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傳志之屬上編二
關燈
小
中
大
○史記-刺客列傳
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
莊公好力。
曹沫為魯将,與齊戰,三敗北。
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
猶複以為将。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
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
”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顔色不變,辭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約。
管仲曰:“不可。
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
”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複予魯。
其後百六十有七年而吳有專諸之事。
專諸者,吳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知專諸之能。
伍子胥既見吳王僚,說以伐楚之利。
吳公子光曰:“彼伍員父兄皆死於楚而員言伐楚,欲自為報私雠也,非能為吳。
”吳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殺吳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說以外事。
”乃進專諸於公子光。
光之父曰吳王諸樊。
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眜,次曰季子劄。
諸樊知季子劄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緻國于季子劄。
諸樊既死,傳馀祭。
馀祭死,傳夷眜。
夷眜死,當傳季子劄;季子劄逃不肯立,吳人乃立夷眜之子僚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
”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
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吳王僚欲因楚喪,使其二弟公子蓋馀、屬庸将兵圍楚之灊;使延陵季子於晉,以觀諸侯之變。
楚發兵絕吳将蓋馀、屬庸路,吳兵不得還。
於是公子光謂專諸曰:“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且光真王嗣,當立,季子雖來,不吾廢也。
”專諸曰:“王僚可殺也。
母老子弱,而兩弟将兵伐楚,楚絕其後。
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内空無骨鲠之臣,是無如我何。
”公子光頓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
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
夾立侍,皆持長铍。
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
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阖闾。
阖闾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
其後七十馀年而晉有豫讓之事。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
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
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
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雠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内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
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
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醳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
其妻不識也。
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
”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於所當過之橋下。
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
”使人問之,果豫讓也。
於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雠,而反委質臣於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雠之深也?”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衆人遇我,我故衆人報之。
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襄子喟然歎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為計,寡人不複釋子!”使兵圍之。
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
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緻報雠之意,則雖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其後四十馀年而轵有聶政之事。
聶政者,轵深井裡人也。
殺人避仇,與母、姊如齊,以屠為事。
久之,濮陽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卻。
嚴仲子恐誅,亡去,遊求人可以報俠累者。
至齊,齊人或言聶政勇敢士也,避仇隐於屠者之間。
嚴仲子至門請,數反,然後具酒自暢聶政母前。
酒酣,嚴仲子奉黃金百溢,前為聶政母壽。
聶政驚怪其厚,固謝嚴仲子。
嚴仲子固進,而聶政謝曰:“臣幸有老母,家貧,客遊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
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
”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言曰:“臣有仇,而行遊諸侯衆矣;然至齊,竊聞足下義甚高,故進百金者,将用為大人粗粝之費,得以交足下之驩,豈敢以有求望邪!”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養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
”嚴仲子固讓,聶政竟不肯受也。
