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邊小綴
關燈
小
中
大
貫知經史。
魏元忠薦其才堪論撰,诏直史館,修國史。
私撰《唐書》《唐春秋》,叙事簡核,人以董狐目之。
有傳在《唐書》舊一百二新一三二。
《開元升平源》《唐志》本雲陳鴻作,《宋史·藝文志》史部故事類始著吳兢《貞觀政要》十卷,又《開元升平源》一卷。
疑此書本不著撰人名氏,陳鴻、吳兢,并後來所題。
二人于史皆有名,欲假以增重耳。
今姑置之《東城老父傳》之後,以從《通鑒考異》寫出,故仍題兢名。
——右第三分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以校書郎累仕至中書舍人,承旨學士。
由工部侍郎入相,旋出為同州刺史,改越州,兼浙東觀察使。
太和初,入為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
五年七月,卒于鎮,年五十三。
兩《唐書》舊一六六新一七四皆有傳。
于文章亦負重名,自少與白居易唱和。
當時言詩者稱“元白”,号為“元和體”。
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小集》十卷,今惟《長慶集》六十卷存。
《莺莺傳》見《廣記》四百八十八。
其事之振撼文林,為力甚大。
當時已有楊巨源李紳輩作詩以張之;至宋,則趙令疇拈以制《商調·蝶戀花》在《侯鲭錄》中;金有董解元作《弦索西廂》;元有王實甫《西廂記》,關漢卿《續西廂記》;明有李日華《南西廂記》,陸采亦有《南西廂記》,周公魯有《翻西廂記》;至清,查繼佐尚有《繼西廂》雜劇雲。
因《莺莺傳》而作之雜劇及傳奇,曩惟王關本易得。
今則劉氏暖紅室已刊《弦索西廂》,又聚趙令疇《商調·蝶戀花》等較著之作十種為《西廂記十則》。
市肆中往往而有,不難緻矣。
《莺莺傳》中已有紅娘及歡郎等名,而張生獨無名字。
王楙《野客叢書》二十九雲:“唐有張君瑞,遇崔氏女于蒲。
崔小名莺莺。
元稹與李紳語其事,作《莺莺歌》。
”客中無趙令疇《侯鲭錄》,無從知《商調·蝶戀花》中張生是否已具名字。
否則宋時當尚有小說或曲子,字張為君瑞者。
漫識于此,俟有書時考之。
◇ 《周秦行紀》餘所見凡三本。
一在《廣記》卷四百八十九;一在顧氏《文房小說》中,末一行雲“宋本校行”;一附于《李衛公外集》内,是明刊本。
後二本較佳,即據以互校轉寫,并從《廣記》補正數字。
三本皆題牛僧孺撰。
僧孺,字思黯,本隴西狄道人。
居宛葉間。
元和初,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條指失政,鲠讦不避權貴,因不得意。
後漸仕至禦史中丞,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又累貶為循州刺史。
宣宗立,乃召還,為太子少師。
大中二年,年六十九卒,贈太尉,谥文簡。
兩《唐書》舊一七二新一七四皆有傳。
僧孺性堅僻,與李德裕交惡,各立門戶,終生不解。
又好作志怪,有《玄怪錄》十卷,今已佚,惟輯本一卷存。
而《周秦行紀》則非真出僧孺手。
晁公武《郡齋讀志書》十三雲:“賈黃中以為韋瓘所撰。
瓘,李德裕門人,以此誣僧孺者也。
案是時有兩韋瓘,皆嘗為中書舍人。
一年十九入關,應進士舉,二十一進士狀頭,榜下除左拾遺,大中初任廉察桂林,尋除主客分司。
見莫休符《桂林風土記》。
一字茂宏,京兆萬年人,韋夏卿弟正卿之子也。
“及進士第,仕累中書舍人。
與李德裕善。
李宗闵惡之,德裕罷,貶為明州長史。
