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奏議之屬二

關燈
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驽鈍,攘除奸兇,興複漢室,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于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祎、允之任也。

    願陛下托臣以讨賊興複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責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以谘诹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诏。

    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高堂隆-谏明帝疏 蓋“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财”。

    然則士民者,乃國家之鎮也;谷帛者,乃士民之命也。

    谷帛非造化不育,非人力不成。

    是以帝耕以勸農,後桑以成服,所以昭事上帝,告虔報施也。

    昔在伊唐,世值陽九厄運之會,洪水滔天,使鲧治之,績用不成,乃舉文命,随山刊木,前後曆年二十二載。

    災眚之甚,莫過於彼,力役之興,莫久於此,堯、舜君臣,南面而已。

    禹敷九州,庶士庸勳,各有等差,君子小人,物有服章。

    今無若時之急,而使公卿大夫并與厮徒共供事役,聞之四夷,非嘉聲也,垂之竹帛,非令名也。

    是以有國有家者,近取諸身,遠取諸物,妪煦養育,故稱“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今上下勞役,疾病兇荒,耕稼者寡,饑馑薦臻,無以卒歲;宜加愍恤,以救其困。

     臣觀在昔書籍所載,天人之際,未有不應也。

    是以古先哲王,畏上天之明命,循陰陽之逆順,矜矜業業,惟恐有違。

    然後治道用興,德與神符,災異既發,懼而脩政,未有不延期流祚者也。

    爰及末葉,闇君荒主,不崇先王之令軌,不納正士之直言,以遂其情志,恬忽變戒,未有不尋踐禍難,至於颠覆者也。

     天道既著,請以人道論之。

    夫六情五性,同在於人,嗜欲廉貞,各居其一。

    及其動也,交争于心。

    欲強質弱,則縱濫不禁;精誠不制,則放溢無極。

    夫情之所在,非好則美,而美好之集,非人力不成,非谷帛不立。

    情苟無極,則人不堪其勞,物不充其求。

    勞求并至,将起禍亂。

    故不割情,無以相供。

    仲尼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由此觀之,禮義之制,非苟拘分,将以遠害而興治也。

     今吳、蜀二賊,非徒白地小虜、聚邑之寇,乃據險乘流,跨有士衆,僣号稱帝,欲與中國争衡。

    今若有人來告,權、禅并脩德政,複履清儉,輕省租賦,不治玩好,動咨耆賢,事遵禮度。

    陛下聞之,豈不惕然惡其如此,以為難卒讨滅,而為國憂乎?若使告者曰,彼二賊并為無道,崇侈無度,役其士民,重其徵賦,下不堪命,籲嗟日甚。

    陛下聞之,豈不勃然忿其困我無辜之民,而欲速加之誅,其次,豈不幸彼疲弊而取之不難乎?苟如此,則可易心而度,事義之數亦不遠矣。

     且秦始皇不築道德之基,而築阿房之宮,不憂蕭牆之變,而脩長城之役。

    當其君臣為此計也,亦欲立萬世之業,使子孫長有天下,豈意一朝匹夫大呼,而天下傾覆哉?故臣以為使先代之君知其所行必将至於敗,則弗為之矣。

    是以亡國之主自謂不亡,然後至於亡;賢聖之君自謂将亡,然後至於不亡。

    昔漢文帝稱為賢主,躬行約儉,惠下養民,而賈誼方之,以為天下倒懸,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歎息者三。

