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六·雜記之屬
關燈
小
中
大
節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丸校尉甯朔将軍。
遏立積三十六載。
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毀損四分之三。
剩北岸七十餘丈。
上渠車箱,所在漫溢。
追惟前立遏之勳,親臨山川,指授規略。
命司馬關内侯逢惲、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長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門。
門廣四丈,立水五尺。
興複載利通塞之宜,準遵舊制。
凡用功四萬有餘焉。
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襁負而趨事者,蓋數千人。
《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其勞,斯之謂乎。
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之績,魏人置豹祀之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紀勳烈。
并記遏制度,永為後式焉。
○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 丞之職所以貳令,于一邑無所不當問。
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
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文書行,吏抱成案詣丞,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鹜行以進,平立睨丞曰:“當署。
”丞涉筆占位署,惟謹。
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
”則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
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
諺數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
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貞元初,挾其能,戰藝于京師,再進再屈囗人。
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而為丞茲邑。
始至,喟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
”既噤不得使用,又喟曰:“丞哉,丞哉,餘不負丞,而丞負餘。
”則盡枿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為之。
丞廳故有記,壞漏污不可讀,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悉書前任人名氏。
庭有老槐四行,南牆钜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氵虢氵虢循除鳴。
斯立痛掃溉,對樹二松,日哦其間。
有問者辄對曰:“餘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诰韓愈記。
○韓愈-郓州溪堂詩 憲宗之十四年,始定東平,三分其地,以華州刺史禮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扶風馬公,為郓、曹、濮節度觀察等使,鎮其地。
既一年,褒其軍,号曰“天平軍”。
上即位之二年,召公入,且将用之。
以其人之安公也,複歸之鎮。
上之三年,公為政于郓曹濮也适四年矣,治成制定,衆志大固,惡絕于心,仁形于色,<立尃>心一力,以供國家之職。
于時沂、密始分而殘其師,其後幽、鎮、魏不悅於政,相扇繼變,複歸于舊,徐亦乘勢逐帥自置,同于三方。
惟郓也截然中居,四鄰望之。
若防之制水,恃以無恐。
然而皆曰:郓為虜巢,且六十年,将強卒武。
曹、濮于郓,州大而近,軍所根柢,皆驕以易怨。
而公承死亡之後,掇拾之餘,剝膚椎髓,公私掃地赤立,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
公于此時能安以治之,其功為大;若幽、鎮、魏、徐之亂,不扇而變,此功反小;何也?公之始至,衆未孰化,以武則忿以憾,以恩則橫而肆,一以為赤子,一以為龍蛇,憊心罷精,磨以歲月,然後緻之,難也;及教之行,衆皆戴公為親父母,夫叛父母,從仇雠,非人之情,故曰易。
于是天子以公為尚書右仆射,封扶風縣開國伯以褒嘉之。
公亦樂衆之和,知人之悅,而侈上之賜也。
于是為堂于其居之西北隅,号曰“溪堂”,以餍士大夫,通上下之志。
