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傳志之屬上編二
關燈
小
中
大
蒙灌氏姓為灌孟。
吳楚反時,颍陰侯灌何為将軍,屬太尉,請灌孟為校尉。
夫以千人與父俱。
灌孟年老,颍陰侯彊請之,郁郁不得意,故戰常陷堅,遂死吳軍中。
軍法,父子俱從軍,有死事,得與喪歸。
灌夫不肯随喪歸,奮曰:“願取吳王若将軍頭,以報父之仇。
”於是灌夫被甲持戟,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者數十人。
及出壁門,莫敢前。
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将麾下,所殺傷數十人。
不得前,複馳還,走入漢壁,皆亡其奴,獨與一騎歸。
夫身中大創十馀,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
夫創少瘳,又複請将軍曰:“吾益知吳壁中曲折,請複往。
”将軍壯義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吳已破,灌夫以此名聞天下。
颍陰侯言之上,上以夫為中郎将。
數月,坐法去。
後家居長安,長安中諸公莫弗稱之。
孝景時,至代相。
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為淮陽天下交,勁兵處,故徙夫為淮陽太守。
建元元年,入為太仆。
二年,夫與長樂衛尉窦甫飲,輕重不得,夫醉,搏甫。
甫,窦太後昆弟也。
上恐太後誅夫,徙為燕相。
數歲,坐法去官,家居長安。
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谀。
貴戚諸有勢在己之右,不欲加禮,必陵之;諸士在己之左,愈貧賤,尤益敬,與鈞。
稠人廣衆,薦寵下輩。
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學,好任俠,已然諾。
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
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
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於颍川。
颍川兒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甯;颍水濁,灌氏族。
” 灌夫家居雖富,然失勢,卿相侍中賓客益衰。
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
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為名高。
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
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灌夫有服,過丞相。
丞相從容曰:“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會仲孺有服。
”灌夫曰:“将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夫安敢以服為解!請語魏其侯帳具,将軍旦日蚤臨。
”武安許諾。
灌夫具語魏其侯如所謂武安侯。
魏其與其夫人益市牛酒,夜灑埽,早帳具至旦。
平明,令門下候伺。
至日中,丞相不來。
魏其謂灌夫曰:“丞相豈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請,宜往。
”乃駕,自往迎丞相。
丞相特前戲許灌夫,殊無意往。
及夫至門,丞相尚卧。
於是夫入見,曰:“将軍昨日幸許過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嘗食。
”武安鄂謝曰:“吾昨日醉,忽忘與仲孺言。
”乃駕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及飲酒酣,夫起舞屬丞相,丞相不起,夫從坐上語侵之。
魏其乃扶灌夫去,謝丞相。
丞相卒飲至夜,極驩而去。
丞相嘗使籍福請魏其城南田。
魏其大望曰:“老仆雖棄,将軍雖貴,甯可以勢奪乎!”不許。
灌夫聞,怒,罵籍福。
籍福惡兩人有郄,乃謾自好謝丞相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
”已而武安聞魏其、灌夫實怒不予田,亦怒曰:“魏其子嘗殺人,蚡活之。
蚡事魏其無所不可,何愛數頃田?且灌夫何與也?吾不敢複求田。
”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元光四年春,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橫甚,民苦之。
請案。
上曰:“此丞相事,何請。
”灌夫亦持丞相陰事,為奸利,受淮南王金與語言。
賓客居間,遂止,俱解。
夏,丞相取燕王女為夫人,有太後诏,召列侯宗室皆往賀。
魏其侯過灌夫,欲與俱。
夫謝曰:“夫數以酒失得過丞相,丞相今者又與夫有郄。
”魏其曰:“事已解。
”彊與俱。
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
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馀半膝席。
灌夫不悅。
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觞。
”夫怒,因嘻笑曰:“将軍貴人也,屬之!”時武安不肯。
行酒次至臨汝侯,臨汝侯方與程不識耳語,又不避席。
夫無所發怒,乃罵臨汝侯曰:“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兒呫嗫耳語!”武安謂灌夫曰:“程李俱東西宮衛尉,今衆辱程将軍,仲孺獨不為李将軍地乎?”灌夫曰:“今日斬頭陷匈,何知程李乎!”坐乃起更衣,稍稍去。
魏其侯去,麾灌夫出。
武安遂怒曰:“此吾驕灌夫罪。
”乃令騎留灌夫。
灌夫欲出不得。
籍福起為謝,案灌夫項令謝。
夫愈怒,不肯謝。
武安乃麾騎縛夫置傳舍,召長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诏。
”劾灌夫罵坐不敬,系居室。
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
魏其侯大媿,為資使賓客請,莫能解。
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
魏其銳身為救灌夫。
夫人谏魏其曰:“灌将軍得罪丞相,與太後家忤,甯可救邪?”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
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
”乃匿其家,竊出上書。
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
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
” 魏其之東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得過,乃丞相以他事誣罪之。
武安又盛毀灌夫所為橫恣,罪逆不道。
魏其度不可柰何,因言丞相短。
武安曰:“天下幸而安樂無事,蚡得為肺腑,所好音樂狗馬田宅。
