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欽定四庫全書
釋文紀卷四十五
明 梅鼎祚輯
無名氏【二 此下記論竝未詳作者苐以世代為次】
【後漢 晉 苻秦 姚秦 北涼宋 齊 後魏 隋】
般舟三昧經記【後漢】
般舟三昧經光和二年十月八日天竺菩薩竺佛朔于洛陽出菩薩法防時傳言者月支菩薩支谶授與河南洛陽孟福字元士随侍菩薩張蓮字少安筆授令後之着在建元十三年于佛寺中校定悉具足後有寫者皆得南諸佛又言建安三年嵗在戊子八月八日于 昌寺校定
須眞天子經記【西晉】
須眞天子經泰始二年十一月八日于長安青門内白馬寺中天竺菩薩昙摩羅察口授出之時傳言者安文惠帛元信手受者聶承逺張?伯孫休達十二月三十日未時訖
阿維越緻遮經記【晉言不退轉法輪四卷】
太康五年十月十四日菩薩沙門法護于炖煌從龜茲副使羌子侯得此梵書不退轉法輪經口敷晉言授沙門法乘使流布一切鹹悉聞知【大藏此字函亦録】
持心經後記
持心經太康七年三月十日炖煌開士竺法護在長安說出梵文授承逺
正法華經記
太康七年八月十日炖煌月支菩薩沙門法護手執梵經口宣傳出正法華經二十七品授優婆塞聶承逺張仕明張仲政共筆受竺徳成竺文盛嚴威伯續文承趙友義張子龍陳長?等共勸助歡喜九月二日訖大弟子陳慎力龜茲居士帛元信共參校元年二月畢工記又言元康元年長安孫伯虎以四月十五日寫
文殊師利淨律經記
經後記雲沙門竺法防于京師遇西國寂志誦出此經經後尚有數品其人忘失辄宣現者轉之為晉更得其本補令具足太康十年四月八日白馬寺中聶道眞對筆受勸助劉元謀傅公信侯彥長等
魔逆經記
太康十年十二月二日月支菩薩法防手執梵書口宣晉言聶道眞筆受于洛陽城西白馬寺中始出防顯元寫使功徳流布一切防福度脫
正法華經後記
永熈元年八月二十八日比丘康那律于洛陽寫正法華品竟時與清戒界節優婆塞張季博董景?劉長武長文等手執經本詣白馬寺對與法護口校古訓講出深義以九月大齋十四日于東牛寺中施檀大防講誦此經竟日盡夜無不鹹歡重巳校定
如來大哀經記
元康二年三月七日炖煌菩薩支法護手執梵經經名加益乃命沙門聶承逺道眞正書晉言以其年八月二十有九日親自覆校當令大法光顯流布其有覽觀吾文者曉暢譯妙法
聖法印經記【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圖】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薩沙門法護于酒泉演出此經弟子竺法首筆受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住
賢劫經記
賢劫經永康元年七月二十一日月支菩薩竺法護從罽賓法門得是賢劫三昧手執口宣時竺法友從洛寄來筆受者趙文龍使其功徳福流十方普遂防恩離于罪孽見是經者次見千佛稽受道化受菩薩決緻無生忍至一切法十方亦爾【大藏恃字函亦録】
放光經記
惟昔大魏颍川朱士行以甘露五年出家學道為沙門出塞西至于阗國寫得正品梵書梵本九十章六十萬餘言以太康三年遣弟子弗如檀晉字法饒送經梵本至洛陽住三年複至許昌二年後至陳留界倉垣水南寺以元康二年五月十五日衆賢者共集議晉世初流行諸梵本者于阗沙門無乂羅優婆塞竺叔蘭先光陳之?周?明共筆受正書九十章凡二萬八千二百有二十一言時倉垣諸賢者等大小皆勸刋行乃以其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寫都訖經義深奧又前後冩者參校不能善悉至太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沙門竺法寂來至倉垣水北寺求經本寫時檢取現品五部并梵本與竺叔蘭更共考校書寫永安元年四月二十訖于前後所冩校最為差定其前所冩可更取校晉梵音訓暢義難通諸開士大學文生書冩供養諷誦讀者願留三思恕其不逮也
普曜經記
普曜經永嘉二年太歲在戊辰五月本齊菩薩沙門法護在天水寺手執梵本口宣晉言時筆受者沙門康殊帛法炬
首楞嚴後記【東晉】
鹹和三年歲在癸酉涼州刺史張天錫在州出此首楞嚴經于時有月支優婆塞支施崘手執梵本支博綜衆經于方等三昧特善其志業大乘學也出首楞嚴須賴上金光首如幻三昧時在涼州州内正聽堂湛露軒下集時譯者龜茲王子世帛延善晉梵音延博解梵文妙音兼綜受者常侍西海趙防防水令馬亦内有大維縂持三人皆是俊徳有心道徳時在坐沙門諸淨寂光等行涼州自屬辭辭防如本不加文飾飾亦如明其道文質兼唯聖有之耳
六卷泥洹記
摩竭提國巴連弗邑阿育王塔天王精舎優婆塞伽羅先見晉土道人釋法顯逺遊此土為求法故深感其人即為冩此大般泥洹經如來秘藏願令此經流布晉土一切衆生悉成平等如來法身義熙十三年十月一日于謝司空石所立道場寺出此方等大般泥洹經至十四年正月一日校定盡訖禅師佛大跋陀手執梵本寶雲傳譯于時座有二百五十人
文殊師利發願經記
晉元熙二年歲在庚申于揚州鬬場寺禅師新出雲外國四部衆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
闗中近出尼二種壇文夏坐雜十二事并雜事共卷前中後三記【苻秦】
卷初記雲太歲己卯鹑火之次十一月十一日在長安出此比丘尼大戒其月二十六日記僧純于龜茲佛陀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