然嚴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
久之,聶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聶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裡,枉車騎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而嚴仲子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賢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将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陽,見嚴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終。
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嚴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韓相俠累,俠累又韓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處兵衛甚設,臣欲使人刺之,終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
”聶政曰:“韓之與衛,相去中間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洩,語洩是韓舉國而與仲子為雠,豈不殆哉!”遂謝車騎人徒,聶政乃辭獨行。
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衆。
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
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韓取聶政屍暴於市,購問莫知誰子。
於是韓縣購之,有能言殺相俠累者予千金。
久之莫知也。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屍而縣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屍哭極哀,曰:“是轵深井裡所謂聶政者也。
”市行者諸衆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國相,王縣購其名姓千金,夫人不聞與?何敢來識之也?”榮應之曰:“聞之。
然政所以蒙污辱自棄於市販之間者,為老母幸無恙,妾未嫁也。
親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嚴仲子乃察舉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澤厚矣,可柰何!士固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大驚韓市人。
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晉、楚、齊、衛聞之,皆曰:“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鄉使政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難,必絕險千裡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韓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許嚴仲子也。
嚴仲子亦可謂知人能得士矣!” 其後二百二十馀年秦有荊轲之事。
荊轲者,衛人也。
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
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
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
荊轲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
荊轲出,人或言複召荊卿。
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
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荊轲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轲博,争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轲嘿而逃去,遂不複會。
荊轲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
荊轲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荊轲雖遊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
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
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
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
其後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
太子丹患之,問其傅鞠武。
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殽之險,民衆而士厲,兵革有馀。
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柰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丹曰:“然則何由?”對曰:“請入圖之。
” 居有間,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将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禍必不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之謀也。
願太子疾遣樊将軍入匈奴以滅口。
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其後乃可圖也。
”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
且非獨於此也,夫樊将軍窮困於天下,歸身於丹,丹終不以迫於彊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時也。
願太傅更慮之。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
夫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必無事矣。
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為人智深而勇沈,可與謀。
”太子曰:“願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諾。
