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訪其處。
老父曰:“此乃嵩陽少室山下也。
” 老父問去邪所至之處。
去邪一一具言。
老父遂細解去邪。
去邪知炀帝不永之事。
且曰:“子能免官,即脫身于虎口也。
” 去邪東行,回視茅屋,已失所在。
時麻都護已至甯陽縣。
去邪見叔謀,具言其事。
元來去邪入墓後,其墓自崩。
将謂去邪已死,今日卻來。
叔謀不信,将謂狂人。
去邪乃托狂疾,隐終南山。
時炀帝以患腦痛,月餘不視朝。
訪其因,皆言帝夢中為人撾其腦,遂發痛數日。
乃是去邪見鼠之日也。
叔謀既至甯陵縣,患風癢,起坐不得。
帝令太醫令巢元方往治之。
曰:“風入腠理,病在胸臆。
須用嫩羊肥者蒸熟,糁藥食之,則瘥。
” 叔謀取半年羊羔,殺而取腔,以和藥,藥未盡而病已痊。
自後每令殺羊羔,日數枚。
同杏酪五味蒸之,置其腔盤中,自以手脔擘而食之,謂曰含酥脔。
鄉村獻羊羔者日數千人,皆厚酬其直。
甯陵下馬村民陶郎兒,家中巨富,兄弟皆兇狠。
以祖父茔域傍河道二丈餘,慮其發掘。
乃盜他人孩兒年三四歲者,殺之,去頭足,蒸熟,獻叔謀。
咀嚼香美,迥異于羊羔,愛慕不已。
召诘郎兒,郎兒乘醉洩其事。
及醒,叔謀乃以金十兩與郎兒,又令役夫置一河曲以護其茔域。
郎兒兄弟自後每盜以獻,所獲甚厚。
貧民有知者,競竊人家子以獻,求賜。
襄邑甯陵睢陽所失孩兒數百,冤痛哀聲,旦夕不辍。
虎贲郎将段達為中門使,掌四方表奏事,叔謀令家奴黃金窟将金一埒贈與。
凡有上表及訟食子者,不訊其詞理,并令笞背四十,押出洛陽。
道中死者,十有七八。
時令狐辛達知之,潛令人收孩骨,未及數日,已盈車。
于是城市村坊之民有孩兒者,家做木櫃,鐵裡其縫。
每夜,置母子于櫃中,鎖之,全家秉燭圍守。
至天明,開櫃見子,即長幼皆賀。
既達睢陽界,有濠寨使陳伯恭言此河道若取直路,徑穿透睢陽城,如要回護,即取令旨。
叔謀怒其言回護,令推出腰斬。
令狐辛達救之。
時睢陽坊市豪民一百八十戶,皆恐掘穿其宅并茔域,乃以醵金三千兩,将獻叔謀,未有梯媒可達。
忽穿至一大林,中有墓,故老相傳雲宋司馬華元墓。
掘透一石室,室中漆燈棺柩帳幕之類,遇風皆化成灰燼。
得一石銘,曰:“睢陽土地高,汴水可為濠。
若也不回避,奉贈二金刀。
” 叔謀曰:“此乃詐也。
不足信。
” 是日,叔謀夢使者召至一宮殿上,一人衣绛绡,戴進賢冠。
叔謀再拜,王亦答拜。
拜畢,曰:“寡人宋襄公也。
上帝明鎮此方,二千年矣。
倘将軍借其方便,回護此城,即一城老幼皆荷恩德也。
” 叔謀不允。
又曰:“适來護城之事,蓋非寡人之意。
況奉上帝之命,言此地候五百年間,當有王者建萬世之基。
豈可偶為逸遊,緻使掘穿王氣。
” 叔謀亦不允。
良久,有使者入奏雲:“大司馬華元至矣。
” 左右引一人,紫衣,戴進賢冠,拜觐于王前。
王乃叙護城這事。
其人勃然大怒日:“上帝有命,臣等無心。
叔謀愚昧之夫,不曉天命。
” 大呼左右,令置拷訊之物。
王曰:“拷訊之事,何法最苦?” 紫衣人曰:“銅汁灌之口,爛其腸胃,此為第一。
” 王許之。
乃有數武夫拽叔謀,脫去其衣,惟留犢鼻,縛鐵柱上,欲以銅汁灌之。
叔謀魂膽俱喪。
殿上人連止之曰:“護城之事如何?” 叔謀連聲言:“謹依上命。
” 遂令解縛。
與本衣冠。
王令引去,将行,紫衣人曰:“上帝賜叔謀金三千兩,取于民間。
” 叔謀性貪,謂使者曰:“上帝賜金,此何言也?” 使者曰:“有睢陽百姓獻與将軍,此陰注陽受也。
” 忽如夢覺,但覺神不住體。
睢陽民果賂黃金窟而獻金三千兩。
