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二·奏議之屬二
關燈
小
中
大
○路溫舒-尚德緩刑書
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骊姬之難,而文公用伯。
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
由是觀之,禍亂之伸,将以開聖人也。
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天下歸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内恕情之肝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
夫繼變化之後,必有異舊之恩,此聖賢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無嗣,大臣‘覽戚,焦心合謀,皆以昌邑尊親,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亂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禍變之故,乃皇天之所以開至聖也。
故大将軍受谕武帝,股肱漢國,披肝膽,決大計,黜亡義,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後宗廟以安,天下鹹甯。
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
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诽謗,遏過者謂之妖言。
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譽谀之聲,日滿于耳,虛美熏心,實禍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賴陛下厚恩,亡金革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
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複生,絕者不可複屬。
《書》曰: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
今治獄吏則不然。
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
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離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
此仁聖之所以傷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内之。
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馀辜。
何則?成練者衆,文緻之罪明也。
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偷為一切,不顧國患。
此世之大賊也。
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
”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
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
此所謂一尚存者也。
臣聞烏鸢之卵不毀,而後鳳皇集;诽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
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澤納污,瑾瑜匿惡,國君含诟。
”唯陛下除诽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谏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寬刑罰,以廢治獄,則太平之風,可興于世,永履和樂,與天亡極,天下幸甚。
○賈捐之-罷珠厓對 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無忌諱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臣聞堯、舜,聖之盛也,禹人聖域而不優,故孔子稱堯曰“大哉”,《韶》曰“盡善”,禹曰“無間”。
以三聖之德,地方不過數千裡,西被流沙,東漸于海,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欲與聲教,則治之,不欲與者,不強治也。
故君臣歌德,含氣之物,各得其宜。
武丁、成土,殷、周之大仁也,然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
是以頌聲并作,視聽之類,鹹樂其生,越裳氏重九譯而獻,此非兵革之所能緻。
