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論著之屬一

關燈
○書-洪範 惟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

    王乃言曰:“嗚呼!箕子。

    惟天陰骘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彜倫攸叙。

    ” 箕子乃言曰:“我聞在昔,鲧堙洪水,汩陳其五行。

    帝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彜倫攸斁。

    鲧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彜倫攸叙。

     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農用八政,次四曰協用五紀,次五曰建用皇極,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穑。

    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穑作甘。

     二、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視,四曰聽,五曰思。

    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

    恭作肅,從作乂,明作晢,聰作謀,睿作聖。

     三、八政:一曰食,二曰貨,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賓,八曰師。

     四、五紀:一曰歲,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曆數。

     五、皇極:皇建其有極。

    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

    惟時厥庶民于汝極。

    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

    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

    不協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

    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

    ’汝則錫之福。

    時人斯其惟皇之極。

    無虐茕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

    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

    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

    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尊王之路。

    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

    會其有極,歸其有極。

    曰:皇,極之敷言,是彜是訓,于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

    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六、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剛克,三曰柔克。

    平康,正直;強弗友,剛克;燮友,柔克。

    沈潛,剛克;高明,柔克。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

    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

    人用側頗僻,民用僣忒。

     七、稽疑:擇建立蔔筮人,乃命蔔筮。

    曰雨,曰霁,曰蒙,曰驿,曰克,曰貞,曰悔,凡七。

    蔔五,占用二,衍忒。

    立時人作蔔筮,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

    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蔔筮。

    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從,庶民從,是之謂大同。

    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汝則從,龜從,筮從,卿士逆,庶民逆吉。

    卿士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庶民逆,吉。

    庶民從,龜從,筮從,汝則逆,卿士逆,吉。

    汝則從,龜從,筮逆,卿士逆,庶民逆,作内吉,作外兇。

    龜筮共違于人,用靜吉,用作兇。

     八、庶征:曰雨,曰旸,曰燠,曰寒,曰風。

    曰時五者來備,各以其叙,庶草蕃庑。

    一極備,兇;一極無,兇。

    曰休征;曰肅,時寒若;曰乂,時旸若;曰晢,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

    曰咎征:曰狂,恒雨若;曰僣,恒旸若;曰豫,恒燠若;曰急,恒寒若;曰蒙,恒風若。

    曰王省惟歲,卿士惟月,師尹惟日。

    歲月日時無易,百谷用成,乂用明,俊民用章,家用平康。

    日月歲時既易,百谷用不成,乂用昏不明,俊民用微,家用不甯。

    庶民惟星,星有好風,星有好雨。

    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

    月之從星,則以風雨。

     九、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甯,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

    六極:一曰兇、短、折,二曰疾,三曰憂,四曰貧,五曰惡,六曰弱。

     ○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将以釁鐘。

    ’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

    ’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

    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 王曰:“然。

    誠有百姓者。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隐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财而易之以羊也。

    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

    ”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

    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

    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謂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戚戚焉。

    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曰:“有複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則王許之乎?”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

    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

    ”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

    ’是誠不能也。

    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

    ’是不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運於掌。

    《詩》雲:‘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禦于家邦。

    ’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

    物皆然,心為甚。

    王請度之!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

    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聞與?”王笑而不言。

    曰:“為肥甘不足於口與?輕暖不足於體與?抑為采色不足視於目與?聲音不足聽於耳與?便嬖不足使令於前與?王之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豈為是哉?”曰:“否。

    吾不為是也。

    ”曰:“然則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國而撫四夷也。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 王曰:“若是其甚與?”曰:“殆有甚焉。

    緣木求魚,雖不得魚,無後災。

    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後必有災。

    ”曰:“可得聞與?”曰:“鄒人與楚人戰,則王以為孰勝?”曰:“楚人勝。

    ”曰:“然則小固不可以敵大,寡固不可以敵衆,弱固不可以敵強。

    海内之地,方千裡者九,齊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異於鄒敵楚哉?蓋亦反其本矣。

    今王發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於王之朝,耕者皆欲耕於王之野,商賈皆欲藏於王之市,行旅皆欲出於王之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訴於王。

    其若是,孰能禦之?” 王曰:“吾惛,不能進於是矣。

    願夫子輔吾志,明以教我。

    我雖不敏,請嘗試之。

    ”曰:“無恒産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

    若民,則無恒産,因無恒心。

    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産,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飽,兇年免於死亡。

    然後驅而之善,故民之從之也輕。

    今也制民之産,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於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王欲行之,則盍反其本矣!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勿奪其時,八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孟子-養氣章 公孫醜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贲遠矣。

