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奏議之屬一

關燈
○書-無逸 周公曰:“嗚呼!君子所,其無逸。

    先知稼穑之艱難,乃逸,則知小人之依。

    相小人,厥父母勤勞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艱難,乃逸乃諺。

    既誕,否則侮厥父母曰:‘昔之人無聞知。

    ’”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昔在殷王中宗,嚴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懼,不敢荒甯。

    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

    其在高宗,時舊勞于外,爰暨小人。

    作其即位,乃或亮陰,三年不言。

    其惟不言,言乃雍。

    不敢荒甯,嘉靖殷邦。

    至于小大,無時或怨。

    肆高宗之享國五十年有九年。

    其在祖甲,不義惟王,舊為小人。

    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

    肆祖甲之享國三十有三年。

    自時厥後立王,生則逸,生則逸,不知稼穑之艱難,不聞小人之勞,惟耽樂之從。

    自時厥後,亦罔或克壽。

    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 周公曰:“嗚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

    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

    徽柔懿恭,懷保小民,惠鮮鳏寡。

    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鹹和萬民。

    文王不敢盤于遊田,以庶邦惟正之供。

    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國五十年。

    ” 周公曰:“嗚呼!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氵?于觀、于逸、于遊、于田,以萬民惟正之供。

    無皇曰:‘今日耽樂。

    ’乃非民攸訓,非天攸若,時人丕則有愆。

    無若殷王受之迷亂,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嗚呼!我聞曰:‘古之人猶胥訓告,胥保惠,胥教誨,民無或胥诪張為幻。

    ’此厥不聽,人乃訓之,乃變亂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

    民否則厥心違怨,否則厥口詛祝。

    ” 周公曰:“嗚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

    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

    ’則皇自敬德。

    厥愆,曰:‘朕之愆。

    ’允若時,不啻不敢含怒。

    此厥不聽,人乃或诪張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則信之,則若時,不永念厥辟,不寬綽厥心,亂罰無罪,殺無辜。

    怨有同,是叢于厥身。

    ” 周公曰:“嗚呼!嗣王其監于茲。

    ” ○左傳-季文子谏莒仆之辭 莒紀公生大子仆,又生季佗,愛季佗而黜仆,且多行無禮于國。

    仆因國人以弑紀公,以其寶玉來奔,納諸宣公。

    公命與之邑,曰:“今日必授。

    ”季文子使司寇出諸竟,曰:“今日必達。

    ”公問其故。

    季文子使大史克對曰:“先大夫臧文仲教行父事君之禮,行父奉以周旋,弗敢失隊。

    曰:‘見有禮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

    見無禮于其君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

    ’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

    ’作《誓命》曰:‘毀則為賊,掩賊為藏,竊賄為盜,盜器為奸。

    主藏之名,賴奸之用,為大兇德,有常無赦,在《九刑》不忘。

    ’行父還觀莒仆,莫可則也。

    孝敬忠信為吉德,盜賊藏奸為兇德。

    夫莒仆,則其孝敬,則弑君父矣;則其忠信,則竊寶玉矣。

    其人,則盜賊也;其器,則奸兆也,保而利之,則主藏也。

    以訓則昏,民無則焉。

    不度于善,而皆在于兇德,是以去之。

     “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蒼舒、隤敳、梼戭、大臨、尨降、庭堅、仲容、叔達,齊聖廣淵,明允笃誠,天下之民謂之八恺。

    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共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謂之八元。

    此十六族也,世濟其美,不隕其名,以至于堯,堯不能舉。

    舜臣堯,舉八恺,使主後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地平天成。

    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共、子孝,内平外成。

    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隐賊,好行兇德,醜類惡物,頑嚚不友,是與比周,天下之民謂之渾敦。

