府,除防東長中都令。
誅強虣,撫瘠民,二鄙以清。
命守斯邦,威隆秋霜,恩逾冬日。
景化既宣,由複夕惕。
惟寵祿之報,順民之則。
孟冬十月,齋祀西嶽。
以傳窄狹,不足處尊卑。
廟舍舊久,牆屋傾亞。
世室不修,春秋作譏。
特部行事荀班,與縣令先黨以漸補治。
設中外館,圖珍奇,畫怪獸,嶽渎之精,所出祯秀。
役不幹時而功已著。
暫勞久逸,神永有憑。
自古大山,邸邑猶存,五嶽尊同。
哀此勤民,獨不賴福。
乃上複十裡内工商嚴賦,克厭帝心,嘉瑞仍富,風雨應卦,瀸潤品物。
君舉必書,況乃盛德,惠及神人,可無述焉。
于是功曹郭敏,主簿魏襲,戶曹史許禮等,遂刊玄石,銘勒鴻勳,垂曜靈轸,存有昭識。
其辭曰: 二儀剖判,清濁始分。
陽凝成山,陰積為川。
泰氣推否,洪波況臻。
堯命伯禹,決江開汶。
川靈既定,恩覆兆民。
乃刊祀典,辨于群神。
因渎祭地,嶽以配天。
世主遵循,永享曆年。
赤銳煌煌,受茲介福。
京夏密清,殊俗賓服。
令問不違,可謂至德。
德音孔昭,實惟我後。
出自中興,大漢之舅。
本枝惟百,延慶長久。
俾守西嶽,達奉神祀。
改傳飾廟,靈有攸齊。
降瑞畣祚,景風凱悌。
惟風及雨,成我稷黍。
穑民用章,建乂室宇。
刊銘記誦,克配梁甫。
○蔡邕-陳留東昏庫上裡社碑 社祀之建尚矣。
昔在聖帝,有五行之官,而共工子勾龍為後土。
及其末也,遂為社祀。
故曰社者,土地之主也。
周禮建為社位,左宗廟,右社稷。
戎醜攸行,于是受脤土膏恒動,于是祈農。
又頒之于兆民,春秋之中,命之供祠。
故自有國至于黎庶,莫不祀焉。
惟斯庫裡,古陽武之戶牖鄉也。
春秋時,有子華為秦相。
漢興,陳平由此社宰,遂佐高帝克定天下,為右丞相,封曲逆侯。
水平之世,虞延為太尉、司空,封公。
至延熹,延弟曾孫放,字子卿,為尚書令。
外戚梁冀乘寵作亂,首策誅之。
王室以績封召都亭侯太仆太常司空,毗天子而維四方,克措其功。
往烈有常。
于是司監愛暨邦人,佥以為宰相繼踵,鹹出斯裡,秦一漢三,而虞氏世焉。
雖有積善之慶,修身之緻,亦斯社之所相也。
乃相與樹碑作頌,以示後昆雲。
唯王建祀,明事百神。
乃顧斯社,于我兆民。
明德惟馨,其慶聿彰。
自赢及漢,四輔代昌。
爰我虞宗,乃世重光。
元勳既立,錫茲土疆。
乃公乃侯,帝載用康。
神人協祚,且巨且長。
凡我裡人,盡受嘉祥。
刊銘金石,永世不忘。
○王延壽-桐柏廟碑 延熹六年正月八日乙酉,南陽太守中山盧奴張君,處正好禮,尊神敬祀。
以淮出平氏,始于大複,潛行地中,見于陽口。
立廟桐柏,春秋宗奉,災異告譴,水旱請求。
位比諸侯,聖漢所尊,受珪上帝。
太常定甲,郡守奉祀,務潔沉祭。
從郭君以來,二十餘年,不複身到,遣行承事,簡略不敬。
明神弗歆,災害以生。
五嶽四渎,與天合德。
仲尼慎祭,常若神在。
君準則大聖,親之桐柏,奉見廟詞,崎岖逼狹。
開拓神門,立阙四達,增廣壇場,飾治華蓋,高大殿宇,穹齊傳館,石獸表道,靈龜十四。
衢廷弘敞,宮廟高峻。
祇慎慶祀,一年再至。
躬進牲牷,執玉以沈,為民祈福。
靈祇報祐,天地清和,異祥昭格。
禽獸碩茂,草木芬芳。
黎庶預祉,民用作頌。
其辭曰: 泫泫淮源,聖禹所導。
湯湯其逝,惟海是造。
疏穢濟遠,柔順其道。
弱而能強,仁而能武。
聖賢立式,明哲所取。
定為四渎,與河合矩。
烈烈明府,好古之則,虔恭禮祀,不愆其德。
惟前廢弛,匪恭匪力,災眚以興,陰陽以忒。
陟彼高岡,臻茲廟側,肅肅其敬,靈祇降福。
雍雍其和,民用悅服。
穰穰其慶,年谷豐植。
望君輿駕,扶老攜集。
慕君塵軌,奔走忘食。
懷君惠贶,思君罔極。
