寳刻叢編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年四月【金石録】
唐王粲石井欄别記
唐防昌二年節度使盧鈞複理粲舊井别作新石欄而記之前武功縣尉李掖書【集石錄目】
唐創修五道将軍記
唐朱泳撰無書人名氏防昌三年七月【複齋碑錄】
唐修興國寺舍利塔銘
唐魏子仲述防昌四年二月建【複齋碑錄】
唐漢江神廟記
唐孟珏記正書無姓名防昌六年八月立【複齋碑錄】
唐三聖蘭若鏡燈記
唐楊知逺撰屈師穆八分書并右文篆額大中五年七月建【複齋碑錄】
唐立蜀相武卿忠武侯諸葛公碑
唐李景譲撰正書無名氏篆額大中十年三月建【複齋碑錄】
唐延慶院記并碑陰勅牒
唐蔣系撰魏修正書鹹通三年八月立碑陰勅牒二鹹通二年趙韬正書【複齋碑錄】
唐尊勝經
鹹通七年五月【諸道石刻錄】
唐徐商德政碑
唐李隲撰李曉書并篆額鹹通六年十二月建【複齋碑錄】
唐延慶院經蔵銘
唐趙璘撰裴光遠八分書并篆額鹹通九年六月建【複齋碑錄】
唐義亭記
唐劉盧白撰裴光逺正書篆額鹹通九年六月立【複齋碑錄】
唐聞喜亭記
唐趙璘撰鹹通十一年四月五日作亭【複齋碑錄】
唐新剏池台六詠
唐裴坦撰正書無名氏鹹通十一年立刻于聞喜亭記碑陰【複齋碑錄】
唐雲麾将軍宋戎墓志
從孫程撰劉虔古書并篆額鹹通十一年八月【複齋碑錄】
唐社稷壇記
唐容管經畧推官皮日休撰國子監缺學博士裴光逺八分山南東道節度使裴坦新修州之社稷壇以鹹通十二年刻此記【集古錄目】
唐山南東道左押衙韓玫志
正書無書撰人名氏幹符己亥九月【複齋碑錄】
唐新立鎮南将軍劉表廟碑
唐陵州刺史劉推撰并書劉表字景升山陽高平人後漢末為荊州牧僖宗時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自稱裔孫碑以廣明二年立【集古錄目】
唐劉表碑陰
碑陰劉巨容題記與廟碑同巨容立廟因以墓側搆水亭為遊宴之所沃記表僚屬蒯越韓嵩等及蜀先主在荊州事迹未有表所作山道口亭銘刻在廟碑之陰【集古錄目】
唐改封武威王新廟記
唐徐砺撰正書無名氏篆額光化二年六月立在襄陽縣【諸道古刻錄】
唐淮安王趙公祠堂記
無建碑之嵗月又不載其名氏莫詳為誰餘疑趙德諲即其人也按唐書德諲傳初從秦宗權為右将以讨黃巢功授申州刺史而碑雲大冦作二京陷公始為義陽郡即申州也又按光啟元年秦宗權陷襄州以德諲為山南東道節度留後文德元年德諲以襄州降以德諲為忠義軍節度使宗權平和中書令封淮安郡王遷拜次序與此碑所書俱合碑又雲今令公功業不虧于舊日榮更顯于昔日今令公者其子中書令正凝正凝以天祐元年封楚王此碑葢立于龍紀之後天祐之前故正稱為令公也【集古録】
後梁重建鼓角樓記
鄭勞謙撰正書無名氏開元二年十二月【複齋碑録】
梁修岘山亭記
無書撰人名字篆額貞明二年十一月【諸道石刻録】
晉卧龍山武靈王學業堂記
李光圖撰正書無名字篆額天福三年七月記【複齋碑録】
通州石固尉鄧荗志
毛元素撰無立石年月【複齋碑錄】
梁将軍碑
在谷城縣北二十裡【訪碑録】
節度使梁崇義碑
在襄陽縣東二裡【訪碑錄】
大将軍席肅公之神道
陳仁棱書彌陁經
延慶院重修法堂記
韓思複碑
道德經幢
五碑諸道石刻錄
鄧州
【春秋時申鄧二國之地戰國屬韓自後屬楚秦置南陽郡二漢因之晉屬南陽國又順陽義陽二國之境宋齊為南陽郡後魏兼置荊州西魏置重南陽郡唐武徳二年曰鄧州天寳元年曰南陽郡梁陞為宣化節度後唐改曰威勝周改曰武勝今縣五 掖縣 南陽内鄉 淅州順陽】
漢張平子前後殘三碑
漢崔子玉撰并書其刻石為二本一在南陽一在向城天聖中有右班殿直趙球者知南陽縣事因治縣廨毀馬台得一石有文騐之乃斯銘也遂龛于防事之壁其文至凡百君子而止其後半亡矣其在向城者今尚書屯田員外郎謝景初得其半于向城之野自凡百君子已上其前半亡矣今以二本相補續其文遂複完而阙其最後四字然則昔人為二本者不為無意矣唐寳歴中有徐方囘者别得二十一字去是銘最後文疑球所得南陽石之半亡者爾今不複見則又亡矣惜哉【集古錄】
小篆世傳崔子玉撰并書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仕漢至河間相碑有二一在今鄧州南陽縣自凡百君子以上亡其半一在縣之向城村自凡百君子以上亡之今以二本相續而文遂完文章篆畫撫向城之本而勒之南陽更為橫卷用便卷舒耳非如杜元凱兩碑之謂也【集古後録】
漢司空宗俱碑
碑雲公諱俱字伯俪南陽安衆人也而其額題漢司空宗公之碑碑已殘缺不成文理而官秩名字鄉裡特完可考故詳錄之【金石錄】
漢司空宗公碑篆額碑之文皆已殘缺惟名字郡邑父祖獨存而官秩尚可見宗公名俱以察孝亷為城門候歴郎中議郎五官中郎将越騎校尉汝南太守少府太仆太常遂拜司空範史【缺】紀建甯三年七月太宗常俱為司空熹平【缺】
漢司空宗俱碑陰
宗俱碑陰額上六大篆曰門生立碑人名正碑甚刓滅碑背所損卻不多上下凡四橫書其人郡邑名字畧無推稱當是門生未筮仕者故吏不應無碑不傳于後世爾【續】
漢宗資墓天祿辟邪字
在宗資墓前石獸防上按後漢書宗資南陽安衆人也今墓在鄧州南陽界中墓前有二石獸刻其防上一曰天祿一曰辟邪【集古錄】
篆書四字後漢宗資墓前有二石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