既飨,其從事陳曾謂其衆言:“公之畜此邦,其勤不亦至乎?此邦之人,累公之化,惟所令之,不亦順乎?上勤下順,遂濟登茲,不亦休乎?昔者人謂斯何!今者人謂斯何!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于道也。
”乃使來請,其詩曰: 帝奠九壥,有葉有年,有荒不條,河岱之間。
及我憲考,一收正之,視邦選侯,以公來屍。
公來屍之,人始未信,公不飲食,以訓以徇:孰饑無食,孰呻孰歎;孰冤不問,不得分願。
孰為邦蟊,節根之螟,羊很狼貪,以口覆城。
吹之煦之,摩手拊之;箴之石之,膊而磔之。
凡公四封,既富以強,謂公吾父,孰違公令?可以師征,不甯守邦。
公作溪堂,播播流水,淺有蒲蓮,深有蒹葦,公以賓燕,其鼓駭駭。
公燕溪堂,賓校醉飽,流有跳魚,岸有集鳥,既歌以舞,其鼓考考。
公在溪堂,公禦琴瑟,公既賓贊,稽經诹律。
施用不差,人用不屈。
溪有薲苽,有龜有魚,公在中流,右《詩》左《書》,無我斁遺。
此邦是庥。
○韓愈-畫記 雜古今人物小畫共一卷。
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載兵立者十人,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騎而被甲載兵行且下牽者十人,騎且負者二人,騎執器者二人,騎擁田犬者一人,騎而牽者二人,騎而驅者三人,執羁靮立者二人。
騎而下倚馬臂隼而立者一人,騎而驅涉者二人,徒而驅牧者二人。
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鈇钺植者七人,甲胄執幟植者十人,負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脫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雜執器物役者八人,奉壺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者四人,牛牽者二人,驢驅者四人,一人杖而負者,婦人以孺子載而可見者六人,載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戲者九人。
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馬大者九匹,于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牽者,涉者,陸者,翹者,顧者,鳴者,寝者,訛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飲者,溲者,陟者,降者,癢磨樹者,噓者,嗅者,喜相戲者,怒相踶齧者,秣者,騎者,驟者,走者,載服物者,載狐兔者。
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為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頭,橐駝三頭,驢如橐駝之數,而加其一焉。
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旃車三兩。
雜兵器弓矢、旌旗、刀劍、矛楯、弓服、矢房、甲胄之屬,瓶、盂、簦、笠、筐、筥、锜、釜飲食服用之器,壺、矢博弈之具,二百五十有一。
皆曲極其妙。
貞元甲戌年,餘在京師甚無事,同居有獨孤生申叔者,始得此畫而與餘彈棋,餘幸勝而獲焉。
意甚惜之,以為非一工人之所能運思,蓋藂集衆工人之所長耳,雖百金不願易也。
明年,出京師,至河陽,與二三客論畫品格,因出而觀之。
座有趙侍禦者,君子人也,見之戚然,若有感然。
少而進曰:“噫,餘之手摸也,亡之且二十年矣。
餘少時常有志乎茲事,得國本,絕人事而摸得之,遊閩中而喪焉。
居閑處獨,時往來餘懷也,以其始為之勞而夙好之笃也。
今雖遇之,力不能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餘既甚愛之,又感趙君之事,因以贈之,而記其人物之形狀與數,而時觀之,以自釋焉。
) ○韓愈-南海神廟碑 海于天地間,為物最钜。
自三代聖王,莫不祀事,考于傳記,而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号為祝融。
天寶中,天子以為古爵莫貴于公侯,故海嶽之祝,犧币之數,放而依之,所以緻崇極于大神。
今王亦爵也,而禮海嶽,尚循公侯之事,虛王儀而不用,非緻崇極之意也。
由是冊尊南海神為廣利王。
祝号祭式,與次俱升;因其故廟,易而新之,在今廣州治之東南,海道八十裡,扶胥之口,黃木之灣。
常以立夏氣至,命廣州刺史行事祠下,事訖驿聞。
而刺史常節度五嶺諸軍,仍觀察其郡邑,于南方事,無所不統,地大以遠,故常選用重人。
既貴而富,且不習海事,又當祀時,海常多大風,将往皆憂戚。
既進,觀顧怖悸,故常以疾為解,而委事于其副,其來已久。
故明宮齋廬,上雨旁風,無所蓋障;牲酒瘠酸,取具臨時;水陸之品,狼藉笾豆。
薦祼興俯,不中儀式;吏滋不供,神不顧享。
盲風怪雨。
發作無節,人蒙其害。
元和十二年,始诏用前尚書右丞、國子祭酒魯國孔公,為廣州刺史兼禦史大夫,以殿南服。
公正直方嚴,中心樂易,祗慎所職;治人以明,事神以誠;内外單盡,不為表襮。
至州之明年,将夏,祝冊自京師至,吏以時告,公乃齋祓視冊,誓群有司曰:“冊有皇帝名,乃上所自署,其文曰:‘嗣天子某,謹遣官某敬祭。
’其恭且嚴如是,敢有不承!明日,吾将宿廟下,以供晨事。
