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序跋之屬二
關燈
小
中
大
○劉向-戰國策序
周室自文、武始興,崇道德,隆禮義,設辟雍泮、宮、庠序者教,陳禮樂、弦歌移風之化,叙人倫,正夫婦。
天下莫不曉然論孝悌之義,惇笃之行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卒緻之刑錯四十餘年。
遠方慕義,莫不賓服,雅頌歌詠,以思其德。
下及康、昭之後,雖有衰德,其綱紀尚明。
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餘業遺烈,流而未滅。
五伯之起,尊事周室。
五伯之後,時君雖無德,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産,晉之叔向,齊之晏嬰,挾君輔政,以并立于中國,猶以義相支持,歌說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會以相一,盟誓以相救。
天子之命,猶有所行。
;會享之國,猶有所恥。
小國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
故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周之流化,豈不大哉! 及春秋之後,衆賢輔國者既沒,而禮義衰矣。
孔子雖論《詩》、《書》,定《禮》、《樂》,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無勢,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時君莫尚之。
是以王道遂用不興。
故曰:“非威不立,非勢不行。
”仲尼既沒之後,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争,棄仁義而用詐谲,苟以取強因而矣。
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谲之國,興立為強。
是以傳相方向效,後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親,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
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争權,蓋為戰國。
貪饕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争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僞并起。
當此之時,雖有道德,不得施謀;有設之強,負阻而恃固;連與交質,重約結誓,以守其國。
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遊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
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轸、代、厲之屬,生從橫短長之說,左右傾側。
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然當此之時,秦國最雄,諸侯方弱,蘇秦結之,時六國為一,以傧背秦。
秦人恐懼,不敢窺兵于關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國勢便形利,權謀之士,鹹先馳之。
蘇秦初欲橫,秦弗用,故東合從。
及蘇秦死後,張儀連橫,諸侯聽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衆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諸侯,并有天下。
杖于謀詐之弊,終無信笃之誠,無道德之教、仁義之化,以綴天下之心。
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
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上小堯、舜,下邈三王。
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達;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綱紀壞敗;民不見義,而懸于不甯。
撫天下十四歲,天下大潰,詐僞之弊也。
其比王德,豈不遠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夫使天下有所恥,故化可緻也。
苟以詐僞偷活取容,自上為之,何以率下?秦之敗也,不亦宜乎!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
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許慎-說文序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
黃帝之史倉颉,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畫成其物,随體诘诎,日月是也。
三日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日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作者。
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自爾秦書的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
尉律: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
郡移太史并課,最者以為尚書史。
書或不正,辄舉劾之。
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時,召通倉颉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時,征禮等百馀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
