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二·叙記之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我退而楚還,我将何求?若其不還,君退臣犯,曲在彼矣。
”退三舍。
楚衆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
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
”公疑焉。
子犯曰:“戰也。
戰而捷,必得諸侯。
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
”公曰:“若楚惠何?”栾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
”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
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 子玉使鬥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轼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晉侯使栾枝對曰:“寡君聞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诘朝将見。
” 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
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
”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晉師陳于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
子玉以若敖六卒将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
”子西将左,子上将右。
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
陳、蔡奔,楚右師潰。
狐毛設二旆而退之。
栾枝使輿曳柴而僞遁,楚師馳之。
原轸、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
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
楚師敗績。
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晉師三日館谷,及癸酉而還。
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宮于踐土。
鄉役之三月,鄭伯如楚緻其師,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晉。
晉栾枝入盟鄭伯。
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
丁未,獻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
鄭伯傅王,用平禮也。
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
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賜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
糾逖王慝。
”晉侯三辭,從命。
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
”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衛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适陳,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
”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未之服也。
先戰,夢河神謂己曰:“畀餘,餘賜女孟諸之麋。
”弗緻也。
大心與子西使榮黃谏,弗聽。
榮季曰:“死而利國。
猶或為之,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而可以濟師,将何愛焉?”弗聽。
出,告二子曰:“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
”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孫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為戮。
’”及連谷而死。
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餘毒也已!蒍呂臣實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 ○左傳-秦晉殽之戰 (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聲如牛。
蔔偃使大夫拜。
曰:“君命大事。
将有西師過轶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裡,其誰不知?”公辭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後臯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
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輕則寡謀,無禮則脫。
入險而脫。
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将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
”且使遽告于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饩牽竭矣。
為吾子之将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
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揚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滅滑而還。
