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帝歎曰:“惡楊好李,豈人情哉,天意乎!”
後帝将崩揚州,一日,院妃報楊梅已枯死。
帝果崩于揚州。
異乎!一日,洛水漁者獲生鯉一尾,金鱗赤尾,鮮明可愛。
帝問漁者之姓。
姓解,未有名。
帝以朱筆于魚額書“解生” 字以記之,乃放之北海中。
後帝幸北海,其鯉已長丈餘,浮水見帝,其魚不沒。
帝時與蕭院妃同看,魚之額朱字猶存,惟解字無半,尚隐隐角字存焉。
蕭後曰:“鯉有角,乃龍也。
” 帝曰:“朕為人主,豈不知此意?” 遂引弓射之。
魚乃沉。
大業四年,道州貢矮民王義,眉目濃秀,應對甚敏。
帝尤愛之。
常從帝遊,終不得入宮。
帝曰:“爾非宮中物。
” 義乃自宮。
帝由是愈加憐愛,得出入。
帝卧内寝,義多卧榻下;帝遊湖海回,義多宿十六院。
一夕,帝中夜潛入栖鸾院。
時夏氣暄煩,院妃牛慶兒卧于簾下。
初月照軒,頗明朗。
慶兒睡中驚魇,若不救者。
帝使義呼慶兒,帝自扶起,久方清醒。
帝曰:“汝夢中何苦如此?” 慶兒曰:“妾夢中如常時。
帝握妾臂,遊十六院。
至第十院,帝入坐殿上。
俄而火發,妾乃奔走。
回視帝坐烈焰中。
妾驚呼人救帝。
久方睡覺。
” 帝性自強,解曰:“夢死得生。
火有威烈之勢,吾居共中,得威者也。
” 大業十年,隋乃亡,入第十院,帝居火中,此其應也。
龍舟為楊玄感所燒。
後勒揚州刺史再造,制度又華麗,仍長廣于前舟。
舟初來進,帝東幸維揚,後宮十六院皆随行。
西苑令馬守忠别帝曰:“願陛下早還都辇,臣整頓西苑以待乘輿之來。
西苑風景台殿如此,陛下豈不思戀,舍之而遠遊也?” 又泣下。
帝亦怆然,謂守忠曰:“為吾好看西苑,無令後人笑吾不解裝景趣也!” 左右亦疑訝。
帝禦龍舟,中道,夜半,聞歌者甚悲。
其歌曰: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少。
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惋荒沙,幽魂泣煙草。
悲損閨内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憫此無主屍。
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帝聞其歌,遂遣人求其歌者,至曉不得其人。
帝頗回徨,通夕不寝。
揚州朝百官,天下朝使無一人至。
有來者在路,乃兵奪其貢物。
帝猶與群臣議,诏十三道起兵,誅不朝貢者。
帝知世祚已去,意欲遂幸永嘉,群臣皆不願從。
帝未遇害前數日,帝亦微識玄象,多夜起觀天。
乃召太史令袁充,問曰:“天象如何?” 充伏地泣涕曰:“星文太惡,賊星逼帝坐甚急。
恐禍起旦夕,願陛下遽修德滅之。
” 帝不樂,乃起,入便殿挽膝俯首不語。
乃顧王義曰:“汝知天下将亂乎?汝何故省言而不告我也?” 義泣對曰:“臣遠方廢民,得蒙上恩,自入深宮,久膺聖澤。
又常自宮,以近陛下。
天下大亂,固非今日,履霜堅冰,其來久矣。
臣料大禍,事在不救。
” 帝曰:“子何不早教我也?” 義曰:“臣不早言。
言,即臣死久矣。
” 帝乃泣下,曰:“卿為我陳成敗之理。
朕貴知也。
” 翌日,義上書雲:“臣本出南楚卑薄之地,逢聖明為治之時。
不愛此身,願從入貢。
臣本侏儒,性尤蒙滞。
出入金馬,積有歲華,濃被聖私,皆逾素望,侍從乘輿,周肇台閣。