凡《倉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屋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
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彜,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雖叵版複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
諸生競說字解經,喧稱秦之隸書為倉颉時書雲: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鬥,蟲者屈中也。
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文,謬于史籀。
俗儒鄙夫玩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藝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
又見《倉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焉。
其迷誤不谕,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亂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
稽撰其說,将以理群類,解廖誤,曉學者,達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雜廁。
萬物鹹賭,靡不兼載。
厥宜不昭,爰明以谕。
其稱《易》,孟氏,《書》;《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蓋阙如也。
《範晔-後漢書宦者傳論》 《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
”宦者四星,在皇位之側,故《周禮》置官,亦備其數。
阍者守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宮之戒。
又雲“王之正内者五人”。
《月令》:“仲冬,命閹尹審門闾,謹房室。
”《詩》之《小雅》,亦有《巷伯》刺讒之篇。
然宦人之在王朝者,其來舊矣。
将以其體非全氣,情志專良,通關中人,易以役養乎?然而後世因之,才任稍廣,其能者,則勃貂、管蘇有功于楚、晉,景監、缪賢著庸于秦、趙。
及其敝也,則豎刁亂齊,伊戾禍宋。
漢興,仍襲秦制,置中常侍官。
然亦引用士人,以參其選,皆銀珰左貂,給事殿省。
及高後稱制,乃以張卿為大谒者,出入卧内,受宣诏命。
文帝時,有趙談、北宮伯子,頗見親幸。
至于孝武,亦愛李延年。
帝數宴後庭,或潛遊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
至元帝之世,史遊為黃門令,勤心納忠,有所補益。
其後弘恭、石顯以佞險自進,卒有蕭、周之禍,損穢帝德焉。
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
至永平中,始置員數,中常侍四人,小黃門十人。
和帝即祚幼弱,而窦憲兄弟專總權威,内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唯庵宦而已。
故鄭衆得專謀禁中,終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宮卿之位。
于是中官始盛焉。
自明帝以後,迄乎延平,委用漸大,而其員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黃門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領卿署之職。
鄧後以女主臨政,而萬機殷遠,朝臣國議,無由參斷帷幄,稱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
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複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闼之任也。
其後孫程定立順之功,曹騰參建桓之策,續以五侯合謀,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從,上下屏氣。
或稱伊、霍之勳,無謝于往載;或謂良、平之畫,複興于當今。
雖時有忠公,而竟見排斥。
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
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參夷五宗。
漢之綱紀大亂矣。
若夫高冠長劍,纡朱懷金者,布滿宮闱;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蓋以十數。
府署第館,棋列于都鄙;子弟支附,過半于州國。
南金、和寶、冰纨、霧縠之積,盈仞珍藏;嫱媛、侍兒、歌單、舞女之玩,充備绮室。
狗馬飾雕文,土木被缇繡。
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
構害明賢,專樹黨類。
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權強者,皆腐身熏子,以自衒達。
同敝相濟,故其徒有繁,敗國蠹敗之事,不可單書。
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窮栖,寇劇緣間,搖亂區夏。
雖忠良懷憤,時或奮發,而言出禍從,旋見孥戮。
因複大考鈎黨,轉相誣染。
凡稱善士,莫不離被災毒。
窦武、何進,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協群英之勢力,而以疑留不斷,至于殄敗。
斯亦運之極乎!雖袁紹龔行,芟夷無餘,然以暴易亂,亦何雲及!自曹騰說梁冀,竟立昏弱。
魏武因之,遂遷龜鼎。
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信乎其然矣! ○韓愈-張中丞傳後序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
