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五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命而為道心覺於欲則涉於形氣而為人心如此所見如何
中庸序後亦改定别紙録去來喻大槩亦已得之矣告子問性雲雲解雲蓋指血氣知識為性下又雲近於後世佛家所謂作用是性之說又雲告子謂人之甘食悅色性之自然蓋猶上章知覺運動之意也可學謂甘食悅色固非性而全其天則則食色固天理之自然
此說亦是但告子卻不知有所謂天則但見其能甘食悅色即謂之性耳
告子先雲義猶杯卷而下雲以人性為仁義其意蓋謂仁義非出本性但下文又指仁為在内疑告子本皆以仁義為外既得孟子說略認責以為内而尚未知其所以愛故猶執義為外告子知所以愛之由乎仁則亦知義之不離乎仁矣仁内義外之說不知告子何以附於食色性也之下可學竊疑告子指食色為性以為由心出故亦略指愛以為在心
初意亦隻如此看适細推之似亦不以仁為性之所有但比義差在内耳
盡心知性雲雲可學每讀先生書解於文義之間最不草草如君子深造之以道夜氣不足以存他人便不認之以足以兩字先生拈出而一段之意皆全故可學因此每觀書於文義之間一字不敢放過蓋古人文字高下曲折之間皆其意所寓故於此一段雖先生之說指意明白而竊有疑焉伏乞批示
論其理則心為粗而性天為妙論其功夫則盡為重而知為輕故雲所謂盡其心者即是知性而知天者也三者隻是一時事但以表裡虛實反複相明非有功夫漸次也三者初無分别故又曰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亦言其本一物耳所謂深造夜氣看得甚子細此書近為建陽人販賣甚廣不知有幾人看得此意出來亦可歎耳
答鄭子上
有子言其為人也孝悌隻是言尋常人如此則好犯上者鮮矣其言頗輕下文孝悌其為仁之本言即重蓋世間自有一等孝悌人而不知仁正是由而不知耳然則此一段當於務字立字上着工夫
上兩句是說道有本末務本是工夫當於務字立字上着工夫
志學一段伊川先生謂聖人未必然亦隻是為學者立法先生注中亦取此說又雲聖人生知安行非有進為之漸然其乾乾不已之心未嘗自足則其極至之妙必有日新而又新者故其言如此愚鄙未曉且欲從伊川說如何恐識未至而強求之徒有揣摩料想之病而無确實自得之功
聖賢之學非常情所能測依約如此須有與他人不同處耳
子謂韶盡美一段先儒皆引征伐以說武正謂其樂聲自不能掩今注雲其實有不同亦是指其聲耶或謂其聲雖皆美推原其義則自有不同也
美者其功也善者功之所以立即揖遜征伐是也吾道一以貫之一章前注雲此皆借學者而言在聖人則至誠無息而萬物各得其所是也【忠恕二字本是學者分上事不曾删去忠也恕也】今注去上一句雖雲至誠無息萬物各得其所而不明指其為忠也未适如何
道體無二而聖人【今改作聖人之心渾然一理而】此注是後來改本解釋極明白矣
答鄭子上
或謂伊川先生令尹子文之忠陳文子之清使聖人為之是仁否先生曰不然聖人為之亦隻是清忠先生解雲心德全體非事為一節可論但二子之清忠使聖人為之固隻是清忠莫亦是仁中之清忠與二子異孔子謂二子之清忠而未仁可學謂二人既未仁則清忠亦未至似此反觀之如何
此說得之
囘也三月不違仁尹氏曰三月言其久若聖人則渾然無間矣可學觀尹氏之意蓋以不違仁與安仁異必則聖人之安仁則無間斷若隻如顔子之不違則雖欲無間斷不可非謂不違仁已至極特有間斷耳又不知尹氏之意果是如此否
此亦得之
天生德於予一章上蔡雲使其能害己亦天也龜山亦然諸家多從之先生解雲言必不能違天害己可學謂衰亂之世氣運差謬福善禍淫容或有失若天理則卓然常在如許盛德必不應殺得故伊川雲聖人極能斷緻以理
伊川說是夫子正意謝楊是推說餘意亦不可不知也泰伯及周之至德
此兩段且寛着意思看事殷伐纣事雖不同然其随時順天則一而已
答鄭子上
太極圖曰無極而太極可學竊謂無者蓋無氣而有理然理無形故卓然而常存氣有象故辟阖斂散而不一圖又曰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隂太極理也理如何動靜有形則有動靜太極無形恐不可以動靜言南軒雲太極不能無動靜未達其意
理有動靜故氣有動靜若理無動靜則氣何自而有動靜乎且以目前論之仁便是動義便是靜此又何關於氣乎他說已多得之但此處更須子細耳
誠與仁之名所以異者誠自其渾然不動言之而仁則已流出矣故在濂溪圖誠為太極而通書謂誠無為於圖陽動屬仁於易元屬仁程先生亦謂生之理便是仁推此可見
自性言之仁字亦未流出但是其生動之理包得四者其實與誠字所指不同須更辨得分明始得
在臨漳問仁公先生曰仁在内公在外可學謂仁然後能公程說則是公然後能仁不知未仁何以能公
仁是本有之理公是克己功夫極至處故惟公然後能仁理甚分明其曰公而以人體之則是克盡己私之後隻就自身上看便見得仁也
大學雲在止於至善程先生所謂理之精微不可得而名姑以至善目之也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程先生雲仁者善之本乃是自發出說與大學非有二善如孟子說性善自情觀之亦是因發以見其善而其本善者固昭然而不可掩也程先生所謂姑以至善目之者乃所以極形容其精微耳所謂精微之不為善而借此以名之也近世諸儒論性往往執此說謂性不可以善名而必欲置之於渾淪茫昧之地乃是粗見其外而不精見於内故其說差