”明日,吏以風雨白,不聽。
于是州府文武吏士,凡百數,交谒更谏,皆揖而退。
公遂升舟,風雨少弛,棹夫奏功,雲陰解駮,日光穿漏,波伏不興。
省牲之夕,載旸載陰,将事之夜,天地開除,月星明穊。
五鼓既作,牽牛正中,公乃盛服執笏以入。
即事,文武賓屬,俯首聽位,各執其職;牲肥酒香,樽爵靜潔,降登有數,神具醉飽。
海之百靈秘怪,慌惚畢出,蜿蜿虵虵,來享飲食。
阖廟旋舻,祥飚送颿,旗纛旌麾,飛揚晻藹,铙鼓嘲轟,高管噭噪,武夫奮棹,工師唱和,穹龜長魚,踴躍後先,乾端坤倪,軒豁呈露。
祀之之歲,風災息滅,人厭魚蟹,五谷胥熱。
明年祀歸,又廣廟宮而大之。
治其庭壇,改作東西兩序、齋庖之房,百用具修。
明年其時,公又固往,不懈益虔,歲仍大和,耋艾歌詠。
始公之至,君他名之稅,罷衣食于官之可去者。
四方之使,不以資交;以身為帥,燕享有時,賞與以節;公藏私畜,上下與足。
于是免屬州負逋之缗錢廿有四萬,米三萬二千斛。
賦金之州,耗金一歲八百,因不能償,皆以丐之。
加西南守長之俸,誅其尤無良不聽令者,由是皆自重慎法。
人士之落南不能歸者,與流徙之胄百廿八族,用其才良,而廪其無告者。
其女子可嫁,與之錢财,令無失時。
刑德并流,方地數千裡,不識盜賊;山行海宿,不擇處所;事神治人,其可謂備至耳矣。
鹹願刻廟石,以著厥美,而系以詩,乃作詩曰: 南海陰墟,祝融之宅;即祀于旁,帝命南伯。
吏惰不躬,正自今公;明用享錫,右我家邦。
惟明天子,惟慎厥使;我公在官,神人緻喜。
海嶺之陬,既足既濡;胡不均弘,俾執事樞。
公行勿遲,公無遽歸;匪我私公,神人具依。
○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 貞元十四年正月戊子,隴西公命作東西水門。
越三月辛巳朔,水門成。
三日癸未,大合樂,設水嬉,會監軍軍司馬賓佐僚屬将校熊罴之士,肅四方之賓客以落之。
士女和會,阗郭溢郛。
既卒事,其從事昌黎韓愈請紀成績。
其詞曰: 維汴州河水自中注,厥初距河為城,其不合者,誕寘聯鎖于河。
宵浮晝湛,舟不潛通。
然其襟抱虧疏,風氣宣洩,邑居弗甯,訛言屢騰。
曆載已來,就究孰思。
皇帝禦天下十有八載,此邦之人,遭逢疾威,嚚童噭呼,劫衆阻兵,懔懔栗栗,若墜若覆。
時維隴西公受命作藩,爰自洛京,單車來臨,遂拯其危,遂去其疵,弗肅弗厲,薰為大和,神應祥福,五谷穰熟。
既庶而豐,人力有餘,監軍是咨,司馬是謀。
乃作水門,為邦之郛,以固風氣,以闬寇偷。
黃流渾渾,飛閣渠渠,因而飾之,匪為觀遊。
天子之武,維隴西公是布;天子之文,維隴西公是宣。
河之沄沄,源于昆侖;天子萬祀,公多受祉。
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來者,知作之所始。
○韓愈-處州孔子廟碑 自天子至郡邑守長,通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與孔子為然。
而社祭土,稷祭谷,句龍與棄,乃其佐享,非其專主,又其位所,不屋而壇;豈如孔子用王者事,巍然當座,以門人為配。
自天子而下,北面跪祭;進退誠敬,禮如親弟子者。
句龍、棄以功,孔子以德,固自有次第哉!自古多有以功德得其位者,不得常祀;句龍、棄、孔子,皆不得位,而得常祀;然其祀事,皆不如孔子之盛。
所謂生人以來,未有如孔子者。
其賢過于堯舜遠者,此其效欤! 郡邑皆有孔子廟,或不能修事;雖設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實亡,失其所業。
獨處州刺史邺侯李繁至官,能以為先。
既新作孔子廟,又令工改為顔子至子夏十人像,其餘六十子,及後大儒公羊高、左丘明、孟轲、荀況、伏生、毛公、韓生、董生、高堂生、揚雄、鄭玄等數十人,皆圖之壁,雪士弟子,必皆其人。
又為置講堂,教之行禮,肄習其中。
置本錢廪米,令可繼處以守。
廟成,躬率吏及博士弟子,入學行釋菜禮。
耆老歎嗟,其子弟皆興于學。
邺侯尚文,其于古記無不貫達,故其為政,知所先後,可歌也已,乃作詩曰: 惟此廟學,邺侯所作。
厥初庳下,神不以宇;生師所處,亦窘寒暑。
乃新斯宮,神降其獻;講讀有常,不誡用勸。
揭揭元哲,有師之尊;群聖嚴嚴,大法以存。
像圖孔肖,鹹在斯堂;以瞻以儀,俾不惑忘。
後之君子,無廢成美;琢詞碑石,以贊攸始。
○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 徐與秦俱出柏翳,為嬴姓,國于夏殷周世,鹹有大功。
秦處西偏,專用武勝;遭世衰,無明天子,遂虎吞諸國為雄;諸國既皆入秦為臣屬,秦無所取利,上下相賊害,卒偾其國,而沉其宗。
徐處得地中,文德為治,及偃王誕當國,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國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義。
當此之時,周天子穆王無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說,得八龍,騎之西遊,同王母宴于瑤池之上,歌讴忘歸。
四方諸侯之争辯者,無所質正,鹹賓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國;得朱弓赤矢之瑞。
穆王聞之恐,遂稱受命,命造父禦,長驅而歸,與楚連謀伐徐。