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阙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
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
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
而賊語以國亡主滅,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衆,必以其言為信。
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
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
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
以此诟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
人之将死,其髒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
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
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當二公之初守也,甯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将其創殘餓羸之餘,雖欲去,必不達。
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
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屢道于兩府間,親祭于其所謂雙廟者。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雲:南霁雲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
愛霁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霁雲坐。
霁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
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
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将斬之;又降霁雲,雲未應。
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雲笑曰:“欲将以有為也。
公有言,雲敢不死。
”即不屈。
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
籍大曆中于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餘矣。
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好學無所不讀。
籍時尚小,粗問巡、遠事,不能細也。
雲:巡長七尺餘,須髯若神。
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
”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
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
嵩又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
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
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
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
巡怒,須髯辄張。
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衆見巡起,或起或泣。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
”衆泣不能仰視。
巡就戮時,顔色不亂,陽陽如平常。
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與巡同年生,月日後于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
嵩貞元初死于亳、宋間。
或傳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将詣州訟理,為所殺。
嵩無子。
張籍雲。
○韓愈-讀儀禮 餘嘗苦《儀禮》難讀,又其行于今者蓋寡,沿襲不同,複之無由。
考于今,誠無所用之。
然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是。
孔子曰:“吾從周。
”謂其文章之盛也。
古書之存者希矣,百氏雜家尚有可取,況聖人之制度邪!于是掇其大要,奇辭奧旨著于篇,學者可觀焉。
惜乎!吾不及其時進退揖讓于其間,嗚呼盛哉! ○韓愈-讀荀子 始吾讀孟轲書,然後知孔子之道尊,聖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
以為孔子之徒沒,尊聖人者,孟氏而已。
晚得揚雄書,益尊信孟氏,因雄書而孟氏益尊,則雄者亦聖人之徒欤!聖人之道,不傳于世。
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說幹時君,紛紛藉藉相亂,六經與百家之說錯雜,然老師大儒猶在。
火于秦,黃老于漢,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揚雄氏而止耳。
及得荀氏書,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
考其辭時若不粹,要其歸與孔子異者鮮矣,抑猶在轲、雄之間乎!孔子删《詩》、《書》,筆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離于道者黜去之,故《詩》、《書》、《春秋》無疵。
