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十二
關燈
小
中
大
初無斷不作志之說疑以不能甚工於文又或未必得其事實故少作耳集中亦有叔父墓志者施之於家可無前二者之慮也
燔家中舊有祖産今欲禀家叔諸房各以人口多少備辦經用儲之堂前以為久遠團圞之計然衆志難諧未有所處
諸位各辦歲計其力不能辦者如之何此須熟慮博訪其宜不可草草也
燔免喪之後親戚朋友勸以赴部以病不能行或以為教官可以請祠燔欲姑守前志且為養病讀書計
未知不仕之意有何義理隻可自以大義裁之不須問人亦非他人所能決也若無正定義理則為貧而仕古人有之不須如此前卻也
燔嘗謂欲君德之美當重保傅之選欲士風之美當正教取之法欲吏道之良當久其任欲民俗厚當興禮樂欲強甲兵當仿寓兵之意欲足财用當急農桑之務
大槩是如此然須更讀書窮理博觀古今聖賢所處之方始有實用不為空言也
燔謂後世人才不振士風不美在於科舉之法然使便用明道賓興之詩伊川看詳之制則今之任學校者皆由科舉而出亦豈能遽變而至道哉
明道所言始終本末次序甚明伊川立法姑以為之兆耳然欲變今而從古亦不過從此規模以漸為之其初不能不費力矯揉久之成熟則自然丕變矣
燔謂釋老之學所以舛謬隻緣未能緻知但據偏見直情徑行所以與吾道背馳使其能求通於聖人則其所至豈小小哉又嘗求二氏之學所以盛衰之故釋氏主於心緣其就根本上用力故久而愈熾老氏主於身緣其所執亦淺狹故久而微削
且熟觀義理久之自然精密未須如此椿定死法也燔外家司姓外祖早世外曾祖複子一戴姓者戴死無子隻一女舅氏為之服三年喪且合葬祖茔祠之家廟屢禀之舅氏遷戴氏葬之他所改外祖合葬外【不是】祖母之側除戴氏之享使其女主之量分産業使之備禮事今雖未行而朋舊多以為然續又思之【雲雲】
初說甚善然亦有一句未是以河廣之義推之可見又思以下則又過矣不共戴天謂父母見殺而其人不死者耳移之於此似非其倫若果如此則禮經何為而制服邪夫死而嫁固為失節然亦有不得已者聖人不能禁也則為之制禮以處其子而母不得與其祭焉其貶之亦明矣
燔見朋友間多有增親年以希恩霈者且悔之又恐兄弟間有堅欲陳乞者燔以為不若作一狀子刺破乞備申省部照會方為堅決
兄弟若欲陳乞但委曲為陳不可誣親以欺其君之意足矣何必作此痕迹邪
燔因與朋友論及冒貫赴試事以為豈可不攻獨國秀以為不須攻幸一言以定衆志
不知要如何攻若隻經官陳狀乞泛行約束即不妨若指名告示聚衆毆擊則非所宜矣
燔竊謂明德新民不是自己一切事都做了後方去新民随所及所值而為之耳
兩語有病
至善乃萬理盡明各造其極然後為至
至善是自然底道理如此說不得
為善如堯舜文王之為聖湯武之為征伐周公之為臣孔子之為師伊尹之為志顔子之為學又謂至善在已則為天命之性在事則為率性之道推之天下則為修道之教此聖人之事也若學者則就教上尋求向上去到得極處皆隻一般元無加損
說得未是亦不須如此閑說
知止能得燔嘗謂洞然無蔽之謂知确然有實之謂得明則誠矣
近之但語未瑩
知善之明也得身之誠也
近之
慮謂知之尤精而心思所值無不周悉
是
燔謂知止則志不惑亂而有定向志定則此心無擾而靜心靜則此身無适而不安心靜身安則用自利事物之來不特能即事見理又能先事為防如後甲三日後庚三日之雲其於事之終始先後己至未然皆無遺鑒皆無失舉矣如是而後為得其所止則可以謂之誠有是善而誠極是矣