于胥樂兮,傳于萬億。
○王粲-荊州文學記 有漢荊州牧劉君,稽古若時,将紹厥績。
乃曰:先王之為世也,則象天地,軌儀憲極。
設教導化,叙經志業,用建雍泮焉,立師保焉。
作為禮樂以作其性,表陳載籍以持其德。
上知所以臨下,下知所以事上。
官不失守,民德無悖,然後大階平焉。
夫文學也者,人倫之守,大教之本也。
乃命五業從事宋衷所作文學,延朋徒焉。
宣德音以贊之,降嘉禮以勸之。
五載之間,道化大行。
耆德故老綦毋阖等,負書荷器,自遠而至者,三百有餘人。
于是童幼猛進,武人革面,總角佩觿,委介免胄,比肩繼踵,川逝泉湧,亹亹如也,兢兢如也。
遂訓《六經》,講禮物,諧八音,協律呂,修紀曆,理刑法。
六路鹹秩,百氏備矣。
天降純嘏,有所底授。
臻于我君,受命既茂。
南牧是建,荊衡作守。
時邁淳德,宣其丕繇,厥繇伊何?四國交阻。
乃赫斯威,爰整其旅。
虔夷不若,屢勘寇侮。
誕啟洪軌,敦崇聖緒。
《典》《墳》既章,禮樂鹹舉。
濟濟缙紳,盛茲階宇。
祁祁髦俊,亦集爰處。
和化普暢,休征時叙。
品物宣育,百谷繁蕪。
勳格皇穹,聲被四宇。
○晉書-造戾陵遏記 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諸軍事、征北将軍、建城鄉侯、沛國劉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勢。
嘉武安之通渠,羨秦氏之殷富。
乃使帳下督丁鴻軍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導高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
其遏表雲:高梁河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
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
遏高一丈,東西長三十十當為百丈,南北廣七十餘步。
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十丈。
山水暴發,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
凡所封地百餘萬畝。
至景元三年辛酉,诏書以民食轉廣,陸廢不贍。
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給郡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
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北,徑昌平東,盡漁陽潞縣。
凡所潤含,四五百裡,所灌田萬有餘頃。
高下孔齊,原隰底平。
疏之斯溉,決之斯散。
導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以為甘澤。
施加于當時,敷被于後世。
晉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騎将軍,平鄉侯弘,受命使持
短毋見膚,長毋被土。
續衽,钅句邊,要縫半下。
袼之高下,可以運肘;袂之長短,反诎之及肘。
帶,下毋厭髀,上毋厭肋,當無骨者。
制十有二幅以應十有二月,袂圜以應規,曲袷如矩以應方,負繩及踝以應直,下齊如權衡以應平。