”見《新唐書》一六二《夏卿傳》,則為作《周秦行紀》者。
胡應麟《筆叢》三十二雲:“中有‘沈婆兒作天子’等語,所為根蒂者不淺。
獨怪思黯罹此巨謗,不亟自明,何也?牛、李二黨曲直,大都魯、衛間。
牛撰《玄怪》等錄,亡隻詞搆李,李之徒顧作此以危之。
于戲,二子者,用心睹矣!牛迄功名終,而子孫累葉貴盛。
李挾高世之才,振代之績,卒淪海島,非忌刻忮害之報耶?辄因是書,播告夫世之工谮訴者。
”乞靈于果報,殊未足以餍心。
然觀李德裕所作《周秦行紀論》,至欲持此一文,緻僧孺于族滅,則其陰谲險狠,可是實甚。
棄之者衆,固其宜矣。
論猶在集外集四中,移錄于後: 言發于中,情見乎辭。
則言辭者,志氣之來也。
故察其言而知其内,玩其辭而見其意矣。
餘嘗聞太牢氏涼國李公嘗呼牛僧孺為太牢。
涼公名不便,故不書好奇怪其身,險易其行。
以其姓應國家受命之谶,曰:“首尾三麟六十年,兩角犢子恣狂颠,龍蛇相鬥血成川。
”及見著《玄怪錄》,多造隐語,人不可解。
其或能曉一二者,必附會焉。
縱司馬取魏之漸,用田常有齊之由。
故自卑秩,至于宰相。
而朋黨若山,不可動搖。
欲有意擺撼者,皆遭誣坐,莫不側目結舌,事具史官劉轲《日曆》。
餘得太牢《周秦行紀》,反覆睹其太牢以身與帝王後妃冥遇,欲證其身非人臣相也,将有意于“狂颠”。
及至戲德宗為“沈兒”,以代宗皇後為“沈”,令人骨戰。
可謂無禮于其君甚矣!懷異志于圖谶明矣!餘少服臧文仲之言曰:“見無禮于其君者,如鷹鹯之逐鳥雀也。
”故貯太牢已久。
前知政事,欲正刑書,力未勝而罷。
餘讀國史,見開元中,禦史汝南、子諒彈奏牛仙客,以其姓符圖谶。
雖似是,而未合“三麟六十”之數。
自裴晉國與餘涼國名不便彭原程趙郡紳諸從兄,嫉太牢如仇,頗類餘志。
非懷私忿,蓋惡其應谶也。
太牢作鎮襄州日,判複州刺史樂坤《賀武宗監國狀》曰:“閑事不足為賀。
”則恃姓敢如此耶!會餘複知政事,将欲發覺,未有由。
值平昭義,得與劉從谏交結書,因竄逐之。
嗟乎,為人臣陰懷逆節,不獨人得誅之,鬼得誅矣。
凡與太牢膠固,未嘗不是薄流無賴輩,以相表裡。
意太牢有望,而就佐命焉,斯亦信符命之緻。
或以中外罪餘于太牢愛憎,故明此論,庶乎知餘志,所恨未暇族之,而餘又罷。
豈非王者不死乎?遺禍胎于國,亦餘大罪也。
倘同餘志,繼而為政,宜為君除患。
曆既有數,意非偶然,若不在當代,必在于子孫。
須以太牢少長,鹹置于法,則刑罰中而社稷安,無患于二百四十年後。
嘻!餘緻君之道,分隔于明時。
嫉惡之心,敢辜于早歲?因援毫而摅宿憤。
亦書《行紀》之迹于後。
論中所舉劉轲,亦李德裕黨。
《日曆》具稱《牛羊日曆》,牛羊,謂牛僧孺、楊虞卿也,甚毀此二人。
書久佚,今有輯本,缪荃荪刻之《藕香零拾》中。
又有皇甫松,著《續牛羊日曆》,亦久佚。
《資治通鑒考異》卷二十引一則,于《周秦行紀》外,且痛诋其家世,今節錄之: 太牢早孤。
母周氏,冶蕩無檢。
鄉裡雲:“兄弟羞赧,乃令改醮。
”既與前夫義絕矣,及貴,請以出母追贈。
禮雲:“庶氏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又曰:“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
”而李清心妻配牛幼簡,是夏侯銘所謂“魂而有知,前夫不納于幽壤,殁而可作,後夫必訴于玄穹”。
使其母為失行無适從之鬼,上罔聖朝,下欺先父,得曰忠孝智識者乎?作《周秦行紀》,呼德宗為“沈婆兒”,謂睿真皇太後為“沈婆”。
此乃無君甚矣! 蓋李之攻牛,要領在姓應圖谶,心非人臣,而《周秦行紀》之稱德宗為“沈婆兒”,尤所以證成其罪。
故李德裕既附之論後,皇甫松《續曆》亦嚴斥之。