此段得之
燔謂知則知其所當然慮則并極其未然
知是閑時知得慮是到手後須要處置得是
燔謂知止有明而未誠處得止則一一皆誠矣到得至誠田地上面更有變化不測在
未須如此閑思想看文字且理會當處義理漸覺意味深長乃佳如此支離不濟事也
燔謂大學之意當持敬以養其所知之本格物以廣其所知之端使吾心虛明洞徹舉無不燭則是非當否各以呈露而至善所在自不容有所蔽矣周舜?以謂知止者非萬理并皆昭徹然後謂之知止一事便有一理即其所知而求得其所止所謂能得者非是動容周旋各當其則一事得其所止如仁敬孝慈之類皆為至善若必以動容周旋當則言之則将使學者沒世窮年無複可以知止而得其所止矣
經之所言是學之等級然知有淺深得有大小存乎其人難以一槩論也
物有本末【雲雲】燔謂先後之中更有輕重本末之先後重始終之先後輕
不須如此分别枉費心思道理又不如此無益而有害也
燔謂注文於明明德於天下者之下似少自己推之之意
經文次序己自詳悉何用更說
或問於明明德於天下處隻言誠意正心修身而不及緻知又益以親親長長而不及齊家治國平天下願聞其指
緻知所以明之親親長長即齊家之大者
平天下之事蓋新民之極功則用益廣而法宜益詳今考傳文則皆感發維持之意而不及乎他似未免乎略
平天下章以絜矩推之而詳言同貨利公好惡之事其法可謂詳矣何謂略耶
大學傳九章其家不可教竊疑可字當為能字
彼之不可教即我之不能教也可之與能彼此之詞也若作家不能教則不詞矣
傳之九章大率皆躬行之事而未及乎為政八章亦然
成教於國則政事之施在其中矣但須以躬行為本故特詳之本末輕重固自不同也
宋傑嘗於親愛而辟上用功如兄之子常欲愛之如己子每以第五倫為鑒但愛已子之心終重於愛兄之子
常欲二字即十起之心也須見得天理發見之本然則所處厚薄雖有差等而不害其理之一矣
燔近於家間區處一二事便覺上下睽隔情意寖薄欲遂置而不問則諸事不整不知且隻於身上自理會莫屑屑問他如何
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宋傑嘗觀傳文論修身在正其心嘗每用力自克亦頗得力而敬子不以為然以謂若論是當須還是喜怒中節乃可然宋傑今日之所謂得力者仍是随意之所便者以緻力而實未深察夫不能自已者也
正心之功若自知至意誠中來則不須如此安排而自無不正矣未到此地則亦随力随分省察持守可也不須如此計較且向格物處用功乃為知所先後耳燔謂喜怒憂懼之氣心實帥之帥稍動搖氣不聽命則必有是四者之累學者固當逐件上用功然非先正其帥亦未見其為全功也
如此則與此傳文意全然背戾矣試更推之如何誠意謹其發正心存其體又曰誠意者實所發於我而我命之心正則不問寂感而本體常在
兩條說意誠皆未安
宋傑嘗觀傳之六章注文釋自欺謹獨處皆以物欲為言或問則兼氣禀言之似為全備
此等處不須疑語意自合有詳略處也
宋傑竊謂動於物欲而假善以自欺易識而易治雜於氣禀而為善之不切難識而難治欲得精察氣禀之為害而克治之當以何道
考之經文可也
燔居常好善惡惡覺得直是分明然或至自傷其和而施之於人亦多強猛固必而無容養之意夫好惡真切如此而病複随之者何哉
此等處自覺是病便自治之不須問人亦非人所能預也
康叔臨【淵】以為一物格則一知至燔謂所謂物格者乃衆理俱窮相發互通以至透徹無複餘藴然後為格若謂一物明一知進則可一物格一知至則不可
