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予常于朋會之中,往往及此意者,夫使知者不為,為之者不惑。
貞元歲九月,執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裡第,語及于是。
公垂卓然稱異,遂為《莺莺歌》以傳之。
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周秦行紀 牛僧孺撰 餘真元中舉進士落第,歸宛葉間。
至伊阙南道鳴臯山下,将宿大安民舍。
會暮,失道,不至。
更十餘裡,行一道,甚易。
夜月始出,忽聞有異香氣,因趨進行,不如近遠。
見火明,意謂莊家。
更前驅,至一大宅。
門庭若富豪家。
有黃衣阍人曰:“郎君何至?” 餘答曰:“僧孺,姓牛,應進士落第往家。
本往大安民舍,誤道來此。
直乞宿,無他。
” 中有小髻青衣出,責黃衣曰:“門外誰何?” 黃衣曰:“有客。
” 黃衣入告,少時,出曰:“請郎君入。
” 餘問誰氏宅。
黃衣曰:“第進,無須問。
” 入十餘門,至大殿。
殿蔽以珠簾,有朱衣紫衣人百數,立階陛間。
左右曰:“拜殿下。
” 簾中語曰:“妾漢文帝母薄太後。
此是廟,郎不當來。
何辱至?” 餘曰:“臣家宛下,将歸,失道。
恐死豺虎,敢托命乞宿。
太後幸聽受。
” 太後遣軸簾,避席曰:“妾故漢文君母,君唐朝名士,不相君臣,幸希簡敬,便上殿來見。
” 太後着練衣,狀貌瑰偉,不甚妝飾。
勞餘曰:“行役無苦乎?” 召坐。
食頃間,殿内庖廚聲。
太後曰:“今夜風月甚佳,偶有二女伴相尋。
況又遇嘉賓,不可不成一會。
” 呼左右:“屈兩個娘子出見秀才。
” 良久,有女二人從中至,從者數百。
前立者一人,狹腰長面,多發不妝,衣青衣,僅可二十餘。
太後曰:“此高祖戚夫人。
” 餘下拜,夫人亦拜。
更有一人,圓題柔臉穩身,貌舒态逸,光彩射遠近,時時好,多服花繡,年低薄後。
後顧指曰:“此元帝王嫱。
” 餘拜如戚夫人,王嫱複拜。
各就坐。
坐定,太後使紫衣中貴人曰:“迎楊家潘家來。
” 久之,空中見五色雲下,聞笑語聲浸近。
太後曰:“楊潘至矣。
” 忽車音馬迹相雜,羅绮煥耀,旁視不給。
有二女子從雲中下,餘起立于側。
見前一人纖腰身修,睟容,甚閑暇,衣黃衣,冠玉冠,年三十以來。
太後顧指曰:“此是唐朝太真妃子。
” 予即伏谒,肅拜如臣禮。
太真曰:“妾得罪先帝,先帝謂肅宗也,皇朝不置妾在後妃數中。
設此禮,豈不虛乎?不敢受。
” 卻答拜。
更一人厚肌敏視,身小,材質潔白,齒極卑,被寬博衣。
太後顧而指曰:“此齊潘淑妃。
” 餘拜如王昭君,妃複拜。
既而太後命進馔。
少時,馔至,芳潔萬端,皆不得名字。
粗欲之腹,不能足食。
已,更具酒。
其器盡寶玉。
太後語太真曰:“何久不來相看?” 太真謹容對曰:“三郎天寶中,宮人呼玄宗多曰三郎數幸華清宮,扈從不暇至。
” 太後又謂潘妃曰:“子亦不來,何也?” 潘妃匿笑不禁,不成對。
