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
關燈
小
中
大
流紅記
魏陵張實子京撰
唐僖宗時,有儒士于祐,晚步禁衢間。
于時萬物搖落,悲風素秋,頹陽西傾,羁懷增感。
視禦溝,浮葉續續而下。
祐臨流浣手。
久之,有一脫葉,差大于他葉,遠視之,若有墨迹載于其上。
浮紅泛泛,遠意綿綿。
祐取而視之,果有四句題于其上。
其詩曰: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祐得之,蓄于書笥,終日詠味,喜其句意新美,然莫知何人作而書于葉也。
因念禦溝水出禁掖,此必宮中美人所作也。
祐但寶之,以為念耳,亦時時對好事者說之。
祐自此思念,精神俱耗。
一日,友人見之,曰:“子何清削如此?必有故,為吾言之。
” 祐曰:“吾數月來,眠食俱廢。
” 因以紅葉句言之。
友人大笑曰:“子何愚如是也,彼書之者,無意于子。
子偶得之,何置念如此。
子雖恩愛之勤,帝禁深宮,子雖有羽翼,莫敢往也。
子之愚,又可愛也。
” 祐曰:“天雖高而聽卑,人苟有志,天必從人願耳。
吾聞牛仙客遇無雙之事,卒得古生之奇計。
但患無志耳,事固未可知也。
” 祐終不廢思慮,複題二句,書于紅葉上雲: 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 置禦溝上流水中,俾其流入宮中。
人為笑之,亦為好事者稱道。
有贈之詩者,曰: 君恩不禁東流水,流出宮情是此溝。
祐後累舉不捷,迹頗羁倦,乃依河中貴人韓泳門館,得錢帛稍稍自給,亦無意進取。
久之,韓泳召祐謂之曰:“帝禁宮人三千餘得罪,使各适人。
有韓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宮。
今出禁庭,來居吾舍。
子今未娶,年又逾壯,困苦一身,無所成就,孤生獨處,吾甚憐汝。
今韓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麗。
吾言之,使聘子,何如?” 祐避席伏地曰:“窮困書生,寄食門下,晝飽夜溫,受賜甚久。
恨無一長,不能圖報,早暮愧懼,莫知所為。
安敢複望如此。
” 泳令人通媒妁,助祐進羔雁,盡六禮之數,交二姓之歡。
祐就吉之夕,樂甚。
明日,見韓氏裝橐甚厚,姿色絕豔。
祐本不敢有此望,自以為誤入仙源,神魂飛越。
既而韓氏于祐書笥中見紅葉,大驚曰:“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 祐以實告。
韓氏複曰:“吾于水中亦得紅葉,不知何人作也。
” 乃開笥取之,乃祐所題之詩。
相對驚歎感泣久之。
曰:“事豈偶然哉?莫非前定也。
” 韓氏曰:“吾得葉之初,嘗有詩,今尚藏箧中。
” 取以示祐。
詩雲: 獨步天溝岸,臨流得葉時。
此情誰會得,腸斷一聯詩。
聞者莫不歎異驚駭。
一日,韓泳開宴召祐洎韓氏。
泳曰:“子二人今日可謝媒人也。
” 韓氏笑答曰:“吾為祐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
” 泳曰:“何以言之?” 韓氏索筆為詩,曰: 一聯佳句題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
今日卻成鸾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
泳曰:“吾今知天下事無偶然者也。
” 僖宗之幸蜀,韓泳令祐将家僮百人前導。
韓以宮人得見帝,具言适祐事。
