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九·傳志之屬上編三
關燈
小
中
大
○漢書-楊胡朱梅雲傳
楊王孫者,孝武時人也。
學黃、老之術,家業千餘,厚自奉養生,亡所不緻。
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
死則為布囊盛屍,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其子欲默而不從,重廢父命;欲從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
祁侯與王孫書曰:“王孫苦疾,仆迫從上祠雍,未得詣前。
願存精神,省思慮,進醫藥,厚自持。
竊聞王孫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則已,若其有知,是戮屍地下,将裸見先人,竊為王孫不取也。
且《孝經》曰‘為之棺椁衣衾’,是亦聖人之遺制,何必區區獨守所聞?願王孫察焉。
” 王孫報曰:“蓋聞古之聖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為制禮,今則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矯世也。
夫厚葬誠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财單币,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與暴骸于中野何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
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
反真冥冥,亡形亡聲,乃合道情。
夫飾外以華衆,厚葬以隔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
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
其屍塊然獨處,豈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體絡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千載之後,棺椁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
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堯之葬也,窾木為椟,葛藟為緘,其穿下不亂泉,上不洩殠。
故聖王生易尚,死易葬也。
不加功于亡用,不損财于亡謂。
今費财厚葬,留歸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謂重惑。
於戲!吾不為也。
” 祁侯曰:“善。
”遂裸葬。
胡建字子孟,河東人也。
孝武天漢中,守軍正丞,貧亡車馬,常步與走卒起居,所以尉薦走卒,甚得其心。
時監軍禦史為奸,穿北軍壘垣以為賈區,建欲誅之,乃約其走卒曰:“我欲與公有所誅,吾言取之則取,斬之則斬。
”于是當選士馬日,監禦史與護軍諸校列坐堂皇上,建從走卒趨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
建指監禦史曰:“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
建曰:“斬之。
”遂斬禦史。
護軍諸校皆愕驚,不知所以。
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懷中,遂上奏曰:“臣聞軍法,立武以威衆,誅惡以禁邪。
今監禦史公穿軍垣以求賈利,私買賣以與士市,不立剛毅之心,勇猛之節,亡以帥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
用文吏議,不至重法。
《黃帝李法》曰:‘壁壘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謂奸人,奸人者殺。
’臣謹按軍法曰:‘正亡屬将軍,将軍有罪以聞,二千石以下行法焉。
’丞于用法疑,執事不诿上,臣謹以斬,昧死以聞。
”制曰:“《司馬法》曰‘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或誓于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緻民志也。