蚡所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诽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辟倪兩宮間,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
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為。
”於是上問朝臣:“兩人孰是?”禦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争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
魏其言是也。
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颍川,淩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胫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
唯明主裁之。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内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
馀皆莫敢對。
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吾并斬若屬矣。
”即罷起入,上食太後。
太後亦已使人候伺,具以告太後。
太後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
且帝甯能為石人邪!此特帝在,即錄錄,設百歲後,是屬甯有可信者乎?”上謝曰:“俱宗室外家,故廷辯之。
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
”是時郎中令石建為上别言兩人事。
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禦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秃翁,何為首鼠兩端?”韓禦史良久謂丞相曰:“君何不自喜?夫魏其毀君,君當免冠解印绶歸,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
如此,上必多君有讓,不廢君。
魏其必内愧,杜門齰舌自殺。
今人毀君,君亦毀人,譬如賈豎女子争言,何其無大體也!”武安謝罪曰:“争時急,不知出此。
” 於是上使禦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雠,欺謾。
劾系都司空。
孝景時,魏其常受遺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
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諸公莫敢複明言於上。
魏其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幸得複召見。
書奏上,而案尚書大行無遺诏。
诏書獨藏魏其家,家丞封。
乃劾魏其矯先帝诏,罪當棄市。
五年十月,悉論灌夫及家屬。
魏其良久乃聞,聞即恚,病痱,不食欲死。
或聞上無意殺魏其,魏其複食,治病,議定不死矣。
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
其春,武安侯病,專呼服謝罪。
使巫視鬼者視之,見魏其、灌夫共守,欲殺之。
竟死。
子恬嗣。
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不敬。
淮南王安謀反覺,治。
王前朝,武安侯為太尉,時迎王至霸上,謂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賢,高祖孫,即宮車晏駕,非大王立當誰哉!”淮南王大喜,厚遺金财物。
上自魏其時不直武安,特為太後故耳。
及聞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 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時決筴而名顯。
魏其之舉以吳楚,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
然魏其誠不知時變,灌夫無術而不遜,兩人相翼,乃成禍亂。
武安負貴而好權,杯酒責望,陷彼兩賢。
嗚呼哀哉!遷怒及人,命亦不延。
衆庶不載,竟被惡言。
嗚呼哀哉!禍所從來矣! ○史記-遊俠列傳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
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憲,闾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
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廪,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裡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
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飨其利者為有德。
”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
由此觀之,“竊鈎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侪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裡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
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
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
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
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闾巷之俠,脩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
然儒、墨皆排擯不載。
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
以餘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
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至如朋黨宗彊比周,設财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
餘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
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
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馀庸人不可勝言。
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
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
