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慈的夜莺歌
關燈
小
中
大
女詩人的香腮,睡孩的呼吸,光陰漸緩的流沙,山林裡的小溪,詩人的死。
他詩裡充滿着靜的,也許香豔的,美麗的靜的意境,正如雪萊的詩裡無處不是動,生命的振動,劇烈的,有色彩的,嘹亮的。
我們可以拿濟慈的“秋歌”對照雪萊的“西風歌”,濟慈的“夜莺”對比雪萊的“雲雀”,濟慈的“憂郁”對比雪萊的“雲”,一是動、舞、生命、精華的、光亮的、搏動的生命,一是靜、幽、甜熟的、漸緩的,“奢侈”的死,比生命更深奧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
懂了他的生死的概念我們再來解釋他的詩。
(六)“但是我一面正在猜測着這青林裡的這樣那樣,夜莺他還是不歇的唱着,這回唱得更濃更烈了。
(先前隻像荷池裡的雨聲,調雖急,韻節還是很勻淨的;現在竟像是大塊的驟雨落在盛開的丁香林中,這白英在狂顫中缤紛的堕地,雨中的一陣香雨,聲調急促極了)所以他竟想在這極樂中靜靜的解化,平安的死去,所以他竟與無痛苦的解脫發生了戀愛,昏昏的随口編着鐘愛的名字唱着贊美他,要他領了他永别這生的世界,投入永生的世界。
這死所以不僅不是痛苦,真是最高的幸福,不僅不是不幸,并且是一個極大的奢侈;不僅不是消極的寂滅,這正是真生命的實現。
在這青林中,在這半夜裡,在這美妙的歌聲裡,輕輕的挑破了生命的水泡,阿,去吧!同時你在歌聲中傾吐了你的内蘊的靈性,放膽的盡性的狂歌好像你在這黑暗裡看出比光明更光明的光明,在你的葉蔭中實現了比快樂更快樂的快樂:——我即使死了,你還是繼續的唱着,直唱到我聽不着,變成了土,你還是永遠的唱着。
” 這是全詩精神最飽滿音調最神靈的一節,接着上段死的意思與永生的意思,他從自己又回想到那鳥的身上,他想我可以在這歌聲裡消散,但這歌聲的本體呢?聽歌的人可以由生入死,由死得生,這唱歌的鳥,又怎樣呢?以前的六節都是低調,就是第六節調雖變,音還是像在浪花裡浮沉着的一張葉片,浪花上湧時葉片上湧,浪花低伏時葉片也低伏;但這第七節是到了最高點,到了急調中的急調——詩人的情緒,和着鳥的歌聲,盡情的湧了出來,他的迷醉中的詩魂已經到了夢與醒的邊界。
這節裡Ruth的本事是在舊約書裡TheBookofRuth,她是嫁給一個客民的,後來丈夫死了,她的姑要回老家,叫她也回自己的家再嫁人去,羅司一定不肯,情願跟着她的姑到外國去守寡,後來她在麥田裡收麥,她常常想着他的本鄉,濟慈就應用這段故事。
(七)“方才我想到死與滅亡,但是你,不死的鳥呀,你是水遠沒有滅亡的日子,你的歌聲就是你不死的一個憑證。
時代盡遷異,人事盡變化,你的音樂還是永遠不受損傷,今晚上我在此地聽你,這歌聲還不是在幾千年前已經在着,富貴的王子曾經聽過你,卑賤的農夫也聽過你。
也許當初羅司那孩子在黃昏時站在異邦的田裡割麥,她眼裡含着一包眼淚思念故鄉的時候,這同樣的歌聲,曾經從林子裡透出來,給她精神的慰安,也許在中古時期幻術家在海上變出蓬萊仙島,在波心裡起造着樓閣,在這裡面住着他們攝取來的美麗的女郎,她們憑着窗戶望海思鄉時,你的歌聲也曾經感動她們的心靈,給她們平安與愉快。
” (八)這段是全詩的一個總束,夜莺放歌的一個總束,也可以說人生大夢的一個總束。
他這詩裡有兩個相對的(動機):一個是這現世界,與這面目可憎的實際的生活,這是他巴不得逃避,巴不得忘卻的,一個是超現實的世界,音樂聲中不朽的生命,這是他所想望的,他要實現的,他願意解脫了不完全暫時的生為要入這完全的永久的生。
他如何去法,憑酒的力量可以去,憑詩的無形的翅膀亦可以飛出塵寰,或是聽着夜莺不斷的唱聲也可以完全忘卻這現世界的種種煩惱。
他去了,他化入了溫柔的黑夜,化入了神靈的歌聲——他就是夜莺;夜莺就是他。
夜莺低唱時他也低唱,高唱時他也高唱,我們辨不清誰是誰,第六第七段充分發揮“完全的永久的生”那個動機,天空裡,黑夜裡已經充塞了音樂——所以在這裡最高的急調尾聲一個字音foflorn裡轉回到那一個動機,他所從來那個現實的世界,往來穿着的還是那一條線,音調的接合,轉變處也極自然;最後揉和那兩個相反的動機,用醒(現世界)與夢(想像世界)結束全文,像拿一塊石子擲入山壑内的深潭裡,你聽那音樂又清切又諧和,餘音還在山壑裡回蕩着,使你想見那石塊慢慢的,慢慢的沉入了無底的深潭……音樂完了,夢醒了,血嘔盡了,夜莺死了!但他的餘韻卻嫋嫋的永遠在宇宙間回響着…… (十三年十二月二日夜半)