今李氏《窮愁志》雖尚存《李文饒外集》卷一至四,即此,讀者蓋寡;牛氏《玄怪錄》亦早佚,僅得後人為之輯存。
獨此篇乃屢刻于叢書中,使世間由是更知僧孺名氏。
時世既遷,怨親俱泯,後之結果,蓋往往非當時所及料也。
李賀《歌詩編》一有《送沈亞之歌》,序言元和七年送其下第歸吳江,故詩謂“吳興才人怨春風,桃花滿陌千裡紅,紫絲竹斷骢馬小,家住錢塘東複東”。
中複雲“春卿拾才白日下,擲置黃金解龍馬,攜笈歸江重入門,勞勞誰是憐君者”也。
然《唐書》已不詳亞之行事,僅于《文苑傳序》一舉其名。
幸《沈下賢集》迄今尚存,并考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猶能知其概略。
亞之字下賢,吳興人。
元和十年,進士及第,曆殿中侍禦史内供奉。
太和初,為德州行營使者柏耆判官。
耆貶,亞之亦谪南康尉;終郢州掾。
其集本九卷,今有十二卷,蓋後人所加。
中有傳奇三篇。
亦并見《太平廣記》,皆注雲出《異聞集》,字句往往與集不同。
今者據本集錄之。
◇ 《湘中怨辭》出《沈下賢集》卷二。
《廣記》在二百九十八,題曰《太學鄭生》,無序及篇末“元和十三年”以下三十六字。
文句亦大有異,殆陳翰編《異聞集》時之所删改欤。
然大抵本集為勝。
其“遂我”作“逐我”,則似《廣記》佳。
惟亞之好作澀體,今亦無以決之。
故異同雖多,悉不複道。
◇ 《異夢錄》見集卷三。
唐谷神子已取以入《博異志》。
《廣記》則在二百八十二,題曰《邢鳳》,較集本少二十餘字,王炎作王生。
炎為王播弟,亦能詩,不測《異聞集》何為沒其名也。
《沈下賢集》今有長沙葉氏觀古堂刻本,及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二十年前則甚希觏。
餘所見者為影鈔小草齋本,既錄其傳奇三篇,又以丁氏八千卷樓鈔本校改數字。
同是十二卷本《沈集》,而字句複頗有異同,莫知孰是。
如王炎詩“擇水葬金钗”,惟小草齋本如此,他本皆作“擇土”。
顧亦難遽定“擇水”為誤。
此類甚多,今亦不備舉。
印本已漸廣行,易于入手,求詳者自可就原書比勘耳。
夢中見舞弓彎,亦見于唐時他種小說。
段成式《酉陽雜俎》十四雲:“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廳中。
及醒,見古屏上婦人等悉于床前踏歌。
歌曰:‘長安女兒踏春陽,無處春陽不斷腸。
舞袖弓腰渾忘卻,蛾眉空帶九秋霜。
’其中雙鬟者問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見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勢如規焉。
士人驚懼,因叱之。
忽然上屏,亦無其他。
”其歌與《異夢錄》者略同,蓋即由此曼衍。
宋樂史撰《楊太真外傳》,卷上注中記楊國忠卧睹屏上諸女下床自稱名,且歌舞。
其中有“楚宮弓腰”,則又由《酉陽雜俎》所記而傳訛。
凡小說流傳,大率漸廣漸變,而推究本始,其實一也。
《秦夢記》見集卷二,及《廣記》二百八十二,題曰《沈亞之》,異同不多。
“擊髀舞”當作“擊髆舞”,“追酒”當作“置酒”,各本俱誤。
“如今日”之“今”字,疑衍,小草齋本有,他本俱無。
◇ 《無雙傳》出《廣記》四百八十六,注雲薛調撰。
調,河中寶鼎人,美姿貌,人号為“生菩薩”。
鹹通十一年,以戶部員外郎加駕部郎中,充翰林承旨學士,次年,加知制诰。
郭妃悅其貌,謂懿宗曰:“驸馬盍若薛調乎。
”頃之,暴卒,年四十三,時鹹通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也。
