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四
關燈
小
中
大
答或人
謝遊楊尹侯郭張皆門人也
程門高弟不止此數人如劉質夫李端伯呂與叔諸公所造尤深所得尤粹
四端五典者窮理之本
恐當雲明四端察五典者窮理之要大凡盡此而可以推及其餘者本也一事而有首尾之名也了此而可以次及其餘者要也衆事而有緩急之名也以此推之則三十條者之得失略可見矣
或以仁訓覺訓公者
此二訓程子已嘗明其不然恐不必更着於此
藍田呂侍講
呂終於正字未嘗作講官
張無垢
此書深辟佛氏而所引之言以此為号終不穩當請更詳之又諸公稱号合立一條例差等如泰山海陵徂徕濂溪明道伊川橫渠康節稱先生【如雲泰山孫先生】公卿稱谥【如雲王文正公】無谥稱爵【如雲王荊公】無爵稱官【如雲範太史】程張門人及近世前輩亦如之其無官者稱字【如雲張思叔】或兼以号舉【如上蔡龜山衡麓橫浦之類】今人稱郡姓名【如東萊呂某】凡奸邪則直書姓名【如雲章惇】
當恻隐時體其仁
孟子論四端隻欲人擴而充之則仁義禮智不可勝用不言當此之時别起一念以體其為何物也無垢此言猶是禅學意思隻要想象認得此個精靈而不求之踐履之實若曰一面充擴一面體認則是一心而兩用之亦不勝其煩且擾矣疑此不足引以為證又雲一處通透四處廓然此亦禅學意思正前章所譏初學躐等之病尤不當引以為證也
複何言哉
當雲然世本豈得而出哉
格物以窮之多識前言往行以擇之就有道以正之歸諸心以居之
多識而擇之乃所以格物不當分格物多識為二事而反以格物為先多識為後也格物就正固皆心之所為不待更歸諸心而後可居也且歸諸心者亦想象之而已矣未見其踐履之實亦若之何而能居乎竊恐此語不能無病若論為學之序則中庸所謂博學審問謹思明辨笃行者盡之故程子以為五者廢其一則非學而藍田呂氏解釋甚詳其語皆慤實而有味也
察於天行【止】樂循理也
窮理者欲知事物之所以然與其所當然者而已知其所以然故志不惑知其所當然故行不謬非謂取彼之理而歸諸此也程子所謂物我一理才明彼即曉此不必言觀物而反諸身者蓋已說破此病況又加所謂宛轉者焉則其支離間隔之病益已甚矣
呂氏謂誠者理之實然
誠之為言實也然經傳用之各有所指不可一槩論也如呂氏此說即周子所謂誠者聖人之本蓋指實理而言之者也如周子所謂聖誠而已矣即中庸所謂天下至誠者指人之實有此理者而言也溫公所謂誠即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指人之實其心而不自欺者言也此條誠字援引不一使學者不能曉當稍分别之
呂侍講論寡欲
此乃呂原明侍講
安人安百姓則又擴而大之也
修己以安人以安百姓蓋其積愈盛而其效益廣爾廣非有擴而大之之意也
緻用者窮經之本
程子曰窮經将以緻用也則其本末先後固有在矣今以緻用為窮經之本恐未安也若曰求實用者窮經之本其庶幾乎
推己及人者治道之本恕者待人之本
推己及人即所謂恕此兩條不惟重複而别出恕字恐有流於姑息之病
程明道立門庭以慎獨兩字
前賢據寔理以教人初無立門庭之意慎獨固操存之要然明道教人本末具備亦非獨此二字而已
審勢者平天下之本
此語未安下文亦多此類唯澄源節用立志守正四語為最穩耳
順人情
人情不能皆正故古人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然則固有不必皆順之人情者若曰順人心則氣象差正當耳井田肉刑二事盡有曲折恐亦未可遽以為非