    少嗥氏有不才子,毀信廢忠,崇飾惡言,靖谮庸回,服讒蒐慝,以誣盛德,天下之民謂之窮奇。

    颛顼有不才子,不可教訓,不知話言,告之則頑,舍之則嚚,傲很明德,以亂天常,天下之民謂之梼杌。

    此三族也,世濟其兇,增其惡名,以至于堯,堯不能去。

    缙雲氏有不才子,貪于飲食,冒于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匮,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舜臣堯,賓于四門,流四兇族渾敦、窮奇、梼杌、饕餮,投諸四裔,以禦魑魅。

    是以堯崩而天下如一,同心戴舜以為天子,以其舉十六相,去四兇也。

    故《虞書》數舜之功,曰‘慎徽五典,五典克從’,無違教也。

    曰‘納于百揆,百揆時序’,無廢事也。

    曰‘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無兇人也。

     舜有大功二十而為天子,今行父雖未獲一吉人,去一兇矣,于舜之功,二十之一也,庶幾免于戾乎!” ○左傳-魏绛谏伐戎之辭 無終子嘉父使孟樂如晉,因魏莊子納虎豹之皮,以請和諸戎。

    晉侯曰:“戎狄無親而貪,不如伐之。

    ”魏绛曰:“諸侯新服,陳新來和,将觀于我,我德則睦,否則攜貳。

    勞師于戎,而楚伐陳,必弗能救,是棄陳也,諸華必叛。

    戎,禽獸也,獲戎失華,無乃不可乎?《夏訓》有之曰:‘有窮後羿。

    ’”公曰:“後羿何如?”對曰:“昔有夏之方衰也,後羿自鉏遷于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恃其射也,不修民事而氵?于原獸。

    棄武羅、伯困、熊髡、龍圉而用寒浞。

    寒浞,伯明氏之讒子弟也。

    伯明後寒棄之,夷羿收之,信而使之,以為己相。

    浞行媚于内而施賂于外,愚弄其民而虞羿于田,樹之詐慝以取其國家,外内鹹服。

    羿猶不悛,将歸自田,家衆殺而亨之,以食其子。

    其子不忍食諸,死于窮門。

    靡奔有鬲氏。

    浞因羿室,生澆及豷,恃其讒慝詐僞而不德于民。

    使澆用師,滅斟灌及斟尋氏。

    處澆于過,處豷于戈。

    靡自有鬲氏,收二國之燼,以滅浞而立少康。

    少康滅澆于過,後杼滅豷于戈。

    有窮由是遂亡,失人故也。

    昔周辛甲之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

    于《虞人之箴》曰:‘芒芒禹迹,畫為九州,經啟九道。

    民有寝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

    在帝夷羿,冒于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麀牡。

    武不可重,用不恢于夏家。

    獸臣司原,敢告仆夫。

    ’《虞箴》如是,可不懲乎?”于是晉侯好田,故魏绛及之。

     公曰:“然則莫如和戎乎?”對曰:“和戎有五利焉:戎狄薦居,貴貨易土,土可賈焉,一也。

    邊鄙不聳,民狎其野,穑人成功,二也。

    戎狄事晉,四鄰振動,諸侯威懷,三也。

    以德綏戎,師徒不勤,甲兵不頓,四也。

    鑒于後羿,而用德度,遠至迩安,五也。

    君其圖之!”公說,使魏绛盟諸戎,修民事,田以時。

     ○左傳-樛啟疆谏恥晉之辭 楚子朝,其大夫曰:“晉,吾仇敵也。

    苟得志焉,無恤其他。

    今其來者,上卿、上大夫也。

    若吾以韓起為阍,以羊舌肸為司宮,足以辱晉,吾亦得志矣。

    可乎?”大夫莫對。

     樛啟疆曰:“可。

    苟有其備,何故不可?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恥國乎?是以聖王務行禮,不求恥人,朝聘有珪,享覜有璋。