世以為中鸩雲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翰苑群書》及《唐語林》四。
胡應麟《筆叢》四十一雲:“王仙客……事大奇而不情,蓋潤飾之過。
或烏有無是類,不可知。
”案範摅《雲溪友議》上載“
魏元忠薦其才堪論撰,诏直史館,修國史。
私撰《唐書》《唐春秋》,叙事簡核,人以董狐目之。
有傳在《唐書》舊一百二新一三二。
《開元升平源》《唐志》本雲陳鴻作,《宋史·藝文志》史部故事類始著吳兢《貞觀政要》十卷,又《開元升平源》一卷。
疑此書本不著撰人名氏,陳鴻、吳兢,并後來所題。
二人于史皆有名,欲假以增重耳。
今姑置之《東城老父傳》之後,以從《通鑒考異》寫出,故仍題兢名。
——右第三分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以校書郎累仕至中書舍人,承旨學士。
由工部侍郎入相,旋出為同州刺史,改越州,兼浙東觀察使。
太和初,入為尚書左丞,檢校戶部尚書,兼鄂州刺史武昌軍節度使。
五年七月,卒于鎮,年五十三。
兩《唐書》舊一六六新一七四皆有傳。
于文章亦負重名,自少與白居易唱和。
當時言詩者稱“元白”,号為“元和體”。
有《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小集》十卷,今惟《長慶集》六十卷存。
《莺莺傳》見《廣記》四百八十八。
其事之振撼文林,為力甚大。
當時已有楊巨源李紳輩作詩以張之;至宋,則趙令疇拈以制《商調·蝶戀花》在《侯鲭錄》中;金有董解元作《弦索西廂》;元有王實甫《西廂記》,關漢卿《續西廂記》;明有李日華《南西廂記》,陸采亦有《南西廂記》,周公魯有《翻西廂記》;至清,查繼佐尚有《繼西廂》雜劇雲。
因《莺莺傳》而作之雜劇及傳奇,曩惟王關本易得。
今則劉氏暖紅室已刊《弦索西廂》,又聚趙令疇《商調·蝶戀花》等較著之作十種為《西廂記十則》。
市肆中往往而有,不難緻矣。
《莺莺傳》中已有紅娘及歡郎等名,而張生獨無名字。
王楙《野客叢書》二十九雲:“唐有張君瑞,遇崔氏女于蒲。
崔小名莺莺。
元稹與李紳語其事,作《莺莺歌》。
”客中無趙令疇《侯鲭錄》,無從知《商調·蝶戀花》中張生是否已具名字。
否則宋時當尚有小說或曲子,字張為君瑞者。
漫識于此,俟有書時考之。
◇ 《周秦行紀》餘所見凡三本。
一在《廣記》卷四百八十九;一在顧氏《文房小說》中,末一行雲“宋本校行”;一附于《李衛公外集》内,是明刊本。
後二本較佳,即據以互校轉寫,并從《廣記》補正數字。
三本皆題牛僧孺撰。
僧孺,字思黯,本隴西狄道人。
居宛葉間。
元和初,以賢良方正對策第一,條指失政,鲠讦不避權貴,因不得意。
後漸仕至禦史中丞,以戶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又累貶為循州刺史。
宣宗立,乃召還,為太子少師。
大中二年,年六十九卒,贈太尉,谥文簡。
兩《唐書》舊一七二新一七四皆有傳。
僧孺性堅僻,與李德裕交惡,各立門戶,終生不解。
又好作志怪,有《玄怪錄》十卷,今已佚,惟輯本一卷存。
而《周秦行紀》則非真出僧孺手。
晁公武《郡齋讀志書》十三雲:“賈黃中以為韋瓘所撰。
瓘,李德裕門人,以此誣僧孺者也。
案是時有兩韋瓘,皆嘗為中書舍人。
一年十九入關,應進士舉,二十一進士狀頭,榜下除左拾遺,大中初任廉察桂林,尋除主客分司。
見莫休符《桂林風土記》。
一字茂宏,京兆萬年人,韋夏卿弟正卿之子也。
“及進士第,仕累中書舍人。
與李德裕善。