叔謀思夢中事,乃收之。
立召陳伯恭,令自睢陽西穿渠,南北回屈,東行過劉趙村,連延而去。
令狐辛達知之,累上表,亦為段達抑而不獻。
至彭城,路經大林中,有偃王墓。
掘數尺,不可掘,乃銅鐵也。
四面掘去其土,唯見鐵。
墓旁安石門,扃鎖甚嚴。
用陽民計,撞開墓門。
叔謀自入墓中,行百餘步,二童子當前雲:“偃王颙候久矣。
” 乃随而入。
見宮殿,一人戴通天冠,衣绛绡衣,坐殿上。
叔謀拜,王亦拜,曰:“寡人茔域,當于河道。
今奉與将軍玉寶,遣君當有天下。
倘然護之,丘山之幸也。
” 叔謀許之。
王乃令使者持一玉印與叔謀。
又視之,印文乃“百代帝王受命玉印” 也。
叔謀大喜。
王又曰:“再三保惜,乃刀刀之兆也。
” 刀刀者,隐語,亦二金刀之意也。
叔謀出,令兵夫日護其墓。
時炀帝在洛陽,忽失國寶,搜訪宮闱,莫知所在,隐而不宣。
帝督功甚急。
叔謀乃自徐州,朝夕無暇,所役之夫已少一百五十餘萬,下寨之處,死屍滿野。
帝在觀文殿讀書,因覽《史記》,見秦始皇築長城之事,謂宰相宇文述曰:“始皇時至此已及千年,料長城已應摧毀。
” 宇文述順帝意,奏曰:“陛下偶然續秦皇之事,建萬世之業,莫若修其城,堅其壁。
” 帝大喜。
乃诏以舒國公賀若弼為修城都護,以谏議大夫高熲為副使,以江淮吳楚襄鄧陳蔡并開拓諸州丁夫一百二十萬修長城。
诏下,弼谏曰:“臣聞始皇築亡秦于絕塞,連延一萬裡,男死女曠,婦寡子孤,其城未就,父子俱死。
陛下欲聽狂夫之言,學亡秦之事,但恐社稷崩離,有同秦世。
” 帝大怒,未發其言。
宇文述在側,乃掇曰:“爾武夫狂卒,有何知,而亂其大謀?” 弼怒,以象簡擊宇文述。
帝怒,令囚若弼于家,是夜飲鸩死。
高熲亦不行。
宇文述乃舉司農卿宇文弼為修城都護,以民部侍郎宇文恺為副使。
時叔謀開卞渠盈灌口,點檢丁夫,約折二百五十萬人。
其部役兵士舊五萬人,折二萬三千人。
工既畢,上言于帝。
遣決汴口,注水入汴渠。
帝自洛陽遷駕大渠。
诏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
使命至,急如星火。
民間有配蓋造船一隻者,家産破用皆盡,猶有不足,枷項笞背,然後鬻貨男女,以供官用。
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至大梁,又别加修飾,砌以七寶金玉之類。
于吳越間取民間女年十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
至于龍舟禦艦,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牽之。
時恐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于汴渠兩堤上。
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船之人,護其陰涼;三則率舟之羊食其葉。
上大喜,诏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缣。
百姓競獻之。
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
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萬姓栽。
” 栽畢,帝禦筆寫賜垂楊柳姓楊,曰楊柳也。
時舳舻相繼,連接千裡,自大梁至淮口,聯綿不絕。
錦帆過處,香聞千裡。
