稗邊小綴

關燈
魯迅纂 《古鏡記》見《太平廣記》卷二百三十,改題《王度》,注雲:出《異聞集》。

    《太平禦覽》九百十二引其程雄家婢一事,作隋王度《古鏡記》,蓋緣所記皆隋時事而誤。

    《文苑英華》七百三十七顧況《戴氏廣異記》序雲“國朝燕公《梁四公記》,唐臨《冥報記》,王度《古鏡記》,孔慎言《神怪志》,趙自勤《定命錄》,至如李庾成、張孝舉之徒,互相傳說。

    ”則度實已入唐,故當為唐人。

    惟《唐書》及《新唐書》皆無度名。

    其事迹之可藉本文考見者,如下: 大業七年五月,自禦史罷歸河東;六月,歸長安。

     八年四月,在台;冬,兼著作郎,奉诏撰國史。

     九年秋,出兼芮城令;冬,以禦史帶芮城令,持節河北道,開倉赈給陝東。

     十年,弟自六合丞棄官歸,複出遊。

     十三年六月,歸長安。

     由隋入唐者有王績,绛州龍門人,《唐書》一九六《隐逸傳》雲:“大業中,舉孝悌廉潔,不樂在朝,求為六合丞。

    以嗜酒不任事,時天下亦亂,因劾,遂解去。

    歎曰:‘羅網在天下,吾且安之!’乃還鄉裡。

    ……初,兄凝為隋著作郎,撰《隋書》,未成,死。

    績續餘功,亦不能成。

    ”則《唐書》之績及凝,即此文之及度,或度一名凝,或《唐書》字誤,未能詳也。

    《新唐書》一九二亦有績傳,雲:“貞觀十八年卒。

    ”時度已先殁,然不知在何年。

    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十四類書類有《古鏡記》一卷,雲:“右未詳撰人,纂古鏡故事。

    ”或即此。

    《禦覽》所引一節,文字小有不同。

    如“為下邽陳思恭義女”下有“思恭妻鄭氏”五字,“遂将鹦鹉”之“将”作“劫”,皆較《廣記》為勝。

     ◇ 《補江總白猿傳》據明長州顧氏《文房小說》覆刊宋本錄,校以《太平廣記》四百四十四所引,改正數字。

    《廣記》題曰《歐陽纥》,注雲:出《續江氏傳》,是亦據宋初單行本也。

    此傳在唐宋時蓋頗流行,故史志屢見著錄: 《新唐書·藝文志》子部小說家類:《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郡齋讀書志》史部傳記類:《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右不詳何人撰。