臣雖至鄙,酷好窮經,頗知善惡之本源,少識興亡之所自。
還往民間,頗知利害。
深蒙顧問,方敢敷陳。
自陛下嗣守元符,體臨大器,聖神獨斷,谏诤莫從,獨發睿謀,不容人獻。
大興西苑,兩至遼東,龍舟逾于萬艘,宮阙偏于天下,兵甲常役百萬,士民窮乎山谷。
征遼者百不存十,沒葬者十未有一。
帑藏全虛,谷粟踴貴。
乘輿竟往,行幸無時,兵士時從,常逾萬人。
遂令四方失望,天下為墟。
方今百姓之賦,存者可計。
子弟死于兵役,老弱困于蓬嵩,兵屍如嶽,餓殍盈郊,狗彘厭人之肉,烏鸢食人之餘。
聞臭千裡,骨積高山,膏血野草,狐鼠盡肥,陰風無人之墟,鬼哭寒草之下。
目斷平野,千裡無煙。
殘民削落,莫保朝昏,父遺幼子,妻号故夫。
孤苦何多,饑荒尤甚。
亂罹方始,生死孰知。
人主愛人,一何如此?陵下情性毅然孰敢上谏。
或有鲠言,又令賜死,臣下相顧,钤結自全。
龍逢複生,安敢議奏?上位近臣,阿谀順旨,迎合帝意,造作拒谏。
皆出此途,乃逢富貴。
陛下過惡,從何得聞?方今又敗遼師,再幸東土,社稷危于春雪,幹戈遍于四方,生民方入塗炭,官吏猶未敢言。
陛下自惟,若何為計?陛下欲幸永嘉,坐延歲月。
神武威嚴,一何消爍?陛下欲興師則兵吏不順,欲行幸則侍衛莫從。
帝當此時,如何自處?陛下雖欲發憤修德,特加愛民。
聖慈雖切救時,天下不可複得。
大勢已去,時不再來。
巨廈将颠,一木不能支,洪河已決,掬壤不能救。
臣本遠人,不知忌諱。
事忽至此,安敢不言?臣今不死,後必死兵,敢獻此書,延頸待盡。
” 帝省義奏,曰:“自古安有不亡之國,不死之主乎?” 義曰:“陛下尚猶蔽飾己過。
陛下平日,常言吾當跨三皇,超五帝,下視商周,使萬世不可及。
今日其勢如何?能自複回都辇乎?” 帝乃泣下,再三加歎。
義曰:“臣昔不言,誠愛生也。
今既具奏,願以死謝也。
天下方亂,陛下自愛。
” 少選,報雲:“義已自刎矣。
” 帝不勝悲傷,特命厚葬焉。
不數日,帝遇害。
時中夜,聞外切切有聲。
帝急起,衣冠禦内殿。
坐未久,左右伏兵俱起,司馬戡攜刃向帝。
帝叱之曰:“吾終年重祿養汝。
吾無負汝,汝何負我!” 帝常所幸朱貴兒在帝旁,謂戡曰:“三日前,帝慮侍衛薄衣小寒,有诏:宮人悉絮袍褲。
帝自臨視之。
數千袍兩日畢工。
前日賜公。
第豈不知也?爾等何敢逼脅乘輿?” 乃大罵戡。
戡曰:“臣實負陛下,但目今二京已為賊據,陛下歸亦無路,臣死亦無門。
臣已萌逆節,雖欲複已,不可得也。
願得陛下首以謝天下。
” 乃攜劍上殿。
帝複叱曰:“汝豈不知諸侯之血入地尚大旱,況人主乎?” 戡進帛。
帝入内閣自絕。
貴兒猶大罵不息,為亂兵所殺耳。
迷樓記 炀帝晚年,尤沉迷女色。
他日,顧謂近侍曰:“人主享天地之富,亦欲極當年之樂,自快其意。
今天下安富無外事,此吾得以遂其樂也。
今宮殿雖壯麗顯敞,苦無曲房小室,幽軒短檻。
若得此,則吾期老于其中也。
” 近侍高昌奏曰:“臣有友項升,浙人也,自言能構宮室。
” 翌日,召而問之。
升曰:“臣先乞奏圖。
” 後數日,進圖。
帝披覽,大悅。
即日诏有司,供其材木。
凡役夫數萬,經歲而成。
樓閣高下,軒窗掩映。
幽房曲室,玉欄朱楯,互相連屬,回環四合,曲屋自通。
千門萬戶,上下金碧。
金虬伏于棟下,玉獸蹲乎戶旁,壁砌生光,瑣窗射日。
工巧雲極,自古無有也。
費用金玉,帑庫為之一虛。
人誤入者,雖終日不能出。
帝幸之,大喜,顧左右曰:“使真仙遊其中,亦當自迷也。
