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關燈
以王道輔政,公不欲華靡前迹,因而削乎?今堯風已還,德車斯駕。

    獨惜斯文湮沒,不得為辭人才子談柄,故編雲《大業拾遺記》。

    本文缺落,凡十七八,悉從而補之矣。

     隋炀帝海山記 餘家世好蓄古書器,惟炀帝事詳備,皆他書不載之文。

    乃編以成記,傳諸好事者,使聞其所未聞故也。

     炀帝生于仁壽二年,有紅光竟天,宮中甚驚,是時牛馬皆鳴。

    帝母先是夢龍出身中,飛高十餘裡,龍墜地,尾辄斷。

    以其事奏于帝,帝沉吟默塞不答。

    帝名勇,三歲,戲于文帝前。

    文帝抱之臨軒愛玩,親之甚久,曰:“是兒極貴,恐破吾家。

    ” 文帝自茲雖愛而不意于勇。

    帝十歲,好觀書,古今書傳,至于藥方天文地理伎藝術數,無不通曉。

    然而性偏忍,陰默疑忌,好用鈎赜人情深淺焉。

    時楊素有戰功,方貴用,帝傾意結之。

    文帝得疾,内外莫有知者。

    時後亦不安,旬餘日不通兩宮安否。

    帝坐便室,召素謀曰:“君國之元老。

    能了吾家事者君也。

    ” 乃私執素手曰:“使我得志,我亦終身報公。

    ” 素曰:“待之。

    當自有謀。

    ” 素入問疾,文帝見素,起坐,謂素曰:“吾常親鋒刃,冒矢石,出入死生,與子同之,方享今日之貴。

    吾自惟不免此疾,不能臨天下。

    倘吾不諱,汝立吾兒勇為帝。

    汝背吾言,吾去世亦殺汝。

    此事吾不語人,汝立吾族中人,吾之死目不合。

    ” 帝因憤懑,乃大呼左右曰:“召吾兒勇來!” 力氣哽塞,回面向内不言。

    素乃出語帝曰:“事未可,更待之。

    ” 有頃,左右出報素曰:“帝呼不應,喉中呦呦有不足。

    ” 帝拜素:“願以終身累公。

    ” 素急入,帝已崩已,乃不發。

    明日,素袖遺诏立帝。

    時百官猶未知,素執圭謂百官日:“文帝遺诏立帝。

    有不從者,戮于此!” 左右扶帝上殿,帝足弱,欲倒者數四,不能上。

    素下,去左右,以手扶接帝。

    帝執之,乃上。

    百官莫不嗟歎。

    素歸,謂家人輩曰:“小兒子吾已提起,教作大家。

    即不知了當得否?” 素恃有功,見帝多呼為郎君。

    侍宴内殿,宮人偶覆酒污素衣,素怒,叱左右引下殿,加撻焉。

    帝頗惡之,隐忍不發。

    一日,帝與素釣魚于池,與素并坐,左右張傘以遮日色。

    帝起如廁,回見素坐赭傘下,風骨秀異,堂堂然。

    帝大疑忌。

    帝多欲,有所不諧,為素請而抑之,由是愈有害素意。

    會素死,帝曰:“使素不死,夷其九族。

    ” 先,素欲入朝,出,見文帝執金钺,逐之日:“此賊!吾不欲立勇,汝竟不從吾言。

    今必殺汝!” 素驚呼入室,召子弟二人而語之曰:“吾必死,以見文帝出語也。

    ” 不移時,素死。

    帝自素死,益無憚,乃辟地,周二百裡,為西苑,役民力常百萬數。

    苑内為十六院,聚土石為山,鑿池為五湖四海。

    诏天下境内所有鳥獸草木,驿至京師。

     銅台進梨十六種: 黃色梨 紫色梨 玉乳梨 臉色梨 甘棠梨 輕消梨 蜜味梨 堕水梨 圓 梨 木唐梨 坐國梨 天下梨 水全梨 玉沙梨 沙味梨 火色梨 陳留進十色桃 金色桃 油光桃 銀 桃 烏蜜桃 餅 桃 粉紅桃 胭脂桃 迎冬桃 昆侖桃 脫核錦紋桃 青州進十色棗 三心棗 紫紋棗 圓愛棗 三寸棗 金槌棗 牙美棗 鳳眼棗 酸味棗 蜜波棗 (缺) 南留進五色櫻桃: 粉櫻桃 蠟櫻桃 紫櫻桃 朱櫻桃 大小木櫻桃 蔡州進三種栗: 巨栗 紫栗 小栗 酸棗進十色李: 玉 李 橫枝李 蜜甘李 牛心李 緣紋李 半斤李 紅垂李 麥熟李 紫色李 不知熟李 楊州進: 楊梅 枇杷 江南進: 銀杏 榧子 湖南進三色梅: 紅紋梅 弄黃梅 二圓成梅 閩中進五色荔枝: 綠荔枝 紫紋荔枝 赭色荔枝 丁香荔枝 淺黃荔枝 廣南進八般木: 龍眼木 梭木 榕木 橘木 胭脂木 桂木 枨木 柑木 易州進二十四相牡丹: 赭紅 赭木 鞓紅 壞紅 淺紅 飛來紅 袁家紅 起州紅 醉妃紅 起台紅 雲紅 天外黃 一拂黃 軟條黃 冠子黃 延安黃 先春紅 顫風嬌 天下共進花卉草木鳥獸魚蟲,莫知其數,此不具載。

    诏起西苑十六院: 景明一 迎晖二 栖鸾三 晨光四 明霞五 翠華六 文安七 積珍八 影紋九 儀風十 仁智十一 清修十二 寶林十三 和 明十四 绮陰十五 绛陽十六 皆帝自制名。

