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八
關燈
小
中
大
:『欲歸不歸何遲遲,不是孤臣托疾時。
』茲非進退久速之道乎?以巡撫王公之賢,捐金飾廬,卻之不受,非取舍之道乎?是故道一而已矣。
知進退久速之道,則知取舍之道;知取舍之道,則知言語之道;知言語之道,則知飲食之道。
故甯耕田食力,饑餓不能出門戶,而不肯少求於人,而天理之幾決矣。
夫道也者,天理也。
夫理一也,天豈有二乎哉?然則定山先生可不謂知道矣乎?其論學曰:『取乎内而忘乎外,得之心而應之事。
如相馬之神,非牝非牡;如斲輪之巧,不疾不徐;斯其至矣。
』此定山先生之道也。
」甘泉子曰:「予癸醜下第南歸,訪先生於定山。
潇然灑落,望之知為有德人也。
今觀先生及諸公之言,即先生之學宜與白沙先生同,而白沙先生嘗語我曰:『定山人品甚高,恨不曾相與問學。
不知其後問林緝熙否?緝熙又何以告之?』此猶若有未盡然者,何邪?」或曰:「以講習不足以入道也,故忘言以默識終;默不以示訓也,故因詩以立言;懼詩言之召禍也,故應召以混世;混世不可以久處也,故在告以歸山;歸山不能以自潔也,故委物而辱身。
乃先生則超然而還大化矣。
」或曰:「先生之出處進退未易言也。
其始也,懼之於瓊台;其中也,乘之於西涯;其終也,成之於青溪,而又誤於子弟門人之不力焉。
向使瓊台而不入相,入相而先物故,則先生退居三十年矣,未必出。
出而有知己故,則先生之以累薦之賢,則必複内翰,必不南。
及南而疾作,不知人矣,使子弟門人而力焉,則必知今法不但一狀而可挂衣長揖以去,而必知自奏,知自奏以祈允,必不罹青溪之忍。
使青溪而不忍,則自十月告去至明年二月,如彼其久,中間一念同榜之義,全其節以副天下之人望,必有以處先生,而不至從考察以退也。
」噫!雖然,昔者柳下惠為士師,三黜而不去,猶曰「直道而事人」,令尹子文三仕三已而無喜愠色,?武子邦無道則愚,古之賢聖人立身遇世,其遠意豈常情所可測哉!先生之卒,江浦尹胡君昉請祀於鄉賢祠。
後二十八年,為嘉靖乙酉,予既為志銘其墓。
又十年,從予遊者今新尹桂林劉君缙甫莅江浦,吏治民安,不勝景行之思,乃承前尹陳君文浩之業,捐俸辟地,拓治祠堂於江浦之涯,即先生昔創所謂新江書院地也。
且将請祀典於督學公聞人侍禦诠,以歲時祀先生,以淑人心,治之首務也。
凡為堂三楹,其前堂如之,其為大門亦如之,為左右庑各三楹。
助其地直磚瓦灰石而贊成之者,邑義官滕氏泰也,故其成也易然。
公之族孫庠生莊貢為予道其事,予善焉,遂為記之於石,庶幾後有同心而興起擴而大之者。
甲午三月二十七日 增修應天府鄉試院記 夫增修應天鄉試院何以書?崇賢基也。
崇賢基,所以重賓興也;重賓興,所以弘化理也。
重賓興、弘化理,有國有家之急務也。
是故選舉之政,聖王制之而諸侯法焉。
興役業者,應天府尹柴公治之,府丞郭公貳之,辟地廣制,以應三載大比之數。
始工於甲午二月,落成於七月。
甲為乾首,午為支中,以應天地之數,弘開人文,以參三才之數,是故人文弘敷,天地輔成,三才備而王道終矣。
凡論才之道,惟公惟明,惟清惟精。
精以備事則不煩,不煩斯清;清以定神則不惑,不惑斯明;明以照幽則不眩,不眩斯公;公以普物則不私,不私斯人說而事成。