齊國莊子來聘,自郊勞至于贈賄,禮成而加之以敏。
臧文仲言于公曰:“國子為政,齊猶有禮,君其朝焉。
臣聞之,服于有禮,社稷之衛也。
” 晉原轸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縱敵患生,違天不祥。
必伐秦師。
”栾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禦戎,萊駒為右。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百裡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
晉于是始墨。
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讨焉!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轸朝。
問秦囚。
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堕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
”不顧而唾。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左骖,以公命贈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賜。
” 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孤之過也。
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左傳-晉楚邲之戰 (宣公十一年)厲之役,鄭伯逃歸,自是楚未得志焉。
鄭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晉。
(宣公)十二年春,楚子圍鄭。
旬有七日,鄭人蔔行成,不吉。
蔔臨于大宮,且巷出車,吉。
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
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複圍之,三月克之。
入自皇門,至于逵路。
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聽。
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
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
若惠顧前好,徼福于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縣,君之惠也,孤之願之,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君實圖之。
”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
”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裡而許之平。
潘尫入盟,子良出質。
夏六月,晉師救鄭。
荀林父将中軍,先縠佐之。
士會将上軍,郤克佐之。
趙朔将下軍,栾書佐之。
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
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
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
韓厥為司馬。
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于鄭而剿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後。
”随武子曰:“善。
會聞用師,觀釁而動。
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
楚軍讨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
伐叛,刑也;柔服,德也。
二者立矣。
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
荊屍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
蒍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
其君之舉也,内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
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子姑整軍而經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
’兼弱也。
《汋》曰:‘於铄王師,遵養時晦。
’耆昧也。
《武》曰:‘無競惟烈。
’撫弱耆昧以務烈所,可也。
”彘子曰:“不可。
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
今失諸侯,不可謂力。
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
由我失霸,不如死。
且成師以出,聞敵強而退,非夫也。
命為軍師,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為也。
”以中軍佐濟。
知莊子曰:“此師殆哉。
《周易》有之,在《師》三之《臨》三,曰:‘師出以律,否臧兇。
’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衆散為弱,川壅為澤,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
否臧,且律竭也。
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兇也。
不行謂之《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
雖免而歸,必有大咎。
”韓獻子謂桓子曰:“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
子為元師,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為罪已重,不如進也。
