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邊小綴

關燈
口耳之傳,非盡臆造矣。

    惜李丕所立碑文,今未能見,否則當亦有足資參證者。

    至冢中諸異,乃頗似本《西京雜記》所叙廣陵王劉去疾發冢事,附會曼衍作之。

     ◇ 右四篇皆為《古今逸史》所收。

    後三篇亦見于《古今說海》,不題撰人。

    至《唐人說荟》,乃并雲韓偓撰。

    緻堯生唐末,先則颠沛危朝,後乃流離南裔,雖賦豔詩,未為稗史。

    所作惟《金銮密記》一卷,詩二卷,《香奁集》一卷而已。

    且于史事,亦不至荒陋如是。

    此蓋特裡巷稍知文字者所為,真所謂街談巷議,然得馮猶龍掇以入《隋炀豔史》,遂彌複紛傳于世。

    至今世俗心目中之隋炀,殊猶是晝遊西苑,夜止迷樓者也。

     明鈔原本《說郛》一百卷,雖多脫誤,而《迷樓記》實佳。

    以其尚存俗字,如“你”之類,刻本則大率改為“爾”或“汝”矣。

    世之雅人,憎惡口語,每當纂錄校刊,雖故書雅記,間亦施以改定,俾彌益雅正。

    宋修《唐書》,于當時恒言,亦力求簡古,往往大減神情,甚或莫明本意。

    然此猶撰述也。

    重刊舊文,辄亦不赦,即就本集所收文字而言,宋本《資治通鑒考異》所引《上清傳》中之“這獠奴”,明清刻本《太平廣記》引則俱作“老獠奴”矣;顧氏校宋本《周秦行紀》中之“屈兩個娘子”及“不宜負他”,《廣記》引則作“屈二娘子”及“不宜負也”矣。

    無端自定為古人決不作俗書,拚命複古,而古意乃寖失也。

     ——右第六分 《綠珠傳》一卷出《琳琅秘室叢書》。

    其所據為舊鈔本,又以别本校之。

    未有胡珽跋,雲:“舊本無撰人名氏。

    案馬氏《經籍考》題‘宋史官樂史撰’。

    宋人《續談助》亦載此傳,而删節其半。

    後有西樓北齋跋雲:‘直史館樂史,尤精地理學,故此傳推考山水為詳,又皆出于地志雜書者。

    餘謂綠珠一婢子耳,能感主恩而奮不顧身,是宜刊以風世雲。

    ’鹹豐三年八月,仁和胡珽識。

    ”今再勘以《說郛》三十八所錄,亦無甚異同。

    疑所謂舊鈔本或别本者,即并從《說郛》出爾。

    舊校稍煩,其必改“越”為“粵”之類,尤近自擾,今悉不取。

     ◇ 《楊太真外傳》二卷,取自顧氏《文房小說》。

    署史官樂史撰,《唐人說荟》收之,誣謬甚矣。

    然其誤則始于陶宗儀《說郛》之題樂史為唐人。

    此兩本外,又嘗見京師圖書館所藏丁氏八千卷樓舊鈔本,稱為“善本”,然實凡本而已,殊無佳處也。

    《宋史·藝文志》史部傳記類著錄“曾緻堯《廣中台記》八十卷,又《綠珠傳》一卷”,頗似《傳》亦曾緻堯作;又有“《楊妃外傳》一卷”,注雲:“不知作者”;又有“樂史《滕王外傳》一卷,又《李白外傳》一卷,《洞仙集》一卷,《許邁傳》一卷,《楊貴妃遺事》二卷”,注雲:“題岷山叟上。