太真乃視潘妃而對曰:“潘妃向玉奴太真名也說,懊惱東昏候疏狂,終日出獵,故不得時谒耳。
” 太後問餘:“今天子為誰?” 餘對曰:“今皇帝名适,代宗皇帝長子。
” 太真笑曰:“沈婆兒作天子也,大奇!” 太後曰:“何如主?” 餘對曰:“小臣不足以知君德。
” 太後曰:“然無謙,但言之。
” 餘曰:“民間傳英明聖武。
” 太後首肯三四。
太後命進酒加樂,樂妓皆年少女子。
酒環行數周,樂亦随辍。
太後請戚夫人鼓琴,夫人約指以玉環,光照于手,《西京雜記》雲:高祖與夫人百煉金環,照見指骨也。
引琴而鼓,聲甚怨。
太後曰:“牛秀才邂逅逆旅到此,諸娘子又偶相訪,今無以盡平生歡。
牛秀才固才士。
盍各賦詩言志,不亦善乎?” 遂各授與箋筆,逡巡詩成。
太後詩曰:“月寝花宮得奉君,至今猶愧管夫人。
漢家舊日笙歌地,煙草幾經秋又春。
” 王嫱詩曰:“雪裡穹廬不見春,漢衣雖舊淚長新。
如今猶恨毛延壽,愛把丹青錯畫人。
” 戚夫人詩曰:“自别漢宮休楚舞,不能妝粉恨君王。
無金豈得迎商叟,呂氏何曾畏木強。
” 太真詩曰:“金钗堕地别君王,紅淚流珠滿禦床。
雲雨馬嵬分散後,骊宮無複聽《霓裳》。
” 潘妃詩曰:“秋月春風幾度歸,江山猶是邺宮非。
東昏舊作蓮花地,空想曾拖金縷衣。
” 再三趣餘作詩。
餘不得辭,遂應教作詩曰:“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雲階拜洞仙。
共道人間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 别有善笛女子,短鬟,衫吳帶,貌甚美,多媚,潘妃偕來。
太後以接坐居之。
時令吹笛,往往亦及酒。
太後顧而謂曰:“識此否?石家綠珠也。
潘妃養作妹,故潘妃與俱來。
” 太後因曰:“綠珠豈能無詩乎?” 綠珠拜謝,作詩曰:“此地原非昔日人,笛聲空怨趙王倫。
紅殘綠碎花枝下,金谷千年更不春。
” 詩畢,酒既至。
太後曰:“牛秀才遠來,今夕誰人與伴?” 戚夫人先起辭曰:“如意兒長成,固不可。
且不宜如此。
況實為非乎?” 潘妃辭曰:“東昏以玉兒妃名身死國除,玉兒不拟負他。
” 綠珠辭曰:“石衛尉性嚴忌,今有死,不可及亂。
” 太後曰:“太真今朝先帝貴妃,不可言其他。
” 乃顧謂王嫱曰:“昭君始嫁呼韓單于,複為株壘若靼單于婦,固自用。
且苦寒地胡鬼何能為?昭君幸無辭。
” 昭君不對,低眉羞恨。
俄各歸休。
餘為左右送入昭君院。
會将旦,侍人告起得也。
昭君泣以持别,忽聞外有太後命,餘遂出見太後。
太後日:“此非郎君久留地,宜亟還。
便别矣。
幸無忘向來歡。
” 更索酒。
酒再行,戚夫人潘妃綠珠皆泣下,竟辭去。
太後使朱衣人送往大安,抵西道,旋失使人所在,時始明矣。
餘就大安裡,問其裡人。
裡人雲:“去此十餘裡有薄後廟。
” 餘卻回,望廟宇,荒毀不可入。
非向者所見矣。
餘衣上香經十餘日不歇,竟不知其如何。
湘中怨辭并序 沈亞之撰 《湘中怨》者,事本怪媚,為學者未嘗有述。
然而淫溺之人,往往不寤。
今欲概其論,以著誠而已。
