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叙記之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書-金滕
既克商二年,王有疾,弗豫。
二公曰:“我其為王穆蔔。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
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
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
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
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
” 乃蔔三龜,一習吉。
啟籥見書,乃并是吉。
公曰:“體!王其罔害。
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能念予一人。
” 公歸,乃納冊于金滕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于後,公乃為詩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王亦未敢诮公。
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滕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
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
對曰:“信。
噫!公命我勿敢言。
” 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蔔!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
歲則大熟。
○書-顧命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
甲子,王乃洮颒水。
相被冕服,憑玉幾。
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禦事。
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病日臻。
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
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
在後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無敢昏逾。
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
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濟于艱難,柔遠能迩,安勸小大庶邦。
思夫人自亂于威儀。
爾無以钊冒貢于非幾。
” 茲既受命,還出綴衣于庭。
越翼日乙醜,王崩。
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幹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門之外。
延入翼室,恤宅宗。
丁卯,命作冊度。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
狄設黼扆、綴衣。
牖間南向,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幾。
西序東向,敷重厎席,綴純,文貝,仍幾。
東序西向,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幾。
西夾南向,敷重筍席,玄紛純,漆,仍幾。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胤之舞衣、大貝、鼖鼓,在西房;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
大辂在賓階面,綴辂在阼階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内。
四人綦弁,執戈上刃,夾兩階戺。
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一人冕,執钺,立于西堂。
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
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
一人冕,執銳,立于側階。
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
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
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
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隮。
太史秉書,由賓階隮,禦王冊命。
曰:“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
”王再拜,興,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
”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
上宗曰:“飨!”太保受同,降,盥,以異同秉璋以酢。
授宗人同,拜。
王答拜。
太保受同,祭,哜,宅,授宗人同,拜。
王答拜。
太保降,收。
諸侯出廟門俟。
○左傳-齊魯長勺之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将戰,曹刿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公與之乘。
戰于長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齊人三鼓,刿曰:“可矣。
”齊師敗績。
公将馳之。
刿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左傳-秦晉韓之戰 晉侯之入也,秦穆姬屬賈君焉,且曰:“盡納群公子。
”晉侯烝于賈君,又不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
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
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與。
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籴,故秦伯伐晉。
蔔徒父筮之,吉。
涉河,侯車敗。
诘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
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夫狐蠱,必其君也。
《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