及其衰也,南征不還,齊桓救其難,孔子定其文。
以至乎秦,興兵遠攻,貪外虛内,務欲廣地,不慮其害。
然地南不過閩、越,北不過太原,而天下潰畔,禍卒在于二世之末,長城之歌至今未絕。
賴聖漢初興,為百姓請命,平定天下。
至孝文皇帝,闵中國未安,偃武行文,則斷獄數百,民賦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
時有獻千裡馬者,诏曰:“鸾旗在前,屬車在後,吉行日五十裡,師行三十裡,朕乘千裡之馬,獨先安之?”于是還馬,與道裡費,而下诏曰:“朕不受獻也,其令四方毋求來獻。
”當此之時,逸遊之樂絕,奇麗之賂塞,鄭、衛之倡微矣。
夫後宮盛色,則賢者隐處,佞人用事,則诤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故谥為孝文,廟稱太宗。
至孝武皇帝元獰六年,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錢,貫朽而不可校。
乃探平城之事,錄冒頓以來,數為邊害,籍兵厲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連諸國,至于安息,東過碣石,以玄菟、樂浪為郡,北卻匈奴萬裡,更起營塞,制南海以為八郡,則天下斷獄萬數,民賦數百,造鹽鐵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猶不能足。
當此之時,寇賊并起,軍旅數發,父戰死于前,子鬥傷于後,女子乘亭鄣,孤兒号于道,老母寡婦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裡之外。
淮南王盜寫虎符,陰聘名士,關東公孫勇等詐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今天下獨有關東,關東大者,獨有齊、楚,民衆久困,連年流離,離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
人情莫親父母,莫樂夫婦,至嫁妻賣子,法不能禁,義不能止。
此社稷之憂也。
今陛下不忍倡恫之忿,欲驅士衆,擠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饑馑、保全元元也。
《詩》雲“蠢爾蠻荊,大邦為仇”,言聖人起,則後服,中國衰,則先畔,動為國家難。
自古而患之久矣,何況乃複其南方萬裡之蠻乎?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與禽獸無異,本不足郡縣置也。
颛颛獨居一海之中,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人未見虜,戰士自死。
又非獨珠壓有珠犀玳瑁也,棄之不足惜,不擊不損威。
其民譬猶魚鼈,何足貪也! 臣竊以往者羌軍言之,暴師曾未一年,兵出不逾千裡,費四十馀萬萬,大司農錢盡,乃以少府禁錢續之。
夫一隅為不善,費尚如此,況于勞師遠攻,亡土毋功乎?求之往古則不合,施之當今又不便。
臣愚以為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無以為。
願遂棄珠壓,專用恤關東為憂。
○趙充國-陳兵利害書 目竊見騎都尉安國前幸賜書,擇羌人可使使罕,谕告以大軍當至,漢不誅罕,以解其謀。
恩澤甚厚,非臣下所能及。
臣獨私美陛下盛德至計亡已,故遣開豪雕庫,宣天子至德,罕、開之屬,皆聞知明诏。
今先零羌楊玉,此羌之首帥名王,将騎四千,及煎鞏騎五千,阻石山木,候便為寇,罕羌未有所犯。
今置先零,先擊罕,釋有罪,誅亡辜,起壹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
臣聞兵法“攻不足者守有馀”,又曰“善戰者緻人,不緻于人。
”今罕羌欲為敦煌、酒泉寇,宜饬兵馬,練戰士,以須其至。
坐得緻敵之術,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
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發之行攻,釋緻虜之術,而從為虜所緻之道,臣愚以為不便。
先零羌虜,欲為背畔,故與罕、開解仇結約,然其私心不能亡恐漢兵至而罕、開背之也。
臣愚以為其計常欲先赴罕、開之急,以堅其約;先擊罕羌,先零必助之。
今虜馬肥,糧食方饒,擊之恐不能傷害,适使先零得施德于罕羌,堅其約,合其黨。
虜交堅黨合,精兵二萬馀人,迫脅諸小種,附著者稍衆,莫須之屬,不輕得離也。
如是,虜兵寝多,誅之用力數倍,臣恐國家憂累由十年數,不二三歲而已。
臣得蒙天子厚恩,父子俱為顯列。
臣位至上卿,爵為列侯,犬馬之齒七十六,為明诏填溝壑,死骨不朽,亡所顧念。
獨思惟兵利害,至孰悉也,于臣之計,先誅先零已,則罕、開之屬,不煩兵而服矣。
先零已誅,而罕、開不服,涉正月擊之,得計之理,又其時也。
以今進兵,誠不見其利。
唯陛下裁察。
○趙充國-屯田奏三首 【屯田奏一】 臣聞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故舉得于外,則福生于内,不可不慎。
臣所将吏士馬牛食,月用糧谷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