從生韋敖,善撰樂府,故牽而廣之,以應其詠。
垂拱年中,駕幸上陽宮。
大學進士鄭生,晨發銅駝裡,乘曉月度洛橋。
聞橋下有哭聲,甚哀。
生下馬,循聲索之。
見有豔女,繄然蒙袖曰:“我孤,養于兄。
嫂惡,常苦我。
今欲赴水,故留哀須臾。
” 生曰:“能遂我歸之乎?” 女應曰:“婢禦無悔!” 遂與居,号曰汜人。
能誦楚人《九歌》《招魂》《九辨》之書,亦嘗拟其調,賦為怨句,其詞麗絕,世莫有屬者。
因撰《光風詞》,曰:“隆佳秀兮昭盛時。
播薰綠兮淑華歸。
願室荑與處萼兮,潛重房以飾姿。
見雅态之韶羞兮,蒙長霭以為帏。
醉融光兮渺彌。
迷千裡兮涵洇湄,晨陶陶兮暮熙熙。
舞婑娜之秾條兮,娉盈盈以披遲。
酡遊顔兮倡蔓卉,縠流電兮石發髓施。
” 生居貧,汜人嘗解箧,出輕缯一端,與賣,胡人酬之千金。
居數歲,生遊長安。
是夕,謂生曰:“我湘中蛟宮之娣也,谪而從君。
今歲滿,無以久留君所,欲為訣耳。
” 即相持啼泣。
生留之,不能,竟去。
後十餘年,生之兄為嶽州刺史。
會上巳日,與家徒登嶽陽樓,望鄂渚,張宴。
樂酣,生愁吟曰:“情無垠兮蕩洋洋。
懷佳期兮屬三湘。
” 聲未終,有畫舻浮漾而來。
中為彩樓,高百尺餘,其上施帏帳,欄籠畫飾。
帷褰,有彈弦鼓吹者,皆神仙蛾眉,被服煙霓,裾袖皆廣長。
其中一人起舞,含凄怨,形類汜人。
舞而歌曰:“溯青山兮江之隅。
拖湘波兮袅綠裾。
荷卷卷兮未舒。
匪同歸兮将焉如!” 舞畢,斂袖,翔然凝望。
樓中縱觀方怡。
須臾,風濤崩怒,遂迷所往。
元和十三年,餘聞之于朋中,因悉補其詞,題之曰《湘中怨》,蓋欲使南昭嗣《煙中之志》,為偶倡也。
異夢錄 沈亞之撰 元和十年,亞之以記室從隴西公軍泾州。
而長安中賢士,皆來客之。
五月十八日,隴西公與客期,宴于東池便館。
既坐,隴西公曰:“餘少從邢鳳遊,得記其異,請語之。
” 客曰:“願備聽。
” 隴西公曰:“鳳帥家子,無他能。
後寓居長安平康裡南,以錢百萬質得故豪家洞門曲房之第,即其寝而晝偃。
夢一美人,自西楹來,環步從容,執卷且吟。
為古妝,而高鬟長眉,衣方領,繡帶修紳,被廣袖之襦。
鳳大說曰:‘麗者何自而臨我哉?’美人笑曰:‘此妾家也。
而君容妾宇下,焉有自邪?’鳳曰:‘願示其書之目。
’美人曰:‘妾好詩,而常綴此。
’鳳曰:‘麗人幸少留,得觀覽。
’于是美人授詩,坐西床。
鳳發卷,示其首篇,題之曰《春陽曲》,才四句。
其後他篇,皆累數十句。
美人曰:‘君必欲傳之,無令過一篇。
’鳳即起,從東庑下幾上取彩箋,傳《春陽曲》。
其詞曰:‘長安少女踏春陽,何處春陽不斷腸。
舞袖弓彎渾忘卻,羅衣空換九秋霜。
’鳳卒詩,謂曰:‘何謂弓彎?’曰:‘昔年父母使妾此舞。
’美人乃起,整衣張袖,舞數拍,為弓彎以示鳳。
既罷,美人泫然良久,即辭去。
鳳曰:‘願複少留。
’須臾間,竟去。
鳳亦覺,昏然忘有所記。
及更衣,于襟袖得其詞,驚視複省所夢。
事在貞元中。
後鳳為餘言如是。
” 是日,監軍使興賓府郡佐,及宴客隴西獨孤铉,範陽盧簡辭,常山張又新,武功蘇滌,皆歎息曰:“可記”。
故亞之退而著錄。