家無馀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
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
既陰脫季布将軍之阸,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
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
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
田仲已死,而雒陽有劇孟。
周人以商賈為資,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
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将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
”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雲。
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
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
及劇孟死,家無馀十金之财。
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
是時濟南瞷氏、陳周庸亦以豪聞,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
其後代諸白、梁韓無辟、陽翟薛兄、陝韓孺紛紛複出焉。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
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
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
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衆。
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
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
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為俠益甚。
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於心,卒發於睚眦如故雲。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為報仇,不使知也。
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
非其任,彊必灌之。
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
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
”棄其屍於道,弗葬,欲以辱解。
解使人微知賊處。
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
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
”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
有一人獨箕倨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
客欲殺之。
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踐更時脫之。
”每至踐更,數過,吏弗求。
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
箕踞者乃肉袒謝罪。
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雒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終不聽。
客乃見郭解。
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
解乃謂仇家曰:“吾聞雒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
今子幸而聽解,解柰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雒陽豪居其間,乃聽之。
” 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
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後乃敢嘗酒食。
諸公以故嚴重之,争為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馀車,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
衛将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
”上曰:“布衣權至使将軍為言,此其家不貧。
”解家遂徙。
諸公送者出千馀萬。
轵人楊季主子為縣掾,舉徙解。
解兄子斷楊掾頭。
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争交驩解。
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
已又殺楊季主。
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阙下。
上聞,乃下吏捕解。
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
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
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辄告主人家。
吏逐之,迹至籍少公。
少公自殺,口絕。
久之,乃得解。
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
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
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
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
吏奏解無罪。
禦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眦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
當大逆無道。
”遂族郭解翁伯。
自是之後,為俠者極衆,敖而無足數者。
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裡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
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
