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邊小綴
關燈
小
中
大
有崔郊秀才者,寓居于漢上,蘊精文藝,而物産罄懸。
亡何,與姑婢通,每有阮鹹之從。
其婢端麗,饒彼音律之能,漢南之最也。
姑鬻婢于連帥。
帥愛之,以類無雙,給錢四十萬,寵眄彌深。
郊思慕不已。
即強親府署,願一見焉。
其婢因寒食來從事冢,值郊立于柳陰,馬上連泣,誓若山河,崔生贈以詩曰:‘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詩聞于帥,遂以歸崔。
無雙下原有注雲:“即薛太保之愛妾,至今圖畫觀之。
”然則無雙不但實有,且當時已極豔傳。
疑其事之前半,或與崔郊姑婢相類;調特改薛太尉家為禁中,以隐約其辭。
後半則頗有增飾,稍乖事理矣。
明陸采嘗拈以作《明珠記》。
◇ 柳珵《上清傳》見《資治通鑒考異》卷十九。
司馬光駁之雲:“信如此說,則參為人所劫,德宗豈得反雲‘蓄養刺俠’。
況陸贽賢相,安肯為此。
就使欲陷參,其術固多,豈肯為此兒戲。
全不近人情。
”亦見于《太平廣記》卷二百七十五,題曰《上清》,注雲出《異聞集》。
“相國窦公”作“丞相窦參”,後凡“窦公”皆隻作一“窦”字;“隸名掖庭”下有“且久”二字;“怒陸贽”上有“至是大悟因”五字;“老”作“這”;“恣行媒孽”下有“乘間攻之”四字;“特敕”下有“削”字。
餘尚有小小異同,今不備舉。
此篇本與《劉幽求傳》同附《常侍言旨》之後。
《言旨》亦珵作,《郡齋讀書志》十三雲,記其世父柳芳所談。
芳,蒲州河東人;子登,冕;登子璟,見《新唐書》一三二。
珵蓋璟之從兄弟行矣。
◇ 《楊娼傳》出《廣記》四百九十一,原題房千裡撰。
千裡字鹄舉,河南人,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藝文志》有房千裡《南方異物志》一卷,《投荒雜錄》一卷,注雲:“大和初進士第,高州刺史”,是其所終官也。
此篇記叙簡率,殊不似作意為傳奇。
《雲溪友議》上又有《南海非》一篇,謂房千裡博士初上第,遊嶺徼。
有進士韋滂自南海緻趙氏為千裡妾。
千裡倦遊歸京,暫為南北之别。
過襄州遇許渾,托以趙氏。
渾至,拟給以薪粟,則趙已從韋秀才矣。
因以詩報房,雲:“春風白馬紫絲缰,正值蠶眠未采桑。
五夜有心随暮雨,百年無節待秋霜。
重尋繡帶朱藤合,卻認羅裙碧草長。
為報西遊減離恨,阮郎才去嫁劉郎。
”房聞,哀恸幾絕雲雲。
此傳或即作于得報之後,聊以寄慨者欤。
然韋縠《才調集》十又以渾詩為無名氏作,題雲:“客有新豐館題怨别之詞,因诘傳吏,盡得其實,偶作四韻嘲之。
” ◇ 《飛煙傳》出《說郛》卷三十三所錄之《三水小牍》,皇甫枚撰。
亦見于《廣記》四百九十一,飛煙作非煙。
《三水小牍》本三卷,見《宋史·藝文志》及《直齋書錄解題》。
今止存二卷,刻于盧氏《抱經堂叢書》及缪氏《雲自在龛叢書》中。
就書中可考見者,枚字遵美,安定人。
三水,安定屬邑也。
鹹通末,為汝州魯山令;光啟中。
僖宗在梁州,赴調行在。
明姚咨跋雲:“天佑庚午歲,旅食汾晉,為此書。
”今書中不言及此,殆出于枚之自序,而今失之。
缪氏刻本有逸文一卷,收《非煙傳》,然僅據《廣記》所引,與《說郛》本小有異同,且無篇末一百餘字。
《廣記》不雲出于何書,蓋嘗單行也,故仍錄之。
◇ 《虬髯客傳》據明顧氏《文房小說》錄,校以《廣記》百九十三所引《虬髯傳》,互有詳略,異同,今補正二十餘字。
杜光庭字賓至,處州缙雲人。