難久不解,徭役不息。
又恐它夷卒有不虞之變,相因并起,為明主憂,誠非素定廟勝之冊。
且羌虜易以計破,難用兵碎也。
故臣愚以為擊之不便。
計度臨羌東至浩宴,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其間郵亭多壞敗者。
臣前部士人山伐材木,大小六萬餘枚,皆在水次。
願罷騎兵,留弛刑應募,及淮陽、汝南步兵與吏士私從者,合凡萬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萬七千三百六十三斛,鹽三百八斛,分屯要害處。
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治湟陋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
田事出,賦人二十畝。
至四月草生,發郡騎及屬國胡騎伉健各千,悴馬什二就草,為田者遊兵。
以充人金城郡,益積畜,省大費。
今大司農所轉谷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
謹上田處及器用簿,唯陛下裁許。
【屯田奏二】 臣聞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
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蠻夷習俗,雖殊于禮義之國,然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死亡,一也。
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于寄托遠遁,骨肉離心,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師罷兵,萬人留日,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
羌虜瓦解,前後降者萬七百餘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
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步兵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緻谷,威德并行,一也。
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衆,以成羌虜相畔之漸,二也。
居民得并田作,不失農業,三也。
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四也。
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臨羌,以視羌虜,揚威武,傳世折沖之具,五也。
以閑暇時,下所伐材,繕治郵亭,充入金城,六也。
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寒之地,離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勝之道,七也。
亡經阻遠追死傷之害,八也。
内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得乘間之勢,九也。
又亡驚動河南大開、小開,使生它變之憂,十也。
治湟陋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信威千裡,從枕席上過師,十一也。
大費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
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臣充國材下,犬馬齒衰,不識長冊,唯明诏博詳公卿議臣采擇。
【屯田奏三】 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
先零羌精兵。
今馀不過七八千人,失地遠客,分散饑凍。
罕、開、莫須又頗暴略其羸弱畜産,畔還者不絕,皆聞天子明令相捕斬之賞。
臣愚以為虜破壞,可日月冀,遠在來春,故曰:兵決可期月而望。
竊見北邊白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馀裡,乘塞列隧,有吏卒數千人,虜數大衆攻之而不能害。
今留步士萬人屯田,地勢平易,多高山遠望之便,部曲相保,為塹壘木樵,校聯不絕,便兵弩,饬鬥具。
烽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
臣愚以為屯田,内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
騎兵雖罷,虜見萬人留田,為必禽之具,其土崩歸德,宜不久矣。
從今盡三月,虜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
又見屯田之土,精兵萬人,終不敢複将其累重還歸故地。
是臣之愚計,所以度虜且必瓦解其處,不戰而自破之冊也。
至于虜小寇盜,時殺人民,其原未可卒禁。