徐不忍鬥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從之,萬有餘家。
偃王死,民号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祠偃王。
偃王雖走死失國,民戴其嗣為君如初。
駒王、章禹,祖孫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繼迹史書。
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後迄茲無聞家。
天于柏翳之緒,非偏有厚薄,施仁與暴之報,自然異也。
衢州故會稽太未也。
民多姓徐氏,支縣龍丘有偃王遺廟,或曰:偃王之逃戰,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研于會稽之水。
或曰:徐子章禹,既執于吳,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揚二州間。
即其居立先王廟雲: 開元初,徐姓二人,相屬為刺史,帥其部之同姓,改作廟屋,載事于碑。
後九十年,當元和九年,而徐氏放複為刺史。
放,字達夫;前碑所謂今戶部侍郎,其大父也。
春行視農,至于龍丘,有事于廟,思惟本原,曰:“故制粗樸下窄,不足以揭虔妥靈。
而又梁桷赤白,陊剝不治,圖像之威,<黑乚>昧就滅。
藩拔級夷,庭木秃。
祈甿日慢,祥慶弗下;州之群支,不獲蔭庥。
餘惟遺紹,而屍其上,不即不圖,以有資聚,罰其可辭!”乃命因故為新,衆工齊事,惟月若日,工告訖功,大祠于廟,宗卿鹹序應。
是歲,州無怪風劇雨,民不夭厲,谷果完實,民皆曰:“耿耿祉哉,其不可誣!”乃相與請辭京師,歸而镵之于石,辭曰: 秦傑以颠,徐由遜綿。
秦鬼久饑,徐有廟存。
婉婉偃王,惟道之耽。
以國易仁,為笑于頑。
自初擅命,其實幾姓。
曆短詈長,有不償亡。
課其利害,孰與王當。
姑蔑之墟,太末之裡。
誰思王恩,立廟以祀。
王之聞孫,世世多有。
唯臨茲邦,廟上實守。
堅峤之後,達夫廓之。
王殁萬年,如始祔時。
王孫多孝,世奉王廟。
達夫之來,先慎诏教。
盡惠廟民,不主于神。
維是達夫,知孝之元。
太末之裡,姑蔑之城。
廟事時修,仁孝振聲。
宜寵其人,以及後生。
嗟嗟維王,雖古誰亢。
王死于仁,彼以暴喪。
文追作诔,刻示茫茫。
○韓愈-柳州羅池廟碑 自天子至郡邑守長,通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與孔子為然。
而社祭土,稷祭谷,句龍與棄,乃其佐享,非其專主,又其位所,不屋而壇;豈如孔子用王者事,巍然當座,以門人為配。
自天子而下,北面跪祭;進退誠敬,禮如親弟子者。
句龍、棄以功,孔子以德,固自有次第哉!自古多有以功德得其位者,不得常祀;句龍、棄、孔子,皆不得位,而得常祀;然其祀事,皆不如孔子之盛。
所謂生人以來,未有如孔子者。
其賢過于堯舜遠者,此其效欤! 郡邑皆有孔子廟,或不能修事;雖設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實亡,失其所業。
獨處州刺史邺侯李繁至官,能以為先。
既新作孔子廟,又令工改為顔子至子夏十人像,其餘六十子,及後大儒公羊高、左丘明、孟轲、荀況、伏生、毛公、韓生、董生、高堂生、揚雄、鄭玄等數十人,皆圖之壁,雪士弟子,必皆其人。
又為置講堂,教之行禮,肄習其中。
置本錢廪米,令可繼處以守。
廟成,躬率吏及博士弟子,入學行釋菜禮。
耆老歎嗟,其子弟皆興于學。
邺侯尚文,其于古記無不貫達,故其為政,知所先後,可歌也已,乃作詩曰: 惟此廟學,邺侯所作。
厥初庳下,神不以宇;生師所處,亦窘寒暑。
乃新斯宮,神降其獻;講讀有常,不誡用勸。
揭揭元哲,有師之尊;群聖嚴嚴,大法以存。
像圖孔肖,鹹在斯堂;以瞻以儀,俾不惑忘。
後之君子,無廢成美;琢詞碑石,以贊攸始。
○韓愈-袁氏先廟碑 袁公滋既成廟,明歲二月,自荊南以旂節朝京師,留六日,得壬子春分,率宗親子屬,用少牢于三室。
既事退,言曰:“嗚呼傳哉!維世傳德,襲訓集餘,乃今有濟。
今祭既不薦金石音聲,使工歌詩載烈象容,其奚以饬稚昧于長久?唯敬系羊豕幸有石。
如具著先人名迹,因為詩系之語下,于義其可。
雖然,餘不敢,必屬笃古,而達于詞者。
”遂以命愈,愈謝非其人,不獲命;則謹條袁氏本所以出,與其世系裡居;起周曆漢魏晉拓拔魏周隋,入國家以來,高曾祖考,所以劬躬焘後,委祉于公;公之所以逢将承應者。
有概有詳,而綴以詩。
其語曰:周樹舜後陳,陳公子有為大夫食國之地袁鄉者,其子孫世守不失,因自别為袁氏。
春秋世,陳常壓于楚,與中國相加尤疏,袁氏猶班班見,可譜。
常居陽夏,陽夏至晉屬陳郡,故号陳郡袁氏。
博士固,申儒遏黃,唱業于前。
至司徒安,懷德于身,袁氏遂大顯,連世有人;終漢連魏晉,分仕南北。
始居華陰,為拓拔魏鴻胪;鴻胪諱恭,生周梁州刺史新縣孝侯諱穎。
孝侯生隋左衛大将軍諱溫,去官居華陰,武德九年,以大耋薨,始葬華州。
左衛生南州刺史諱士政。
南州生當陽令諱倫,于公為曾祖。
當陽生朝散大夫石州司馬諱知玄;司馬生贈工部尚書鹹甯令諱晔,是為皇考。
袁氏舊族,而當陽以通經為儒,位止縣令;石州用《春秋》持身治事,為州司馬以終;鹹甯備學,而貫以一,文武随用,謀行功從,出入有立,不爵于朝。
比三世,宜達而窒,歸成後人,數當于公。
公惟曾大父、大父、皇考比三世,存不大夫食,殁祭在子孫。
唯将相能緻備物,世祢遠,禮則益不及;在慎德行業治,圖功載名,以待上可。
無細大,無敢不敬畏;無早夜,無敢不思。