伊川先生曰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
叔臨又謂或問所謂内外昭融内謂理之在己者外謂理之在物者
内謂理之隐微處外謂理之周徧處
燔謂釋氏不務格物而但欲自知故一意澄定而所見不周盡吾儒靜以養其所知之本動以廣其所知之端兩者互進精密無遺故所見周盡而有以全其天然自有之中
大槩近之然亦未盡
或問所謂詣其極而無餘随其所詣無不盡燔謂詣其極猶渠成随所詣猶水随渠至
譬喻未精然亦不須如此模寫
程先生說學者之知道必如知虎者燔謂不待勢法迫驅而自不能已無所為而樂於為之者真知者也然知而習習而熟又精思而後浸得其真非一知即能洞徹也
此亦以中人言之前已略論之
宋傑讀書遇曉不得處即掉下再三讀之竟不曉即置不複問不知其病何在
其病在是
論古今人物而别其是非【宋傑】
人之過惡豈可輕論但默觀之而反諸已或有未明則密以谘於師友而勿暴於外可也
論天地之所以高深【燔】
天之外無窮而其中央空處有限天左旋而星拱極仰觀可見四遊之說則未可知然曆家之說乃以算數得之非鑿空而言也若果有之亦與左旋拱北之說不相妨如虛空中一圓球自内而觀之其坐向不動而常左旋自外而觀之則又一面四遊以薄四表而止也康節天地自相依附之說燔以為此說與周子太極圖程子動靜無端隂陽無始之義一緻非曆家所能窺測
康節之言大體固如是矣然曆家之說亦須考之方見其細密處如禮記月令疏及晉天文志皆不可不讀也【近見一書名天經隻是近世人所作然類集古今言天者極為該備不知曾見之否】
鬼神之所以幽顯上蔡雲動而不已其神乎滞而有迹其鬼乎燔謂鬼雖為屈久而必散似無滞留於迹之理【雲雲】
神顯而鬼幽上蔡滞而有迹之語誠如所論其他大槩亦是如此然夫子所以答季路之問者又所當思也小學注子事父母孫事祖父母同燔謂諸父諸母親同服同而不及之者何也
諸父異宮非可以徧詣而定省之且若如此則将不得專乎事父母矣此愛敬之等差也
程先生齊不容有思之說燔嘗以為齊其不齊求與鬼神接一意所祭之親乃所以緻齊也祭義之言似未為失不知其意果如何
祭義之言大槩然爾伊川先生之言乃極至之論須就事上驗之乃見其實
程先生雲緻知之要當知至善之所在如父止於慈子止於孝之類燔謂物之大旨各有精要若泛求之殆亦徒為紛紛無所底止
伊川先生所論格物功夫數條須通作一義看方見互相發明處如此一條須與求其所以奉養溫凊之法者通看也
考異補遺
答張元德來書所論通複【雲雲】而誠無不貫【下一本作】故以為五行之性亦可無疑更請詳之太伯之事正也文武之事權而不失其正也此義并行初不相悖若看未透且阙之亦無害若見得義理表裡洞然則自見得有下落矣荊公廟議亦須看得禮家文字熟後方見得無可疑者今人正欲廢稷不祀賢者乃并喾以上而遂之無窮此觀過於黨之論也
答李晦叔橫渠先生曰附葬附祭【雲雲】不得配享可乎【下一本有】煇舊曾如此請問先生【下無答字有】後來拜領批誨【雲雲】諸侯之禮不同【下有】伏詳先生批誨己自極合人情然橫渠所說又如此尋常舍弟亦疑祔祭之義為未必适與橫渠所論暗合煇竊疑橫渠【雲雲】
隻合從先生【下無所答有】說萬一從橫渠說則前妻無子而祀奉者卻是再娶之子又将何以處之
晦庵集卷六十二
<集部,别集類,南宋建炎至德佑,晦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