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
實落材亡,不敗何待?” 三敗及韓。
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孫。
”蔔右,慶鄭吉,弗使。
步揚禦戎,家仆徒為右,乘小驷,鄭入也。
慶鄭曰:“古者大事,必乘其産,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唯所納之,無不如志。
今乘異産,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将與人易。
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偾興,外強中幹。
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弗聽。
九月,晉侯逆秦師,使韓簡視師,複曰:“師少于我,鬥士倍我。
”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
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
”公曰:“一夫不可狃,況國乎。
”遂使請戰,曰:“寡人不佞,能合其衆而不能離也,君若不還,無所逃命。
”秦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
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韓簡退曰:“吾幸而得囚。
” 壬戌,戰于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
公号慶鄭。
慶鄭曰:“愎谏違蔔,固敗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
梁由靡禦韓簡,虢射為右,辂秦伯,将止之。
鄭以救公誤之,遂失秦伯。
秦獲晉侯以歸。
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
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
”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 穆姬聞晉侯将至,以大子荦、弘與女簡、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
唯君裁之。
”乃舍諸靈台。
大夫請以入。
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
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晉人戚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
不圖晉憂,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重怒難任,背天不祥,必歸晉君。
”公子絷曰:“不如殺之,無聚慝焉。
”子桑曰:“歸之而質其大子,必得大成。
晉未可滅而殺其君,隻以成惡。
且史佚有言曰:‘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
’重怒難任,陵人不祥。
”乃許晉平。
晉侯使郤乞告瑕呂饴甥,且召之。
子金教之言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且告之曰:‘孤雖歸,辱社稷矣。
其蔔貳圉也。
’”衆皆哭。
晉于是乎作爰田。
呂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
将若君何?”衆曰:“何為而可?”對曰:“征繕以輔孺子,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衆說。
晉于是乎作州兵。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于秦,遇《歸妹》之《睽》。
史蘇占之曰:“不吉。
其繇曰:‘士刲羊,亦無{亡皿}也。
女承筐,亦無贶也。
西鄰責言,不可償也。
《歸妹》之《睽》,猶無相也。
’《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
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
《歸妹》《睽》孤,寇張之弧,侄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虛。
”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從史蘇之占,吾不及此夫。
”韓簡侍,曰:“龜,象也;筮,數也。
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史蘇是占,勿從何益?《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職競由人。
’” 震夷伯之廟,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冬,宋人伐曹,讨舊怨也。
楚敗徐于婁林,徐恃救也。
十月,晉陰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
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仇,甯事戎狄。
’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
’以此不和。
”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
君子恕,以為必歸。
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
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
服者懷德,貳者畏刑。
此一役也,秦可以霸。
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蛾析謂慶鄭曰:“盍行乎?”對曰:“陷君于敗,敗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
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十一月,晉侯歸。
丁醜,殺慶鄭而後入。
是歲,晉又饑,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
且吾聞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後必大。
’晉其庸可冀乎!姑樹德焉以待能者。
”于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
○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 (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之及于難也,晉人伐諸蒲城。
蒲城人欲戰。
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從者狐偃、趙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
将适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
