寳刻叢編卷三

關燈
刻其防上各三字在鄧州南陽縣界中 漢圉令趙君碑 其額題漢故圉令趙君之碑而最後題初平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立碑已訛缺名字皆不可考【金石録】漢故圉令趙君之碑額名字俱缺趙君所歴二邑其一惟存新字而滅其下文其卒以靈帝中平五年又二年獻帝初平元年立此碑【釋】 漢南陽太守秦君碑 題雲漢故南陽太守秦君之碑秦君不知為何人亦不著書人名氏其碑皆漫滅不可讀獨此篆完曰漢故南陽太守秦君之碑在南陽縣【集古録目】 文字已磨滅惟其額十大字尚完好故名字嵗月皆莫可考按後漢書靈帝紀中平三年二月江夏兵趙慈反殺南陽太守秦颉或雲此即颉碑也然郦道元水經注載颉墓與碑皆在宜城此碑乃在南陽或是郡人所立德政頌爾【金石錄】 歐趙皆雲文已磨滅惟存其額十大篆予所得者猶有九十餘字其後有孝亷十二人上計掾吏五人題名水經雲宜城有南陽太守秦颉墓墓前有二碑颉郡人也以江夏都尉為南陽守道過宜城見一家東向颉駐車視之曰此可作冢後颉卒于南陽喪還至此車不肯進故吏因市此宅之則知此為秦颉碑也其間有光和三年字葢是述其前事天下碑錄雲碑在宜城熹平年立非也【釋】 漢蜀郡屬國都尉王君神道 在南陽題雲漢故蜀郡屬國都尉王君神道封陌按郦道元注水經淯水南道側有二石樓制作精妙題雲蜀郡太守姓王字子雅南陽西鄂人【缺】 出【缺】 向城令張璿之撰孝女雙石樓記所書與水經注合惟水經誤以都尉為太守耳璿之記唐天寳七年建【金石錄】 魏橫海将軍呂君碑 魏故橫海将軍章陵太守都鄉侯呂君之碑篆額呂君名字皆刓剝以黃初二年卒魏之佳者惟鐘梁之碑四君範式碑則又次之此刻差勝賈逵劉熹爾【釋】 碑雲君諱朗字義先博望人也其先四嶽出自炎帝年六十有一黃初二年正月薨夏侯湛撰郡吏楊向勒銘碑在南陽縣 晉張平子碑陰頌 晉南陽相夏侯湛撰書不著名氏湛因行縣至西鄂過衡墓刻此頌于碑陰【集古錄目】 西魏持節征東将軍景宣頌 大統十年七月初二日甲申建【複齋碑錄】 西魏征東将軍景宣碑石已破剝失其姓字其額雲大魏持節征征下缺碑雲君名景宣宣下又缺又雲拜征持節征東将軍南陽太太下又缺當是持節征東将軍南陽太守故南陽立此碑也其【缺】 甲大同十年即西魏大統十年也此為大統無疑餘故标其目曰西魏征東将軍景宣碑【集古錄目】 東魏崇先寺記 碑無歲月不知何時所立建此寺者隴西君君上滅一字其官為持節假撫軍将軍鎮逺将軍谏議大夫新野鎮将帯新野太守當郡漢廣兩郡大都督令以盧辨所作九命考之撫軍将軍大都督八命鎮逺将軍谏議大夫正六命又考新野郡在漢為縣晉大康中為侯國至惠帝始分南陽立新野郡齊永防元年魏孝文攻圍新野太守劉忌死之地入于魏惟漢廣郡求之于史無所得今南陽平氏有徐史君碑稱興和三年拜撫軍将軍南雍川刺史在漢廣置立州鎮其陰又有漢廣太守郡丞郡功曹等數人興和靜帝年号此君疑亦當時人也【集古後錄】 東魏徐穆之碑 武定元年立在南陽縣【諸道石刻錄】 唐南陽令鄧慈豐山堰記 前南陽尉劉單撰幷書永徽三年正月十五日立【複齋碑錄】 唐開新野縣 唐立五羖大夫碣 不着撰人名氏唐人鄭琏書據碑因過五羖大夫墓作此銘以開元二十三年六月立【集占錄目】 按寰宇記南陽縣西南七裡有五羖大夫墓墓有碣即此碣也南陽故申伯之國楚文王滅申以為縣秦昭襄王使白起戍楚取郢即其地為南陽郡改縣曰宛五羖大夫宛人仕虞為大夫晉獻公滅虞虜之以媵于秦後亡走宛楚人執之缪公贈以羖羊之皮五授之國政故稱五羖碑雲大夫姓百裡名奚諸侯受封地方百裡因氏焉莫知孰是【集古後錄】 唐令長新誡 開元中縣令徐抗所刻太室山人劉飛書在穰縣【集古錄目】 唐釋縣令勅 唐南陽新野令李伯豫行書天寳六年十月建【複齋碑錄】 唐孝女雙石樓記 唐南城令張璿之撰正書姓名殘缺天寳七年三月【金石錄】 唐南陽縣防西墉記 唐徐方囘撰幷分書大中十一年立【訪碑錄】 方囘雲寳應中為南陽令得崔子玉所作平子銘末二十一字阚于防之西墉按今西鄂石本末句見在方囘所得乃南陽半石之末也今又亡矣惜哉【集古錄】歐陽公雲方囘寳應中為南陽令得平子銘末二十一字阚于防之西墉頃餘至南陽親摸此記記後别有小篆曰朝議?前行楚州寳應縣徐方囘大中十年冬領此縣十一年立此記寳應昔肅宗以楚州獻寳玉因以元年為寳應元年更楚之安宜為寳應縣自寳應紀元至大中十年相去實九十五年方囘大中十年始領南陽縣事所謂寳應中為南陽令歐陽公覽碑誤矣【集古後錄】 随州 【春秋随國戰國屬楚秦屬南陽郡二漢因之晉屬義陽郡惠帝置随郡宋齊因之西魏置幷州後改曰随州隋開皇中郡廢大業初州廢置漢東郡唐武德二年曰随州天寳三年曰漢東郡皇朝乾德五年陞崇義軍節度太平興國元年改崇信軍今縣三 随縣 唐城 棗陽】 漠舜子巷義井殘碑 舜子巷義井碑凡二十三行行三十七字石理皴剝僅有五十餘字依約可辨其間有光和三年字知為漢碑也碑在随之舜子巷元祐丁夘年郡守許覺之始徙于後圃識其陰雲五大夫秦爵也秦距【阙】 漢東故物 菩提逹磨碑 圓覺大師塔碑 三碑諸道石刻錄 【阙】 韓秀榮八分書【訪碑錄】 唐靜塞軍使張公碑 無書寫人姓名及年月【訪碑錄】 寳刻叢編卷三 欽定四庫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