先學道于五台山,仕唐為内供奉。
避亂入蜀,事王建,為金紫光祿大夫,谏議大夫,賜号廣成先生。
後主立,以為傳真天師,崇真觀大學士。
後解官,隐青城山,号東瀛子。
年八十五卒。
著書甚多,有《谏書》一百卷,《曆代忠谏書》五卷,《道德經·廣聖義疏》三十卷,《錄異記》十卷,《廣成集》一百卷,《壺中集》三卷。
此外言道教儀則,應驗,及仙人,靈境者尚二十餘種,八十餘卷。
今惟《錄異記》流傳。
光庭嘗作《王氏神仙傳》一卷,以悅蜀主。
而此篇則以窺神器為大戒,殆尚是仕唐時所為。
《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作“《虬髯客傳》一卷”。
宋程大昌《考古編》九亦有題《虬須傳》者一則,雲:“李靖在隋,常言高祖終不為人臣。
故高祖入京師,收靖,欲殺之。
太宗救解,得不死。
高祖收靖,史不言所以,蓋諱之也。
《虬須傳》言靖得虬須客資助,遂以家力佐太宗起事。
此文士滑稽,而人不察耳。
又杜詩言‘虬須似太宗’。
小說亦辨人言太宗虬須,須可挂角弓。
是虬須乃太宗矣。
而謂虬須授靖以資,使佐太宗,可見其為戲語也。
”髯皆作須。
今為虬髯者,蓋後來所改。
惟高祖之所以收靖,則當時史實未嘗諱言。
《通鑒考異》八雲:“柳芳《唐書·靖傳》雲:‘高祖擊突厥于塞外。
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因自鎖上變,将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
’案太宗謀起兵,高祖尚未知;知之,猶不從。
當擊突厥之時,未有異志,靖何從察知之?又上變當乘驿取疾,何為自鎖也?今依《靖行狀》雲:‘昔在隋朝,曾經忤旨。
及茲城陷,高祖追責舊言,公忼慨直論,特蒙宥釋。
’”柳芳唐人,記上變之嫌,即知城陷見收之故矣。
然史實常晦,小說辄傳,《虬髯傳》亦同此例,仍為人所樂道,至繪為圖,稱曰“三俠”。
取以作曲者,則明張鳳翼、張太和皆有《紅拂記》,淩初成有《虬髯翁》。
——右第四分 《冥音錄》出《廣記》四百八十九。
中稱李德裕為“故相”,則大中或鹹通後作也。
《唐人說荟》題朱慶餘撰,非。
◇ 《東陽夜怪錄》出《廣記》四百九十。
叙王洙述其所聞于成自虛,夜中遇精魅,以隐語相酬答事。
《唐人說荟》即題洙作,非也。
鄭振铎《中國短篇小說集》雲:“所叙情節,類似牛僧孺的《元無有》,也許這兩篇是同出一源的。
”案《元無有》本在玄怪錄中,全書已佚。
此條《廣記》三百六十九引之: 寶應中,有元無有,常以仲春末獨行維揚郊野。
值日晚,風雨大至。
時兵荒後,人戶多逃。
遂入路旁空莊。
須臾霁止,斜月方出。
無有坐北窗,忽聞西廓有行人聲。
未幾,見月中有四人,衣冠皆異,相與談諧,吟詠甚暢。
乃雲:“今夕如秋,風月若此,吾輩豈不為一言以展平生之事也?”其一人即曰雲雲。
吟詠既朗,無有聽之具悉。
其一衣冠長人,即先吟曰:“齊纨魯缟如霜雪,寥亮高聲予所發。
”其二黑衣冠短陋人,詩曰:“嘉賓良會清夜時,煌煌燈燭我能持。
”其三故敝黃衣冠人,亦短陋,詩曰:“清冷之泉候朝汲,桑绠相牽常出入。
”其四故黑衣冠人,詩曰:“爨薪貯泉相煎熬,充他口腹我為勞。
”無有亦不以四人為異,四人亦不虞無有之在堂隍也,遞相褒賞。
觀其自負,則雖阮嗣宗《詠懷》,亦若不能加矣。
四人遲明方歸舊所。
無有就尋之,堂中惟有故杵,燈台,水桶,破铛。
乃知四人即此物所為也。
◇ 《靈應傳》出《廣記》四百九十三,無撰人名氏。
《唐人說荟》以為于逖作,亦非。
