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诏令之屬
關燈
小
中
大
家之大體,通于人事之終始,及能直言極谏者,各有人數,将以匡朕之不逮。
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親谕朕志。
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甯,四者之阙,悉陳其志,毋有所隐。
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親覽焉,觀大夫所以佐朕,至與不至。
書之,周之密之,重之閉之。
興自朕躬,大夫其正論,毋枉執事。
烏乎,戒之!二三大夫其帥志毋怠! ○漢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诏 雕文刻镂,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
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
夫饑寒并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
朕親耕,後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徭賦,欲天下務農蠶,素有畜積,以備災害。
強毋攘弱,衆毋暴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
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其咎安在?或詐僞為吏,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
縣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
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漢武帝-議不舉孝廉者罪诏 公卿大夫,所使總方略,壹統類,廣教化,美風俗也。
夫本仁祖義,褒德祿賢,勸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
朕夙興夜寐,嘉與宇内之士臻于斯路。
故旅耆老,複孝敬,選豪俊,講文學,稽參政事,祈進民心,深诏執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師。
今或至阖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雍于上聞也。
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将何以佐朕燭幽隐,勸元元,厲蒸庶,崇鄉黨之訓哉?且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
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議不舉者罪。
”有司奏議曰:“古者,諸侯貢士,壹适謂之好德,再适謂之賢賢,三适謂之有功,乃加九錫;不貢士,壹則黜爵,再則黜地,三而黜,爵、地畢矣。
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惡也。
今诏書昭先帝聖緒,令二千石舉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風易俗也。
不舉孝,不奉诏,當以不敬論。
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
○漢武帝-報李廣诏 将軍者,國之爪牙也。
《司馬法》曰:“登車不式,遭喪不服,振旅撫師,以征不服,率三軍之心,同戰士之力,故怒形則千裡竦,威振則萬物狀;是以名聲暴于夷貉,威棱憺乎鄰國。
”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将軍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請罪,豈朕之指哉!将軍其率師東轅,彌節白檀,以臨右北平盛秋。
○漢武帝-封齊王策 惟元狩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禦史大夫湯廟立子闳為齊王,曰:“烏呼!小子闳,受茲青社。
朕承天序,惟稽古,建爾國家,封于東土,世為漢藩輔。
烏呼!念哉,共朕之诏。
惟命于不常,人之好德,克明顯光;義之不圖,俾君子怠。
悉爾心,允執其中,天祿永終;厥有愆不臧,乃兇于乃國,而害于爾躬。