’建又何疑焉?”建由是顯名。
後為渭城令,治甚有聲。
值昭帝幼,皇後父上官将軍安與帝姊蓋主私夫丁外人相善。
外人驕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殺之。
客臧公主廬,吏不敢捕。
渭城令建将吏卒圍捕。
蓋主聞之,與外人、上官将軍多從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主使仆射劾渭城令遊徼傷主家奴。
建報亡它坐。
蓋主怒,使人上書告建侵辱長公主,射甲舍門。
知吏賊傷奴,辟報故不窮審。
大将軍霍光寝其奏。
後光病,上官氏代聽事,下吏捕建,建自殺。
吏民稱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朱雲字遊,魯人也,徙平陵。
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
長八尺餘,容貌甚壯,以勇力聞。
年四十,乃變節從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軍蕭望之受《論語》,皆能傳其業。
好倜傥大節,當世以是高之。
元帝時,琅邪貢禹為禦史大夫,而華陰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賢,禦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選。
平陵朱雲,兼資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試守禦史大夫,以盡其能。
”上乃下其事問公卿。
太子少傅匡衡對,以為“大臣者,國家之股肱,萬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擇也。
傳曰下輕其上爵,賤人圖柄臣,則國家搖動而民不靜矣。
今嘉從守丞而圖大臣之位,欲以匹夫徒步之人而超九卿之古,非所以重國家而尊社稷也。
自堯之用舜,文王于太公,猶試然後爵之,又況朱雲者乎?雲素好勇,數犯法亡命,受《易》頗有師道,其行義未有以異。
今禦史大夫禹潔白廉正,經術通明,有伯夷、史魚之風,海内莫不聞知,而嘉猥稱雲,欲令為禦史大夫,妄相稱舉,疑有奸心,漸不可長,宜下有司案驗以明好惡。
”嘉竟坐之。
是時,少府五鹿充宗貴幸,為《梁丘易》。
自宣帝時善梁丘氏說,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論。
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
有薦雲者,召入,攝登堂,抗着而請,音動左右。
既論難,連拄五鹿君,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
”由是為博士。
遷杜陵令,坐故縱亡命,會赦,舉方正,為槐裡令。
時中書令石顯用事,與充宗為黨,百僚畏之。
唯禦史中丞陳鹹年少抗節,不附顯等,而與雲相結。
雲數上疏,言丞相韋玄成容身保位,亡能往來,而鹹數毀石顯。
久之,有司考雲,疑風吏殺人。
群臣朝見,上問丞相以雲治行。
丞相玄成言雲暴虐亡狀。
時,陳鹹在前,聞之,以語雲。
雲上書自訟,鹹為定奏草,求下禦史中丞。
事下丞相,丞相部吏考立其殺人罪。
雲亡入長安,複與鹹計議。
丞相具發其事,奏:“鹹宿衛執法之臣,幸得進見,漏洩所聞,以私語雲,為定奏草,欲令自下治,後知雲亡命罪人,而與交通,雲以故不得。
”上于是下鹹、雲獄,減死為城旦。
鹹、雲遂廢锢,終無帝世。
至成帝時,丞相故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
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
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
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
”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
”禦史将雲下,雲攀殿檻,檻折。
雲呼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幹遊于地下,足矣!未知聖朝何如耳?”禦史遂将雲去。
于是左将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绶,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