既過雍邱,漸達甯陵界。
水勢漸緊,龍舟阻礙,牽駕之人,費力轉甚。
時有虎贲郎将鮮于俱羅為護纜使,上言水淺河窄,行舟甚難。
上以問虞世基。
曰:“請為鐵腳木鵝,長一丈二尺,上流放下,如木鵝住,即是淺。
” 帝依其言,乃令右翊将軍劉岑驗其水淺之處。
自雍邱至灌口,得一百二十九處。
帝大怒,令根究本處人吏姓名。
應是木鵝住處,兩岸地分之人皆縛之,倒埋于岸下,曰:“令教生為開河夫,死作抱沙鬼。
” 又埋卻五萬餘人。
既達睢陽,帝問叔謀曰:“坊市人煙,所掘幾何?” 叔謀曰:“睢陽地靈,不可幹犯。
若掘之,必有不祥。
臣已回護其城。
” 帝怒,令劉岑乘小舟根訪屈曲之處,比直路較二十裡。
帝益怒,乃令擒出叔謀,囚于後獄。
急使宣令狐辛達詢問其由,辛達奏:自甯陵便為不法,初食羊脔,後啖嬰兒;養賊陶郎兒,盜人之子;受金三千兩,于睢陽擅易河道。
乃取小兒骨進呈。
帝曰:“何不達奏?” 辛達曰:“表章數上,為段達扼而不進。
” 帝令人搜叔謀囊橐間,得睢陽民所獻金,又得留侯所還白璧及受命寶玉印。
上驚異,謂宇文述曰:“金與璧皆微物。
寡人之寶,何自而得乎?” 文述曰:“必是遣賊竊取之矣。
” 帝瞪目而言曰:“叔謀今日竊吾寶,明日盜吾首矣。
” 辛達在側,奏曰:“叔謀常遣陶郎兒盜人之子,恐國寶郎兒所盜也。
” 上益怒,遣榮國公來護兒,内使李百藥,太仆卿楊羲臣推鞠叔謀,置台署于睢陽。
并收陶郎兒全家,令郎兒具招入内盜寶事。
郎兒不勝其苦,乃具事招款。
又責段達所收令狐達奏章即不奏之罪。
案成進上,帝問丞相宇文述。
述曰:“叔謀有大罪四條: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賊盜寶,擅移開河道。
請用峻法誅之。
其子孫取聖旨。
” 帝曰:“叔謀有大罪。
為開河有功,免其子孫。
” 隻令腰斬叔謀于河側。
時來護兒受敕未至間,叔謀夢一童子自天而降,謂曰:“宋襄公與大司馬華元遣我來,感将軍護城之惠意,往年所許二金刀,今日奉還。
” 叔謀覺,曰:“據此先兆,不祥。
我腰領難存矣。
” 言未畢,護兒至,驅于河之北岸,斬為三段。
郎兒兄弟五人,并家奴黃金窟并鞭死。
中門使段達免死,降官為洛陽監門令。
老父曰:“此乃嵩陽少室山下也。
” 老父問去邪所至之處。
去邪一一具言。
老父遂細解去邪。
去邪知炀帝不永之事。
且曰:“子能免官,即脫身于虎口也。
” 去邪東行,回視茅屋,已失所在。
時麻都護已至甯陽縣。
去邪見叔謀,具言其事。
元來去邪入墓後,其墓自崩。
将謂去邪已死,今日卻來。
叔謀不信,将謂狂人。
去邪乃托狂疾,隐終南山。
時炀帝以患腦痛,月餘不視朝。
訪其因,皆言帝夢中為人撾其腦,遂發痛數日。
乃是去邪見鼠之日也。
叔謀既至甯陵縣,患風癢,起坐不得。
帝令太醫令巢元方往治之。
曰:“風入腠理,病在胸臆。
須用嫩羊肥者蒸熟,糁藥食之,則瘥。
” 叔謀取半年羊羔,殺而取腔,以和藥,藥未盡而病已痊。
自後每令殺羊羔,日數枚。
同杏酪五味蒸之,置其腔盤中,自以手脔擘而食之,謂曰含酥脔。
鄉村獻羊羔者日數千人,皆厚酬其直。
甯陵下馬村民陶郎兒,家中巨富,兄弟皆兇狠。
以祖父茔域傍河道二丈餘,慮其發掘。
乃盜他人孩兒年三四歲者,殺之,去頭足,蒸熟,獻叔謀。
咀嚼香美,迥異于羊羔,愛慕不已。
召诘郎兒,郎兒乘醉洩其事。
及醒,叔謀乃以金十兩與郎兒,又令役夫置一河曲以護其茔域。
郎兒兄弟自後每盜以獻,所獲甚厚。
貧民有知者,競竊人家子以獻,求賜。
襄邑甯陵睢陽所失孩兒數百,冤痛哀聲,旦夕不辍。