嗚呼!保國乂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漢武帝-封燕王策 嗚呼!小子旦,受茲玄社,建爾國家,封于北土,世為漢藩輔。
嗚呼!薰鬻氏虐老獸心,以奸巧邊甿。
朕命将率,租征厥罪。
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帥,降旗奔師。
薰鬻徙域,北州以妥。
悉爾心,毋作怨,毋作棐德,毋乃廢備。
非教士不得從征。
王其戒之! ○漢武帝-封廣陵王策 嗚呼!小子胥,受茲赤社,建爾國家,封于南土,世世為漢藩輔。
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揚州保強,三代要服,不及以正。
”嗚呼!悉爾心,祗祗兢兢,乃惠乃順,毋桐好逸,毋迩宵人,惟法惟則!《書》雲“臣不作福,不作威”,靡有後羞。
王其戒之! ○漢武帝-策問賢良文學 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薮,龜龍遊于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渠搜,南撫交阯,舟車所至,人迹所及,跂行喙息,鹹得其宜。
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兇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
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于篇,朕将親覽焉,靡有所隐。
○漢昭帝-賜燕刺王旦玺書 昔高皇帝王天下,建立子弟以藩屏社稷。
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若發,賴绛侯等誅讨賊亂,尊立孝文,以安宗廟,非以中外有人,表裡相應故邪?樊、郦、曹、灌,攜劍推鋒,從高皇帝墾災除害,耘鋤海内,當此之時,頭如蓬葆,勤苦至矣,然其賞不過封侯。
今宗室子孫曾無暴衣露冠之勞,裂地而王之,分财而賜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今王骨肉至親,敵吾一體,乃與他姓異族謀害社稷,親其所疏,疏其所親,有逆悖之心,無忠愛之義。
如使古人有知,當何面目複奉齊酎見高祖之廟乎! ○漢宣帝-令二千石察官屬诏 獄者,萬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養育群生也。
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則可謂文吏矣。
今則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貳端,深淺不平,增辭飾非,以成其罪。
奏不如實,上亦亡由知。
此朕之不明,吏之不稱,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各察官屬,勿用此人。
吏務平法。
或擅興徭役,飾廚、傳,稱過使客,越職逾法,以取名譽,譬猶踐薄冰以待白日,豈不殆哉!今天下頗被疾疫之災,朕甚愍之。
其令郡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
○漢元帝-議封甘延壽等诏 匈奴郅支單于背畔禮義,留殺漢使者、吏士,甚逆道理,朕豈忘之哉!所以優遊而不征者,重協師衆,勞将帥,故隐忍而未有雲也。
今延壽、湯睹便宜,乘時利,結城郭諸國,擅興師矯制而征之。
賴天地宗廟之靈,誅讨郅支單于,斬獲其首,及阏氏、貴人、名王以下千數。
雖逾義幹法,内不煩一夫之役,不開府庫之臧,因敵之糧以贍軍用,立功萬裡之外,威震百蠻,名顯四海。
為國除殘,兵革之原息,邊竟得以安。
然猶不免死亡之患,罪當在于奉憲,朕甚闵之!其赦延壽、湯罪,勿治。
诏公卿議封焉。
○司馬相如-谕巴蜀檄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陛下即位,存撫天下,輯安中國。
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诎膝請和。
康居西域,重譯請朝,稽首來享。
移師東指,閩越相誅。
右吊番禺,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怠堕,延頸舉踵,喁喁然皆争歸義,欲為臣妾,道裡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緻。
夫不順者已誅,而為善者未賞,故遣中郎将往賓之,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衛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亦非人臣之節也。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雠。