”出見田先生,道“太子願圖國事於先生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
田光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聞骐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裡;至其衰老,驽馬先之。
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荊卿可使也。
”太子曰:“願因先生得結交於荊卿,可乎?”田光曰:“敬諾。
”即起,趨出。
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也!”田光俯而笑曰:“諾。
”偻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
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
光竊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也,願足下過太子於宮。
”荊轲曰:“謹奉教。
”田光曰:“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
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是太子疑光也。
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
”欲自殺以激荊卿,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荊轲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緻光之言。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謀也。
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豈丹之心哉!”荊轲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孤也。
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厭。
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
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将數十萬之衆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雲中。
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
燕小弱,數困於兵,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
諸侯服秦,莫敢合從。
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闚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願矣。
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
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
”久之,荊轲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
於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
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轲所欲,以順適其意。
久之,荊轲未有行意。
秦将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入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轲曰:“微太子言,臣願谒之。
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
夫樊将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誠得樊将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
”太子曰:“樊将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荊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将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今聞購将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将柰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将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柰何?”荊轲曰:“願得将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則将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
将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刭。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
既已不可柰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乃裝為遣荊卿。
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
乃令秦舞陽為副。
荊轲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複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
”荊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彊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於是荊轲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遂至秦,持千金之資币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願舉國為内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鹹陽宮。
荊轲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荊轲顧笑舞陽,前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
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於前。
”秦王謂轲曰:“取舞陽所持地圖。
”轲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
拔劍,劍長,操其室。
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轲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無以擊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轲也。