虎贲郎将段達為中門使,掌四方表奏事,叔謀令家奴黃金窟将金一埒贈與。
凡有上表及訟食子者,不訊其詞理,并令笞背四十,押出洛陽。
道中死者,十有七八。
時令狐辛達知之,潛令人收孩骨,未及數日,已盈車。
于是城市村坊之民有孩兒者,家做木櫃,鐵裡其縫。
每夜,置母子于櫃中,鎖之,全家秉燭圍守。
至天明,開櫃見子,即長幼皆賀。
既達睢陽界,有濠寨使陳伯恭言此河道若取直路,徑穿透睢陽城,如要回護,即取令旨。
叔謀怒其言回護,令推出腰斬。
令狐辛達救之。
時睢陽坊市豪民一百八十戶,皆恐掘穿其宅并茔域,乃以醵金三千兩,将獻叔謀,未有梯媒可達。
忽穿至一大林,中有墓,故老相傳雲宋司馬華元墓。
掘透一石室,室中漆燈棺柩帳幕之類,遇風皆化成灰燼。
得一石銘,曰:“睢陽土地高,汴水可為濠。
若也不回避,奉贈二金刀。
” 叔謀曰:“此乃詐也。
不足信。
” 是日,叔謀夢使者召至一宮殿上,一人衣绛绡,戴進賢冠。
叔謀再拜,王亦答拜。
拜畢,曰:“寡人宋襄公也。
上帝明鎮此方,二千年矣。
倘将軍借其方便,回護此城,即一城老幼皆荷恩德也。
” 叔謀不允。
又曰:“适來護城之事,蓋非寡人之意。
況奉上帝之命,言此地候五百年間,當有王者建萬世之基。
豈可偶為逸遊,緻使掘穿王氣。
” 叔謀亦不允。
良久,有使者入奏雲:“大司馬華元至矣。
” 左右引一人,紫衣,戴進賢冠,拜觐于王前。
王乃叙護城這事。
其人勃然大怒日:“上帝有命,臣等無心。
叔謀愚昧之夫,不曉天命。
” 大呼左右,令置拷訊之物。
王曰:“拷訊之事,何法最苦?” 紫衣人曰:“銅汁灌之口,爛其腸胃,此為第一。
” 王許之。
乃有數武夫拽叔謀,脫去其衣,惟留犢鼻,縛鐵柱上,欲以銅汁灌之。
叔謀魂膽俱喪。
殿上人連止之曰:“護城之事如何?” 叔謀連聲言:“謹依上命。
” 遂令解縛。
與本衣冠。
王令引去,将行,紫衣人曰:“上帝賜叔謀金三千兩,取于民間。
” 叔謀性貪,謂使者曰:“上帝賜金,此何言也?” 使者曰:“有睢陽百姓獻與将軍,此陰注陽受也。
” 忽如夢覺,但覺神不住體。
睢陽民果賂黃金窟而獻金三千兩。
叔謀思夢中事,乃收之。
立召陳伯恭,令自睢陽西穿渠,南北回屈,東行過劉趙村,連延而去。
令狐辛達知之,累上表,亦為段達抑而不獻。
至彭城,路經大林中,有偃王墓。
掘數尺,不可掘,乃銅鐵也。
四面掘去其土,唯見鐵。
墓旁安石門,扃鎖甚嚴。
用陽民計,撞開墓門。
叔謀自入墓中,行百餘步,二童子當前雲:“偃王颙候久矣。
” 乃随而入。
見宮殿,一人戴通天冠,衣绛绡衣,坐殿上。
叔謀拜,王亦拜,曰:“寡人茔域,當于河道。
今奉與将軍玉寶,遣君當有天下。
倘然護之,丘山之幸也。
” 叔謀許之。
王乃令使者持一玉印與叔謀。
又視之,印文乃“百代帝王受命玉印” 也。
叔謀大喜。
王又曰:“再三保惜,乃刀刀之兆也。
” 刀刀者,隐語,亦二金刀之意也。
叔謀出,令兵夫日護其墓。
時炀帝在洛陽,忽失國寶,搜訪宮闱,莫知所在,隐而不宣。
帝督功甚急。
叔謀乃自徐州,朝夕無暇,所役之夫已少一百五十餘萬,下寨之處,死屍滿野。
帝在觀文殿讀書,因覽《史記》,見秦始皇築長城之事,謂宰相宇文述曰:“始皇時至此已及千年,料長城已應摧毀。
” 宇文述順帝意,奏曰:“陛下偶然續秦皇之事,建萬世之業,莫若修其城,堅其壁。
” 帝大喜。
乃诏以舒國公賀若弼為修城都護,以谏議大夫高熲為副使,以江淮吳楚襄鄧陳蔡并開拓諸州丁夫一百二十萬修長城。
诏下,弼谏曰:“臣聞始皇築亡秦于絕塞,連延一萬裡,男死女曠,婦寡子孤,其城未就,父子俱死。