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
臣敢以死争。
”慶忌叩頭流血。
上意解,然後得已。
及後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 雲自是之後不複仕,常居鄠田,時出乘牛車從諸生,所過皆敬事焉。
薛宣為丞相,雲往見之。
宣備賓主禮,因留雲宿,從容謂雲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東閣,可以觀四方奇士。
”雲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複言。
其教授,擇諸生,然後為弟子。
九江嚴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傳雲學,皆為博士。
望至泰山太守。
雲年七十餘,終于家。
病不呼醫飲藥。
遺言以身服斂,棺周于身,士周于椁,為丈五墳,葬平陵東郭外。
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也。
少學長安,明《尚書》、《穀梁春秋》,為郡文學,補南昌尉。
後去官歸壽春,數因縣道上言變事,求假轺傳,詣行在所條對急政,辄報罷。
是時,成帝委任大将軍王鳳,鳳專勢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譏刺鳳,為鳳所誅。
王氏浸盛,災異數見,群下莫敢正言。
福複上書曰: 臣聞箕子佯狂于殷,而為周陳《洪範》;叔孫通遁秦歸漢,制作儀品。
夫叔孫先非不忠也,箕子非疏其家而畔親也,不可為言也。
昔高祖納善若不及,從谏若轉圜,聽言不求其能,舉功不考其素。
陳平起于亡命而為謀主,韓信拔于行陳而建上将。
故天下之士雲合歸漢,争進奇異,知者竭其策,愚者盡其慮,勇士極其節,怯夫勉其死。
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此高祖所以亡敵于天下也。
孝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之師,伊、呂之佐也,循高祖之法,加以恭儉。
當此之時,天下幾平。
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則治,不循則亂。
何者?秦為亡道,削仲尼之迹,滅周公之軌,壞井田,除五等,禮廢樂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緻其功也。
孝武皇帝好忠谏,說至言,出爵不待廉茂,慶賜不須顯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厲志竭精以赴阙廷自衒鬻者不可勝數。
漢家得賢,于此為盛。
使孝武皇帝聽用其計,升平可緻。
于是積屍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緣間而起。
所以計慮不成而謀議洩者,以衆賢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勢陵不敢和從也。
方今布衣乃窺國家之隙,見間而起者,蜀郡是也。
及山陽亡徒蘇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黨與,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
此皆輕量大臣,亡所畏忌,國家之權輕,故匹夫欲與上争衡也。
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
《詩》雲:“濟濟多士,文王以甯。
”廟堂之議,非草茅所當言也。
臣誠恐身塗野草,屍并卒伍,故數上書求見,辄報罷。
臣聞齊桓之時有以九九見者,桓公不逆,欲以緻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昔秦武王好力,任鄙叩關自鬻;缪公行伯,繇餘歸德。
今欲緻天下之士,民有上書求見者,辄使詣尚書問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鬥之祿,賜以一束之帛。
若此,則天下之士發憤懑,吐忠言,嘉謀日聞于上,天下條貫,國家表裡,爛然可睹矣。
夫以四海之廣,士民之數,能言之類至衆多也。
然其俊傑指世陳政,言成文章,質之先聖而不缪,施之當世合時務,若此者,亦亡幾人。
