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附錄一 (茅瑞征「皇明象胥錄」選錄) 日本 琉球 和蘭 日本 日本國,原名倭;在大海中,憑島以居。

    三面環水,唯東北限大山;山外即毛人國,凡島夷百餘,不與中國通。

     漢武帝滅朝鮮,使驿通漢者三十許國,皆稱王。

    其大倭王居邪馬台——一謂之邪摩堆,地勢東高西下。

    建武中,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之極南界也。

    桓、靈間,倭國亂,有女子名卑彌呼,年長不嫁,以妖惑衆,共立為王;法甚峻。

    侍婢千人,兵衛嚴設,有男弟佐治國。

    魏景初二年,倭女王遣使朝獻,制诏以為「親魏倭王」,假金印紫绶。

    後倭女王卑彌呼與狗奴國男王卑彌弓呼素不和,相攻;轉聞帶方郡為檄喻之。

    卑彌呼死,立男王;國中不服,争誅殺。

    乃立卑彌呼宗女壹與——年十三,其國遂定。

    是後複立男王,并受中國爵命。

     晉安帝時,有倭王贊四傳至武,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将軍倭國王。

    宋升明二年,表稱祖彌東征毛人五十五國,爰服衆夷六十六國,渡平海北九十五國;句骊無道,圖見吞,竊自假授。

    诏除武使持節都督等号倭王如故。

     隋開皇二十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遣使詣阙。

    訪以風俗,使者言:倭王以天為兄、日為弟,天未明聽政,跏趺坐;日出便停理務,雲以委弟。

    其誕妄,類此。

    大業三年,複朝貢;使者緻詞:『聞海西菩薩天子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十人來學』。