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
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惜哉! ○漢書-霍光傳 霍光字子孟,票騎将軍去病弟也。
父中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皃私通而生去病。
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
久之,少皃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為皇後,去病以皇後姊子貴幸。
既壯大,乃自知父為霍中孺,未及求問。
會為票騎将軍擊匈奴,道出河東,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至平陽傳舍,遣吏迎霍中孺。
中孺趨入拜谒,将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為大人遺體也。
”中孺扶報叩頭,曰:“老臣得托命将軍,此天力也。
”去病大為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
還,複過焉,乃将光西至長安,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稍遷諸曹、侍中。
去病死後,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征和二年,衛太子為江充所敗,而燕王旦、廣陵王胥皆多過失。
是時,上年老,寵姬鈎弋趙婕妤有男,上心欲以為嗣,命大臣輔之。
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
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
後元二年春,上遊五柞宮,病笃,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
”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
”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将軍,日磾為車騎将軍,及太仆上官桀為左将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禦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遺诏輔少主。
明日,武帝崩,太子襲尊号,是為孝昭皇帝。
帝年八歲,政事一決于光。
先是,後元元年,侍中仆射莽何羅與弟重合侯通謀為逆,時,光與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功未錄。
武帝病,封玺書曰:“帝崩發書以從事。
”遺诏封金日磾為秺侯,上官桀為安陽侯,光為博陸侯,皆以前捕反者功封。
時,衛尉王莽子男忽侍中,揚語曰:“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诏封三子事!群兒自相貴耳。
”光聞之,切讓王莽,莽鸩殺忽。
光為人沉靜詳審,長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須髯。
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仆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
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
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誼之。
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
衆庶莫不多光。
光與左将軍桀結婚相親,光長女為桀子安妻。
有女年與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蓋主内安女後宮為婕妤,數月立為皇後。
父安為票騎将軍,封桑樂侯。
光時休沐出,桀辄入代光決事。
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長公主。
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間丁外人。
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幸依國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許。
又為外人求光祿大夫,欲令得召見,又不許。
長主大以是怨光。
而桀、安數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慚。
自先帝時,桀已為九卿,位在光右。
及父子并為将軍,有椒房中宮之重,皇後親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顧專制朝事,繇是與光争權。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懷怨望。
及禦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鹽鐵,為國興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于是蓋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與燕王旦通謀,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稱跸,太官先置。
”又引:“蘇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還乃為典屬國,而大将軍長史敞亡功為搜粟都尉,又擅調益莫府校尉。
光專權自恣,疑有非常。
臣旦願歸符玺,入宿衛,察奸臣變。
”候司光出沐日奏之。
桀欲從中下其事,桑弘羊當與諸大臣共執退光。
書奏,帝不肯下。
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不入。
上問:“大将軍安在?”左将軍桀時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
”有诏召大将軍。
光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将軍冠。
朕知是書詐也,将軍亡罪。
”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将軍之廣明都郎,屬耳;調校尉以來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軍為非,不須校尉。
”是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而上書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懼,白上小事不足遂,上不聽。
後桀黨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
”自是桀等不敢複言,乃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因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