    況今天下彫弊,民無儋石之儲,國無終年之畜,外有強敵,六軍暴邊,内興土功,州郡騷動,若有寇警,則臣懼版築之士不能投命虜庭矣。

     又,将吏奉祿,稍見折減,方之於昔,五分居一;諸受休者又絕廪賜,不應輸者今皆出半:此為官入兼多於舊,其所出與參少於昔。

    而度支經用,更每不足,牛肉小賦,前後相繼。

    反而推之,凡此諸費,必有所在。

    且夫祿賜谷帛,人主所以惠養吏民而為之司命者也,若今有廢,是奪其命矣。

    既得之而又失之,此生怨之府也。

    周禮,大府掌九賦之财,以給九式之用,入有其分,其所,不相幹乘而用各足。

    各足之後,乃以式貢之馀,供王玩好。

    又上用财,必考于司會。

    今陛下所與共坐廊廟治天下者,非三司九列,則台閣近臣,皆腹心造膝,宜在無諱。

    若見豐省而不敢以告,從命奔走,惟恐不勝,是則具臣,非鲠輔也。

    昔李斯教秦二世曰:“為人主而不恣睢,命之曰天下桎梏。

    ”二世用之,秦國以覆,斯亦滅族。

    是以史遷議其不正谏,而為世誡。

     ○劉琨-勸進表 建興五年,三月癸未朔,十八日辛醜,使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河北、并、冀、幽三州諸軍事、領護軍匈奴中郎将司空,并州刺史廣武侯臣琨。

    使持節侍中,都督冀州諸軍事,撫軍大将軍,冀州刺史,左賢王渤海公臣磾。

    頓首死罪上書: 臣琨、臣磾,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聞天生蒸人,樹之以君,所以對越天地,司牧黎元。

    聖帝明王,鑒其若此。

    知天地不可以乏飨,故屈其身以奉之。

    知黎元不可以無主,故不得已而臨之。

    社稷時難,則戚藩定其傾;郊廟或替,則宗哲纂其祀。

    所以弘振遐風,式固萬世,三五以降,靡不由之。

     臣琨臣殚,頓首頓首!死罪死罪!伏惟高祖宣皇帝,肇基景命。

    世祖武皇帝,遂造區夏,三葉重光,四聖繼軌,惠澤侔於有虞,蔔年過於周氏。

    自元康以來,艱禍繁興,永嘉之際,氛厲彌昏,宸極失禦,登遐醜裔。

    國家之危,有若綴旒。

    賴先後之德,宗廟之靈,皇帝嗣建,舊物克甄,誕授欽明,服膺聰哲。

    玉質幼彰,金聲夙振。

    冢宰攝其綱,百辟輔其治,四海想中興之美,群生懷來蘇之望。

    不圖天不悔禍,大災薦臻,國未忘難,寇害尋興。

    逆胡劉曜,縱逸西都,敢肆犬羊,淩虐天邑。

    臣等奉表使還,仍承西朝,以去年十一月不守,主上幽劫,複沈虜庭,神器流離,再辱荒逆。

    臣每覽史籍,觀之前載,厄運之極,古今未有。

    苟在食土之毛,含氣之類,莫不叩心絕氣,行号巷哭。

    況臣等荷寵三世,位廁鼎司,承問震惶,精爽飛越,且悲且惋,五情無主,舉哀朔垂,上下泣血。

     臣琨、臣磾,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聞昏明疊用,否泰相濟,天命未改,曆數有歸,或多難以固邦國,或殷憂以啟聖明。