此說得之
命者天之所以賦予乎人物也性者人物之所以禀受乎天也然性命各有二自其理而言之則天以是理命乎人物謂之命而人物受是理於天謂之性自其氣而言之則天以是氣命乎人物亦謂之命而人物受是氣於天亦謂之性
氣不可謂之性命但性命因此而立耳故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非以氣為性命也
人生有夀夭氣也賢愚亦氣也夀夭出於氣故均受生而有顔子盜跖之不同賢愚出於氣故均性善而有堯桀之或異然竊疑天地間隻是一氣所以為夀夭者此氣也所以為賢愚者亦此氣也今觀盜跖極愚而夀顔子極賢而夭如是則夀夭之氣與賢愚之氣容或有異矣明道志程邵公墓雲以其間遇之難則其數或不能長亦宜矣吾兒其得氣之精一而數之局者欤詳味此說氣有清濁有短長其清者固所以為賢然雖清而短故於數亦短其濁者固所以為愚然雖濁而長故其數亦長不知果然否
此說得之貴賤貧富亦是如此但三代以上氣數醇濃故氣之清者必厚必長而聖賢皆貴且夀且富以下反是
儒釋之異
儒釋之異正為吾以心與理為一而彼以心與理為二耳然近世一種學問雖說心與理一而不察乎氣禀物欲之私故其發亦不合理卻與釋氏同病又不可不察和靖論敬以整齊嚴肅然專主於内上蔡專於事上作工夫故雲敬是常惺惺法之類
謝尹二說難分内外皆是自己心地功夫事上豈可不整齊嚴肅靜處豈可不常惺惺乎
君子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然謂之愛物則愛之惟均今觀天下之物有二等有有知之物禽獸之類是也有無知之物草木之類是也如數罟不入洿池不麛不卵不殺胎不殀夭聖人於有知之物其愛之如此斧斤以時入山林木不中伐不鬻於市聖人於無知之物亦愛之如此如佛之說謂衆生皆有佛性故專持不殺之戒似若愛矣然高宮大室斬刈林木則怙不加恤愛安在哉竊謂理一而分殊故聖人各自其分推之曰親曰民曰物其分各異故親親仁民愛物亦異佛氏自謂理一而不知分殊【佛氏未必知理一但借此言】但指血氣言之故混人民物為一而其他不及察者反賊害之此但據其異言之若吾儒於物竊恐於有知無知亦不無小異蓋物雖與人異氣而有知之物乃是血氣所生與無知之物異恐聖人於此須亦有差等如齊王愛牛之事施於草木恐又不同
此說得之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常不移而氣不常定中庸曰大德必得其名必得其位必得其夀理固當如此然孔子無位顔子夭死蓬荜之士固有老死而名不着者豈非氣使之然耶故君子道其常而不道其非常然竊疑理先而氣後今理既不足以勝氣則凡福善禍淫之說不驗常多何以為天地之常經意謂氣雖不同然亦随世而異堯舜禹以聖人在上天下平治以和召和則氣亦醇正而随於理如春秋戰國之時刑殺慘酷則氣亦随之而變而理反不能勝此處亦當關於人事否
此於前段論性命處已言之矣雖是所感不同亦是元氣薄耳
答鄭子上
誠仁天下之理一而已然誠體也仁義禮智皆在其中仁用也與禮義智皆為誠中之一理仁為生動之理包含義禮智則又合為一全理又隻是誠之推耳
理一也以其實有故謂之誠以其體言則有仁義禮智之實以其用言則有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實故曰五常百行非誠非也蓋無其實矣又安得有是名乎性命若生而知之者渾然盡善則氣自氣理自理兩不相關又必說氣質自生知而下雖是天理無虧然卻系於氣氣清而理明氣濁則理晦二者常合故指為氣質之性言此理視氣以為進退非以氣質亦為性命也
生而知者氣極清而理無蔽也學知以下則氣之清濁有多寡而理之全缺系焉耳
儒釋前承所答雲
吾以心與理為一彼以心與理為二亦非固欲如此乃是其所見處不同彼見得心空而無理此見得心雖空而萬物鹹備也雖說心與理一而不察乎氣禀物欲之私亦是見得不真故有此病此大學所以貴格物也敬得批教反複思繹乃知隻有動靜之異而無内外之别又雲二人亦各就一處言之
敬字工夫乃聖門第一義徹頭徹尾不可頃刻間斷了上於講論處盡詳密卻恐此處功夫未到所以不甚精明於已分無得力處須更於此子細着力以固根本為佳
答鄭子上
近修何業因來幸語及也此間夏間精舍有數朋友自熹避地入山遂皆散去今則其室久虛蓋火色如此想彼自不敢來此亦不敢願其來也閑中看得舊書一過有所未安随筆更定恨相去遠不得相與讨論也
答鄭子上
病中不敢勞心看經書閑取楚詞遮眼亦便有無限合整理處但恐犯忌不敢形紙墨耳因思古人是費多少心思做下此文字隻隔一手便無人理會得深可歎息也所編左氏文字如何若有人寫旋寫得數段來亦甚幸也病中不敢出門已累月精舍亦鞠為茂草塊坐無晤語偶便附此臨風依然
考異
答前日看所寄易說【雲雲】先天次序【序一作第】
答鄭子上既知善端無時而不呈露【雲雲】苟且自止【苟且一作流於】
晦庵集卷五十六
<集部,别集類,南宋建炎至德佑,晦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