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師遂濟。
楚子北,師次于郔,沈尹将中軍,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飲馬于河而歸。
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
令尹孫叔敖弗欲,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
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參曰:“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
不捷,參之肉将在晉軍,可得食乎?”令尹南轅反旆,伍參言于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
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
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衆誰适從?此行也,晉師必敗。
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轅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
晉師在敖、鄗之間。
鄭皇戌使如晉師,曰:“鄭之從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貳心。
楚師驟勝而驕,其師老矣,而不設備,子擊之,鄭師為承,楚師必敗。
”彘子曰:“敗楚服鄭,于此在矣,必許之。
”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讨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在軍,無日不讨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無後。
訓以若敖、蚡冒,筚路藍縷,以啟山林。
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匮。
’不可謂驕。
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
’我則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
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
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于昏。
内官序當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謂無備。
子良,鄭之良也。
師叔,楚之崇也。
師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鄭親矣。
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蔔也,鄭不可從。
”趙括、趙同曰:“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克敵得屬,又何矣?必從彘子。
”知季曰:“原、屏,咎之徒也。
”趙莊子曰:“栾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
” 楚少宰如晉師,曰:“寡君少遭闵兇,不能文。
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将鄭是訓定,豈敢求罪于晉。
二三子無淹久。
”随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
’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彘子以為谄,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
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迹于鄭,曰:‘無辟敵。
’群臣無所逃命。
” 楚子又使求成于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楚許伯禦樂伯,攝叔為右,以緻晉師,許伯曰:“吾聞緻師者,禦靡旌摩壘而還。
”樂伯曰:“吾聞緻師者,左射以菆,代禦執辔,禦下兩馬,掉鞅而還。
”攝叔曰:“吾聞緻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
”皆行其所聞而複。
晉人逐之,左右角之。
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
麋興于前,射麋麗龜。
晉鮑癸當其後,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
”鮑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
”既免。
晉魏锜求公族未得,而怒,欲敗晉師。
請緻師,弗許。
請使,許之。
遂往,請戰而還。
楚潘黨逐之,及熒澤,見六麋,射一麋以顧獻曰:“子有軍事,獸人無乃不給于鮮,敢獻于從者。
”叔黨命去之。
趙旃求卿未得,且怒于失楚之緻師者。
請挑戰,弗許。
請召盟,許之。
與魏锜皆命而往。
郤獻子曰:“二憾往矣,弗備必敗。
”彘子曰:“鄭人勸戰,弗敢從也。
楚人求成,弗能好也。
師無成命,多備何為。
”士季曰:“備之善。
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喪師無日矣。
不如備之。
楚之無惡,除備而盟,何損于好?若以惡來,有備不敗。
且雖諸侯相見,軍衛不徹,警也。
”彘子不可。
士季使鞏朔、韓穿帥七覆于敖前,故上軍不敗。
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敗而先濟。
潘黨既逐魏锜,趙旃夜至于楚軍,席于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
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
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
左則受之,日入而說。
許偃禦右廣,養由基為右。
彭名禦左廣,屈蕩為右。
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
