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诏令之屬

關燈
○書-甘誓 大戰于甘,乃召六卿。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棄三正,天用剿絕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罰。

    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禦非其馬之正,汝不恭命。

    用命,賞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則孥戮汝。

    ” ○書-湯誓 王曰:“格爾衆庶,悉聽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

    今爾有衆,汝曰:‘我後不恤我衆,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衆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

    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夏王率遏衆力,率割夏邑。

    有衆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

    ’夏德若茲,今朕必往。

    ” “爾尚輔予一人,緻天之罰,予其大赉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

    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 ○書-牧誓 時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

     王左杖黃钺,右秉白旄以麾,曰:“逖矣,西土之人!” 王曰:“嗟!我友邦冢君禦事,司徒、司鄧、司空,亞旅、師氏,千夫長、百夫長,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

    ” 王曰:“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之晨,惟家之索。

    ’今商王受惟婦言是用,昏棄厥肆祀弗答,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乃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崇是長,是信是使,是以為大夫卿士。

    俾暴虐于百姓,以奸宄于商邑。

    今予發惟恭行天之罰。

     今日之事,不愆于六步、七步,乃止齊焉。

    勖哉夫子!不愆于四伐、五伐、六伐、七伐,乃止齊焉。

    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于商郊弗迓克奔,以役西土,勖哉夫子!爾所弗勖,其于爾躬有戮!” ○書-呂刑 惟呂命,王享國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

    王曰:“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賊,鸱義,奸宄,奪攘,矯虔。

    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殺戮無辜,爰始淫為劓、刵、椓、黥。

    越茲麗刑并制,罔差有辭。

    民興胥漸,泯泯棼棼,罔中于信,以覆詛盟。

    虐威庶戮,方告無辜于上。

    上帝監民,罔有馨香德,刑發聞惟腥。

    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遏絕苗民,無世在下。

    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

    群後之逮在下,明明棐常,鳏寡無蓋。

     皇帝清問下民鳏寡有辭于苗。

    德威惟畏,德明惟明。

    乃命三後,恤功于民。

    伯夷降典,折民惟刑;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降播種,家殖嘉谷。

    三後成功,惟殷于民。

    士制百姓于刑之中,以教祗德。

    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故乃明于刑之中,率乂于民棐彜。

    典獄非訖于威,惟訖于富。

    敬忌,罔有擇言在身。

    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 王曰:“嗟!四方司政典獄,非爾惟作天牧?今爾何監?非時伯夷播刑之迪?其今爾何懲?惟時苗民匪察于獄之麗,罔擇吉人,觀于五刑之中;惟時庶威奪貨,斷制五刑,以亂無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無辭于罰,乃絕厥世。

    ” 王曰:“嗚呼!念之哉。

    伯父、伯兄、仲叔、季弟、幼子、童孫,皆聽朕言,庶有格命。

    今爾罔不由慰曰勤,爾罔或戒不勤。

    天齊于民,俾我一日,非終惟終,在人。

    爾尚敬逆天命,以奉我一人!雖畏勿畏,雖休勿休。

    惟敬五刑,以成三德。

    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甯惟永。

    ” 王曰:“籲!來,有邦有土,告爾祥刑。

    在今爾安百姓,何擇,非人?何敬,非刑?何度,非及?兩造具備,師聽五辭。

    五辭簡孚,正于五刑。

    五刑不簡,正于五罰;五罰不服,正于五過。

    五過之疵:惟官,惟反,惟内,惟貨,惟來。

    其罪惟均,其審克之! 五刑之疑有赦,五罰之疑有赦,其審克之!簡孚有衆,惟貌有稽。

    無簡不聽,具嚴天威。

    墨辟疑赦,其罰百鍰,閱實其罪。

    劓辟疑赦,其罪惟倍,閱實其罪。

    剕辟疑赦,其罰倍差,閱實其罪。

    宮辟疑赦,其罰六百鍰,閱實其罪。

    大辟疑赦,其罰千鍰,閱實其罪。

    墨罰之屬千。

    劓罰之屬千,剕罰之屬五百,宮罰之屬三百,大辟之罰其屬二百。

    五刑之屬三千。

     上下比罪,無僣亂辭,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審克之!上刑适輕,下服;下刑适重,上服。