成于家,進于外,以立于朝。
自侍禦史曆工部員外郎、祠部郎中、谏議大夫、尚書右丞、華州刺史、金吾大将軍,由卑而钜,莫不官稱;遂為宰相,以贊辨章;仍持節将蜀、滑、襄、荊:略苞河山,秩登祿富,以有廟祀,具如其志。
又垂顯刻,以教無忘,可謂大孝。
詩曰: 袁自陳分,初尚蹇連。
越秦造漢,博士發論。
司徒任德,忍不锢人。
收功阙後,五公重尊。
晉氏于南,來處華下。
鴻胪孝侯,用适操舍。
南州勤治,取最不懈。
當陽耽經,唯義之畏。
石州烈烈,學專《春秋》。
懿哉鹹甯,不名一休;趨難避成,與時泛浮。
是生孝子,天子之宰;出把将符,群州承楷。
數以立廟,祿以備器;由曾及考,同堂異置;柏版松楹,其筵肆肆。
維袁之廟,孝孫之為;順勢即宜,以诹以龜;以平其巇,屋牆持持。
孝孫來享,來拜廟庭;陟堂進室,親登笾鉶。
肩臑胉骼,其樽玄清;降登受胙,于慶爾成。
維曾維祖,維考之施;于汝孝嗣,以報以祗。
凡我有今,非本曷思;刻詩牲系,維以告之。
○韓愈-烏氏廟碑 元和五年,天子曰:“盧從史始立議用師于恒,乃陰與寇連,誇謾兇驕,出不遜言,其執以來!”其四月,中貴人承璀,即誘而縛之。
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趨嘩,牙門都将烏公重胤當軍門叱曰:“天子有命,從有賞,敢違者斬!”于是士皆斂兵還營,卒緻從史京師。
壬辰,诏用烏公為銀青光祿大夫、河陽軍節度使,兼禦史大夫,封張掖郡開國公。
居三年,河陽稱治,诏贈其父工部尚書,且曰:“其以廟享。
”即以其年,營廟于京師崇化裡。
軍佐竊議曰:“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無加命,号名差卑,于配不宜。
”語聞,诏贈先夫人劉氏沛國太夫人。
八年八月,廟成,三室同宇,祀自左領府君而下,作主于第。
乙巳,升于廟。
烏氏著于《春秋》,譜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在齊有餘枝鳴,皆為大夫。
秦有獲,為大官。
其後世之江南者,家鄱陽;處北者,家張掖;或入夷狄為君長。
唐初,察為左武衛大将軍,實張掖人
遏立積三十六載。
至五年夏六月,洪水暴出,毀損四分之三。
剩北岸七十餘丈。
上渠車箱,所在漫溢。
追惟前立遏之勳,親臨山川,指授規略。
命司馬關内侯逢惲、内外将士二千人,起長岸,立石渠,修主遏,治水門。
門廣四丈,立水五尺。
興複載利通塞之宜,準遵舊制。
凡用功四萬有餘焉。
諸部王侯,不召而自至,襁負而趨事者,蓋數千人。
《詩》載經始勿亟;《易》稱民忘其勞,斯之謂乎。
于是二府文武之士,感秦國思鄭渠之績,魏人置豹祀之義,乃遐慕仁政,追述成功。
元康五年十月十一日,刊石立表,以紀勳烈。
并記遏制度,永為後式焉。
○韓愈-藍田縣丞廳壁記 丞之職所以貳令,于一邑無所不當問。
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職。
丞位高而逼,例以嫌不可否事。
文書行,吏抱成案詣丞,卷其前,鉗以左手,右手摘紙尾,雁鹜行以進,平立睨丞曰:“當署。
”丞涉筆占位署,惟謹。
目吏,問:“可不可?”吏曰:“得。
”則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
官雖尊,力勢反出主簿、尉下。
諺數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
丞之設,豈端使然哉。
博陵崔斯立種學績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貞元初,挾其能,戰藝于京師,再進再屈囗人。
元和初,以前大理評事言得失黜官,再轉而為丞茲邑。
始至,喟曰:“官無卑,顧材不足塞職。
”既噤不得使用,又喟曰:“丞哉,丞哉,餘不負丞,而丞負餘。
”則盡枿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為之。
丞廳故有記,壞漏污不可讀,斯立易桷與瓦,墁治壁,悉書前任人名氏。
庭有老槐四行,南牆钜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氵虢氵虢循除鳴。
斯立痛掃溉,對樹二松,日哦其間。
有問者辄對曰:“餘方有公事,子姑去!” 考功郎中、知制诰韓愈記。
○韓愈-郓州溪堂詩 憲宗之十四年,始定東平,三分其地,以華州刺史禮部尚書兼禦史大夫扶風馬公,為郓、曹、濮節度觀察等使,鎮其地。
既一年,褒其軍,号曰“天平軍”。
上即位之二年,召公入,且将用之。
以其人之安公也,複歸之鎮。
上之三年,公為政于郓曹濮也适四年矣,治成制定,衆志大固,惡絕于心,仁形于色,<立尃>心一力,以供國家之職。
于時沂、密始分而殘其師,其後幽、鎮、魏不悅於政,相扇繼變,複歸于舊,徐亦乘勢逐帥自置,同于三方。
惟郓也截然中居,四鄰望之。
若防之制水,恃以無恐。
然而皆曰:郓為虜巢,且六十年,将強卒武。
曹、濮于郓,州大而近,軍所根柢,皆驕以易怨。
而公承死亡之後,掇拾之餘,剝膚椎髓,公私掃地赤立,新舊不相保持,萬目睽睽。
公于此時能安以治之,其功為大;若幽、鎮、魏、徐之亂,不扇而變,此功反小;何也?公之始至,衆未孰化,以武則忿以憾,以恩則橫而肆,一以為赤子,一以為龍蛇,憊心罷精,磨以歲月,然後緻之,難也;及教之行,衆皆戴公為親父母,夫叛父母,從仇雠,非人之情,故曰易。
