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五

關燈
欽定四庫全書 晦庵集卷十五      宋 朱子 撰講義 經筵講義 大學【臣熹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古之為教者有小子之學有大人之學小子之學灑掃應對進退之節詩書禮樂射禦書數之文是也大人之學窮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是也此篇所記皆大人之學故以大學名之】 臣又嘗竊謂自天之生此民而莫不賦之以仁義禮智之性叙之以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倫則天下之理固已無不具於一人之身矣但以人自有生而有血氣之身則不能無氣質之偏以拘之於前而又有物欲之私以蔽之於後所以不能皆知其性以至於亂其倫理而陷於邪僻也是以古之聖王設為學校以教天下之人使自王世子王子公侯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以至庶人之子皆以八歲而入小學十有五歲而入大學必皆有以去其氣質之偏物欲之蔽以複其性以盡其倫而後己焉此先王之世所以自天子至於庶人無一人之不學而天下國家所以治日常多而亂日常少也及周之衰聖賢不作於是小學之教廢而人之行藝不修大學之教廢而世之道德不明其書雖有存者皆不過為世儒誦說口耳之資而己未有能因其文以既其實必求其理而責之於身者也是以風俗敗壞人才衰乏為君者不知君之道為臣者不知臣之道為父者不知父之道為子者不知子之道所以天下之治日常少而亂日常多皆由此學不講之故也至于我朝天運開泰於是河南程颢及其弟頤始得孔孟以來不傳之緒而其所以開示學者則於此篇之旨深緻意焉若其言曰大學乃孔氏遺書須從此學則不差又曰大學乃初學入德之門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賴有此篇尚存其他則莫如論孟其可謂知言之要矣後之君子欲修己以治人而及於天下國家者豈可以舍是而他求哉臣以無能獲奉明诏使以此篇進講謹誦所聞釋其名義如右惟聖明之留意焉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臣熹曰大學者大人之學也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至明而不昧者也但為氣禀所拘人欲所蔽則有時而昏故當有以明之而複其初也親程氏以為字當作新是也其義則去其舊而新之雲爾言既能自明其明德又當推以及人使人亦有以去其舊染之污也止者必至於是而不遷之意至善則事理當然之極也言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此三者大學之綱領也】 臣竊謂天道流行發育萬物而人物之生莫不得其所以生者以為一身之主但其所以為此身者則又不能無所資乎陰陽五行之氣而氣之為物有偏有正有通有塞有清有濁有純有駁以生之類而言之則得其正且通者為人得其偏且塞者為物以人之類而言之則得其清且純者為聖為賢得其濁且駁者為愚為不肖其得夫氣之偏且塞而為物者固無以全其所得以生之全體矣惟得其正且通而為人則其所以生之全體無不皆備於我而其方寸之間虛靈洞徹萬理粲然有以應乎事物之變而不昧是所謂明德者也人之所以為人而異於禽獸者以此而其所以可為堯舜而參天地贊化育者亦不外乎此也然又以其所得之氣有清濁純駁之不齊也是以極清且純者氣與理一而自無物欲之蔽自其次者而下則皆已不無氣禀之拘矣又以拘於氣禀之心接乎事物無窮之變則其目之欲色耳之欲聲口之欲味鼻之欲臭四肢之欲安佚所以害乎其德者又豈可勝言也哉二者相因反覆深固是以此德之明日益昏昧而此心之靈其所知者不過情欲利害之私而已是則雖曰有人之形而實何以遠於禽獸雖曰可以為堯舜而參天地然亦不能有以自知矣是以聖人施教既已養之於小學之中而後開之以大學之道其必先之以格物緻知之說者所以使之即其所養之中而發其明之之端也繼之以誠意正心修身之目者則又所以使之因其已明之端而緻其明之之實也夫既有以發其明之之端而又有以緻其明之之實則吾之所得於天而未嘗不明者豈不超然無有氣質物欲之累而複得其本然之明哉是則所謂明明德者而非有所作為於性分之外也然其所謂明德者又人人之所同得而非有我之得私也向也俱為物欲之所蔽則其賢愚之分固無以大相遠者今吾既幸有以自明矣則視彼衆人之同得乎此而不能自明者方且甘心迷惑沒溺於卑污苟賤之中而不自知也豈不為之恻然而思有以救之哉故必推吾之所自明者以及之始於齊家中於治國而終及於平天下使彼有是明德而不能自明者亦皆如我之有以自明而去其舊染之污焉是則所謂新民者而亦非有所付畀增益之也然德之在己而當明與其在民而當新者則又皆非人力之所為而吾之所以明而新之者又非可以私意