帝曰:“吾亦微聞之。
” 召祐,笑曰:“卿乃朕門下舊客也。
” 祐伏地拜,謝罪。
帝還西都,以從駕得官,為神策軍虞候。
韓氏生五子三女。
子以力學俱有官,女配名家。
韓氏治家有法度,終身為命婦。
宰相張濬作詩曰: 長安百萬戶,禦水日東注。
水上有紅葉,子獨得佳句。
子複題脫葉,流入宮中去。
深宮千萬人,葉歸韓氏處。
出宮三千人,韓氏籍中數。
回首謝君恩,淚灑胭脂雨。
寓居貴人家,方與子相遇。
通媒六禮具,百歲為夫婦。
兒女滿眼前,青紫盈門戶。
茲事自古無,可以傳千古。
議曰:流水,無情也。
紅葉,無情也。
以無情寓無情而求有情,終為有情者得之,複與有情者合,信前世所未聞也。
夫在天理可合,雖胡越之遠,亦可合也。
天理不可,則雖比屋鄰居,不可得。
悅于得,好于求者,觀此,可以為誡也。
趙飛燕别傳 谯川秦醇子複撰 餘裡有李生,世業儒術。
一日,家事零替。
餘往見之。
牆角破筐中有古文數冊,其間有《趙後别傳》,雖編次脫落,尚可觀覽。
餘就李生乞其文以歸,補正編次以成傳,傳諸好事者。
趙後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
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它人莫可學也。
生在主家時,号為飛燕。
入宮複引援其妹,得幸,為昭儀。
昭儀尤善笑語,肌骨秀滑。
二人皆天下第一,色傾後宮。
自昭儀入宮,帝亦希幸東宮。
昭儀居西宮,太後居中宮。
後日夜欲求子,為自固久遠計,多用小犢車載年少子與通。
帝一日惟從三四人往後宮。
後方與人亂,不知。
左右急報,後遽驚出迎帝。
後冠發散亂,言語失度,帝固亦疑焉。
帝坐未久,複聞壁衣中有人嗽聲,帝乃出。
由是帝有害後意,以昭儀隐忍未發。
一日,帝與昭儀方飲,帝忽攘袖嗔目,直視昭儀,怒氣怫然不可犯。
昭儀遽起,避席伏地,謝曰:“臣妾族孤寒下,無強近之愛。
一旦得備後庭驅使之列,不意獨承幸禦,濃被聖私,立于衆人之上。
恃寵邀愛,衆謗來集。
加以不識忌諱,冒觸威怒。
臣妾願賜速死以寬聖抱。
” 因淚交下。
帝自引昭儀曰:“汝複坐,吾語汝。
” 帝曰:“汝無罪。
汝之姊,吾欲枭其首,斷其手足,置于溷中,乃快吾意。
” 昭儀曰:“何緣而得罪?” 帝言壁衣中事。
昭儀曰:“臣妾緣後得備後宮。
後死,則妾安能獨生?陛下無故而殺一後,天下有以窺陛下也。
願得身實鼎镬,體膏斧钺。
” 因大恸,以身投地。
帝驚,遽起持昭儀曰:“吾以汝之故,固不害後,第言之耳。
汝何自恨若是。
” 久之,昭儀方就坐。
問壁衣中人,帝陰窮其迹,乃宿衛陳崇子也。
帝使人就其家殺之,而廢陳崇。
昭儀往見後,言帝所言,且曰:“姊曾憶家貧饑寒無聊,姊使我與鄰家女為草履,入市貨履市米。
一日得米歸,遇風雨無火可炊。
饑寒甚,不能寐,使我擁姊背,同泣。
此事姊豈不憶也?今日幸富貴,無他人次我,而自毀如此。
脫或再有過,帝複怒,事不可救,身首異地,為天下笑。
今日,妾能拯救也。
存沒無定。
或爾。
妾死,姊尚誰攀乎?” 乃涕泣不已,後亦泣焉。
自是帝不複往後宮,承幸禦者,昭儀一人而已。
昭儀方浴,帝私視。
侍者報昭儀,昭儀急趨燭後避。
帝瞥見之,心愈眩惑。
他日昭儀浴,帝默賜侍者,特令不言。
帝自屏罅觇,蘭湯滟滟,昭儀坐其中,若三尺寒泉浸明玉。
帝意思飛蕩,若無所主。
帝語近侍曰:“自古人主無二後,若有,則吾立昭儀為後矣。
” 趙後知帝見昭儀浴,益加寵幸,乃具湯浴,請帝以觀。
既往,後入浴。
後裸體,以水沃帝,愈親近而帝愈不樂,不終幸而去。
後泣曰:“愛在一身,無可奈何。
” 後生日,昭儀為賀,帝亦同往。