李宗闵惡之,德裕罷,貶為明州長史。
”見《新唐書》一六二《夏卿傳》,則為作《周秦行紀》者。
胡應麟《筆叢》三十二雲:“中有‘沈婆兒作天子’等語,所為根蒂者不淺。
獨怪思黯罹此巨謗,不亟自明,何也?牛、李二黨曲直,大都魯、衛間。
牛撰《玄怪》等錄,亡隻詞搆李,李之徒顧作此以危之。
于戲,二子者,用心睹矣!牛迄功名終,而子孫累葉貴盛。
李挾高世之才,振代之績,卒淪海島,非忌刻忮害之報耶?辄因是書,播告夫世之工谮訴者。
”乞靈于果報,殊未足以餍心。
然觀李德裕所作《周秦行紀論》,至欲持此一文,緻僧孺于族滅,則其陰谲險狠,可是實甚。
棄之者衆,固其宜矣。
論猶在集外集四中,移錄于後: 言發于中,情見乎辭。
則言辭者,志氣之來也。
故察其言而知其内,玩其辭而見其意矣。
餘嘗聞太牢氏涼國李公嘗呼牛僧孺為太牢。
涼公名不便,故不書好奇怪其身,險易其行。
以其姓應國家受命之谶,曰:“首尾三麟六十年,兩角犢子恣狂颠,龍蛇相鬥血成川。
”及見著《玄怪錄》,多造隐語,人不可解。
其或能曉一二者,必附會焉。
縱司馬取魏之漸,用田常有齊之由。
故自卑秩,至于宰相。
而朋黨若山,不可動搖。
欲有意擺撼者,皆遭誣坐,莫不側目結舌,事具史官劉轲《日曆》。
餘得太牢《周秦行紀》,反覆睹其太牢以身與帝王後妃冥遇,欲證其身非人臣相也,将有意于“狂颠”。
及至戲德宗為“沈兒”,以代宗皇後為“沈”,令人骨戰。
可謂無禮于其君甚矣!懷異志于圖谶明矣!餘少服臧文仲之言曰:“見無禮于其君者,如鷹鹯之逐鳥雀也。
”故貯太牢已久。
前知政事,欲正刑書,力未勝而罷。
餘讀國史,見開元中,禦史汝南、子諒彈奏牛仙客,以其姓符圖谶。
雖似是,而未合“三麟六十”之數。
自裴晉國與餘涼國名不便彭原程趙郡紳諸從兄,嫉太牢如仇,頗類餘志。
非懷私忿,蓋惡其應谶也。
太牢作鎮襄州日,判複州刺史樂坤《賀武宗監國狀》曰:“閑事不足為賀。
”則恃姓敢如此耶!會餘複知政事,将欲發覺,未有由。
值平昭義,得與劉從谏交結書,因竄逐之。
嗟乎,為人臣陰懷逆節,不獨人得誅之,鬼得誅矣。
凡與太牢膠固,未嘗不是薄流無賴輩,以相表裡。
意太牢有望,而就佐命焉,斯亦信符命之緻。
或以中外罪餘于太牢愛憎,故明此論,庶乎知餘志,所恨未暇族之,而餘又罷。
豈非王者不死乎?遺禍胎于國,亦餘大罪也。
倘同餘志,繼而為政,宜為君除患。
曆既有數,意非偶然,若不在當代,必在于子孫。
須以太牢少長,鹹置于法,則刑罰中而社稷安,無患于二百四十年後。
嘻!餘緻君之道,分隔于明時。
嫉惡之心,敢辜于早歲?因援毫而摅宿憤。
亦書《行紀》之迹于後。
論中所舉劉轲,亦李德裕黨。
《日曆》具稱《牛羊日曆》,牛羊,謂牛僧孺、楊虞卿也,甚毀此二人。
書久佚,今有輯本,缪荃荪刻之《藕香零拾》中。
又有皇甫松,著《續牛羊日曆》,亦久佚。
《資治通鑒考異》卷二十引一則,于《周秦行紀》外,且痛诋其家世,今節錄之: 太牢早孤。
母周氏,冶蕩無檢。
鄉裡雲:“兄弟羞赧,乃令改醮。
”既與前夫義絕矣,及貴,請以出母追贈。
禮雲:“庶氏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又曰:“不為伋也妻者,是不為白也母。
”而李清心妻配牛幼簡,是夏侯銘所謂“魂而有知,前夫不納于幽壤,殁而可作,後夫必訴于玄穹”。
使其母為失行無适從之鬼,上罔聖朝,下欺先父,得曰忠孝智識者乎?作《周秦行紀》,呼德宗為“沈婆兒”,謂睿真皇太後為“沈婆”。
此乃無君甚矣! 蓋李之攻牛,要領在姓應圖谶,心非人臣,而《周秦行紀》之稱德宗為“沈婆兒”,尤所以證成其罪。
故李德裕既附之論後,皇甫松《續曆》亦嚴斥之。