    ”書法函胡,殆不可以理析。

    然《續談助》一跋而外,尚有《郡齋讀書志》九,傳記類雲:“《綠珠傳》一卷,右皇朝《樂史》撰。

    ”又“《楊貴妃外傳》二卷,右皇朝樂史撰。

    叙唐楊妃事迹,訖孝明之崩”。

    而《直齋書錄解題》七,傳記類亦雲:“《楊妃外傳》一卷,直史館臨川樂史子正撰。

    ”則綠珠楊妃二傳,皆樂史之作甚明。

    《楊妃傳》卷數,宋時已分合不同,今所傳者蓋晁氏所見二卷本也。

    但書名又小變耳。

     樂史,撫州宜黃人,自南唐入宋,為著作佐郎,出知陵州。

    以獻賦召為三館編修,遷著作郎,直史館。

    觀綠珠太真二傳結銜,則皆此時作。

    後轉太常博士,出知舒黃商三州,再入文館,掌西京勘磨司,賜金紫。

    景德四年卒,年七十八。

    事詳《宋史》三百六《樂黃目傳》首。

    史多所著作,在三館時,曾獻書至四百二十餘卷,皆叙科第孝悌神仙之事。

    又有《太平寰宇記》二百卷,征引群書至百餘種,今尚存。

    蓋史既博覽,複長地理,故其輯述地志,即緣濫于采錄,轉成繁蕪。

    而撰傳奇如《綠珠》《太真傳》,又不免專拾舊文,如《語林》、《世說新語》、《晉書》、《明皇雜錄》、《開天傳信記》、《長恨傳》、《酉陽雜俎》、《安祿山事迹》等,稍加排比,且常拳拳于山水也。

     ——右第七分 宋劉斧秀才作《翰府名談》二十五卷,又《摭遺》二十卷,《青瑣高議》十八卷,見《宋史·藝文志》子部小說類。

    今惟存《青瑣高議》。

    有明張夢錫刊本,前後集各十卷,頗難得。

    近董康校刊士禮居寫本,亦二十卷,又有别集七卷,《宋志》所無。

    然宋人即時有引《青瑣摭遺》者,疑即今所謂别集。

    《宋志》以為《翰府名談》之《摭遺》,蓋亦誤爾。

    其書雜集當代人志怪及傳奇,漫無條貫,間有議,亦殊淺率。

    前有孫副樞序,不稱名而稱官,甚怪;今亦莫知為何人。

    此但選錄其較整饬曲折者五篇。

    作者三人:曰魏陵張實子京,曰谯川秦醇子複或作子履,曰淇上柳師尹。

    皆未考始末。

    一篇無撰人名。

     ◇ 《流紅記》出前集卷五,題下原有注雲“紅葉題詩取韓氏”,今删。

    唐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有顧況于洛乘門苑水中得大梧葉,上有題詩,況與酬答事。

    “帝城不禁東流水,葉上題詩欲寄誰”者,況和詩也。

    範摅《雲溪友議》下又有《題紅怨》,言韓渥應舉之歲,于禦溝得紅葉,上有絕句,置于巾箱。

    及宣宗放宮人,渥獲其一。

    “睹紅葉而籲嗟久之,曰:‘當時偶題随流,不謂郎君收藏巾箧。

    ’驗其書,無不訝焉。

    詩曰:‘水流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宋人作傳奇,始回避時事,拾舊聞附會牽合以成篇,而文意并瘁。

    如《流紅記》,即其一也。

     ◇ 《趙飛燕别傳》出前集卷七,亦見于原本《說郛》三十三,今參校錄之。

    胡應麟《筆叢》二十九雲:“戊辰之歲,餘偶過燕中書肆,得殘刻十數紙,題《趙飛燕别集》。

    閱之,乃知即《說郛》中陶氏删本。

    其文頗類東京,而末載梁武答昭儀化鼋事。

    蓋六朝人作,而宋秦醇子複補綴以傳者也。

    第端臨《通考》漁仲《通志》并無此目。

    而文非宋所能。

    其間叙才數事,多俊語,出伶玄右,而淳質古健弗如。

    惜全帖不可見也。

    ”又特賞其“蘭湯滟滟”等三語,以為“百世之下讀之,猶勃然興”。

    然今所見本皆作别傳,不作集;《說郛》本亦無删節,但較《高議》少五十餘字,則或寫生所遺耳。

    《高議》中錄秦醇作特多,此篇及《譚意歌傳》外,尚有《骊山記》及《溫泉計》。

    其文蕪雜,亦間有俊語。

    倘精心作之,如此篇者,尚亦能為。

    元瑞雖精鑒,能作《四部正訛》,而時傷嗜奇,愛其動魄,使勃然興,則辄冀其為真古書以增聲價。

    猶今人聞伶玄《飛燕外傳》及《漢雜事秘辛》為僞書,亦尚有怫然不悅者。

     ◇ 《譚意歌傳》出别集卷二,本無“傳”字,今加,有注雲:“記英奴才華秀色”,今削。

    意歌,文中作意歌,未知孰是。

    唐有譚意歌,蓋薛濤李冶之流,辛文房《唐才子傳》曾舉其名,然無事迹。

    秦醇此傳,亦不似别有所本,殆竊取《莺莺傳》《霍小玉傳》等為前半,而以團員結之爾。

     ◇ 《王幼玉記》出前集卷十,題下有注雲:“幼玉思柳富而死。

    ”今删。

     ◇ 《王榭》出别集卷四,有注雲:“風濤飄入烏衣國。

    ”今删;而于題下加“傳”字。

    劉禹錫《烏衣巷》詩,本雲:“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來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此篇改謝成榭,指為人名,且以烏衣為燕子國号,殊乏意趣。