故爵祿束帛者,天下之厎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至秦則不然,張诽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故誠能勿失其柄,天下雖有不順,莫敢觸其鋒,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為漢世宗也。
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故高祖棄陳平之過而獲其謀,晉文召天王,齊桓用其仇,有益于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
一色成體謂之醇,白黑雜合謂之駁。
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緒,猶以鄉飲酒之禮理軍市也。
今陛下既不納天下之言,又加戮焉。
夫鵲遭害,則仁鳥增逝;愚者蒙戮,則知士深退。
間者愚民上疏,多觸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衆。
自陽朔以來,天下以言為諱,朝廷尤甚,群臣皆承順上指,莫有執正。
何以明其然也?取民所上書,陛下之所善,試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
”以此蔔之,一矣。
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厲具臣而矯曲朝。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且惡惡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
折直士之節,結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
願陛下循高祖之軌,杜亡秦之路,數禦《十月》之歌,留意《亡逸》之戒,除不急之法,下亡諱之诏,博鑒兼聽,謀及疏賤,令深者不隐,遠者不塞,所謂“辟四門,明四目”也。
且不急之法,诽謗之微者也。
“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
”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奪,外戚之權日以益隆,陛下不見其形,願察其景。
建始以來,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災亡與比數。
陰盛陽微,金鐵為飛,此何景也!漢興以來,社稷三危。
呂、霍、上官皆母後之家也,親親之道,全之為右,當與之賢師良傅,教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寵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驕逆,至于夷滅,此失親親之大者也。
自霍光之賢,不能為子孫慮,故權臣易世則危。
《書》曰:“毋若火,始庸庸。
”勢陵于君,權隆于主,然後防之,亦亡及已。
上遂不納。
成帝久亡繼嗣,福以為宜建三統,封孔子之世以為殷後,複上書曰: 臣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政者職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
越職觸罪,危言世患,雖伏質橫分,臣之願也。
守職不言,沒齒身全,死之日,屍未腐而名滅,雖有景公之位,伏曆千驷,臣不貪也。
故願一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途,當戶牖之法坐,盡平生之愚慮。
亡益于時,有遺于世,此臣寝所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
願陛下深省臣言。
臣聞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
善惡之報,各如其事。
昔者秦滅二周,夷六國,隐士不顯,逸民不舉,絕三絕,滅天道,是以身危子殺,厥孫不嗣,所謂壅人以自塞者也。
故武王克殷,未下車,存五帝之後,封殷于宋,紹夏于杞,明著三統,示不獨有也。
是以姬姓半天下,遷廟之主,流出于戶,所謂存人以自立者也。
今成湯不祀,殷人亡後,陛下繼嗣久微,殆為此也。
《春秋經》曰:“宋殺其大夫。