”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
請待子。
”處狄十二年而行。
過衛。
衛文公不禮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賜也。
”稽首,受而載之。
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
從者以為不可。
将行,謀于桑下。
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公子曰:“無之。
”姜曰:’行也。
懷與安,實敗名。
”公子不可。
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聞其骈脅,欲觀其裸。
浴,薄而觀之。
僖負羁之妻曰:“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
反其國,必得志于諸侯。
得志于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貳焉。
”乃饋盤飧,置璧焉。
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
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
叔詹谏曰:“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
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諸,君其禮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晉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
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将啟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
晉、鄭同侪,其過子弟,固将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子玉請殺之。
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
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
晉侯無親,外内惡之。
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将由晉公子乎。
天将興之,誰能廢之。
違天必有大咎。
”乃送諸秦。
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
奉匜沃盥,既而揮之。
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
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
請使衰從。
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
趙衰曰:“重耳拜賜。
”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
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 (僖公)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之,不書,不告入也。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羁绁從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
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
”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投其璧于河。
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二月甲午,晉師軍于廬柳。
秦伯使公子絷如晉師,師退,軍于郇。
辛醜,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于郇。
壬寅,公子入于晉師。
丙午,入于曲沃。
丁未,朝于武宮。
戊申,使殺懷公于高梁。
不書,亦不告也。
呂、郤畏逼,将焚公宮而弑晉侯。
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後餘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雖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祛猶在,女其行乎。
”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猶未也,又将及難。
君命無二,古之制也。
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人、狄人,餘何有焉。
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鈎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衆,豈唯刑臣。
”公見之,以難告。
三月,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
己醜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晉侯逆夫人嬴氏以歸。
秦伯送衛于晉三千人,實紀綱之仆。
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其出也,竊藏以逃,盡用以求納之。
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
謂仆人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
居者為社稷之守,行者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國君而仇匹夫,懼者甚衆矣。
”仆人以告,公遽見之。
狄人歸季隗于晉而請其二子。
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摟嬰。
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
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為才,固請于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内子而己下之。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懷無親,外内棄之。
天未絕晉,必将有主。
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财,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怼?”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 ○左傳-晉楚城濮之戰 (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将圍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