餘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聖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
○韓愈-贈鄭尚書序 嶺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隸嶺南節度府,其四十餘分四府。
府各置帥,然獨嶺南節度為大府。
大府始至,四府必使其佐啟問起居,謝守地不得即賀以為禮。
歲時必遣賀問,緻水土物。
大府帥,或道過其府,府帥必戎服,左握刀,右屬弓矢,帕首褲靴迎郊。
及既至,大府帥先入據館,帥守屏,若将趨入拜庭之為者;大府與之為讓,至一再,乃敢改服以賓主見;适位執爵,皆興拜,不許乃止,虔若小侯之事大國。
有大事,谘而後行。
隸府之州,離府遠者,至三千裡,懸隔山海,使必數月而後能至。
蠻夷悍輕,易怨以變,其南州皆岸,大海多洲島,颿風一日踔數千裡,漫瀾不見蹤迹。
控禦失所,依險阻,結黨仇,機毒矢以待将吏;撞搪呼号,以相和應;蜂屯蟻雜,不可爬梳;好則人,怒則獸。
故常薄其征入,簡節而疏目,時有所遺漏,不究切之,長養以兒子,至紛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猕之,盡根株痛斷乃止。
其海外雜國,若躭浮羅、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臘、于陀利之屬,東南際天地以萬數,或時候風潮朝貢,蠻胡賈人,舶交海中。
若嶺南帥得其人,則一邊盡治,不相寇盜賊殺,無風魚之災,水旱疠毒之患。
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國,不可勝用。
故選帥常重于他鎮。
非有文武威風,知大體,可畏信者,則不幸往往有事。
長慶三年四月,以工部尚書鄭公,為刑部尚書,兼禦史大夫,往踐其任。
鄭公嘗以節鎮襄陽,又帥滄景德棣,曆河南尹、華州刺史,皆有功德可稱道。
入朝為金吾将軍,散騎常侍。
工部侍郎、尚書。
家屬百人,無數畝之宅,僦屋以居,可謂貴而能貧,為仁者不富之效也。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 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茂,居民鮮少。
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隐者之所盤旋。
友人李願居之。
願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
供給之人,名執其物,夾道而疾馳。
喜有賞,怒有刑。
才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
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争妍而取憐。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
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緻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
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
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
起居無時,惟适之安。
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後;與其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
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将進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處穢污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于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 盤之中,維子之宮。
盤之土,可以稼。
盤之泉,可濯可沿。
盤之阻,誰争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複。
嗟盤之樂兮,樂且無殃。
虎豹遠迹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
飲則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韓愈-送王秀才塤序 吾常以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
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遠而末益分。
蓋子夏之學,其後有田子方,子方之後,流而為莊周。
故周之書,喜稱子方之為人。
荀卿之書,語聖人必曰孔子、子弓,子弓之事業不傳,惟太史公書《弟子傳》有姓名字,曰幹臂子弓,子弓受《易》于商瞿。
孟轲師子思,子思之學,蓋出曾子。
自孔子沒,群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轲氏之傳得其宗,故吾少而樂觀焉。
太原王埙示予所為文,好舉孟子之所道者。
與之言,信悅孟子,而屢贊其文辭。
夫沿河而下,苟不止,雖有遲疾,必至于海;如不得其道也,雖疾不止,終莫幸而至焉。
故學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楊墨老莊佛之學,而欲之聖人之道,猶航斷港絕潢以望至于海也。
故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今埙之所由,既幾于知道,如又得其船與楫,知沿而不止,嗚呼!其可量也哉。
○柳宗元-論語辨二首 【上篇】 或問曰:儒者稱《論語》孔子弟子所記,信乎?曰:未然也。
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
曾子老而死。
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
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
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