”《穀梁傳》曰:“其不稱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
”此言孔子故殷之後也,雖不正統,封其子孫以為殷後,禮亦宜之。
何者?諸侯奪宗,聖庶奪適。
傳曰“賢者子孫宜有土”而況聖人,又殷之後哉!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公,而皇天動威,雷風著災。
今仲尼之廟不出阙裡,孔氏子孫不免編戶,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
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則國家必獲其福,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
何者?追聖人素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後聖必以為則。
不滅之名,可不勉哉! 福孤遠,又譏切王氏,故終不見納。
初,武帝時,始封周後姬嘉為周子南君,至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
使諸大夫博士求殷後,分散為十餘姓,郡國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孫,絕不能紀。
時,匡衡議,以為“王者存二王後,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統也。
其犯誅絕之罪者絕,而更封他親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
《春秋》之義,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絕。
今宋國已不守其統而失國矣,則宜更立殷後為始封君,而上承湯統,非當繼宋之絕侯也,宜明得殷後而已。
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遠不可得;雖得其嫡,嫡之先已絕,不當得立。
《禮記》孔子曰:‘丘,殷人也。
’先師所共傳,宜以孔子世為湯後。
”上以其語不經,遂見寝。
至成帝時,梅福複言宜封孔子後以奉湯祀。
綏和元年,立二王後,推迹古文,以《左氏》、《穀梁》、《世本》、《禮記》相明,遂下诏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
語在《成紀》。
是時,福居家,常以讀書養性為事。
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為仙。
其後,人有見福于會稽者,變名姓,為吳市門卒雲。
雲敞字幼孺,平陵人也。
師事同縣吳章,章治《尚書經》為博士。
平帝以中山王即帝位,年幼,莽秉政,自号安漢公。
以平帝為成帝後,不得顧私親,帝母及外家衛氏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師。
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恐帝長大後見怨。
宇與吳章謀,夜以血塗莽門,若鬼神之戒,冀以懼莽。
章欲因對其咎。
事發覺,莽殺宇,誅滅衛氏,謀所聯及,死者百餘人。
章坐要斬,磔屍東市門。
初,章為當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餘人,莽以為惡人黨,皆當禁锢,不得仕宦。
門人盡更名他師。
敞時為大司徒掾,自劾吳章弟子,收抱章屍歸,棺斂葬之,京師稱焉。
車騎将軍王舜高其志節,比之栾布,表奏以為掾,薦為中郎谏大夫。
莽篡位,王舜為太師,複薦敞可輔職。
以病免。
唐林言敞可典郡,擢為魯郡大尹。
學黃、老之術,家業千餘,厚自奉養生,亡所不緻。
及病且終,先令其子,曰:“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
死則為布囊盛屍,入地七尺,既下,從足引脫其囊,以身親土。
”其子欲默而不從,重廢父命;欲從之,心又不忍,乃往見王孫友人祁侯。
祁侯與王孫書曰:“王孫苦疾,仆迫從上祠雍,未得詣前。
願存精神,省思慮,進醫藥,厚自持。
竊聞王孫先令裸葬,令死者亡知則已,若其有知,是戮屍地下,将裸見先人,竊為王孫不取也。
且《孝經》曰‘為之棺椁衣衾’,是亦聖人之遺制,何必區區獨守所聞?願王孫察焉。
” 王孫報曰:“蓋聞古之聖王,緣人情不忍其親,故為制禮,今則越之,吾是以裸葬,将以矯世也。
夫厚葬誠亡益于死者,而俗人競以相高,靡财單币,腐之地下。