    輕重諸罰有權。

    刑罰世輕世重,惟齊非齊,有倫有要。

    罰懲非死,人極于病。

    非佞折獄,惟良折獄,罔非在中。

    察辭于差,非從惟從。

    哀敬折獄,明啟刑書胥占,鹹庶中正。

    其刑其罰,其審克之。

    獄成而孚,輸而孚。

    其刑上備,有并兩刑。

    ” 王曰:“嗚呼!敬之哉!官伯族姓,朕言多懼。

    朕敬于刑,有德惟刑。

    今天相民,作配在下。

    明清于單辭,民之亂,罔不中聽獄之兩辭,無或私家于獄之兩辭!獄貨非寶,惟府辜功,報以庶尤。

    永畏惟罰,非天不中,惟人在命。

    天罰不極,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 王曰:“嗚呼!嗣孫,今往何監,非德?于民之中,尚明聽之哉!哲人惟刑,無疆之辭,屬于五極,鹹中有慶。

    受王嘉師,監于茲祥刑。

    ” ○書-文侯之命 王若曰:“父義和!丕顯文、武,克慎明德,昭升于上,敷聞在下;惟時上帝,集厥命于文王。

    亦惟先正克左右昭事厥辟,越小大謀猷罔不率從,肆先祖懷在位。

    嗚呼!闵予小子嗣,造天丕愆。

    殄資澤于下民,侵戎我國家純。

    即我禦事,罔或耆壽俊在厥服,予則罔克。

    曰惟祖惟父,其伊恤朕躬!嗚呼!有績予一人永綏在位。

    父義和!汝克紹乃顯祖,汝肇刑文、武,用會紹乃辟,追孝于前文人。

    汝多修,扞我于艱,若汝,予嘉。

    ” 王曰:“父義和!其歸視爾師,甯爾邦。

    用赉爾秬鬯一卣,彤弓一,彤矢百,盧弓一,盧矢百,馬四匹。

    父往哉!柔遠能迩,惠康小民,無荒甯。

    簡恤爾都,用成爾顯德。

    ” ○書-費誓 公曰:“嗟!人無嘩,聽命。

    徂茲淮夷、徐戎并興。

    善敹乃甲胄,敿乃幹,無敢不吊!備乃弓矢,鍛乃戈矛,砺乃鋒刃,無敢不善!今惟淫舍牿牛馬,杜乃擭,敜乃穽,無敢傷牿。

    牿之傷,汝則有常刑!馬牛其風,臣妾逋逃,勿敢越逐,祗複之,我商赉汝。

    乃越逐不複,汝則有常刑!無敢寇攘,逾垣牆,竊馬牛,誘臣妾,汝則有常刑! 甲戌,我惟征徐戎。

    峙乃糗糧,無敢不逮;汝則有大刑!魯人三郊三遂,峙乃桢榦。

    甲戌,我惟築,無敢不供;汝則有無餘刑,非殺。

    魯人三郊三遂,峙乃刍茭,無敢不多;汝則有大刑!” ○書-秦誓 公曰:“嗟!我士,聽無嘩!予誓告汝群言之首。

    古人有言曰:‘民訖自若,是多盤。

    ’責人斯無難,惟受責俾如流,是惟艱哉!我心之憂,日月逾邁,若弗雲來。

    惟古之謀人,則曰未就予忌;惟今之謀人,姑将以為親。

    雖則雲然,尚猷詢茲黃發,則罔所愆。

    ” 番番良士,旅力既愆,我尚有之;仡仡勇夫,射禦不違,我尚不欲。

    惟截截善谝言,俾君子易辭,我皇多有之!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

    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亦職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達是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 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

    ” ○左傳-王子朝告諸侯之辭》 昔武王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并建母弟,以蕃屏周。