他詩裡充滿着靜的,也許香豔的,美麗的靜的意境,正如雪萊的詩裡無處不是動,生命的振動,劇烈的,有色彩的,嘹亮的。
我們可以拿濟慈的“秋歌”對照雪萊的“西風歌”,濟慈的“夜莺”對比雪萊的“雲雀”,濟慈的“憂郁”對比雪萊的“雲”,一是動、舞、生命、精華的、光亮的、搏動的生命,一是靜、幽、甜熟的、漸緩的,“奢侈”的死,比生命更深奧更博大的死,那就是永生。
懂了他的生死的概念我們再來解釋他的詩。
(六)“但是我一面正在猜測着這青林裡的這樣那樣,夜莺他還是不歇的唱着,這回唱得更濃更烈了。
(先前隻像荷池裡的雨聲,調雖急,韻節還是很勻淨的;現在竟像是大塊的驟雨落在盛開的丁香林中,這白英在狂顫中缤紛的堕地,雨中的一陣香雨,聲調急促極了)所以他竟想在這極樂中靜靜的解化,平安的死去,所以他竟與無痛苦的解脫發生了戀愛,昏昏的随口編着鐘愛的名字唱着贊美他,要他領了他永别這生的世界,投入永生的世界。
這死所以不僅不是痛苦,真是最高的幸福,不僅不是不幸,并且是一個極大的奢侈;不僅不是消極的寂滅,這正是真生命的實現。
在這青林中,在這半夜裡,在這美妙的歌聲裡,輕輕的挑破了生命的水泡,阿,去吧!同時你在歌聲中傾吐了你的内蘊的靈性,放膽的盡性的狂歌好像你在這黑暗裡看出比光明更光明的光明,在你的葉蔭中實現了比快樂更快樂的快樂:——我即使死了,你還是繼續的唱着,直唱到我聽不着,變成了土,你還是永遠的唱着。
” 這是全詩精神最飽滿音調最神靈的一節,接着上段死的意思與永生的意思,他從自己又回想到那鳥的身上,他想我可以在這歌聲裡消散,但這歌聲的本體呢?聽歌的人可以由生入死,由死得生,這唱歌的鳥,又怎樣呢?以前的六節都是低調,就是第六節調雖變,音還是像在浪花裡浮沉着的一張葉片,浪花上湧時葉片上湧,浪花低伏時葉片也低伏;但這第七節是到了最高點,到了急調中的急調——詩人的情緒,和着鳥的歌聲,盡情的湧了出來,他的迷醉中的詩魂已經到了夢與醒的邊界。
這節裡Ruth的本事是在舊約書裡TheBookofRuth,她是嫁給一個客民的,後來丈夫死了,她的姑要回老家,叫她也回自己的家再嫁人去,羅司一定不肯,情願跟着她的姑到外國去守寡,後來她在麥田裡收麥,她常常想着他的本鄉,濟慈就應用這段故事。
(七)“方才我想到死與滅亡,但是你,不死的鳥呀,你是水遠沒有滅亡的日子,你的歌聲就是你不死的一個憑證。
時代盡遷異,人事盡變化,你的音樂還是永遠不受損傷,今晚上我在此地聽你,這歌聲還不是在幾千年前已經在着,富貴的王子曾經聽過你,卑賤的農夫也聽過你。
也許當初羅司那孩子在黃昏時站在異邦的田裡割麥,她眼裡含着一包眼淚思念故鄉的時候,這同樣的歌聲,曾經從林子裡透出來,給她精神的慰安,也許在中古時期幻術家在海上變出蓬萊仙島,在波心裡起造着樓閣,在這裡面住着他們攝取來的美麗的女郎,她們憑着窗戶望海思鄉時,你的歌聲也曾經感動她們的心靈,給她們平安與愉快。
” (八)這段是全詩的一個總束,夜莺放歌的一個總束,也可以說人生大夢的一個總束。
他這詩裡有兩個相對的(動機):一個是這現世界,與這面目可憎的實際的生活,這是他巴不得逃避,巴不得忘卻的,一個是超現實的世界,音樂聲中不朽的生命,這是他所想望的,他要實現的,他願意解脫了不完全暫時的生為要入這完全的永久的生。
他如何去法,憑酒的力量可以去,憑詩的無形的翅膀亦可以飛出塵寰,或是聽着夜莺不斷的唱聲也可以完全忘卻這現世界的種種煩惱。
他去了,他化入了溫柔的黑夜,化入了神靈的歌聲——他就是夜莺;夜莺就是他。
夜莺低唱時他也低唱,高唱時他也高唱,我們辨不清誰是誰,第六第七段充分發揮“完全的永久的生”那個動機,天空裡,黑夜裡已經充塞了音樂——所以在這裡最高的急調尾聲一個字音foflorn裡轉回到那一個動機,他所從來那個現實的世界,往來穿着的還是那一條線,音調的接合,轉變處也極自然;最後揉和那兩個相反的動機,用醒(現世界)與夢(想像世界)結束全文,像拿一塊石子擲入山壑内的深潭裡,你聽那音樂又清切又諧和,餘音還在山壑裡回蕩着,使你想見那石塊慢慢的,慢慢的沉入了無底的深潭……音樂完了,夢醒了,血嘔盡了,夜莺死了!但他的餘韻卻嫋嫋的永遠在宇宙間回響着…… (十三年十二月二日夜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