寳刻叢編卷三

關燈
邸愛重其書及即天子位複拜戶部尚書太子詹事此碑開元二年立【集古後録】 唐楚觀德政碑 唐賈升撰僧湛然分書開元八年立在硯山【複齋碑録】 唐禦制孔子廟堂? 開元十一年八月四日【諸道石刻録】 唐刺史靳恒遺愛頌并陰 唐張九齡撰高慈正書開元十一年立碑陰述羣宮陪靳使君登岘山紀文【複齋碑録】 唐韓公井記 不著書人名氏八分大書三字曰韓公井其記真書舊傳井有靈人不敢汲唐采訪使韓公酌而飲之由是汲者無患故以為名韓公名朝宗碑以開元中立在宜城【集古録目】 開元二十二年初置十道采訪使朝宗以襄州刺史兼山南東道采訪使襄州南楚故城有昭王井傳言汲者死行人雖渇困不敢視朝宗移書谕神自是飲者無恙人更号韓公井楚故城今謂之故牆由梁太祖父烈祖名盛當時避之故至今猶然此記今移在羣廨中【南豐集古錄】 唐庫狄履溫遺愛頌 唐周擇從撰蕭誠書天寳三載正月【金石録】 襄陽令河南庫狄君遺愛頌天寳中周擇從撰蕭誠書防已中斷僅存其半雲名履溫峙之後按北史庫狄峙傳其先遼東人段四碑之苗裔以避難變姓庫狄【集古後録】 唐尹仁恕文并旌表記 不著書撰人名氏阙文凡十二字曰大唐孝子四葉旌表尹仁恕阙其後有記仁恕曾祖養伯字嗣宗祖怦字忠父慕先字冬筠仁恕字南金皆以孝行被旌表 唐尹氏孝德記 唐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張柬之撰不著書人名怦字守忠襄陽人事親居喪皆以孝稱貞觀龍朔中再有诏襃美旌表門闾碑以天寳五年立【集古録目】襄陽尹氏世以孝聞天下嗣宗生怦怦生慕先慕先生仁恕一門四阙而此記又張柬之作忠臣孝子萃此一碑可尊也【集古後録】 唐放生池碑 唐襄陽太守山南東道采訪使李憕撰為八分不著名氏憕以城下漢水為放生池立此銘不着年月【集古録目】 唐放生池石柱銘 不著書撰人名氏天寳十載李憕為襄陽太守父老李君秀等請以襄陽臨溪兩縣江水近城者為放生池止人漁釣立石柱于東西境上以表之因以君秀等狀州符刻于柱上【集古録目】 放生池唐世處處有之王者仁澤及于草木昆蟲使一物必遂其生而不為私惠也易大?曰庖犧氏之王也能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作結繩而為網罟以佃以漁葢言其始教民取物資生而為萬世之利此所以為聖人也浮圖氏之說乃謂殺者有罪而放生得福苟其言則庖犧氏遂為人間之聖人地下之罪人也【集古録目】 唐襄陽牧衛玠遺愛頌 唐李邕撰蕭誠書天寳中立【訪碑録】 唐襄陽牧獨孤冊遺愛頌 唐李邕撰蕭誠行書天寳中立【金石録】 唐江夏太守李邕撰蘭陵蕭誠書府君名冊字伯謀河南人嘗為襄州刺史此碑襄人所立也石為四面其兩面剝缺不可讀不知所立年月【集古録目】 蕭誠書世多有而此尤佳碑在岘山亭下碑為四面而一面最完今人家所傳止有一面而餘所得有二面故其一面頗有訛阙也府君諱冊字伯謀河南人也【集古錄】 唐襄陽令盧僎德政碑 唐太子正字閻寛撰伊阙縣尉集賢院待制史惟則八分書僎字手成範陽人為襄州長史此蓋去思碑也碑字多殘缺不見所立年月【集古録目】 唐襄陽令盧君政碑天寳中立【金石錄】 唐王粲石井欄記 魏侍中王粲故宅在防陽其石欄至唐猶存上元二年山南節度使來移之于刺史官舍叅謀甄濟撰記判官彭朝儀書上元二年七月立【集古錄目】 甄濟者韓愈所謂陽瘖避職卒不汚祿山父子事者也其文得之為可喜而朝儀書尤善皆可喜者也【南豐集古錄】 唐廣習池記 唐盧允中撰大厯二年立【訪碑録】 唐襄州新學記 唐盧羣撰羅讓書貞元五年六月建碑陰題山南東道節度嗣曹王臯等十三人名衘【複齋碑錄】 唐漢陽王張柬之碑 唐李邕撰瞿令問八分書貞元十二年十一月立【金石錄】 唐王粲石井欄又記 唐上元二年來移之州治立石作記貞元十七年于頔為節度又為之記掌書記胡證八分後又題記頔進封燕公随軍屈贲貞元十七年六月立【集古錄目】 唐修劉景升廟記 唐盧羣撰正書無姓名無立石年月【訪碑錄】 唐孟浩然碑 唐樊澤撰正書無姓名無立石年月【金石錄】 唐處士孟君墓碑按唐史浩然襄陽人卒于開元之末樊澤為節度使乃刻碑鳯林山南封寵其墓餘嘗親拜墓下碑劖兩面其一面極磨滅首行有江南風景四字墨工為之江南風景碑多不模傳餘反複研味乃同一碑爾遂語諸人其後得全碑者自餘始此碑樊澤撰不載書人姓名襄陽耆舊傳謂亦樊澤書其間可與言詩及詩語樂和詩字俱從防從寺此字于他書無所見獨見于此聊記之【集古後錄】 唐樊成公遺愛頌 唐中書舍人平章事李绛撰太子少保鄭餘慶書襄州刺史山南東道節度使袁滋篆額滋以憲宗時鎮山南言改故貞元中節度使樊澤在州有善政請立遺愛碑绛奉勅撰澤字安時南陽人後于荊南節度諡曰成碑以元和八年十二月立【集古錄目】 碑雲相國賈公時鎮漢南以公為行軍司馬明年召賈公公代其鎮賈公者賈耽也初耽以德宗在梁使澤奏事俄有急诏以澤代耽大将張獻甫曰天子播越行軍以公命問行在乃反利公土地可謂事人不忠矣軍中不平請為公殺之耽曰是何謂也朝廷有命即為師矣碑稱銘書始下而人情悅毀譽之不可以為信如此【集古後錄】 唐绛州長史李君夫人京兆杜氏墓志 從弟宣猷撰大和五年葬于襄陽明年厝于習池後記李公諱齊用大和九年卒祔于夫人茔孫亞夫記【複齋碑錄】 唐文宣王廟記 唐裴度撰崔倬書盧宏宣篆額大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