明日,客有後至者,渤海高允中,京兆韋諒,晉昌唐炎,廣漢李瑀,吳興姚合,洎亞之,複集于明玉泉,因出所著以示之。
于是姚合曰:“吾友王炎者,元和初,夕夢遊吳,侍吳王久。
聞宮中出辇,鳴笳箫擊鼓,
貞元歲九月,執事李公垂宿于予靖安裡第,語及于是。
公垂卓然稱異,遂為《莺莺歌》以傳之。
崔氏小名莺莺,公垂以命篇。
周秦行紀 牛僧孺撰 餘真元中舉進士落第,歸宛葉間。
至伊阙南道鳴臯山下,将宿大安民舍。
會暮,失道,不至。
更十餘裡,行一道,甚易。
夜月始出,忽聞有異香氣,因趨進行,不如近遠。
見火明,意謂莊家。
更前驅,至一大宅。
門庭若富豪家。
有黃衣阍人曰:“郎君何至?” 餘答曰:“僧孺,姓牛,應進士落第往家。
本往大安民舍,誤道來此。
直乞宿,無他。
” 中有小髻青衣出,責黃衣曰:“門外誰何?” 黃衣曰:“有客。
” 黃衣入告,少時,出曰:“請郎君入。
” 餘問誰氏宅。
黃衣曰:“第進,無須問。
” 入十餘門,至大殿。
殿蔽以珠簾,有朱衣紫衣人百數,立階陛間。
左右曰:“拜殿下。
” 簾中語曰:“妾漢文帝母薄太後。
此是廟,郎不當來。
何辱至?” 餘曰:“臣家宛下,将歸,失道。
恐死豺虎,敢托命乞宿。
太後幸聽受。
” 太後遣軸簾,避席曰:“妾故漢文君母,君唐朝名士,不相君臣,幸希簡敬,便上殿來見。
” 太後着練衣,狀貌瑰偉,不甚妝飾。
勞餘曰:“行役無苦乎?” 召坐。
食頃間,殿内庖廚聲。
太後曰:“今夜風月甚佳,偶有二女伴相尋。
況又遇嘉賓,不可不成一會。
” 呼左右:“屈兩個娘子出見秀才。
” 良久,有女二人從中至,從者數百。
前立者一人,狹腰長面,多發不妝,衣青衣,僅可二十餘。
太後曰:“此高祖戚夫人。
” 餘下拜,夫人亦拜。
更有一人,圓題柔臉穩身,貌舒态逸,光彩射遠近,時時好,多服花繡,年低薄後。
後顧指曰:“此元帝王嫱。
” 餘拜如戚夫人,王嫱複拜。
各就坐。
坐定,太後使紫衣中貴人曰:“迎楊家潘家來。
” 久之,空中見五色雲下,聞笑語聲浸近。
太後曰:“楊潘至矣。
” 忽車音馬迹相雜,羅绮煥耀,旁視不給。
有二女子從雲中下,餘起立于側。
見前一人纖腰身修,睟容,甚閑暇,衣黃衣,冠玉冠,年三十以來。
太後顧指曰:“此是唐朝太真妃子。
” 予即伏谒,肅拜如臣禮。
太真曰:“妾得罪先帝,先帝謂肅宗也,皇朝不置妾在後妃數中。
設此禮,豈不虛乎?不敢受。
” 卻答拜。
更一人厚肌敏視,身小,材質潔白,齒極卑,被寬博衣。
太後顧而指曰:“此齊潘淑妃。
” 餘拜如王昭君,妃複拜。
既而太後命進馔。
少時,馔至,芳潔萬端,皆不得名字。
粗欲之腹,不能足食。
已,更具酒。
其器盡寶玉。
太後語太真曰:“何久不來相看?” 太真謹容對曰:“三郎天寶中,宮人呼玄宗多曰三郎數幸華清宮,扈從不暇至。
” 太後又謂潘妃曰:“子亦不來,何也?” 潘妃匿笑不禁,不成對。
太真乃視潘妃而對曰:“潘妃向玉奴太真名也說,懊惱東昏候疏狂,終日出獵,故不得時谒耳。
” 太後問餘:“今天子為誰?” 餘對曰:“今皇帝名适,代宗皇帝長子。
