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古嶽渎經
李公佐撰
貞元丁醜歲,隴西李公佐泛潇湘蒼梧。
偶遇征南從事弘農楊衡,泊舟古岸,淹留佛寺,江空月浮,征異話奇。
楊告公佐雲:“永泰中,李湯任楚州刺史時,有漁人,夜釣于龜山之下。
其釣因物所制,不複出。
漁者健水,疾沉于下五十丈。
見大鐵鎖,盤繞山足,尋不知極。
遂告湯。
湯命漁人及能水者數十,獲其鎖,力莫能制。
加以牛五十餘頭。
鎖乃振動,稍稍就岸。
時無風濤,驚浪翻湧。
觀者大駭。
鎖之末見一獸,狀有如猿,白首長髻,雪牙金爪,闖然上岸,高五丈許。
蹲踞之狀若猿猴。
但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
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穢,人不可近。
久,乃引頸伸欠,雙目忽開,光彩若電。
顧視人焉。
欲發狂怒。
觀者奔走。
獸亦徐徐引鎖拽牛,入水去,竟不複出。
時楚多知名士,與湯相顧憚栗,不知其由爾。
乃漁者時知鎖所,其獸竟不複見。
” 公佐至元和八年冬,自常州餞送給事中孟簡至朱方,廉使薛公蘋館待禮備。
時扶風馬植,範陽盧簡能,河東裴蘧,皆同館之,環爐會語終夕焉。
公佐複說前事,如楊所言。
至九年春,公佐訪古東吳,從太守元公錫泛洞庭,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廬。
入靈洞,探仙書。
石穴間得古《嶽渎經》第八卷,文字古奇,編次蠹毀,不能解。
公佐與焦君共詳讀之:“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号木鳴,五伯擁川,天老肅兵,不能興。
禹怒,召集百靈,搜命夔龍。
桐柏千君長稽首請命。
禹因囚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梨婁氏。
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之遠近。
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
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
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鳥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
鸱脾桓木魅水靈山襖石怪,奔号聚繞,以數千載。
庚辰以戰逐去。
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
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庚辰之後,皆圖此形者,免淮濤風雨之難。
” 即李湯之見,與楊衡之說,與《嶽渎經》符矣。
南柯太守傳 李公佐撰 東平淳于棼,吳楚遊俠之士。
嗜酒使氣,不過細行。
累巨産,養豪客。
曾以武藝補淮南軍裨将,因使酒忤帥,斥逐落魄,縱誕飲酒為事。
家住廣陵郡東十裡。
所居宅南有大古槐一株,枝幹修密,清陰數畝。
淳于生日與群豪,大飲其下。