可目之曰迷樓。
” 诏以五品官賜升,仍給内庫帛千疋賞之。
召選後宮良家女數千,以居樓中。
每一幸,有經月不出。
是月,大夫何稠進禦童女車。
車之制度絕小,隻容一人,有機處于其中,以機礙女子手足,纖毫不能動。
帝以處女試之,極喜。
召何稠語之曰:“卿之巧思,一何神妙如此?” 以千金贈之,旌其巧也。
何稠出,為人言車之機巧。
有識者曰:“此非盛德之器也。
” 稠又進轉關車,用挽之,可以升樓閣如行平地。
車中禦女則自搖動,帝尤喜悅。
帝語稠曰:“此車何名也?” 稠曰:“臣任意造成,未有名也。
願帝賜佳名。
” 帝曰:“卿任其巧意以成車,朕得之,任其意以自樂,可名任意車也。
” 何稠再拜而去。
帝令畫工繪士女會合之圖數十幅,懸于閣中。
上官時自江外得替回。
鑄烏銅扉八面,其高五尺而闊三尺,磨以成鑒,為屏,可環于寝所,詣阙投進。
帝以屏内迷樓,而禦女于其中,纖毫皆入于鑒中。
帝大喜曰:“繪畫得其象耳。
此得人之真容也,勝繪畫萬倍矣。
” 又以千金賜上官時。
帝日夕沉荒于迷樓,罄竭其力,亦多倦怠。
顧謂近侍曰:“朕憶初登極日,多辛苦無睡,得婦人枕而藉之,方能合目。
才似夢,則又覺。
今睡則冥冥不知返,近女色則憊,何也?” 它日,矮民王義上奏曰:“臣田野廢民,作事皆不勝人。
生于恩薄絕遠之域,幸因入貢,得備後宮掃除之役。
陛下特加愛遇,臣嘗一自宮以侍陛下。
自茲出入卧内,周旋宮室,方今親信,無如臣者。
臣由是竊覽殿中簡編,反覆玩味,微有所得。
臣聞精氣為人之聰明。
陛下當龍潛日,先帝勤儉,陛下鮮親聲色,日近善人。
陛下精實于内,神清于外,故日夕無寝。
陛下自數年聲色無數,盈滿後宮,陛下日夕遊宴于其中。
非元日大辰,陛下何嘗禦前殿?其餘多不受朝。
設或引見遠人,非時慶賀,亦日宴坐朝,曾未移刻,則聖躬起入後宮。
夫以有限之體而投無盡之欲,臣固知其憊也。
臣聞古者有野叟獨歌舞于盤石之上。
人詢
帝果崩于揚州。
異乎!一日,洛水漁者獲生鯉一尾,金鱗赤尾,鮮明可愛。
帝問漁者之姓。
姓解,未有名。
帝以朱筆于魚額書“解生” 字以記之,乃放之北海中。
後帝幸北海,其鯉已長丈餘,浮水見帝,其魚不沒。
帝時與蕭院妃同看,魚之額朱字猶存,惟解字無半,尚隐隐角字存焉。
蕭後曰:“鯉有角,乃龍也。
” 帝曰:“朕為人主,豈不知此意?” 遂引弓射之。
魚乃沉。
大業四年,道州貢矮民王義,眉目濃秀,應對甚敏。
帝尤愛之。
常從帝遊,終不得入宮。
帝曰:“爾非宮中物。
” 義乃自宮。
帝由是愈加憐愛,得出入。
帝卧内寝,義多卧榻下;帝遊湖海回,義多宿十六院。
一夕,帝中夜潛入栖鸾院。
時夏氣暄煩,院妃牛慶兒卧于簾下。
初月照軒,頗明朗。
慶兒睡中驚魇,若不救者。
帝使義呼慶兒,帝自扶起,久方清醒。
帝曰:“汝夢中何苦如此?” 慶兒曰:“妾夢中如常時。
帝握妾臂,遊十六院。
至第十院,帝入坐殿上。
俄而火發,妾乃奔走。
回視帝坐烈焰中。
妾驚呼人救帝。
久方睡覺。
” 帝性自強,解曰:“夢死得生。
火有威烈之勢,吾居共中,得威者也。
” 大業十年,隋乃亡,入第十院,帝居火中,此其應也。
龍舟為楊玄感所燒。
後勒揚州刺史再造,制度又華麗,仍長廣于前舟。
舟初來進,帝東幸維揚,後宮十六院皆随行。
西苑令馬守忠别帝曰:“願陛下早還都辇,臣整頓西苑以待乘輿之來。
西苑風景台殿如此,陛下豈不思戀,舍之而遠遊也?” 又泣下。