趙旃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
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車逆之。
潘黨望其塵,使騁而告曰:“晉師至矣。
”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陳。
孫叔曰:“進之。
甯我薄人,無人薄我。
《詩》雲:‘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先人也。
《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
薄之也。
”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
桓子不知所為,鼓于軍中曰:“先濟者有賞。
”中軍、下軍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晉師右移,上軍未動。
工尹齊将右拒卒以逐下軍。
楚子使唐狡與蔡鸠居告唐惠侯曰:“不谷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谷之罪也。
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
”使潘黨率遊阙四十乘,從唐侯以為左拒,以從上軍。
駒伯曰:“待諸乎?”随季曰:“楚師方壯,若萃于我,吾師必盡,不如收而去之。
分謗生民,不亦可乎?”殿其卒而退,不敗。
王見右廣,将從之乘。
屈蕩屍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
”自是楚之乘廣先左。
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
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 趙旃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
逢大夫與其二子乘,謂其二子無顧。
顧曰:“趙傁在後。
”怒之,使下,指木曰:“屍女于是。
”授趙旃綏,以免。
明日以表屍之,皆重獲在木下。
楚熊負羁囚知荦。
知莊子以其族反之,廚武子禦,下軍之士多從之。
每射,抽矢,菆,納諸廚子之房。
廚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愛,董澤之蒲,可勝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
”射連尹襄老,獲之,遂載其屍。
射公子谷臣,囚之。
以二者還。
及昏,楚師軍于邲,晉之餘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
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
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
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
”楚子曰:“非爾所知也。
夫文,止戈為武。
武王克商。
作《頌》曰:‘載戢幹戈,載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
’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
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求定。
’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财者也。
故使子孫無忘其章。
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
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争諸侯,何以和衆?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财?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
武非吾功也。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為大戮,于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祀于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是役也,鄭石制實入楚師,将以分鄭而立公子魚臣。
辛未,鄭殺仆叔及子服。
君子曰:“史佚所謂毋怙亂者,謂是類也。
《詩》曰:‘亂離瘼矣,爰其适歸?’歸于怙亂者也夫。
” 鄭伯、許男如楚。
秋,晉師歸,桓子請死,晉侯欲許之。
士貞子谏曰:“不可。
城濮之役,晉師三日谷,文公猶有憂色。
左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公曰:‘得臣猶在,憂未歇也。
困獸猶鬥,況國相乎!’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也,曰:‘莫餘毒也已。
’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
楚是以再世不競。
今天或者大警晉也,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久不競乎?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夫其敗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損于明?”晉侯使複其位。
○左傳-齊晉鞍之戰 (成公二年)衛侯使孫良夫、石稷、甯相、向禽将侵齊,與齊師遇。
石子欲還,孫子曰:“不可。
以師伐人,遇其師而還,将謂君何?若知不能,則如無出。
今既遇矣,不如戰也。
” 石成子曰:“師敗矣。
子不少須,衆懼盡。
子喪師徒,何以複命?”皆不對。
又曰:“子,國卿也。
隕子,辱矣。
子以衆退,我此乃止。
”且告車來甚衆。
齊師乃止,次于鞫居。
新築人仲叔于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
既,衛人賞之以邑,辭。
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
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若以假人,與人政也。