傳在記龍女之貞淑,鄭承符之智勇,而亦取李朝威《柳毅傳》中事,蓋受其影響,又稍變易之。
泾原節度使周寶字上珪,平州盧龍人。
在鎮務耕力,聚糧二十萬石,号良将。
黃巢據宣歙,乃徙寶鎮海軍節度使,兼南面招讨使。
後為錢所殺。
《新唐書》一八六有傳。
——右第五分 《隋遺錄》上下卷,據原本《說郛》七十八錄出,以《百川學海》校之。
前題唐顔師古撰。
末有無名氏跋,謂會昌中,僧志徹得于瓦棺寺閣南雙閣之荀筆中。
題《南部煙花錄》,為顔公遺稿。
取《隋書》校之,多隐文,後乃重編為《大業拾遺記》。
原本缺落,凡十七八,悉從而補之矣雲雲。
是此書本名《南部煙花錄》,既重編,乃稱《大業拾遺記》。
今又作《隋遺錄》,跋所未言,殆複由後來傳刻者所改欤。
書在宋元時頗已流行,《郡齋讀書志》及《通考》并著《南部煙花錄》;《通志》著《大業拾遺錄》;《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亦有顔師古《大業拾遺》一卷,子部小說類又有顔師古《隋遺錄》一卷,蓋同書而異名,所據凡兩本也。
本文與跋,詞意荒率,似一手所為。
而托之師古,其術與葛洪之《西京雜記》,謂鈔自劉歆之《漢書》遺稿者正等。
然才識遠遜,故罅漏殊多,不待吹求,已知其僞。
《清四庫全書總目》一四三雲:“王得臣《塵史》稱其‘極惡可疑’。
姚寬《西溪叢語》亦曰:‘《南部煙花錄》文極俚俗。
又載陳後主詩雲,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
此乃唐人方域詩,六朝語不如此。
唐《藝文志》所載《煙花錄》,記幸廣陵事,此本已亡,故流俗僞作此書雲雲。
’然則此亦僞本矣。
今觀下卷記幸月觀時與蕭後夜話,有‘侬家事一切已托楊素了’之語,是時素死久矣。
師古豈疏謬至此乎?其中所載炀帝諸作,及虞世南贈袁寶兒作,明代輯六朝詩者,往往采掇,皆不考之過也。
” ◇ 《炀帝海山記》上下卷,出《青瑣高議》後集卷五,先據明張夢錫刻本錄,而校以董氏所刻士禮居本。
明鈔原本《說郛》三十二卷中亦有節本一卷,并取參校。
篇題下原有小注,上卷雲“說炀帝宮中花木”,下卷雲“記炀帝後苑鳥獸”,皆編者所加,今削。
其書蓋欲侈陳炀帝奢靡之迹,如郭氏《洞冥》,蘇鹗《杜陽》之類,而力不逮。
中有《望江南》調八阕,清《四庫目》雲,乃李德裕所創,段安節《樂府雜錄》述其緣起甚詳,亦不得先于大業中有之。
◇ 《炀帝迷樓記》錄自原本《說郛》三十二。
明焦竑作《國史經籍志》,并《海山記》皆著錄,蓋嘗單行。
清《四庫目》一四三謂“亦見《青瑣高議》。
……竟以迷樓為在長安,乖謬殊甚。
”然《青瑣高議》中實無有,殆紀昀等之誤也。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更推闡其評語,以為“後稱‘大業九年,帝幸江都,有迷樓’。
而末又雲:‘帝幸江都,唐帝提兵号令入京,見迷樓,大驚曰:“此皆民膏血所為也!”乃命焚之。
經月,火不滅。
’則竟以迷樓為在長安,等諸項羽之焚阿房,乖謬殊極”雲。
◇ 《炀帝開河記》從原本《說郛》卷四十四錄出。
《宋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一卷,注雲不知作者。
清《四庫目》以為“詞尤鄙俚,皆近于委巷之傳奇,同出依托,不足道”。
按唐李匡乂《資暇集》下雲:“俗怖嬰兒曰‘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而驗刺者,非也。