或乃今日入而明日發,此真與暴骸于中野何異!且夫死者,終生之化,而物之歸者也。
歸者得至,化者得變,是物各反其真也。
反真冥冥,亡形亡聲,乃合道情。
夫飾外以華衆,厚葬以隔真,使歸者不得至,化者不得變,是使物各失其所也。
且吾聞之,精神者天之有也,形骸者地之有也。
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之為言歸也。
其屍塊然獨處,豈有知哉?裹以币帛,隔以棺椁,支體絡束,口含玉石,欲化不得,郁為枯臘,千載之後,棺椁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
由是言之,焉用久客!昔帝堯之葬也,窾木為椟,葛藟為緘,其穿下不亂泉,上不洩殠。
故聖王生易尚,死易葬也。
不加功于亡用,不損财于亡謂。
今費财厚葬,留歸隔至,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謂重惑。
於戲!吾不為也。
” 祁侯曰:“善。
”遂裸葬。
胡建字子孟,河東人也。
孝武天漢中,守軍正丞,貧亡車馬,常步與走卒起居,所以尉薦走卒,甚得其心。
時監軍禦史為奸,穿北軍壘垣以為賈區,建欲誅之,乃約其走卒曰:“我欲與公有所誅,吾言取之則取,斬之則斬。
”于是當選士馬日,監禦史與護軍諸校列坐堂皇上,建從走卒趨至堂皇下拜谒,因上堂皇,走卒皆上。
建指監禦史曰:“取彼。
”走卒前曳下堂皇。
建曰:“斬之。
”遂斬禦史。
護軍諸校皆愕驚,不知所以。
建亦已有成奏在其懷中,遂上奏曰:“臣聞軍法,立武以威衆,誅惡以禁邪。
今監禦史公穿軍垣以求賈利,私買賣以與士市,不立剛毅之心,勇猛之節,亡以帥先士大夫,尤失理不公。
用文吏議,不至重法。
《黃帝李法》曰:‘壁壘已定,穿窬不由路,是謂奸人,奸人者殺。
’臣謹按軍法曰:‘正亡屬将軍,将軍有罪以聞,二千石以下行法焉。
’丞于用法疑,執事不诿上,臣謹以斬,昧死以聞。
”制曰:“《司馬法》曰‘國容不入軍,軍容不入國’,何文吏也?三王或誓于軍中,欲民先成其慮也;或誓于軍門之外,欲民先意以待事也;或将交刃而誓,緻民志也。
’建又何疑焉?”建由是顯名。
後為渭城令,治甚有聲。
值昭帝幼,皇後父上官将軍安與帝姊蓋主私夫丁外人相善。
外人驕恣,怨故京兆尹樊福,使客射殺之。
客臧公主廬,吏不敢捕。
渭城令建将吏卒圍捕。
蓋主聞之,與外人、上官将軍多從奴客往,奔射追吏,吏散走。
主使仆射劾渭城令遊徼傷主家奴。
建報亡它坐。
蓋主怒,使人上書告建侵辱長公主,射甲舍門。
知吏賊傷奴,辟報故不窮審。
大将軍霍光寝其奏。
後光病,上官氏代聽事,下吏捕建,建自殺。
吏民稱冤,至今渭城立其祠。
朱雲字遊,魯人也,徙平陵。
少時通輕俠,借客報仇。
長八尺餘,容貌甚壯,以勇力聞。
年四十,乃變節從博士白子友受《易》,又事前将軍蕭望之受《論語》,皆能傳其業。
好倜傥大節,當世以是高之。
元帝時,琅邪貢禹為禦史大夫,而華陰守丞嘉上封事,言“治道在于得賢,禦史之官,宰相之副,九卿之右,不可不選。
平陵朱雲,兼資文武,忠正有智略,可使以六百石秩試守禦史大夫,以盡其能。
”上乃下其事問公卿。
太子少傅匡衡對,以為“大臣者,國家之股肱,萬姓所瞻仰,明王所慎擇也。
傳曰下輕其上爵,賤人圖柄臣,則國家搖動而民不靜矣。
今嘉從守丞而圖大臣之位,欲以匹夫徒步之人而超九卿之古,非所以重國家而尊社稷也。
自堯之用舜,文王于太公,猶試然後爵之,又況朱雲者乎?雲素好勇,數犯法亡命,受《易》頗有師道,其行義未有以異。
今禦史大夫禹潔白廉正,經術通明,有伯夷、史魚之風,海内莫不聞知,而嘉猥稱雲,欲令為禦史大夫,妄相稱舉,疑有奸心,漸不可長,宜下有司案驗以明好惡。
”嘉竟坐之。
是時,少府五鹿充宗貴幸,為《梁丘易》。
自宣帝時善梁丘氏說,元帝好之,欲考其異同,令充宗與諸《易》家論。
充宗乘貴辯口,諸儒莫能與抗,皆稱疾不敢會。
有薦雲者,召入,攝登堂,抗着而請,音動左右。
既論難,連拄五鹿君,故諸儒為之語曰:“五鹿嶽嶽,朱雲折其角。
”由是為博士。
遷杜陵令,坐故縱亡命,會赦,舉方正,為槐裡令。
時中書令石顯用事,與充宗為黨,百僚畏之。
唯禦史中丞陳鹹年少抗節,不附顯等,而與雲相結。
雲數上疏,言丞相韋玄成容身保位,亡能往來,而鹹數毀石顯。
久之,有司考雲,疑風吏殺人。
群臣朝見,上問丞相以雲治行。
丞相玄成言雲暴虐亡狀。
時,陳鹹在前,聞之,以語雲。
雲上書自訟,鹹為定奏草,求下禦史中丞。
事下丞相,丞相部吏考立其殺人罪。
雲亡入長安,複與鹹計議。
丞相具發其事,奏:“鹹宿衛執法之臣,幸得進見,漏洩所聞,以私語雲,為定奏草,欲令自下治,後知雲亡命罪人,而與交通,雲以故不得。
”上于是下鹹、雲獄,減死為城旦。
鹹、雲遂廢锢,終無帝世。
至成帝時,丞相故安昌侯張禹以帝師位特進,甚尊重。