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轲,斷其左股。
荊轲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複擊轲,轲被八創。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於是左右既前殺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轲也。
” 於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诏王翦軍以伐燕。
十月而拔薊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
秦将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其後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
秦複進兵攻之。
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為皇帝。
於是秦逐太子丹、荊轲之客,皆亡。
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
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築,傍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從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
”家丈人召使前擊築,一坐稱善,賜酒。
而高漸離念久隐畏約無窮時,乃退,出其裝匣中築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
使擊築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傳客之,聞於秦始皇。
秦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
”秦皇帝惜其善擊築,重赦之,乃矐其目。
使擊築,未嘗不稱善。
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複進得近,舉築樸秦皇帝,不中。
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複近諸侯之人。
魯句踐已聞荊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 太史公曰:世言荊轲,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
又言荊轲傷秦王,皆非也。
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
自曹沫至荊轲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傳附) 魏其侯窦嬰者,孝文後從兄子也。
父世觀津人。
喜賓客。
孝文時,嬰為吳相,病免。
孝景初即位,為詹事。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後愛之。
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
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從容言曰:“千秋之後傳梁王。
”太後驩。
窦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太後由此憎窦嬰。
窦嬰亦薄其官,因病免。
太後除窦嬰門籍,不得入朝請。
孝景三年,吳楚反,上察宗室諸窦毋如窦嬰賢,乃召嬰。
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
太後亦慚。
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甯可以讓邪?”乃拜嬰為大将軍,賜金千斤。
嬰乃言袁盎、栾布諸名将賢士在家者進之。
所賜金,陳之廊庑下,軍吏過,辄令财取為用,金無入家者。
窦嬰守荥陽,監齊趙兵。
七國兵已盡破,封嬰為魏其侯。
諸遊士賓客争歸魏其侯。
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為太子傅。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魏其數争不能得。
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諸賓客辯士說之,莫能來。
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能富貴将軍者,上也;能親将軍者,太後也。
今将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
自引謝病,擁趙女,屏間處而不朝。
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有如兩宮螫将軍,則妻子毋類矣。
”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後數言魏其侯。
孝景帝曰:“太後豈以為臣有愛,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難以為相,持重。
”遂不用,用建陵侯衛绾為丞相。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後同母弟也,生長陵。
魏其已為大将軍後,方盛,蚡為諸郎,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
及孝景晚節,蚡益貴幸,為太中大夫。
蚡辯有口,學槃盂諸書,王太後賢之。
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稱制,所鎮撫多有田蚡賓客計筴,蚡弟田勝,皆以太後弟,孝景後三年封蚡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為相,卑下賓客,進名士家居者貴之,欲以傾魏其諸将相。
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
籍福說武安侯曰:“魏其貴久矣,天下士素歸之。
今将軍初興,未如魏其,即上以将軍為丞相,必讓魏其。
魏其為丞相,将軍必為太尉。
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讓賢名。
”武安侯乃微言太後風上,於是乃以魏其侯為丞相,武安侯為太尉。
籍福賀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資性喜善疾惡,方今善人譽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惡,惡人衆,亦且毀君侯。
君侯能兼容,則幸久;不能,今以毀去矣。
”魏其不聽。
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毂趙绾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
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