    而宋張敦頤《六朝事迹編類》乃已引為典據,此真所謂“俗語不實流為丹青”者矣。

    因錄之,以資談助。

     ◇ 《梅妃傳》出《說郛》三十八,亦見于顧氏《文房小說》,取以相校,《說郛》為長。

    二本皆不雲何人作,《唐人說荟》取之,題曹邺者,妄也。

    唐宋史志亦未見著錄。

    後有無名氏跋,言“得于萬卷朱遵度家,大中二年七月所書”。

    又雲“惟葉少蘊與予得之”。

    案朱遵度好讀書,人目為“朱萬卷”。

    子昂,稱“小萬卷”,由周入宋,為衡州錄事參軍,累仕至水部郎中。

    景德四年卒,年八十三。

    《宋史》四三九《文苑》有傳。

    少蘊則葉夢得之字,夢得為紹聖四年進士,高宗時終于知福州,是南北宋間人。

    年代遠不相及,何從同得朱遵度家書。

    蓋并跋亦僞,非真識石林者之所作也。

    今即次之宋人著作中。

     ◇ 《李師師外傳》出《琳琅秘室叢書》,雲所據為舊鈔本。

    後有黃廷鑒跋雲:“《讀書敏求記》雲,吳郡錢功甫秘冊藏有《李師師小傳》,牧翁曾言懸百金購之而不獲見者。

    偶聞邑中蕭氏有此書,急假錄一冊。

    文殊雅潔,不類小說家言。

    師師不第色藝冠當時,觀其後慷慨捐生一節,饒有烈丈夫概。

    亦不幸陷身倡賤,不得與墜崖斷臂之俦,争輝彤史也。

    張端義《貴耳集》載有師師佚事二則,傳文例舉其大,故不載,今并附錄于後。

    又《宜和遺事》載有師師事,亦與此傳不盡合,可并參觀之。

    琴六居士書。

    ”《貴耳集》二則,今仍移錄于後,然此篇未必即端義所見本也。

     道君北狩,在五國城或在韓州,凡有小小兇吉喪祭節序,北人必有賜赉。

    一賜必要一謝表。

    北人集成一帙,刊在榷場中。

    傳寫四五十年,士大夫皆有之,餘曾見一本。

    更有《李師師小傳》,同行于時。

     道君幸李師師家,偶周邦彥先在焉。

    知道君至,遂匿于床下。

    道君自攜新橙一顆,雲“江南初進來”。

    遂與師師谑語。

    邦彥悉聞之,括成《少年遊》雲:“并刀如水。

    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

    ”後雲:“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李師師因歌此詞。

    道君問誰作。

    李師師奏雲:“周邦彥詞。

    ”道君大怒,坐朝宣谕蔡京雲:“開封府有監稅周邦彥者,聞課額不登,如何京尹不案發來?”蔡京罔知所以,奏雲:“容臣退朝呼京尹叩問,續得複奏。

    ”京尹至,蔡以前聖旨谕之。

    京尹雲:“惟周邦彥課額增羨。

    ”蔡雲:“上意如此,隻得遷就。

    ”将上,得旨:“周邦彥職事廢弛,可日下押出國門!”隔一二日,道君複幸李師師家,不見李師師。

    問其家,知送周監稅。

    道君方以邦彥出國門為喜,既至,不遇。

    坐久至更初,李始歸,愁眉淚睫,憔悴可掬。

    道君大怒雲:“爾往那裡去?”李奏:“臣妾萬死,知周邦彥得罪,押出國門,略緻一杯相别。

    不知官家來。

    ”道君問:“曾有詞否?”李奏雲:“有《蘭陵王》詞。

    ”今“柳陰直”者是也。

    道君雲:“唱一遍看。

    ”李奏雲:“容臣妾奉一杯,歌此詞為官家壽。

    ”曲終,道君大喜,複召為大晟樂正。

    後官至大晟樂樂府待制。

    邦彥以詞行,當時皆稱美成詞;殊不知美成文筆,大有可觀,作《汴都賦》。

    如箋奏雜著,皆是傑作,可惜以詞掩其他文也。

    當時李師師家有二邦彥,一周美成,一李士美,皆為道君狎客。

    士美因而為宰相。

    籲,君臣遇合于倡優下賤之家,國之安危治亂,可想而知矣。

     ——右第八分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