事發覺,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族。
燕王、蓋主皆自殺。
光威震海内。
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訖十三年,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
武帝六男獨有廣陵王胥在,群臣議所立,鹹特廣陵王。
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
光内不自安。
郎有上書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
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廟。
”言合光意。
光以其書視丞相敞等,擢郎為九江太守,即日承皇太後诏,遣行大鴻胪事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郎将利漢迎昌邑王賀。
賀者,武帝孫,昌邑哀王子也。
既至,即位,行淫亂。
光憂懑,獨以問所親故吏大司農田延年。
延年曰:“将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後,更選賢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嘗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廢太甲以安宗廟,後世稱其忠。
将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
”光乃引延年給事中,陰與車騎将軍張安世圖計,遂召丞相、禦史、将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
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
田延年前,離席按劍,曰:“先帝屬将軍以幼孤,寄将軍以天下,以将軍忠賢能安劉氏也。
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傾,且漢之傳谥常為孝者,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
如令漢家絕祀,将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
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
”光謝曰:“九卿責光是也。
天下匈匈不安,光當受難。
”于是議者皆叩頭,曰:“萬姓之命在于将軍,唯大将軍令。
” 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後,具陳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廟狀。
皇太後乃車駕幸未央承明殿,诏諸禁門毋内昌邑群臣。
王入朝太後還,乘辇欲歸溫室,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王入,門閉,昌邑群臣不得入。
王曰:“何為?”大将軍跪曰:“有皇太後诏,毋内昌邑群臣。
”王曰:“徐之,何乃驚人如是!”光使盡驅出昌邑群臣,置金馬門外。
車騎将軍安世将羽林騎收縛二百餘人,皆送廷尉诏獄。
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
光敕左右:“謹宿衛,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
”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将軍盡系之乎?”頃之,有太後诏召王,王聞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後被珠襦,盛服坐武帳中,侍禦數百人皆持兵,其門武士陛戟,陳列殿下。
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诏。
光與群臣連名奏王,尚書令讀奏曰: 丞相臣敞、大司馬大将軍臣光、車騎将軍臣安世、度遼将軍臣明友、前将軍臣增、後将軍臣充國、禦史大夫臣誼、宜春侯臣譚、當塗侯臣聖、随桃侯臣昌樂、杜侯臣屠耆堂、太仆臣延年,太常臣昌、大司農臣延年、宗正臣德、少府臣樂成、廷尉臣光,執金吾臣延壽、大鴻胪臣賢、左馮翊臣廣明、右扶風臣德、長信少府臣嘉、典屬國臣武、京輔都尉臣廣漢、司隸校尉臣辟兵、諸吏文學光祿大夫臣遷、臣畸、臣吉、臣賜、臣管、臣勝、臣梁、臣長幸、臣夏侯勝、太中大夫臣德、臣卬昧死言皇太後陛下:臣敞等頓首死罪。
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一海内者,以慈孝、禮誼、賞罰為本。
孝昭皇帝早棄天下,亡嗣,臣敞等議,禮曰“為人後者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後,遣宗正、大鴻胪、光祿大夫奉節使征昌邑王典喪。
服斬縗,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載衣車,内所居傳舍。
始至谒見,立為皇太子,常私買雞豚以食。
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發玺不封。
從官更持節,引内昌邑從官驺宰官奴二百餘人,常與居禁闼内敖戲。
自之符玺取節十六,朝暮臨,令從官更持節從。
為書曰:“皇帝問侍中君卿:使中禦府令高昌奉黃金千斤,賜君卿取十妻。
”大行在前殿,發樂府樂器,引内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
會下還,上前殿,擊鐘磬,召内泰壹宗廟樂人辇道牟首,鼓吹歌舞,悉奏衆
吳楚反時,颍陰侯灌何為将軍,屬太尉,請灌孟為校尉。
夫以千人與父俱。
灌孟年老,颍陰侯彊請之,郁郁不得意,故戰常陷堅,遂死吳軍中。
軍法,父子俱從軍,有死事,得與喪歸。
灌夫不肯随喪歸,奮曰:“願取吳王若将軍頭,以報父之仇。
”於是灌夫被甲持戟,募軍中壯士所善願從者數十人。
及出壁門,莫敢前。
獨二人及從奴十數騎馳入吳軍,至吳将麾下,所殺傷數十人。
不得前,複馳還,走入漢壁,皆亡其奴,獨與一騎歸。
夫身中大創十馀,適有萬金良藥,故得無死。
夫創少瘳,又複請将軍曰:“吾益知吳壁中曲折,請複往。
”将軍壯義之,恐亡夫,乃言太尉,太尉乃固止之。
吳已破,灌夫以此名聞天下。
颍陰侯言之上,上以夫為中郎将。
數月,坐法去。
後家居長安,長安中諸公莫弗稱之。
孝景時,至代相。
孝景崩,今上初即位,以為淮陽天下交,勁兵處,故徙夫為淮陽太守。
建元元年,入為太仆。
二年,夫與長樂衛尉窦甫飲,輕重不得,夫醉,搏甫。
甫,窦太後昆弟也。
上恐太後誅夫,徙為燕相。
數歲,坐法去官,家居長安。
灌夫為人剛直使酒,不好面谀。
貴戚諸有勢在己之右,不欲加禮,必陵之;諸士在己之左,愈貧賤,尤益敬,與鈞。
稠人廣衆,薦寵下輩。
士亦以此多之。
夫不喜文學,好任俠,已然諾。
諸所與交通,無非豪桀大猾。
家累數千萬,食客日數十百人。
陂池田園,宗族賓客為權利,橫於颍川。
颍川兒乃歌之曰:“颍水清,灌氏甯;颍水濁,灌氏族。
” 灌夫家居雖富,然失勢,卿相侍中賓客益衰。
及魏其侯失勢,亦欲倚灌夫引繩批根生平慕之後棄之者。
灌夫亦倚魏其而通列侯宗室為名高。
兩人相為引重,其遊如父子然。
相得驩甚,無厭,恨相知晚也。
灌夫有服,過丞相。
丞相從容曰:“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會仲孺有服。