于是天子以公為尚書右仆射,封扶風縣開國伯以褒嘉之。
公亦樂衆之和,知人之悅,而侈上之賜也。
于是為堂于其居之西北隅,号曰“溪堂”,以餍士大夫,通上下之志。
既飨,其從事陳曾謂其衆言:“公之畜此邦,其勤不亦至乎?此邦之人,累公之化,惟所令之,不亦順乎?上勤下順,遂濟登茲,不亦休乎?昔者人謂斯何!今者人謂斯何!雖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謂,而喑無詩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于道也。
”乃使來請,其詩曰: 帝奠九壥,有葉有年,有荒不條,河岱之間。
及我憲考,一收正之,視邦選侯,以公來屍。
公來屍之,人始未信,公不飲食,以訓以徇:孰饑無食,孰呻孰歎;孰冤不問,不得分願。
孰為邦蟊,節根之螟,羊很狼貪,以口覆城。
吹之煦之,摩手拊之;箴之石之,膊而磔之。
凡公四封,既富以強,謂公吾父,孰違公令?可以師征,不甯守邦。
公作溪堂,播播流水,淺有蒲蓮,深有蒹葦,公以賓燕,其鼓駭駭。
公燕溪堂,賓校醉飽,流有跳魚,岸有集鳥,既歌以舞,其鼓考考。
公在溪堂,公禦琴瑟,公既賓贊,稽經诹律。
施用不差,人用不屈。
溪有薲苽,有龜有魚,公在中流,右《詩》左《書》,無我斁遺。
此邦是庥。
○韓愈-畫記 雜古今人物小畫共一卷。
騎而立者五人,騎而被甲載兵立者十人,一人騎執大旗前立,騎而被甲載兵行且下牽者十人,騎且負者二人,騎執器者二人,騎擁田犬者一人,騎而牽者二人,騎而驅者三人,執羁靮立者二人。
騎而下倚馬臂隼而立者一人,騎而驅涉者二人,徒而驅牧者二人。
坐而指使者一人,甲胄手弓矢鈇钺植者七人,甲胄執幟植者十人,負者七人,偃寝休者二人,甲胄坐睡者一人,方涉者一人,坐而脫足者一人,寒附火者一人,雜執器物役者八人,奉壺矢者一人,舍而具食者十有一人,挹且注者四人,牛牽者二人,驢驅者四人,一人杖而負者,婦人以孺子載而可見者六人,載而上下者三人,孺子戲者九人。
凡人之事三十有二,為人大小百二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馬大者九匹,于馬之中又有上者,下者,行者,牽者,涉者,陸者,翹者,顧者,鳴者,寝者,訛者,立者,人立者,龁者,飲者,溲者,陟者,降者,癢磨樹者,噓者,嗅者,喜相戲者,怒相踶齧者,秣者,騎者,驟者,走者,載服物者,載狐兔者。
凡馬之事二十有七,為馬大小八十有三,而莫有同者焉。
牛大小十一頭,橐駝三頭,驢如橐駝之數,而加其一焉。
隼一,犬羊狐兔麋鹿共三十,旃車三兩。
雜兵器弓矢、旌旗、刀劍、矛楯、弓服、矢房、甲胄之屬,瓶、盂、簦、笠、筐、筥、锜、釜飲食服用之器,壺、矢博弈之具,二百五十有一。
皆曲極其妙。
貞元甲戌年,餘在京師甚無事,同居有獨孤生申叔者,始得此畫而與餘彈棋,餘幸勝而獲焉。
意甚惜之,以為非一工人之所能運思,蓋藂集衆工人之所長耳,雖百金不願易也。
明年,出京師,至河陽,與二三客論畫品格,因出而觀之。
座有趙侍禦者,君子人也,見之戚然,若有感然。
少而進曰:“噫,餘之手摸也,亡之且二十年矣。
餘少時常有志乎茲事,得國本,絕人事而摸得之,遊閩中而喪焉。
居閑處獨,時往來餘懷也,以其始為之勞而夙好之笃也。
今雖遇之,力不能為已,且命工人存其大都焉。
”餘既甚愛之,又感趙君之事,因以贈之,而記其人物之形狀與數,而時觀之,以自釋焉。
) ○韓愈-南海神廟碑 海于天地間,為物最钜。
自三代聖王,莫不祀事,考于傳記,而南海神次最貴,在北東西三神、河伯之上,号為祝融。
天寶中,天子以為古爵莫貴于公侯,故海嶽之祝,犧币之數,放而依之,所以緻崇極于大神。
今王亦爵也,而禮海嶽,尚循公侯之事,虛王儀而不用,非緻崇極之意也。
由是冊尊南海神為廣利王。
祝号祭式,與次俱升;因其故廟,易而新之,在今廣州治之東南,海道八十裡,扶胥之口,黃木之灣。
常以立夏氣至,命廣州刺史行事祠下,事訖驿聞。
而刺史常節度五嶺諸軍,仍觀察其郡邑,于南方事,無所不統,地大以遠,故常選用重人。
既貴而富,且不習海事,又當祀時,海常多大風,将往皆憂戚。
既進,觀顧怖悸,故常以疾為解,而委事于其副,其來已久。
故明宮齋廬,上雨旁風,無所蓋障;牲酒瘠酸,取具臨時;水陸之品,狼藉笾豆。
薦祼興俯,不中儀式;吏滋不供,神不顧享。
盲風怪雨。
發作無節,人蒙其害。
元和十二年,始诏用前尚書右丞、國子祭酒魯國孔公,為廣州刺史兼禦史大夫,以殿南服。
公正直方嚴,中心樂易,祗慎所職;治人以明,事神以誠;内外單盡,不為表襮。
至州之明年,将夏,祝冊自京師至,吏以時告,公乃齋祓視冊,誓群有司曰:“冊有皇帝名,乃上所自署,其文曰:‘嗣天子某,謹遣官某敬祭。
’其恭且嚴如是,敢有不承!明日,吾将宿廟下,以供晨事。
”明日,吏以風雨白,不聽。
于是州府文武吏士,凡百數,交谒更谏,皆揖而退。
公遂升舟,風雨少弛,棹夫奏功,雲陰解駮,日光穿漏,波伏不興。
省牲之夕,載旸載陰,将事之夜,天地開除,月星明穊。
五鼓既作,牽牛正中,公乃盛服執笏以入。
即事,文武賓屬,俯首聽位,各執其職;牲肥酒香,樽爵靜潔,降登有數,神具醉飽。
海之百靈秘怪,慌惚畢出,蜿蜿虵虵,來享飲食。
阖廟旋舻,祥飚送颿,旗纛旌麾,飛揚晻藹,铙鼓嘲轟,高管噭噪,武夫奮棹,工師唱和,穹龜長魚,踴躍後先,乾端坤倪,軒豁呈露。
祀之之歲,風災息滅,人厭魚蟹,五谷胥熱。
明年祀歸,又廣廟宮而大之。
治其庭壇,改作東西兩序、齋庖之房,百用具修。
明年其時,公又固往,不懈益虔,歲仍大和,耋艾歌詠。