    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于難,則振救之。

    ”至于夷王,王愆于厥身,諸侯莫不并走其望,以祈王身。

    至于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于彘。

    諸侯釋位,以間王政。

    宣王有志,而後效官。

    至于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

    攜王奸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郏鄏。

    則是兄弟之能用力于王室也。

    至于惠王,天不靖周,生頹禍心,施于叔帶,惠、襄辟難,越去王都。

    則有晉、鄭,鹹黜不端,以綏定王家。

    則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

     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頿王,亦克能修其職。

    諸侯服享,二世共職。

    王室其有間王位,諸侯不圖,而受其亂災。

    ”至于靈王,生而有頿。

    王甚神聖,無惡于諸侯。

    靈王、景王,克終其世。

     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

    謂:“先王何常之有?唯餘心所命,其誰敢請之?”帥群不吊之人,以行亂于王室。

    侵欲無厭,規求無度,貫渎鬼神,慢棄刑法,倍奸齊盟,傲很威儀,矯誣先王。

    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

    茲不谷震蕩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厎。

    若我一二兄弟甥舅,獎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谷,則所願也。

    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實深圖之。

     昔先王之命曰:“王後無適,則擇立長。

    年鈞以德,德鈞以蔔。

    ”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制也。

    穆後及大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 ○秦始皇-初并天下議帝号令 秦初并天下,令丞相、禦史曰:“異日韓王納地效玺,請為藩臣,已而倍約,與趙、魏合從畔秦,故興兵誅之,虜其王。

    寡人以為善,庶幾息兵革。

    趙王使其相李牧來約盟,故歸其質子。

    已而倍盟,反我太原,故興兵誅之,得其王。

    趙公子嘉乃自立為代王,故舉兵擊滅之。

    魏王始約服入秦,已而與韓、趙謀襲秦,秦兵吏誅,遂破之。

    荊王獻青陽以西,已而畔約,擊我南郡,故發兵誅,得其王,遂定其荊地。

    燕王昏亂,其太子丹乃陰令荊轲為賊,兵吏誅,滅其國。

    齊王用後勝計,絕秦使,欲為亂,兵吏誅,虜其王,平齊地。

    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

    其議帝号。

    ” ○漢高帝-求賢诏 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

    今天下賢者智能,豈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進!今吾以天之靈、賢士大夫定有天下,以為一家,欲其長久,世世奉宗廟亡絕也。

    賢人已與我共平之矣,而不與吾共安利之,可乎?賢士大夫有肯從我遊者,吾能尊顯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禦史大夫昌下相國,相國酂侯下諸侯王,禦史中執法下郡守,其有意稱明德者,必身勸,為之駕,遣詣相國府,署行、義、年。

    有而弗言,覺,免。

    年老癃病,勿遣。

     ○漢文帝-賜南粵王趙佗書 皇帝謹問南粵王,甚苦心勞意。

    朕,高皇帝側室之子,棄外奉北藩于代,道裡遼遠,壅蔽樸愚,未嘗緻書。

    高皇帝棄群臣,孝惠皇帝即世,高後自臨事,不幸有疾,日進不衰,以故悖暴乎治。

    諸呂為變故亂法,不能獨制,乃取它姓子為孝惠皇帝嗣。

    賴宗廟之靈,功臣之力,誅之已畢。

    朕以王侯吏不釋之故,不得不立,今即位。

     乃者聞王遺将軍隆慮侯書,求親昆弟,請罷長沙兩将軍。

    朕以王書罷将軍博陽侯,親昆弟在真定者,已遣人存問,修治先人冢。

    前日聞王發兵于邊,為寇災不止。

    當其時,長沙苦之,南郡尤甚,雖王之國,庸獨利乎!必多殺士卒,傷良将吏,寡人之妻,孤人之子,獨人父母,得一亡十,朕不忍為也。

     朕欲定地犬牙相入者,以問吏,吏曰“高皇帝所以介長沙土也”,朕不得擅變焉。

    吏曰:“得王之地不足以為大,得王之财不足以為富,服領以南,王自治之。

    ”雖然,王之号為帝。

    兩帝并立,亡一乘之使以通其道,是争也;争而不讓,仁者不為也。

    願與王分棄前患,終今以來,通使如故。

     故使賈馳谕告王朕意,王亦受之,毋為寇災矣。

    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遺王。

    願王聽樂娛憂,存問鄰國。

     ○漢文帝-除诽謗法诏 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诽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谏者。

    今法有诽謗妖言之罪,是使衆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

    将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诽謗。

    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

    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漢文帝-除肉刑诏 蓋聞有虞氏之時,畫衣冠異章服以為僇,而民不犯。

