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蠅
關燈
小
中
大
常以老人自居,永井更長七歲,雖亦自稱老朽,紙上多憤激之氣,往往過于谷崎,老輩中唯戶川秋骨可以競爽,對于僞文明俗社會痛下針砭,若島崎藤村諸人大抵取緘默的态度,不多管閑事了。
《冬天的蠅》的文章我差不多都喜歡,第二篇雲“枇杷花”,末雲: “日本現在與文化已爛熟了的西洋大陸的社會情形不同,不管資本有無,隻要自己想做,可做的事業很不少。
招集男女烏合之衆,演起戲來,隻須加上為了藝術的名号,就會有相當的看客來看。
引動鄉間中學生的虛榮心,募集投稿,則文學雜志之經營也很容易。
借了慈善與教育的美名,迫脅軟弱的職業藝員,叫他們廉價出演,一面強售戲券,這樣開辦起來,可以得到濕手捏小米的大賺頭。
從富豪的人身攻擊起手,漸漸得了兇頭子的名望,看到口袋充滿的時候巧妙地搖身一變,成為紳士,擺出上流的模樣,不久就可做到國會議員。
這樣看來,要比現在日本可做的事多而且容易的國家恐怕再也沒有了。
可是,假如有人看不起這樣的處世法的,那麼他宜自退讓,沒有别的法子。
想要坐市内電車去趕路的人,非有每過車站時不顧什麼面子體裁,把人家推開,橫沖直撞地蹦上去的蠻勇不可。
若是反省自己沒有這樣蠻勇,那麼與其徒然在等候空的電車,還不如去找汽車不經過的小胡同,或是得免于街道改正之破壞的舊巷,雖然龜步遲遲,還是自己踯躅地去步行吧。
在市内走路,本來并不一定要坐市設的電車的。
隻要忍受些許的遲延,可以悠悠闊步的路現在還是多有。
同樣地,在現代的生活上也并不一定如不用美洲式的努力主義去做便吃不成飯。
隻要不起鄉下紳士的野心,留了胡子,穿了洋服,去吓傻子,即使身邊沒有一文積蓄,沒有稱為友人之共謀者,也沒有稱為先輩或頭領之一種阿谀的對象,還可以經營優遊自适的生活的方法并不很少。
即使一樣去做路邊擺攤的小販,與其留了胡子,穿了洋服,用演說口調作醫學的說明,賣莫明其妙的藥,我也甯可默然在小胡同的廟會裡去烙了小棋子餅賣,或是捏面人兒也罷。
” “大正三四年頃,我将題為‘日和下馱’的《東京散策記》寫完了。
我到了穿了日和下馱(晴天屐)去尋訪古墓,實在早已不能再立在新文學的先陣了。
”所以他這種态度至少可以說是二十年來已是如此,他之被人讨厭或是讨厭人因此也由來已久,《冬天的蠅》不過是最近的一種表示罷了。
前年出版的《荷風随筆》中有《讨厭話》與《關于新聞紙》兩篇文章,對于文人記者加以痛罵,在《日和下馱》第一篇中也有很好的一段話,這乃是大正三年(一九一四)所寫: 一抄就抄了一大串,我也知道這是不很妥當的。
第一,這本不是《冬天的蠅》裡邊的文章。
第二,永井的話在中國恐怕也難免于讨人厭。
抄了過來讨人家的不喜歡,我們介紹人對于原作者是很抱歉的事,所以有點惶恐,可是翻過來說,原作者一句句的話說得對不對,我可以不必負責,因為這裡并不是在背聖經也。
六月十五日。
《冬天的蠅》的文章我差不多都喜歡,第二篇雲“枇杷花”,末雲: “日本現在與文化已爛熟了的西洋大陸的社會情形不同,不管資本有無,隻要自己想做,可做的事業很不少。
招集男女烏合之衆,演起戲來,隻須加上為了藝術的名号,就會有相當的看客來看。
引動鄉間中學生的虛榮心,募集投稿,則文學雜志之經營也很容易。
借了慈善與教育的美名,迫脅軟弱的職業藝員,叫他們廉價出演,一面強售戲券,這樣開辦起來,可以得到濕手捏小米的大賺頭。
從富豪的人身攻擊起手,漸漸得了兇頭子的名望,看到口袋充滿的時候巧妙地搖身一變,成為紳士,擺出上流的模樣,不久就可做到國會議員。
這樣看來,要比現在日本可做的事多而且容易的國家恐怕再也沒有了。
可是,假如有人看不起這樣的處世法的,那麼他宜自退讓,沒有别的法子。
想要坐市内電車去趕路的人,非有每過車站時不顧什麼面子體裁,把人家推開,橫沖直撞地蹦上去的蠻勇不可。
若是反省自己沒有這樣蠻勇,那麼與其徒然在等候空的電車,還不如去找汽車不經過的小胡同,或是得免于街道改正之破壞的舊巷,雖然龜步遲遲,還是自己踯躅地去步行吧。
在市内走路,本來并不一定要坐市設的電車的。
隻要忍受些許的遲延,可以悠悠闊步的路現在還是多有。
同樣地,在現代的生活上也并不一定如不用美洲式的努力主義去做便吃不成飯。
隻要不起鄉下紳士的野心,留了胡子,穿了洋服,去吓傻子,即使身邊沒有一文積蓄,沒有稱為友人之共謀者,也沒有稱為先輩或頭領之一種阿谀的對象,還可以經營優遊自适的生活的方法并不很少。
即使一樣去做路邊擺攤的小販,與其留了胡子,穿了洋服,用演說口調作醫學的說明,賣莫明其妙的藥,我也甯可默然在小胡同的廟會裡去烙了小棋子餅賣,或是捏面人兒也罷。
” “大正三四年頃,我将題為‘日和下馱’的《東京散策記》寫完了。
我到了穿了日和下馱(晴天屐)去尋訪古墓,實在早已不能再立在新文學的先陣了。
”所以他這種态度至少可以說是二十年來已是如此,他之被人讨厭或是讨厭人因此也由來已久,《冬天的蠅》不過是最近的一種表示罷了。
前年出版的《荷風随筆》中有《讨厭話》與《關于新聞紙》兩篇文章,對于文人記者加以痛罵,在《日和下馱》第一篇中也有很好的一段話,這乃是大正三年(一九一四)所寫: 一抄就抄了一大串,我也知道這是不很妥當的。
第一,這本不是《冬天的蠅》裡邊的文章。
第二,永井的話在中國恐怕也難免于讨人厭。
抄了過來讨人家的不喜歡,我們介紹人對于原作者是很抱歉的事,所以有點惶恐,可是翻過來說,原作者一句句的話說得對不對,我可以不必負責,因為這裡并不是在背聖經也。
六月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