故規者,行舉手以為容;負繩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義也。
故《易》曰:“坤六二之動,直以方也。
”下齊如權衡者,以安志而平心也。
五法已施,故聖人服之。
故規矩取其無私,繩取其直,權衡取其平,故先王貴之。
故可以為文,可以為武,可以擯相,可以治軍旅,完且弗費,善衣之次也。
具父母大父母,衣純以缋;具父母,衣純以青。
如孤子,衣純以素。
純袂、緣、純邊,廣各寸半。
○周禮-梓人 梓人為筍虡。
天下之大獸五:脂者、膏者、臝者、羽者、鱗者。
宗廟之事,脂者膏者以為牲,臝者、羽者、鱗者以為筍虡,外骨、内骨,卻行、仄行、連行、纡行、以脰鳴者、以注鳴者、以旁鳴者、以翼鳴者、以股鳴者、以胸鳴者,謂之小蟲之屬,以為雕琢。
厚唇弇口,出目短耳,大胸燿後,大體短脰,若是者謂之臝屬。
恒有力而不能走,其聲大而宏。
有力而不能走,則于任重宜;大聲而宏,則于鐘宜。
若是者以為鐘虛,是故擊其所縣,而由其虛鳴。
銳喙決吻,數目顅脰,小體骞腹,若是者謂之羽屬。
恒無力而輕,其聲清陽而遠聞。
無力而輕,則于任輕宜;其聲清陽而遠聞,則于磬宜。
若是者以為磬虛,故擊其所縣而由其虛鳴。
小首而長,抟身而鴻,若是者謂之鱗屬,以為筍。
凡攫閷援簭之類,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
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鱗之而,則于眡必撥爾而怒。
苟撥爾而怒,則于任重宜,且其匪色必似鳴矣。
爪不深,目不出,鱗之而不作,則必穨爾如委矣,苟穨爾如委,則加任焉,則必如将廢措,其匪色必似不鳴矣。
梓人為飲器,勺一升,爵一升,觚三升。
獻以爵而酬以觚。
一獻而三酬,則一豆矣;食一豆肉,飲一豆酒,中人之食也。
凡試梓飲器,鄉衡而實不盡,梓師罪之。
梓人為侯,廣與崇方。
參分其廣,而鹄居一焉。
上兩個,與其身三;下兩個,半之。
上綱與下綱出舌尋,縜寸焉。
張皮侯而栖鹄,則春以功;張五采之侯,則遠國屬;張獸侯,則王以息燕。
祭侯之禮,以酒脯醢,其辭曰:“惟若甯侯,毋或若女不甯侯,不屬于王所。
故抗而射女,強飲強食,诒女曾孫諸侯百福。
” ○周禮-匠人 匠人建國,水地以縣,置槷以縣,眡以景,為規,識日出之景與日入之景,晝參諸日中之景,夜考之極星,以正朝夕。
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
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
夏後氏世室,堂修二七,廣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階,四旁兩夾窗,白盛,門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尋,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東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室中度以幾,堂上度以筵,宮中度以尋,野度以步,塗度以軌,廟門容大扃七個,闱門容小扃三個,路門不容乘車之五個,應門二徹三個。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國,以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宮門阿之制五雉,宮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經塗九軌,環塗七軌,野塗五軌。