    小有述職,大有巡功。

    設機而不倚,爵盈而不飲;宴有好貨,飧有陪鼎,入有郊勞,出有贈賄,禮之至也。

    國家之敗,失之道也,則禍亂興。

    城濮之役,晉無楚備,以敗于邲。

    邲之役,楚無晉備,以敗于鄢。

    自鄢以來,晉不失備,而加之以禮,重之以睦,是以楚弗能報而求親焉。

    既獲姻親,又欲恥之,以召寇仇,備之若何?誰其重此?若有其人,恥之可也。

    若其未有,君亦圖之。

    晉之事君,臣曰可矣:求諸侯而麇至;求昏而薦女,君親送之,上卿及上大夫緻之。

    猶欲恥之,君其亦有備矣。

    不然,奈何?韓起之下,趙成、中行吳、魏舒、範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張趯、籍談、女齊、梁丙、張骼、輔跞、苗贲皇,皆諸侯之選也。

    韓襄為公族大夫,韓須受命而使矣。

    箕襄、邢帶、叔禽、叔椒、子羽,皆大家也。

    韓賦七邑,皆成縣也。

    羊舌四族,皆強家也。

    晉人若喪韓起、楊肸,五卿八大夫輔韓須、楊石,因其十家九縣,長毂九百,其餘四十縣,遺守四千,奮其武怒,以報其大恥,伯華謀之,中行伯、魏舒帥之,其蔑不濟矣。

    君将以親易怨,實無禮以速寇,而未有其備,使群臣往遺之禽,以逞君心,何不可之有?” ○李斯-谏逐客書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缪公求士,西取由餘於戎,東得百裡奚於宛,迎蹇叔於宋,來丕豹、公孫支於晉。

    此五子者,不産於秦,而缪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彊,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裡,至今治彊。

    惠王用張儀之計,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包九夷,制鄢、郢,東據成臯之險,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國之從,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範睢,廢穰侯,逐華陽,彊公室,杜私門,蠶食諸侯,使秦成帝業。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觀之,客何負於秦哉!向使四君卻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國無富利之實而秦無彊大之名也。

     今陛下緻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鼍之鼓。

    此數寶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說之,何也?必秦國之所生然後可,則是夜光之璧不飾朝廷,犀象之器不為玩好,鄭、衛之女不充後宮,而駿良駃騠不實外廄,江南金錫不為用,西蜀丹青不為采。

    所以飾後宮充下陳娛心意說耳目者,必出於秦然後可,則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錦繡之飾不進於前,而随俗雅化佳冶窈窕趙女不立於側也。

    夫擊甕叩缶彈筝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者,真秦之聲也;鄭、衛、桑間、昭、虞、武、象者,異國之樂也。

    今棄擊甕叩缶而就鄭衛,退彈筝而取昭虞,若是者何也?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今取人則不然。

    不問可否,不論曲直,非秦者去,為客者逐。

    然則是所重者在乎色樂珠玉,而所輕者在乎人民也。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諸侯之術也。

     臣聞地廣者粟多,國大者人衆,兵彊則士勇。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故能明其德。

    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四時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無敵也。

    今乃棄黔首以資敵國,卻賓客以業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謂“藉寇兵而赍盜糧”者也。

     夫物不産於秦,可寶者多;士不産於秦,而願忠者衆。

    今逐客以資敵國,損民以益雠,内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求國無危,不可得也。

     ○賈誼-陳政事疏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谀,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陛下何不壹令臣得孰數之于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 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孰急”使為治,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勿為可也。

    樂與今同,而加之諸侯軌道,兵革不動,民保首領,匈奴賓服,四荒鄉風,百姓素樸,獄訟衰息,大數既得,則天下順治,海内之氣清和鹹理,生為明帝,沒為明神,名譽之美,垂于無窮《禮》祖有功而宗有德,使顧成之廟稱為太宗,上配太祖,與漢亡極。

    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以承祖廟,以奉六親,至孝也;以幸天下,以育群生,至仁也;立經陳紀,輕重同得,後可以為萬世法程,雖有愚幼不肖之嗣,猶得蒙業而安,至明也。