貞元七年九月,因沉醉緻疾。
時二友人于坐扶生歸家,卧于堂東庑之下。
二友謂生曰:“子其寝矣!餘将喂馬濯足,俟子小愈而去。
” 生解巾就枕,昏然忽忽,仿佛若夢。
見二紫衣使者,跪拜生曰:“槐安國王遣小臣緻命奉激。
” 生不覺下榻整衣,随二使至門。
見青油小車,駕以四牡,左右從者七八,扶生上車,出大戶,指古槐穴而去。
使者即驅入穴中。
生意頗甚異之,不敢緻問。
忽見山川風候草木道路,與人世甚殊。
前行數十裡,有郛郭城堞。
車輿人物,不絕于路。
生左右傳車者傳呼甚嚴,行者亦争辟于左右。
又入大城,朱門重樓,樓上有金書,題曰:“大槐安國。
” 執門者趨拜奔走。
旋有一騎傳呼曰:“王以驸馬遠降,令且息東華館。
” 因前導而去。
俄見一門洞開,生降車而入。
彩檻雕楹;華木珍果,列植于庭下;幾案茵褥,簾帏肴膳,陳設于庭上。
生心甚自悅。
複有呼曰:“右相且至。
” 生降階祗奉。
有一人紫衣象簡前趨,賓主之儀敬盡焉。
右相曰:“寡君不以弊國遠僻,奉迎君子,托以姻親。
” 生曰:“某以賤劣之軀,豈敢是望。
” 右相因請生同詣其所。
行可百步,入朱門。
矛戟斧钺,布列左右,軍吏數百,辟易道側。
生有平生酒徒周弁者,亦趨其中,生私心悅之,不敢前問。
右相引生升廣殿,禦衛嚴肅,若至尊之所。
見一人長大端嚴,居正位,衣素練服,簪朱華冠。
生戰栗,不敢仰視,左右侍者令生拜。
王曰:“前奉賢尊命,不棄小國,許令次女瑤芳奉事君子。
” 生但俯伏而已,不敢緻詞。
王曰:“且就賓宇,續造儀式。
” 有旨,右相亦與生偕還館舍。
生思念之,意以為父在邊将,因殁虜中,不知存亡。
将謂父北蕃交遜,而緻茲事。
心甚迷惑,不知其由。
是夕,羔雁币帛,威容儀度,妓樂絲竹,肴膳燈燭,車騎禮物之用,無不鹹備。
有群女,或稱華陽姑,或稱青溪姑,或稱上仙子,或稱下仙子,若是者數輩。
皆侍從數千,冠翠鳳冠,衣金霞帔,采碧金钿,目不可視。
遨遊戲樂,往來其門,争以淳于郎為戲弄。
風态妖麗,言詞巧豔,生莫能對。
複有一女謂生曰:“昨上己日,吾從靈芝夫人過禅智寺,于天竺院觀右延舞《婆羅門》。
吾與諸女坐北牖石榻上,時君少年,亦解騎來看。
君獨強來親洽,言調笑谑。
吾與窮英妹結绛巾,挂于竹枝上,君獨不憶念之乎?又七月十六日,吾于孝感寺悟上真子,聽契玄法師講《觀音經》。
吾于講下舍金鳳钗兩隻,上真子舍水犀合子一枚。
時君亦講筵中于師處請钗合視之。
賞歎再三,嗟異良久。
顧餘輩曰:‘人之與物,皆非世間所有。
’或問吾民,或訪吾裡。
吾亦不答。
情意戀戀,矚盼不舍。
君豈不思念之乎?” 生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群女曰:“不意今日與君為眷屬。
” 複有三人,冠帶甚偉,前拜生曰:“奉命為驸馬相者。
” 中一人與生且故。
生指曰:“子非馮翊田子華乎?” 田曰:“然。
” 生前,執手叙舊久之。
生謂曰:“子何以居此?” 子華曰:“吾放遊,獲受知于右相武成侯段公,因以栖托。
” 生複問曰:“周弁在此,知之乎?” 子華曰:“周生,貴人也。
職為司隸,權勢甚盛。
吾數蒙庇護。
” 言笑甚歡。
俄傳聲曰:“驸馬可進矣。
” 三子取劍佩冕服,更衣之。
子華曰:“不意今日獲睹盛禮,無以相忘也。
” 有仙姬數十,奏諸異樂,婉轉清亮,曲調凄悲,非人間之所聞聽。
有執燭引導者,亦數十。
左右見金翠步障,彩碧玲珑,不斷數裡。
生端坐車中,心意恍惚,甚不自安。