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
” 孫桓子還于新築,不入,遂如晉乞師。
臧宣叔亦如晉乞師。
皆主郤獻子。
晉侯許之七百乘。
郤子曰:“此城濮之賦也。
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
克于先大夫,無能為役,請八百乘。
”許之。
郤克将中軍,士燮佐上軍,栾書将下軍,韓厥為司馬,以救魯、衛。
臧宣叔逆晉師,且道之。
季文子帥師會之。
及衛地,韓獻子将斬人,郤獻子馳,将救之,至則既斬之矣。
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謗也。
” 師從齊師于莘。
六月壬申,師至于靡笄之下。
齊侯使請戰,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诘朝請見。
”對曰:“晉與魯、衛,兄弟也。
來告曰:‘大國朝夕釋憾于敝邑之地。
’寡君不忍,使群臣請于大國,無令輿師淹于君地。
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
”齊侯曰:“大夫之許,寡人之願也;若其不許,亦将見也。
”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餘馀勇。
” 癸酉,師陳于鞍。
邴夏禦齊侯,逢醜父為右。
晉解張禦郤克,鄭丘緩為右。
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
”不介馬而馳之。
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屦,未絕鼓音,曰:“餘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餘折以禦,左輪朱殷,豈敢言病。
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苟有險,餘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
齊師敗績。
逐之,三周華不注。
韓厥夢子輿謂己曰:“且辟左右。
”故中禦而從齊侯。
邴夏曰:“射其禦者,君子也。
”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射其左,越于車下。
射其右,斃于車中,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
”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後。
韓厥俯,定其右。
逢醜父與公易位。
将及華泉,骖絓于木而止。
醜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
韓厥執絷馬前,再拜稽
”退三舍。
楚衆欲止,子玉不可。
夏四月戊辰,晉侯、宋公、齊國歸父、崔夭、秦小子慭次于城濮。
楚師背酅而舍,晉侯患之,聽輿人之誦,曰:“原田每每,舍其舊而新是謀。
”公疑焉。
子犯曰:“戰也。
戰而捷,必得諸侯。
若其不捷,表裡山河,必無害也。
”公曰:“若楚惠何?”栾貞子曰:“漢陽諸姬,楚實盡之,思小惠而忘大恥,不如戰也。
”晉侯夢與楚子搏,楚子伏己而盬其腦,是以懼。
子犯曰:“吉。
我得天,楚伏其罪,吾且柔之矣。
” 子玉使鬥勃請戰,曰:“請與君之士戲,君馮轼而觀之,得臣與寓目焉。
”晉侯使栾枝對曰:“寡君聞命矣。
楚君之惠未之敢忘,是以在此。
為大夫退,其敢當君乎?既不獲命矣,敢煩大夫謂二三子,戒爾車乘,敬爾君事,诘朝将見。
” 晉車七百乘,韅、靷、鞅、靽。
晉侯登有莘之虛以觀師,曰:“少長有禮,其可用也。
”遂伐其木以益其兵。
己巳,晉師陳于莘北,胥臣以下軍之佐當陳、蔡。
子玉以若敖六卒将中軍,曰:“今日必無晉矣。
”子西将左,子上将右。
胥臣蒙馬以虎皮,先犯陳、蔡。
陳、蔡奔,楚右師潰。
狐毛設二旆而退之。
栾枝使輿曳柴而僞遁,楚師馳之。
原轸、郤溱以中軍公族橫擊之。
狐毛、狐偃以上軍夾攻子西,楚左師潰。
楚師敗績。
子玉收其卒而止,故不敗。
晉師三日館谷,及癸酉而還。
甲午,至于衡雍,作王宮于踐土。
鄉役之三月,鄭伯如楚緻其師,為楚師既敗而懼,使子人九行成于晉。
晉栾枝入盟鄭伯。
五月丙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
丁未,獻楚俘于王,驷介百乘,徒兵千。
鄭伯傅王,用平禮也。
己酉,王享醴,命晉侯宥。
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為侯伯,賜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
曰:“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
糾逖王慝。
”晉侯三辭,從命。
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揚天子之丕顯休命。
”受策以出,出入三觐。
衛侯聞楚師敗,懼,出奔楚,遂适陳,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
癸亥,王子虎盟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獎王室,無相害也。
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隊其師,無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
”君子謂是盟也信,謂晉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初,楚子玉自為瓊弁玉纓,未之服也。
先戰,夢河神謂己曰:“畀餘,餘賜女孟諸之麋。
”弗緻也。
大心與子西使榮黃谏,弗聽。
榮季曰:“死而利國。
猶或為之,況瓊玉乎?是糞土也,而可以濟師,将何愛焉?”弗聽。
出,告二子曰:“非神敗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實自敗也。
”既敗,王使謂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孫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為戮。
’”及連谷而死。
晉侯聞之而後喜可知也,曰:“莫餘毒也已!蒍呂臣實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
” ○左傳-秦晉殽之戰 (僖公三十二年)冬,晉文公卒。
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聲如牛。
蔔偃使大夫拜。