    以陛下之明達,因使少知治體者得佐下風,緻此非難也。

    其具可素陳于前,願幸無忽。

    臣謹稽之天地,驗之往古,按之當今之務,日夜念此至孰也,雖使禹、舜複生,為陛下計,亡以易此。

     夫樹國固必相疑之勢,下數被其殃,上數爽其憂,甚非所以安上而全下也。

    今或親弟謀為東帝,親兄之子西鄉而擊,今吳又見告矣。

    天子春秋鼎盛,行義未過,德澤有加焉,猶尚如是,況莫大諸侯,權力且十此者乎! 然而天下少安,何也?大國之王幼弱未壯,漢之所置傅、相方握其事。

    數年之後,諸侯之王大抵皆冠,血氣方剛,漢之傅、相稱病而賜罷,彼自丞、尉以上偏置私人,如此,有異淮南、濟北之為邪!此時而欲為治安,雖堯、舜不治。

     黃帝曰:“日中必{艹靈},操刀必割。

    ”今令此道順而全安,甚易,不肯早為,已乃堕骨肉之屬而抗刭之,豈有異秦之季世乎!夫以天子之位,乘今之時,因天之助,尚憚以危為安,以亂為治,假設陛下居齊桓之處,将不合諸侯而匡天下乎?臣又知陛下有所必不能矣。

    假設天下如曩時,淮陰侯尚王楚,黥布王淮南,彭越王梁,韓信王韓,張敖王趙,貫高為相,盧绾王燕,陳豨在代,令此六七公者皆亡恙,當是時而陛下即天子位,能自安乎?臣有以知陛下之不能也。

    天下淆亂,高皇帝與諸公并起,非有仄室之勢以豫席之也。

    諸公幸者,乃為中涓,其次廑得舍人,材之不逮至遠也。

    高皇帝以明聖威武即天子位,割膏腴之地以王諸公,多者百餘城,少者乃三四十縣,德至渥也,然其後十年之間,反者九起。

    陛下之與諸公,非親角材而臣之也,又非身封王之也,自高皇帝不能以是一歲為安,故臣知陛下之不能也。

    然尚有可诿者,曰疏,臣請試言其親者。

    假令悼惠王王齊,元王王楚,中子王趙,幽王王淮陽,共王王梁,靈王王燕,厲王王淮南,六七貴人皆亡恙,當是時陛下即位,能為治乎?臣又知陛下之不能也。

    若此諸王,雖名為臣,實皆有布衣昆弟之心,慮亡不帝制而天子自為者。

    擅爵人,赦死罪,甚者或戴黃屋,漢法令非行也。

    雖行不軌如厲王者,令之不肯聽,召之安可緻乎!幸而來至,法安可得加!動一親戚,天下圜視而起,陛下之臣雖有悍如馮敬者,适啟其口,匕首已陷其匈矣。

    陛下雖賢,誰與領此?故疏者必危,親者必亂,已然之效也。

    其異姓負強而動者,漢已幸勝之矣,又不易其所以然。

    同姓襲是迹而動,既有征矣,其勢盡又複然。

    殃禍之變,未知後移,明帝處之尚不能以安,後世将如之何! 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所排擊剝割,皆衆理解也。

    至于髋髀之所,非斤則斧。

    夫仁義恩厚,人主之芒刃也;權勢法制,人主之斤斧也。

    今諸侯王皆衆髋髀也,釋斤斧之用,而欲嬰以芒刃,臣以為不缺則折。

    胡不用之淮南、濟北?勢不可也。

     臣竊迹前事,大抵強者先反。

    淮陰王楚最強,則最先反;韓信倚胡,則又反;貫高因趙資,則又反;陳豨兵精,則又反;彭越用梁,則又反;黥布用淮南,則又反;盧绾最弱,最後反。

    長沙乃在二萬五千戶耳,功少而最完,勢疏而最忠,非獨性異人也,亦形勢然也。

    曩令樊、郦、绛、灌據數十城而王,今雖以殘亡可也;令信、越之倫列為徹侯而居,雖至今存可也。

    然則天下之大計可知已。

    欲諸王之皆忠附,則莫若令如長沙王;欲臣子之勿菹醢,則莫若令如樊、郦等;欲天下之治安,莫若衆建諸侯而少其力。

    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令海内之勢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從,諸侯之君不敢有異心,輻湊并進而歸命天子,雖在細民,且知其安,故天下鹹知陛下之明。