田子華數言笑以解之。
向者群女姑姊,各乘鳳翼辇,亦往來其間。
至一門号“修義宮”。
群仙姑姊亦紛然在側,令生降車辇拜,揖讓升降,一如人間,徹障去扇,見一女子,雲号金枝公主。
年可十四五,俨若神仙。
交歡之禮,頗亦明顯。
生自爾情義日洽,榮曜日盛。
出入車服,遊宴賓禦,次于王者。
王命生與群寮備武衛,大獵于國西靈龜山。
山阜峻秀,川澤廣遠,林樹豐藏,飛禽走獸,無不蓄之。
師徒大獲,竟夕而還。
生因他日,啟王曰:“臣頃結好之日,大王雲奉臣父之命。
臣父頃佐邊将,用兵失利,陷沒胡中。
爾來絕書信十八歲矣。
王既知所在,臣請一往拜觀。
” 王遽謂曰:“親家翁職守北土,信問不絕。
卿但具書狀知聞,未用便去。
” 遂命妻緻饋賀之禮,一以遣之。
數夕還答。
生驗書本意,皆父平生之迹。
書中憶念教誨,情意委曲,皆如昔年。
複問生親戚存亡,闾裡興廢。
複言路道乖遠,風煙阻絕。
詞意悲苦,言語哀傷。
又不令生來觐,雲“歲在丁醜,當與女相見。
” 生捧書悲咽,情不自堪。
他日,妻謂生曰:“子豈不思為政乎?” 生曰:“我放蕩不習政事。
” 妻曰:“卿但為之。
餘當奉贊。
” 妻遂白于王。
累日,謂生曰:“吾南柯政事不理,太守黜廢。
欲藉卿才,可曲屈之。
便與小女同行。
” 生敦授教命。
王遂勒有司備太守行李。
因出金玉錦繡,箱奁仆妾車馬,列于廣衢,以餞公主之行。
生少遊俠,曾不敢有望,至是甚悅。
因上表曰:“臣将門餘子,素無藝術,猥當大任,必敗朝章。
自悲負乘,坐緻覆悚。
今欲廣濟南市賢哲,以贊不逮。
伏見司隸颍川周弁,忠亮剛直,守法不回,有毗佐之器。
處士馮翊田子華,清慎通變,達政化之源。
二人與臣有十年之舊,備知才用,可托政事。
周請署南柯司憲,田請署司農。
庶使臣政績有聞,憲章不紊也。
” 王并依表以遣之。
其夕,王與夫人餞于國南。
王謂生曰:“南柯國之大郡,土地豐壤,人物豪盛,非惠政不能以治之。
況有周田二贊。
卿其勉之,以副國念。
” 夫人戒公主曰:“淳于郎性剛好酒,加之少年。
為婦之道,貴乎柔順。
爾善事之,吾無憂矣。
南柯雖封境不遙,晨昏有間。
今日睽别,甯不沾巾。
” 生與妻拜首南去,登車擁騎,言笑甚歡。
累夕達郡。
郡有官吏,僧道,耆老,音樂,車輿,武衛,銮鈴,争來迎奉。
人物阗咽,鐘鼓喧嘩,不絕十數裡。
見雉堞台觀,佳氣郁郁。
入大城門,門亦有大榜,題以金字,曰“南柯郡城”。
見朱軒棨戶,森然深邃。
生下車省風俗,療病苦,政事委以周田,郡中大理。
自守郡二十載,風化廣被,百姓歌謠,建功德碑,立生祠宇。
王甚重之。
賜食邑,錫爵位,居台輔。
周田皆以政治著聞,遞遷大位。
生有五男二女。
男以門蔭授官,女亦娉于王族。
榮耀顯赫,一時之盛,代莫比之。
是歲,有檀蘿國者,來伐是郡。
王命生練将訓師以征之。
乃表周弁将兵三萬,以拒賊之衆于瑤台城。
弁剛勇輕敵,師徒敗績。
弁單騎裸身潛逃,夜歸城。
賊亦收辎重铠甲而還。
生因囚弁以請罪。
王并舍之。
是月,司憲周弁疽發背,卒。
生妻公主遘疾,旬日又薨。
生因請罷郡,護喪赴國。
王許之。
便以司農田子華行南柯太守事。
生哀恸發引,威儀在途,男女叫号,人吏奠馔,攀轅遮道者不可勝數。
遂達于國。
王與夫人素衣哭于郊,候靈輿之至。
谥公主曰“順儀公主”。
備儀仗羽葆鼓吹,葬于國東十裡盤龍岡。
是月,故司憲子榮信,亦護喪赴國。
生久鎮外藩,結好中國,貴門豪族,靡不是洽。
自罷郡還國,出入無恒,交遊賓從,威福日盛。