臣聞戰不必勝,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勞衆。
誠令兵出,雖不能滅先零,直能令虜絕不為小寇,則出兵可也。
即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從乘危之勢,往終不見利,空内自罷敝,貶重而自損,非所以視蠻夷也。
又大兵一出,還不可複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徭役複發也。
且匈奴不可不備,烏桓不可不憂。
今久轉運煩費,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臣愚以為不便。
校尉臨衆,幸得承威德,奉厚币,拊循衆羌,谕以明诏,宜皆鄉風。
雖其前辭嘗曰“得亡效五年”,宜亡它心,不足以故出兵。
臣竊自惟念奉诏出塞,引軍遠擊,窮天子之精兵,散車甲于山野,雖無尺寸之功,偷得避慊之便,而亡後咎馀責,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臣幸得奮精兵,讨不義,久留天誅,罪當萬死。
陛下寬仁,未忍加誅,令臣數得孰計。
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誅,昧死陳愚。
唯陛下省察。
○劉向-條災異封事 臣前幸得以骨肉備九卿,奉法不謹,乃複蒙恩。
竊見災異并起,天地失常,征表為國。
欲終不言,念忠臣雖在川畝,猶不忘君,倦倦之義也,況重以骨肉之親,又加以舊恩未報乎?欲竭愚誠,又恐越職,然惟二恩未報,忠臣之義,一抒愚意,退就農畝,死無所恨。
臣聞舜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
衆賢和于朝,則萬物和于野,故《箫韶》九成,而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四海之内,靡不和甯。
及至周文,開基西郊,雜逯衆賢,罔不肅和,崇推讓之風,以銷分争之訟。
文王既沒,周公思慕,歌詠文王之德,其詩曰:“於穆清廟,肅雍顯相。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當此之時,武王、周公繼政,朝臣和于内,萬國歡于外,故盡得其歡心,以事其先祖。
其詩曰:“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言四方皆以和來也。
諸侯和于下,天應報于上,故《周頌》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厘澄”。
厘避,麥也,始白天降。
此皆以和緻和,獲天助也。
下至幽、厲之際,朝廷不和,轉相非怨,詩人疾而憂之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
”衆小在位而從邪議,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詩曰:“歙歙訿々,亦孔之哀。
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
”君子獨處守正,不桡衆枉,勉強以從王事,則反見憎毒讒訴,故其詩曰:“密勿從事,不敢告勞。
無罪無辜,讒口菩菩。
”當是之時,日月薄蝕而無光,其詩曰:“朔日辛卯,日有蝕之,亦孔之醜。
”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又曰:“日月鞠兇,不用其行;四國無政,不用其良。
”天變見于上,地變動于下,水泉沸騰,山谷易處,其詩曰:“百川沸騰,山冢卒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哀今之人,胡僭莫懲。
”霜降失節,不以其時,其詩曰:“正月繁霜,我心憂傷。
民之訛言,亦孔之将。
”言民以是為非,甚衆大也。
此皆不和、賢不肖易位之所緻也。
自此之後,天下大亂,篡殺殃禍并作,厲王奔彘,幽王見殺。
至乎平王末年,魯隐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離不和,出奔于魯,而《春秋》為諱,不言來奔,傷其禍殃自此始也。
是後尹氏世卿而專恣,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
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陽二,彗星三見,夜常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一,火災十四。
長狄人三國,五石隕墜,六鴉退飛,多麋,有蜮、蜚,鹳鹆來巢者,皆一見。
晝冥晦。
雨木冰。
李、梅冬實。
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殺菽。
大雨雹,雨雪雷霆失序相乘。
水、旱、饑、蟓、螽、螟蜂午并起。
當是時,禍亂辄應,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也。
周室多禍,晉敗其師于貿戎,伐其郊;鄭傷桓王;戎執其使;衛侯朔召不往,齊逆命而助朔;五大夫争權;君更立,莫能正理。
遂至陵夷,不能複興。
由此觀之,和氣緻祥,乖氣緻異。