    ”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

    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桡,不目逃,思以一豪挫於人,若撻之於市朝,不受於褐寬博,亦不受於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

    孟施舍之所養勇也,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後進,慮勝而後會,是畏三軍者也。

    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

    ’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

    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得於心,勿求於氣。

    ’不得於心,勿求於氣,可;不得於言,勿求於心,不可。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

    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

    ’”“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壹則動志也。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

    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

    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曰:“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於其心,害於其政;發於其政,害於其事。

    聖人複起,必從吾言矣。

    ”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闵子、顔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於辭命,則不能也。

    ’”“然則夫子既聖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於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

    ’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聖矣乎。

    ’夫聖,孔子不居,是何言也?昔者竊聞之:子夏、子遊、子張皆有聖人之一體,冉牛、闵子、顔淵則具體而微。

    ”“敢問所安?”曰:“姑舍是。

    ”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

    皆古聖人也,吾未能有行焉。

    乃所願,則學孔子也。

    ” “伯夷、伊尹於孔子,若是班乎?”曰:“否!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

    ”“然則有同與?”曰:“有。

    得百裡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是則同。

    ”曰:“敢問其所以異。

    ”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觀於夫子,賢於堯、舜遠矣。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有若曰:‘豈惟民哉?麒麟之於走獸,鳳凰之於飛鳥,泰山之於丘垤,河海之於行潦,類也。

    聖人之於民,亦類也。

    出於其類,拔乎其萃,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

    ’” ○孟子-神農之言章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

    ”文公與之處。

    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屦、織席以為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曰:“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

    ”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

    雖然,未聞道也。

    賢者與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今也滕有倉禀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

    ”“許子必織布然後衣乎?”曰:“否。

    許子衣褐。

    ”“許子冠乎?”曰:“冠。

    ”曰:“奚冠?”曰:“冠素。

    ”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

    ”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

    ”“自為之與?”曰:“否。

    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

    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

    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迹之道交於中國。

    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

    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

    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

    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後稷教民稼穑,樹藝五穀。

    五穀熟而民人育。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别,長幼有叙,朋友有信。

    放勳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

    ’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臯陶為己憂。

    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

    分人以财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

    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陳良,楚産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

    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

    彼所謂豪傑之士也。

    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将歸,入揖於子貢,相鄉而哭,皆失聲,然後歸。

    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

    他日,子夏、子張、子遊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

    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今也南蠻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

    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於幽谷者。

    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

    ’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僞。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布帛長短同,則賈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屦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

    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

    巨屦小屦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僞者也,惡能治國家?” ○孟子-好辯章 公都子曰:“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 孟子曰:“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亂。

    當堯之時,水逆行,汜濫於中國,蛇龍居之,民無所定。

    下者為巢,上者為營窟。

    《書》曰:‘洚水警餘。

    ’洚水者,洪水也。

    使禹治之。

    禹掘地而注之海,驅蛇龍而放之菹。

    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漢是也。

    險阻既遠,鳥獸之害人者消,然後人得平土而居之。

     堯、舜既沒,聖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壞宮室以為汙池,民無所安息;棄田以為園囿,使民不得衣食。

    邪說暴行又作,園囿、汙池、沛澤多而禽獸至。

    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亂。

    周公相武王誅纣,伐奄三年讨其君,驅飛廉於海隅而戮之,滅國者五十,驅虎、豹、犀、象而遠之,天下大悅。

    《書》曰:‘丕顯哉,文王谟!丕承哉,武王烈!佑啟我後人,鹹以正無缺。

    ’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

    孔子懼,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聖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公明儀曰:‘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仁義充塞,則率獸食人,人将相食。

    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作於其心,害於其事;作於其事,害於其政。

    聖人複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詩》雲:‘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

    ’無父無君,是周公所膺也。

    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說,距诐行,放淫辭,以承三聖者,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能言距楊墨者,聖人之徒也。

    ” ○孟子-離婁之明章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員;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詩》雲:‘不愆不忘,率由舊章。

    ’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

    聖人既竭目力焉,繼之以規矩準繩,以為方員平直,不可勝用也;既竭耳力焉,繼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勝用也;既竭心思焉,繼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

    故曰: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 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衆也。

    上無道揆也,下無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義,小人犯刑,國之所存者幸也。

    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國之災也;田野不辟,貨财不聚,非國之害也。

    上無禮,下無學,賊民興,喪無日矣。

     《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洩洩。

    ’洩洩猶沓沓也。

    事君無義,進退無禮,言則非先王之道者,猶沓沓也。

    故曰:責難於君謂之恭,陳善閉邪謂之敬,吾君不能謂之賊。

    ” ○孟子-魚我所欲也章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