    齊有無知之禍,而小白為五伯之長;晉有骊姬之難,而重耳主諸侯之盟。

    社稷靡安,必将有以扶其危;黔首幾絕,必将有以繼其緒。

    伏惟陛下玄德通於神明,聖姿合於兩儀,應命代之期,紹千載之運。

    夫符瑞之表,天人有徵,中興之兆,圖識垂典。

    自京畿隕喪,九服崩離,天下嚣然,無所歸懷。

    雖有夏之遘夷羿,宗姬之離犬戎,蔑以過之。

    陛下撫甯江左,奄有舊吳,柔服以德,伐叛以刑,抗明威以攝不類,杖大順以肅宇内。

    純化既敷,則率土宅心,義風既暢,則遐方企踵。

    百揆時叙于上,四門穆穆于下。

    昔少康之隆,夏訓以為美談;宣王之興,周詩以為休詠。

    況茂勳格于皇天,清輝光于四海!蒼生颙然,莫不欣戴!聲教所加,願為臣妾者哉!且宣皇之胤,惟有陛下,億兆攸歸,曾無與二。

    天祚大晉,必将有主,主晉祀者,非陛下而誰?是以迩無異言,遠無異望。

    讴歌者無不吟詠徽猷,獄訟者無不思于聖德。

    天地之際既交,華裔之情允洽。

    一角之獸,連理之木,以為休徵者,蓋有百數;冠帶之倫,要荒之衆,不謀而同辭者,動以萬計。

    是以臣等敢考天地之心,因函夏之趣,昧死以上尊号。

    原陛下存舜、禹至公之情,狹巢,由抗矯之節,以社稷為務,不以小行為先,以黔首為憂,不以克讓為事。

    上以慰宗廟乃顧之懷,下以釋普天傾首之望。

    則所謂生繁華於枯荑,育豐肌於朽骨。

    神人獲安,無不幸甚! 臣琨、臣磾,頓首頓首!死罪死罪!臣聞尊位不可久虛,萬機不可久曠。

    虛之一日,則尊位以殆,曠之浃辰,則萬機以亂。

    方今锺百王之季,當陽九之會,狡寇窺窬,伺國瑕隙。

    齊人波蕩,無所系心,安可以廢而不恤哉?陛下雖欲逡巡,其若宗廟何,其若百姓何?昔惠公虜秦,晉國震駭。

    呂郤之謀,欲立子圉,外以絕敵人之志,内以固阖境之情。

    故曰:喪君有君,群臣輯穆,好我者勸,惡我者懼。

    前事之不忘,後代之元龜也。

    陛下明并日月,無幽不燭,深謀遠慮,出自胸懷。

    不勝犬馬憂國之情,遲睹人神開泰之路。

    是以陳其乃誠,布之執事。

    臣等各忝守方任,職在遐外,不得陪列阙庭,共觀盛禮,踴躍之懷,南望罔極。

    謹上。

    臣琨謹遣兼左長史,右司馬臣溫峤,主簿臣辟闾訓。

    臣磾遣散騎常侍、征虜将軍、清河太守領右長史、高平亭侯臣榮劭,輕車将軍、關内侯臣郭穆奉表。

    臣琨、臣磾等頓首頓苜,死罪死罪! ○江式-文字源流表 臣聞伏羲氏作而八卦形其畫,軒轅氏興而靈龜彰其彩。

    古史倉颉覽二象之爻,觀鳥獸之迹,别創文字,以代結繩,用書契以維事。

    宣之王迹,則百工以叙;載之方冊,則萬品以明。

    迄于三代,厥體頗異,雖依類取制,未能殊倉氏矣。

    故《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以六書: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聲,四曰會意,五曰轉注,六曰假借。

    蓋是史颉之遺法。

    及宣王太史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同或異,時人即謂之籀書。

    孔子修《六經》,左丘明述《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後七國殊軌,文字乖别。

    暨秦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蠲罷不合秦文者。

    斯作《倉颉篇》,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式,頗有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于是秦燒經書,滌除舊典,官獄繁多,以趣約易,始用隸書,古文由此息矣。

    隸書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

    世人以邈徒隸,即謂之隸書。

    故秦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符書,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尉律學,複教以籀書,又習八體,試之課最,以為尚書史。

    書省字不正,辄舉劾焉。

    又有草書,莫知誰始,其形書雖無厥誼,亦是一時之變通也。

    孝宣時,召通《倉颉》讀者,獨張敞從受之。

    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時,征禮等百餘人說文字于未央宮中,以禮為小學元士。

    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

    及亡新居攝,自以運應制作,大司馬甄豐校文字之部,頗改定古文。

    時有六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三曰篆書,雲小篆也;四曰佐書,秦隸書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所以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尚書》、《春秋》、《論語》、《孝經》也。

    又北平侯張倉獻《春秋左氏傳》,書體與孔氏相類,即前代之古文矣。

    後漢郎中扶風曹喜号曰工篆,小異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後學,皆其法也。

    又诏侍中賈逵修理舊文,殊藝異術,王教一端,苟有可以加于國者,靡不悉集。

    逵即汝南許慎古學之師也。

    後慎嗟時人之好奇,歎俗儒之穿鑿,故撰《說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終亥,各有部屬,可謂類聚群分,雜而不越,文質彬彬,最可得而論也。

    左中郎将陳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為古今雜形,诏于太學立石碑,刊載《五經》,題書楷法,多是邕書也。