    述梁大同末歐陽纥妻為猿所竊,後生子詢。

    《崇文目》以為唐人惡詢者為之。

     《直齋書錄解題》子部小說家類《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無名氏。

    歐陽纥者,詢之父也。

    詢貌猕猿,蓋常與長孫無忌互相嘲谑矣。

    此傳遂因其嘲廣之,以實其事。

    托言江總,必無名子所為也。

    《宋史·藝文志》子部小說類:《集補江總白猿傳》一卷。

     長孫無忌嘲歐陽詢事,見劉《隋唐嘉話》中。

    其詩雲:“聳髆成山字,埋肩不出頭。

    誰家麟閣上,畫此一猕猴!”蓋詢聳肩縮項,狀類猕猴。

    而老玃竊人婦生子,本舊來傳說。

    漢焦延壽《易林》坤之剝已雲:“南山大玃,盜我媚妾。

    ”晉張華作《博物志》,說之甚詳見卷三《異獸》。

    唐人或妒詢名重,遂牽合以成此傳。

    其曰“補江總”者,謂總為歐陽纥之友,又嘗留養詢,具知其本末,而未為作傳,因補之也。

     ◇ 《離魂記》見《廣記》三百五十八,原題《王宙》,注雲出《離魂記》,即據以改題。

    “二男并孝廉擢第,至丞尉”句下,原有“事出陳玄祐《離魂記》雲”九字,當是衍文,今删。

    玄祐,大曆時人,餘未知其審。

     ◇ 《枕中記》今所傳有兩本,一在《廣記》八十二,題作《呂翁》,注雲出《異聞集》;一見于《文苑英華》八百八十三,篇名撰人名畢具。

    而《唐人說荟》竟改稱李泌作,莫喻其故也。

    沈既濟,蘇州吳人《元和姓纂》雲吳興武康人,經學該博,以楊炎薦,召拜左拾遺史館修撰。

    貞元時,炎得罪,既濟亦貶處州司戶參軍。

    後入朝,位吏部員外郎,卒。

    撰《建中實錄》十卷,人稱其能。

    《新唐書》百三十二有傳。

    既濟為史家,筆殊簡質,又多規誨,故當時雖薄傳奇文者,仍極推許。

    如李肇,即拟以莊生寓言,與韓愈之《毛穎傳》并舉《國史補》下。

    《文苑英華》不收傳奇文,而獨錄此篇及陳鴻《長恨傳》,殆亦以意主箴規,足為世戒矣。

     在夢寐中忽曆一世,亦本舊傳。

    晉幹寶《搜神記》中即有相類之事。

    雲“焦湖廟有一玉枕,枕有小坼,時單父縣人楊林為賈客,至廟祈求。

    廟巫謂曰:君欲好婚否?林曰:幸甚。

    巫即遣林近枕邊,因入坼中。

    遂見朱樓瓊室,有趙太尉在其中。

    即嫁女與林,生六子,皆為秘書郎。

    曆數十年,并無思歸之志。

    忽如夢覺,猶在枕旁,林怆然久之。

    ”見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百二十六引。

    現行本《搜神記》乃後人鈔合,失收此條。

    蓋即《枕中記》所本。

    明湯顯祖又本《枕中記》以作《邯鄲記傳奇》,其事遂大顯于世。

    原文呂翁無名,《邯鄲記》實以呂洞賓,殊誤。

    洞賓以開成年下第入山,在開元後,不應先已得神仙術,且稱翁也。

    然宋時固已溷為一談,吳曾《能改齋漫錄》趙與旹《賓退錄》皆嘗辨之。

    明胡應鱗亦有考正,見《少室山房筆叢》中之《玉壺遐覽》。

     《太平廣記》所收唐人傳奇文,多本《異聞集》。

    其書十卷,唐末屯田員外陳翰撰,見《新唐書·藝文志》,今已不傳。

    據《郡齋讀書志》十三雲:“以傳記所載唐朝奇怪事,類為一書。

    ”及見收于《廣記》者察之,則為撰集前人舊文而成。

    然照以他書所引。

    乃同是一文,而字句又頗有違異。

    或所據乃别本,或翰所改定,未能詳也。

    此集之《枕中記》,即據《文苑英華》錄,與《廣記》之采自《異聞集》者多不同。

    尤甚者如首七句《廣記》作“開元十九年,道者呂翁經邯鄲道上,邸舍中設榻,施擔囊而坐”。

    “主人方蒸黍”作“主人燕黃粱為馔”。

    後來凡言“黃粱夢”者,皆本《廣記》也。

    此外尚多,今不悉舉。

     ◇ 《任氏傳》見《廣記》四百五十二,題曰《任氏》,不著所出,蓋嘗單行。

    “天寶九年”上原有“唐”字。

    案《廣記》取前代書,凡年号上著國号者,大抵編錄時所加,非本有,今删。

    他篇皆仿此。

     ——右第一分 李吉甫《編次鄭欽悅辨大同古銘論》,清趙钺及勞格撰之《唐禦史台精舍題名考》三雲,見于《文苑英華》。

    先未寫出,适又無《文苑英華》可借,因據《廣記》三百九十一錄其文,本題《鄭欽悅》,則複依趙钺勞格說改也。

    文亦原非傳奇;而《廣記》注雲出《異聞記》,蓋其事奧異,唐、宋人固已以小說視之,因編于集。

    李吉甫字弘憲,趙人,貞元初,為太常博士;累仕至翰林學士中書舍人。

    元和二年,以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出為淮南節度使,旋複入相。