門阿之制,以為都城之制。
宮隅之制,以為諸侯之城制。
環塗以為諸侯經塗,野塗以為都經塗。
匠人為溝洫,耜廣五寸,二耜為耦一耦之伐,廣尺深尺,謂之甽;田首倍之,廣二尺,深二尺,謂之遂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裡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方百裡為同,同間廣二尋,深二仞,謂之澮。
專達于川,各載其名。
凡天下之地埶,兩山之間,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塗焉。
凡溝逆地阞謂之不行。
水屬不理孫,謂之不行。
梢溝三十裡,而廣倍。
凡行奠水,磬折以參伍。
欲為淵,則句于矩。
凡溝必因水埶,防必因地埶。
善溝者。
水漱之;善防者,水淫之。
凡為防,廣與崇方,其閷參分去一,大防外閷,凡溝防,必一日先深之以為式,裡為式,然後可以傅衆力。
凡任索約,大汲其版,謂之無任。
茸屋參分,瓦屋四分,囷、窌、倉、城,逆牆六分,堂塗十有二分,窦,其崇三尺,牆厚三尺,崇三之。
○周禮-輪人 輪人為輪,斬三材必以其時。
三材既具,巧者和之。
毂也者,以為利轉也。
輻也者,以為直指也。
牙也者,以為固抱也。
輪敝,三材不失職,謂之完。
望而眡其輪,欲其幎爾而下迤也。
進而眡之,欲其微至也。
無所取之,取諸圜也。
望其輻,欲其揱爾而纖也。
進而眡之,欲其肉稱也。
無所取之,取諸易直也。
望其毂,欲其眼也,進而眡之,欲其帱之廉也。
無所取之,取諸急也。
眡其绠,欲其蚤之正也,察其菑蚤不齲,則輪雖敝不匡。
凡斬毂之道,必矩其陰陽。
陽也者,稹理而堅;陰也者,疏理而柔。
是故以火養其陰,而齊諸其陽,則毂雖敝不藃。
毂小而長則柞,大而短則摯。
是故六分其輪崇,以其一為之牙圍,參分其牙圍,而漆其二。
椁其漆内而中诎之。
以為之毂長,以其長為之圍,以其圍之阞捎其薮。
五分其毂之長,去一以為賢,去三以為轵。
容毂必直,陳篆必正,施牜翏必厚,施筋必數,帱必負幹。
既摩,革色青白,謂之毂之善。
參分其毂長,二在外,一在内,以置其幅。
凡輻,量其鑿深以為輻廣。
輻廣而鑿淺,則是以大扤,雖有良工,莫之能固。
鑿深而輻小,則是固有餘,而強不足也,故竑其輻廣,以為之弱,則雖有重任,毂不折。
參分其輻之長而殺其一,則雖有深泥,亦弗之溓也。
參分其股圍,去一以為骹圍,揉輻必齊,平沈必均,直以指牙,牙得,則無槷而固,不得,則有槷必足見也。
六尺有六寸之輪,绠參分寸之二,謂之輪之固。
凡為輪,行澤者欲杼,行山者欲侔。
杼以行澤,則是刀以割塗也,是故塗不附。
侔以行山,則是搏以行石也,是故輪雖敝不甐于鑿。
凡揉牙,外不廉而内不挫,旁不腫,謂之用火之善。
是故規之以眡其圜也,萭之以眡其匡也。
縣之以眡其幅之直也,水之以眡其平沈之均也,量其薮以黍,以眡其同也,權之以眡其輕重之侔也。
故可規、可萭、可水、可縣、可量、可權也,謂之國工。
輪人為蓋,達常圍三寸,桯圍倍之,六寸。
信其桯圍以為部廣,部廣六寸。
部長二尺,桯長倍之,四尺者二。
十分寸之一,謂之枚,部尊一枚,弓鑿廣四枚,鑿上二枚,鑿下四枚,鑿深二寸有半,下直二枚,鑿端一枚。