何哉?且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
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
然則有子何以稱子?曰:孔子之殁也,諸弟
天下莫不曉然論孝悌之義,惇笃之行故仁義之道滿乎天下,卒緻之刑錯四十餘年。
遠方慕義,莫不賓服,雅頌歌詠,以思其德。
下及康、昭之後,雖有衰德,其綱紀尚明。
及春秋時,已四五百載矣,然其餘業遺烈,流而未滅。
五伯之起,尊事周室。
五伯之後,時君雖無德,人臣輔其君者,若鄭之子産,晉之叔向,齊之晏嬰,挾君輔政,以并立于中國,猶以義相支持,歌說以相感,聘觐以相交,期會以相一,盟誓以相救。
天子之命,猶有所行。
;會享之國,猶有所恥。
小國得有所依,百姓得有所息。
故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周之流化,豈不大哉! 及春秋之後,衆賢輔國者既沒,而禮義衰矣。
孔子雖論《詩》、《書》,定《禮》、《樂》,王道粲然分明;以匹夫無勢,化之者七十二人而已,皆天下之俊也,時君莫尚之。
是以王道遂用不興。
故曰:“非威不立,非勢不行。
”仲尼既沒之後,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
至秦孝公,捐禮讓而貴戰争,棄仁義而用詐谲,苟以取強因而矣。
夫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谲之國,興立為強。
是以傳相方向效,後生師之,遂相吞滅,并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親,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
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争權,蓋為戰國。
貪饕無恥,竟進無厭;國異政教,各自制斷;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争強,勝者為右;兵革不休,詐僞并起。
當此之時,雖有道德,不得施謀;有設之強,負阻而恃固;連與交質,重約結誓,以守其國。
故孟子、孫卿儒術之士,棄捐于世,而遊說權謀之徒,見貴于俗。
是以蘇秦、張儀、公孫衍、陳轸、代、厲之屬,生從橫短長之說,左右傾側。
蘇秦為從,張儀為橫;橫則秦帝,從則楚王;所在國重,所去國輕。
然當此之時,秦國最雄,諸侯方弱,蘇秦結之,時六國為一,以傧背秦。
秦人恐懼,不敢窺兵于關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
然秦國勢便形利,權謀之士,鹹先馳之。
蘇秦初欲橫,秦弗用,故東合從。
及蘇秦死後,張儀連橫,諸侯聽之,西向事秦。
是故始皇因四塞之固,據崤、函之阻,跨隴、蜀之饒,聽衆人之策,乘六世之烈,以蠶食六國,兼諸侯,并有天下。
杖于謀詐之弊,終無信笃之誠,無道德之教、仁義之化,以綴天下之心。
任刑罰以為治,信小術以為道。
遂燔燒詩書,坑殺儒士,上小堯、舜,下邈三王。
二世愈甚,惠不下施,情不上達;君臣相疑,骨肉相疏;化道淺薄,綱紀壞敗;民不見義,而懸于不甯。
撫天下十四歲,天下大潰,詐僞之弊也。
其比王德,豈不遠哉?孔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夫使天下有所恥,故化可緻也。
苟以詐僞偷活取容,自上為之,何以率下?秦之敗也,不亦宜乎! 戰國之時,君德淺薄,為之謀策者,不得不因勢而為資,據時而為。
故其謀,扶急持傾,為一切之權,雖不可以臨國教化,兵革救急之勢也。
皆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轉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許慎-說文序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及神農氏結繩為治而統其事,庶業其繁,飾僞萌生。
黃帝之史倉颉,見鳥獸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異也,初造書契。
“百工以乂,萬品以察,蓋取諸夬”;“夬揚于王庭”。
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也。
倉颉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
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著于竹帛謂之書,書者如也。
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體。
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
《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
一曰指事。
指事者,象形者,畫成其物,随體诘诎,日月是也。
三日形聲。
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日會意。
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五日轉注。
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日假借。
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
及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左丘明述《春秋傳》,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說。
其後諸侯力政,不統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分為七國,田疇異畝,車途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初始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作者。