知良心者去惡之本
此段意思未安封建之說與井田肉刑相類皆未易輕論也
賞罰者行師之本又曰師之道又貴乎以正耳
此二語似倒置
弘毅者任重之本
據曾子說弘主任重毅主緻遠
伊川論守令【雲雲】康節論新法
此二事恐不類上下文意
原思為宰
衡麓之說其文義恐未安
知止
詳下文所引【雲雲】至物我俱敗矣是量力之事伊川元城及易三節是防微慮遠之事陳希夷以下乃為知止之事今槩以知止目之恐未盡也
和靖論語錄【雲雲】
此語恐非通論孔門之教未嘗專恃春秋而直廢論語也
道之大本
程子論未發之中與無過不及之中不同恐更當詳考呂氏楊氏中字之說
此二說恐有未安處
東學溫公語常不及變
此語甚佳然終恐難持不若不論之為愈
學者於已發處用功此卻不枉費心力
程子言存養於未發之前則可求中於未發之前則不可然則未發之前固有平日存養之功矣不必須待已發然後用功也
答或人
前賢之說雖或煩冗反晦經旨然其源深流遠氣象從容實與聖賢微意泯然默契今雖務為簡潔然細觀之覺得卻有淺廹氣象而玩索未精涵養不熟言句之間粗率而礙理處卻多有之尹和靖嘗言經雖以誦說而傳亦以講解而陋此言深有味也近方見此意思若更得數年閑放未死當更於閑靜中陶汰之庶幾内外俱進不負平日師友之訓但恐無複此日耳龜山立言卻似有意於含蓄而不盡遂多假借寄托之語殊不快人意聖賢之言則本是欲人易曉而其中自然有含蓄耳
答或人
前書所論仁義禮智不記别有何語然其大槩今且是要識此四字之名件訓诂而已如所示說似太高遠反不的當也更檢遺書論孝弟為仁之本及仁性也孝弟用也處及博愛之謂仁又答心如谷種之說但看此三段更以前聖賢之言參之則自見無所疑恻隐不能貫三者向見何兄亦深以為疑竟不能決此不難曉更熟看孟子不忍人之心一章及外書中明道說謝子玩物喪志之說則亦自分明矣夜氣一章所示尤未安去年曾答順之此可就取看有疑處卻喻及大抵所論多未着實不周匝又時為險句奇語軒轾於其間尤覺不穩當似是看文字少又忽略了平易處而專揀艱難高遠底看故其用力愈勞而為說愈雜可試更思之複以見示幸幸
所示多所未安别紙具報幸更平心詳緩紬繹令意味浃洽自然安頓穩帖不如此踸踔奇險也
答或人
知得如此是病即便不如此是藥若更問何由得如此則是騎驢覔驢隻成一塲閑說話矣誠敬固非窮理不能然一向如此牽連說過前頭卻恐蹉過腳下工夫也博文約禮學者之初須作兩般理會而各盡其力則久之見得功效卻能交相為助而打成一片若合下便要兩相倚靠互相推托則彼此擔閣都不成次第矣然所謂博非泛然廣覽雜記掇拾異聞以讀多取勝之謂此又不可不知
惟後非賢不乂言人君必任賢而後可以緻治也惟賢非後不食言人君當任養賢之責也高宗本意如此問者疑其成病固察之不詳而答者亦無一人說破此意何耶
近思錄本為學者不能徧觀諸先生之書故掇其要切者使有入道之漸若已看得浃洽通曉自當推類旁通以緻其博若看得未熟隻此數卷之書尚不能曉會何暇盡求頭邊所載之書而悉觀之乎又雲少辍功夫取而詳味不知是辍何功夫此語尤不可曉
義利之大分武侯知之有非他人所及者亦其天資有過人處若其細微之間則不能無未察處豈其學有未足故耶觀其讀書之時他人務為精熟而已則獨觀大旨此其大者固非人所及而不務精熟亦豈得無欠阙耶若極言之則以孟子顔子亦未免有如此處故橫渠先生雲孟子之於聖人猶是麤者