弓長六尺謂之庇轵,五尺謂之庇輪,四尺謂之庇轸,參分弓長而揉其一,參分其股圍,去一以為蚤圍。
參分弓長,以其一為之尊,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則吐水,疾而霤遠。
蓋已崇,則難為門也,蓋巳卑,是蔽目也。
是故蓋崇十尺,良蓋弗冒弗纮,殷畝而馳,不隊,謂之國工。
○周禮-輿人 輿人為車,輪崇、車廣、衡長參,如一,謂之參稱。
參分車廣,去一以為隧。
參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後,以揉其式。
以其廣之半為之式崇,以其隧之半為之較崇。
六分其廣,以一為之轸圍。
參分轸圍,去一以為式圍。
參分式圍,去一以為較圍。
參分較圍,去一以為轵圍。
參分轵圍,去一以為轛圍。
圜者中規,方者中矩,立者中縣,衡者中水,直者如生焉,繼者如附焉。
凡居材,大與小無并,大倚小則摧,引之則絕,棧車欲弇,飾車欲侈。
○周禮-辀人 辀人為辀。
辀有三度,軸有三理。
國馬之辀,深四尺有七寸,田馬之辀深四尺,驽馬之辀,深三尺有三寸。
軸有三理:一者,以為媺也;二者,以為久也;三者,以為利也。
軌前十尺,而策半之。
凡任木、任正者,十分其辀之長,以其一為之圍。
衡任者,五分其長,以其一為之圍。
小于度,謂之無任。
五分其轸間,以其一為之軸圍。
十分其辀之長,以其一為之當兔之圍。
參分其兔圍,去一以為頸圍。
五分其頸圍,去一以為踵圍。
凡揉辀,欲其孫而無弧深。
今夫大車之轅摯,其登又難,既克其登,其覆車也必易。
此無故,唯轅直且無桡也。
是故大車,平地既節軒摯之任,及其登阤,不伏其轅,必缢其牛。
此無故,唯轅直且無桡也。
故登阤者,倍任者也,猶能以登,及其下阤也。
不援其邸,必緧其牛後。
此無故,唯轅直且無桡也,是故辀欲颀典,辀深則折,淺則負。
辀注則利準,利準則久,和則安。
辀欲弧而折,經而無絕,進則與馬謀,退則與人謀,終目馳騁,左不楗行數千裡馬不契需,終歲禦,衣衽不敝。
此唯辀之和也。
勸登馬力,馬力既竭,辀猶能一取焉,良辀環灂,自伏兔不至軌,七寸,軌中有灂,謂之國辀。
轸之方也,以象地也;蓋之圜也,以象天也;輪輻三十,以象日月也;蓋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龍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鳥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龜蛇四斿,以象營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周禮-弓人 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
幹也者,以為遠也;角也者,以為疾也;筋也者,以為深也;膠也者,以為和也;絲也者,以為固也;漆也者,以為受霜露也。
凡取幹之道七:柘為上,檍次之,檿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荊次之,竹為下。
凡相幹,欲赤黑而陽聲,赤黑則鄉心,陽聲則遠根。
凡析幹,射遠者用埶,射深者用直。
居幹之道,菑栗不迆,則弓不發。
凡相角,秋閷者厚,春閷薄,稚牛之角直而澤,老牛之角紾而昔。
疢疾險中,瘠牛之角無澤。
角欲青白而豐末,夫角之末,蹙于而休于氣,是故柔。