斯作《倉颉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是時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日繁,初有隸書,以趣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
自爾秦書的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
漢興有草書。
尉律: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吏;又以八體試之。
郡移太史并課,最者以為尚書史。
書或不正,辄舉劾之。
今雖有尉律,不課,小學不修,莫達其說久矣。
孝宣時,召通倉颉讀者,張敞從受之;涼州刺史杜業、沛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亦能言之。
孝平時,征禮等百馀人令說文字未央廷中,以禮為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揚雄采以作《訓纂篇》。
凡《倉颉》以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書所載,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攝,使大司空甄豐等校文書:一曰古文,孔子壁中書也。
二曰奇字,即古文而異者也;三曰篆書,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書,即秦隸書;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
壁中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屋而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
又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郡國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彜,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雖叵版複見遠流,其詳可得略說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鄉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于世。
諸生競說字解經,喧稱秦之隸書為倉颉時書雲:父子相傳,何得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人持十為鬥,蟲者屈中也。
廷尉說律,至以字斷法,“苛人受錢”,“苛”之字“止句”也。
若此者甚衆,皆不合孔氏古文,謬于史籀。
俗儒鄙夫玩其所習,蔽所希聞,不見通學,未嘗睹字例之條,怪舊藝而善野言,以其所知為秘妙,究洞聖人之微恉。
又見《倉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辭有神仙之術焉。
其迷誤不谕,豈不悖哉! 《書》曰:“予欲觀古人之象。
”言必遵修舊文而不穿鑿。
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阙文,今亡也夫!”蓋非其不知而不問,人用己私,是非無正,巧說衺辭,使天下學者疑。
蓋文字者,經藝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後,後人所以識古。
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亂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證。
稽撰其說,将以理群類,解廖誤,曉學者,達神恉。
分别部居,不相雜廁。
萬物鹹賭,靡不兼載。
厥宜不昭,爰明以谕。
其稱《易》,孟氏,《書》;《禮》、《周官》、《春秋》、《左氏》、《論語》、《孝經》,皆古文也。
其于所不知,蓋阙如也。
《範晔-後漢書宦者傳論》 《易》曰:“天垂象,聖人則之。
”宦者四星,在皇位之側,故《周禮》置官,亦備其數。
阍者守中門之禁,寺人掌女宮之戒。
又雲“王之正内者五人”。
《月令》:“仲冬,命閹尹審門闾,謹房室。
”《詩》之《小雅》,亦有《巷伯》刺讒之篇。
然宦人之在王朝者,其來舊矣。
将以其體非全氣,情志專良,通關中人,易以役養乎?然而後世因之,才任稍廣,其能者,則勃貂、管蘇有功于楚、晉,景監、缪賢著庸于秦、趙。
及其敝也,則豎刁亂齊,伊戾禍宋。
漢興,仍襲秦制,置中常侍官。
然亦引用士人,以參其選,皆銀珰左貂,給事殿省。
及高後稱制,乃以張卿為大谒者,出入卧内,受宣诏命。
文帝時,有趙談、北宮伯子,頗見親幸。
至于孝武,亦愛李延年。
帝數宴後庭,或潛遊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
至元帝之世,史遊為黃門令,勤心納忠,有所補益。
其後弘恭、石顯以佞險自進,卒有蕭、周之禍,損穢帝德焉。
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複雜調他士。
至永平中,始置員數,中常侍四人,小黃門十人。
和帝即祚幼弱,而窦憲兄弟專總權威,内外臣僚,莫由親接,所與居者,唯庵宦而已。
故鄭衆得專謀禁中,終除大憝,遂享分土之封,超登宮卿之位。
于是中官始盛焉。
自明帝以後,迄乎延平,委用漸大,而其員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黃門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領卿署之職。
鄧後以女主臨政,而萬機殷遠,朝臣國議,無由參斷帷幄,稱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間,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國命。
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複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闼之任也。
其後孫程定立順之功,曹騰參建桓之策,續以五侯合謀,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從,上下屏氣。
或稱伊、霍之勳,無謝于往載;或謂良、平之畫,複興于當今。
雖時有忠公,而竟見排斥。