    院有二十人,皆擇宮中嫔麗謹厚有容色美人實之,每一院,選帝常幸禦者為之首。

    每院有宦者,主出入市易,又鑿五湖,每湖方四十裡。

     南曰迎陽湖 東曰翠光湖 西曰金明湖 北曰潔水湖 中曰廣明湖 湖中積土石為山,構亭殿,曲屈盤旋廣袤數千間,皆窮極人間華麗。

    又鑿北海,周環四十裡。

    中有三山,效蓬萊、方丈、瀛洲,上皆台榭回廓。

    水深數丈,開溝通五湖四海。

    溝盡通行龍鳳舸。

    帝常泛東湖。

    帝因制《湖上曲望江南》八阙: 湖上月,偏照列仙家。

    水浸寒光鋪象簟,浪搖睛影走金蛇。

    偏稱泛靈槎。

     光景好,輕彩望中斜。

    清露冷侵銀兔影,西風吹落桂枝花。

    開宴思無涯。

     湖上柳,煙裡不勝垂。

    宿露洗開明媚眼,東風搖弄好腰肢。

    煙雨更相宜。

     環曲岸,陰覆畫橋低。

    線拂行人春晚後,絮飛晴雪暖風時。

    幽意更依依。

     湖上雪,風急堕還多。

    輕片有時敲竹戶,素華無韻入澄波。

    煙水玉相磨。

     湖水遠,天地色相和。

    仰面莫思梁苑賦,朝尊且聽玉人歌。

    不醉拟如何? 湖上草,碧翠浪通津。

    修帶不為歌舞绶,濃鋪堪作醉人茵。

    無意襯香衾。

     晴霁後,顔色一般新。

    遊子不歸生滿地,佳人遠意寄青春。

    留詠卒難伸。

     湖上花,天水浸靈葩。

    浸蓓水邊勻玉粉,濃苑天外剪明霞。

    隻在列仙家。

     開爛熳,插鬓若相遮。

    水殿春寒微冷豔,玉軒清照暖添華,清賞思何賒。

     湖上女,精選正宜身。

    輕恨昨離金殿侶,相将今是采蓮人。

    清唱滿頻頻。

     軒内好,嬉戲下龍津。

    玉琯朱弦聞晝夜,踏青鬥草事青春。

    玉辇是群真。

     湖上酒,終日助清歡。

    檀闆輕聲銀線暖,醅浮春米玉蛆寒。

    醉眼暗相看。

     春殿曉,仙豔奉杯盤。

    湖上風煙光可愛,醉鄉天地就中寬,帝主正清安。

     湖上水,流繞禁園中。

    斜日暖搖清翠動,落花香緩衆紋紅。

    萍末起清風。

     閑縱目,魚躍小蓮東。

    泛泛輕舟蘭棹穩,沉沉寒影上仙宮。

    遠意更重重。

     帝常遊湖上,多令宮中美人歌此曲。

     大業六年,後苑草木鳥獸繁息茂盛。

    桃蹊李徑,翠蔭交合,金猿青鹿,動辄成群。