曰:“君命大事。
将有西師過轶我,擊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鄭使告于秦,曰:“鄭人使我掌其北門之管,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穆公訪諸蹇叔,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
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
勤而無所,必有悖心。
且行千裡,其誰不知?”公辭焉。
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師于東門之外。
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入也。
”公使謂之曰:“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與師,哭而送之,曰:“晉人禦師必于殽。
殽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後臯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
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
”秦師遂東。
(僖公)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
超乘者三百乘。
王孫滿尚幼,觀之,言于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
輕則寡謀,無禮則脫。
入險而脫。
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
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将步師出于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
”且使遽告于鄭。
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資饩牽竭矣。
為吾子之将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
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揚孫奔宋。
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
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
”滅滑而還。
齊國莊子來聘,自郊勞至于贈賄,禮成而加之以敏。
臧文仲言于公曰:“國子為政,齊猶有禮,君其朝焉。
臣聞之,服于有禮,社稷之衛也。
” 晉原轸曰:“秦違蹇叔,而以貪勤民,天奉我也。
奉不可失,敵不可縱。
縱敵患生,違天不祥。
必伐秦師。
”栾枝曰:“未報秦施而伐其師,其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喪而伐吾同姓,秦則無禮,何施之為?吾聞之,一日縱敵,數世之患也。
謀及子孫,可謂死君乎?”遂發命,遽興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禦戎,萊駒為右。
夏四月辛巳,敗秦師于殽,獲百裡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遂墨以葬文公。
晉于是始墨。
文嬴請三帥,曰:“彼實構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君何辱讨焉!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許之,先轸朝。
問秦囚。
公曰:“夫人請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諸原,婦人暫而免諸國。
堕軍實而長寇仇,亡無日矣。
”不顧而唾。
公使陽處父追之,及諸河,則在舟中矣。
釋左骖,以公命贈孟明。
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釁鼓,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
若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賜。
” 秦伯素服郊次,鄉師而哭曰:“孤違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孤之過也。
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 ○左傳-晉楚邲之戰 (宣公十一年)厲之役,鄭伯逃歸,自是楚未得志焉。
鄭既受盟于辰陵,又徼事于晉。
(宣公)十二年春,楚子圍鄭。
旬有七日,鄭人蔔行成,不吉。
蔔臨于大宮,且巷出車,吉。
國人大臨,守陴者皆哭。
楚子退師,鄭人修城,進複圍之,三月克之。
入自皇門,至于逵路。
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唯命是聽。
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
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
若惠顧前好,徼福于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縣,君之惠也,孤之願之,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君實圖之。
”左右曰:“不可許也,得國無赦。
”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幾乎?”退三十裡而許之平。
潘尫入盟,子良出質。
夏六月,晉師救鄭。
荀林父将中軍,先縠佐之。
士會将上軍,郤克佐之。
趙朔将下軍,栾書佐之。
趙括、趙嬰齊為中軍大夫。
鞏朔、韓穿為上軍大夫。
荀首、趙同為下軍大夫。
韓厥為司馬。
及河,聞鄭既及楚平,桓子欲還,曰:“無及于鄭而剿民,焉用之?楚歸而動,不後。
”随武子曰:“善。
會聞用師,觀釁而動。
德刑政事典禮不易,不可敵也,不為是征。
楚軍讨鄭,怒其貳而哀其卑,叛而伐之,服而舍之,德刑成矣。
伐叛,刑也;柔服,德也。
二者立矣。
昔歲入陳,今茲入鄭,民不罷勞,君無怨讟,政有經矣。
荊屍而舉,商農工賈不敗其業,而卒乘輯睦,事不奸矣。
蒍敖為宰,擇楚國之令典,軍行,右轅,左追蓐,前茅慮無,中權,後勁,百官象物而動,軍政不戒而備,能用典矣。