”灌夫曰:“将軍乃肯幸臨況魏其侯,夫安敢以服為解!請語魏其侯帳具,将軍旦日蚤臨。
”武安許諾。
灌夫具語魏其侯如所謂武安侯。
魏其與其夫人益市牛酒,夜灑埽,早帳具至旦。
平明,令門下候伺。
至日中,丞相不來。
魏其謂灌夫曰:“丞相豈忘之哉?”灌夫不怿,曰:“夫以服請,宜往。
”乃駕,自往迎丞相。
丞相特前戲許灌夫,殊無意往。
及夫至門,丞相尚卧。
於是夫入見,曰:“将軍昨日幸許過魏其,魏其夫妻治具,自旦至今,未敢嘗食。
”武安鄂謝曰:“吾昨日醉,忽忘與仲孺言。
”乃駕往,又徐行,灌夫愈益怒。
及飲酒酣,夫起舞屬丞相,丞相不起,夫從坐上語侵之。
魏其乃扶灌夫去,謝丞相。
丞相卒飲至夜,極驩而去。
丞相嘗使籍福請魏其城南田。
魏其大望曰:“老仆雖棄,将軍雖貴,甯可以勢奪乎!”不許。
灌夫聞,怒,罵籍福。
籍福惡兩人有郄,乃謾自好謝丞相曰:“魏其老且死,易忍,且待之。
”已而武安聞魏其、灌夫實怒不予田,亦怒曰:“魏其子嘗殺人,蚡活之。
蚡事魏其無所不可,何愛數頃田?且灌夫何與也?吾不敢複求田。
”武安由此大怨灌夫、魏其。
元光四年春,丞相言灌夫家在颍川,橫甚,民苦之。
請案。
上曰:“此丞相事,何請。
”灌夫亦持丞相陰事,為奸利,受淮南王金與語言。
賓客居間,遂止,俱解。
夏,丞相取燕王女為夫人,有太後诏,召列侯宗室皆往賀。
魏其侯過灌夫,欲與俱。
夫謝曰:“夫數以酒失得過丞相,丞相今者又與夫有郄。
”魏其曰:“事已解。
”彊與俱。
飲酒酣,武安起為壽,坐皆避席伏。
已魏其侯為壽,獨故人避席耳,馀半膝席。
灌夫不悅。
起行酒,至武安,武安膝席曰:“不能滿觞。
”夫怒,因嘻笑曰:“将軍貴人也,屬之!”時武安不肯。
行酒次至臨汝侯,臨汝侯方與程不識耳語,又不避席。
夫無所發怒,乃罵臨汝侯曰:“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今日長者為壽,乃效女兒呫嗫耳語!”武安謂灌夫曰:“程李俱東西宮衛尉,今衆辱程将軍,仲孺獨不為李将軍地乎?”灌夫曰:“今日斬頭陷匈,何知程李乎!”坐乃起更衣,稍稍去。
魏其侯去,麾灌夫出。
武安遂怒曰:“此吾驕灌夫罪。
”乃令騎留灌夫。
灌夫欲出不得。
籍福起為謝,案灌夫項令謝。
夫愈怒,不肯謝。
武安乃麾騎縛夫置傳舍,召長史曰:“今日召宗室,有诏。
”劾灌夫罵坐不敬,系居室。
遂按其前事,遣吏分曹逐捕諸灌氏支屬,皆得棄市罪。
魏其侯大媿,為資使賓客請,莫能解。
武安吏皆為耳目,諸灌氏皆亡匿,夫系,遂不得告言武安陰事。
魏其銳身為救灌夫。
夫人谏魏其曰:“灌将軍得罪丞相,與太後家忤,甯可救邪?”魏其侯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
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
”乃匿其家,竊出上書。
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飽事,不足誅。
上然之,賜魏其食,曰:“東朝廷辯之。
” 魏其之東朝,盛推灌夫之善,言其醉飽得過,乃丞相以他事誣罪之。
武安又盛毀灌夫所為橫恣,罪逆不道。
魏其度不可柰何,因言丞相短。
武安曰:“天下幸而安樂無事,蚡得為肺腑,所好音樂狗馬田宅。
蚡所愛倡優巧匠之屬,不如魏其、灌夫日夜招聚天下豪桀壯士與論議,腹诽而心謗,不仰視天而俯畫地,辟倪兩宮間,幸天下有變,而欲有大功。
臣乃不知魏其等所為。
”於是上問朝臣:“兩人孰是?”禦史大夫韓安國曰:“魏其言灌夫父死事,身荷戟馳入不測之吳軍,身被數十創,名冠三軍,此天下壯士,非有大惡,争杯酒,不足引他過以誅也。
魏其言是也。
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細民,家累巨萬,橫恣颍川,淩轹宗室,侵犯骨肉,此所謂‘枝大於本,胫大於股,不折必披’,丞相言亦是。
唯明主裁之。
”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
内史鄭當時是魏其,後不敢堅對。
馀皆莫敢對。
上怒内史曰:“公平生數言魏其、武安長短,今日廷論,局趣效轅下駒,吾并斬若屬矣。
”即罷起入,上食太後。
太後亦已使人候伺,具以告太後。
太後怒,不食,曰:“今我在也,而人皆藉吾弟,令我百歲後,皆魚肉之矣。
且帝甯能為石人邪!此特帝在,即錄錄,設百歲後,是屬甯有可信者乎?”上謝曰:“俱宗室外家,故廷辯之。
不然,此一獄吏所決耳。
”是時郎中令石建為上别言兩人事。
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禦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秃翁,何為首鼠兩端?”韓禦史良久謂丞相曰:“君何不自喜?夫魏其毀君,君當免冠解印绶歸,曰‘臣以肺腑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
如此,上必多君有讓,不廢君。
魏其必内愧,杜門齰舌自殺。
今人毀君,君亦毀人,譬如賈豎女子争言,何其無大體也!”武安謝罪曰:“争時急,不知出此。
” 於是上使禦史簿責魏其所言灌夫,頗不雠,欺謾。
劾系都司空。
孝景時,魏其常受遺诏,曰“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
及系,灌夫罪至族,事日急,諸公莫敢複明言於上。
魏其乃使昆弟子上書言之,幸得複召見。
書奏上,而案尚書大行無遺诏。
诏書獨藏魏其家,家丞封。
乃劾魏其矯先帝诏,罪當棄市。
五年十月,悉論灌夫及家屬。
魏其良久乃聞,聞即恚,病痱,不食欲死。
或聞上無意殺魏其,魏其複食,治病,議定不死矣。
乃有蜚語為惡言聞上,故以十二月晦論棄市渭城。
其春,武安侯病,專呼服謝罪。
使巫視鬼者視之,見魏其、灌夫共守,欲殺之。
竟死。
子恬嗣。
元朔三年,武安侯坐衣襜褕入宮,不敬。
淮南王安謀反覺,治。
王前朝,武安侯為太尉,時迎王至霸上,謂王曰:“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賢,高祖孫,即宮車晏駕,非大王立當誰哉!”淮南王大喜,厚遺金财物。
上自魏其時不直武安,特為太後故耳。
及聞淮南王金事,上曰:“使武安侯在者,族矣。
” 太史公曰:魏其、武安皆以外戚重,灌夫用一時決筴而名顯。
魏其之舉以吳楚,武安之貴在日月之際。
然魏其誠不知時變,灌夫無術而不遜,兩人相翼,乃成禍亂。
武安負貴而好權,杯酒責望,陷彼兩賢。
嗚呼哀哉!遷怒及人,命亦不延。
衆庶不載,竟被惡言。
嗚呼哀哉!禍所從來矣! ○史記-遊俠列傳 韓子曰:“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
”二者皆譏,而學士多稱於世雲。
至如以術取宰相卿大夫,輔翼其世主,功名俱著於春秋,固無可言者。
及若季次、原憲,闾巷人也,讀書懷獨行君子之德,義不苟合當世,當世亦笑之。
故季次、原憲終身空室蓬戶,褐衣疏食不厭。
死而已四百馀年,而弟子志之不倦。
今遊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
且緩急,人之所時有也。
太史公曰:昔者虞舜窘於井廪,伊尹負於鼎俎,傅說匿於傅險,呂尚困於棘津,夷吾桎梏,百裡飯牛,仲尼畏匡,菜色陳、蔡。
此皆學士所謂有道仁人也,猶然遭此菑,況以中材而涉亂世之末流乎?其遇害何可勝道哉! 鄙人有言曰:“何知仁義,已飨其利者為有德。
”故伯夷醜周,餓死首陽山,而文武不以其故貶王;跖、蹻暴戾,其徒誦義無窮。
由此觀之,“竊鈎者誅,竊國者侯,侯之門仁義存”,非虛言也。
今拘學或抱咫尺之義,久孤於世,豈若卑論侪俗,與世沈浮而取榮名哉!而布衣之徒,設取予然諾,千裡誦義,為死不顧世,此亦有所長,非苟而已也。
故士窮窘而得委命,此豈非人之所謂賢豪間者邪?誠使鄉曲之俠,予季次、原憲比權量力,效功於當世,不同日而論矣。
要以功見言信,俠客之義又曷可少哉! 古布衣之俠,靡得而聞已。