酒半酣,後欲感動帝意,乃泣數行。
帝曰:“它人對酒而樂,子獨悲,豈不足耶?” 後曰:“妾昔在後宮時,帝幸其笫。
妾立主後,帝時視妾不移目,甚久。
主知帝意,遺妾侍帝,竟承更衣之幸。
下體常污禦服,妾欲為帝浣去。
帝曰:‘留以為憶。
’不數日,備後宮。
時帝齒痕猶在妾頸。
今日思之,不覺感泣。
” 帝側然懷舊,有愛後意,顧視嗟歎。
昭儀知帝欲留,昭儀先辭去。
帝逼暮方離後宮。
後因帝幸,心為奸利,上器主受,經三月,乃詐托有孕,上箋奏雲:“臣妾久備掖庭,先承幸禦,遣賜大号,積有歲時。
近因始生之日,複加善祝之私,特屈乘輿,俯臨東掖,久侍宴私,再承幸禦。
臣妾數月來,内宮盈實,月脈不流,飲食甘美,不異常日。
知聖躬之在體,辨天日之入懷。
虹初貫日,應是珍符,龍據妾胸,茲為佳瑞。
更期蕃育神嗣,抱日趨庭,瞻望聖明,踴躍臨賀。
謹此以聞。
” 帝時在西宮,得奏,喜動顔色,答雲:“因閱來奏,喜慶交集。
夫婦之私,義均一體,社稷之重,嗣續其先,妊體方初,保綏宜厚。
藥有性者勿舉,食無毒者可親。
有懇來上,無煩箋奏,口授宮便可矣。
” 兩宮候問。
宮使交至,後慮帝幸,見其詐,乃與宮使王盛謀自為之計。
盛謂後曰:“莫若辭以有妊者不可近人,近人則有所觸焉,觸則孕或敗。
” 後乃遣王盛奏帝。
帝不複見後,第遣使問安否。
而甫及誕月,帝具浴子之儀。
後召王盛及宮中人曰:“汝自黃衣郎出入禁掖,吾引汝父子俱富貴。
吾欲為自利長久計,托孕乃吾之私意,實非也。
言已及期。
子能為我謀焉?若事成,子萬世有後利。
” 盛曰:“臣為後取民間才生子,攜入宮為後子。
但事密不洩,亦無害。
” 後曰:“可。
” 盛于都城外有生子者,才數日,以百金售之。
以物囊之,入宮見後,既發器,則子死。
後驚曰:“子死,安用也?” 盛曰:“臣今知矣。
載子之器氣不洩,此子所以死也。
臣今求子,載之器,穴其上,使氣可出入,則子不死。
” 盛得子,趨宮門欲入,則子驚啼尤甚,盛不敢入。
少選,複攜之趨門,子複如此,盛終不敢入宮。
後宮守門吏嚴密。
因向壁衣事。
故帝令加嚴之甚。
盛來見後,具言
于時萬物搖落,悲風素秋,頹陽西傾,羁懷增感。
視禦溝,浮葉續續而下。
祐臨流浣手。
久之,有一脫葉,差大于他葉,遠視之,若有墨迹載于其上。
浮紅泛泛,遠意綿綿。
祐取而視之,果有四句題于其上。
其詩曰: 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
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
祐得之,蓄于書笥,終日詠味,喜其句意新美,然莫知何人作而書于葉也。
因念禦溝水出禁掖,此必宮中美人所作也。
祐但寶之,以為念耳,亦時時對好事者說之。
祐自此思念,精神俱耗。
一日,友人見之,曰:“子何清削如此?必有故,為吾言之。
” 祐曰:“吾數月來,眠食俱廢。
” 因以紅葉句言之。
友人大笑曰:“子何愚如是也,彼書之者,無意于子。
子偶得之,何置念如此。
子雖恩愛之勤,帝禁深宮,子雖有羽翼,莫敢往也。
子之愚,又可愛也。
” 祐曰:“天雖高而聽卑,人苟有志,天必從人願耳。
吾聞牛仙客遇無雙之事,卒得古生之奇計。
但患無志耳,事固未可知也。
” 祐終不廢思慮,複題二句,書于紅葉上雲: 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 置禦溝上流水中,俾其流入宮中。
人為笑之,亦為好事者稱道。
有贈之詩者,曰: 君恩不禁東流水,流出宮情是此溝。
祐後累舉不捷,迹頗羁倦,乃依河中貴人韓泳門館,得錢帛稍稍自給,亦無意進取。