” 太真笑曰:“沈婆兒作天子也,大奇!” 太後曰:“何如主?” 餘對曰:“小臣不足以知君德。
” 太後曰:“然無謙,但言之。
” 餘曰:“民間傳英明聖武。
” 太後首肯三四。
太後命進酒加樂,樂妓皆年少女子。
酒環行數周,樂亦随辍。
太後請戚夫人鼓琴,夫人約指以玉環,光照于手,《西京雜記》雲:高祖與夫人百煉金環,照見指骨也。
引琴而鼓,聲甚怨。
太後曰:“牛秀才邂逅逆旅到此,諸娘子又偶相訪,今無以盡平生歡。
牛秀才固才士。
盍各賦詩言志,不亦善乎?” 遂各授與箋筆,逡巡詩成。
太後詩曰:“月寝花宮得奉君,至今猶愧管夫人。
漢家舊日笙歌地,煙草幾經秋又春。
” 王嫱詩曰:“雪裡穹廬不見春,漢衣雖舊淚長新。
如今猶恨毛延壽,愛把丹青錯畫人。
” 戚夫人詩曰:“自别漢宮休楚舞,不能妝粉恨君王。
無金豈得迎商叟,呂氏何曾畏木強。
” 太真詩曰:“金钗堕地别君王,紅淚流珠滿禦床。
雲雨馬嵬分散後,骊宮無複聽《霓裳》。
” 潘妃詩曰:“秋月春風幾度歸,江山猶是邺宮非。
東昏舊作蓮花地,空想曾拖金縷衣。
” 再三趣餘作詩。
餘不得辭,遂應教作詩曰:“香風引到大羅天,月地雲階拜洞仙。
共道人間惆怅事,不知今夕是何年。
” 别有善笛女子,短鬟,衫吳帶,貌甚美,多媚,潘妃偕來。
太後以接坐居之。
時令吹笛,往往亦及酒。
太後顧而謂曰:“識此否?石家綠珠也。
潘妃養作妹,故潘妃與俱來。
” 太後因曰:“綠珠豈能無詩乎?” 綠珠拜謝,作詩曰:“此地原非昔日人,笛聲空怨趙王倫。
紅殘綠碎花枝下,金谷千年更不春。
” 詩畢,酒既至。
太後曰:“牛秀才遠來,今夕誰人與伴?” 戚夫人先起辭曰:“如意兒長成,固不可。
且不宜如此。
況實為非乎?” 潘妃辭曰:“東昏以玉兒妃名身死國除,玉兒不拟負他。
” 綠珠辭曰:“石衛尉性嚴忌,今有死,不可及亂。
” 太後曰:“太真今朝先帝貴妃,不可言其他。
” 乃顧謂王嫱曰:“昭君始嫁呼韓單于,複為株壘若靼單于婦,固自用。
且苦寒地胡鬼何能為?昭君幸無辭。
” 昭君不對,低眉羞恨。
俄各歸休。
餘為左右送入昭君院。
會将旦,侍人告起得也。
昭君泣以持别,忽聞外有太後命,餘遂出見太後。
太後日:“此非郎君久留地,宜亟還。
便别矣。
幸無忘向來歡。
” 更索酒。
酒再行,戚夫人潘妃綠珠皆泣下,竟辭去。
太後使朱衣人送往大安,抵西道,旋失使人所在,時始明矣。
餘就大安裡,問其裡人。
裡人雲:“去此十餘裡有薄後廟。
” 餘卻回,望廟宇,荒毀不可入。
非向者所見矣。
餘衣上香經十餘日不歇,竟不知其如何。
湘中怨辭并序 沈亞之撰 《湘中怨》者,事本怪媚,為學者未嘗有述。
然而淫溺之人,往往不寤。
今欲概其論,以著誠而已。
從生韋敖,善撰樂府,故牽而廣之,以應其詠。
垂拱年中,駕幸上陽宮。
大學進士鄭生,晨發銅駝裡,乘曉月度洛橋。
聞橋下有哭聲,甚哀。
生下馬,循聲索之。
見有豔女,繄然蒙袖曰:“我孤,養于兄。
嫂惡,常苦我。
今欲赴水,故留哀須臾。
” 生曰:“能遂我歸之乎?” 女應曰:“婢禦無悔!” 遂與居,号曰汜人。