近世延陵、孟嘗、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親屬,藉於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賢者,顯名諸侯,不可謂不賢者矣。
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埶激也。
至如闾巷之俠,脩行砥名,聲施於天下,莫不稱賢,是為難耳。
然儒、墨皆排擯不載。
自秦以前,匹夫之俠,湮滅不見,餘甚恨之。
以餘所聞,漢興有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之徒,雖時扞當世之文罔,然其私義廉絜退讓,有足稱者。
名不虛立,士不虛附。
至如朋黨宗彊比周,設财役貧,豪暴侵淩孤弱,恣欲自快,遊俠亦醜之。
餘悲世俗不察其意,而猥以朱家、郭解等令與暴豪之徒同類而共笑之也。
魯朱家者,與高祖同時。
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
所藏活豪士以百數,其馀庸人不可勝言。
然終不伐其能,歆其德,諸所嘗施,唯恐見之。
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
家無馀财,衣不完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
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私。
既陰脫季布将軍之阸,及布尊貴,終身不見也。
自關以東,莫不延頸願交焉。
楚田仲以俠聞,喜劍,父事朱家,自以為行弗及。
田仲已死,而雒陽有劇孟。
周人以商賈為資,而劇孟以任俠顯諸侯。
吳楚反時,條侯為太尉,乘傳車将至河南,得劇孟,喜曰:“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
”天下騷動,宰相得之若得一敵國雲。
劇孟行大類朱家,而好博,多少年之戲。
然劇孟母死,自遠方送喪蓋千乘。
及劇孟死,家無馀十金之财。
而符離人王孟亦以俠稱江淮之間。
是時濟南瞷氏、陳周庸亦以豪聞,景帝聞之,使使盡誅此屬。
其後代諸白、梁韓無辟、陽翟薛兄、陝韓孺紛紛複出焉。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許負外孫也。
解父以任俠,孝文時誅死。
解為人短小精悍,不飲酒。
少時陰賊,慨不快意,身所殺甚衆。
以軀借交報仇,藏命作奸剽攻,休乃鑄錢掘冢,固不可勝數。
適有天幸,窘急常得脫,若遇赦。
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為俠益甚。
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陰賊著於心,卒發於睚眦如故雲。
而少年慕其行,亦辄為報仇,不使知也。
解姊子負解之勢,與人飲,使之嚼。
非其任,彊必灌之。
人怒,拔刀刺殺解姊子,亡去。
解姊怒曰:“以翁伯之義,人殺吾子,賊不得。
”棄其屍於道,弗葬,欲以辱解。
解使人微知賊處。
賊窘自歸,具以實告解。
解曰:“公殺之固當,吾兒不直。
”遂去其賊,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諸公聞之,皆多解之義,益附焉。
解出入,人皆避之。
有一人獨箕倨視之,解遣人問其名姓。
客欲殺之。
解曰:“居邑屋至不見敬,是吾德不脩也,彼何罪!”乃陰屬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踐更時脫之。
”每至踐更,數過,吏弗求。
怪之,問其故,乃解使脫之。
箕踞者乃肉袒謝罪。
少年聞之,愈益慕解之行。
雒陽人有相仇者,邑中賢豪居間者以十數,終不聽。
客乃見郭解。
解夜見仇家,仇家曲聽解。
解乃謂仇家曰:“吾聞雒陽諸公在此間,多不聽者。
今子幸而聽解,解柰何乃從他縣奪人邑中賢大夫權乎!”乃夜去,不使人知,曰:“且無用,待我去,令雒陽豪居其間,乃聽之。
” 解執恭敬,不敢乘車入其縣廷。
之旁郡國,為人請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厭其意,然後乃敢嘗酒食。
諸公以故嚴重之,争為用。
邑中少年及旁近縣賢豪,夜半過門常十馀車,請得解客舍養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貧,不中訾,吏恐,不敢不徙。
衛将軍為言:“郭解家貧不中徙。
”上曰:“布衣權至使将軍為言,此其家不貧。
”解家遂徙。
諸公送者出千馀萬。
轵人楊季主子為縣掾,舉徙解。
解兄子斷楊掾頭。
由此楊氏與郭氏為仇。
解入關,關中賢豪知與不知,聞其聲,争交驩解。
解為人短小,不飲酒,出未嘗有騎。
已又殺楊季主。
楊季主家上書,人又殺之阙下。
上聞,乃下吏捕解。
解亡,置其母家室夏陽,身至臨晉。
臨晉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關。
籍少公已出解,解轉入太原,所過辄告主人家。
吏逐之,迹至籍少公。
少公自殺,口絕。
久之,乃得解。
窮治所犯,為解所殺,皆在赦前。
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譽郭解,生曰:“郭解專以奸犯公法,何謂賢!”解客聞,殺此生,斷其舌。
吏以此責解,解實不知殺者。
殺者亦竟絕,莫知為誰。
吏奏解無罪。
禦史大夫公孫弘議曰:“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眦殺人,解雖弗知,此罪甚於解殺之。
當大逆無道。
”遂族郭解翁伯。
自是之後,為俠者極衆,敖而無足數者。
然關中長安樊仲子,槐裡趙王孫,長陵高公子,西河郭公仲,太原鹵公孺,臨淮兒長卿,東陽田君孺,雖為俠而逡逡有退讓君子之風。
至若北道姚氏,西道諸杜,南道仇景,東道趙他、羽公子,南陽趙調之徒,此盜跖居民間者耳,曷足道哉!此乃鄉者朱家之羞也。
太史公曰: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
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
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戲,惜哉! ○漢書-霍光傳 霍光字子孟,票騎将軍去病弟也。
父中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皃私通而生去病。
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
久之,少皃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為皇後,去病以皇後姊子貴幸。
既壯大,乃自知父為霍中孺,未及求問。
會為票騎将軍擊匈奴,道出河東,河東太守郊迎,負弩矢先驅,至平陽傳舍,遣吏迎霍中孺。
中孺趨入拜谒,将軍迎拜,因跪曰:“去病不早自知為大人遺體也。
”中孺扶報叩頭,曰:“老臣得托命将軍,此天力也。
”去病大為中孺買田宅、奴婢而去。
還,複過焉,乃将光西至長安,時年十餘歲,任光為郎,稍遷諸曹、侍中。
去病死後,光為奉車都尉、光祿大夫,出則奉車,入侍左右,出入禁闼二十餘年,小心謹慎,未嘗有過,甚見親信。
征和二年,衛太子為江充所敗,而燕王旦、廣陵王胥皆多過失。
是時,上年老,寵姬鈎弋趙婕妤有男,上心欲以為嗣,命大臣輔之。
察群臣唯光任大重,可屬社稷。
上乃使黃門畫者畫周公負成王朝諸侯以賜光。
後元二年春,上遊五柞宮,病笃,光涕泣問曰:“如有不諱,誰當嗣者?”上曰:“君未谕前畫意邪?立少子,君行周公之事。
”光頓首讓曰:“臣不如金日磾。
”日磾亦曰:“臣外國人,不如光。