苟且而為也是其所以得之於天而見於日用之間者固己莫不各有本然一定之則矣以其義理精微之極有不可得而名者故姑以至善目之而傳所謂君之仁臣之敬子之孝父之慈與人交之信乃其目之大者也衆人之心固莫不有是而或不能知學者雖或知之而亦鮮能必至於是而不去此為大學之教者所以慮其理雖複而有不純欲雖克而有不盡将無以盡夫修己治人之道而必以是為明德新民之标的也欲明德而新民者誠能求必至是而不容其少有過不及之差焉則其所以去人欲而複天理者無毫髪之遺恨矣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臣熹曰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則志有定向靜謂心不外馳安謂所處而安慮謂思無不審得謂得其所止】 臣謹按此一節推本上文之意言明德新民所以止於至善之由也蓋明德新民固皆欲其止於至善然非先有以知其所當止之地則不能有以得其所當止者而止之如射者固欲其中然不先有以知其所當中之地則不能有以得其所當中者而中之也知止雲者物格知至而於天下之事皆有以知其至善之所在是則吾所當止之地也能知所止則方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理既有定則無以動其心而能靜矣心既能靜則無所擇於地而能安矣能安則日用之間從容閑暇事至物來有以揆之而能慮矣能慮則随事觀理極深研幾無不各得其所止之地而止之矣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臣熹曰明德為本新民為末知止為始能得為終本始所先末終所後此結上文兩節之意】 臣竊謂明德新民兩物而内外相對故曰本末知止能得一事而首尾相因故曰終始誠知先其本而後其末先其始而後其終也則其進為有序而至於道也不遠矣蓋欲治人者不可不先於治己欲體道者不可不先於知道此則天下國家之達道通義而為人君者尤不可以不審是以臣愚竊願陛下深留聖意伏乞睿照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臣熹曰明明德於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心者身之所主也誠實也意者心之所發也實其心之所發欲其一於善而無自欺也緻推極也知猶識也推極吾之知識欲其所知無不盡也格至也物猶事也窮至事物之理欲其極處無不到也此八者大學之條目也】 臣謹按此言大學之序其詳如此蓋綱領之條目也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者明明德之事也齊家治國平天下者新民之事也格物緻知所以求知至善之所在自誠意以至於平天下所以求得夫至善而止之也所謂明明德於天下者自明其明德而推以新民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人皆有以明其明德則各誠其意各正其心各修其身各親其親各長其長而天下無不平矣然天下之本在國故欲平天下者必先有以治其國國之本在家故欲治國者必先有以齊其家家之本在身故欲齊家者必先有以修其身至於身之主則心也一有不得其本然之正則身無所主雖欲勉強以修之亦不可得而修矣故欲修身者必先有以正其心心之發則意也不能純一於善而不免為自欺則心為所累雖欲勉強以正之亦不可得而正矣故欲正心者必先有以誠其意若夫知則心之神明妙衆理而宰萬物者也不能推而緻之使其内外昭融無所不盡則隐微之際私欲萌焉雖欲勉強以誠之亦不可得而誠矣故欲誠意者必先有以緻其知緻者推緻之謂如喪緻乎哀之緻言推之而至於盡也至於物則理之所在人所必有而不能無者也不能即而窮之使其精粗隐顯?極無餘則理所未窮知固不盡雖欲勉強以緻之亦不可得而緻矣故緻知之道在乎即事觀理以格夫物格者極至之謂如格于文祖之格言窮之而至其極也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臣熹曰物格者物理之極處無不到也知至者吾心之所知無不盡也知既盡則意可得而實矣意既實則心可得而正矣】 臣謹按此覆說上文之意也物格者事物之理各有以詣其極而無餘之謂也理之在物者既詣其極而無餘則知之在我者亦随所詣而無不盡矣知無不盡則心之所發可一於善而無不實矣意不自欺則心之本體可緻其虛而無不正矣心得其正則身之所處可不陷於其所偏而無不修矣身無不修則推之天下國家亦舉而措之耳豈外此而求之智謀功利之末哉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臣熹曰壹是一切也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齊家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