惟其示人以大公也,是以有至公之堂,堂九間。
惟其示人以至明也,是以有衡鑒之堂,堂七間,主考居之;惟旁房十間,同考居之,明以相臨也。
惟其清也,故以遊以息,不迷五色,是以厥北有池,徑池有梁,梁北拓地,爰有憩息之堂,堂三間。
惟其精也,執藝有所,供應有定,廚湢有備,巡瞭有警,校藝有廓,是以内旁憩息左右有屋,屋凡十間。
外為外大門,門外有牌坊,坊南為街,街南拓地臨淮為屋,屋三十二間。
中有明樓,樓直大門,以鑰以嚴。
大凡為堂之事者三,凡一十九間;為樓者一,為内大門者三間,為外大門數亦如之。
凡為屋之事四十有二間,為房十間。
拓地為校藝之舍三千七百有奇,益舊數者三之一。
故夫論才之道廣矣,備矣,柴公、郭公之協恭至矣。
或曰:「然則今之賓賢非古也,而以為可合於王道者,何居?」甘泉子曰:「在道不在制,今之道亦猶夫古之道也。
以予觀於鄉試,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學校之所以教,與有司之所以取,苟得其道,今之制猶古之制也。
」「何居?」曰:「德業、舉業一而已矣。
夫道一而已矣,夫道一而二業一而已矣。
」請聞焉。
曰:「惟教之者,主德以精業,德業一而古之德行道藝之學存焉。
故取之者,考業以知德,業德一而古之鄉舉裡選之法寓焉,是亦古之道而已矣。
夫學之者與取之者一,其斯之謂執事敬乎!其斯無負於二公之協恭茲役矣乎!於乎久矣!予之噤而不托於文詞也,二公懇之者五七至焉,乃為力疾以書其賓賢之意於石,以達於古之道,用告夫後之作人取人者。
」嘉靖甲午七月十三日 鄖陽府新立題名記 鄖陽,古縻子之國,入為錫穴、為韓屬、為錫縣、為鄖鄉縣、為南豐州,尋複以縣,為鄖縣。
地居萬山之叢,路當三省之沖,諸路流逋,聚嘯作梗,乃勞王師,乃剿乃捕。
平已複作,乃都憲原公傑建厥議,乃命開設鄖陽府治。
肇自成化丁酉,迄於辛醜,乃五載落成。
内領鄖縣,外轄上津、竹山、竹溪、鄖西、保康、鄖房七縣治之。
外内聯絡,以控諸路。
於是向之梗化百萬之徒,悉為良民。
嘉靖甲午,盱眙陳君雲松來守之三年也,厥有成績,乃歎曰:「郡無題名,名氏於無所考,文獻罔所征信,以為勸懲,豈非郡之缺典欤?」乃寓書於南都曰:「鄖陽自開郡設官五十有八載,自知府吳遠以下十有六人,同知王輔以下九人,通判陳敬以下九人,推官劉芳以下五人,未有題名,罔所考征以為勸懲。
惟先生是圖,将文諸題名之石,以垂示於後焉。
」甘泉子曰:「夫所謂三十有九人者,可考而知也。
曰『某也賢,某也不賢』,可考而知也。
某也為廉,子盍益法其廉!某也為能,子盍益法其能!某也為公正以表俗,子盍益法其公正!某也為恺悌、為民父母,子盍益法其恺悌!某也為貪懦,子則惟貪懦之懲!某也為私、為邪、為酷、為刻,子則是懲!是又将以是懲是法乎後之人也。
」陳子(聳)[悚]然曰:「吾若為不賢,後之人又将懲我矣,吾烏乎而不自懲?吾若為賢,後之人又将法我矣,吾烏乎而不勵?」甘泉子複之曰:「吾子昔嘗講於新泉,領惡全好也舊矣,其益修諸其身以贻於後之人,仁人之惠遠矣。
」遂請藉記,歸以镵諸石,以告夫後之君子。
甲午九月十七日 龍頭赤花關氏祭田記 龍頭赤花關氏,順德族望也,關氏之有祭田,義舉也。
何以義舉也?以尊尊也,以親親也。
記曰:「士無田不得祭。