舉動回山海,呼吸變霜露。
阿旨曲求,則光寵三族;直情忤意,則參夷五宗。
漢之綱紀大亂矣。
若夫高冠長劍,纡朱懷金者,布滿宮闱;苴茅分虎,南面臣人者,蓋以十數。
府署第館,棋列于都鄙;子弟支附,過半于州國。
南金、和寶、冰纨、霧縠之積,盈仞珍藏;嫱媛、侍兒、歌單、舞女之玩,充備绮室。
狗馬飾雕文,土木被缇繡。
皆剝割萌黎,競恣奢欲。
構害明賢,專樹黨類。
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權強者,皆腐身熏子,以自衒達。
同敝相濟,故其徒有繁,敗國蠹敗之事,不可單書。
所以海内嗟毒,志士窮栖,寇劇緣間,搖亂區夏。
雖忠良懷憤,時或奮發,而言出禍從,旋見孥戮。
因複大考鈎黨,轉相誣染。
凡稱善士,莫不離被災毒。
窦武、何進,位崇戚近,乘九服之嚣怨,協群英之勢力,而以疑留不斷,至于殄敗。
斯亦運之極乎!雖袁紹龔行,芟夷無餘,然以暴易亂,亦何雲及!自曹騰說梁冀,竟立昏弱。
魏武因之,遂遷龜鼎。
所謂“君以此始,必以此終”,信乎其然矣! ○韓愈-張中丞傳後序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與吳郡張籍閱家中舊書,得李翰所為《張巡傳》。
翰以文章自名,為此傳頗詳密,然尚恨有阙者,不為許遠立傳,又不載雷萬春事首尾。
遠雖材若不及巡者,開門納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處其下,無所疑忌,竟與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虜,與巡死先後異耳。
兩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為巡死而遠就虜,疑畏死而辭服于賊。
遠誠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愛之肉,以與賊抗而不降乎?當其圍守時,外無蚍蜉蟻子之援,所欲忠者,國與主耳。
而賊語以國亡主滅,遠見救援不至,而賊來益衆,必以其言為信。
外無待而猶死守,人相食且盡,雖愚人亦能數日而知死處矣。
遠之不畏死,亦明矣!烏有城壞其徒俱死,獨蒙愧恥求活,雖至愚者不忍為。
嗚呼!而謂遠之賢而為之邪? 說者又謂遠與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遠所分始。
以此诟遠,此又與兒童之見無異。
人之将死,其髒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繩而絕之,其絕必有處。
觀者見其然,從而尤之,其亦不達于理矣。
小人之好議論,不樂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遠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猶不得免,其他則又何說!當二公之初守也,甯能知人之卒不救,棄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雖避之他處何益?及其無救而且窮也,将其創殘餓羸之餘,雖欲去,必不達。
二公之賢,其講之精矣。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當是時,棄城而圖存者,不可一二數;擅強兵坐而觀者相環也。
不追議此,而責二公以死守,亦見其自比于逆亂,設淫辭而助之攻也! 愈嘗從事于汴、徐二府,屢道于兩府間,親祭于其所謂雙廟者。
其老人往往說巡、遠時事,雲:南霁雲之乞救于賀蘭也,賀蘭嫉巡、遠之聲威功績出己上,不肯出師救。
愛霁雲之勇且壯,不聽其語,強留之,具食與樂,延霁雲坐。
霁雲慷慨語曰:“雲來時,睢陽之人不食月餘日矣!雲雖欲獨食,義不忍;雖食,且不下咽。
”因拔所佩刀,斷一指,血淋漓,以示賀蘭。
一座大驚,皆感激為雲泣下。
雲知賀蘭終無為雲出師意,即馳去。
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圖,矢著其上磚半箭,曰:“吾歸破賊,必滅賀蘭,此矢所以志也!”愈貞元中過泗州,船上人猶指以相語。
城陷,賊以刃脅降巡,巡不屈,即牽去,将斬之;又降霁雲,雲未應。
巡呼雲曰:“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雲笑曰:“欲将以有為也。
公有言,雲敢不死。
”即不屈。
張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圍中。
籍大曆中于和州烏江縣見嵩,嵩時年六十餘矣。
以巡初嘗得臨渙縣尉,好學無所不讀。
籍時尚小,粗問巡、遠事,不能細也。
雲:巡長七尺餘,須髯若神。
嘗見嵩讀《漢書》,謂嵩曰:“何為久讀此?”嵩曰:“未熟也。
”巡曰:“吾于書讀不過三遍,終身不忘也。
”因誦嵩所讀書,盡卷不錯一字。
嵩驚,以為巡偶熟此卷,因亂抽他帙以試,無不盡然。
嵩又溶上諸書,試以問巡,巡應口誦無疑。
嵩從巡久,亦不見巡常讀書也。
為文章,操紙筆立書,未嘗起草。
初守睢陽時,士卒僅萬人,城中居人戶亦且數萬,巡因一見問姓名,其後無不識者。
巡怒,須髯辄張。
及城陷,賊縛巡等數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衆見巡起,或起或泣。
巡曰:“汝勿怖!死,命也。
”衆泣不能仰視。
巡就戮時,顔色不亂,陽陽如平常。
遠,寬厚長者,貌如其心,與巡同年生,月日後于巡,呼巡為兄,死時年四十九。
嵩貞元初死于亳、宋間。
或傳嵩有田在亳、宋間,武人奪而有之,嵩将詣州訟理,為所殺。
嵩無子。
張籍雲。
○韓愈-讀儀禮 餘嘗苦《儀禮》難讀,又其行于今者蓋寡,沿襲不同,複之無由。
考于今,誠無所用之。
然文王、周公之法制,粗在于是。
孔子曰:“吾從周。
”謂其文章之盛也。
古書之存者希矣,百氏雜家尚有可取,況聖人之制度邪!于是掇其大要,奇辭奧旨著于篇,學者可觀焉。
惜乎!吾不及其時進退揖讓于其間,嗚呼盛哉! ○韓愈-讀荀子 始吾讀孟轲書,然後知孔子之道尊,聖人之道易行,王易王,霸易霸也。
以為孔子之徒沒,尊聖人者,孟氏而已。
晚得揚雄書,益尊信孟氏,因雄書而孟氏益尊,則雄者亦聖人之徒欤!聖人之道,不傳于世。
周之衰,好事者各以其說幹時君,紛紛藉藉相亂,六經與百家之說錯雜,然老師大儒猶在。
火于秦,黃老于漢,其存而醇者,孟轲氏而止耳,揚雄氏而止耳。
及得荀氏書,于是又知有荀氏者也。
考其辭時若不粹,要其歸與孔子異者鮮矣,抑猶在轲、雄之間乎!孔子删《詩》、《書》,筆削《春秋》,合于道者著之,離于道者黜去之,故《詩》、《書》、《春秋》無疵。
餘欲削荀氏之不合者,附于聖人之籍,亦孔子之志欤!孟氏,醇乎醇者也;荀與揚,大醇而小疵。