雲上書求見,公卿在前。
雲曰:“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屍位素餐,孔子所謂‘鄙夫不可與事君’,‘苟患失之,亡所不至’者也。
臣願賜尚方斬馬劍,斷佞臣一人以厲其餘。
”上問:“誰也??對曰:“安昌侯張禹。
”上大怒,曰:“小臣居下讪上,廷辱師傅,罪死不赦。
”禦史将雲下,雲攀殿檻,檻折。
雲呼曰:“臣得下從龍逢、比幹遊于地下,足矣!未知聖朝何如耳?”禦史遂将雲去。
于是左将軍辛慶忌免冠解印绶,叩頭殿下曰:“此臣素著狂直于世。
使其言是,不可誅;其言非,固當容之。
臣敢以死争。
”慶忌叩頭流血。
上意解,然後得已。
及後當治檻,上曰:“勿易!因而輯之,以旌直臣。
” 雲自是之後不複仕,常居鄠田,時出乘牛車從諸生,所過皆敬事焉。
薛宣為丞相,雲往見之。
宣備賓主禮,因留雲宿,從容謂雲曰:“在田野亡事,且留我東閣,可以觀四方奇士。
”雲曰:“小生乃欲相吏邪?”宣不敢複言。
其教授,擇諸生,然後為弟子。
九江嚴望及望兄子元,字仲,能傳雲學,皆為博士。
望至泰山太守。
雲年七十餘,終于家。
病不呼醫飲藥。
遺言以身服斂,棺周于身,士周于椁,為丈五墳,葬平陵東郭外。
梅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也。
少學長安,明《尚書》、《穀梁春秋》,為郡文學,補南昌尉。
後去官歸壽春,數因縣道上言變事,求假轺傳,詣行在所條對急政,辄報罷。
是時,成帝委任大将軍王鳳,鳳專勢擅朝,而京兆尹王章素忠直,譏刺鳳,為鳳所誅。
王氏浸盛,災異數見,群下莫敢正言。
福複上書曰: 臣聞箕子佯狂于殷,而為周陳《洪範》;叔孫通遁秦歸漢,制作儀品。
夫叔孫先非不忠也,箕子非疏其家而畔親也,不可為言也。
昔高祖納善若不及,從谏若轉圜,聽言不求其能,舉功不考其素。
陳平起于亡命而為謀主,韓信拔于行陳而建上将。
故天下之士雲合歸漢,争進奇異,知者竭其策,愚者盡其慮,勇士極其節,怯夫勉其死。
合天下之知,并天下之威,是以舉秦如鴻毛,取楚若拾遺,此高祖所以亡敵于天下也。
孝文皇帝起于代谷,非有周、召之師,伊、呂之佐也,循高祖之法,加以恭儉。
當此之時,天下幾平。
繇是言之,循高祖之法則治,不循則亂。
何者?秦為亡道,削仲尼之迹,滅周公之軌,壞井田,除五等,禮廢樂崩,王道不通,故欲行王道者莫能緻其功也。
孝武皇帝好忠谏,說至言,出爵不待廉茂,慶賜不須顯功,是以天下布衣各厲志竭精以赴阙廷自衒鬻者不可勝數。
漢家得賢,于此為盛。
使孝武皇帝聽用其計,升平可緻。
于是積屍暴骨,快心胡、越,故淮南王安緣間而起。
所以計慮不成而謀議洩者,以衆賢聚于本朝,故其大臣勢陵不敢和從也。
方今布衣乃窺國家之隙,見間而起者,蜀郡是也。
及山陽亡徒蘇令之群,蹈藉名都大郡,求黨與,索随和,而亡逃匿之意。
此皆輕量大臣,亡所畏忌,國家之權輕,故匹夫欲與上争衡也。
士者,國之重器;得士則重,失士則輕。
《詩》雲:“濟濟多士,文王以甯。
”廟堂之議,非草茅所當言也。
臣誠恐身塗野草,屍并卒伍,故數上書求見,辄報罷。
臣聞齊桓之時有以九九見者,桓公不逆,欲以緻大也。
今臣所言非特九九也,陛下距臣者三矣,此天下士所以不至也。
昔秦武王好力,任鄙叩關自鬻;缪公行伯,繇餘歸德。
今欲緻天下之士,民有上書求見者,辄使詣尚書問其所言,言可采取者,秩以升鬥之祿,賜以一束之帛。
若此,則天下之士發憤懑,吐忠言,嘉謀日聞于上,天下條貫,國家表裡,爛然可睹矣。
夫以四海之廣,士民之數,能言之類至衆多也。
然其俊傑指世陳政,言成文章,質之先聖而不缪,施之當世合時務,若此者,亦亡幾人。
故爵祿束帛者,天下之厎石,高祖所以厲世摩鈍也。
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至秦則不然,張诽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故誠能勿失其柄,天下雖有不順,莫敢觸其鋒,此孝武皇帝所以辟地建功為漢世宗也。
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骐骥于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
故高祖棄陳平之過而獲其謀,晉文召天王,齊桓用其仇,有益于時,不顧逆順,此所謂伯道者也。
一色成體謂之醇,白黑雜合謂之駁。
欲以承平之法治暴秦之緒,猶以鄉飲酒之禮理軍市也。
今陛下既不納天下之言,又加戮焉。
夫鵲遭害,則仁鳥增逝;愚者蒙戮,則知士深退。
間者愚民上疏,多觸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衆。