」又曰:「祭繼養也。
」故有田斯有祭,有祭斯有養,有養斯有孝,有孝斯有敬,有敬斯有愛,有愛斯有弟,有弟斯有慈,有慈斯有義,有義斯有禮。
夫禮義有措,而道行乎其中矣。
是故祀田立,而人知其有養也;生事死祭,而人知其有孝也;事亡而存,故人知其有敬也;一體本支,故人知其有愛也;一體同氣,故人知其有弟也;父母曰「彼凡出於我者皆血氣相通者也」,是故人知其有慈也;同氣一體之分,上下親疏殺焉,故人知其有禮義也。
是故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長長、幼幼,相與交接,而其孝敬慈愛弟友之心油然而生矣。
日相勸於禮義,而道行於家庭矣。
鄉黨見之曰「善是」,都邑聞之曰「善是」,四方傳之曰「善是」,其為父子、兄弟、夫婦、長幼,皆相觀於道義,而天下平矣。
行一善而百善集焉者,其祀田之謂乎!故曰:關氏之有祀田,以尊尊也、親親也。
「何居?」曰:「關氏者兄弟八人,追惟祖志,聿修先德,居不異爨,财不異蓄,為祠以享高曾祖焉。
朝陽府君以上於堂中,兩叔海漁府君、野樵府君於東西堂,永永勿祧,義起也,以崇本合族也。
又割田若乾畝,以供歲時一堂二室之養,俾子若孫守於世世。
」於是有啟升氏者,因梁上舍請記於甘泉子。
甘泉子曰:「不
』茲非進退久速之道乎?以巡撫王公之賢,捐金飾廬,卻之不受,非取舍之道乎?是故道一而已矣。
知進退久速之道,則知取舍之道;知取舍之道,則知言語之道;知言語之道,則知飲食之道。
故甯耕田食力,饑餓不能出門戶,而不肯少求於人,而天理之幾決矣。
夫道也者,天理也。
夫理一也,天豈有二乎哉?然則定山先生可不謂知道矣乎?其論學曰:『取乎内而忘乎外,得之心而應之事。
如相馬之神,非牝非牡;如斲輪之巧,不疾不徐;斯其至矣。
』此定山先生之道也。
」甘泉子曰:「予癸醜下第南歸,訪先生於定山。
潇然灑落,望之知為有德人也。
今觀先生及諸公之言,即先生之學宜與白沙先生同,而白沙先生嘗語我曰:『定山人品甚高,恨不曾相與問學。
不知其後問林緝熙否?緝熙又何以告之?』此猶若有未盡然者,何邪?」或曰:「以講習不足以入道也,故忘言以默識終;默不以示訓也,故因詩以立言;懼詩言之召禍也,故應召以混世;混世不可以久處也,故在告以歸山;歸山不能以自潔也,故委物而辱身。
乃先生則超然而還大化矣。
」或曰:「先生之出處進退未易言也。
其始也,懼之於瓊台;其中也,乘之於西涯;其終也,成之於青溪,而又誤於子弟門人之不力焉。
向使瓊台而不入相,入相而先物故,則先生退居三十年矣,未必出。
出而有知己故,則先生之以累薦之賢,則必複内翰,必不南。
及南而疾作,不知人矣,使子弟門人而力焉,則必知今法不但一狀而可挂衣長揖以去,而必知自奏,知自奏以祈允,必不罹青溪之忍。
使青溪而不忍,則自十月告去至明年二月,如彼其久,中間一念同榜之義,全其節以副天下之人望,必有以處先生,而不至從考察以退也。
」噫!雖然,昔者柳下惠為士師,三黜而不去,猶曰「直道而事人」,令尹子文三仕三已而無喜愠色,?武子邦無道則愚,古之賢聖人立身遇世,其遠意豈常情所可測哉!先生之卒,江浦尹胡君昉請祀於鄉賢祠。
後二十八年,為嘉靖乙酉,予既為志銘其墓。