柔故欲其埶也;白也者,埶之征也。
夫角之中,恒當弓之畏,畏也者必桡。
桡,故欲其堅也;青也者,堅之征也。
夫角之末;遠于而不休于氣,是故脃。
脃故欲其柔也;豐末也者,柔之征也。
角長二尺有五寸,三色不失理,謂之牛戴牛。
凡相膠,欲朱色而昔,昔也者,深瑕而澤,紾而抟廉。
鹿膠青白,馬膠赤白,牛膠火赤,鼠膠黑,魚膠餌,犀膠黃。
v凡昵之類不能方。
凡相筋,欲小簡而長,大結而澤,小簡而長。
大結而澤,則其為獸必剽,以為弓,則豈異于其獸,筋欲敝之敝,漆欲測,絲欲沈,得此六材之全,然後可以為良。
凡為弓,冬析幹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體,冰析灂。
冬析幹則易,春液角則合,夏治筋則不煩,秋合三材則合,寒奠體則張不流,冰析灂則審環,春被弦則一年之事。
析幹必倫,析角無邪,斫目必荼。
斫目不荼,則及其大修也,筋代之受病。
夫目也者必強,強者在内而摩其筋,夫筋之所由幨,恒由此作,故角三液而幹再液。
厚其帤,則木堅;薄其帤,則需,是故厚其液而節其帤,約之。
不皆約,疏數必侔,斫摯必中,膠之必均。
斫摯不中,膠之不均,則及其大修也,角代之受病,夫懷膠于内而摩其角,夫角之所由挫,恒由此作。
凡居角,長者以次需,恒角而短,是謂逆桡,引之則縱,釋之則不校。
恒角而達,譬如終绁,非弓之利也。
今夫茭解中有變焉,故挍;于挺臂中有柎焉,故剽。
恒角而達,引如終绁,非弓之利也。
挢幹欲孰于火而無赢,挢角欲孰于火而無燂,引筋欲盡絕無傷其力,鬻膠欲孰而水火相得,然則居旱亦不動,居濕亦不動。
苟有賤工,必因角幹之濕以為之柔,善者在外,動者在内。
雖善于外,必動于内,雖善亦弗可以為良矣。
凡為弓,方其峻,而高其柎,長其畏,而薄其敝,宛之無已。
應下柎之弓,末應将興。
為柎而發,必動于閷,弓而羽閷,末應将發。
弓有六材焉,維幹強之。
張如流水。
維體防之,引之中參。
維角之,欲宛而無負弦,引之如環,釋之無失體。
如環,材美,工巧,為之時,謂之參均。
角不勝幹,幹不勝筋,謂之參均。
量其力,有三均,均者三,謂之九和。
九和之弓,角與幹權,筋三侔,膠三锊,絲三邸,漆三斞。
上工以有餘,下工以不足。
為天子之弓,合九而成規。
為諸侯之弓,合七而成規。
大夫之弓,合五而成規。
士之弓,合三而成規。
弓長六尺有六寸,謂之上制,上士服之;弓長六尺有三寸,謂之中制,中士服之;弓長六尺,謂之下制,下士服之。
凡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慮血氣,豐肉而短,寬緩以荼。
若是者為之危弓,危弓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埶以奔。
若是者為之安弓,安弓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則莫能以速中,且不深。
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則莫能以願中。
往體多,來體寡,謂之夾臾之屬,利射侯與弋。
往體寡,來體多,謂之王弓之屬,利射革與質。
往體來體若一,謂之唐弓之屬,利射深。
大和無灂,其次筋角皆有灂而深,其次有灂而疏,其次角無灂。
合灂若背手文。
角環灂,牛筋贲灂,麋筋斥蠖灂。
和弓毄摩,覆之而角至,謂之句弓。
覆之而幹至,謂之侯弓。
覆之而筋至,謂之深弓。
○周禮-矢人 矢人為矢,鍭矢,參分。