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為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号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谥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
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
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
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恐遠所谿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使鹹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 漢興七十有八載,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紛雲,港恩汪濊,群生霑濡,洋溢乎方外。
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風之所被,罔不披靡。
因朝冉從駹,定莋存邛,略斯榆,舉苞蒲,結軌還轅,東鄉将報,至于蜀都。
耆老大夫搢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
辭畢,進曰:“蓋聞天子之于夷狄也,其義羁縻勿絕而已。
今罷三郡之士,通夜郎之塗,三年于茲,而功不竟。
士卒勞倦,萬民不贍;今又接之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業,此亦使者這累也,竊為左右患之。
且夫邛、莋、西僰之與中國并也,曆年茲多,不可記已。
仁者不以德來,強者不以力并,意者殆不可乎!今割齊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無用,鄙人固陋,不識所謂。
” 使者曰:“烏謂此乎?必若所雲,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仆尚惡聞若說。
然斯事體大,固非觀者之所覯也。
餘之行急,其詳不可得聞已。
請為大夫粗陳其略: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
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
故曰非常之元,黎民懼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
” “昔者,洪水沸出,泛濫衍溢,民人升降移徙,崎岖而不安。
夏後氏戚之,乃堙洪原,決江疏河,灑沈澹災,東歸之于海,而天下永甯。
當斯之勤,豈惟民哉?心煩于慮,而身親其勞,躬傶骿胝無胈,膚不生毛,故休烈顯乎無窮,聲稱浃乎于茲。
” “且夫賢君之踐位也,豈特委瑣握龊,拘文牽俗,循誦習傳,當世取說雲爾哉!必将崇論谹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
故馳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
且《詩》不雲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淫衍溢,懷生之物有不浸潤于澤者,賢君恥之。
今封疆之内,冠帶之倫,鹹獲嘉祉,靡有阙遺矣。
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域,舟車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風猶微,内之則犯義侵禮于邊境,外之則邪行橫作,放殺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為奴虜,系累号泣。
内鄉而怨,曰:‘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磨不得其所,今獨曷為遺己!’舉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盭夫為之垂涕,況乎上聖,又烏能已?故北出師以讨強胡,南馳使以诮勁越。
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願得受号者以億計。
