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禱與力量

關燈
善頌善禱不是要不得的事,但毫無力之表現,隻餘下頌禱的義務,這義務仍舊白白地填入侵掠者的餓腸。

    正如兵臨城下講誦“四書”,理智的空華終于卑怯地萎落,——那是多愚笨多迂闊的可憐相。

    自然,用力量與智慧的凝合作争鬥時,頌禱也是希望的源泉。

    英國古代拜諾長老的故事,是很好的鑒戒。

    當第六世紀末與第七世紀初年,英吉利人與威爾斯人曾因占據土地有一場道耳哈姆的戰事,當時一段傳說,證明威爾斯人對自己土地的保持力漸見動搖。那時有位僧侶的頭目——長老,叫做拜諾(Beino),某一天他帶領一群弟子,旅行到塞阿輪河左近。他從河那面聽見一種聲音,促迫着些野狗去獵一隻野兔。這聲音像是一個撒克遜人發出的。他喊得十分粗暴,“向前沖”,用這樣語音促迫群狗,拜諾長老聽見這撒克遜人的呼聲,他立時轉回來對他的徒弟們說:“我的孩子們把你們的衣服鞋子舍掉了,讓我們離開這個地方,因為這地方的民族有一種奇怪的言語,——而且是讨厭的言語,我已經聽見他的呼聲由河那面促迫着野兔後的群狗。他們已侵入這個地方,這兒要屬他們了,他們要保得住他們的占有。”于是拜諾向徒弟中一個名叫畢采林特的說:“我的孩子,要聽我的吩咐,我盼望你留在這兒,我一定為你祈禱。”拜諾長老命定了這位弟子,獨留在那邊,他領着一群弟子盡力遠走,到了麥旺。泰賽婁住在此處,過了四十晝夜。從這裡他又到賽南王的居處,拜諾要求一塊地方為他的靈魂與他的朋友的靈魂作祈禱。賽南王遂把維德渥璐姆地方送給他。

    拜諾長老空有祈禱的善心,空留下一個必然做犧牲的弟子,舍了自己的土地,流亡他部,還要求一片小小地處作祈禱。還不是蹈入虛空而又是卑怯地逃避現實的好教訓?

    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古代傳說如此,偶然談起,便可證明善頌善禱,無論如何,隻是弱者的無可奈何的表示。他厭惡、恐怖,又不能消沒了心靈上的責任;其結果委責于一個弟子,自己仍然逃入祈求的幻念中去。這虛怯的矛盾卻動搖過威爾斯人的信念。

    所以,要将勇力與善念練成一條堅韌的鐵鞭,無論執在一個壯士或是一個智慧者的手裡,俱要迎上去,“向前沖”。

    所以,我們不輕視善頌善禱的心意,我們卻更要尊重氣力,作正義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