子玉複治兵于蒍,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
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
蒍賈尚幼,後至,不賀。
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
子之傳政于子玉,曰:‘以靖國也。
’靖諸内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也。
舉以敗國,将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
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
先轸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于是乎蒐于被廬,作三軍。
謀元帥。
趙衰曰:“郤縠可。
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
《詩》、《書》,義之府也。
禮樂,德之則也。
德義,利之本也。
《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君其試之。
”及使郤縠将中軍,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軍,讓于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為卿,讓于栾枝、先轸。
使栾枝将下軍,先轸佐之。
荀林父禦戎,魏準為右。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
”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辭。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
”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禮,作執秩以正其官,民聽不惑而後用之。
出谷戍,釋宋圍,一戰而霸,文之教也。
(僖公)二十八年春,晉侯将伐曹,假道于衛,衛人弗許。
還,自南河濟。
侵曹伐衛。
正月戊申,取五鹿。
二月,晉郤縠卒。
原轸将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
晉侯、齊侯盟于斂盂。
衛侯請盟,晉人弗許。
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于晉。
衛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買戍衛,楚人救衛,不克。
公懼于晉,殺子叢以說焉。
謂楚人曰:“不卒戍也。
” 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曹人屍諸城上,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曰:“稱舍于墓。
”師遷焉,曹人兇懼,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而攻之。
三月丙午,入曹。
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羁而乘軒者三百人也。
且曰:“獻狀。
”令無入僖負羁之宮而免其族,報施也。
魏犨、颠颉怒曰:“勞之不圖,報于何有!”蓺僖負羁氏。
魏犨傷于胸,公欲殺之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
病,将殺之。
魏犨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甯也。
”距躍三百,曲踴三百。
乃舍之。
殺颠颉以徇于師,立舟之僑以為戎右。
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
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
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
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
楚愛曹、衛,必不許也。
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僞,盡知之矣。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
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
’又曰:‘知難而退。
’又曰:‘有德不可敵。
’此三志者,晉之謂矣。
”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
”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子玉使宛春告于晉師曰:“請複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
”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先轸曰:“子與之。
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
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
救而棄之,謂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戰?不如私許複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
”公說,乃拘宛春于衛,且私許複曹、衛。
曹、衛告絕于楚。
子玉怒,從晉師。
晉師退。
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
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
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
其衆素飽,不可謂老。
二公曰:“我其為王穆蔔。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公乃自以為功,為三壇同墠。
為壇于南方,北面,周公立焉。
植璧秉珪,乃告太王、王季、文王。
史乃冊,祝曰:“惟爾元孫某,遘厲虐疾。
若爾三王是有丕子之責于天,以旦代某之身。
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藝,能事鬼神。
乃元孫不若旦多材多藝,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爾子孫于下地。
四方之民罔不祗畏。
嗚呼!無墜天之降寶命,我先王亦永有依歸。
今我即命于元龜,爾之許我,我其以璧與珪歸俟爾命;爾不許我,我乃屏璧與珪。
” 乃蔔三龜,一習吉。
啟籥見書,乃并是吉。
公曰:“體!王其罔害。
予小子新命于三王,惟永終是圖;茲攸俟,能念予一人。
” 公歸,乃納冊于金滕之匮中。