”上以光為大司馬大将軍,日磾為車騎将軍,及太仆上官桀為左将軍,搜粟都尉桑弘羊為禦史大夫,皆拜卧内床下,受遺诏輔少主。
明日,武帝崩,太子襲尊号,是為孝昭皇帝。
帝年八歲,政事一決于光。
先是,後元元年,侍中仆射莽何羅與弟重合侯通謀為逆,時,光與金日磾、上官桀等共誅之,功未錄。
武帝病,封玺書曰:“帝崩發書以從事。
”遺诏封金日磾為秺侯,上官桀為安陽侯,光為博陸侯,皆以前捕反者功封。
時,衛尉王莽子男忽侍中,揚語曰:“帝崩,忽常在左右,安得遺诏封三子事!群兒自相貴耳。
”光聞之,切讓王莽,莽鸩殺忽。
光為人沉靜詳審,長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須髯。
每出入下殿門,止進有常處,郎仆射竊識視之,不失尺寸,其資性端正如此。
初輔幼主,政自己出,天下想聞其風采。
殿中嘗有怪,一夜群臣相驚,光召尚符玺郎,郎不肯授光。
光欲奪之,郎按劍曰:“臣頭可得,玺不可得也!”光甚誼之。
明日,诏增此郎秩二等。
衆庶莫不多光。
光與左将軍桀結婚相親,光長女為桀子安妻。
有女年與帝相配,桀因帝姊鄂邑蓋主内安女後宮為婕妤,數月立為皇後。
父安為票騎将軍,封桑樂侯。
光時休沐出,桀辄入代光決事。
桀父子既尊盛,而德長公主。
公主内行不修,近幸河間丁外人。
桀、安欲為外人求封,幸依國家故事以列侯尚公主者,光不許。
又為外人求光祿大夫,欲令得召見,又不許。
長主大以是怨光。
而桀、安數為外人求官爵弗能得,亦慚。
自先帝時,桀已為九卿,位在光右。
及父子并為将軍,有椒房中宮之重,皇後親安女,光乃其外祖,而顧專制朝事,繇是與光争權。
燕王旦自以昭帝兄,常懷怨望。
及禦史大夫桑弘羊建造酒榷、鹽鐵,為國興利,伐其功,欲為子弟得官,亦怨恨光。
于是蓋主、上官桀、安及弘羊皆與燕王旦通謀,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光出都肄郎羽林,道上稱跸,太官先置。
”又引:“蘇武前使匈奴,拘留二十年不降,還乃為典屬國,而大将軍長史敞亡功為搜粟都尉,又擅調益莫府校尉。
光專權自恣,疑有非常。
臣旦願歸符玺,入宿衛,察奸臣變。
”候司光出沐日奏之。
桀欲從中下其事,桑弘羊當與諸大臣共執退光。
書奏,帝不肯下。
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不入。
上問:“大将軍安在?”左将軍桀時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
”有诏召大将軍。
光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将軍冠。
朕知是書詐也,将軍亡罪。
”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将軍之廣明都郎,屬耳;調校尉以來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将軍為非,不須校尉。
”是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而上書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懼,白上小事不足遂,上不聽。
後桀黨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
”自是桀等不敢複言,乃謀令長公主置酒請光,伏兵格殺之,因廢帝,迎立燕王為天子。
事發覺,光盡誅桀、安、弘羊、外人宗族。
燕王、蓋主皆自殺。
光威震海内。
昭帝既冠,遂委任光,訖十三年,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元平元年,昭帝崩,亡嗣。
武帝六男獨有廣陵王胥在,群臣議所立,鹹特廣陵王。
王本以行失道,先帝所不用。
光内不自安。
郎有上書言:“周太王廢太伯立王季,文王舍伯邑考立武王,唯在所宜,雖廢長立少可也。
廣陵王不可以承宗廟。
”言合光意。
光以其書視丞相敞等,擢郎為九江太守,即日承皇太後诏,遣行大鴻胪事少府樂成、宗正德、光祿大夫吉、中郎将利漢迎昌邑王賀。
賀者,武帝孫,昌邑哀王子也。
既至,即位,行淫亂。
光憂懑,獨以問所親故吏大司農田延年。
延年曰:“将軍為國柱石,審此人不可,何不建白太後,更選賢而立之?”光曰:“今欲如是,于古嘗有此不?”延年曰:“伊尹相殷,廢太甲以安宗廟,後世稱其忠。
将軍若能行此,亦漢之伊尹也。
”光乃引延年給事中,陰與車騎将軍張安世圖計,遂召丞相、禦史、将軍、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會議未央宮。
光曰:“昌邑王行昏亂,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驚鄂失色,莫敢發言,但唯唯而已。
田延年前,離席按劍,曰:“先帝屬将軍以幼孤,寄将軍以天下,以将軍忠賢能安劉氏也。
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傾,且漢之傳谥常為孝者,以長有天下,令宗廟血食也。
如令漢家絕祀,将軍雖死,何面目見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議,不得旋踵。
群臣後應者,臣請劍斬之。
”光謝曰:“九卿責光是也。
天下匈匈不安,光當受難。
”于是議者皆叩頭,曰:“萬姓之命在于将軍,唯大将軍令。
” 光即與群臣俱見白太後,具陳昌邑王不可以承宗廟狀。
皇太後乃車駕幸未央承明殿,诏諸禁門毋内昌邑群臣。
王入朝太後還,乘辇欲歸溫室,中黃門宦者各持門扇,王入,門閉,昌邑群臣不得入。
王曰:“何為?”大将軍跪曰:“有皇太後诏,毋内昌邑群臣。
”王曰:“徐之,何乃驚人如是!”光使盡驅出昌邑群臣,置金馬門外。
車騎将軍安世将羽林騎收縛二百餘人,皆送廷尉诏獄。
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
光敕左右:“謹宿衛,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
”王尚未自知當廢,謂左右:“我故群臣從官安得罪,而大将軍盡系之乎?”頃之,有太後诏召王,王聞召,意恐,乃曰:“我安得罪而召我哉!”太後被珠襦,盛服坐武帳中,侍禦數百人皆持兵,其門武士陛戟,陳列殿下。
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聽诏。
光與群臣連名奏王,尚書令讀奏曰: 丞相臣敞、大司馬大将軍臣光、車騎将軍臣安世、度遼将軍臣明友、前将軍臣增、後将軍臣充國、禦史大夫臣誼、宜春侯臣譚、當塗侯臣聖、随桃侯臣昌樂、杜侯臣屠耆堂、太仆臣延年,太常臣昌、大司農臣延年、宗正臣德、少府臣樂成、廷尉臣光,執金吾臣延壽、大鴻胪臣賢、左馮翊臣廣明、右扶風臣德、長信少府臣嘉、典屬國臣武、京輔都尉臣廣漢、司隸校尉臣辟兵、諸吏文學光祿大夫臣遷、臣畸、臣吉、臣賜、臣管、臣勝、臣梁、臣長幸、臣夏侯勝、太中大夫臣德、臣卬昧死言皇太後陛下:臣敞等頓首死罪。
天子所以永保宗廟總一海内者,以慈孝、禮誼、賞罰為本。
孝昭皇帝早棄天下,亡嗣,臣敞等議,禮曰“為人後者為之子也”,昌邑王宜嗣後,遣宗正、大鴻胪、光祿大夫奉節使征昌邑王典喪。
服斬縗,亡悲哀之心,廢禮誼,居道上不素食,使從官略女子載衣車,内所居傳舍。
始至谒見,立為皇太子,常私買雞豚以食。
受皇帝信玺、行玺大行前,就次發玺不封。
從官更持節,引内昌邑從官驺宰官奴二百餘人,常與居禁闼内敖戲。
自之符玺取節十六,朝暮臨,令從官更持節從。
為書曰:“皇帝問侍中君卿:使中禦府令高昌奉黃金千斤,賜君卿取十妻。
”大行在前殿,發樂府樂器,引内昌邑樂人,擊鼓歌吹作俳倡。
會下還,上前殿,擊鐘磬,召内泰壹宗廟樂人辇道牟首,鼓吹歌舞,悉奏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