以聖為志而忌立标凖者必有事焉而勿正也循循不已而自有所志者心勿忘勿助長也先難後獲意亦類此
學者講論思索以求事物義理聖賢指意則當極其博若論操存舍亡之間則隻此毫厘之間便是天理人欲死生存亡之分至簡至約無許多比并較量思前筭後也今問頭自有病痛答者又不能一剪剪斷直下剖判言愈多而道愈遠矣
問者所謂思慮邊義理上者亦曰思所以處事之宜耳但其語不莊故正叔疑其誤而直卿亦似未得其語意也
程子曰動靜者陰陽之本況五氣交運則益參差不齊矣賦形之類宜其雜揉者衆而精一者間或值焉以此觀之則陽一陰二之雲恐亦未可以為非也蓋理則純粹至善即氣則雜揉不齊内君子外小人凡所以抑陰而扶陽者乃順乎理以裁成輔相而濟夫氣數之不及者也又何病乎
鄉原是一種小廉曲謹阿世狥俗之人今曰【雲雲】非其義也又雲胸懷明爽一日千裡者此為實曾用力之人與他說雖善而未必實有功夫者不同然其廹切之病驕吝之私亦非他人所及也又有謂堕於習俗之見釋氏之善者杜門獨善則可此亦非是更思之
見善明是平日功夫用心剛是臨事決斷二者皆不可阙而當以平日功夫為先不然則其所謂剛者未必不為狂妄激發過中之行矣
答劉公度
來書深以不得卒業於湖湘為恨此見志道之笃然往者以衒鬻之嫌而緩於請益亦太不勇矣彼自幹名我自講學彼亦安能凂我耶三千之徒豈皆确然為道而來若以自附為嫌則顔曾之流亦且不屑於孔氏之門矣豈不誤哉所論主敬之說固學者之切務然此亦要得講學窮理之功見得世間道理曆曆分明方肯如此着力若於聖賢之言有所忽略不曾逐句逐字子細理會見得道理都未分明卻如何捺生硬做得成如所謂齋心緻敬於平旦之頃以求理之所在者亦恐徒勞而無補也古人之學欲其造次颠沛之不離今乃獨求之平旦之頃則其他時節是勾當甚事耶所論濂溪見處亦恐未然濂溪所見正為與異端不同故立言垂教句句着實如此若如此論即是所見一般但此公而彼私此大而彼小耳且既有公私大小之不同則其所同者又何事耶凡此皆恐未易遽論要當降心遜志且就讀書講學上子細用功久之自有見處也義理細密直是使麤心看不得乍看極似繁碎久之純熟貫通則綱舉目張有自然省力處向見論事文字綱領不甚分明今乃知其病之在此也僭易及之千萬照亮
胡文定春秋曾熟看否未論其義理且看其文字亦便見此老胸中間架規模不草草也直卿志堅思苦與之處甚有益此道不是小事須吃些辛苦方可望也
答或人
示喻為學次第甚慰所望果能充此聖賢門戶真可策而進矣近世學者多是向外走作不知此心之妙是為萬事根本其知之者又隻是撐眉努眼喝罵将去便謂隻此便是良心本性無有不善卻不知道若不操存踐履講究體驗則隻此撐眉努眼便是私意人欲自信愈笃則其狂妄愈甚此不可不深察而遠避之也
答或人
仁者與天為一智者聽天所命與天為一者嘉人之善矜人之惡無所擇於利害故能以大事小聽天所命者循理而行順時而動不敢用其私心故能以小事大然此亦各因一事而言惟仁者能如此智者能如此耳非專以事大事小為仁智之分樂天畏天之别也仁者固能事小然豈不能事大智者固能事大然豈不能事小但其事之情則有樂天畏天之異耳保天下保一國以其德之厚薄量之大小而言亦無一定之局畏天之威于時保之此智者畏天而保天下之事也所雲忘私克已乃畏天之事樂天則無私之可忘無已之可克矣度勢量力乃計利害之私智者知天理之當然而敬以循之所以為畏天也
晦庵集卷六十四
<集部,别集類,南宋建炎至德佑,晦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