始公之至,君他名之稅,罷衣食于官之可去者。
四方之使,不以資交;以身為帥,燕享有時,賞與以節;公藏私畜,上下與足。
于是免屬州負逋之缗錢廿有四萬,米三萬二千斛。
賦金之州,耗金一歲八百,因不能償,皆以丐之。
加西南守長之俸,誅其尤無良不聽令者,由是皆自重慎法。
人士之落南不能歸者,與流徙之胄百廿八族,用其才良,而廪其無告者。
其女子可嫁,與之錢财,令無失時。
刑德并流,方地數千裡,不識盜賊;山行海宿,不擇處所;事神治人,其可謂備至耳矣。
鹹願刻廟石,以著厥美,而系以詩,乃作詩曰: 南海陰墟,祝融之宅;即祀于旁,帝命南伯。
吏惰不躬,正自今公;明用享錫,右我家邦。
惟明天子,惟慎厥使;我公在官,神人緻喜。
海嶺之陬,既足既濡;胡不均弘,俾執事樞。
公行勿遲,公無遽歸;匪我私公,神人具依。
○韓愈-汴州東西水門記 貞元十四年正月戊子,隴西公命作東西水門。
越三月辛巳朔,水門成。
三日癸未,大合樂,設水嬉,會監軍軍司馬賓佐僚屬将校熊罴之士,肅四方之賓客以落之。
士女和會,阗郭溢郛。
既卒事,其從事昌黎韓愈請紀成績。
其詞曰: 維汴州河水自中注,厥初距河為城,其不合者,誕寘聯鎖于河。
宵浮晝湛,舟不潛通。
然其襟抱虧疏,風氣宣洩,邑居弗甯,訛言屢騰。
曆載已來,就究孰思。
皇帝禦天下十有八載,此邦之人,遭逢疾威,嚚童噭呼,劫衆阻兵,懔懔栗栗,若墜若覆。
時維隴西公受命作藩,爰自洛京,單車來臨,遂拯其危,遂去其疵,弗肅弗厲,薰為大和,神應祥福,五谷穰熟。
既庶而豐,人力有餘,監軍是咨,司馬是謀。
乃作水門,為邦之郛,以固風氣,以闬寇偷。
黃流渾渾,飛閣渠渠,因而飾之,匪為觀遊。
天子之武,維隴西公是布;天子之文,維隴西公是宣。
河之沄沄,源于昆侖;天子萬祀,公多受祉。
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尚俾來者,知作之所始。
○韓愈-處州孔子廟碑 自天子至郡邑守長,通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與孔子為然。
而社祭土,稷祭谷,句龍與棄,乃其佐享,非其專主,又其位所,不屋而壇;豈如孔子用王者事,巍然當座,以門人為配。
自天子而下,北面跪祭;進退誠敬,禮如親弟子者。
句龍、棄以功,孔子以德,固自有次第哉!自古多有以功德得其位者,不得常祀;句龍、棄、孔子,皆不得位,而得常祀;然其祀事,皆不如孔子之盛。
所謂生人以來,未有如孔子者。
其賢過于堯舜遠者,此其效欤! 郡邑皆有孔子廟,或不能修事;雖設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實亡,失其所業。
獨處州刺史邺侯李繁至官,能以為先。
既新作孔子廟,又令工改為顔子至子夏十人像,其餘六十子,及後大儒公羊高、左丘明、孟轲、荀況、伏生、毛公、韓生、董生、高堂生、揚雄、鄭玄等數十人,皆圖之壁,雪士弟子,必皆其人。
又為置講堂,教之行禮,肄習其中。
置本錢廪米,令可繼處以守。
廟成,躬率吏及博士弟子,入學行釋菜禮。
耆老歎嗟,其子弟皆興于學。
邺侯尚文,其于古記無不貫達,故其為政,知所先後,可歌也已,乃作詩曰: 惟此廟學,邺侯所作。
厥初庳下,神不以宇;生師所處,亦窘寒暑。
乃新斯宮,神降其獻;講讀有常,不誡用勸。
揭揭元哲,有師之尊;群聖嚴嚴,大法以存。
像圖孔肖,鹹在斯堂;以瞻以儀,俾不惑忘。
後之君子,無廢成美;琢詞碑石,以贊攸始。
○韓愈-衢州徐偃王廟碑 徐與秦俱出柏翳,為嬴姓,國于夏殷周世,鹹有大功。
秦處西偏,專用武勝;遭世衰,無明天子,遂虎吞諸國為雄;諸國既皆入秦為臣屬,秦無所取利,上下相賊害,卒偾其國,而沉其宗。
徐處得地中,文德為治,及偃王誕當國,益除去刑争末事,凡所以君國子民待四方,一出于仁義。
當此之時,周天子穆王無道,意不在天下,好道士說,得八龍,騎之西遊,同王母宴于瑤池之上,歌讴忘歸。
四方諸侯之争辯者,無所質正,鹹賓祭于徐,贽玉帛死生之物于徐之庭者,三十六國;得朱弓赤矢之瑞。
穆王聞之恐,遂稱受命,命造父禦,長驅而歸,與楚連謀伐徐。
徐不忍鬥其民,北走彭城武原山下,百姓随而從之,萬有餘家。
偃王死,民号其山為徐山,鑿石為室,以祠偃王。
偃王雖走死失國,民戴其嗣為君如初。
駒王、章禹,祖孫相望;自秦至今,名公巨人,繼迹史書。
徐氏十望,其九皆本于偃王;而秦後迄茲無聞家。
天于柏翳之緒,非偏有厚薄,施仁與暴之報,自然異也。
衢州故會稽太未也。
民多姓徐氏,支縣龍丘有偃王遺廟,或曰:偃王之逃戰,不之彭城,之越城之隅;棄玉幾研于會稽之水。
或曰:徐子章禹,既執于吳,徐之公族子弟,散之徐揚二州間。
即其居立先王廟雲: 開元初,徐姓二人,相屬為刺史,帥其部之同姓,改作廟屋,載事于碑。
後九十年,當元和九年,而徐氏放複為刺史。
放,字達夫;前碑所謂今戶部侍郎,其大父也。
春行視農,至于龍丘,有事于廟,思惟本原,曰:“故制粗樸下窄,不足以揭虔妥靈。
而又梁桷赤白,陊剝不治,圖像之威,<黑乚>昧就滅。
藩拔級夷,庭木秃。
祈甿日慢,祥慶弗下;州之群支,不獲蔭庥。
餘惟遺紹,而屍其上,不即不圖,以有資聚,罰其可辭!”乃命因故為新,衆工齊事,惟月若日,工告訖功,大祠于廟,宗卿鹹序應。
是歲,州無怪風劇雨,民不夭厲,谷果完實,民皆曰:“耿耿祉哉,其不可誣!”乃相與請辭京師,歸而镵之于石,辭曰: 秦傑以颠,徐由遜綿。
秦鬼久饑,徐有廟存。
婉婉偃王,惟道之耽。
以國易仁,為笑于頑。
自初擅命,其實幾姓。
曆短詈長,有不償亡。
課其利害,孰與王當。
姑蔑之墟,太末之裡。