    九年十月,暴疾卒,年五十七。

    贈司空,谥忠懿。

    兩《唐書》舊一四八新一四六皆有傳。

    鄭欽悅則《新唐書》二百附見《儒學趙冬曦傳》中。

    雲開元初繇新津丞請試五經擢第,授鞏縣尉,集賢院校理,右補阙,内供奉。

    雅為李林甫所惡。

    韋堅死,欽悅時位殿中侍禦史,嘗為堅判官,貶夜郎尉,卒。

     ◇ 《柳氏傳》出《廣記》四百八十五,題下注雲許堯佐撰。

    《新唐書》二百《儒學·許康佐傳》雲:“貞元中,舉進士宏辭,連中之。

    ……其諸弟皆擢進士第,而堯佐最先進;又舉宏辭,為太子校書郎。

    八年,康佐繼之。

    堯佐位谏議大夫。

    ”柳氏事亦見于孟棨《本事詩》《情感第一》,自雲開成中在梧州聞之大梁夙将趙唯,乃其目擊。

    所記與堯佐傳并同,蓋事實也。

    而述翃複得柳氏後事較詳審,錄之: 後罷府閑居,将十年。

    李相勉鎮夷門,又署為幕吏。

    時韓已遲暮,同列皆新進後生,不能知韓,舉目為“惡詩”。

    韓邑邑不得意,多辭疾在家。

    唯末職韋巡官者,亦知名士,與韓獨善。

    一日,夜将半,韋叩門急。

    韓出見之,賀曰:“員外除駕部郎中,知制诰。

    ”韓大愕然曰:“必無此事,定誤矣。

    ”韋就座曰:“留邸狀報制诰阕人。

    中書兩進名,禦筆不點出。

    又請之,且求聖旨所與。

    德宗批曰:‘與韓翃。

    ’時有與翃同姓名者,為江淮刺史。

    又具二人同進。

    禦筆複批曰:‘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又批曰:‘與此韓翃。

    ’”韋又賀曰:“此非員外詩耶?”韓曰:“是也。

    是知不誤矣。

    ”質明,而李與僚屬皆至。

    時建中初也。

     後來取其事以作劇曲者,明有吳長儒《練囊記》,清有張國壽《章台柳》。

     ◇ 《柳毅傳》見《廣記》四百十九卷,注雲出《異聞集》。

    原題無傳字,今增。

    據本文,知為隴西李朝威作,然作者之生平不可考。

    柳毅事則頗為後人采用,金人已摭以作雜劇語見董解元《弦索西廂》;元尚仲賢有《柳毅傳書》,翻案而為《張生煮海》;李好古亦有《張生煮海》;明黃說仲有《龍箫記》。

    用于詩篇,亦複時有。

    而胡應麟深惡之,曾雲:“唐人小說如柳毅傳書洞庭事,極鄙誕不根,文士亟當唾去,而詩人往往好用之。

    夫詩中用事,本不論虛實,然此事特诳而不情。

    造言者至此,亦橫議可誅者也。

    何仲默每戒人用唐、宋事,而有‘舊井潮深柳毅祠’之句,亦大鹵莽。

    今特拈出,為學詩之鑒。

    ”《筆叢》三十六申繹此意,則為凡漢、晉人語,倘或近情,雖诳可用。

    古人欺以其方,即明知而樂受,亦未得為笃論也。

     ◇ 《李章武傳》出《廣記》卷三百四十。

    原題無傳字,篇末注雲出李景亮為作傳,今據以加。

    景亮,貞元十年詳明政術可以理入科擢第,見《唐會要》,餘未詳。

     ◇ 《霍小玉傳》出《廣記》四百八十七,題下注雲蔣防撰。

    防字子徵《全唐文》作微,義興人,澄之後。

    年十八,父誡令作《秋河賦》,援筆即成。

    于簡隧妻以子。

    李紳即席命賦《鞲上鷹》詩。

    紳薦之。

    後曆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明淩迪知《古今萬姓統譜》八十六。

    長慶中,紳得罪,防亦自尚書司封員外郎知制诰貶汀州刺史《舊唐書·敬宗紀》,尋改連州。

    李益者,字君虞,系出隴西,累官右散騎常侍。

    太和中,以禮部尚書緻仕。

    時又有一李益,官太子庶子,世因稱君虞為“文章李益”以别之,見《新唐書》二百三《李華傳》。

    益當時大有詩名,而今遺集苓落,清張澍曾裒集為一卷,刻《二酉堂叢書》中,前有事輯,收羅李事甚備。

    《霍小玉傳》雖小說,而所記蓋殊有因,杜甫《少年行》有句雲:“黃衫年少宜來數,不見堂前東逝波。

    ”即指此事。

    時甫在蜀,殆亦從傳聞得之。

    益之友韋夏卿,字雲客,京兆萬年人,亦兩《唐書》舊一六五新一六二皆有傳。

    李肇《國史補》中雲:“散騎常侍李益少有疑病。

    ”而傳謂小玉死後,李益乃大猜忌,則或出于附會,以成異聞者也。

    明湯海若嘗取其事作《紫箫記》。

     ——右第二分 李公佐所作小說,今有四篇在《太平廣記》中,其影響于後來者甚钜,而作者之生平顧不易詳。

    從文中所自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