王意疑憚之。
時有國人上表雲:“玄象谪見,國有大恐。
都邑遷徙,宗廟崩壞。
釁起他族,事在蕭牆。
” 時議以生侈僭之應也。
遂奪生侍衛,禁生遊從,處之私第。
生自恃守郡多年,曾無敗政,流言怨悖,郁郁不樂。
王亦知之。
因命生曰:“姻親二十餘年,不幸小女夭枉,不得與君子偕老,良用痛傷。
” 夫人因留孫自鞠育之。
又謂生曰:“卿離家多時,可暫
偶遇征南從事弘農楊衡,泊舟古岸,淹留佛寺,江空月浮,征異話奇。
楊告公佐雲:“永泰中,李湯任楚州刺史時,有漁人,夜釣于龜山之下。
其釣因物所制,不複出。
漁者健水,疾沉于下五十丈。
見大鐵鎖,盤繞山足,尋不知極。
遂告湯。
湯命漁人及能水者數十,獲其鎖,力莫能制。
加以牛五十餘頭。
鎖乃振動,稍稍就岸。
時無風濤,驚浪翻湧。
觀者大駭。
鎖之末見一獸,狀有如猿,白首長髻,雪牙金爪,闖然上岸,高五丈許。
蹲踞之狀若猿猴。
但兩目不能開,兀若昏昧。
目鼻水流如泉,涎沫腥穢,人不可近。
久,乃引頸伸欠,雙目忽開,光彩若電。
顧視人焉。
欲發狂怒。
觀者奔走。
獸亦徐徐引鎖拽牛,入水去,竟不複出。
時楚多知名士,與湯相顧憚栗,不知其由爾。
乃漁者時知鎖所,其獸竟不複見。
” 公佐至元和八年冬,自常州餞送給事中孟簡至朱方,廉使薛公蘋館待禮備。
時扶風馬植,範陽盧簡能,河東裴蘧,皆同館之,環爐會語終夕焉。
公佐複說前事,如楊所言。
至九年春,公佐訪古東吳,從太守元公錫泛洞庭,登包山,宿道者周焦君廬。
入靈洞,探仙書。
石穴間得古《嶽渎經》第八卷,文字古奇,編次蠹毀,不能解。
公佐與焦君共詳讀之:“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号木鳴,五伯擁川,天老肅兵,不能興。
禹怒,召集百靈,搜命夔龍。
桐柏千君長稽首請命。
禹因囚鴻蒙氏,章商氏,兜盧氏,梨婁氏。
乃獲淮渦水神,名無支祁,善應對言語,辨江淮之淺深,原之遠近。
形若猿猴,縮鼻高額,青軀白首,金目雪牙。
頸伸百尺,力逾九象,搏擊騰踔疾奔,輕利倏忽,聞視不可久。
禹授之章律,不能制;授之鳥木由,不能制;授之庚辰,能制。
鸱脾桓木魅水靈山襖石怪,奔号聚繞,以數千載。
庚辰以戰逐去。
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
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
庚辰之後,皆圖此形者,免淮濤風雨之難。
” 即李湯之見,與楊衡之說,與《嶽渎經》符矣。
南柯太守傳 李公佐撰 東平淳于棼,吳楚遊俠之士。
嗜酒使氣,不過細行。
累巨産,養豪客。
曾以武藝補淮南軍裨将,因使酒忤帥,斥逐落魄,縱誕飲酒為事。
家住廣陵郡東十裡。
所居宅南有大古槐一株,枝幹修密,清陰數畝。
淳于生日與群豪,大飲其下。
貞元七年九月,因沉醉緻疾。
時二友人于坐扶生歸家,卧于堂東庑之下。
二友謂生曰:“子其寝矣!餘将喂馬濯足,俟子小愈而去。
” 生解巾就枕,昏然忽忽,仿佛若夢。
見二紫衣使者,跪拜生曰:“槐安國王遣小臣緻命奉激。
” 生不覺下榻整衣,随二使至門。
見青油小車,駕以四牡,左右從者七八,扶生上車,出大戶,指古槐穴而去。
使者即驅入穴中。
生意頗甚異之,不敢緻問。
忽見山川風候草木道路,與人世甚殊。
前行數十裡,有郛郭城堞。
車輿人物,不絕于路。
生左右傳車者傳呼甚嚴,行者亦争辟于左右。