王翼日乃瘳。
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将不利于孺子。
”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
”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
于後,公乃為詩以贻王,名之曰《鸱鸮》。
王亦未敢诮公。
秋,大熟,未獲,天大雷電以風,禾盡偃,大木斯拔,邦人大恐。
王與大夫盡弁以啟金滕之書,乃得周公所自以為功代武王之說。
二公及王乃問諸史與百執事。
對曰:“信。
噫!公命我勿敢言。
” 王執書以泣,曰:“其勿穆蔔!昔公勤勞王家,惟予沖人弗及知。
今天動威以彰周公之德,惟朕小子其新逆,我國家禮亦宜之。
”王出郊,天乃雨,反風,禾則盡起。
二公命邦人凡大木所偃,盡起而築之。
歲則大熟。
○書-顧命 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怿。
甲子,王乃洮颒水。
相被冕服,憑玉幾。
乃同,召太保奭、芮伯、彤伯、畢公、衛侯、毛公、師氏、虎臣、百尹、禦事。
王曰:“嗚呼!疾大漸,惟幾,病日臻。
既彌留,恐不獲誓言嗣,茲予審訓命汝。
昔君文王、武王宣重光,奠麗陳教,則肄肄不違,用克達殷集大命。
在後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無敢昏逾。
今天降疾,殆弗興弗悟。
爾尚明時朕言,用敬保元子钊弘濟于艱難,柔遠能迩,安勸小大庶邦。
思夫人自亂于威儀。
爾無以钊冒貢于非幾。
” 茲既受命,還出綴衣于庭。
越翼日乙醜,王崩。
太保命仲桓、南宮毛俾爰齊侯呂伋,以二幹戈、虎贲百人逆子钊于南門之外。
延入翼室,恤宅宗。
丁卯,命作冊度。
越七日癸酉,伯相命士須材。
狄設黼扆、綴衣。
牖間南向,敷重篾席,黼純,華玉,仍幾。
西序東向,敷重厎席,綴純,文貝,仍幾。
東序西向,敷重豐席,畫純,雕玉,仍幾。
西夾南向,敷重筍席,玄紛純,漆,仍幾。
越玉五重,陳寶,赤刀、大訓、弘璧、琬琰,在西序。
大玉、夷玉、天球、河圖,在東序。
胤之舞衣、大貝、鼖鼓,在西房;兌之戈、和之弓、垂之竹矢,在東房。
大辂在賓階面,綴辂在阼階面,先辂在左塾之前,次辂在右塾之前。
二人雀弁,執惠,立于畢門之内。
四人綦弁,執戈上刃,夾兩階戺。
一人冕,執劉,立于東堂,一人冕,執钺,立于西堂。
一人冕,執戣,立于東垂。
一人冕,執瞿,立于西垂。
一人冕,執銳,立于側階。
王麻冕黼裳,由賓階隮。
卿士邦君麻冕蟻裳,入即位。
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
太保承介圭,上宗奉同瑁,由阼階隮。
太史秉書,由賓階隮,禦王冊命。
曰:“皇後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
”王再拜,興,答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以敬忌天威。
”乃受同瑁,王三宿,三祭,三咤。
上宗曰:“飨!”太保受同,降,盥,以異同秉璋以酢。
授宗人同,拜。
王答拜。
太保受同,祭,哜,宅,授宗人同,拜。
王答拜。
太保降,收。
諸侯出廟門俟。
○左傳-齊魯長勺之戰 十年春,齊師伐我。
公将戰,曹刿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乃入見。
問何以戰。
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公與之乘。
戰于長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齊人三鼓,刿曰:“可矣。
”齊師敗績。
公将馳之。
刿曰:“未可。
”下,視其轍,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 ○左傳-秦晉韓之戰 晉侯之入也,秦穆姬屬賈君焉,且曰:“盡納群公子。
”晉侯烝于賈君,又不納群公子,是以穆姬怨之。
晉侯許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
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東盡虢略,南及華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與。
晉饑,秦輸之粟;秦饑,晉閉之籴,故秦伯伐晉。
蔔徒父筮之,吉。
涉河,侯車敗。
诘之,對曰:“乃大吉也,三敗必獲晉君。
其卦遇《蠱》,曰:‘千乘三去,三去之餘,獲其雄狐。
’夫狐蠱,必其君也。
《蠱》之貞,風也;其悔,山也。
歲雲秋矣,我落其實而取其材,所以克也。
實落材亡,不敗何待?” 三敗及韓。
晉侯謂慶鄭曰:“寇深矣,若之何?”對曰:“君實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孫。
”蔔右,慶鄭吉,弗使。
步揚禦戎,家仆徒為右,乘小驷,鄭入也。
慶鄭曰:“古者大事,必乘其産,生其水土而知其人心,安其教訓而服習其道,唯所納之,無不如志。
今乘異産,以從戎事,及懼而變,将與人易。
亂氣狡憤,陰血周作,張脈偾興,外強中幹。
進退不可,周旋不能,君必悔之。
”弗聽。
九月,晉侯逆秦師,使韓簡視師,複曰:“師少于我,鬥士倍我。
”公曰:“何故?”對曰:“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也。
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
”公曰:“一夫不可狃,況國乎。
”遂使請戰,曰:“寡人不佞,能合其衆而不能離也,君若不還,無所逃命。
”秦伯使公孫枝對曰:“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
苟列定矣,敢不承命。
”韓簡退曰:“吾幸而得囚。
” 壬戌,戰于韓原,晉戎馬還濘而止。
公号慶鄭。
慶鄭曰:“愎谏違蔔,固敗是求,又何逃焉?”遂去之。
梁由靡禦韓簡,虢射為右,辂秦伯,将止之。
鄭以救公誤之,遂失秦伯。
秦獲晉侯以歸。
晉大夫反首拔舍從之。
秦伯使辭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從君而西也,亦晉之妖夢是踐,豈敢以至。
”晉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後土而戴皇天,皇天後土實聞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風。
” 穆姬聞晉侯将至,以大子荦、弘與女簡、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绖逆,且告曰:“上天降災,使我兩君匪以玉帛相見,而以興戎。
若晉君朝以入,則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則朝以死。
唯君裁之。
”乃舍諸靈台。
大夫請以入。
公曰:“獲晉侯,以厚歸也。
既而喪歸,焉用之?大夫其何有焉?且晉人戚憂以重我,天地以要我。
不圖晉憂,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
重怒難任,背天不祥,必歸晉君。
”公子絷曰:“不如殺之,無聚慝焉。
”子桑曰:“歸之而質其大子,必得大成。
晉未可滅而殺其君,隻以成惡。
且史佚有言曰:‘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
’重怒難任,陵人不祥。
”乃許晉平。
晉侯使郤乞告瑕呂饴甥,且召之。
子金教之言曰:“朝國人而以君命賞,且告之曰:‘孤雖歸,辱社稷矣。
其蔔貳圉也。