    後開鴻都,書畫奇能,莫不雲集。

    時諸方獻篆,無出邕者。

     魏初,博士清河張揖著《埤倉》、《廣雅》、《古今字诂》。

    究諸《埤》、《廣》,綴拾遺漏,增長事類,抑亦于文為益者。

    然其《字诂》,方之許篇,古今體用,或得或失。

    陳留邯鄲淳亦與揖同,博開古藝,特善《倉》、《雅》。

    許氏字指、八體、六書,精究閑理,有名于揖。

    以書教諸皇子。

    又建《三字石經》于漢碑西,其文蔚煥,三體複宣。

    校之《說文》,篆、隸大同,而古字少異。

    又有京兆韋誕、河東衛觊二家,并号能篆。

    當時台觀榜題,寶器之銘,悉是誕書。

    鹹傳之子孫,世稱其妙。

    晉世義陽王典祠令任城呂忱表上《字林》六卷,尋其況趣,附托許慎《說文》,而按偶章句,隐别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隸,不差篆意也。

    忱弟靜别放故左校令李登《聲類》之法,作《韻集》五卷,使宮、商、角、徵、羽各為一篇,而文字與兄便是魯、衛,音讀楚、夏,時有不同。

    皇魏承百王之季,紹五運之緒。

    世易風移,文字改變,篆形謬錯,隸體失真。

    俗學鄙習,複加虛造。

    巧談辯士,以意為疑,炫惑于時,難以厘改。

    乃曰:追來為歸,巧言為辯,小免為<需免>,神嵒為蠶。

    如斯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書、史籀《大篆》、許氏《說文》、《石經》三字也。

    凡所關古,莫不惆怅焉。

    嗟夫!文字者六籍之宗,王教之始,前人所以垂今,今人所以識古。

     臣六世祖瓊,家世陳留,往晉之初,與從父兄俱受學于衛觊,古篆之法,《倉》、《雅》、《方言》、《說文》之誼,當時并收善譽。

    而祖遇洛陽之亂,避地河西,數世傳習,斯業所以不墜也。

    世祖太延中,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歸國,奉獻五世傳掌之書,古篆八體之法。

    時蒙褒錄,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業。

     暨臣闇短,識學庸薄,漸漬家風,有忝無顯。

    是藉六世之資,奉遵祖考之訓,竊慕古人之軌,企踐儒門之轍。

    求撰集古來文字,以許慎《說文》為主,及孔氏《尚書》、《五經音注》、《籀篇》、《爾雅》、《三倉》、《凡将》、《方言》、《通俗文》、祖文宗《埤倉》、《廣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經》、《字林》、《韻集》、諸賦文字有六書之誼者,以類編聯,文無複重,統為一部。

    其古籀、奇惑、俗隸諸體,鹹使班于篆下,各有區别。

    诂訓假借之誼,佥随文而解;音讀楚、夏之聲,并逐字而注。

    其所不知者,則阙如也。

    脫蒙遂許,冀省百氏之觀,而同文字之域。

    [典書秘書所須之書,乞垂敕給;并學士五人嘗習文字者,助臣披覽;書生各五人,專令抄寫。

    侍中、黃門、國子祭酒一月一監,誣議疑隐,庶無纰缪。

    所撰名目,伏聽明旨。

    ] ○陸贽-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 内侍朱冀甯奉宣聖旨:緣兩河寇賊未平殄,又淮西兇黨攻逼襄城,卿識古知今,合有良策,宜具陳利害封進者。

     臣質性凡鈍,聞見陋狹,幸因乏使,簪組升朝。

    薦承過恩,文學入侍,每自奮勵,思酬獎遇,感激所至,亦能忘身。

    但以越職幹議,典制所禁,未信而言,聖人不尚。

    是以循循默默,屍居榮近,日日以愧,自春徂秋,心雖懷憂,言不敢發,此臣之罪也,亦臣之分也。

    陛下天縱聖德,神授英謀,明照八表,思周萬務,猶慮阙漏,下詢刍荛,此堯舜舍已從人,好問而好察迩言之意也。

    臣每讀前史,見開說納忠之士,乃有泣血碎首,牽裾斷鞅者,皆以進議見拒,懇誠激忠,遂至發憤逾禮而不能自止故也。

    況今勢有危迫,事有機宜,當聖主開懷訪納之時,無昔人逆鱗颠沛之患,傥又上探微旨,慮匪悅聞,傍懼貴臣,将為沮議,首尾憂畏,前後顧瞻,是乃偷合苟容之徒,非有扶危救亂之意,此愚臣之所痛心切齒於既往,是以不忍複躬行於當世也。