久之,韓泳召祐謂之曰:“帝禁宮人三千餘得罪,使各适人。
有韓夫人者,吾同姓,久在宮。
今出禁庭,來居吾舍。
子今未娶,年又逾壯,困苦一身,無所成就,孤生獨處,吾甚憐汝。
今韓夫人箧中不下千缗,本良家女,年才三十,姿色甚麗。
吾言之,使聘子,何如?” 祐避席伏地曰:“窮困書生,寄食門下,晝飽夜溫,受賜甚久。
恨無一長,不能圖報,早暮愧懼,莫知所為。
安敢複望如此。
” 泳令人通媒妁,助祐進羔雁,盡六禮之數,交二姓之歡。
祐就吉之夕,樂甚。
明日,見韓氏裝橐甚厚,姿色絕豔。
祐本不敢有此望,自以為誤入仙源,神魂飛越。
既而韓氏于祐書笥中見紅葉,大驚曰:“此吾所作之句,君何故得之?” 祐以實告。
韓氏複曰:“吾于水中亦得紅葉,不知何人作也。
” 乃開笥取之,乃祐所題之詩。
相對驚歎感泣久之。
曰:“事豈偶然哉?莫非前定也。
” 韓氏曰:“吾得葉之初,嘗有詩,今尚藏箧中。
” 取以示祐。
詩雲: 獨步天溝岸,臨流得葉時。
此情誰會得,腸斷一聯詩。
聞者莫不歎異驚駭。
一日,韓泳開宴召祐洎韓氏。
泳曰:“子二人今日可謝媒人也。
” 韓氏笑答曰:“吾為祐之合,乃天也,非媒氏之力也。
” 泳曰:“何以言之?” 韓氏索筆為詩,曰: 一聯佳句題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
今日卻成鸾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
泳曰:“吾今知天下事無偶然者也。
” 僖宗之幸蜀,韓泳令祐将家僮百人前導。
韓以宮人得見帝,具言适祐事。
帝曰:“吾亦微聞之。
” 召祐,笑曰:“卿乃朕門下舊客也。
” 祐伏地拜,謝罪。
帝還西都,以從駕得官,為神策軍虞候。
韓氏生五子三女。
子以力學俱有官,女配名家。
韓氏治家有法度,終身為命婦。
宰相張濬作詩曰: 長安百萬戶,禦水日東注。
水上有紅葉,子獨得佳句。
子複題脫葉,流入宮中去。
深宮千萬人,葉歸韓氏處。
出宮三千人,韓氏籍中數。
回首謝君恩,淚灑胭脂雨。
寓居貴人家,方與子相遇。
通媒六禮具,百歲為夫婦。
兒女滿眼前,青紫盈門戶。
茲事自古無,可以傳千古。
議曰:流水,無情也。
紅葉,無情也。
以無情寓無情而求有情,終為有情者得之,複與有情者合,信前世所未聞也。
夫在天理可合,雖胡越之遠,亦可合也。
天理不可,則雖比屋鄰居,不可得。
悅于得,好于求者,觀此,可以為誡也。
趙飛燕别傳 谯川秦醇子複撰 餘裡有李生,世業儒術。
一日,家事零替。
餘往見之。
牆角破筐中有古文數冊,其間有《趙後别傳》,雖編次脫落,尚可觀覽。
餘就李生乞其文以歸,補正編次以成傳,傳諸好事者。
趙後腰骨尤纖細,善踽步行。
若人手執花枝,顫顫然,它人莫可學也。
生在主家時,号為飛燕。
入宮複引援其妹,得幸,為昭儀。
昭儀尤善笑語,肌骨秀滑。
二人皆天下第一,色傾後宮。
自昭儀入宮,帝亦希幸東宮。
昭儀居西宮,太後居中宮。
後日夜欲求子,為自固久遠計,多用小犢車載年少子與通。
帝一日惟從三四人往後宮。
後方與人亂,不知。
左右急報,後遽驚出迎帝。
後冠發散亂,言語失度,帝固亦疑焉。
帝坐未久,複聞壁衣中有人嗽聲,帝乃出。
由是帝有害後意,以昭儀隐忍未發。
一日,帝與昭儀方飲,帝忽攘袖嗔目,直視昭儀,怒氣怫然不可犯。
昭儀遽起,避席伏地,謝曰:“臣妾族孤寒下,無強近之愛。
一旦得備後庭驅使之列,不意獨承幸禦,濃被聖私,立于衆人之上。
恃寵邀愛,衆謗來集。
加以不識忌諱,冒觸威怒。
臣妾願賜速死以寬聖抱。
” 因淚交下。
帝自引昭儀曰:“汝複坐,吾語汝。
” 帝曰:“汝無罪。