’”衆皆哭。
晉于是乎作爰田。
呂甥曰:“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憂,惠之至也。
将若君何?”衆曰:“何為而可?”對曰:“征繕以輔孺子,諸侯聞之,喪君有君,群臣輯睦,甲兵益多,好我者勸,惡我者懼,庶有益乎!”衆說。
晉于是乎作州兵。
初,晉獻公筮嫁伯姬于秦,遇《歸妹》之《睽》。
史蘇占之曰:“不吉。
其繇曰:‘士刲羊,亦無{亡皿}也。
女承筐,亦無贶也。
西鄰責言,不可償也。
《歸妹》之《睽》,猶無相也。
’《震》之《離》,亦《離》之《震》,為雷為火。
為嬴敗姬,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敗于宗丘。
《歸妹》《睽》孤,寇張之弧,侄其從姑,六年其逋,逃歸其國,而棄其家,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虛。
”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從史蘇之占,吾不及此夫。
”韓簡侍,曰:“龜,象也;筮,數也。
物生而後有象,象而後有滋,滋而後有數。
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史蘇是占,勿從何益?《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職競由人。
’” 震夷伯之廟,罪之也,于是展氏有隐慝焉。
冬,宋人伐曹,讨舊怨也。
楚敗徐于婁林,徐恃救也。
十月,晉陰饴甥會秦伯,盟于王城。
秦伯曰:“晉國和乎?”對曰:“不和。
小人恥失其君而悼喪其親,不憚征繕以立圉也,曰:‘必報仇,甯事戎狄。
’君子愛其君而知其罪,不憚征繕以待秦命,曰:‘必報德,有死無二。
’以此不和。
”秦伯曰:“國謂君何?”對曰:“小人戚,謂之不免。
君子恕,以為必歸。
小人曰:‘我毒秦,秦豈歸君?’君子曰:‘我知罪矣,秦必歸君。
貳而執之,服而舍之,德莫厚焉,刑莫威焉。
服者懷德,貳者畏刑。
此一役也,秦可以霸。
納而不定,廢而不立,以德為怨,秦不其然。
’”秦伯曰:“是吾心也。
”改館晉侯,饋七牢焉。
蛾析謂慶鄭曰:“盍行乎?”對曰:“陷君于敗,敗而不死,又使失刑,非人臣也。
臣而不臣,行将焉入?”十一月,晉侯歸。
丁醜,殺慶鄭而後入。
是歲,晉又饑,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
且吾聞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後必大。
’晉其庸可冀乎!姑樹德焉以待能者。
”于是秦始征晉河東,置官司焉。
○左傳-晉公子重耳之亡 (僖公二十三年)晉公子重耳之及于難也,晉人伐諸蒲城。
蒲城人欲戰。
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祿,于是乎得人。
有人而校,罪莫大焉。
吾其奔也。
”遂奔狄。
從者狐偃、趙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狄人伐廧咎如,獲其二女:叔隗、季隗,納諸公子。
公子取季隗,生伯儵、叔劉,以叔隗妻趙衰,生盾。
将适齊,謂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來而後嫁。
”對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則就木焉。
請待子。
”處狄十二年而行。
過衛。
衛文公不禮焉。
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與之塊,公子怒,欲鞭之。
子犯曰:“天賜也。
”稽首,受而載之。
及齊,齊桓公妻之,有馬二十乘,公子安之。
從者以為不可。
将行,謀于桑下。
蠶妾在其上,以告姜氏。
姜氏殺之,而謂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聞之者吾殺之矣。
”公子曰:“無之。
”姜曰:’行也。
懷與安,實敗名。
”公子不可。
姜與子犯謀,醉而遣之。
醒,以戈逐子犯。
及曹,曹共公聞其骈脅,欲觀其裸。
浴,薄而觀之。
僖負羁之妻曰:“吾觀晉公子之從者,皆足以相國。
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國。
反其國,必得志于諸侯。
得志于諸侯而誅無禮,曹其首也。
子盍蚤自貳焉。
”乃饋盤飧,置璧焉。
公子受飧反璧。
及宋,宋襄公贈之以馬二十乘。
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
叔詹谏曰:“臣聞天之所啟,人弗及也。
晉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諸,君其禮焉。
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晉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
離外之患,而天不靖晉國,殆将啟之,二也。
有三士足以上人而從之,三也。
晉、鄭同侪,其過子弟,固将禮焉,況天之所啟乎?”弗聽。
及楚,楚之飨之,曰:“公子若反晉國,則何以報不谷?”對曰:“子女玉帛則君有之,羽毛齒革則君地生焉。
其波及晉國者,君之餘也,其何以報君?”曰:“雖然,何以報我?”對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子玉請殺之。
楚子曰:“晉公子廣而儉,文而有禮。
其從者肅而寬,忠而能力。
晉侯無親,外内惡之。
吾聞姬姓,唐叔之後,其後衰者也,其将由晉公子乎。
天将興之,誰能廢之。
違天必有大咎。
”乃送諸秦。
秦伯納女五人,懷嬴與焉。
奉匜沃盥,既而揮之。
怒曰:“秦、晉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懼,降服而囚。
他日,公享之。
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
請使衰從。
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
趙衰曰:“重耳拜賜。
”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
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 (僖公)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之,不書,不告入也。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羁绁從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
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
”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
”投其璧于河。
濟河,圍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二月甲午,晉師軍于廬柳。
秦伯使公子絷如晉師,師退,軍于郇。
辛醜,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于郇。
壬寅,公子入于晉師。
丙午,入于曲沃。
丁未,朝于武宮。
戊申,使殺懷公于高梁。
不書,亦不告也。
呂、郤畏逼,将焚公宮而弑晉侯。
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