舉適諸窦宗室毋節行者,除其屬籍。
時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窦太後。
太後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绾、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窦太後滋不說魏其等。
及建元二年,禦史大夫趙绾請無奏事東宮。
窦太後大怒,乃罷逐趙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彊侯莊青翟為禦史大夫。
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武安侯雖不任職,以王太後故,親幸,數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武安日益橫。
建元六年,窦太後崩,丞相昌、禦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免。
以武安侯蚡為丞相,以大司農韓安國為禦史大夫。
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貌侵,生貴甚。
又以為諸侯王多長,上初即位,富於春秋,蚡以肺腑為京師相,非痛折節以禮诎之,天下不肅。
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
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
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後乃退。
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
武安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
田園極膏腴,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
前堂羅锺鼓,立曲旃;後房婦女以百數。
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不可勝數。
魏其失窦太後,益疏不用,無勢,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軍獨不失故。
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獨厚遇灌将軍。
灌将軍夫者,颍陰人也。
夫父張孟,嘗為颍陰侯嬰舍人,得幸,因進之至二千石,故
莊公好力。
曹沫為魯将,與齊戰,三敗北。
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
猶複以為将。
齊桓公許與魯會于柯而盟。
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
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
”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顔色不變,辭令如故。
桓公怒,欲倍其約。
管仲曰:“不可。
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
”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複予魯。
其後百六十有七年而吳有專諸之事。
專諸者,吳堂邑人也。
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吳也,知專諸之能。
伍子胥既見吳王僚,說以伐楚之利。
吳公子光曰:“彼伍員父兄皆死於楚而員言伐楚,欲自為報私雠也,非能為吳。
”吳王乃止。
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殺吳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說以外事。
”乃進專諸於公子光。
光之父曰吳王諸樊。
諸樊弟三人:次曰馀祭,次曰夷眜,次曰季子劄。
諸樊知季子劄賢而不立太子,以次傳三弟,欲卒緻國于季子劄。
諸樊既死,傳馀祭。
馀祭死,傳夷眜。
夷眜死,當傳季子劄;季子劄逃不肯立,吳人乃立夷眜之子僚為王。
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
”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
光既得專諸,善客待之。
九年而楚平王死。
春,吳王僚欲因楚喪,使其二弟公子蓋馀、屬庸将兵圍楚之灊;使延陵季子於晉,以觀諸侯之變。
楚發兵絕吳将蓋馀、屬庸路,吳兵不得還。
於是公子光謂專諸曰:“此時不可失,不求何獲!且光真王嗣,當立,季子雖來,不吾廢也。
”專諸曰:“王僚可殺也。
母老子弱,而兩弟将兵伐楚,楚絕其後。
方今吳外困於楚,而内空無骨鲠之臣,是無如我何。
”公子光頓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中,而具酒請王僚。
王僚使兵陳自宮至光之家,門戶階陛左右,皆王僚之親戚也。
夾立侍,皆持長铍。
酒既酣,公子光詳為足疾,入窟室中,使專諸置匕首魚炙之腹中而進之。
既至王前,專諸擘魚,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左右亦殺專諸,王人擾亂。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盡滅之,遂自立為王,是為阖闾。
阖闾乃封專諸之子以為上卿。
其後七十馀年而晉有豫讓之事。
豫讓者,晉人也,故嘗事範氏及中行氏,而無所知名。
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寵之。
及智伯伐趙襄子,趙襄子與韓、魏合謀滅智伯,滅智伯之後而三分其地。
趙襄子最怨智伯,漆其頭以為飲器。
豫讓遁逃山中,曰:“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說己者容。
今智伯知我,我必為報雠而死,以報智伯,則吾魂魄不愧矣。
”乃變名姓為刑人,入宮塗廁,中挾匕首,欲以刺襄子。
襄子如廁,心動,執問塗廁之刑人,則豫讓,内持刀兵,曰:“欲為智伯報仇!”左右欲誅之。
襄子曰:“彼義人也,吾謹避之耳。
且智伯亡無後,而其臣欲為報仇,此天下之賢人也。
”卒醳去之。
居頃之,豫讓又漆身為厲,吞炭為啞,使形狀不可知,行乞於市。
其妻不識也。
行見其友,其友識之,曰:“汝非豫讓邪?”曰:“我是也。
”其友為泣曰:“以子之才,委質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
近幸子,乃為所欲,顧不易邪?何乃殘身苦形,欲以求報襄子,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臣事人,而求殺之,是懷二心以事其君也。
且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将以愧天下後世之為人臣懷二心以事其君者也。
” 既去,頃之,襄子當出,豫讓伏於所當過之橋下。
襄子至橋,馬驚,襄子曰:“此必是豫讓也。
”使人問之,果豫讓也。
於是襄子乃數豫讓曰:“子不嘗事範、中行氏乎?智伯盡滅之,而子不為報雠,而反委質臣於智伯。
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獨何以為之報雠之深也?”豫讓曰:“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衆人遇我,我故衆人報之。