    國書雲:『日出處天子緻書日沒處天子,無恙』!帝不悅,谕鴻胪:『蠻夷書無禮,勿以聞』!明年,遣文林郎裴清使倭。

    度百濟,行至竹島,南望耽羅國迥在大海;又東經十餘國,遠海岸,皆倭附庸。

    倭王設儀仗、鳴鼓角迎勞,複遣使随清貢方物。

     唐貞觀五年,使來朝。

    永徽初,其王孝德獻虎魄大如鬥、瑪璃若五升器。

    時高麗、百濟暴新羅,賜玺書,令出兵援之。

    鹹亨初,王總持遣使賀平高麗。

    後稍習華音,惡倭名,更号日本——自以其國近日所出。

    或雲:日本,倭旁小國;為所并,冒其号。

    長安元年,其王文武遣朝臣真人粟田來貢——朝臣真人,猶唐尚書也。

    粟田工文好學,開元初複朝,請從諸儒授經;悉賞貿書歸。

    其副朝臣仲滿願留,曆左補阙,多所該識;久乃還。

    天寶十二載,複朝;會新羅梗海道,朝貢更由明、越州。

    是時,倭女王曰孝明。

    孝明再傳,為女王高野姬。

    貞元末,其王桓武遣使來朝;學子留肄業,曆二十餘年。

     宋雍熙初,日本國僧奝然與其徒五、六輩浮海至,獻銅器。

    奝然衣綠,自雲姓藤原氏,善隸書,不通華言。

    問土風,以書對:其國有「五經」書、佛經、「白居易集」。

    國王以王為姓,傳襲六十四世;文武皆世官。

    并獻「本國職員」、「今王年代紀」各一卷。

    初主号天禦中主,次曰天村雲尊。

    其後并以尊為号,凡二十三世,都築紫城;神武天皇徙大和州,當周僖王時。

    其後,更以天皇為号。

    及傳應神,始于百濟得中國文字;傳欽明,并得佛法。

    傳用明,有子七歲開悟,講「聖鬘經」、「天雨曼陀羅華」。

    當隋開皇中,遣使泛海至中國求「法華經」。

    又傳孝德,白雉四年律師道照求法至中國,從三藏僧玄奘受「經律論」。

    又傳文武,遣粟田真人入唐求書籍。

    又傳白璧,遣僧禮五台山。

    其間亦多女王:凡統五畿、七道、三島。

    太宗召見奝然,賜紫衣。

    聞其國一姓傳繼,顧語宰相,歉息久之。

    天聖四年,明州言日本貢方物,不持本國表;诏郄其貢。

    熙甯後,時有僧赴阙。

     元世祖至元初,遣使道高麗招谕,不得要領。

    六年,命秘書監趙良弼往,始同彌四郎者入朝。

    十一年,命鳳州經略使忻都等以九百艘掠其境,稍拔對馬、一歧、宜蠻各島。

    十四年,日本遣商持金易銅錢。

    十八年,命右丞範文虎等率十萬人往征;抵五龍山,遭風舟破,士卒得生還者三人。

    尋以有事交沚,不複議;日本亦竟不至。

     明興,頻寇山東濱海州郡及淮安。

    洪武二年,以即位頒谕,仍掠崇明。

    四年,上遣萊州府同知趙秩泛海賜玺書,讓其王源良懷。

    良懷言:『蒙古嘗訹我好語,随襲以兵;其使趙姓。

    今使者亦趙姓,豈其裔耶』?拟兵之。

    秩不為動,徐宣谕朝廷威德。

    良懷氣沮,遣僧随秩表貢方物,送回所擄明、越人口;上亦遣僧祖闡、無逸報使。

    然其寇掠自如,始令閩、浙造海舟備倭。

    德慶侯廖水忠請令沿海軍衛添輕舸巡徼;從之。

    七年,來貢,無表文;其臣亦私貢馬及茶、布、刀、扇,所奉丞相書甚誖。

    上怒,郄其貢;已因安置所遣僧于川、陝。

    十三年,丞相胡惟庸謀逆,潛納倭精銳貢艘為應;事洩,着祖訓,勿複與通。

    明年,郄其僧如瑤貢,命禮部以書谕責之。

    十六年,以信國公湯和巡視海上,築登萊至浙并海五十九城。

    二十年,遣江夏侯周德興築福建并海十六城。

    自南直、山東及閩、浙、粵鹹置行都司,增屯戍,嚴下海禁。

    二十七年,敕魏國公徐輝祖練浙兵海上。

     永樂初,其王源道義修貢。

    會對馬、台歧諸島夷數寇掠,谕征捕,獲渠魁以獻;厚赉白金、文绮,予勘合百道,今十年一貢,使額無逾二百、船止二艘,勿挾兵器。

    尋賜金印、诏冊,封為日本國王;名其國鎮山,碑而銘之。

    八年,源道義死,命鴻胪少卿潘賜往吊祭。

    明年,倭寇盤石。

    十五年,寇浙東;海上多獻日本俘,遣禮部員外郎呂淵等谕還所掠。

    明年,其王源道特遣使奉表謝罪。

    十九年,以三千人突寇遼東,總兵劉江殲其衆。

    初,江閱地形,得金線島西北望海窩,勢高峻,扼海咽喉;特為增築。

    及偵倭至,伏兵山下;别遣奇兵焚舟,斷其歸路。

    倭中伏,擒斬且盡。

    江以功,封廣甯伯。

    自是,倭不敢複窺遼。

     宣德初,以倭貢逾約,申定格例。

    然倭自得我勘合,多指稱貢舶,藏兵刃;備謹即貢,備弛即掠。