    心蘊忠憤,固願披陳,職居禁闱,當備顧問。

    承問而對,臣之職也;寫誠無隐,臣之忠也。

    謹具件如後,惟明主循省而備慮之,豈直微臣獨荷容納之恩,實億兆之幸,社稷之福也。

    臣本書生,不習戎事。

    竊惟霍去病,漢将之良者也。

    每言行師用軍之道,“顧方略何如耳,不在學古兵法。

    ”是知兵法者無他,見其情而通其變,則得失可辯,成敗可知。

    古人所以坐籌樽俎之間,制勝千裡之外者,得此道也。

    臣才不逮古人,而頗窺其意,是敢承诏不默,辄陳狂愚。

    伏以克敵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将非其人者,兵雖衆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将雖材不為用。

    兵不足恃,與無兵同;将不為用,與無将同。

    将不能使兵,國不能馭将,非止費财玩寇之弊,亦有不戢自焚之災。

    自昔禍亂之興,何嘗不由於此。

    今兩河淮西,為叛亂之帥者,獨四五兇人而巳。

    尚恐其中或有傍遭诖誤,内蓄危疑,蒼黃失圖,勢不得止,亦未必皆是處心積慮,果為奸逆,以僭帝稱王者也。

    況其馀衆,蓋并脅從,苟知全生,豈願為惡。

     若招攜以法,悔禍以誠,使來者必安,安者必久,斯道積著人誰不懷?縱有野心難馴,臣知其從化者必過半矣。

    舞幹苗格,豈獨虛言?假使四五兇渠俱禀枭鸱之性,其下,同惡,複有十百相從,是皆卒伍庸流,茸下品。

    其志好不過聲色财貨之樂,其材用不過蹴リ距踴之能,其約從締交,則疊相侮詐,以為智謀;其禦衆使人,則例質妻孥,以為術數。

    斯乃盜竊偷安之伍,非有奸雄特異之資。

    以陛下英神,志期平壹,君臣之勢不類,逆順之理不侔,形勢之大小不倫,師徒之衆寡不敵。

    然尚曠歲持久,老師費财,加算不止於舟車,徵卒殆窮於閩濮。

    笞肉捶骨,呻吟裡闾,送父别夫,号呼道路,杼柚已空,興發巳殚,而将帥者,尚曰财不足,兵不多,此微臣所以千慮百思,而不悟其理也。

    未審陛下嘗徵其說、察其由乎?股肱之臣,日月獻納,複為陛下察其事乎?臣愚無知,實所深惑,遂乃過為臆度,辄肆讨論。

    以為克敵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

     将非其人者,兵雖衆不足恃;操失其柄者,将雖材不為用。

    今以陛下效其明聖,群帥畏威,雖萬無此虞,然亦不可不試省察也。

    陛下若謂臣此說蓋虛體耳,不足徵焉,臣請複為陛下效其明徵,以實前說。

    田悅唱亂之始,氣盛力全,恒、趙、青、齊,疊為唇齒。

    陛下特诏馬燧,委之專征,抱真、李,聲勢相援。

    于時士吏畏法,将帥感恩,俱蘊勝殘盡敵之試,未有争功邀利之釁,故能累摧堅陣,深抵窮巢,元惡幸脫於俘囚,兇徒幾盡於鋒刃。

    臣故曰克敵之要,在乎将得其人;馭将之方,在乎操得其柄,此其明效也。

    田悅既敗,力屈勢窮,且皆離心,莫有固志,乘我師勝捷之氣,蹑亡虜傷夷之馀,比於前功,難易百倍。

    既而大軍遂駐,遺孽複安,其後饋運日增,師徒日益,於茲再稔,竟不交鋒。

    量兵力則前者寡而今者多;議軍資則前者薄而今者厚;論氣勢則前者新集而今者乘勝;度攻具則前者草創而今者繕完;計兇黨則前者盛而今者殘;揣敵情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