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襄子喟然歎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
子其自為計,寡人不複釋子!”使兵圍之。
豫讓曰:“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
前君已寬赦臣,天下莫不稱君之賢。
今日之事,臣固伏誅,然願請君之衣而擊之,焉以緻報雠之意,則雖死不恨。
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於是襄子大義之,乃使使持衣與豫讓。
豫讓拔劍三躍而擊之,曰:“吾可以下報智伯矣!”遂伏劍自殺。
死之日,趙國志士聞之,皆為涕泣。
其後四十馀年而轵有聶政之事。
聶政者,轵深井裡人也。
殺人避仇,與母、姊如齊,以屠為事。
久之,濮陽嚴仲子事韓哀侯,與韓相俠累有卻。
嚴仲子恐誅,亡去,遊求人可以報俠累者。
至齊,齊人或言聶政勇敢士也,避仇隐於屠者之間。
嚴仲子至門請,數反,然後具酒自暢聶政母前。
酒酣,嚴仲子奉黃金百溢,前為聶政母壽。
聶政驚怪其厚,固謝嚴仲子。
嚴仲子固進,而聶政謝曰:“臣幸有老母,家貧,客遊以為狗屠,可以旦夕得甘毳以養親。
親供養備,不敢當仲子之賜。
”嚴仲子辟人,因為聶政言曰:“臣有仇,而行遊諸侯衆矣;然至齊,竊聞足下義甚高,故進百金者,将用為大人粗粝之費,得以交足下之驩,豈敢以有求望邪!”聶政曰:“臣所以降志辱身居市井屠者,徒幸以養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許人也。
”嚴仲子固讓,聶政竟不肯受也。
然嚴仲子卒備賓主之禮而去。
久之,聶政母死。
既已葬,除服,聶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嚴仲子乃諸侯之卿相也,不遠千裡,枉車騎而交臣。
臣之所以待之,至淺鮮矣,未有大功可以稱者,而嚴仲子奉百金為親壽,我雖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
夫賢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親信窮僻之人,而政獨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終,政将為知己者用。
”乃遂西至濮陽,見嚴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許仲子者,徒以親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終。
仲子所欲報仇者為誰?請得從事焉!”嚴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韓相俠累,俠累又韓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處兵衛甚設,臣欲使人刺之,終莫能就。
今足下幸而不棄,請益其車騎壯士可為足下輔翼者。
”聶政曰:“韓之與衛,相去中間不甚遠,今殺人之相,相又國君之親,此其勢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無生得失,生得失則語洩,語洩是韓舉國而與仲子為雠,豈不殆哉!”遂謝車騎人徒,聶政乃辭獨行。
杖劍至韓,韓相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衛侍者甚衆。
聶政直入,上階刺殺俠累,左右大亂。
聶政大呼,所擊殺者數十人,因自皮面決眼,自屠出腸,遂以死。
韓取聶政屍暴於市,購問莫知誰子。
於是韓縣購之,有能言殺相俠累者予千金。
久之莫知也。
政姊榮聞人有刺殺韓相者,賊不得,國不知其名姓,暴其屍而縣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與?嗟乎,嚴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韓,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屍哭極哀,曰:“是轵深井裡所謂聶政者也。
”市行者諸衆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國相,王縣購其名姓千金,夫人不聞與?何敢來識之也?”榮應之曰:“聞之。
然政所以蒙污辱自棄於市販之間者,為老母幸無恙,妾未嫁也。
親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嚴仲子乃察舉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澤厚矣,可柰何!士固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妾其柰何畏殁身之誅,終滅賢弟之名!”大驚韓市人。
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晉、楚、齊、衛聞之,皆曰:“非獨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鄉使政誠知其姊無濡忍之志,不重暴骸之難,必絕險千裡以列其名,姊弟俱僇於韓市者,亦未必敢以身許嚴仲子也。
嚴仲子亦可謂知人能得士矣!” 其後二百二十馀年秦有荊轲之事。
荊轲者,衛人也。
其先乃齊人,徙於衛,衛人謂之慶卿。
而之燕,燕人謂之荊卿。
荊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
其後秦伐魏,置東郡,徙衛元君之支屬於野王。
荊轲嘗遊過榆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
荊轲出,人或言複召荊卿。
蓋聶曰:“曩者吾與論劍有不稱者,吾目之;試往,是宜去,不敢留。
”使使往之主人,荊卿則已駕而去榆次矣。
使者還報,蓋聶曰:“固去也,吾曩者目攝之!” 荊轲遊於邯鄲,魯句踐與荊轲博,争道,魯句踐怒而叱之,荊轲嘿而逃去,遂不複會。
荊轲既至燕,愛燕之狗屠及善擊築者高漸離。
荊轲嗜酒,日與狗屠及高漸離飲於燕市,酒酣以往,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於市中,相樂也,已而相泣,旁若無人者。
荊轲雖遊於酒人乎,然其為人沈深好書;其所遊諸侯,盡與其賢豪長者相結。
其之燕,燕之處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居頃之,會燕太子丹質秦亡歸燕。
燕太子丹者,故嘗質於趙,而秦王政生於趙,其少時與丹驩。
及政立為秦王,而丹質於秦。
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歸。
歸而求為報秦王者,國小,力不能。
其後秦日出兵山東以伐齊、楚、三晉,稍蠶食諸侯,且至於燕,燕君臣皆恐禍之至。
太子丹患之,問其傅鞠武。
武對曰:“秦地遍天下,威脅韓、魏、趙氏,北有甘泉、谷口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漢之饒,右隴、蜀之山,左關、殽之險,民衆而士厲,兵革有馀。
意有所出,則長城之南,易水以北,未有所定也。
柰何以見陵之怨,欲批其逆鱗哉!”丹曰:“然則何由?”對曰:“請入圖之。
” 居有間,秦将樊於期得罪於秦王,亡之燕,太子受而舍之。
鞠武谏曰:“不可。
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為寒心,又況聞樊将軍之所在乎?是謂‘委肉當餓虎之蹊’也,禍必不振矣!雖有管、晏,不能為之謀也。
願太子疾遣樊将軍入匈奴以滅口。
請西約三晉,南連齊、楚,北購於單于,其後乃可圖也。