    貢即愆期,所司不敢深摘,聽抵京師;宴赉市易,飽飲而去。

    稍睨疏防,蹈瑕殺擄捆載,固未已也。

     正統後,海上防漸疏。

    四年,倭船四十餘夜入大嵩港,轉破昌國衛城,恣焚掠。

    于是申嚴斥堠,合兵分番,沿海寇盜稍戢。

     成化二年,連寇大嵩。

    四年,鄞人林從傑等三輩轉掠為通事,随倭使入貢,奏乞歸省,許之;仍禁勾引通番。

    十三年,倭忽至甯波,觇有備,詭雲修貢。

    庶吉士楊守陳贻書主客,極言倭借貢蓄奸,請得謝絕;不從。

     正德四年,其王源義澄遣宋素卿來貢。

    素卿者,故鄞人朱缟也;弘治中,逋歸倭,有寵于其王。

    僞充正使,其叔朱澄識之;守臣覺發,以厚賂巨珰劉瑾,置不問,令還谕王:『無盜邊』!因求祀孔子儀注,不許。

     嘉靖二年,素卿再至。

    時其王源義植孱暗,諸島強;請勘合,争入貢邀利,左京兆大夫藝興遣僧宗設、右京兆大夫高國遣僧瑞佐及素卿,踵及甯波。

    故事:凡番貢至,閱貨、宴席,并以報至先後為序。

    素卿狡,賄市舶中官賴恩攙閱瑞佐貨;及宴,又引坐宗設上。

    席間争長,相仇殺;而宗設黨盛,尾追素卿及紹興。

    臨城索不得,遂躏旁邑,殺備倭都指揮劉錦去。

    已因漂入朝鮮,其王李怿得二倭獻;上以台省糾參,下素卿獄并二倭系論,并瘐死。

    特遣執事中劉穆往浙體訪,兼饬武備。

    四年,縱日本僧玅賀等歸國,谕其王捕宗設。

    九年,琉球請封,道日本,附表乞贳素卿,并懇新勘合修貢;禮部驗表文無印,請敕琉球傳谕。

    自是,絕貢者十七年。

    尋再至,以違格罷。

    初,方國珍、張士誠分據溫、台、甯、紹諸郡并瀕海;及已降滅,而餘黨逋海上,辄糾島倭入寇。

    以故洪武中,瀕海州郡數中倭;高皇帝業增置戍守,又命南雄侯趙庸招集蛋戶漁丁之族自淮、浙暨閩、廣幾萬人悉藉為兵。

    于是海上群惡少偕仰給縣官,而方、張餘黨亦以次老死,瀕海因得息肩。

    永樂西洋之役,華人習知海外饒有琛怪,既生豔慕;而貢夷往來,益習我海道曲折:糾引蔓附,剽寇複起。

    至是,以科臣言,并罷市舶;而利孔反為奸商所竊。

    每番舶至,以虛詞餂取;轉展賒負,絕不償直。

    久乃投豪貴家;豪貴家侵牟,視奸商逾甚。

    番人坐索,動以危言撼當路驅逐;又先期漏語使逸以示德,陰握全利。

    其後番人聞而飲恨,盤據海洋,必劫有其赀蓄乃已;而亡命不逞強有力者複入海聚衆為舶主,行賈閩、浙,以财役屬勇悍;倭闌入互市,乘機剽掠——如許棟、王直、徐海,實繁有徒。

    海上因之多事,焚劫甯、台,幾無甯歲矣。

    二十六年,始設浙江巡撫都禦史兼領興、福、漳、泉,治兵捕賊;以朱纨為之。

    纨清勁,果于任事,日夜诘兵嚴糾察,根株通海窟穴,遂搗雙嶼,擒巨酋許棟。

    因上章镌暴二、三渠魁,侵豪貴。

    諸豪屏息切齒;亡何,諷台省奏改纨為巡視,竟以專殺奪官,并下纨同事海道副使柯喬、都指揮盧镗于理,訹纨飲藥自殺,兼弛海禁。

    而東南瀕海寇益恣,無敢呵者。

    三十年,王直突入定海關。

     明年壬子,倭犯台州、破黃岩縣,自象山流劫郡邑。

    複簡都禦史王忬巡視浙江及興、福、漳、泉,海道添設參将二員,以都指揮俞大猷、湯克寬分浙、閩聲剿;而幕府久廢,兵政積弛,士柔脆不習戰鬥。

    忬至,請假事權,募枭勇,征狼、土諸兵,規劃稍定。

    明年癸醜,倭犯溫州。

    大猷冒險出洋搗穴,群賊駭散狂突;克寬統部卒東西馳擊,頗獲首功。

    而賊勢張甚,王直各部擁漳、廣群盜合島倭連艦百餘破南彙所,薄太倉、入上海,遂圍海鹽、掠平湖,陷昌國衛、臨山所,再攻海甯衛、破乍浦,延及甯海、奉化諸邑。

    凡留内地三月,所在焚蕩。

    西犯松陽、北侵海州,而福甯■〈山上秦下〉嶼所亦遭寇。

    頃之,以兵科奏,改忬巡撫,提督軍務;湯克寬以副總兵,屯金山。

    忬薦盧镗,代以俞大猷總浙直兵。

    時任環以雄略,自府同知擢備兵蘇松;松陽令羅拱宸,亦以知兵超升浙憲也。

    其秋,倭流劫興化,擊郄之;他部據南沙,逾五月。

    明年甲寅春,潰圍出,齧蘇松旁邑,北掠通州、如臯、海門;改以兵部侍郎屠大山為應天都禦史,亦以巡撫兼提督。

    倭續自南沙登岸,湯克寬敗之采淘港。

    而俞大猷剿普陀倭,為所乘;參将盧镗禦之嘉興,再戰孟家堰,亦敗,遂陷嘉善,焚運艘,轉攻嘉興府。

    因我師迎擊,遁乍浦;合長沙灣寇,且東掠崇明。

    而慈溪忽報地湧血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