茀矢,參分一在前,二在後。
兵矢、田矢,五分二在前,三在後。
殺矢,七分三在前,四在後。
參分其長,而殺其一。
五分其長,而羽其一。
以其笴厚為之羽深。
水之,以辨其陰陽,夾其陰陽,以設其比。
夾其比,以設其羽。
參分其羽,以設其刃,則雖有疾風,亦弗之能憚矣。
刃長寸圍寸,铤十之,重三垸。
前弱則俯,後弱則翔,中弱則纡,中強則揚。
羽豐則遲,羽殺則趮。
是故夾而搖之,以眡其豐殺之節也。
桡之,以眡其鴻殺之稱也。
凡相笴,欲生而抟。
同抟,欲重;同重,節欲疏;同疏,欲栗。
○漢書-修西嶽廟記 《山經》曰:泰華之山,削成四方,其高五千仞,廣十裡。
《周禮·職方氏》,華謂之西嶽。
祭視三公者,以其能興雲雨,産萬物,通精氣,有益于人,則祀之。
故帝舜受堯曆數,親自巡省,設五鼎之奠,升柴燎煙,緻敬神祇,乂用昭明。
百谷繁殖,黎民時雍,鳥獸率舞,鳳皇來儀。
暨夏、殷、周,未之有改也。
其德休明,則有祯祥;荒淫臊穢,笃災必降。
秦違其典,璧遺鄗池,二世以亡。
高祖應運,禮遵陶唐,祭則獲福,奕世克昌。
亡新滔逆,鬼神不享。
建武之初,彗掃頑兇,更率舊章。
敢用玄牡,牲牷必充。
天惟醇祐,萬國以康。
光和二年,有漢元舅,五侯之胄,謝陽之孫,曰樊府君,諱毅,字仲德。
承考讓國,家于河南。
究職州郡,辟公府,除防東長中都令。
誅強虣,撫瘠民,二鄙以清。
命守斯邦,威隆秋霜,恩逾冬日。
景化既宣,由複夕惕。
惟寵祿之報,順民之則。
孟冬十月,齋祀西嶽。
以傳窄狹,不足處尊卑。
廟舍舊久,牆屋傾亞。
世室不修,春秋作譏。
特部行事荀班,與縣令先黨以漸補治。
設中外館,圖珍奇,畫怪獸,嶽渎之精,所出祯秀。
役不幹時而功已著。
暫勞久逸,神永有憑。
自古大山,邸邑猶存,五嶽尊同。
哀此勤民,獨不賴福。
乃上複十裡内工商嚴賦,克厭帝心,嘉瑞仍富,風雨應卦,瀸潤品物。
君舉必書,況乃盛德,惠及神人,可無述焉。
于是功曹郭敏,主簿魏襲,戶曹史許禮等,遂刊玄石,銘勒鴻勳,垂曜靈轸,存有昭識。
其辭曰: 二儀剖判,清濁始分。
陽凝成山,陰積為川。
泰氣推否,洪波況臻。
堯命伯禹,決江開汶。
川靈既定,恩覆兆民。
乃刊祀典,辨于群神。
因渎祭地,嶽以配天。
世主遵循,永享曆年。
赤銳煌煌,受茲介福。
京夏密清,殊俗賓服。
令問不違,可謂至德。
德音孔昭,實惟我後。
出自中興,大漢之舅。
本枝惟百,延慶長久。
俾守西嶽,達奉神祀。
改傳飾廟,靈有攸齊。
降瑞畣祚,景風凱悌。
惟風及雨,成我稷黍。
穑民用章,建乂室宇。
刊銘記誦,克配梁甫。
○蔡邕-陳留東昏庫上裡社碑 社祀之建尚矣。
昔在聖帝,有五行之官,而共工子勾龍為後土。
及其末也,遂為社祀。
故曰社者,土地之主也。
周禮建為社位,左宗廟,右社稷。
戎醜攸行,于是受脤土膏恒動,于是祈農。
又頒之于兆民,春秋之中,命之供祠。
故自有國至于黎庶,莫不祀焉。
惟斯庫裡,古陽武之戶牖鄉也。
春秋時,有子華為秦相。
漢興,陳平由此社宰,遂佐高帝克定天下,為右丞相,封曲逆侯。
水平之世,虞延為太尉、司空,封公。
至延熹,延弟曾孫放,字子卿,為尚書令。
外戚梁冀乘寵作亂,首策誅之。
王室以績封召都亭侯太仆太常司空,毗天子而維四方,克措其功。
往烈有常。
于是司監愛暨邦人,佥以為宰相繼踵,鹹出斯裡,秦一漢三,而虞氏世焉。
雖有積善之慶,修身之緻,亦斯社之所相也。
乃相與樹碑作頌,以示後昆雲。
唯王建祀,明事百神。
乃顧斯社,于我兆民。
明德惟馨,其慶聿彰。
自赢及漢,四輔代昌。
爰我虞宗,乃世重光。
元勳既立,錫茲土疆。