帝亦怆然,謂守忠曰:“為吾好看西苑,無令後人笑吾不解裝景趣也!” 左右亦疑訝。
帝禦龍舟,中道,夜半,聞歌者甚悲。
其歌曰: 我兄征遼東,餓死青山下。
今我挽龍舟,又困隋堤道。
方今天下饑,路糧無些少。
前去三十程,此身安可保。
寒骨惋荒沙,幽魂泣煙草。
悲損閨内妻,望斷吾家老。
安得義男兒,憫此無主屍。
引其孤魂回,負其白骨歸。
帝聞其歌,遂遣人求其歌者,至曉不得其人。
帝頗回徨,通夕不寝。
揚州朝百官,天下朝使無一人至。
有來者在路,乃兵奪其貢物。
帝猶與群臣議,诏十三道起兵,誅不朝貢者。
帝知世祚已去,意欲遂幸永嘉,群臣皆不願從。
帝未遇害前數日,帝亦微識玄象,多夜起觀天。
乃召太史令袁充,問曰:“天象如何?” 充伏地泣涕曰:“星文太惡,賊星逼帝坐甚急。
恐禍起旦夕,願陛下遽修德滅之。
” 帝不樂,乃起,入便殿挽膝俯首不語。
乃顧王義曰:“汝知天下将亂乎?汝何故省言而不告我也?” 義泣對曰:“臣遠方廢民,得蒙上恩,自入深宮,久膺聖澤。
又常自宮,以近陛下。
天下大亂,固非今日,履霜堅冰,其來久矣。
臣料大禍,事在不救。
” 帝曰:“子何不早教我也?” 義曰:“臣不早言。
言,即臣死久矣。
” 帝乃泣下,曰:“卿為我陳成敗之理。
朕貴知也。
” 翌日,義上書雲:“臣本出南楚卑薄之地,逢聖明為治之時。
不愛此身,願從入貢。
臣本侏儒,性尤蒙滞。
出入金馬,積有歲華,濃被聖私,皆逾素望,侍從乘輿,周肇台閣。
臣雖至鄙,酷好窮經,頗知善惡之本源,少識興亡之所自。
還往民間,頗知利害。
深蒙顧問,方敢敷陳。
自陛下嗣守元符,體臨大器,聖神獨斷,谏诤莫從,獨發睿謀,不容人獻。
大興西苑,兩至遼東,龍舟逾于萬艘,宮阙偏于天下,兵甲常役百萬,士民窮乎山谷。
征遼者百不存十,沒葬者十未有一。
帑藏全虛,谷粟踴貴。
乘輿竟往,行幸無時,兵士時從,常逾萬人。
遂令四方失望,天下為墟。
方今百姓之賦,存者可計。
子弟死于兵役,老弱困于蓬嵩,兵屍如嶽,餓殍盈郊,狗彘厭人之肉,烏鸢食人之餘。
聞臭千裡,骨積高山,膏血野草,狐鼠盡肥,陰風無人之墟,鬼哭寒草之下。
目斷平野,千裡無煙。
殘民削落,莫保朝昏,父遺幼子,妻号故夫。
孤苦何多,饑荒尤甚。
亂罹方始,生死孰知。
人主愛人,一何如此?陵下情性毅然孰敢上谏。
或有鲠言,又令賜死,臣下相顧,钤結自全。
龍逢複生,安敢議奏?上位近臣,阿谀順旨,迎合帝意,造作拒谏。
皆出此途,乃逢富貴。
陛下過惡,從何得聞?方今又敗遼師,再幸東土,社稷危于春雪,幹戈遍于四方,生民方入塗炭,官吏猶未敢言。
陛下自惟,若何為計?陛下欲幸永嘉,坐延歲月。
神武威嚴,一何消爍?陛下欲興師則兵吏不順,欲行幸則侍衛莫從。
帝當此時,如何自處?陛下雖欲發憤修德,特加愛民。
聖慈雖切救時,天下不可複得。
大勢已去,時不再來。
巨廈将颠,一木不能支,洪河已決,掬壤不能救。
臣本遠人,不知忌諱。
事忽至此,安敢不言?臣今不死,後必死兵,敢獻此書,延頸待盡。
” 帝省義奏,曰:“自古安有不亡之國,不死之主乎?” 義曰:“陛下尚猶蔽飾己過。
陛下平日,常言吾當跨三皇,超五帝,下視商周,使萬世不可及。
今日其勢如何?能自複回都辇乎?” 帝乃泣下,再三加歎。
義曰:“臣昔不言,誠愛生也。
今既具奏,願以死謝也。
天下方亂,陛下自愛。
” 少選,報雲:“義已自刎矣。
” 帝不勝悲傷,特命厚葬焉。
不數日,帝遇害。
時中夜,聞外切切有聲。
帝急起,衣冠禦内殿。