故乃關沫、若,徼牂牁,镂靈山,梁孫原,創道德之塗,垂仁義之統,将博恩廣施,遠撫長駕,使疏逖不閉,昒爽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讨伐于彼。
遐迩一體,中外禔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沈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夷,繼周氏之絕業,天子之急務也。
百姓雖勞,又惡可以已哉? “且夫王者固未有不始于憂勤,而終于佚樂者也。
然則受命之符合在于此。
方将增太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鸾,揚樂頒,上鹹五,下登三。
觀者未睹指,聽者未聞音,猶焦朋已翔乎寥廓,而羅者猶視乎薮澤,悲夫!” 于是諸大夫茫然喪其所懷來,失厥所以進,喟然并稱曰:“允哉漢德,此鄙人之所願聞也。
百姓雖勞,請以身先之。
”敞罔靡徙,遷延而辭避。
○王尊-敕掾功曹教 各自厎厲,助太守為治。
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賢。
夫羽翮不修,則不可以緻千裡;闑内不理,無以整外。
府丞悉署吏行能,分别白之。
賢為上,毋以富。
賈人百萬,不足與計事。
昔孔子治魯,七日誅少正卯,今太守視事已一月矣,五月掾張輔懷虎狼之心,貪污不軌,一郡之錢盡入輔家,然适足以葬矣。
今将輔送獄,直符吏詣閣下,從太守受其事。
丞戒之戒之!相随入獄矣! ○漢光武帝-賜窦融玺書 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軍事、屬國都尉: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内則百姓蒙福。
威德流聞,虛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長史所奉書獻馬悉至,深知厚意。
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将軍,方蜀、漢相攻,權在将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諸事具長史所見,将軍所知。
王者疊興,千載一會。
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
天下未并,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
今之議者,必有任嚣效尉佗制七郡之計。
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适己事而已。
今以黃金二百斤賜将軍,便宜辄言。
○漢光武帝-報臧宮馬武诏 《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
故曰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
樂人者其樂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逸政多忠臣,勞政多亂人。
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
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
殘滅之政,雖成必敗。
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複欲遠事邊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
”且北狄尚強,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恒多失實。
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豈非至願;苟非其時,不如息人。
○班彪-拟答北匈奴诏 單于不忘漢恩,追念先祖舊約,欲修和親,以輔身安國,計議甚高,為單于嘉之。
往者,匈奴數有乖亂,呼韓邪、郅支自相仇隙,并蒙孝宣皇帝垂恩救護,故各遣侍子稱藩保塞。
其後郅支忿戾,自絕皇澤;而呼韓附親,忠孝彌著。
及漢滅郅支,遂保國傳嗣,子孫相繼。
今南單于攜衆南向,款塞歸命。
自以呼韓嫡長,次第當立,而侵奪失職,猜疑相背,數請兵将,歸掃北庭,策謀紛纭,無所不至。
惟念斯言不可獨聽,又以北單于比年貢獻,欲修和親,故拒而未許,将以成單于忠孝之義。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
殊俗百蠻,義無親疏,服順者褒賞,畔逆者誅罰,善惡之效,呼韓、郅支是也。
今單于欲修和親,款誠已達,何嫌而欲率西域諸國俱來獻見?西域國屬匈奴,與屬漢何異?單于數連兵亂,國内虛耗,貢物裁以通禮,何必獻馬裘?今赍雜缯五百匹,弓鞬韥丸一,矢四發,遣遺單于。