    何則?至治也。

    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欤?吾甚自愧。

    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

    詩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

    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

    朕甚憐之。

    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

     ○漢文帝-增祀無祈诏 朕獲執犧牲珪币以事上帝宗廟,十四年于今,曆日綿長,以不敏不明而久撫臨天下,朕甚自愧。

    其廣增諸祀墠場珪币。

    昔先王遠施不求其報,望祀不祈其福,右賢左戚,先民後己,至明之極也。

    今吾聞祠官祝釐,皆歸福朕躬,不為百姓,朕甚愧之。

    夫以朕不德,而躬享獨美其福,百姓不與焉,是重吾不德。

    其令祠官緻敬,毋有所祈。

     ○漢文帝-民食不足求言诏 間者數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災,朕甚憂之。

    愚而不明,未達其咎。

    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過與?乃天道有不順,地利或不得,人事多失和,鬼神廢不享與?何以緻此?将百官之奉養或費,無用之事或多與?何其民食之寡乏也!夫度田非益寡,而計民未加益,以口量地,其于古猶有餘,而食之甚不足,者其咎安在?無乃百姓之從事于末以害農者蕃,為酒醪以靡谷者多,六畜之食焉者衆與?細大之義,吾未能得其中。

    其與丞相、列侯、吏二千石、博士議之,有可以佐百姓者,率意遠思,無有所隐也。

     ○漢文帝-遺匈奴書 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系虖淺遺朕書,雲“願寝兵休士,除前事,複故約,以安邊民,世世平樂”,朕甚嘉之。

    此古聖王之志也。

    漢與匈奴約為兄弟,所以遺單于甚厚。

    背約離兄弟之親者,常在匈奴。

    然右賢王事已在赦前,勿深誅。

    單于若稱書意,明告諸吏,使無負約,有信,敬如單于書。

    使者言單于自将并國有功,甚苦兵事。

    服繡袷绮衣、長襦、錦袍各一,比疏一,黃金饬具帶一,黃金犀毗一,繡十匹,錦二十匹,赤绨、綠缯各四十匹,使中大夫意、谒者令肩遺單于。

     ○漢文帝-遺匈奴書 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

    使當戶且渠雕渠難、郎中韓遼遺朕馬二匹,已至,敬愛。

    先帝制,長城以北引弓之國受令單于,長城以内冠帶之室朕亦制之,使萬民耕織,射獵衣食,父子毋離,臣主相安,俱無暴虐。

    今聞渫惡民貪降其趨,背義絕約,忘萬民之命,離兩主之歡,然其事已在前矣。

    書雲‘二國已和親,兩主歡說,寝兵休卒養馬,世世昌樂,翕然更始’,朕甚嘉之。

    聖者日新,改作更始,使老者得息,幼者得長,各保其首領,而終其天年。

    朕與單于俱由此道,順天恤民,世世相傳,施之無窮,天下莫不鹹便。

    漢與匈奴鄰敵之國,匈奴處北地,寒,殺氣早降,故诏吏遺單于秫蘖金帛綿絮它物歲有數。

    今天下大安,萬民熙熙,獨朕與單于為之父母。

    朕追念前事,薄物細故,謀臣計失,皆不足以離昆弟之歡。

    朕聞天不頗覆,地不偏載。

    朕與單于皆捐細故,俱蹈大道,堕壞前惡,以圖長久,使兩國之民若一家子。

    元元萬民,下及魚鼈,上及飛鳥,跂行喙息蠕動之類,莫不就安利,避危殆。

    故來者不止,天之道也。

    俱去前事,朕釋逃虜民,單于毋言章尼等。

    朕聞古之帝王,約分明而不食言。

    單于留志,天下大安,和親之後,漢過不先。

    單于其察之。

     ○漢文帝-策文賢良文學 昔者大禹勤求賢士,施及方外,四極之内,舟車所至,人迹所及,靡不聞命,以輔其不逮;近者獻其明,遠者通厥聰,比善戮力,以翼天子。

    是以大禹能亡失德,夏以長楙。

    高皇帝親除大害,去亂從,并建豪英,以為官師,為谏争,輔天子之阙,而翼戴漢宗也。

    賴天之靈,宗廟之福,方内以安,澤及四夷。

    今朕獲執天子之正,以承宗廟之祀,朕既不德,又不敏,明弗能燭,而智不能治,此大夫之所著聞也。

    故诏有司、諸侯王、三公、九卿及主郡吏,各帥其志,以選賢良明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