    割地定制,令齊、趙、楚各為若幹國,使悼惠王、幽王、元王之子孫畢以次各受祖之分地,地盡而止,及燕、梁它國皆然。

    其分地衆而子孫少者,建以為國,空而置之,須其子孫生者,舉使君之。

    諸侯之地其削頗入漢者,為徙其侯國及封其子孫也,所以數償之;一寸之地,一人之衆,天子亡所利焉,誠以定治而已,故天下鹹知陛下之廉。

    地制壹定,宗室子孫莫慮不王,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志,故天下鹹知陛下之仁。

    法立而不犯,令和而不逆,貫高、利幾之謀不生,柴奇、開章之計不萌,細民鄉善,大臣緻順,故天下鹹知陛下之義。

    卧赤子天下之上而安,植遺腹,朝委裘,而天下不亂,當時大治,後世誦聖。

    壹動而五業附,陛下誰憚而久不為此? 天下之勢方病大瘇。

    一胫之大幾如要,一指之大幾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一二指搐,身慮亡聊。

    失今不治,必為锢疾,後雖有扁鵲,不能為已。

    病非徒瘇也,又苦炙盭。

    元王之子,帝之從弟也;今之王者,從弟之子也。

    惠王,親兄子也;今之王者,兄子之子也。

    親者或亡分地以安天下,疏者或制大權以逼天子,臣故曰非徒病瘇也,又苦炙盭。

    可痛哭者,此病是也。

     天下之勢方倒縣。

    凡天子者,天下之首,何也?上也。

    蠻夷者,天下之足,何也?下也。

    今匈奴嫚侮侵掠,至不敬也,為天下患,至亡已也,而漢歲緻金絮采缯以奉之。

    夷狄征令,是主上之操也;天子共貢,是臣下之禮也。

    足反居上,首顧居下,倒縣如此,莫之能解,猶為國有人乎?非亶倒縣而已,又類辟,且病痱。

    夫辟者一面病,痱者一方痛。

    今西邊北邊之郡,雖有長爵不輕得複,五尺以上不輕得息,斥候望烽燧不得卧,将吏被介胄而睡,臣故曰一方病矣。

    醫能治之,而上不使,可為流涕者此也。

     陛下何忍以帝皇之号為戎人諸侯,勢既卑辱,而禍不息,長此安窮!進謀者率以為是,固不可解也,亡具甚矣。

    臣竊料匈奴之衆不過漢一大縣,以天下之大困于一縣之衆,甚為執事者羞之。

    陛下何不試以臣為屬國之官以主匈奴?行臣之計,請必系單于之頸而制其命,伏中行說而笞其背,舉匈奴之衆唯上之令。

    今不獵猛敵而獵田彘,不搏反寇而搏畜菟,玩細娛而不圖大患,非所以為安也。

    德可遠施,威可遠加,而直數百裡外威令不信,可為流涕者此也。

     今民賣僮者,為之繡衣絲履偏諸緣,内之閑中,是古天子後服,所以廟而不宴者也,而庶人得以衣婢妾。

    白縠之表,薄紉之裡,緁以偏諸,美者黼繡,是古天子之服,今富人大賈嘉會召客者以被牆。

    古者以奉一帝一後而節适,今庶人屋壁得為帝服,倡優下賤得為後飾,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

    且帝之身自衣皂绨,而富民牆屋被文繡;天子之後以緣其領,庶人孽妾緣其履:此臣所謂舛也。

    夫百人作之不能衣一人,欲天下亡寒,胡可得也?一人耕之,十人聚而食之,欲天下亡饑,不可得也。

    饑寒切于民之肌膚,欲其亡為奸邪,不可得也。

    國已屈矣,盜賊直須時耳,然而獻計者曰“毋動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