隋将軍麻祜,性酷虐。
炀帝令開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風而晨,互相恐吓曰‘麻祜來!’稚童語不正,轉祜為胡。
”末有自注雲:“麻祜廟在睢陽。
鄜方節度李丕即其後。
丕為重建碑。
”然則叔謀虐焰,且有其實,此篇所記,固亦得之
亡何,與姑婢通,每有阮鹹之從。
其婢端麗,饒彼音律之能,漢南之最也。
姑鬻婢于連帥。
帥愛之,以類無雙,給錢四十萬,寵眄彌深。
郊思慕不已。
即強親府署,願一見焉。
其婢因寒食來從事冢,值郊立于柳陰,馬上連泣,誓若山河,崔生贈以詩曰:‘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詩聞于帥,遂以歸崔。
無雙下原有注雲:“即薛太保之愛妾,至今圖畫觀之。
”然則無雙不但實有,且當時已極豔傳。
疑其事之前半,或與崔郊姑婢相類;調特改薛太尉家為禁中,以隐約其辭。
後半則頗有增飾,稍乖事理矣。
明陸采嘗拈以作《明珠記》。
◇ 柳珵《上清傳》見《資治通鑒考異》卷十九。
司馬光駁之雲:“信如此說,則參為人所劫,德宗豈得反雲‘蓄養刺俠’。
況陸贽賢相,安肯為此。
就使欲陷參,其術固多,豈肯為此兒戲。
全不近人情。
”亦見于《太平廣記》卷二百七十五,題曰《上清》,注雲出《異聞集》。
“相國窦公”作“丞相窦參”,後凡“窦公”皆隻作一“窦”字;“隸名掖庭”下有“且久”二字;“怒陸贽”上有“至是大悟因”五字;“老”作“這”;“恣行媒孽”下有“乘間攻之”四字;“特敕”下有“削”字。
餘尚有小小異同,今不備舉。
此篇本與《劉幽求傳》同附《常侍言旨》之後。
《言旨》亦珵作,《郡齋讀書志》十三雲,記其世父柳芳所談。
芳,蒲州河東人;子登,冕;登子璟,見《新唐書》一三二。
珵蓋璟之從兄弟行矣。
◇ 《楊娼傳》出《廣記》四百九十一,原題房千裡撰。
千裡字鹄舉,河南人,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藝文志》有房千裡《南方異物志》一卷,《投荒雜錄》一卷,注雲:“大和初進士第,高州刺史”,是其所終官也。
此篇記叙簡率,殊不似作意為傳奇。
《雲溪友議》上又有《南海非》一篇,謂房千裡博士初上第,遊嶺徼。
有進士韋滂自南海緻趙氏為千裡妾。
千裡倦遊歸京,暫為南北之别。
過襄州遇許渾,托以趙氏。
渾至,拟給以薪粟,則趙已從韋秀才矣。
因以詩報房,雲:“春風白馬紫絲缰,正值蠶眠未采桑。
五夜有心随暮雨,百年無節待秋霜。
重尋繡帶朱藤合,卻認羅裙碧草長。
為報西遊減離恨,阮郎才去嫁劉郎。
”房聞,哀恸幾絕雲雲。
此傳或即作于得報之後,聊以寄慨者欤。
然韋縠《才調集》十又以渾詩為無名氏作,題雲:“客有新豐館題怨别之詞,因诘傳吏,盡得其實,偶作四韻嘲之。
” ◇ 《飛煙傳》出《說郛》卷三十三所錄之《三水小牍》,皇甫枚撰。
亦見于《廣記》四百九十一,飛煙作非煙。
《三水小牍》本三卷,見《宋史·藝文志》及《直齋書錄解題》。
今止存二卷,刻于盧氏《抱經堂叢書》及缪氏《雲自在龛叢書》中。
就書中可考見者,枚字遵美,安定人。
三水,安定屬邑也。
鹹通末,為汝州魯山令;光啟中。
僖宗在梁州,赴調行在。
明姚咨跋雲:“天佑庚午歲,旅食汾晉,為此書。
”今書中不言及此,殆出于枚之自序,而今失之。
缪氏刻本有逸文一卷,收《非煙傳》,然僅據《廣記》所引,與《說郛》本小有異同,且無篇末一百餘字。
《廣記》不雲出于何書,蓋嘗單行也,故仍錄之。