汝之姊,吾欲枭其首,斷其手足,置于溷中,乃快吾意。
” 昭儀曰:“何緣而得罪?” 帝言壁衣中事。
昭儀曰:“臣妾緣後得備後宮。
後死,則妾安能獨生?陛下無故而殺一後,天下有以窺陛下也。
願得身實鼎镬,體膏斧钺。
” 因大恸,以身投地。
帝驚,遽起持昭儀曰:“吾以汝之故,固不害後,第言之耳。
汝何自恨若是。
” 久之,昭儀方就坐。
問壁衣中人,帝陰窮其迹,乃宿衛陳崇子也。
帝使人就其家殺之,而廢陳崇。
昭儀往見後,言帝所言,且曰:“姊曾憶家貧饑寒無聊,姊使我與鄰家女為草履,入市貨履市米。
一日得米歸,遇風雨無火可炊。
饑寒甚,不能寐,使我擁姊背,同泣。
此事姊豈不憶也?今日幸富貴,無他人次我,而自毀如此。
脫或再有過,帝複怒,事不可救,身首異地,為天下笑。
今日,妾能拯救也。
存沒無定。
或爾。
妾死,姊尚誰攀乎?” 乃涕泣不已,後亦泣焉。
自是帝不複往後宮,承幸禦者,昭儀一人而已。
昭儀方浴,帝私視。
侍者報昭儀,昭儀急趨燭後避。
帝瞥見之,心愈眩惑。
他日昭儀浴,帝默賜侍者,特令不言。
帝自屏罅觇,蘭湯滟滟,昭儀坐其中,若三尺寒泉浸明玉。
帝意思飛蕩,若無所主。
帝語近侍曰:“自古人主無二後,若有,則吾立昭儀為後矣。
” 趙後知帝見昭儀浴,益加寵幸,乃具湯浴,請帝以觀。
既往,後入浴。
後裸體,以水沃帝,愈親近而帝愈不樂,不終幸而去。
後泣曰:“愛在一身,無可奈何。
” 後生日,昭儀為賀,帝亦同往。
酒半酣,後欲感動帝意,乃泣數行。
帝曰:“它人對酒而樂,子獨悲,豈不足耶?” 後曰:“妾昔在後宮時,帝幸其笫。
妾立主後,帝時視妾不移目,甚久。
主知帝意,遺妾侍帝,竟承更衣之幸。
下體常污禦服,妾欲為帝浣去。
帝曰:‘留以為憶。
’不數日,備後宮。
時帝齒痕猶在妾頸。
今日思之,不覺感泣。
” 帝側然懷舊,有愛後意,顧視嗟歎。
昭儀知帝欲留,昭儀先辭去。
帝逼暮方離後宮。
後因帝幸,心為奸利,上器主受,經三月,乃詐托有孕,上箋奏雲:“臣妾久備掖庭,先承幸禦,遣賜大号,積有歲時。
近因始生之日,複加善祝之私,特屈乘輿,俯臨東掖,久侍宴私,再承幸禦。
臣妾數月來,内宮盈實,月脈不流,飲食甘美,不異常日。
知聖躬之在體,辨天日之入懷。
虹初貫日,應是珍符,龍據妾胸,茲為佳瑞。
更期蕃育神嗣,抱日趨庭,瞻望聖明,踴躍臨賀。
謹此以聞。
” 帝時在西宮,得奏,喜動顔色,答雲:“因閱來奏,喜慶交集。
夫婦之私,義均一體,社稷之重,嗣續其先,妊體方初,保綏宜厚。
藥有性者勿舉,食無毒者可親。
有懇來上,無煩箋奏,口授宮便可矣。
” 兩宮候問。
宮使交至,後慮帝幸,見其詐,乃與宮使王盛謀自為之計。
盛謂後曰:“莫若辭以有妊者不可近人,近人則有所觸焉,觸則孕或敗。
” 後乃遣王盛奏帝。
帝不複見後,第遣使問安否。
而甫及誕月,帝具浴子之儀。
後召王盛及宮中人曰:“汝自黃衣郎出入禁掖,吾引汝父子俱富貴。
吾欲為自利長久計,托孕乃吾之私意,實非也。
言已及期。
子能為我謀焉?若事成,子萬世有後利。
” 盛曰:“臣為後取民間才生子,攜入宮為後子。
但事密不洩,亦無害。
” 後曰:“可。
” 盛于都城外有生子者,才數日,以百金售之。
以物囊之,入宮見後,既發器,則子死。
後驚曰:“子死,安用也?” 盛曰:“臣今知矣。
載子之器氣不洩,此子所以死也。
臣今求子,載之器,穴其上,使氣可出入,則子不死。
” 盛得子,趨宮門欲入,則子驚啼尤甚,盛不敢入。
少選,複攜之趨門,子複如此,盛終不敢入宮。
後宮守門吏嚴密。
因向壁衣事。
故帝令加嚴之甚。
盛來見後,具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