誰思王恩,立廟以祀。
王之聞孫,世世多有。
唯臨茲邦,廟上實守。
堅峤之後,達夫廓之。
王殁萬年,如始祔時。
王孫多孝,世奉王廟。
達夫之來,先慎诏教。
盡惠廟民,不主于神。
維是達夫,知孝之元。
太末之裡,姑蔑之城。
廟事時修,仁孝振聲。
宜寵其人,以及後生。
嗟嗟維王,雖古誰亢。
王死于仁,彼以暴喪。
文追作诔,刻示茫茫。
○韓愈-柳州羅池廟碑 自天子至郡邑守長,通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與孔子為然。
而社祭土,稷祭谷,句龍與棄,乃其佐享,非其專主,又其位所,不屋而壇;豈如孔子用王者事,巍然當座,以門人為配。
自天子而下,北面跪祭;進退誠敬,禮如親弟子者。
句龍、棄以功,孔子以德,固自有次第哉!自古多有以功德得其位者,不得常祀;句龍、棄、孔子,皆不得位,而得常祀;然其祀事,皆不如孔子之盛。
所謂生人以來,未有如孔子者。
其賢過于堯舜遠者,此其效欤! 郡邑皆有孔子廟,或不能修事;雖設博士弟子,或役于有司,名存實亡,失其所業。
獨處州刺史邺侯李繁至官,能以為先。
既新作孔子廟,又令工改為顔子至子夏十人像,其餘六十子,及後大儒公羊高、左丘明、孟轲、荀況、伏生、毛公、韓生、董生、高堂生、揚雄、鄭玄等數十人,皆圖之壁,雪士弟子,必皆其人。
又為置講堂,教之行禮,肄習其中。
置本錢廪米,令可繼處以守。
廟成,躬率吏及博士弟子,入學行釋菜禮。
耆老歎嗟,其子弟皆興于學。
邺侯尚文,其于古記無不貫達,故其為政,知所先後,可歌也已,乃作詩曰: 惟此廟學,邺侯所作。
厥初庳下,神不以宇;生師所處,亦窘寒暑。
乃新斯宮,神降其獻;講讀有常,不誡用勸。
揭揭元哲,有師之尊;群聖嚴嚴,大法以存。
像圖孔肖,鹹在斯堂;以瞻以儀,俾不惑忘。
後之君子,無廢成美;琢詞碑石,以贊攸始。
○韓愈-袁氏先廟碑 袁公滋既成廟,明歲二月,自荊南以旂節朝京師,留六日,得壬子春分,率宗親子屬,用少牢于三室。
既事退,言曰:“嗚呼傳哉!維世傳德,襲訓集餘,乃今有濟。
今祭既不薦金石音聲,使工歌詩載烈象容,其奚以饬稚昧于長久?唯敬系羊豕幸有石。
如具著先人名迹,因為詩系之語下,于義其可。
雖然,餘不敢,必屬笃古,而達于詞者。
”遂以命愈,愈謝非其人,不獲命;則謹條袁氏本所以出,與其世系裡居;起周曆漢魏晉拓拔魏周隋,入國家以來,高曾祖考,所以劬躬焘後,委祉于公;公之所以逢将承應者。
有概有詳,而綴以詩。
其語曰:周樹舜後陳,陳公子有為大夫食國之地袁鄉者,其子孫世守不失,因自别為袁氏。
春秋世,陳常壓于楚,與中國相加尤疏,袁氏猶班班見,可譜。
常居陽夏,陽夏至晉屬陳郡,故号陳郡袁氏。
博士固,申儒遏黃,唱業于前。
至司徒安,懷德于身,袁氏遂大顯,連世有人;終漢連魏晉,分仕南北。
始居華陰,為拓拔魏鴻胪;鴻胪諱恭,生周梁州刺史新縣孝侯諱穎。
孝侯生隋左衛大将軍諱溫,去官居華陰,武德九年,以大耋薨,始葬華州。
左衛生南州刺史諱士政。
南州生當陽令諱倫,于公為曾祖。
當陽生朝散大夫石州司馬諱知玄;司馬生贈工部尚書鹹甯令諱晔,是為皇考。
袁氏舊族,而當陽以通經為儒,位止縣令;石州用《春秋》持身治事,為州司馬以終;鹹甯備學,而貫以一,文武随用,謀行功從,出入有立,不爵于朝。
比三世,宜達而窒,歸成後人,數當于公。
公惟曾大父、大父、皇考比三世,存不大夫食,殁祭在子孫。
唯将相能緻備物,世祢遠,禮則益不及;在慎德行業治,圖功載名,以待上可。
無細大,無敢不敬畏;無早夜,無敢不思。
成于家,進于外,以立于朝。
自侍禦史曆工部員外郎、祠部郎中、谏議大夫、尚書右丞、華州刺史、金吾大将軍,由卑而钜,莫不官稱;遂為宰相,以贊辨章;仍持節将蜀、滑、襄、荊:略苞河山,秩登祿富,以有廟祀,具如其志。
又垂顯刻,以教無忘,可謂大孝。
詩曰: 袁自陳分,初尚蹇連。
越秦造漢,博士發論。
司徒任德,忍不锢人。
收功阙後,五公重尊。
晉氏于南,來處華下。
鴻胪孝侯,用适操舍。
南州勤治,取最不懈。
當陽耽經,唯義之畏。
石州烈烈,學專《春秋》。
懿哉鹹甯,不名一休;趨難避成,與時泛浮。
是生孝子,天子之宰;出把将符,群州承楷。
數以立廟,祿以備器;由曾及考,同堂異置;柏版松楹,其筵肆肆。
維袁之廟,孝孫之為;順勢即宜,以诹以龜;以平其巇,屋牆持持。
孝孫來享,來拜廟庭;陟堂進室,親登笾鉶。
肩臑胉骼,其樽玄清;降登受胙,于慶爾成。
維曾維祖,維考之施;于汝孝嗣,以報以祗。
凡我有今,非本曷思;刻詩牲系,維以告之。
○韓愈-烏氏廟碑 元和五年,天子曰:“盧從史始立議用師于恒,乃陰與寇連,誇謾兇驕,出不遜言,其執以來!”其四月,中貴人承璀,即誘而縛之。
其下皆甲以出,操兵趨嘩,牙門都将烏公重胤當軍門叱曰:“天子有命,從有賞,敢違者斬!”于是士皆斂兵還營,卒緻從史京師。
壬辰,诏用烏公為銀青光祿大夫、河陽軍節度使,兼禦史大夫,封張掖郡開國公。
居三年,河陽稱治,诏贈其父工部尚書,且曰:“其以廟享。
”即以其年,營廟于京師崇化裡。
軍佐竊議曰:“先公既位常伯,而先夫人無加命,号名差卑,于配不宜。
”語聞,诏贈先夫人劉氏沛國太夫人。
八年八月,廟成,三室同宇,祀自左領府君而下,作主于第。
乙巳,升于廟。
烏氏著于《春秋》,譜于《世本》,列于《姓苑》,在莒者存,在齊有餘枝鳴,皆為大夫。
秦有獲,為大官。
其後世之江南者,家鄱陽;處北者,家張掖;或入夷狄為君長。
唐初,察為左武衛大将軍,實張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