今李氏《窮愁志》雖尚存《李文饒外集》卷一至四,即此,讀者蓋寡;牛氏《玄怪錄》亦早佚,僅得後人為之輯存。
獨此篇乃屢刻于叢書中,使世間由是更知僧孺名氏。
時世既遷,怨親俱泯,後之結果,蓋往往非當時所及料也。
李賀《歌詩編》一有《送沈亞之歌》,序言元和七年送其下第歸吳江,故詩謂“吳興才人怨春風,桃花滿陌千裡紅,紫絲竹斷骢馬小,家住錢塘東複東”。
中複雲“春卿拾才白日下,擲置黃金解龍馬,攜笈歸江重入門,勞勞誰是憐君者”也。
然《唐書》已不詳亞之行事,僅于《文苑傳序》一舉其名。
幸《沈下賢集》迄今尚存,并考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元辛文房《唐才子傳》,猶能知其概略。
亞之字下賢,吳興人。
元和十年,進士及第,曆殿中侍禦史内供奉。
太和初,為德州行營使者柏耆判官。
耆貶,亞之亦谪南康尉;終郢州掾。
其集本九卷,今有十二卷,蓋後人所加。
中有傳奇三篇。
亦并見《太平廣記》,皆注雲出《異聞集》,字句往往與集不同。
今者據本集錄之。
◇ 《湘中怨辭》出《沈下賢集》卷二。
《廣記》在二百九十八,題曰《太學鄭生》,無序及篇末“元和十三年”以下三十六字。
文句亦大有異,殆陳翰編《異聞集》時之所删改欤。
然大抵本集為勝。
其“遂我”作“逐我”,則似《廣記》佳。
惟亞之好作澀體,今亦無以決之。
故異同雖多,悉不複道。
◇ 《異夢錄》見集卷三。
唐谷神子已取以入《博異志》。
《廣記》則在二百八十二,題曰《邢鳳》,較集本少二十餘字,王炎作王生。
炎為王播弟,亦能詩,不測《異聞集》何為沒其名也。
《沈下賢集》今有長沙葉氏觀古堂刻本,及上海涵芬樓影印本。
二十年前則甚希觏。
餘所見者為影鈔小草齋本,既錄其傳奇三篇,又以丁氏八千卷樓鈔本校改數字。
同是十二卷本《沈集》,而字句複頗有異同,莫知孰是。
如王炎詩“擇水葬金钗”,惟小草齋本如此,他本皆作“擇土”。
顧亦難遽定“擇水”為誤。
此類甚多,今亦不備舉。
印本已漸廣行,易于入手,求詳者自可就原書比勘耳。
夢中見舞弓彎,亦見于唐時他種小說。
段成式《酉陽雜俎》十四雲:“元和初,有一士人,失姓字,因醉卧廳中。
及醒,見古屏上婦人等悉于床前踏歌。
歌曰:‘長安女兒踏春陽,無處春陽不斷腸。
舞袖弓腰渾忘卻,蛾眉空帶九秋霜。
’其中雙鬟者問曰:‘如何是弓腰?’歌者笑曰:‘汝不見我作弓腰乎?’乃反首,髻及地,腰勢如規焉。
士人驚懼,因叱之。
忽然上屏,亦無其他。
”其歌與《異夢錄》者略同,蓋即由此曼衍。
宋樂史撰《楊太真外傳》,卷上注中記楊國忠卧睹屏上諸女下床自稱名,且歌舞。
其中有“楚宮弓腰”,則又由《酉陽雜俎》所記而傳訛。
凡小說流傳,大率漸廣漸變,而推究本始,其實一也。
《秦夢記》見集卷二,及《廣記》二百八十二,題曰《沈亞之》,異同不多。
“擊髀舞”當作“擊髆舞”,“追酒”當作“置酒”,各本俱誤。
“如今日”之“今”字,疑衍,小草齋本有,他本俱無。
◇ 《無雙傳》出《廣記》四百八十六,注雲薛調撰。
調,河中寶鼎人,美姿貌,人号為“生菩薩”。
鹹通十一年,以戶部員外郎加駕部郎中,充翰林承旨學士,次年,加知制诰。
郭妃悅其貌,謂懿宗曰:“驸馬盍若薛調乎。
”頃之,暴卒,年四十三,時鹹通十三年二月二十六日也。
世以為中鸩雲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翰苑群書》及《唐語林》四。
胡應麟《筆叢》四十一雲:“王仙客……事大奇而不情,蓋潤飾之過。
或烏有無是類,不可知。
”案範摅《雲溪友議》上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