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一

關燈
小雅常棣之詩章句聯屬不應别有一章如此蓋逸詩爾論語此下别為一章不連上文範氏蘇氏已如此說但以為思賢之詩則未必然耳或說此為孔子所删小雅詩中之一章亦無所考且以文意參之今詩之中當為第幾章耶】 食饐而餲 聖人所欲不存豈有一毫加於此哉【此句不可曉】 出三日不食之矣 或出三日則甯不食焉【按經文此句乃解上文祭肉不出三日之意言所以三日之中食之必盡而不使有餘者蓋以若出三日則人将不食而厭棄之非所以敬神惠也】 不可則止 有不合於正理則從而止之【按經文意不可則止但謂不合則去耳前篇論朋友處不可則止文意正同今為此說穿鑿費力而不成文理竊所未安且兩句文同不應指意頗異如此也】 點爾何如 曾子非有樂乎此也【至】故行有不揜焉也【此論甚高然反複玩之則誇張侈大之辭勝而慤實淵深之味少且其間文意首尾自相背欠處極多且如所謂曾子非有樂乎此也蓋以見夫無不得其樂之意耳隻此一句便自有兩重病痛夫謂曾子非有樂乎此此本於明道先生箪瓢陋巷非有可樂之說也然顔曾之樂雖同而所從言之則異不可不察也蓋箪瓢陋巷實非可樂之事顔子不幸遭之而能不以人之所憂改其樂耳若其所樂則固在夫箪瓢陋巷之外也故學者欲求顔子之樂而即其事以求之則有沒世而不可得者此明道之說所以為有功也若夫曾晳言志乃其中心之所願而可樂之事也蓋其見道分明無所系累從容和樂欲與萬物各得其所之意莫不藹然見於詞氣之間明道所謂與聖人之志同便是堯舜氣象者正指此而言之也學者欲求曾晳之胸懷氣象而舍此以求之則亦有沒世而不可得者矣夫二子之樂雖同而所從言則其異有如此者今乃以彼之意為此之說豈不誤哉且夫子之問欲知四子之所志也四子之對皆以其平日所志而言也今於曾晳之言獨謂其特以見夫無所不得其樂之意則是曾晳於夫子之問獨不言其平日之所志而臨時信口撰成數句無當之大言以合其無所不樂之高也如此則與禅家拈槌豎拂指東畫西者何以異哉其不得罪於聖人幸矣又何喟然見與之可望乎至於此下雖名為推說曾晳之意者然盡黜其言而直伸已見則愚恐其自信太重視聖賢太輕立說太高而卒歸於無實也且所謂無不得其樂者固以人而言之矣而其下文乃以天理自然不可妄助不可不及不可倚着者釋之則未知其以理而言耶抑以人言之耶如以理而言則與上文得其所樂之雲似不相應以人而言則曾晳之心艱危恐迫傾側動搖亦已甚矣又何以得其所樂而為天理之自然耶其以為叙秩命讨天則所存堯舜所以無為而治者則求諸曾晳之言殊未見此曲折且此既許之以聖人之事矣又以為聖門實學存養之地則是方以為學者之事也若曰姑以為學者之事而已而又以為行有所不揜焉則是又并所謂存養者而奪之也凡此數節殊不相應皆熹之所不能曉者竊惟此章之旨惟明道先生發明的當若上蔡之說徒贊其無所系着之意而不明其對時育物之心至引列子禦風之事為比則其雜於老莊之見而不近聖賢氣象尤顯然矣凡此說中諸可疑處恐皆原於此說竊謂高明更當留意必如橫渠先生所謂濯去舊見以來新意者庶有以得聖賢之本心耳論語中大節目似此者不過數章不可草草如此說過也】 克已複禮 斯言自始學至成德皆當從事【至】無所見夫克矣【此一節意思似亦因向來以克已為後段事故有此反複之論今但如此發之無端恐亦須設問答以起之】 子帥以正 其有不率者則明法勑罰以示之亦所以教也【理固如此但此處未應遽如此說奪卻本文正意耳易曰明罰勑法此倒其文不知别有意否】 直躬 世之徇名而不究其實者【至】幾何其不若是哉【此不知所指言者謂何等事文意殊不明也】 為命 雖然【至】言外之意也【恐聖人未有此意但作今自推說卻不妨耳】 人也 