其君之舉也,内姓選于親,外姓選于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勞;老有加惠,旅有施舍;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貴有常尊,賤有等威;禮不逆矣。
德立,刑行,政成,事時,典從,禮順,若之何敵之?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軍之善政也。
兼弱攻昧,武之善經也。
子姑整軍而經武乎,猶有弱而昧者,何必楚?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
’兼弱也。
《汋》曰:‘於铄王師,遵養時晦。
’耆昧也。
《武》曰:‘無競惟烈。
’撫弱耆昧以務烈所,可也。
”彘子曰:“不可。
晉所以霸,師武臣力也。
今失諸侯,不可謂力。
有敵而不從,不可謂武。
由我失霸,不如死。
且成師以出,聞敵強而退,非夫也。
命為軍師,而卒以非夫,唯群子能,我弗為也。
”以中軍佐濟。
知莊子曰:“此師殆哉。
《周易》有之,在《師》三之《臨》三,曰:‘師出以律,否臧兇。
’執事順成為臧,逆為否,衆散為弱,川壅為澤,有律以如己也,故曰律。
否臧,且律竭也。
盈而以竭,夭且不整,所以兇也。
不行謂之《臨》,有帥而不從,臨孰甚焉!此之謂矣。
果遇,必敗,彘子屍之。
雖免而歸,必有大咎。
”韓獻子謂桓子曰:“彘子以偏師陷,子罪大矣。
子為元師,師不用命,誰之罪也?失屬亡師,為罪已重,不如進也。
事之不捷,惡有所分,與其專罪,六人同之,不猶愈乎?”師遂濟。
楚子北,師次于郔,沈尹将中軍,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飲馬于河而歸。
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
令尹孫叔敖弗欲,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
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參曰:“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
不捷,參之肉将在晉軍,可得食乎?”令尹南轅反旆,伍參言于王曰:“晉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
其佐先縠剛愎不仁,未肯用命。
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衆誰适從?此行也,晉師必敗。
且君而逃臣,若社稷何?”王病之,告令尹,改乘轅而北之,次于管以待之。
晉師在敖、鄗之間。
鄭皇戌使如晉師,曰:“鄭之從楚,社稷之故也,未有貳心。
楚師驟勝而驕,其師老矣,而不設備,子擊之,鄭師為承,楚師必敗。
”彘子曰:“敗楚服鄭,于此在矣,必許之。
”栾武子曰:“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讨國人而訓之于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在軍,無日不讨軍實而申儆之于勝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無後。
訓以若敖、蚡冒,筚路藍縷,以啟山林。
箴之曰:‘民生在勤,勤則不匮。
’不可謂驕。
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師直為壯,曲為老。
’我則不德,而徼怨于楚,我曲楚直,不可謂老。
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
右廣初駕,數及日中;左則受之,以至于昏。
内官序當其夜,以待不虞,不可謂無備。
子良,鄭之良也。
師叔,楚之崇也。
師叔入盟,子良在楚,楚、鄭親矣。
來勸我戰,我克則來,不克遂往,以我蔔也,鄭不可從。
”趙括、趙同曰:“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克敵得屬,又何矣?必從彘子。
”知季曰:“原、屏,咎之徒也。
”趙莊子曰:“栾伯善哉,實其言,必長晉國。
” 楚少宰如晉師,曰:“寡君少遭闵兇,不能文。
聞二先君之出入此行也,将鄭是訓定,豈敢求罪于晉。
二三子無淹久。
”随季對曰:“昔平王命我先君文侯曰:‘與鄭夾輔周室,毋廢王命。
’今鄭不率,寡君使群臣問諸鄭,豈敢辱候人?敢拜君命之辱。
”彘子以為谄,使趙括從而更之,曰:“行人失辭。
寡君使群臣遷大國之迹于鄭,曰:‘無辟敵。
’群臣無所逃命。
” 楚子又使求成于晉,晉人許之,盟有日矣。
楚許伯禦樂伯,攝叔為右,以緻晉師,許伯曰:“吾聞緻師者,禦靡旌摩壘而還。
”樂伯曰:“吾聞緻師者,左射以菆,代禦執辔,禦下兩馬,掉鞅而還。
”攝叔曰:“吾聞緻師者,右入壘,折馘,執俘而還。
”皆行其所聞而複。
晉人逐之,左右角之。
樂伯左射馬而右射人,角不能進,矢一而已。
麋興于前,射麋麗龜。
晉鮑癸當其後,使攝叔奉麋獻焉,曰:“以歲之非時,獻禽之未至,敢膳諸從者。
”鮑癸止之,曰:“其左善射,其右有辭,君子也。
”既免。
晉魏锜求公族未得,而怒,欲敗晉師。
請緻師,弗許。
請使,許之。
遂往,請戰而還。
楚潘黨逐之,及熒澤,見六麋,射一麋以顧獻曰:“子有軍事,獸人無乃不給于鮮,敢獻于從者。
”叔黨命去之。
趙旃求卿未得,且怒于失楚之緻師者。
請挑戰,弗許。
請召盟,許之。
與魏锜皆命而往。
郤獻子曰:“二憾往矣,弗備必敗。
”彘子曰:“鄭人勸戰,弗敢從也。
楚人求成,弗能好也。
師無成命,多備何為。
”士季曰:“備之善。
若二子怒楚,楚人乘我,喪師無日矣。
不如備之。
楚之無惡,除備而盟,何損于好?若以惡來,有備不敗。
且雖諸侯相見,軍衛不徹,警也。
”彘子不可。
士季使鞏朔、韓穿帥七覆于敖前,故上軍不敗。
趙嬰齊使其徒先具舟于河,故敗而先濟。
潘黨既逐魏锜,趙旃夜至于楚軍,席于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
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
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
左則受之,日入而說。
許偃禦右廣,養由基為右。
彭名禦左廣,屈蕩為右。
乙卯,王乘左廣以逐趙旃。
趙旃棄車而走林,屈蕩搏之,得其甲裳。
晉人懼二子之怒楚師也,使軘車逆之。
潘黨望其塵,使騁而告曰:“晉師至矣。
”楚人亦懼王之入晉軍也,遂出陳。
孫叔曰:“進之。
甯我薄人,無人薄我。
《詩》雲:‘元戎十乘,以先啟行。
’先人也。
《軍志》曰:‘先人有奪人之心’。
薄之也。
”遂疾進師,車馳卒奔,乘晉軍。