◇ 《虬髯客傳》據明顧氏《文房小說》錄,校以《廣記》百九十三所引《虬髯傳》,互有詳略,異同,今補正二十餘字。
杜光庭字賓至,處州缙雲人。
先學道于五台山,仕唐為内供奉。
避亂入蜀,事王建,為金紫光祿大夫,谏議大夫,賜号廣成先生。
後主立,以為傳真天師,崇真觀大學士。
後解官,隐青城山,号東瀛子。
年八十五卒。
著書甚多,有《谏書》一百卷,《曆代忠谏書》五卷,《道德經·廣聖義疏》三十卷,《錄異記》十卷,《廣成集》一百卷,《壺中集》三卷。
此外言道教儀則,應驗,及仙人,靈境者尚二十餘種,八十餘卷。
今惟《錄異記》流傳。
光庭嘗作《王氏神仙傳》一卷,以悅蜀主。
而此篇則以窺神器為大戒,殆尚是仕唐時所為。
《宋史·藝文志》小說類著錄作“《虬髯客傳》一卷”。
宋程大昌《考古編》九亦有題《虬須傳》者一則,雲:“李靖在隋,常言高祖終不為人臣。
故高祖入京師,收靖,欲殺之。
太宗救解,得不死。
高祖收靖,史不言所以,蓋諱之也。
《虬須傳》言靖得虬須客資助,遂以家力佐太宗起事。
此文士滑稽,而人不察耳。
又杜詩言‘虬須似太宗’。
小說亦辨人言太宗虬須,須可挂角弓。
是虬須乃太宗矣。
而謂虬須授靖以資,使佐太宗,可見其為戲語也。
”髯皆作須。
今為虬髯者,蓋後來所改。
惟高祖之所以收靖,則當時史實未嘗諱言。
《通鑒考異》八雲:“柳芳《唐書·靖傳》雲:‘高祖擊突厥于塞外。
靖察高祖,知有四方之志。
因自鎖上變,将詣江都,至長安,道塞不通而止。
’案太宗謀起兵,高祖尚未知;知之,猶不從。
當擊突厥之時,未有異志,靖何從察知之?又上變當乘驿取疾,何為自鎖也?今依《靖行狀》雲:‘昔在隋朝,曾經忤旨。
及茲城陷,高祖追責舊言,公忼慨直論,特蒙宥釋。
’”柳芳唐人,記上變之嫌,即知城陷見收之故矣。
然史實常晦,小說辄傳,《虬髯傳》亦同此例,仍為人所樂道,至繪為圖,稱曰“三俠”。
取以作曲者,則明張鳳翼、張太和皆有《紅拂記》,淩初成有《虬髯翁》。
——右第四分 《冥音錄》出《廣記》四百八十九。
中稱李德裕為“故相”,則大中或鹹通後作也。
《唐人說荟》題朱慶餘撰,非。
◇ 《東陽夜怪錄》出《廣記》四百九十。
叙王洙述其所聞于成自虛,夜中遇精魅,以隐語相酬答事。
《唐人說荟》即題洙作,非也。
鄭振铎《中國短篇小說集》雲:“所叙情節,類似牛僧孺的《元無有》,也許這兩篇是同出一源的。
”案《元無有》本在玄怪錄中,全書已佚。
此條《廣記》三百六十九引之: 寶應中,有元無有,常以仲春末獨行維揚郊野。
值日晚,風雨大至。
時兵荒後,人戶多逃。
遂入路旁空莊。
須臾霁止,斜月方出。
無有坐北窗,忽聞西廓有行人聲。
未幾,見月中有四人,衣冠皆異,相與談諧,吟詠甚暢。
乃雲:“今夕如秋,風月若此,吾輩豈不為一言以展平生之事也?”其一人即曰雲雲。
吟詠既朗,無有聽之具悉。
其一衣冠長人,即先吟曰:“齊纨魯缟如霜雪,寥亮高聲予所發。
”其二黑衣冠短陋人,詩曰:“嘉賓良會清夜時,煌煌燈燭我能持。
”其三故敝黃衣冠人,亦短陋,詩曰:“清冷之泉候朝汲,桑绠相牽常出入。
”其四故黑衣冠人,詩曰:“爨薪貯泉相煎熬,充他口腹我為勞。
”無有亦不以四人為異,四人亦不虞無有之在堂隍也,遞相褒賞。
觀其自負,則雖阮嗣宗《詠懷》,亦若不能加矣。
四人遲明方歸舊所。
無有就尋之,堂中惟有故杵,燈台,水桶,破铛。
乃知四人即此物所為也。
◇ 《靈應傳》出《廣記》四百九十三,無撰人名氏。
《唐人說荟》以為于逖作,亦非。
傳在記龍女之貞淑,鄭承符之智勇,而亦取李朝威《柳毅傳》中事,蓋受其影響,又稍變易之。