又賜獻馬左骨都侯、右谷蠡王雜缯各四百匹,斬馬劍各一。
單于前言先帝時所賜呼韓邪竽、瑟、空侯皆敗,願複栽賜。
念單于國尚未安,方厲武節,以戰攻為務,竽瑟之用,不如良弓利劍,故未以赍。
朕不愛小物,于單于使宜所欲,遣驿以聞。
○漢明帝-即位诏 予未小子,奉承聖業,夙夜震畏,不敢荒甯。
先帝受命中興,德侔帝王,協和萬邦,假于上下,懷柔百神,惠于鳏、寡。
朕承大運,繼體守文,不知稼穑之艱難,懼有廢失。
聖恩遺戒,顧重天下,以元元為首。
公卿百僚,将何以輔朕不逮?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産、同産子;及流人無名數欲自占者人一級;鳏、寡、孤、獨、笃癃粟,人十斛。
其施刑及郡國徒,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赦前所犯而後捕系者,悉免其刑。
又邊人遭亂為内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還邊,恣其所樂。
中二千石下至黃绶,貶秩贖論者,悉皆複秩還贖。
方今上無天子,下無方伯,若涉淵水而無舟楫。
夫萬乘至重而壯者慮輕,實賴有德左右小子。
高密侯禹,元功之首;東平王蒼,寬博有謀;并可以受六尺之托,臨大節而不撓。
其以禹為太傅,蒼為骠騎将軍。
大尉憙告谥南郊,司徒奉安梓宮,司空鲂将校複土。
其封憙為節鄉侯,為安鄉侯,鲂為楊邑侯。
○漢明帝-祀光武皇帝于明堂诏 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
禮備法物,樂和八音,詠祉福,舞功德,班時令,敕群後。
事畢,升靈台,望元氣,吹時律,觀物變。
群僚藩輔,宗室子孫,衆郡奉計,百蠻貢職,烏桓、濊貊鹹來助祭,單于侍子、
二三大夫之行當此三道,朕甚嘉之,故登大夫于朝,親谕朕志。
大夫其上三道之要,及永惟朕之不德,吏之不平,政之不宣,民之不甯,四者之阙,悉陳其志,毋有所隐。
上以薦先帝之宗廟,下以興愚民之休利,著之于篇,朕親覽焉,觀大夫所以佐朕,至與不至。
書之,周之密之,重之閉之。
興自朕躬,大夫其正論,毋枉執事。
烏乎,戒之!二三大夫其帥志毋怠! ○漢景帝-令二千石修職诏 雕文刻镂,傷農事者也;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
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原也。
夫饑寒并至,而能亡為非者寡矣。
朕親耕,後親桑,以奉宗廟粢盛、祭服,為天下先;不受獻,減太官,省徭賦,欲天下務農蠶,素有畜積,以備災害。
強毋攘弱,衆毋暴寡;老耆以壽終,幼孤得遂長。
今,歲或不登,民食頗寡,其咎安在?或詐僞為吏,吏以貨賂為市,漁奪百姓,侵牟萬民。
縣丞,長吏也,奸法與盜盜,甚無謂也。
其令二千石各修其職;不事官職、耗亂者,丞相以聞,請其罪。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漢武帝-議不舉孝廉者罪诏 公卿大夫,所使總方略,壹統類,廣教化,美風俗也。
夫本仁祖義,褒德祿賢,勸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
朕夙興夜寐,嘉與宇内之士臻于斯路。
故旅耆老,複孝敬,選豪俊,講文學,稽參政事,祈進民心,深诏執事,興廉舉孝,庶幾成風,紹休聖緒。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師。
今或至阖郡而不薦一人,是化不下究,而積行之君子雍于上聞也。
二千石官長紀綱人倫,将何以佐朕燭幽隐,勸元元,厲蒸庶,崇鄉黨之訓哉?且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古之道也。
其與中二千石、禮官、博士議不舉者罪。
”有司奏議曰:“古者,諸侯貢士,壹适謂之好德,再适謂之賢賢,三适謂之有功,乃加九錫;不貢士,壹則黜爵,再則黜地,三而黜,爵、地畢矣。
夫附下罔上者死,附上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于民者斥;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退,此所以勸善黜惡也。
今诏書昭先帝聖緒,令二千石舉孝廉,所以化元元,移風易俗也。
不舉孝,不奉诏,當以不敬論。
不察廉,不勝任也,當免。
○漢武帝-報李廣诏 将軍者,國之爪牙也。
《司馬法》曰:“登車不式,遭喪不服,振旅撫師,以征不服,率三軍之心,同戰士之力,故怒形則千裡竦,威振則萬物狀;是以名聲暴于夷貉,威棱憺乎鄰國。
”夫報忿除害,捐殘去殺,朕之所圖于将軍也;若乃免冠徒跣,稽颡請罪,豈朕之指哉!将軍其率師東轅,彌節白檀,以臨右北平盛秋。