自陽朔以來,天下以言為諱,朝廷尤甚,群臣皆承順上指,莫有執正。
何以明其然也?取民所上書,陛下之所善,試下之廷尉,廷尉必曰“非所宜言,大不敬。
”以此蔔之,一矣。
故京兆尹王章資質忠直,敢面引廷争,孝元皇帝擢之,以厲具臣而矯曲朝。
及至陛下,戮及妻子。
且惡惡止其身,王章非有反畔之辜,而殃及家。
折直士之節,結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為戒,最國家之大患也。
願陛下循高祖之軌,杜亡秦之路,數禦《十月》之歌,留意《亡逸》之戒,除不急之法,下亡諱之诏,博鑒兼聽,謀及疏賤,令深者不隐,遠者不塞,所謂“辟四門,明四目”也。
且不急之法,诽謗之微者也。
“往者不可及,來者猶可追。
”方今君命犯而主威奪,外戚之權日以益隆,陛下不見其形,願察其景。
建始以來,日食地震,以率言之,三倍春秋,水災亡與比數。
陰盛陽微,金鐵為飛,此何景也!漢興以來,社稷三危。
呂、霍、上官皆母後之家也,親親之道,全之為右,當與之賢師良傅,教以忠孝之道。
今乃尊寵其位,授以魁柄,使之驕逆,至于夷滅,此失親親之大者也。
自霍光之賢,不能為子孫慮,故權臣易世則危。
《書》曰:“毋若火,始庸庸。
”勢陵于君,權隆于主,然後防之,亦亡及已。
上遂不納。
成帝久亡繼嗣,福以為宜建三統,封孔子之世以為殷後,複上書曰: 臣聞“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政者職也,位卑而言高者罪也。
越職觸罪,危言世患,雖伏質橫分,臣之願也。
守職不言,沒齒身全,死之日,屍未腐而名滅,雖有景公之位,伏曆千驷,臣不貪也。
故願一登文石之陛,涉赤墀之途,當戶牖之法坐,盡平生之愚慮。
亡益于時,有遺于世,此臣寝所以不安,食所以忘味也。
願陛下深省臣言。
臣聞存人所以自立也,壅人所以自塞也。
善惡之報,各如其事。
昔者秦滅二周,夷六國,隐士不顯,逸民不舉,絕三絕,滅天道,是以身危子殺,厥孫不嗣,所謂壅人以自塞者也。
故武王克殷,未下車,存五帝之後,封殷于宋,紹夏于杞,明著三統,示不獨有也。
是以姬姓半天下,遷廟之主,流出于戶,所謂存人以自立者也。
今成湯不祀,殷人亡後,陛下繼嗣久微,殆為此也。
《春秋經》曰:“宋殺其大夫。
”《穀梁傳》曰:“其不稱名姓,以其在祖位,尊之也。
”此言孔子故殷之後也,雖不正統,封其子孫以為殷後,禮亦宜之。
何者?諸侯奪宗,聖庶奪適。
傳曰“賢者子孫宜有土”而況聖人,又殷之後哉!昔成王以諸侯禮葬周公,而皇天動威,雷風著災。
今仲尼之廟不出阙裡,孔氏子孫不免編戶,以聖人而歆匹夫之祀,非皇天之意也。
今陛下誠能據仲尼之素功,以封其子孫,則國家必獲其福,又陛下之名與天亡極。
何者?追聖人素功,封其子孫,未有法也,後聖必以為則。
不滅之名,可不勉哉! 福孤遠,又譏切王氏,故終不見納。
初,武帝時,始封周後姬嘉為周子南君,至元帝時,尊周子南君為周承休侯,位次諸侯王。
使諸大夫博士求殷後,分散為十餘姓,郡國往往得其大家,推求子孫,絕不能紀。
時,匡衡議,以為“王者存二王後,所以尊其先王而通三統也。
其犯誅絕之罪者絕,而更封他親為始封君,上承其王者之始祖。
《春秋》之義,諸侯不能守其社稷者絕。
今宋國已不守其統而失國矣,則宜更立殷後為始封君,而上承湯統,非當繼宋之絕侯也,宜明得殷後而已。
今之故宋,推求其嫡,久遠不可得;雖得其嫡,嫡之先已絕,不當得立。
《禮記》孔子曰:‘丘,殷人也。
’先師所共傳,宜以孔子世為湯後。
”上以其語不經,遂見寝。
至成帝時,梅福複言宜封孔子後以奉湯祀。
綏和元年,立二王後,推迹古文,以《左氏》、《穀梁》、《世本》、《禮記》相明,遂下诏封孔子世為殷紹嘉公。
語在《成紀》。
是時,福居家,常以讀書養性為事。
至元始中,王莽颛政,福一朝棄妻子,去九江,至今傳以為仙。
其後,人有見福于會稽者,變名姓,為吳市門卒雲。
雲敞字幼孺,平陵人也。
師事同縣吳章,章治《尚書經》為博士。
平帝以中山王即帝位,年幼,莽秉政,自号安漢公。
以平帝為成帝後,不得顧私親,帝母及外家衛氏皆留中山,不得至京師。
莽長子宇,非莽隔絕衛氏,恐帝長大後見怨。
宇與吳章謀,夜以血塗莽門,若鬼神之戒,冀以懼莽。
章欲因對其咎。
事發覺,莽殺宇,誅滅衛氏,謀所聯及,死者百餘人。
章坐要斬,磔屍東市門。
初,章為當世名儒,教授尤盛,弟子千餘人,莽以為惡人黨,皆當禁锢,不得仕宦。
門人盡更名他師。
敞時為大司徒掾,自劾吳章弟子,收抱章屍歸,棺斂葬之,京師稱焉。
車騎将軍王舜高其志節,比之栾布,表奏以為掾,薦為中郎谏大夫。
莽篡位,王舜為太師,複薦敞可輔職。
以病免。
唐林言敞可典郡,擢為魯郡大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