寳刻叢編卷六

關燈
齋碑録】 唐栾城令劉沔遺愛頌 在夲縣鄭彶撰趙舍書大厯五年【訪碑録】 唐慧觧寺三門樓贊 唐李宥撰周籝金行書大厯十二年六月镌刻在府内開元寺三門石柱上【訪碑録】 唐僧道源發願文 唐前恒冀等州觀察判官王洽撰試金吾【缺】 曹叅軍王承規集王羲之書并篆額道源恒【缺】開元寺僧也常發願禮大佛名及誦藏經成【缺】軍步軍使王士良等為立此碑貞元十四年正月刻【集古録目】 唐範希朝谒北嶽廟記 元和五年河東節度使範希朝讨鎮州過北嶽廟題記【集古録目】 唐鹿泉胡祠文 唐來複撰并書寳厯二年四月立在獲鹿【複齋碑録】 相州 【春秋時屬晉戰國時屬魏後屬趙秦屬邯鄲二漢為魏郡曹公為魏王都此晉亦為魏郡後趙石季龍前燕慕容隽皆都之後魏置相州及魏北齊又都焉改為清都尹後周複置相州及魏郡隋初郡廢大業初州廢複置魏郡唐為相州天寳元年曰邺郡後屬天雄軍節度梁分置昭徳軍而天雄軍亂遂入于晉莊宗滅梁複屬天雄晉高祖置彰徳軍今縣四 安陽 湯隂臨漳 林慮】 魏甄皇後識坐闆函 文昭皇後識坐闆函八字紹聖丙子年邺民耕地得一綠石匣廣八寸有半長倍之厚三之一鹿項笏頭蓋其上有此八字魏文帝甄皇氏神坐前之物也故嘉興守林衡之父時為相之銘漳之模得之其字乃魏之工者傳于世既鮮故士大夫罕見魏史黃初中塟甄夫人于邺州帝以母氏之故追上尊諡别立寝廟此乃明帝時所刻者【續】 魏張文商碑 在湯陰西百步【訪碑録】 僞趙西門豹祠殿基記 記雲僞趙建武六年嵗在庚子七月庚寅造西門祠殿基【金石録】 東魏定國寺浮圖碑 在安陽縣東魏遷邺高丞相以南台為相國寺作磚浮圖極高其文即溫子升撰【寰宇記】 東魏韓陵碑 在安陽縣東北十七裡東魏丞相高歡破尒朱兆兄弟于此山下仍立碑即溫子升之詞陳尚書陳陵嘗北使邺讀韓陵碑愛其才麗手自録之歸陳士人問陵北朝人物如何曰惟韓陵片碑爾【寰宇記】 北齊立門君碑 在邺縣今【臨漳】邺城故事雲西門豹為令造築溝渠決漳水以溉民田因是戶口豐饒天下被澤仆射魏收為立此碑【寰宇記】 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以西門豹為邺令民不敢欺至襄王時史起為邺令引漳水溉邺仍襲其用【輿地記】 北齊都達禅師塔銘 天保九年【諸道石刻録】 隋臨漳令趙君清徳頌 開皇六年【金石録】 唐刺史許圉師徳政碑 正書無書撰人姓氏幹封二年立【金石録】 唐立周太師尉遲公廟碑 唐前華州鄭縣尉閻伯璵撰序秘書省校書郎顔真卿撰銘蔡有鄰書逈字居羅代人仕周為相州總管周末隋文帝秉政逈舉兵不克而死唐武徳中改塟複其封爵開元二十六年相州刺史張嘉祐為之立廟建碑以開元二十八年正月立【集古録目】 唐尉遲公廟碑陰 唐孫士良撰蔡有隣八分書開元二十六年二月立【金石録】 唐林慮縣記 正書無撰人姓名天寳六載【金石録】 銅雀防碑 在安陽【諸道石刻録】 唐林慮縣造寺碑 總持寺碑 邺縣修定寺碑 分書【三碑諸道石刻録】 定州 【中山府戰國初為中山國後為魏所并後又屬趙秦屬上谷钜鹿二郡漢高帝置中山郡景帝三年改為國後漢晉皆因之後燕慕容垂移都于此置中山尹後魏為中山郡兼置安州唐改為定州陞義武軍節度皇朝太平興國元年改定武軍政和三年改中山府中山郡今縣七 安喜 無極 曲陽 唐縣 望都 新樂 北平】 漢上谷太守張碑 在安喜縣東六裡【訪碑録】 漢孝子王立碑 安喜縣 蘭亭序 唐何延年謂右軍永和中與太原孫承公四十有一人脩禊揮毫制序用蠶繭紙鼠須筆遒媚勁健絶代更無凡三百二十四字有重者皆具别體就中之字有二十許變轉悉異遂無同者如有神助及醒後他日再書數十百本終不及此餘謂神助及醒後更書數十百本無如者恐此言過矣右軍他書豈減禊帖但此帖字數比他書最多若千文千錦卷舒展玩無不滿人意者轸在心目不可忘非若其他尺牍數行數十字如寸錦片玉玩之易盡也【高宗禦制朝墨志】 蘭亭修禊序世所傳本尤多而皆不同蓋唐數家所臨也其轉相傳模實真彌逺然時時猶有可喜處豈筆法或得其一二耶想其真迹宜何如也哉世言真本塟在昭陵唐末之亂昭陵為溫韬所發其所藏書畫皆剔取其金玉而棄之于是魏晉以來諸賢墨迹遂複流落于人間太宗皇帝時購募所得集以為法帖十卷俾模傳之數以分賜近臣今公卿家所有法帖是也然獨蘭亭真本亡矣故不得列于法帖以傳今予所得皆人家舊所藏者雖筆畫不同聊并列之以見其各有所得至于真僞優劣覧者當自擇焉其前一本流俗所傳不記其所得其二得于殿中丞王廣淵其三得于故相王沂公家又有别本在定州民家二家各自有石較其本纎毫不異故不複録其四得于三司蔡給事君谟也所傳本不出乎此其或更有所未傳更俟博采【集古録】 右軍褉帖叙草号稱最得意書宋齊以來藏在秘府士大夫間未聞稱述豈未經大盜兵火時蓋有墨迹在蘭亭右者及蕭氏字文焚蕩之餘千不存一永師晚出所見妙迹惟有蘭亭故為虞禇?