其後餘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
雖有君命,何其速也。
夫祛猶在,女其行乎。
”對曰:“臣謂君之入也,其知之矣。
若猶未也,又将及難。
君命無二,古之制也。
除君之惡,唯力是視。
蒲人、狄人,餘何有焉。
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鈎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衆,豈唯刑臣。
”公見之,以難告。
三月,晉侯潛會秦伯于王城。
己醜晦,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
晉侯逆夫人嬴氏以歸。
秦伯送衛于晉三千人,實紀綱之仆。
初,晉侯之豎頭須,守藏者也。
其出也,竊藏以逃,盡用以求納之。
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
謂仆人曰:“沐則心覆,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
居者為社稷之守,行者為羁绁之仆,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國君而仇匹夫,懼者甚衆矣。
”仆人以告,公遽見之。
狄人歸季隗于晉而請其二子。
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摟嬰。
趙姬請逆盾與其母,子餘辭。
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以盾為才,固請于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以叔隗為内子而己下之。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
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懷無親,外内棄之。
天未絕晉,必将有主。
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财,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怼?”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
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顯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隐。
”遂隐而死。
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 ○左傳-晉楚城濮之戰 (僖公二十七年)楚子将圍宋,使子文治兵于睽,終朝而畢,不戮一人。
子玉複治兵于蒍,終日而畢,鞭七人,貫三人耳。
國老皆賀子文,子文飲之酒。
蒍賈尚幼,後至,不賀。
子文問之,對曰:“不知所賀。
子之傳政于子玉,曰:‘以靖國也。
’靖諸内而敗諸外,所獲幾何?子玉之敗,子之舉也。
舉以敗國,将何賀焉?子玉剛而無禮,不可以治民。
過三百乘,其不能以入矣。
苟入而賀,何後之有?” 冬,楚子及諸侯圍宋,宋公孫固如晉告急。
先轸曰:“報施救患,取威定霸,于是乎在矣。
”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衛,若伐曹、衛,楚必救之,則齊、宋免矣。
”于是乎蒐于被廬,作三軍。
謀元帥。
趙衰曰:“郤縠可。
臣亟聞其言矣,說禮樂而敦《詩》、《書》。
《詩》、《書》,義之府也。
禮樂,德之則也。
德義,利之本也。
《夏書》曰:‘賦納以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
’君其試之。
”及使郤縠将中軍,郤溱佐之;使狐偃将上軍,讓于狐毛,而佐之;命趙衰為卿,讓于栾枝、先轸。
使栾枝将下軍,先轸佐之。
荀林父禦戎,魏準為右。
晉侯始入而教其民,二年,欲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義,未安其居。
”于是乎出定襄王,入務利民,民懷生矣,将用之。
子犯曰:“民未知信,未宣其用。
”于是乎伐原以示之信。
民易資者不求豐焉,明征其辭。
公曰:“可矣乎?”子犯曰:“民未知禮,未生其共。
”于是乎大蒐以示之禮,作執秩以正其官,民聽不惑而後用之。
出谷戍,釋宋圍,一戰而霸,文之教也。
(僖公)二十八年春,晉侯将伐曹,假道于衛,衛人弗許。
還,自南河濟。
侵曹伐衛。
正月戊申,取五鹿。
二月,晉郤縠卒。
原轸将中軍,胥臣佐下軍,上德也。
晉侯、齊侯盟于斂盂。
衛侯請盟,晉人弗許。
衛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于晉。
衛侯出居于襄牛。
公子買戍衛,楚人救衛,不克。
公懼于晉,殺子叢以說焉。
謂楚人曰:“不卒戍也。
” 晉侯圍曹,門焉,多死,曹人屍諸城上,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謀曰:“稱舍于墓。
”師遷焉,曹人兇懼,為其所得者棺而出之,因其兇也而攻之。
三月丙午,入曹。
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羁而乘軒者三百人也。
且曰:“獻狀。
”令無入僖負羁之宮而免其族,報施也。
魏犨、颠颉怒曰:“勞之不圖,報于何有!”蓺僖負羁氏。
魏犨傷于胸,公欲殺之而愛其材,使問,且視之。
病,将殺之。
魏犨束胸見使者曰:“以君之靈,不有甯也。
”距躍三百,曲踴三百。
乃舍之。
殺颠颉以徇于師,立舟之僑以為戎右。
宋人使門尹般如晉師告急。
公曰:“宋人告急,舍之則絕,告楚不許。
我欲戰矣,齊、秦未可,若之何?”先轸曰:“使宋舍我而賂齊、秦,藉之告楚。
我執曹君而分曹、衛之田以賜宋人。
楚愛曹、衛,必不許也。
喜賂怒頑,能無戰乎?”公說,執曹伯,分曹、衛之田以畀宋人。
楚子入居于申,使申叔去谷,使子玉去宋,曰:“無從晉師。
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
險阻艱難,備嘗之矣;民之情僞,盡知之矣。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
天之所置,其可廢乎?《軍志》曰:‘允當則歸。
’又曰:‘知難而退。
’又曰:‘有德不可敵。
’此三志者,晉之謂矣。
”子玉使伯棼請戰,曰:“非敢必有功也,願以間執讒慝之口。
”王怒,少與之師,唯西廣、東宮與若敖之六卒實從之。
子玉使宛春告于晉師曰:“請複衛侯而封曹,臣亦釋宋之圍。
”子犯曰:“子玉無禮哉!君取一,臣取二,不可失矣。
”先轸曰:“子與之。
定人之謂禮,楚一言而定三國,我一言而亡之。
我則無禮,何以戰乎?不許楚言,是棄宋也。
救而棄之,謂諸侯何?楚有三施,我有三怨,怨仇已多,将何以戰?不如私許複曹、衛以攜之,執宛春以怒楚,既戰而後圖之。
”公說,乃拘宛春于衛,且私許複曹、衛。
曹、衛告絕于楚。
子玉怒,從晉師。
晉師退。
軍吏曰:“以君辟臣,辱也。
且楚師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師直為壯,曲為老。
豈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辟之,所以報也。
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
其衆素飽,不可謂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