能誦楚人《九歌》《招魂》《九辨》之書,亦嘗拟其調,賦為怨句,其詞麗絕,世莫有屬者。
因撰《光風詞》,曰:“隆佳秀兮昭盛時。
播薰綠兮淑華歸。
願室荑與處萼兮,潛重房以飾姿。
見雅态之韶羞兮,蒙長霭以為帏。
醉融光兮渺彌。
迷千裡兮涵洇湄,晨陶陶兮暮熙熙。
舞婑娜之秾條兮,娉盈盈以披遲。
酡遊顔兮倡蔓卉,縠流電兮石發髓施。
” 生居貧,汜人嘗解箧,出輕缯一端,與賣,胡人酬之千金。
居數歲,生遊長安。
是夕,謂生曰:“我湘中蛟宮之娣也,谪而從君。
今歲滿,無以久留君所,欲為訣耳。
” 即相持啼泣。
生留之,不能,竟去。
後十餘年,生之兄為嶽州刺史。
會上巳日,與家徒登嶽陽樓,望鄂渚,張宴。
樂酣,生愁吟曰:“情無垠兮蕩洋洋。
懷佳期兮屬三湘。
” 聲未終,有畫舻浮漾而來。
中為彩樓,高百尺餘,其上施帏帳,欄籠畫飾。
帷褰,有彈弦鼓吹者,皆神仙蛾眉,被服煙霓,裾袖皆廣長。
其中一人起舞,含凄怨,形類汜人。
舞而歌曰:“溯青山兮江之隅。
拖湘波兮袅綠裾。
荷卷卷兮未舒。
匪同歸兮将焉如!” 舞畢,斂袖,翔然凝望。
樓中縱觀方怡。
須臾,風濤崩怒,遂迷所往。
元和十三年,餘聞之于朋中,因悉補其詞,題之曰《湘中怨》,蓋欲使南昭嗣《煙中之志》,為偶倡也。
異夢錄 沈亞之撰 元和十年,亞之以記室從隴西公軍泾州。
而長安中賢士,皆來客之。
五月十八日,隴西公與客期,宴于東池便館。
既坐,隴西公曰:“餘少從邢鳳遊,得記其異,請語之。
” 客曰:“願備聽。
” 隴西公曰:“鳳帥家子,無他能。
後寓居長安平康裡南,以錢百萬質得故豪家洞門曲房之第,即其寝而晝偃。
夢一美人,自西楹來,環步從容,執卷且吟。
為古妝,而高鬟長眉,衣方領,繡帶修紳,被廣袖之襦。
鳳大說曰:‘麗者何自而臨我哉?’美人笑曰:‘此妾家也。
而君容妾宇下,焉有自邪?’鳳曰:‘願示其書之目。
’美人曰:‘妾好詩,而常綴此。
’鳳曰:‘麗人幸少留,得觀覽。
’于是美人授詩,坐西床。
鳳發卷,示其首篇,題之曰《春陽曲》,才四句。
其後他篇,皆累數十句。
美人曰:‘君必欲傳之,無令過一篇。
’鳳即起,從東庑下幾上取彩箋,傳《春陽曲》。
其詞曰:‘長安少女踏春陽,何處春陽不斷腸。
舞袖弓彎渾忘卻,羅衣空換九秋霜。
’鳳卒詩,謂曰:‘何謂弓彎?’曰:‘昔年父母使妾此舞。
’美人乃起,整衣張袖,舞數拍,為弓彎以示鳳。
既罷,美人泫然良久,即辭去。
鳳曰:‘願複少留。
’須臾間,竟去。
鳳亦覺,昏然忘有所記。
及更衣,于襟袖得其詞,驚視複省所夢。
事在貞元中。
後鳳為餘言如是。
” 是日,監軍使興賓府郡佐,及宴客隴西獨孤铉,範陽盧簡辭,常山張又新,武功蘇滌,皆歎息曰:“可記”。
故亞之退而著錄。
明日,客有後至者,渤海高允中,京兆韋諒,晉昌唐炎,廣漢李瑀,吳興姚合,洎亞之,複集于明玉泉,因出所著以示之。
于是姚合曰:“吾友王炎者,元和初,夕夢遊吳,侍吳王久。
聞宮中出辇,鳴笳箫擊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