以其有人之道也【古注雲猶詩所謂伊人此說當矣莊子曰之人也物莫之傷亦與此同若曰有人之道極言之則太重管仲不能當淺言之則太輕又非所以語管仲也】 孟公綽 趙魏老在當時号為家事治者【此句不可曉恐傳本有誤字】 正谲 程子曰雲雲【此解恐當用緻堂說向見伯恭說亦如此】 古之學者為已 所以成物特成已之推而已【按此為人非成物之謂伊川以求知於人解之意可見矣若學而先以成物為心固失其序然猶非私於己者恐亦非當時學者所及也呂與叔中庸序中亦如此錯解了】 不逆詐 孔注文義為順【按孔注文義極不順惟楊氏說得之抑者反語之詞如雲求之與抑與之與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皆略反上文之意也】 微生畝 包注訓固為陋此解是【恐亦未安】 諒隂 大君勅五典以治天下而廢三年之達喪【經文未有此意短喪自是後世之失若欲發明當别立論而推以及之不可隻如此說無來曆也】 修已以敬 敬有淺深敬之道盡則修已之道亦盡而安人安百姓皆在其中【此意甚善但敬有淺深一句在此於上下文竝無所當反使人疑修已是敬之淺者安百姓是敬之深者今但削去此四字及下文一亦字則意義通暢自無病矣】 原壤 幼而孫弟【至】見其弊之所自也【恐聖人無此意今以為當如是推之則可耳】 予一以貫之 所謂約我以禮者欤【此說已見顔淵喟然章】此亦子貢初年事【既曰當其可則子貢是時應已默契夫子之意矣後來所言夫子之得邦家者安知不由此而得之何以知其為初年事耶此等既無考據而論又未端的且初非經之本意不言亦無害也】 子張問行 人雖不見知而在已者未嘗不行【夫子之言言其常理也人雖不知别是一段事未應遽說以亂夫子之意向後别以已意推言則可耳】參前倚衡使之存乎忠信笃敬之理也【此謂言必欲其忠信行必欲其笃敬念念不忘而有以形於心目之間耳若不責之於言行之實而徒曰存其理而不舍亦何益哉】 卷而懷之 猶有卷而懷之之意未及潛龍之隐見【恐不須如此說】 志士仁人 仁者人之所以生也苟虧其所以生者則其生也亦何為哉【志士仁人所以不求生以害仁者乃其心中自有打不過處不忍就彼以害此且非為恐虧其所以生者而後殺身以成仁也所謂成仁者亦但以遂其良心之所安而已非欲全其所以生而後為之也此解中常有一種意思不以仁義忠孝為吾心之不能已者而以為畏天命謹天職欲全其所以生者而後為之則是本心之外别有一念計及此等利害重輕而後為之也誠使真能舍此取義亦出於計較之私而無慤實自盡之意矣大率全所以生等說自它人旁觀者言之以為我能如此則可若挾是心以為善則已不妥帖況自言之豈不益可笑乎呂覽所載直躬證父一事而載取名事正類此耶】 放鄭聲遠佞人 非聖人必待戒乎此也於此設戒是乃聖人之道也【此是聖人立法垂世之言似不必如此說然禹以丹朱戒舜舜以予違汝弼責其臣便說聖人必戒乎此亦何害乎此蓋尊聖人之心太過故凡百費力主張不知氣象卻似輕淺迫狹無寛博渾厚意味也】 一言終身行之 行恕則忠可得而存矣【此句未安當雲誠能行恕則忠固在其中矣】 誰毀誰譽 毀者指其過譽者揚其美【此說未盡愚謂毀者惡未至此而深诋之也譽者善未至此而驟稱之也非但語其已然之善惡而已】誰毀誰譽謂吾於人無毀譽之意也【聖人之心仁恕公平實無毀譽非但無其意而已】有所譽必有所試因其有是實而稱之【此亦未盡試猶驗也聖人或時有所譽者雖其人善未至此然必嘗有以驗之而知其将至是矣蓋聖人善善之速惡惡之緩而於其速也亦無所苟焉】又曰可毀可譽在彼又曰不雲有所毀聖人樂與人為善也必有所試而後譽則其於毀亦可知矣【若如此說則是聖人固常有毀但於此着其有譽而匿其有毀以取忠厚之名也而可乎毀破壞也如器物之未敗而故破壞之聖人豈有是乎】 