○漢武帝-封齊王策 惟元狩六年四月乙巳,皇帝使禦史大夫湯廟立子闳為齊王,曰:“烏呼!小子闳,受茲青社。
朕承天序,惟稽古,建爾國家,封于東土,世為漢藩輔。
烏呼!念哉,共朕之诏。
惟命于不常,人之好德,克明顯光;義之不圖,俾君子怠。
悉爾心,允執其中,天祿永終;厥有愆不臧,乃兇于乃國,而害于爾躬。
嗚呼!保國乂民,可不敬與!王其戒之!” ○漢武帝-封燕王策 嗚呼!小子旦,受茲玄社,建爾國家,封于北土,世為漢藩輔。
嗚呼!薰鬻氏虐老獸心,以奸巧邊甿。
朕命将率,租征厥罪。
萬夫長、千夫長,三十有二帥,降旗奔師。
薰鬻徙域,北州以妥。
悉爾心,毋作怨,毋作棐德,毋乃廢備。
非教士不得從征。
王其戒之! ○漢武帝-封廣陵王策 嗚呼!小子胥,受茲赤社,建爾國家,封于南土,世世為漢藩輔。
古人有言曰:“大江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
揚州保強,三代要服,不及以正。
”嗚呼!悉爾心,祗祗兢兢,乃惠乃順,毋桐好逸,毋迩宵人,惟法惟則!《書》雲“臣不作福,不作威”,靡有後羞。
王其戒之! ○漢武帝-策問賢良文學 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朱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薮,龜龍遊于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北發渠搜,南撫交阯,舟車所至,人迹所及,跂行喙息,鹹得其宜。
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聖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兇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
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于篇,朕将親覽焉,靡有所隐。
○漢昭帝-賜燕刺王旦玺書 昔高皇帝王天下,建立子弟以藩屏社稷。
先日諸呂陰謀大逆,劉氏不絕若發,賴绛侯等誅讨賊亂,尊立孝文,以安宗廟,非以中外有人,表裡相應故邪?樊、郦、曹、灌,攜劍推鋒,從高皇帝墾災除害,耘鋤海内,當此之時,頭如蓬葆,勤苦至矣,然其賞不過封侯。
今宗室子孫曾無暴衣露冠之勞,裂地而王之,分财而賜之,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今王骨肉至親,敵吾一體,乃與他姓異族謀害社稷,親其所疏,疏其所親,有逆悖之心,無忠愛之義。
如使古人有知,當何面目複奉齊酎見高祖之廟乎! ○漢宣帝-令二千石察官屬诏 獄者,萬民之命,所以禁暴止邪,養育群生也。
能使生者不怨,死者不恨,則可謂文吏矣。
今則不然,用法或持巧心,析律貳端,深淺不平,增辭飾非,以成其罪。
奏不如實,上亦亡由知。
此朕之不明,吏之不稱,四方黎民将何仰哉!二千石各察官屬,勿用此人。
吏務平法。
或擅興徭役,飾廚、傳,稱過使客,越職逾法,以取名譽,譬猶踐薄冰以待白日,豈不殆哉!今天下頗被疾疫之災,朕甚愍之。
其令郡國被災甚者,毋出今年租賦。
○漢元帝-議封甘延壽等诏 匈奴郅支單于背畔禮義,留殺漢使者、吏士,甚逆道理,朕豈忘之哉!所以優遊而不征者,重協師衆,勞将帥,故隐忍而未有雲也。
今延壽、湯睹便宜,乘時利,結城郭諸國,擅興師矯制而征之。
賴天地宗廟之靈,誅讨郅支單于,斬獲其首,及阏氏、貴人、名王以下千數。
雖逾義幹法,内不煩一夫之役,不開府庫之臧,因敵之糧以贍軍用,立功萬裡之外,威震百蠻,名顯四海。
為國除殘,兵革之原息,邊竟得以安。
然猶不免死亡之患,罪當在于奉憲,朕甚闵之!其赦延壽、湯罪,勿治。
诏公卿議封焉。
○司馬相如-谕巴蜀檄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讨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陛下即位,存撫天下,輯安中國。
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诎膝請和。
康居西域,重譯請朝,稽首來享。
移師東指,閩越相誅。
右吊番禺,太子入朝。
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怠堕,延頸舉踵,喁喁然皆争歸義,欲為臣妾,道裡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緻。
夫不順者已誅,而為善者未賞,故遣中郎将往賓之,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币帛,衛使者不然,靡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
