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關燈
小
中
大
王
曰是庶民稱贊之詞父母是親之之意王是尊之之意庶民感戴皇極之君教導他成人極其稱贊說天子真是恩育我民的父母真是君長我民的帝王若人君不能建極以化民則是有其位無其德庶民豈肯親之尊之故人君不可不究心于皇極之學
惟辟作福惟辟作威惟辟玉食臣無有作福作威玉食辟是君福是爵賞威是刑罰威福乃上之所以禦下者玉食是尚膳珍羞的食用乃下之所以奉上者箕子衍三德之疇說惟人君可用爵賞惟人君可用刑罰惟人君可享珍羞的食用人臣不可擅用爵賞擅用刑罰擅用珍羞的食用謂之惟辟戒其權不可下移謂之無有戒其臣不可上僭
臣之有作福作威玉食其害于而家兇于而國人用側頗僻民用僭忒
頗是不平僻是不公僭是踰忒是過若人臣僭了君上之權擅用爵賞擅用刑罰擅享珍羞的食用則大夫必然有患害于其家諸侯必然有兇禍于其國以下有官的人互相仿效都行都習於不正不平不公又以下庶民也互相仿效都踰禮過分不守法度天下必然亂了蓋甚言權移于下臣僭其上人君不能操縱予奪以行三德為皇極之用其患必至于此
曰休徵
休是休美箕子衍庶徵之疇說在天為金木水火土五行在人為貌言視聽思五事若人君能修五事則休美徵驗各以類應下文因詳其目
曰肅時雨若
若是順人君能貌恭作肅則德潤其身便自然有滋養的意思故上天當雨而雨無有不順應的
曰乂時陽若
人君能言從作乂則号令順理便自然有開明的意思故上天當陽而陽也無有不順應的
曰哲時燠若
人君能視明作哲則昭融於外便自然有和暖的意思故上天當燠而燠也無有不順應的
曰謀時寒若
人君能聽聰作謀則退藏於密便自然有凝結的意思故上天當寒而寒也無有不順應的
曰聖時風若
人君能思睿作聖則明通公溥便自然有爽快的意思故上天當風而風也無有不順應的人君於休徵五事當交修并進一事得則餘事皆得休徵無不應矣若說某事得須有某休徵來應則膠固不通了
曰咎徵
咎是災咎若人君不能修五事則災咎徵驗各以類應下文因詳其目
曰狂恒雨若
狂是妄恒是常人君不能貌恭作肅則轉而為狂妄行動無節至於流蕩故上帝常常的不當雨而雨順其狂而應之
曰僭恒陽若
僭是差人君不能言從作乂則轉而為僭差政事差缪至于淩亢故上天常常的不當陽而晹也順其僭而應之
曰豫恒燠若
豫是怠人君不能視明作哲轉而為豫凡事緩怠至於不收故上天常常的不當燠而燠也順其豫而應之
曰急恒寒若
急是迫人君不能聽聰作謀則轉而為急迫促凜栗至於可畏故上天常常的不當寒而寒也順其急而應之
曰蒙恒風若
蒙是昧人君不能思睿作聖則轉而為蒙昧心冥思無所不到故上天常常的不當風而風也順其蒙而應之人君於咎徵五事當并力緻儆一事失則餘事皆失咎徵無不應矣若說某事失必須有某件咎徵來應也膠固不通了
九五福
五福與下文六極是大禹所第之疇箕子将推衍這一疇之義故先提其綱各詳其目
一曰夀
夀是年齒高人有夀然後能享諸福故夀居五福之首
二曰富
富是有廪祿人有夀了又須有廪祿以養其生故富居五福之次
三曰康寜
康是身上康健甯是心上甯息人若有夀又富了必身常康健心常甯息無患難之苦然後為福故康甯居五福之三
四曰攸好德
德是享福之本人若夀富康甯又須所好樂者在於道德居仁由義為君子之歸故攸好德居五福之四
五曰考終命
考是成也人雖夀富康甯攸好德都有了又須死得其正命以成其終方是享有全福故考終命居五福之終
六極
六極與五福相反
一曰兇短折
兇是不得其死短折是橫夭人之禍莫大於此故兇短折居六極之首蓋兇與夀相反短折與考終命相反
二曰疾
疾是疾病人若有疾病則身不安故疾居六極之次
三曰憂
憂是憂戚人若有憂戚則心不甯故憂居六極之三蓋疾憂這兩者與康甯相反
四曰貧
貧是貧窮人若貧窮則日用不足必有饑寒之累故貧居六極之四蓋貧與富相反
五曰惡
惡是剛之過人若過于剛則為自暴之小人必非享福之器故惡居六極之五
六曰弱
弱是柔之過人若過于柔則為自棄之小人豈能自求多福故弱居六極之終蓋惡弱這兩者與攸好德相反五福六極在人君則由於極之建不建在民人則由於訓之行不行然又必人君有道能建極于上則天下同歸于五福若人君無道不能建極于上則天下都堕于六極所以堯舜之民皆仁夀桀纣之民皆鄙夭為人君者所當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