”太子曰:“太傅之計,曠日彌久,心惛然,恐不能須臾。
且非獨於此也,夫樊将軍窮困於天下,歸身於丹,丹終不以迫於彊秦而棄所哀憐之交,置之匈奴,是固丹命卒之時也。
願太傅更慮之。
”鞠武曰:“夫行危欲求安,造禍而求福,計淺而怨深,連結一人之後交,不顧國家之大害,此所謂‘資怨而助禍’矣。
夫以鴻毛燎於爐炭之上,必無事矣。
且以雕鸷之秦,行怨暴之怒,豈足道哉!燕有田光先生,其為人智深而勇沈,可與謀。
”太子曰:“願因太傅而得交於田先生,可乎?”鞠武曰:“敬諾。
”出見田先生,道“太子願圖國事於先生也”。
田光曰:“敬奉教。
”乃造焉。
太子逢迎,卻行為導,跪而蔽席。
田光坐定,左右無人,太子避席而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臣聞骐骥盛壯之時,一日而馳千裡;至其衰老,驽馬先之。
今太子聞光盛壯之時,不知臣精已消亡矣。
雖然,光不敢以圖國事,所善荊卿可使也。
”太子曰:“願因先生得結交於荊卿,可乎?”田光曰:“敬諾。
”即起,趨出。
太子送至門,戒曰:“丹所報,先生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也!”田光俯而笑曰:“諾。
”偻行見荊卿,曰:“光與子相善,燕國莫不知。
今太子聞光壯盛之時,不知吾形已不逮也,幸而教之曰‘燕秦不兩立,願先生留意也’。
光竊不自外,言足下於太子也,願足下過太子於宮。
”荊轲曰:“謹奉教。
”田光曰:“吾聞之,長者為行,不使人疑之。
今太子告光曰:‘所言者,國之大事也,願先生勿洩’,是太子疑光也。
夫為行而使人疑之,非節俠也。
”欲自殺以激荊卿,曰:“願足下急過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因遂自刎而死。
荊轲遂見太子,言田光已死,緻光之言。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頃而後言曰:“丹所以誡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謀也。
今田先生以死明不言,豈丹之心哉!”荊轲坐定,太子避席頓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之不肖,使得至前,敢有所道,此天之所以哀燕而不棄其孤也。
今秦有貪利之心,而欲不可足也。
非盡天下之地,臣海内之王者,其意不厭。
今秦已虜韓王,盡納其地。
又舉兵南伐楚,北臨趙;王翦将數十萬之衆距漳、邺,而李信出太原、雲中。
趙不能支秦,必入臣,入臣則禍至燕。
燕小弱,數困於兵,今計舉國不足以當秦。
諸侯服秦,莫敢合從。
丹之私計愚,以為誠得天下之勇士使於秦,闚以重利;秦王貪,其勢必得所願矣。
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
彼秦大将擅兵於外而内有亂,則君臣相疑,以其間諸侯得合從,其破秦必矣。
此丹之上願,而不知所委命,唯荊卿留意焉。
”久之,荊轲曰:“此國之大事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頓首,固請毋讓,然後許諾。
於是尊荊卿為上卿,舍上舍。
太子日造門下,供太牢具,異物間進,車騎美女恣荊轲所欲,以順適其意。
久之,荊轲未有行意。
秦将王翦破趙,虜趙王,盡收入其地,進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懼,乃請荊轲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荊轲曰:“微太子言,臣願谒之。
今行而毋信,則秦未可親也。
夫樊将軍,秦王購之金千斤,邑萬家。
誠得樊将軍首與燕督亢之地圖,奉獻秦王,秦王必說見臣,臣乃得有以報。
”太子曰:“樊将軍窮困來歸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傷長者之意,願足下更慮之!” 荊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見樊於期曰:“秦之遇将軍可謂深矣,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今聞購将軍首金千斤,邑萬家,将柰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顧計不知所出耳!”荊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國之患,報将軍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為之柰何?”荊轲曰:“願得将軍之首以獻秦王,秦王必喜而見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其匈,然則将軍之仇報而燕見陵之愧除矣。
将軍豈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而進曰:“此臣之日夜切齒腐心也,乃今得聞教!”遂自刭。
太子聞之,馳往,伏屍而哭,極哀。
既已不可柰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於是太子豫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趙人徐夫人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藥焠之,以試人,血濡縷,人無不立死者。
乃裝為遣荊卿。
燕國有勇士秦舞陽,年十三,殺人,人不敢忤視。
乃令秦舞陽為副。
荊轲有所待,欲與俱;其人居遠未來,而為治行。
頃之,未發,太子遲之,疑其改悔,乃複請曰:“日已盡矣,荊卿豈有意哉?丹請得先遣秦舞陽。
”荊轲怒,叱太子曰:“何太子之遣?往而不返者,豎子也!且提一匕首入不測之彊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與俱。
今太子遲之,請辭決矣!”遂發。
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
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複為羽聲慷慨,士皆瞋目,發盡上指冠。
於是荊轲就車而去,終已不顧。
遂至秦,持千金之資币物,厚遺秦王寵臣中庶子蒙嘉。
嘉為先言於秦王曰:“燕王誠振怖大王之威,不敢舉兵以逆軍吏,願舉國為内臣,比諸侯之列,給貢職如郡縣,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廟。
恐懼不敢自陳,謹斬樊於期之頭,及獻燕督亢之地圖,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聞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聞之,大喜,乃朝服,設九賓,見燕使者鹹陽宮。
荊轲奉樊於期頭函,而秦舞陽奉地圖柙,以次進。
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
荊轲顧笑舞陽,前謝曰:“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慴。
願大王少假借之,使得畢使於前。
”秦王謂轲曰:“取舞陽所持地圖。
”轲既取圖奏之,秦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驚,自引而起,袖絕。
拔劍,劍長,操其室。
時惶急,劍堅,故不可立拔。