今聞其乃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
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亦非人臣之節也。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皆攝弓而馳,荷兵而走,流汗相屬,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人懷怒心,如報私雠。
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
故有剖符之封,析珪而爵,位為通侯,居列東第,終則遺顯号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名聲施於無窮,功烈著而不滅。
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
今奉币役至南夷,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身死無名,谥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
人之度量相越,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
其被刑戮,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
方今田時,重煩百姓,已親見近縣,恐遠所谿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使鹹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
○司馬相如-難蜀父老 漢興七十有八載,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紛雲,港恩汪濊,群生霑濡,洋溢乎方外。
于是乃命使西征,随流而攘,風之所被,罔不披靡。
因朝冉從駹,定莋存邛,略斯榆,舉苞蒲,結軌還轅,東鄉将報,至于蜀都。
耆老大夫搢紳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俨然造焉。
辭畢,進曰:“蓋聞天子之于夷狄也,其義羁縻勿絕而已。
今罷三郡之士,通夜郎之塗,三年于茲,而功不竟。
士卒勞倦,萬民不贍;今又接之以西夷,百姓力屈,恐不能卒業,此亦使者這累也,竊為左右患之。
且夫邛、莋、西僰之與中國并也,曆年茲多,不可記已。
仁者不以德來,強者不以力并,意者殆不可乎!今割齊民以附夷狄,弊所恃以事無用,鄙人固陋,不識所謂。
” 使者曰:“烏謂此乎?必若所雲,則是蜀不變服而巴不化俗也,仆尚惡聞若說。
然斯事體大,固非觀者之所覯也。
餘之行急,其詳不可得聞已。
請為大夫粗陳其略: “蓋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後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後有非常之功。
非常者,固常人之所異也。
故曰非常之元,黎民懼焉;及臻厥成,天下晏如也。
” “昔者,洪水沸出,泛濫衍溢,民人升降移徙,崎岖而不安。
夏後氏戚之,乃堙洪原,決江疏河,灑沈澹災,東歸之于海,而天下永甯。
當斯之勤,豈惟民哉?心煩于慮,而身親其勞,躬傶骿胝無胈,膚不生毛,故休烈顯乎無窮,聲稱浃乎于茲。
” “且夫賢君之踐位也,豈特委瑣握龊,拘文牽俗,循誦習傳,當世取說雲爾哉!必将崇論谹議,創業垂統,為萬世規。
故馳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參天貳地。
且《詩》不雲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是以六合之内,八方之外,浸淫衍溢,懷生之物有不浸潤于澤者,賢君恥之。
今封疆之内,冠帶之倫,鹹獲嘉祉,靡有阙遺矣。
而夷狄殊俗之國,遼絕異黨之域,舟車不通,人迹罕至,政教未加,流風猶微,内之則犯義侵禮于邊境,外之則邪行橫作,放殺其上,君臣易位,尊卑失序,父兄不辜,幼孤為奴虜,系累号泣。
内鄉而怨,曰:‘蓋聞中國有至仁焉,德洋恩普,物磨不得其所,今獨曷為遺己!’舉踵思慕,若枯旱之望雨,盭夫為之垂涕,況乎上聖,又烏能已?故北出師以讨強胡,南馳使以诮勁越。
四面風德,二方之君鱗集仰流,願得受号者以億計。
故乃關沫、若,徼牂牁,镂靈山,梁孫原,創道德之塗,垂仁義之統,将博恩廣施,遠撫長駕,使疏逖不閉,昒爽暗昧得耀乎光明,以偃甲兵于此,而息讨伐于彼。
遐迩一體,中外禔福,不亦康乎?夫拯民于沈溺,奉至尊之休德,反衰世之陵夷,繼周氏之絕業,天子之急務也。
百姓雖勞,又惡可以已哉? “且夫王者固未有不始于憂勤,而終于佚樂者也。