乃公乃侯,帝載用康。
神人協祚,且巨且長。
凡我裡人,盡受嘉祥。
刊銘金石,永世不忘。
○王延壽-桐柏廟碑 延熹六年正月八日乙酉,南陽太守中山盧奴張君,處正好禮,尊神敬祀。
以淮出平氏,始于大複,潛行地中,見于陽口。
立廟桐柏,春秋宗奉,災異告譴,水旱請求。
位比諸侯,聖漢所尊,受珪上帝。
太常定甲,郡守奉祀,務潔沉祭。
從郭君以來,二十餘年,不複身到,遣行承事,簡略不敬。
明神弗歆,災害以生。
五嶽四渎,與天合德。
仲尼慎祭,常若神在。
君準則大聖,親之桐柏,奉見廟詞,崎岖逼狹。
開拓神門,立阙四達,增廣壇場,飾治華蓋,高大殿宇,穹齊傳館,石獸表道,靈龜十四。
衢廷弘敞,宮廟高峻。
祇慎慶祀,一年再至。
躬進牲牷,執玉以沈,為民祈福。
靈祇報祐,天地清和,異祥昭格。
禽獸碩茂,草木芬芳。
黎庶預祉,民用作頌。
其辭曰: 泫泫淮源,聖禹所導。
湯湯其逝,惟海是造。
疏穢濟遠,柔順其道。
弱而能強,仁而能武。
聖賢立式,明哲所取。
定為四渎,與河合矩。
烈烈明府,好古之則,虔恭禮祀,不愆其德。
惟前廢弛,匪恭匪力,災眚以興,陰陽以忒。
陟彼高岡,臻茲廟側,肅肅其敬,靈祇降福。
雍雍其和,民用悅服。
穰穰其慶,年谷豐植。
望君輿駕,扶老攜集。
慕君塵軌,奔走忘食。
懷君惠贶,思君罔極。
于胥樂兮,傳于萬億。
○王粲-荊州文學記 有漢荊州牧劉君,稽古若時,将紹厥績。
乃曰:先王之為世也,則象天地,軌儀憲極。
設教導化,叙經志業,用建雍泮焉,立師保焉。
作為禮樂以作其性,表陳載籍以持其德。
上知所以臨下,下知所以事上。
官不失守,民德無悖,然後大階平焉。
夫文學也者,人倫之守,大教之本也。
乃命五業從事宋衷所作文學,延朋徒焉。
宣德音以贊之,降嘉禮以勸之。
五載之間,道化大行。
耆德故老綦毋阖等,負書荷器,自遠而至者,三百有餘人。
于是童幼猛進,武人革面,總角佩觿,委介免胄,比肩繼踵,川逝泉湧,亹亹如也,兢兢如也。
遂訓《六經》,講禮物,諧八音,協律呂,修紀曆,理刑法。
六路鹹秩,百氏備矣。
天降純嘏,有所底授。
臻于我君,受命既茂。
南牧是建,荊衡作守。
時邁淳德,宣其丕繇,厥繇伊何?四國交阻。
乃赫斯威,爰整其旅。
虔夷不若,屢勘寇侮。
誕啟洪軌,敦崇聖緒。
《典》《墳》既章,禮樂鹹舉。
濟濟缙紳,盛茲階宇。
祁祁髦俊,亦集爰處。
和化普暢,休征時叙。
品物宣育,百谷繁蕪。
勳格皇穹,聲被四宇。
○晉書-造戾陵遏記 魏使持節都督河北道諸軍事、征北将軍、建城鄉侯、沛國劉靖,字文恭,登梁山以觀源流,相漯水以度形勢。
嘉武安之通渠,羨秦氏之殷富。
乃使帳下督丁鴻軍士千人,以嘉平二年立遏于水,導高梁河,造戾陵遏,開車箱渠。
其遏表雲:高梁河者,出自并州,潞河之别源也。
長岸峻固,直截中流,積石籠以為主。
遏高一丈,東西長三十十當為百丈,南北廣七十餘步。
依北岸立水門,門廣四丈,立水十丈。
山水暴發,則乘遏東下;平流守常,則自門北入,灌田歲二千頃。
凡所封地百餘萬畝。
至景元三年辛酉,诏書以民食轉廣,陸廢不贍。
遣谒者樊晨,更制水門,限田千頃,刻地四千三百一十六頃,出給郡縣,改定田五千九百三十頃。
水流乘車箱渠,自薊西北,徑昌平東,盡漁陽潞縣。
凡所潤含,四五百裡,所灌田萬有餘頃。
高下孔齊,原隰底平。
疏之斯溉,決之斯散。
導渠口以為濤門,灑滮池以為甘澤。
施加于當時,敷被于後世。
晉元康四年,君少子骁騎将軍,平鄉侯弘,受命使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