祥多者其國安,異衆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今陛下開三代之業,招文學之士,優遊寬容,使得并進。
今賢不肖渾淆,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并進。
章交公車,人滿北軍。
朝臣舛午,膠戾乖刺,更相讒訴,轉相是非。
傳授增加,文書紛糾,前後錯謬,毀譽渾亂。
所以營惑耳目,感移心意,不可勝載。
分曹為黨,往往群朋,将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進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亂之機也。
乘治亂之機,未知孰任,而災異數見,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夫乘權藉勢之人,子弟麟集于朝,羽翼陰附者衆,輻辏于前,毀譽将必用以終乖離之咎,是以日月無光,雪霜夏隕,海水沸出,陵容易處,列星失行,皆怨氣之所緻也。
夫遵衰周之軌迹,循詩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緻雅頌,猶卻行而求及前人也。
初元以來六,年矣,案春秋六年之中,災異未有稠如今者也。
夫有春秋之異,無孔子之救,猶不能解紛,況甚于春秋乎? 原其所以然者,讒邪并進也。
讒邪之所以并進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賢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則賢人退而善政還。
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
讒邪進則衆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
故《易》有《否》、《泰》。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
君子道消,則政日亂,故為否。
否者,閉而亂也。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小人道消,則政日治,故為泰。
泰者,通而治也。
《詩》又雲“雨雪庶廉,見觀聿消”,與《易》同義。
昔者鲧、共工、鹱兜與舜、禹雜處堯朝,周公與管、蔡并居周位,當是時,疊進相毀,流言相謗,豈可勝道哉?帝堯、成王能賢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榮華至今。
孔子與季、孟偕仕于魯,李斯與叔孫通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賢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孫,故以大亂,污辱至今。
故治亂榮辱之端,在所信任。
信任既賢,在于堅固而不移。
《詩》雲“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言守善笃也。
《易》曰“渙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
今出善令,未能逾時而反,是反汗也;用賢未能三旬而退,是轉石也。
《論語》曰:“見不善如探湯。
”今二府奏佞涸不當在位,曆年而不去,故出令則如反汗,用賢則如轉石,去佞則如拔山。
如此望陰陽之調,不亦難乎!是以群小窺見間隙,緣飾文字,巧言醜诋,流言飛文,嘩于民間。
故《詩》雲:“憂心悄悄,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誠足愠也。
昔孔子與顔淵、子貢更相稱譽,不為朋黨;禹、稷與臯陶傳相汲引,不為比周。
何則?忠于為國,無邪心也。
故賢人在上位,則引其類而聚之于朝,《易》曰“飛龍在天,大人聚也”;在下位,則思與其類俱進,《易》曰“拔茅茹以其橐,征吉”。
在上則引其類,在下則推其類,故湯用
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
由是觀之,禍亂之伸,将以開聖人也。
故桓、文扶微興壞,尊文、武之業,澤加百姓,功潤諸侯,雖不及三王,天下歸仁焉。
文帝永思至德,以承天心,崇仁義,省刑罰,通關梁,一遠近,敬賢如大賓,愛民如赤子,内恕情之肝安,而施之于海内,是以囹圄空虛,天下太平。
夫繼變化之後,必有異舊之恩,此聖賢所以昭天命也。
往者昭帝即世而無嗣,大臣‘覽戚,焦心合謀,皆以昌邑尊親,援而立之。
然天不授命,淫亂其心,遂以自亡。
深察禍變之故,乃皇天之所以開至聖也。
故大将軍受谕武帝,股肱漢國,披肝膽,決大計,黜亡義,立有德,輔天而行,然後宗廟以安,天下鹹甯。
臣聞《春秋》正即位,大一統而慎始也。
陛下初登至尊,與天合符,宜改前世之失,正始受命之統,滌煩文,除民疾,存亡繼絕,以應天意。
臣聞秦有十失,其一尚存,治獄之吏是也。
秦之時,羞文學,好武勇,賤仁義之士,貴治獄之吏;正言者謂之诽謗,遏過者謂之妖言。
故盛服先生,不用于世,忠良切言,皆郁于胸,譽谀之聲,日滿于耳,虛美熏心,實禍蔽塞。
此乃秦之所以亡天下也。
方今天下賴陛下厚恩,亡金革之危,饑寒之患,父子夫妻戮力安家,然太平未洽者,獄亂之也。
