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十四

關燈
欽定四庫全書 釋文紀卷四十四 明 梅鼎祚 輯 無名氏【一 此下序記竝未詳作者經及論律第以世代為次】 【後漢 呉  東晉 苻秦姚秦 宋  後魏 隋】 四十二章經序【後漢】 昔漢孝明皇帝夜夢見神人身體有金色項有日光飛在殿前意中欣然甚悅之明日問羣臣此為何人也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号曰佛輕舉能飛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即遣使者張骞羽林中郎将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至大月支國寫取佛經四十二章在十四石函中登起立塔寺于是道法流布處處修立佛寺逺人伏化願為臣妾者不可稱數國内清甯含識之類防恩受賴于今不絶也【出三藏記集】 佛說興起行經序【一名嚴成宿縁經後漢外國三藏康孟詳譯】 所謂昆侖山者則閻浮利地之中心也山皆寶石周匝有五百窟窟皆黃金常五百羅漢居之阿耨大泉外周圍山山内平地泉處其中泉岸皆黃金以四獸頭出水其口各繞一匝巳還複其方出投四海象口所出者則黃河是也其泉方各二十五由延深三厥劣一厥劣者七裡也泉中有金台方一由延台上有金蓮華以七寶為莖如來将五百羅漢常以月十五日于中說戒因舎利弗問佛十事宿縁後以十五日時将本弟子說訖乃止如是至九往所以十問而九答者以木锵之對人間償之欲示人宿縁不可逃避故也又阿耨泉中非有漏礙形所可周遊雖有阿難為如來所接也所以殷勤告舎利弗者欲化諸龍故也【大藏與字函】 法句經序【呉】 昙鉢偈者衆經之要義昙之言法鉢者句也而法句經别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結語猶詩頌也見佛見事而作非一時言各有本末布在衆經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傷天下出興于世開現道義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經總括其要别為四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後阿難所傳卷無大小皆稱聞如是處佛所究暢其說是後五部沙門各自鈔衆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别為品于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諸經為法言法句者猶法言也近世葛氏傳七百偈偈義緻深譯人出之頗使其渾漫唯佛難值其文難聞又諸佛興皆在天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雲其書為天書語為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唯昔藍調安侯世高都尉弗調譯梵為漢審得其體斯以難繼後之傳者雖不能密猶尚貴其實麤得大趣始者維隻難出自天竺以黃武三年來适武昌仆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将炎為譯将炎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梵語或以義出音近于質直仆初嫌其為辭不雅維祗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當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座中或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雲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明聖人意深邃無極今傳梵義實宜徑達是以自竭受譯人口因循本防不加文飾譯所不解則阙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然此雖辭樸而防深文約而義博事均衆經章有本故句有義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叙此乃始進者之鴻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啟防辨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而所包者廣實可謂妙要者哉昔傳此時有所不出防将炎來更從谘問受此偈等複得十三品并校往古有所増定苐其品目合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都凡一萬四千五百八十字庶有補益共廣聞焉【大藏所字函 出三藏别有四部無下四部二字衆經作采經或曰作鹹曰複得作重得往古作往故】 首楞嚴三昧經注序【東晉】 首楞嚴三昧者晉曰勇猛伏定意也謂十住之人志當而功顯不為而務成蓋勇猛伏之名生于希尚者耳雖功高天下豈系其名哉直以忘業宗而稱立遺稱故名遺訓三千敷典诰羣生瞻之而弗及鑽之而莫喻自非奇緻超?梵可以應乎聖録所謂勇猛者誠哉難階也定意者謂迹絶仁智有無兼忘雖複寂以應感惠澤者蒼生何嘗不通惠以仁智照以?宗所以寂者未可得而分也故其篇雲悉遍諸國亦無所分于法身不壊也謂雖從感若流身充宇宙豈有為之者哉謂化者以不化為宗作者以不作為主為主其自忘焉像可分哉若至理之可分斯非至極也可分則有虧斯成則有散所謂為法身者絶成虧遺合散靈鑒與?風齊蹤員神與太陽俱暢其明不分萬類殊觀法身全濟非亦宜乎故曰不分無所壊也首楞嚴者沖風冠乎知喪洪緒在于忘言微防盡于七住外迹顯乎三權洞重?之極奧耀八特之化筌挿高木之?标建十準以伺能翫妙防以調習既習釋而知?遺慈故慈洽棄照而照宏也故有陶化育物紹以經綸自非領略?宗深達奇趣豈雲究之哉沙門支道林者道心防乎上世神悟發于天然俊朗明徹?映色空啟于往數位叙三乘餘時複疇谘豫聞其一敢以不敏系于句末想望來賢助删定焉 漸備經十住梵名并書序 波牟提陀晉曰一住  維摩羅晉曰二住 波披迦羅晉曰三住  阿至摸晉曰四住 頭都耶晉曰五住   阿比目佉晉曰六住頭羅迦摩晉曰七住  阿遮羅晉曰八住 抄頭摩提晉曰九住  昙摩彌迦晉曰十住 漸備經晉曰十住名 第一住名悅豫    第二住名離垢 第四住名興光    第四住名輝耀 第五住名難勝    第六住名目前 第七住名?妙    第八住名不動 第九住名善哉意   第十住名法雨 漸備經十住行 第一住【今亡】     第二住說戒行事 第三住說十二門五通事第四住說三十七品事第五住說四谛事   第六住說十二因縁事第七住說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