又入大城,朱門重樓,樓上有金書,題曰:“大槐安國。
” 執門者趨拜奔走。
旋有一騎傳呼曰:“王以驸馬遠降,令且息東華館。
” 因前導而去。
俄見一門洞開,生降車而入。
彩檻雕楹;華木珍果,列植于庭下;幾案茵褥,簾帏肴膳,陳設于庭上。
生心甚自悅。
複有呼曰:“右相且至。
” 生降階祗奉。
有一人紫衣象簡前趨,賓主之儀敬盡焉。
右相曰:“寡君不以弊國遠僻,奉迎君子,托以姻親。
” 生曰:“某以賤劣之軀,豈敢是望。
” 右相因請生同詣其所。
行可百步,入朱門。
矛戟斧钺,布列左右,軍吏數百,辟易道側。
生有平生酒徒周弁者,亦趨其中,生私心悅之,不敢前問。
右相引生升廣殿,禦衛嚴肅,若至尊之所。
見一人長大端嚴,居正位,衣素練服,簪朱華冠。
生戰栗,不敢仰視,左右侍者令生拜。
王曰:“前奉賢尊命,不棄小國,許令次女瑤芳奉事君子。
” 生但俯伏而已,不敢緻詞。
王曰:“且就賓宇,續造儀式。
” 有旨,右相亦與生偕還館舍。
生思念之,意以為父在邊将,因殁虜中,不知存亡。
将謂父北蕃交遜,而緻茲事。
心甚迷惑,不知其由。
是夕,羔雁币帛,威容儀度,妓樂絲竹,肴膳燈燭,車騎禮物之用,無不鹹備。
有群女,或稱華陽姑,或稱青溪姑,或稱上仙子,或稱下仙子,若是者數輩。
皆侍從數千,冠翠鳳冠,衣金霞帔,采碧金钿,目不可視。
遨遊戲樂,往來其門,争以淳于郎為戲弄。
風态妖麗,言詞巧豔,生莫能對。
複有一女謂生曰:“昨上己日,吾從靈芝夫人過禅智寺,于天竺院觀右延舞《婆羅門》。
吾與諸女坐北牖石榻上,時君少年,亦解騎來看。
君獨強來親洽,言調笑谑。
吾與窮英妹結绛巾,挂于竹枝上,君獨不憶念之乎?又七月十六日,吾于孝感寺悟上真子,聽契玄法師講《觀音經》。
吾于講下舍金鳳钗兩隻,上真子舍水犀合子一枚。
時君亦講筵中于師處請钗合視之。
賞歎再三,嗟異良久。
顧餘輩曰:‘人之與物,皆非世間所有。
’或問吾民,或訪吾裡。
吾亦不答。
情意戀戀,矚盼不舍。
君豈不思念之乎?” 生曰:“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 群女曰:“不意今日與君為眷屬。
” 複有三人,冠帶甚偉,前拜生曰:“奉命為驸馬相者。
” 中一人與生且故。
生指曰:“子非馮翊田子華乎?” 田曰:“然。
” 生前,執手叙舊久之。
生謂曰:“子何以居此?” 子華曰:“吾放遊,獲受知于右相武成侯段公,因以栖托。
” 生複問曰:“周弁在此,知之乎?” 子華曰:“周生,貴人也。
職為司隸,權勢甚盛。
吾數蒙庇護。
” 言笑甚歡。
俄傳聲曰:“驸馬可進矣。
” 三子取劍佩冕服,更衣之。
子華曰:“不意今日獲睹盛禮,無以相忘也。
” 有仙姬數十,奏諸異樂,婉轉清亮,曲調凄悲,非人間之所聞聽。
有執燭引導者,亦數十。
左右見金翠步障,彩碧玲珑,不斷數裡。
生端坐車中,心意恍惚,甚不自安。
田子華數言笑以解之。
向者群女姑姊,各乘鳳翼辇,亦往來其間。
至一門号“修義宮”。
群仙姑姊亦紛然在側,令生降車辇拜,揖讓升降,一如人間,徹障去扇,見一女子,雲号金枝公主。
年可十四五,俨若神仙。
交歡之禮,頗亦明顯。
生自爾情義日洽,榮曜日盛。
出入車服,遊宴賓禦,次于王者。
王命生與群寮備武衛,大獵于國西靈龜山。
山阜峻秀,川澤廣遠,林樹豐藏,飛禽走獸,無不蓄之。
師徒大獲,竟夕而還。
生因他日,啟王曰:“臣頃結好之日,大王雲奉臣父之命。