    自大内開為禦道,通西苑,夾道植長松高柳。

    帝多幸苑中,無時,宿禦多夾道而宿,帝往往中夜即幸焉。

    一夕,帝泛舟遊北海,惟宮人數十輩。

    帝升海山殿,是時月初朦胧,晚風輕軟,浮浪無聲,萬籁俱息。

    俄水上有一小舟,隻容兩人。

    帝謂十六院中美人。

    洎至,有一人先登贊道,唱:“陳後主谒帝。

    ” 帝意恍惚,亦忘其死。

    帝幼年于後主甚善,乃起迎之。

    後主再拜,帝亦鞠躬勞謝。

    既坐,後主曰:“憶昔與帝同隊戲,情愛甚于同氣。

    今陛下富有四海,令人欽服。

    始者謂帝将緻理于三王之上,今乃甚取當時樂以快平生,亦甚美事。

    聞陛下已開隋渠,引洪河之水,東遊維揚,因作詩來奏。

    ” 乃探懷出詩,上帝。

    詩曰: 隋室開茲水,初心謀太奢。

    一千裡力役,百萬民籲嗟。

     水殿不複反,龍舟興已遐。

    鹢流催白浪,觸浪噴黃沙。

     兩人迎客遡,三月柳飛花。

    日腳沉雲外,榆梢噪暝鴉。

     如今投子欲,異日便無家。

    且樂人間景,休尋漢上槎。

     東喧舟舣岸,風細錦帆斜。

    莫言無後利,千古壯京華。

     帝觀書,拂然愠曰:“死生,命也。

    興亡,數也。

    爾安知吾開河為後人之利?”帝怒叱之。

     後主曰:“子之壯氣,能得幾日?其終始更不若吾。

    ” 帝乃起而逐之。

     後主走,曰:“且去且去。

    後一年,吳公台下相見。

    ”乃投于水際。

     帝方悟其死。

    帝兀坐不自知,驚悸移時。

     一日,明霞院美人楊夫人喜報帝曰:“酸棗邑所進玉李,一夕忽長,陰橫數畝。

    ” 帝沉默甚久,曰:“何故而忽茂?” 夫人雲:“是夕,院中聞空中若有千百人,語言切切,雲‘李木當茂’。

    洎曉看之,已茂盛如此。

    ” 帝欲伐去。

    左右或奏曰:“木德來助之應也。

    ” 又一夕,晨光院周夫人來奏雲:“楊梅一夕忽爾繁盛。

    ” 帝喜,問曰:“楊梅之茂,能如玉李乎?” 或曰:“楊梅雖茂,終不敵玉李之盛。

    ” 帝自于兩院觀之,亦自見玉李至繁茂。

    後梅李同時結實,院妃來獻。

    帝問二果孰勝,院妃曰:“楊梅雖好,味清酸,終不若玉李之甘。

    苑中人多好玉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