然則受命之符合在于此。
方将增太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鳴和鸾,揚樂頒,上鹹五,下登三。
觀者未睹指,聽者未聞音,猶焦朋已翔乎寥廓,而羅者猶視乎薮澤,悲夫!” 于是諸大夫茫然喪其所懷來,失厥所以進,喟然并稱曰:“允哉漢德,此鄙人之所願聞也。
百姓雖勞,請以身先之。
”敞罔靡徙,遷延而辭避。
○王尊-敕掾功曹教 各自厎厲,助太守為治。
其不中用,趣自避退,毋久妨賢。
夫羽翮不修,則不可以緻千裡;闑内不理,無以整外。
府丞悉署吏行能,分别白之。
賢為上,毋以富。
賈人百萬,不足與計事。
昔孔子治魯,七日誅少正卯,今太守視事已一月矣,五月掾張輔懷虎狼之心,貪污不軌,一郡之錢盡入輔家,然适足以葬矣。
今将輔送獄,直符吏詣閣下,從太守受其事。
丞戒之戒之!相随入獄矣! ○漢光武帝-賜窦融玺書 制诏行河西五郡大将軍事、屬國都尉:勞鎮守邊五郡,兵馬精強,倉庫有蓄,民庶殷富,外則折挫羌胡,内則百姓蒙福。
威德流聞,虛心相望,道路隔塞,邑邑何已!長史所奉書獻馬悉至,深知厚意。
今益州有公孫子陽、天水有隗将軍,方蜀、漢相攻,權在将軍,舉足左右,便有輕重。
以此言之,欲相厚豈有量哉!諸事具長史所見,将軍所知。
王者疊興,千載一會。
欲遂立桓、文,輔微國,當勉卒功業;欲三分鼎足,連衡合從,亦宜以時定。
天下未并,吾與爾絕域,非相吞之國。
今之議者,必有任嚣效尉佗制七郡之計。
王者有分土,無分民,自适己事而已。
今以黃金二百斤賜将軍,便宜辄言。
○漢光武帝-報臧宮馬武诏 《黃石公記》曰,“柔能制剛,弱能制強”。
柔者德也,剛者賊也,弱者仁之助也,強者怨之歸也。
故曰有德之君,以所樂樂人;無德之君,以所樂樂身。
樂人者其樂長,樂身者不久而亡。
舍近謀遠者,勞而無功;舍遠謀近者,逸而有終。
逸政多忠臣,勞政多亂人。
故曰務廣地者荒,務廣德者強。
有其有者安,貪人有者殘。
殘滅之政,雖成必敗。
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百姓驚惶,人不自保,而複欲遠事邊外乎?孔子曰:“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颛臾。
”且北狄尚強,而屯田警備傳聞之事,恒多失實。
誠能舉天下之半以滅大寇,豈非至願;苟非其時,不如息人。
○班彪-拟答北匈奴诏 單于不忘漢恩,追念先祖舊約,欲修和親,以輔身安國,計議甚高,為單于嘉之。
往者,匈奴數有乖亂,呼韓邪、郅支自相仇隙,并蒙孝宣皇帝垂恩救護,故各遣侍子稱藩保塞。
其後郅支忿戾,自絕皇澤;而呼韓附親,忠孝彌著。
及漢滅郅支,遂保國傳嗣,子孫相繼。
今南單于攜衆南向,款塞歸命。
自以呼韓嫡長,次第當立,而侵奪失職,猜疑相背,數請兵将,歸掃北庭,策謀紛纭,無所不至。
惟念斯言不可獨聽,又以北單于比年貢獻,欲修和親,故拒而未許,将以成單于忠孝之義。
漢秉威信,總率萬國,日月所照,皆為臣妾。
殊俗百蠻,義無親疏,服順者褒賞,畔逆者誅罰,善惡之效,呼韓、郅支是也。
今單于欲修和親,款誠已達,何嫌而欲率西域諸國俱來獻見?西域國屬匈奴,與屬漢何異?單于數連兵亂,國内虛耗,貢物裁以通禮,何必獻馬裘?今赍雜缯五百匹,弓鞬韥丸一,矢四發,遣遺單于。
又賜獻馬左骨都侯、右谷蠡王雜缯各四百匹,斬馬劍各一。
單于前言先帝時所賜呼韓邪竽、瑟、空侯皆敗,願複栽賜。
念單于國尚未安,方厲武節,以戰攻為務,竽瑟之用,不如良弓利劍,故未以赍。
朕不愛小物,于單于使宜所欲,遣驿以聞。
○漢明帝-即位诏 予未小子,奉承聖業,夙夜震畏,不敢荒甯。
先帝受命中興,德侔帝王,協和萬邦,假于上下,懷柔百神,惠于鳏、寡。
朕承大運,繼體守文,不知稼穑之艱難,懼有廢失。
聖恩遺戒,顧重天下,以元元為首。
公卿百僚,将何以輔朕不逮?其賜天下男子爵,人二級;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級;爵過公乘,得移與子若同産、同産子;及流人無名數欲自占者人一級;鳏、寡、孤、獨、笃癃粟,人十斛。
其施刑及郡國徒,在中元元年四月己卯赦前所犯而後捕系者,悉免其刑。
又邊人遭亂為内郡人妻,在己卯赦前,一切遣還邊,恣其所樂。
中二千石下至黃绶,貶秩贖論者,悉皆複秩還贖。
方今上無天子,下無方伯,若涉淵水而無舟楫。
夫萬乘至重而壯者慮輕,實賴有德左右小子。
高密侯禹,元功之首;東平王蒼,寬博有謀;并可以受六尺之托,臨大節而不撓。
其以禹為太傅,蒼為骠騎将軍。
大尉憙告谥南郊,司徒奉安梓宮,司空鲂将校複土。
其封憙為節鄉侯,為安鄉侯,鲂為楊邑侯。
○漢明帝-祀光武皇帝于明堂诏 今令月吉日,宗祀光武皇帝于明堂,以配五帝。
禮備法物,樂和八音,詠祉福,舞功德,班時令,敕群後。
事畢,升靈台,望元氣,吹時律,觀物變。
群僚藩輔,宗室子孫,衆郡奉計,百蠻貢職,烏桓、濊貊鹹來助祭,單于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