桓子不知所為,鼓于軍中曰:“先濟者有賞。
”中軍、下軍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
晉師右移,上軍未動。
工尹齊将右拒卒以逐下軍。
楚子使唐狡與蔡鸠居告唐惠侯曰:“不谷不德而貪,以遇大敵,不谷之罪也。
然楚不克,君之羞也,敢藉君靈以濟楚師。
”使潘黨率遊阙四十乘,從唐侯以為左拒,以從上軍。
駒伯曰:“待諸乎?”随季曰:“楚師方壯,若萃于我,吾師必盡,不如收而去之。
分謗生民,不亦可乎?”殿其卒而退,不敗。
王見右廣,将從之乘。
屈蕩屍之,曰:“君以此始,亦必以終。
”自是楚之乘廣先左。
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
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 趙旃以其良馬二,濟其兄與叔父,以他馬反,遇敵不能去,棄車而走林。
逢大夫與其二子乘,謂其二子無顧。
顧曰:“趙傁在後。
”怒之,使下,指木曰:“屍女于是。
”授趙旃綏,以免。
明日以表屍之,皆重獲在木下。
楚熊負羁囚知荦。
知莊子以其族反之,廚武子禦,下軍之士多從之。
每射,抽矢,菆,納諸廚子之房。
廚子怒曰:“非子之求而蒲之愛,董澤之蒲,可勝既乎?”知季曰:“不以人子,吾子其可得乎?吾不可以苟射故也。
”射連尹襄老,獲之,遂載其屍。
射公子谷臣,囚之。
以二者還。
及昏,楚師軍于邲,晉之餘師不能軍,宵濟,亦終夜有聲。
丙辰,楚重至于邲,遂次于衡雍。
潘黨曰:“君盍築武軍,而收晉屍以為京觀。
臣聞克敵必示子孫,以無忘武功。
”楚子曰:“非爾所知也。
夫文,止戈為武。
武王克商。
作《頌》曰:‘載戢幹戈,載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
’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爾功’。
其三曰:‘鋪時繹思,我徂求定。
’其六曰:‘綏萬邦,屢豐年。
’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衆、豐财者也。
故使子孫無忘其章。
今我使二國暴骨,暴矣;觀兵以威諸侯,兵不戢矣。
暴而不戢,安能保大?猶有晉在,焉得定功?所違民欲猶多,民何安焉?無德而強争諸侯,何以和衆?利人之幾,而安人之亂,以為己榮,何以豐财?武有七德,我無一焉,何以示子孫?其為先君宮,告成事而已。
武非吾功也。
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為大戮,于是乎有京觀,以懲淫慝。
今罪無所,而民皆盡忠以死君命,又可以為京觀乎?”祀于河,作先君宮,告成事而還。
是役也,鄭石制實入楚師,将以分鄭而立公子魚臣。
辛未,鄭殺仆叔及子服。
君子曰:“史佚所謂毋怙亂者,謂是類也。
《詩》曰:‘亂離瘼矣,爰其适歸?’歸于怙亂者也夫。
” 鄭伯、許男如楚。
秋,晉師歸,桓子請死,晉侯欲許之。
士貞子谏曰:“不可。
城濮之役,晉師三日谷,文公猶有憂色。
左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公曰:‘得臣猶在,憂未歇也。
困獸猶鬥,況國相乎!’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也,曰:‘莫餘毒也已。
’是晉再克而楚再敗也。
楚是以再世不競。
今天或者大警晉也,而又殺林父以重楚勝,其無乃久不競乎?林父之事君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社稷之衛也,若之何殺之?夫其敗也,如日月之食焉,何損于明?”晉侯使複其位。
○左傳-齊晉鞍之戰 (成公二年)衛侯使孫良夫、石稷、甯相、向禽将侵齊,與齊師遇。
石子欲還,孫子曰:“不可。
以師伐人,遇其師而還,将謂君何?若知不能,則如無出。
今既遇矣,不如戰也。
” 石成子曰:“師敗矣。
子不少須,衆懼盡。
子喪師徒,何以複命?”皆不對。
又曰:“子,國卿也。
隕子,辱矣。
子以衆退,我此乃止。
”且告車來甚衆。
齊師乃止,次于鞫居。
新築人仲叔于奚救孫桓子,桓子是以免。
既,衛人賞之以邑,辭。
請曲縣、繁纓以朝,許之。
仲尼聞之曰:“惜也,不如多與之邑。
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名以出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
若以假人,與人政也。
政亡,則國家從之,弗可止也已。
” 孫桓子還于新築,不入,遂如晉乞師。
臧宣叔亦如晉乞師。
皆主郤獻子。
晉侯許之七百乘。
郤子曰:“此城濮之賦也。
有先君之明與先大夫之肅,故捷。
克于先大夫,無能為役,請八百乘。
”許之。
郤克将中軍,士燮佐上軍,栾書将下軍,韓厥為司馬,以救魯、衛。
臧宣叔逆晉師,且道之。
季文子帥師會之。
及衛地,韓獻子将斬人,郤獻子馳,将救之,至則既斬之矣。
郤子使速以徇,告其仆曰:“吾以分謗也。
” 師從齊師于莘。
六月壬申,師至于靡笄之下。
齊侯使請戰,曰:“子以君師,辱于敝邑,不腆敝賦,诘朝請見。
”對曰:“晉與魯、衛,兄弟也。
來告曰:‘大國朝夕釋憾于敝邑之地。
’寡君不忍,使群臣請于大國,無令輿師淹于君地。
能進不能退,君無所辱命。
”齊侯曰:“大夫之許,寡人之願也;若其不許,亦将見也。
”齊高固入晉師,桀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車,系桑本焉,以徇齊壘,曰:“欲勇者賈餘馀勇。
” 癸酉,師陳于鞍。
邴夏禦齊侯,逢醜父為右。
晉解張禦郤克,鄭丘緩為右。
齊侯曰:“餘姑翦滅此而朝食。
”不介馬而馳之。
郤克傷于矢,流血及屦,未絕鼓音,曰:“餘病矣!”張侯曰:“自始合,而矢貫餘手及肘,餘折以禦,左輪朱殷,豈敢言病。
吾子忍之!”緩曰:“自始合,苟有險,餘必下推車,子豈識之?然子病矣!”張侯曰:“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若之何其以病敗君之大事也?擐甲執兵,固即死也。
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左并辔,右援枹而鼓,馬逸不能止,師從之。
齊師敗績。
逐之,三周華不注。
韓厥夢子輿謂己曰:“且辟左右。
”故中禦而從齊侯。
邴夏曰:“射其禦者,君子也。
”公曰:“謂之君子而射之,非禮也。
”射其左,越于車下。
射其右,斃于車中,綦毋張喪車,從韓厥,曰:“請寓乘。
”從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後。
韓厥俯,定其右。
逢醜父與公易位。
将及華泉,骖絓于木而止。
醜父寝于轏中,蛇出于其下,以肱擊之,傷而匿之,故不能推車而及。
韓厥執絷馬前,再拜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