荊轲逐秦王,秦王環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盡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時,不及召下兵,以故荊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無以擊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荊轲也。
秦王方環柱走,卒惶急,不知所為,左右乃曰:“王負劍!”負劍,遂拔以擊荊轲,斷其左股。
荊轲廢,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複擊轲,轲被八創。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罵曰:“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約契以報太子也。
”於是左右既前殺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已而論功,賞群臣及當坐者各有差,而賜夏無且黃金二百溢,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轲也。
” 於是秦王大怒,益發兵詣趙,诏王翦軍以伐燕。
十月而拔薊城。
燕王喜、太子丹等盡率其精兵東保於遼東。
秦将李信追擊燕王急,代王嘉乃遺燕王喜書曰:“秦所以尤追燕急者,以太子丹故也。
今王誠殺丹獻之秦王,秦王必解,而社稷幸得血食。
”其後李信追丹,丹匿衍水中,燕王乃使使斬太子丹,欲獻之秦。
秦複進兵攻之。
後五年,秦卒滅燕,虜燕王喜。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為皇帝。
於是秦逐太子丹、荊轲之客,皆亡。
高漸離變名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
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築,傍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從者以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竊言是非。
”家丈人召使前擊築,一坐稱善,賜酒。
而高漸離念久隐畏約無窮時,乃退,出其裝匣中築與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舉坐客皆驚,下與抗禮,以為上客。
使擊築而歌,客無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傳客之,聞於秦始皇。
秦始皇召見,人有識者,乃曰:“高漸離也。
”秦皇帝惜其善擊築,重赦之,乃矐其目。
使擊築,未嘗不稱善。
稍益近之,高漸離乃以鉛置築中,複進得近,舉築樸秦皇帝,不中。
於是遂誅高漸離,終身不複近諸侯之人。
魯句踐已聞荊轲之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講於刺劍之術也!甚矣吾不知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為非人也!” 太史公曰:世言荊轲,其稱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馬生角”也,太過。
又言荊轲傷秦王,皆非也。
始公孫季功、董生與夏無且遊,具知其事,為餘道之如是。
自曹沫至荊轲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灌夫傳附) 魏其侯窦嬰者,孝文後從兄子也。
父世觀津人。
喜賓客。
孝文時,嬰為吳相,病免。
孝景初即位,為詹事。
梁孝王者,孝景弟也,其母窦太後愛之。
梁孝王朝,因昆弟燕飲。
是時上未立太子,酒酣,從容言曰:“千秋之後傳梁王。
”太後驩。
窦嬰引卮酒進上,曰:“天下者,高祖天下,父子相傳,此漢之約也,上何以得擅傳梁王!”太後由此憎窦嬰。
窦嬰亦薄其官,因病免。
太後除窦嬰門籍,不得入朝請。
孝景三年,吳楚反,上察宗室諸窦毋如窦嬰賢,乃召嬰。
嬰入見,固辭謝病不足任。
太後亦慚。
於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孫甯可以讓邪?”乃拜嬰為大将軍,賜金千斤。
嬰乃言袁盎、栾布諸名将賢士在家者進之。
所賜金,陳之廊庑下,軍吏過,辄令财取為用,金無入家者。
窦嬰守荥陽,監齊趙兵。
七國兵已盡破,封嬰為魏其侯。
諸遊士賓客争歸魏其侯。
孝景時每朝議大事,條侯、魏其侯,諸列侯莫敢與亢禮。
孝景四年,立栗太子,使魏其侯為太子傅。
孝景七年,栗太子廢,魏其數争不能得。
魏其謝病,屏居藍田南山之下數月,諸賓客辯士說之,莫能來。
梁人高遂乃說魏其曰:“能富貴将軍者,上也;能親将軍者,太後也。
今将軍傅太子,太子廢而不能争;争不能得,又弗能死。
自引謝病,擁趙女,屏間處而不朝。
相提而論,是自明揚主上之過。
有如兩宮螫将軍,則妻子毋類矣。
”魏其侯然之,乃遂起,朝請如故。
桃侯免相,窦太後數言魏其侯。
孝景帝曰:“太後豈以為臣有愛,不相魏其?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
難以為相,持重。
”遂不用,用建陵侯衛绾為丞相。
武安侯田蚡者,孝景後同母弟也,生長陵。
魏其已為大将軍後,方盛,蚡為諸郎,未貴,往來侍酒魏其,跪起如子姓。
及孝景晚節,蚡益貴幸,為太中大夫。
蚡辯有口,學槃盂諸書,王太後賢之。
孝景崩,即日太子立,稱制,所鎮撫多有田蚡賓客計筴,蚡弟田勝,皆以太後弟,孝景後三年封蚡為武安侯,勝為周陽侯。
武安侯新欲用事為相,卑下賓客,進名士家居者貴之,欲以傾魏其諸将相。
建元元年,丞相绾病免,上議置丞相、太尉。
籍福說武安侯曰:“魏其貴久矣,天下士素歸之。
今将軍初興,未如魏其,即上以将軍為丞相,必讓魏其。
魏其為丞相,将軍必為太尉。
太尉、丞相尊等耳,又有讓賢名。
”武安侯乃微言太後風上,於是乃以魏其侯為丞相,武安侯為太尉。
籍福賀魏其侯,因吊曰:“君侯資性喜善疾惡,方今善人譽君侯,故至丞相;然君侯且疾惡,惡人衆,亦且毀君侯。
君侯能兼容,則幸久;不能,今以毀去矣。
”魏其不聽。
魏其、武安俱好儒術,推毂趙绾為禦史大夫,王臧為郎中令。
迎魯申公,欲設明堂,令列侯就國,除關,以禮為服制,以興太平。
舉適諸窦宗室毋節行者,除其屬籍。
時諸外家為列侯,列侯多尚公主,皆不欲就國,以故毀日至窦太後。
太後好黃老之言,而魏其、武安、趙绾、王臧等務隆推儒術,貶道家言,是以窦太後滋不說魏其等。
及建元二年,禦史大夫趙绾請無奏事東宮。
窦太後大怒,乃罷逐趙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以柏至侯許昌為丞相,武彊侯莊青翟為禦史大夫。
魏其、武安由此以侯家居。
武安侯雖不任職,以王太後故,親幸,數言事多效,天下吏士趨勢利者,皆去魏其歸武安,武安日益橫。
建元六年,窦太後崩,丞相昌、禦史大夫青翟坐喪事不辦,免。
以武安侯蚡為丞相,以大司農韓安國為禦史大夫。
天下士郡諸侯愈益附武安。
武安者,貌侵,生貴甚。
又以為諸侯王多長,上初即位,富於春秋,蚡以肺腑為京師相,非痛折節以禮诎之,天下不肅。
當是時,丞相入奏事,坐語移日,所言皆聽。
薦人或起家至二千石,權移主上。
上乃曰:“君除吏已盡未?吾亦欲除吏。
”嘗請考工地益宅,上怒曰:“君何不遂取武庫!”是後乃退。
嘗召客飲,坐其兄蓋侯南鄉,自坐東鄉,以為漢相尊,不可以兄故私桡。
武安由此滋驕,治宅甲諸第。
田園極膏腴,而市買郡縣器物相屬於道。
前堂羅锺鼓,立曲旃;後房婦女以百數。
諸侯奉金玉狗馬玩好,不可勝數。
魏其失窦太後,益疏不用,無勢,諸客稍稍自引而怠傲,唯灌将軍獨不失故。
魏其日默默不得志,而獨厚遇灌将軍。
灌将軍夫者,颍陰人也。
夫父張孟,嘗為颍陰侯嬰舍人,得幸,因進之至二千石,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