坐未久,左右伏兵俱起,司馬戡攜刃向帝。
帝叱之曰:“吾終年重祿養汝。
吾無負汝,汝何負我!” 帝常所幸朱貴兒在帝旁,謂戡曰:“三日前,帝慮侍衛薄衣小寒,有诏:宮人悉絮袍褲。
帝自臨視之。
數千袍兩日畢工。
前日賜公。
第豈不知也?爾等何敢逼脅乘輿?” 乃大罵戡。
戡曰:“臣實負陛下,但目今二京已為賊據,陛下歸亦無路,臣死亦無門。
臣已萌逆節,雖欲複已,不可得也。
願得陛下首以謝天下。
” 乃攜劍上殿。
帝複叱曰:“汝豈不知諸侯之血入地尚大旱,況人主乎?” 戡進帛。
帝入内閣自絕。
貴兒猶大罵不息,為亂兵所殺耳。
迷樓記 炀帝晚年,尤沉迷女色。
他日,顧謂近侍曰:“人主享天地之富,亦欲極當年之樂,自快其意。
今天下安富無外事,此吾得以遂其樂也。
今宮殿雖壯麗顯敞,苦無曲房小室,幽軒短檻。
若得此,則吾期老于其中也。
” 近侍高昌奏曰:“臣有友項升,浙人也,自言能構宮室。
” 翌日,召而問之。
升曰:“臣先乞奏圖。
” 後數日,進圖。
帝披覽,大悅。
即日诏有司,供其材木。
凡役夫數萬,經歲而成。
樓閣高下,軒窗掩映。
幽房曲室,玉欄朱楯,互相連屬,回環四合,曲屋自通。
千門萬戶,上下金碧。
金虬伏于棟下,玉獸蹲乎戶旁,壁砌生光,瑣窗射日。
工巧雲極,自古無有也。
費用金玉,帑庫為之一虛。
人誤入者,雖終日不能出。
帝幸之,大喜,顧左右曰:“使真仙遊其中,亦當自迷也。
可目之曰迷樓。
” 诏以五品官賜升,仍給内庫帛千疋賞之。
召選後宮良家女數千,以居樓中。
每一幸,有經月不出。
是月,大夫何稠進禦童女車。
車之制度絕小,隻容一人,有機處于其中,以機礙女子手足,纖毫不能動。
帝以處女試之,極喜。
召何稠語之曰:“卿之巧思,一何神妙如此?” 以千金贈之,旌其巧也。
何稠出,為人言車之機巧。
有識者曰:“此非盛德之器也。
” 稠又進轉關車,用挽之,可以升樓閣如行平地。
車中禦女則自搖動,帝尤喜悅。
帝語稠曰:“此車何名也?” 稠曰:“臣任意造成,未有名也。
願帝賜佳名。
” 帝曰:“卿任其巧意以成車,朕得之,任其意以自樂,可名任意車也。
” 何稠再拜而去。
帝令畫工繪士女會合之圖數十幅,懸于閣中。
上官時自江外得替回。
鑄烏銅扉八面,其高五尺而闊三尺,磨以成鑒,為屏,可環于寝所,詣阙投進。
帝以屏内迷樓,而禦女于其中,纖毫皆入于鑒中。
帝大喜曰:“繪畫得其象耳。
此得人之真容也,勝繪畫萬倍矣。
” 又以千金賜上官時。
帝日夕沉荒于迷樓,罄竭其力,亦多倦怠。
顧謂近侍曰:“朕憶初登極日,多辛苦無睡,得婦人枕而藉之,方能合目。
才似夢,則又覺。
今睡則冥冥不知返,近女色則憊,何也?” 它日,矮民王義上奏曰:“臣田野廢民,作事皆不勝人。
生于恩薄絕遠之域,幸因入貢,得備後宮掃除之役。
陛下特加愛遇,臣嘗一自宮以侍陛下。
自茲出入卧内,周旋宮室,方今親信,無如臣者。
臣由是竊覽殿中簡編,反覆玩味,微有所得。
臣聞精氣為人之聰明。
陛下當龍潛日,先帝勤儉,陛下鮮親聲色,日近善人。
陛下精實于内,神清于外,故日夕無寝。
陛下自數年聲色無數,盈滿後宮,陛下日夕遊宴于其中。
非元日大辰,陛下何嘗禦前殿?其餘多不受朝。
設或引見遠人,非時慶賀,亦日宴坐朝,曾未移刻,則聖躬起入後宮。
夫以有限之體而投無盡之欲,臣固知其憊也。
臣聞古者有野叟獨歌舞于盤石之上。
人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