泾原節度使周寶字上珪,平州盧龍人。
在鎮務耕力,聚糧二十萬石,号良将。
黃巢據宣歙,乃徙寶鎮海軍節度使,兼南面招讨使。
後為錢所殺。
《新唐書》一八六有傳。
——右第五分 《隋遺錄》上下卷,據原本《說郛》七十八錄出,以《百川學海》校之。
前題唐顔師古撰。
末有無名氏跋,謂會昌中,僧志徹得于瓦棺寺閣南雙閣之荀筆中。
題《南部煙花錄》,為顔公遺稿。
取《隋書》校之,多隐文,後乃重編為《大業拾遺記》。
原本缺落,凡十七八,悉從而補之矣雲雲。
是此書本名《南部煙花錄》,既重編,乃稱《大業拾遺記》。
今又作《隋遺錄》,跋所未言,殆複由後來傳刻者所改欤。
書在宋元時頗已流行,《郡齋讀書志》及《通考》并著《南部煙花錄》;《通志》著《大業拾遺錄》;《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亦有顔師古《大業拾遺》一卷,子部小說類又有顔師古《隋遺錄》一卷,蓋同書而異名,所據凡兩本也。
本文與跋,詞意荒率,似一手所為。
而托之師古,其術與葛洪之《西京雜記》,謂鈔自劉歆之《漢書》遺稿者正等。
然才識遠遜,故罅漏殊多,不待吹求,已知其僞。
《清四庫全書總目》一四三雲:“王得臣《塵史》稱其‘極惡可疑’。
姚寬《西溪叢語》亦曰:‘《南部煙花錄》文極俚俗。
又載陳後主詩雲,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
此乃唐人方域詩,六朝語不如此。
唐《藝文志》所載《煙花錄》,記幸廣陵事,此本已亡,故流俗僞作此書雲雲。
’然則此亦僞本矣。
今觀下卷記幸月觀時與蕭後夜話,有‘侬家事一切已托楊素了’之語,是時素死久矣。
師古豈疏謬至此乎?其中所載炀帝諸作,及虞世南贈袁寶兒作,明代輯六朝詩者,往往采掇,皆不考之過也。
” ◇ 《炀帝海山記》上下卷,出《青瑣高議》後集卷五,先據明張夢錫刻本錄,而校以董氏所刻士禮居本。
明鈔原本《說郛》三十二卷中亦有節本一卷,并取參校。
篇題下原有小注,上卷雲“說炀帝宮中花木”,下卷雲“記炀帝後苑鳥獸”,皆編者所加,今削。
其書蓋欲侈陳炀帝奢靡之迹,如郭氏《洞冥》,蘇鹗《杜陽》之類,而力不逮。
中有《望江南》調八阕,清《四庫目》雲,乃李德裕所創,段安節《樂府雜錄》述其緣起甚詳,亦不得先于大業中有之。
◇ 《炀帝迷樓記》錄自原本《說郛》三十二。
明焦竑作《國史經籍志》,并《海山記》皆著錄,蓋嘗單行。
清《四庫目》一四三謂“亦見《青瑣高議》。
……竟以迷樓為在長安,乖謬殊甚。
”然《青瑣高議》中實無有,殆紀昀等之誤也。
周中孚《鄭堂讀書記》更推闡其評語,以為“後稱‘大業九年,帝幸江都,有迷樓’。
而末又雲:‘帝幸江都,唐帝提兵号令入京,見迷樓,大驚曰:“此皆民膏血所為也!”乃命焚之。
經月,火不滅。
’則竟以迷樓為在長安,等諸項羽之焚阿房,乖謬殊極”雲。
◇ 《炀帝開河記》從原本《說郛》卷四十四錄出。
《宋史·藝文志》史部地理類著錄一卷,注雲不知作者。
清《四庫目》以為“詞尤鄙俚,皆近于委巷之傳奇,同出依托,不足道”。
按唐李匡乂《資暇集》下雲:“俗怖嬰兒曰‘麻胡來!’不知其源者,以為多髯之神而驗刺者,非也。
隋将軍麻祜,性酷虐。
炀帝令開汴河,威棱既盛,至稚童望風而晨,互相恐吓曰‘麻祜來!’稚童語不正,轉祜為胡。
”末有自注雲:“麻祜廟在睢陽。
鄜方節度李丕即其後。
丕為重建碑。
”然則叔謀虐焰,且有其實,此篇所記,固亦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