陛下欲聽狂夫之言,學亡秦之事,但恐社稷崩離,有同秦世。
” 帝大怒,未發其言。
宇文述在側,乃掇曰:“爾武夫狂卒,有何知,而亂其大謀?” 弼怒,以象簡擊宇文述。
帝怒,令囚若弼于家,是夜飲鸩死。
高熲亦不行。
宇文述乃舉司農卿宇文弼為修城都護,以民部侍郎宇文恺為副使。
時叔謀開卞渠盈灌口,點檢丁夫,約折二百五十萬人。
其部役兵士舊五萬人,折二萬三千人。
工既畢,上言于帝。
遣決汴口,注水入汴渠。
帝自洛陽遷駕大渠。
诏江淮諸州造大船五百隻。
使命至,急如星火。
民間有配蓋造船一隻者,家産破用皆盡,猶有不足,枷項笞背,然後鬻貨男女,以供官用。
龍舟既成,泛江沿淮而下。
至大梁,又别加修飾,砌以七寶金玉之類。
于吳越間取民間女年十六歲者五百人,謂之殿腳女。
至于龍舟禦艦,即每船用彩纜十條,每條用殿腳女十人,嫩羊十口,令殿腳女與羊相間而行,牽之。
時恐盛暑,翰林學士虞世基獻計,請用垂柳栽于汴渠兩堤上。
一則樹根四散,鞠護河堤;二乃牽船之人,護其陰涼;三則率舟之羊食其葉。
上大喜,诏民間有柳一株,賞一缣。
百姓競獻之。
又令親種,帝自種一株,群臣次第種,方及百姓。
時有謠言曰:“天子先栽,然後萬姓栽。
” 栽畢,帝禦筆寫賜垂楊柳姓楊,曰楊柳也。
時舳舻相繼,連接千裡,自大梁至淮口,聯綿不絕。
錦帆過處,香聞千裡。
既過雍邱,漸達甯陵界。
水勢漸緊,龍舟阻礙,牽駕之人,費力轉甚。
時有虎贲郎将鮮于俱羅為護纜使,上言水淺河窄,行舟甚難。
上以問虞世基。
曰:“請為鐵腳木鵝,長一丈二尺,上流放下,如木鵝住,即是淺。
” 帝依其言,乃令右翊将軍劉岑驗其水淺之處。
自雍邱至灌口,得一百二十九處。
帝大怒,令根究本處人吏姓名。
應是木鵝住處,兩岸地分之人皆縛之,倒埋于岸下,曰:“令教生為開河夫,死作抱沙鬼。
” 又埋卻五萬餘人。
既達睢陽,帝問叔謀曰:“坊市人煙,所掘幾何?” 叔謀曰:“睢陽地靈,不可幹犯。
若掘之,必有不祥。
臣已回護其城。
” 帝怒,令劉岑乘小舟根訪屈曲之處,比直路較二十裡。
帝益怒,乃令擒出叔謀,囚于後獄。
急使宣令狐辛達詢問其由,辛達奏:自甯陵便為不法,初食羊脔,後啖嬰兒;養賊陶郎兒,盜人之子;受金三千兩,于睢陽擅易河道。
乃取小兒骨進呈。
帝曰:“何不達奏?” 辛達曰:“表章數上,為段達扼而不進。
” 帝令人搜叔謀囊橐間,得睢陽民所獻金,又得留侯所還白璧及受命寶玉印。
上驚異,謂宇文述曰:“金與璧皆微物。
寡人之寶,何自而得乎?” 文述曰:“必是遣賊竊取之矣。
” 帝瞪目而言曰:“叔謀今日竊吾寶,明日盜吾首矣。
” 辛達在側,奏曰:“叔謀常遣陶郎兒盜人之子,恐國寶郎兒所盜也。
” 上益怒,遣榮國公來護兒,内使李百藥,太仆卿楊羲臣推鞠叔謀,置台署于睢陽。
并收陶郎兒全家,令郎兒具招入内盜寶事。
郎兒不勝其苦,乃具事招款。
又責段達所收令狐達奏章即不奏之罪。
案成進上,帝問丞相宇文述。
述曰:“叔謀有大罪四條:食人之子,受人之金,遣賊盜寶,擅移開河道。
請用峻法誅之。
其子孫取聖旨。
” 帝曰:“叔謀有大罪。
為開河有功,免其子孫。
” 隻令腰斬叔謀于河側。
時來護兒受敕未至間,叔謀夢一童子自天而降,謂曰:“宋襄公與大司馬華元遣我來,感将軍護城之惠意,往年所許二金刀,今日奉還。
” 叔謀覺,曰:“據此先兆,不祥。
我腰領難存矣。
” 言未畢,護兒至,驅于河之北岸,斬為三段。
郎兒兄弟五人,并家奴黃金窟并鞭死。
中門使段達免死,降官為洛陽監門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