○韓愈-贈鄭尚書序 嶺之南,其州七十,其二十二隸嶺南節度府,其四十餘分四府。
府各置帥,然獨嶺南節度為大府。
大府始至,四府必使其佐啟問起居,謝守地不得即賀以為禮。
歲時必遣賀問,緻水土物。
大府帥,或道過其府,府帥必戎服,左握刀,右屬弓矢,帕首褲靴迎郊。
及既至,大府帥先入據館,帥守屏,若将趨入拜庭之為者;大府與之為讓,至一再,乃敢改服以賓主見;适位執爵,皆興拜,不許乃止,虔若小侯之事大國。
有大事,谘而後行。
隸府之州,離府遠者,至三千裡,懸隔山海,使必數月而後能至。
蠻夷悍輕,易怨以變,其南州皆岸,大海多洲島,颿風一日踔數千裡,漫瀾不見蹤迹。
控禦失所,依險阻,結黨仇,機毒矢以待将吏;撞搪呼号,以相和應;蜂屯蟻雜,不可爬梳;好則人,怒則獸。
故常薄其征入,簡節而疏目,時有所遺漏,不究切之,長養以兒子,至紛不可治,乃草薙而禽猕之,盡根株痛斷乃止。
其海外雜國,若躭浮羅、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臘、于陀利之屬,東南際天地以萬數,或時候風潮朝貢,蠻胡賈人,舶交海中。
若嶺南帥得其人,則一邊盡治,不相寇盜賊殺,無風魚之災,水旱疠毒之患。
外國之貨日至,珠香象犀玳瑁奇物,溢于中國,不可勝用。
故選帥常重于他鎮。
非有文武威風,知大體,可畏信者,則不幸往往有事。
長慶三年四月,以工部尚書鄭公,為刑部尚書,兼禦史大夫,往踐其任。
鄭公嘗以節鎮襄陽,又帥滄景德棣,曆河南尹、華州刺史,皆有功德可稱道。
入朝為金吾将軍,散騎常侍。
工部侍郎、尚書。
家屬百人,無數畝之宅,僦屋以居,可謂貴而能貧,為仁者不富之效也。
○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 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茂,居民鮮少。
或曰:謂其環兩山之間,故曰盤。
或曰: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隐者之所盤旋。
友人李願居之。
願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
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
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
供給之人,名執其物,夾道而疾馳。
喜有賞,怒有刑。
才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
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裾,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争妍而取憐。
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
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緻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
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
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
起居無時,惟适之安。
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後;與其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
車服不維,刀鋸不加,理亂不知,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将進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處穢污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于萬一,老死而後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 盤之中,維子之宮。
盤之土,可以稼。
盤之泉,可濯可沿。
盤之阻,誰争子所。
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複。
嗟盤之樂兮,樂且無殃。
虎豹遠迹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
飲則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
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韓愈-送王秀才塤序 吾常以為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門弟子不能遍觀而盡識也。
故學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後離散分處諸侯之國,又各以所能授弟子,原遠而末益分。
蓋子夏之學,其後有田子方,子方之後,流而為莊周。
故周之書,喜稱子方之為人。
荀卿之書,語聖人必曰孔子、子弓,子弓之事業不傳,惟太史公書《弟子傳》有姓名字,曰幹臂子弓,子弓受《易》于商瞿。
孟轲師子思,子思之學,蓋出曾子。
自孔子沒,群弟子莫不有書,獨孟轲氏之傳得其宗,故吾少而樂觀焉。
太原王埙示予所為文,好舉孟子之所道者。
與之言,信悅孟子,而屢贊其文辭。
夫沿河而下,苟不止,雖有遲疾,必至于海;如不得其道也,雖疾不止,終莫幸而至焉。
故學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楊墨老莊佛之學,而欲之聖人之道,猶航斷港絕潢以望至于海也。
故求觀聖人之道,必自孟子始。
今埙之所由,既幾于知道,如又得其船與楫,知沿而不止,嗚呼!其可量也哉。
○柳宗元-論語辨二首 【上篇】 或問曰:儒者稱《論語》孔子弟子所記,信乎?曰:未然也。
孔子弟子,曾參最少,少孔子四十六歲。
曾子老而死。
是書記曾子之死,則去孔子也遠矣。
曾子之死,孔子弟子略無存者矣。
吾意曾子弟子之為之也。
何哉?且是書載弟子必以字,獨曾子、有子不然。
由是言之,弟子之号之也。
然則有子何以稱子?曰:孔子之殁也,諸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