夫獄者,天下之大命也,死者不可複生,絕者不可複屬。
《書》曰:與其殺不辜,甯失不經。
今治獄吏則不然。
上下相驅,以刻為明,深者獲公名,平者多後患。
故治獄之吏,皆欲人死,非憎人也,自安之道,在人之死。
是以死人之血,流離于市,被刑之徒,比肩而立,大辟之計,歲以萬數。
此仁聖之所以傷也。
太平之未洽,凡以此也。
夫人情安則樂生,痛則思死。
棰楚之下,何求而不得?故囚人不勝痛,則飾辭以視之;吏治者利其然,則指道以明之;上奏畏卻,則鍛練而周内之。
蓋奏當之成,雖咎繇聽之,猶以為死有馀辜。
何則?成練者衆,文緻之罪明也。
是以獄吏專為深刻殘賊而亡極,偷為一切,不顧國患。
此世之大賊也。
故俗語曰:“畫地為獄,議不入;刻木為吏,期不對。
”此皆疾吏之風,悲痛之辭也。
故天下之患,莫深于獄;敗法亂正,離親塞道,莫甚乎治獄之吏。
此所謂一尚存者也。
臣聞烏鸢之卵不毀,而後鳳皇集;诽謗之罪不誅,而後良言進。
故古人有言:“山薮藏疾,川澤納污,瑾瑜匿惡,國君含诟。
”唯陛下除诽謗以招切言,開天下之口,廣箴谏之路,掃亡秦之失,尊文武之德,省法制,寬刑罰,以廢治獄,則太平之風,可興于世,永履和樂,與天亡極,天下幸甚。
○賈捐之-罷珠厓對 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無忌諱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臣聞堯、舜,聖之盛也,禹人聖域而不優,故孔子稱堯曰“大哉”,《韶》曰“盡善”,禹曰“無間”。
以三聖之德,地方不過數千裡,西被流沙,東漸于海,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欲與聲教,則治之,不欲與者,不強治也。
故君臣歌德,含氣之物,各得其宜。
武丁、成土,殷、周之大仁也,然地東不過江、黃,西不過氐、羌,南不過蠻荊,北不過朔方。
是以頌聲并作,視聽之類,鹹樂其生,越裳氏重九譯而獻,此非兵革之所能緻。
及其衰也,南征不還,齊桓救其難,孔子定其文。
以至乎秦,興兵遠攻,貪外虛内,務欲廣地,不慮其害。
然地南不過閩、越,北不過太原,而天下潰畔,禍卒在于二世之末,長城之歌至今未絕。
賴聖漢初興,為百姓請命,平定天下。
至孝文皇帝,闵中國未安,偃武行文,則斷獄數百,民賦四十,丁男三年而一事。
時有獻千裡馬者,诏曰:“鸾旗在前,屬車在後,吉行日五十裡,師行三十裡,朕乘千裡之馬,獨先安之?”于是還馬,與道裡費,而下诏曰:“朕不受獻也,其令四方毋求來獻。
”當此之時,逸遊之樂絕,奇麗之賂塞,鄭、衛之倡微矣。
夫後宮盛色,則賢者隐處,佞人用事,則诤臣杜口,而文帝不行,故谥為孝文,廟稱太宗。
至孝武皇帝元獰六年,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都内之錢,貫朽而不可校。
乃探平城之事,錄冒頓以來,數為邊害,籍兵厲馬,因富民以攘服之。
西連諸國,至于安息,東過碣石,以玄菟、樂浪為郡,北卻匈奴萬裡,更起營塞,制南海以為八郡,則天下斷獄萬數,民賦數百,造鹽鐵酒榷之利以佐用度,猶不能足。
當此之時,寇賊并起,軍旅數發,父戰死于前,子鬥傷于後,女子乘亭鄣,孤兒号于道,老母寡婦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裡之外。
淮南王盜寫虎符,陰聘名士,關東公孫勇等詐為使者,是皆廓地泰大,征伐不休之故也。
今天下獨有關東,關東大者,獨有齊、楚,民衆久困,連年流離,離其城郭,相枕席于道路。
人情莫親父母,莫樂夫婦,至嫁妻賣子,法不能禁,義不能止。
此社稷之憂也。
今陛下不忍倡恫之忿,欲驅士衆,擠之大海之中,快心幽冥之地,非所以救助饑馑、保全元元也。
《詩》雲“蠢爾蠻荊,大邦為仇”,言聖人起,則後服,中國衰,則先畔,動為國家難。
自古而患之久矣,何況乃複其南方萬裡之蠻乎?駱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習以鼻飲,與禽獸無異,本不足郡縣置也。
颛颛獨居一海之中,霧露氣濕,多毒草蟲蛇水土之害,人未見虜,戰士自死。
又非獨珠壓有珠犀玳瑁也,棄之不足惜,不擊不損威。
其民譬猶魚鼈,何足貪也! 臣竊以往者羌軍言之,暴師曾未一年,兵出不逾千裡,費四十馀萬萬,大司農錢盡,乃以少府禁錢續之。
夫一隅為不善,費尚如此,況于勞師遠攻,亡土毋功乎?求之往古則不合,施之當今又不便。
臣愚以為非冠帶之國,《禹貢》所及,《春秋》所治,皆可且無以為。
願遂棄珠壓,專用恤關東為憂。
○趙充國-陳兵利害書 目竊見騎都尉安國前幸賜書,擇羌人可使使罕,谕告以大軍當至,漢不誅罕,以解其謀。
恩澤甚厚,非臣下所能及。
臣獨私美陛下盛德至計亡已,故遣開豪雕庫,宣天子至德,罕、開之屬,皆聞知明诏。
今先零羌楊玉,此羌之首帥名王,将騎四千,及煎鞏騎五千,阻石山木,候便為寇,罕羌未有所犯。
今置先零,先擊罕,釋有罪,誅亡辜,起壹難,就兩害,誠非陛下本計也。
臣聞兵法“攻不足者守有馀”,又曰“善戰者緻人,不緻于人。
”今罕羌欲為敦煌、酒泉寇,宜饬兵馬,練戰士,以須其至。
坐得緻敵之術,以逸擊勞,取勝之道也。
今恐二郡兵少,不足以守,而發之行攻,釋緻虜之術,而從為虜所緻之道,臣愚以為不便。
先零羌虜,欲為背畔,故與罕、開解仇結約,然其私心不能亡恐漢兵至而罕、開背之也。
臣愚以為其計常欲先赴罕、開之急,以堅其約;先擊罕羌,先零必助之。