臣父頃佐邊将,用兵失利,陷沒胡中。
爾來絕書信十八歲矣。
王既知所在,臣請一往拜觀。
” 王遽謂曰:“親家翁職守北土,信問不絕。
卿但具書狀知聞,未用便去。
” 遂命妻緻饋賀之禮,一以遣之。
數夕還答。
生驗書本意,皆父平生之迹。
書中憶念教誨,情意委曲,皆如昔年。
複問生親戚存亡,闾裡興廢。
複言路道乖遠,風煙阻絕。
詞意悲苦,言語哀傷。
又不令生來觐,雲“歲在丁醜,當與女相見。
” 生捧書悲咽,情不自堪。
他日,妻謂生曰:“子豈不思為政乎?” 生曰:“我放蕩不習政事。
” 妻曰:“卿但為之。
餘當奉贊。
” 妻遂白于王。
累日,謂生曰:“吾南柯政事不理,太守黜廢。
欲藉卿才,可曲屈之。
便與小女同行。
” 生敦授教命。
王遂勒有司備太守行李。
因出金玉錦繡,箱奁仆妾車馬,列于廣衢,以餞公主之行。
生少遊俠,曾不敢有望,至是甚悅。
因上表曰:“臣将門餘子,素無藝術,猥當大任,必敗朝章。
自悲負乘,坐緻覆悚。
今欲廣濟南市賢哲,以贊不逮。
伏見司隸颍川周弁,忠亮剛直,守法不回,有毗佐之器。
處士馮翊田子華,清慎通變,達政化之源。
二人與臣有十年之舊,備知才用,可托政事。
周請署南柯司憲,田請署司農。
庶使臣政績有聞,憲章不紊也。
” 王并依表以遣之。
其夕,王與夫人餞于國南。
王謂生曰:“南柯國之大郡,土地豐壤,人物豪盛,非惠政不能以治之。
況有周田二贊。
卿其勉之,以副國念。
” 夫人戒公主曰:“淳于郎性剛好酒,加之少年。
為婦之道,貴乎柔順。
爾善事之,吾無憂矣。
南柯雖封境不遙,晨昏有間。
今日睽别,甯不沾巾。
” 生與妻拜首南去,登車擁騎,言笑甚歡。
累夕達郡。
郡有官吏,僧道,耆老,音樂,車輿,武衛,銮鈴,争來迎奉。
人物阗咽,鐘鼓喧嘩,不絕十數裡。
見雉堞台觀,佳氣郁郁。
入大城門,門亦有大榜,題以金字,曰“南柯郡城”。
見朱軒棨戶,森然深邃。
生下車省風俗,療病苦,政事委以周田,郡中大理。
自守郡二十載,風化廣被,百姓歌謠,建功德碑,立生祠宇。
王甚重之。
賜食邑,錫爵位,居台輔。
周田皆以政治著聞,遞遷大位。
生有五男二女。
男以門蔭授官,女亦娉于王族。
榮耀顯赫,一時之盛,代莫比之。
是歲,有檀蘿國者,來伐是郡。
王命生練将訓師以征之。
乃表周弁将兵三萬,以拒賊之衆于瑤台城。
弁剛勇輕敵,師徒敗績。
弁單騎裸身潛逃,夜歸城。
賊亦收辎重铠甲而還。
生因囚弁以請罪。
王并舍之。
是月,司憲周弁疽發背,卒。
生妻公主遘疾,旬日又薨。
生因請罷郡,護喪赴國。
王許之。
便以司農田子華行南柯太守事。
生哀恸發引,威儀在途,男女叫号,人吏奠馔,攀轅遮道者不可勝數。
遂達于國。
王與夫人素衣哭于郊,候靈輿之至。
谥公主曰“順儀公主”。
備儀仗羽葆鼓吹,葬于國東十裡盤龍岡。
是月,故司憲子榮信,亦護喪赴國。
生久鎮外藩,結好中國,貴門豪族,靡不是洽。
自罷郡還國,出入無恒,交遊賓從,威福日盛。
王意疑憚之。
時有國人上表雲:“玄象谪見,國有大恐。
都邑遷徙,宗廟崩壞。
釁起他族,事在蕭牆。
” 時議以生侈僭之應也。
遂奪生侍衛,禁生遊從,處之私第。
生自恃守郡多年,曾無敗政,流言怨悖,郁郁不樂。
王亦知之。
因命生曰:“姻親二十餘年,不幸小女夭枉,不得與君子偕老,良用痛傷。
” 夫人因留孫自鞠育之。
又謂生曰:“卿離家多時,可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