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天子亦豈敢以為已所可專而加私意於其間哉亦曰奉天理而已【意見原壤夷俟子張問行章】 三愆 言而當其可非養之有素不能也【聖人此言隻是戒人言語以時不可妄發未說到此地位也】言及之而不言當言之理不發也【此語甚恠蓋為養之有素所牽而發耳然若如此則是自見不到有隐於人矣】 生而知之 其至雖一而其氣象規模終有不同者【此一節當删去於解經之意亦未有所阙也】 子謂伯魚 為者躬行其實也【按諸先生多如此說意極親切但尋文義恐不然耳為隻是誦讀講貫牆面隻是無所見書所謂不學牆面亦未說到不躬行則行不得處也】 患得之 所謂患得者計利自便之心也【此句解得文義不分明而語意亦不親切】 君子有惡 以子貢之有問【至】抑可知矣【夫子之問未見惡人之疑子貢之對亦未見檢身之意】 三仁 皆稱為仁以其不失其性而已【此說仁字恐不親切】 荷蓧 植杖而芸亦不迫矣止子路宿則其為人蓋有餘裕又曰行以避焉隘可知也【此語自相矛盾】 不施其親 引尹氏【尹氏固佳然不知施字作如何解若如謝氏雖亦引無失其親為解然卻訓施為施報之施則誤矣此等處須說破令明白也陸德明釋文本作弛字音詩紙反是唐初本猶不作施字也呂與叔亦讀為弛而不引釋文未必其考於此蓋偶合耳今當從此音讀】 士見危緻命 楊氏曰雲雲【似不必如此分别】 君子學以緻其道 緻者極其緻也【恐當雲緻者極其所至也】自未合者言之非用力以緻之則不能有諸躬【道固欲其有諸躬然此經意但謂極其所至耳不為有諸躬者發也若曰有諸躬則當訓緻為緻師之緻如蘇氏之說矣然本文意不如此】 大德小德 小德節目也【此章說甚佳但以記所謂後其節目者觀之則此二字似未甚當】 子夏之門人小子 君子之道孰為當先而可傳【至】循其序而用力耳【詳本文之意正謂君子之道本末一緻豈有以為先而傳之豈有以為後而倦教者但學者地位高下不同如草木之大小自有區别故其為教不得不殊耳初無大小雖分而生意皆足本末雖殊而道無不存之意也焉可誣也蘇氏得之有始有卒尹氏得之此章文義如此而已但近年以來為諸先生發明本末一緻之理而不甚解其文義固失其指歸然考之程書明道嘗言先傳後倦君子教人有序先傳以近者小者而後教以遠者大者非是先傳以近小而後不教以遠大也此解最為得之然以其言緩而無奇故讀者忽之而不深考耳】 孟莊子 孟莊子所以不改意其事雖未盡善而亦不至於悖理害事之甚與【莊子乃獻子之子獻子賢大夫其臣必賢其政必善莊子之賢不及其父而能守之終身不改故夫子以為難蓋善之也此臨川鄧丈元亞說諸家所不及也】 仲尼焉學 萬物盈於天地之間莫非文武之道初無存亡增損【近年說者多用此意初若新奇可喜然既曰萬物盈於天地之間則其為道也非文武所能專矣既曰初無存亡增損則未墜於地之雲乂無所當矣且若如此則天地之間可以目擊而心會又何待於賢者識其大不賢者識其小一一學之然後得耶竊詳文意所謂文武之道但謂周家之制度典章爾孔子之時猶有存者故雲未墜也大抵近世學者喜聞佛老之言常遷吾說以就之故其弊至此讀者平心退步反複於句讀文義之間則有以知其失矣】 生榮死哀 生榮死哀無不得其所者也【所解不明似謂天下之人其生皆榮其死皆哀無不得其所者不知是否若如此說則不然矣子貢言夫子得邦家時其效如此範氏所謂生則天下歌誦死則如喪考妣者是也】 謹權量 此亦帝王為治之要【此篇多阙文當各考其本文所出而解之有不可通者阙之可也謹權量以下皆武王事當自周有大赉以下至公則悅為一章蓋興滅國繼絶世舉逸民當時皆有其事而所重民食喪祭即武成所謂重民五教惟食喪祭者也】 晦庵集卷三十一 <集部,别集類,南宋建炎至德佑,晦庵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