今虜馬肥,糧食方饒,擊之恐不能傷害,适使先零得施德于罕羌,堅其約,合其黨。
虜交堅黨合,精兵二萬馀人,迫脅諸小種,附著者稍衆,莫須之屬,不輕得離也。
如是,虜兵寝多,誅之用力數倍,臣恐國家憂累由十年數,不二三歲而已。
臣得蒙天子厚恩,父子俱為顯列。
臣位至上卿,爵為列侯,犬馬之齒七十六,為明诏填溝壑,死骨不朽,亡所顧念。
獨思惟兵利害,至孰悉也,于臣之計,先誅先零已,則罕、開之屬,不煩兵而服矣。
先零已誅,而罕、開不服,涉正月擊之,得計之理,又其時也。
以今進兵,誠不見其利。
唯陛下裁察。
○趙充國-屯田奏三首 【屯田奏一】 臣聞兵者,所以明德除害也:故舉得于外,則福生于内,不可不慎。
臣所将吏士馬牛食,月用糧谷十九萬九千六百三十斛,鹽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萬二百八十六石。
難久不解,徭役不息。
又恐它夷卒有不虞之變,相因并起,為明主憂,誠非素定廟勝之冊。
且羌虜易以計破,難用兵碎也。
故臣愚以為擊之不便。
計度臨羌東至浩宴,羌虜故田及公田,民所未墾,可二千頃以上,其間郵亭多壞敗者。
臣前部士人山伐材木,大小六萬餘枚,皆在水次。
願罷騎兵,留弛刑應募,及淮陽、汝南步兵與吏士私從者,合凡萬二百八十一人,用谷月二萬七千三百六十三斛,鹽三百八斛,分屯要害處。
冰解漕下,繕鄉亭,浚溝渠,治湟陋以西道橋七十所,令可至鮮水左右。
田事出,賦人二十畝。
至四月草生,發郡騎及屬國胡騎伉健各千,悴馬什二就草,為田者遊兵。
以充人金城郡,益積畜,省大費。
今大司農所轉谷至者,足支萬人一歲食。
謹上田處及器用簿,唯陛下裁許。
【屯田奏二】 臣聞帝王之兵,以全取勝,是以貴謀而賤戰。
戰而百勝,非善之善者也,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蠻夷習俗,雖殊于禮義之國,然其欲避害就利,愛親戚,畏死亡,一也。
今虜亡其美地薦草,愁于寄托遠遁,骨肉離心,人有畔志,而明主般師罷兵,萬人留日,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雖未即伏辜,兵決可期月而望。
羌虜瓦解,前後降者萬七百餘人,及受言去者凡七十輩,此坐支解羌虜之具也。
臣謹條不出兵留田便宜十二事。
步兵九校,吏士萬人,留屯以為武備,因田緻谷,威德并行,一也。
又因排折羌虜,令不得歸肥饒之地,貧破其衆,以成羌虜相畔之漸,二也。
居民得并田作,不失農業,三也。
軍馬一月之食,度支田士一歲,罷騎兵以省大費,四也。
至春省甲士卒,循河湟、漕谷至臨羌,以視羌虜,揚威武,傳世折沖之具,五也。
以閑暇時,下所伐材,繕治郵亭,充入金城,六也。
兵出,乘危徼幸,不出,令反畔之虜,竄于風寒之地,離霜露疾疫瘃堕之患,坐得必勝之道,七也。
亡經阻遠追死傷之害,八也。
内不損威武之重,外不令虜得乘間之勢,九也。
又亡驚動河南大開、小開,使生它變之憂,十也。
治湟陋中道橋,令可至鮮水,以制西域,信威千裡,從枕席上過師,十一也。
大費既省,徭役豫息,以戒不虞,十二也。
留屯田得十二便,出兵失十二利。
臣充國材下,犬馬齒衰,不識長冊,唯明诏博詳公卿議臣采擇。
【屯田奏三】 臣聞兵以計為本,故多算勝少算。
先零羌精兵。
今馀不過七八千人,失地遠客,分散饑凍。
罕、開、莫須又頗暴略其羸弱畜産,畔還者不絕,皆聞天子明令相捕斬之賞。
臣愚以為虜破壞,可日月冀,遠在來春,故曰:兵決可期月而望。
竊見北邊白敦煌至遼東萬一千五百馀裡,乘塞列隧,有吏卒數千人,虜數大衆攻之而不能害。
今留步士萬人屯田,地勢平易,多高山遠望之便,部曲相保,為塹壘木樵,校聯不絕,便兵弩,饬鬥具。
烽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
臣愚以為屯田,内有亡費之利,外有守禦之備。
騎兵雖罷,虜見萬人留田,為必禽之具,其土崩歸德,宜不久矣。
從今盡三月,虜馬羸瘦,必不敢捐其妻子于他種中,遠涉河山而來為寇。
又見屯田之土,精兵萬人,終不敢複将其累重還歸故地。
是臣之愚計,所以度虜且必瓦解其處,不戰而自破之冊也。
至于虜小寇盜,時殺人民,其原未可卒禁。
臣聞戰不必勝,不苟接刃;攻不必取,不苟勞衆。
誠令兵出,雖不能滅先零,直能令虜絕不為小寇,則出兵可也。
即今同是,而釋坐勝之道,從乘危之勢,往終不見利,空内自罷敝,貶重而自損,非所以視蠻夷也。
又大兵一出,還不可複留,湟中亦未可空,如是,徭役複發也。
且匈奴不可不備,烏桓不可不憂。
今久轉運煩費,傾我不虞之用,以澹一隅,臣愚以為不便。
校尉臨衆,幸得承威德,奉厚币,拊循衆羌,谕以明诏,宜皆鄉風。
雖其前辭嘗曰“得亡效五年”,宜亡它心,不足以故出兵。
臣竊自惟念奉诏出塞,引軍遠擊,窮天子之精兵,散車甲于山野,雖無尺寸之功,偷得避慊之便,而亡後咎馀責,此人臣不忠之利,非明主社稷之福也。
臣幸得奮精兵,讨不義,久留天誅,罪當萬死。
陛下寬仁,未忍加誅,令臣數得孰計。
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钺之誅,昧死陳愚。
唯陛下省察。
○劉向-條災異封事 臣前幸得以骨肉備九卿,奉法不謹,乃複蒙恩。
竊見災異并起,天地失常,征表為國。
欲終不言,念忠臣雖在川畝,猶不忘君,倦倦之義也,況重以骨肉之親,又加以舊恩未報乎?欲竭愚誠,又恐越職,然惟二恩未報,忠臣之義,一抒愚意,退就農畝,死無所恨。
臣聞舜命九官,濟濟相讓,和之至也。