道之所以太宗求之百方期于必得其後公私相盜今竟失之書家晚得定武本蓋彷佛存古人筆意耳 此文自唐明皇得真迹刻之學士院人間不得複見朱梁簒竊辇至汴都耶律徳光破石晉此刻度河契丹既歸與辎重棄之殺狐林後置之州治遂人定本【碧岫野人趙秷仲古】 定武蘭亭叙石刻世稱善本宣和中從仕中山訪詢故老以謂石晉之末契丹自中原辇載寳貨圖書而北至真定徳光死漢祖起太原永康自立而歸與其祖母交兵于國棄此石于中山慶厯中土人李學究者得之不以視人韓忠獻之守定武也李生始以墨本獻公公堅索李乃瘗之地中别刻石本以示公又一紀李生即世其子乃出石散模售人每本須錢一千由是好事者争取之其後李氏子負官缗無從取償時景文守定乃以公帑金代輸之因取其石匣藏于庫非貴逰交舊不可得也熈甯間薛師正出牧其子紹彭又刻别本者留之中山易古刻攜歸長安大觀中诏取其石置宣和殿人間不複見矣【養浩書室】定武郡齋舊有蘭亭石刻為薛師正之子紹彭易去世之所傳多矣宣和初其弟嗣昌獻于天上徽宗命龛置睿思東閣之壁自是人間不複得靖康之亂凡尚方奇尤卓絶之珍悉為金人辇歸彼國獨此石棄而不取建炎初高宗駐跸廣陵宗澤汝林居守東都見之遷騎疾馳進行在所曽未逾月大駕幸浙失于倉猝之際紹興中向子固叔堅師淮南宻防令搜訪之叔堅防索不獲其後堅遭防評以謂窮尋窖藏金寳至于廣掘地土蓋由此焉叔堅之子淔端叔語餘如是物之顯晦有時未知何辰當複出耶紹熈壬子夏餘覔官修門與順伯劇談偶及順伯雲此一段事世所未聞當為我識之所得舊本之左因遂書之斯碑所用紙竹豈非所謂模打者欤【王明清】 此帖世傳以為右軍得意書世間石刻無慮數十百本而共推定武本以為冠諸家辨别真赝其説不一或以為薛紹彭刻石易舊本歸其家镵去湍流帯右天五字今世所存本此五字不全者薛氏舊物也又仰字如針眼殊字如蟹爪列字如丁形凡有此者皆望風以為真而未嘗确然辨其帖之所以善所以不善者夫世之所以貴定武者以其镌刻精好不失右軍筆意而已非以其能為針眼為蟹爪為丁形也使其能得其筆意雖無此三者不害為善本況此三者皆可以人力為而其筆意非真能者未易辨今不求其本而區區焉眭目于其末此相馬而惟記其骊黃牝牡豈不為九方臯所笑乎山谷論此帖以為無一字一筆不可人意摹冩或失真意肥瘐亦自成妍要各存之以心防其妙處此能觀書者也【曾槃并蘭亭博議】 後魏刺史崔亮頌 不著書撰人名氏其額曰定州刺史崔使君至化之頌使君名亮字敬儒齊國磐陽人長史馮時等立此碑碑石漫滅亡其年月【集古録目】 題雲魏鎮北将軍定州刺史崔使君至化之頌蓋亮嘗為定州既去郡人立此碑頌徳爾神龜三年正月建【金石録】 魏中山太守常通碑 在府城西北三裡【訪碑録】 隋正解寺碑 隋随昌劉鼎卿撰不著書人名氏寺本後魏宣武帝以七廟所立謂之七帝寺至周被廢隋文帝時複興佛法定州贊治崔子石舍以為寺賜名正解碑以開皇十二年四月立【集古録目】 隋高陽郡隆聖道場碑 隋虞世基撰并書周建徳六年隋高祖擁旄于此至大業九年伐叛海東旋師有诏改為高陽郡記王業之所興設隆聖道塲為高祖祈福大業九年十二月立此碑【輿地碑記】 隋七祖堂記 無書撰人名氏【諸道石刻録】 唐正解寺碑 唐李伯藥撰分書無姓名貞觀四年正月【金石録】 唐施石防銘 唐趙僎撰并行書開元十五年立【金石録】 唐盧舍那珉像碑 唐趙僎撰蔡有隣八分書珉像定州刺史張嘉貞所造碑以開元十六年二月立【集古録目】 唐文宣王廟記 唐盧肇撰并正書大中十三年八月【金石録】 唐定州録事王君頌 無書撰人名氏【諸道石刻録】 隋文帝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