衆賢和于朝,則萬物和于野,故《箫韶》九成,而鳳皇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四海之内,靡不和甯。
及至周文,開基西郊,雜逯衆賢,罔不肅和,崇推讓之風,以銷分争之訟。
文王既沒,周公思慕,歌詠文王之德,其詩曰:“於穆清廟,肅雍顯相。
濟濟多士,秉文之德。
”當此之時,武王、周公繼政,朝臣和于内,萬國歡于外,故盡得其歡心,以事其先祖。
其詩曰:“有來雍雍,至止肅肅,相維辟公,天子穆穆。
”言四方皆以和來也。
諸侯和于下,天應報于上,故《周頌》曰“降福穰穰”,又曰“饴我厘澄”。
厘避,麥也,始白天降。
此皆以和緻和,獲天助也。
下至幽、厲之際,朝廷不和,轉相非怨,詩人疾而憂之曰:“民之無良,相怨一方。
”衆小在位而從邪議,歙歙相是而背君子,故其詩曰:“歙歙訿々,亦孔之哀。
謀之其臧,則具是違;謀之不臧,則具是依。
”君子獨處守正,不桡衆枉,勉強以從王事,則反見憎毒讒訴,故其詩曰:“密勿從事,不敢告勞。
無罪無辜,讒口菩菩。
”當是之時,日月薄蝕而無光,其詩曰:“朔日辛卯,日有蝕之,亦孔之醜。
”又曰:“彼月而微,此日而微。
今此下民,亦孔之哀。
”又曰:“日月鞠兇,不用其行;四國無政,不用其良。
”天變見于上,地變動于下,水泉沸騰,山谷易處,其詩曰:“百川沸騰,山冢卒崩。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哀今之人,胡僭莫懲。
”霜降失節,不以其時,其詩曰:“正月繁霜,我心憂傷。
民之訛言,亦孔之将。
”言民以是為非,甚衆大也。
此皆不和、賢不肖易位之所緻也。
自此之後,天下大亂,篡殺殃禍并作,厲王奔彘,幽王見殺。
至乎平王末年,魯隐之始即位也,周大夫祭伯乖離不和,出奔于魯,而《春秋》為諱,不言來奔,傷其禍殃自此始也。
是後尹氏世卿而專恣,諸侯背畔而不朝,周室卑微。
二百四十二年之間,日食三十六,地震五,山陵崩陽二,彗星三見,夜常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一,火災十四。
長狄人三國,五石隕墜,六鴉退飛,多麋,有蜮、蜚,鹳鹆來巢者,皆一見。
晝冥晦。
雨木冰。
李、梅冬實。
七月霜降,草木不死,八月殺菽。
大雨雹,雨雪雷霆失序相乘。
水、旱、饑、蟓、螽、螟蜂午并起。
當是時,禍亂辄應,弑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也。
周室多禍,晉敗其師于貿戎,伐其郊;鄭傷桓王;戎執其使;衛侯朔召不往,齊逆命而助朔;五大夫争權;君更立,莫能正理。
遂至陵夷,不能複興。
由此觀之,和氣緻祥,乖氣緻異。
祥多者其國安,異衆者其國危,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義也。
今陛下開三代之業,招文學之士,優遊寬容,使得并進。
今賢不肖渾淆,白黑不分,邪正雜糅,忠讒并進。
章交公車,人滿北軍。
朝臣舛午,膠戾乖刺,更相讒訴,轉相是非。
傳授增加,文書紛糾,前後錯謬,毀譽渾亂。
所以營惑耳目,感移心意,不可勝載。
分曹為黨,往往群朋,将同心以陷正臣。
正臣進者,治之表也;正臣陷者,亂之機也。
乘治亂之機,未知孰任,而災異數見,此臣所以寒心者也。
夫乘權藉勢之人,子弟麟集于朝,羽翼陰附者衆,輻辏于前,毀譽将必用以終乖離之咎,是以日月無光,雪霜夏隕,海水沸出,陵容易處,列星失行,皆怨氣之所緻也。
夫遵衰周之軌迹,循詩人之所刺,而欲以成太平,緻雅頌,猶卻行而求及前人也。
初元以來六,年矣,案春秋六年之中,災異未有稠如今者也。
夫有春秋之異,無孔子之救,猶不能解紛,況甚于春秋乎? 原其所以然者,讒邪并進也。
讒邪之所以并進者,由上多疑心,既已用賢人而行善政,如或谮之,則賢人退而善政還。
夫執狐疑之心者,來讒賊之口;持不斷之意者,開群枉之門。
讒邪進則衆賢退,群枉盛則正士消。
故《易》有《否》、《泰》。
小人道長,君子道消。
君子道消,則政日亂,故為否。
否者,閉而亂也。
君子道長,小人道消。
小人道消,則政日治,故為泰。
泰者,通而治也。
《詩》又雲“雨雪庶廉,見觀聿消”,與《易》同義。
昔者鲧、共工、鹱兜與舜、禹雜處堯朝,周公與管、蔡并居周位,當是時,疊進相毀,流言相謗,豈可勝道哉?帝堯、成王能賢舜、禹、周公而消共工、管、蔡,故以大治,榮華至今。
孔子與季、孟偕仕于魯,李斯與叔孫通俱宦于秦,定公、始皇賢季、孟、李斯而消孔子、叔孫,故以大亂,污辱至今。
故治亂榮辱之端,在所信任。
信任既賢,在于堅固而不移。
《詩》雲“我心匪石,不可轉也”,言守善笃也。
《易》曰“渙汗其大号”,言号令如汗,汗出而不反者也。
今出善令,未能逾時而反,是反汗也;用賢未能三旬而退,是轉石也。
《論語》曰:“見不善如探湯。
”今二府奏佞涸不當在位,曆年而不去,故出令則如反汗,用賢則如轉石,去佞則如拔山。
如此望陰陽之調,不亦難乎!是以群小窺見間隙,緣飾文字,巧言醜诋,流言飛文,嘩于民間。
故《詩》雲:“憂心悄悄,愠于群小。
”小人成群,誠足愠也。
昔孔子與顔淵、子貢更相稱譽,不為朋黨;禹、稷與臯陶傳相汲引,不為比周。
何則?忠于為國,無邪心也。
故賢人在上位,則引其類而聚之于朝,《易》曰“飛龍在天,大人聚也”;在下位,則思與其類俱進,《易》曰“拔茅茹以其橐,征吉”。
在上則引其類,在下則推其類,故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