又十年,從予遊者今新尹桂林劉君缙甫莅江浦,吏治民安,不勝景行之思,乃承前尹陳君文浩之業,捐俸辟地,拓治祠堂於江浦之涯,即先生昔創所謂新江書院地也。
且将請祀典於督學公聞人侍禦诠,以歲時祀先生,以淑人心,治之首務也。
凡為堂三楹,其前堂如之,其為大門亦如之,為左右庑各三楹。
助其地直磚瓦灰石而贊成之者,邑義官滕氏泰也,故其成也易然。
公之族孫庠生莊貢為予道其事,予善焉,遂為記之於石,庶幾後有同心而興起擴而大之者。
甲午三月二十七日 增修應天府鄉試院記 夫增修應天鄉試院何以書?崇賢基也。
崇賢基,所以重賓興也;重賓興,所以弘化理也。
重賓興、弘化理,有國有家之急務也。
是故選舉之政,聖王制之而諸侯法焉。
興役業者,應天府尹柴公治之,府丞郭公貳之,辟地廣制,以應三載大比之數。
始工於甲午二月,落成於七月。
甲為乾首,午為支中,以應天地之數,弘開人文,以參三才之數,是故人文弘敷,天地輔成,三才備而王道終矣。
凡論才之道,惟公惟明,惟清惟精。
精以備事則不煩,不煩斯清;清以定神則不惑,不惑斯明;明以照幽則不眩,不眩斯公;公以普物則不私,不私斯人說而事成。
惟其示人以大公也,是以有至公之堂,堂九間。
惟其示人以至明也,是以有衡鑒之堂,堂七間,主考居之;惟旁房十間,同考居之,明以相臨也。
惟其清也,故以遊以息,不迷五色,是以厥北有池,徑池有梁,梁北拓地,爰有憩息之堂,堂三間。
惟其精也,執藝有所,供應有定,廚湢有備,巡瞭有警,校藝有廓,是以内旁憩息左右有屋,屋凡十間。
外為外大門,門外有牌坊,坊南為街,街南拓地臨淮為屋,屋三十二間。
中有明樓,樓直大門,以鑰以嚴。
大凡為堂之事者三,凡一十九間;為樓者一,為内大門者三間,為外大門數亦如之。
凡為屋之事四十有二間,為房十間。
拓地為校藝之舍三千七百有奇,益舊數者三之一。
故夫論才之道廣矣,備矣,柴公、郭公之協恭至矣。
或曰:「然則今之賓賢非古也,而以為可合於王道者,何居?」甘泉子曰:「在道不在制,今之道亦猶夫古之道也。
以予觀於鄉試,而知王道之易易也。
學校之所以教,與有司之所以取,苟得其道,今之制猶古之制也。
」「何居?」曰:「德業、舉業一而已矣。
夫道一而已矣,夫道一而二業一而已矣。
」請聞焉。
曰:「惟教之者,主德以精業,德業一而古之德行道藝之學存焉。
故取之者,考業以知德,業德一而古之鄉舉裡選之法寓焉,是亦古之道而已矣。
夫學之者與取之者一,其斯之謂執事敬乎!其斯無負於二公之協恭茲役矣乎!於乎久矣!予之噤而不托於文詞也,二公懇之者五七至焉,乃為力疾以書其賓賢之意於石,以達於古之道,用告夫後之作人取人者。
」嘉靖甲午七月十三日 鄖陽府新立題名記 鄖陽,古縻子之國,入為錫穴、為韓屬、為錫縣、為鄖鄉縣、為南豐州,尋複以縣,為鄖縣。
地居萬山之叢,路當三省之沖,諸路流逋,聚嘯作梗,乃勞王師,乃剿乃捕。
平已複作,乃都憲原公傑建厥議,乃命開設鄖陽府治。
肇自成化丁酉,迄於辛醜,乃五載落成。
内領鄖縣,外轄上津、竹山、竹溪、鄖西、保康、鄖房七縣治之。
外内聯絡,以控諸路。
於是向之梗化百萬之徒,悉為良民。
嘉靖甲午,盱眙陳君雲松來守之三年也,厥有成績,乃歎曰:「郡無題名,名氏於無所考,文獻罔所征信,以為勸懲,豈非郡之缺典欤?」乃寓書於南都曰:「鄖陽自開郡設官五十有八載,自知府吳遠以下十有六人,同知王輔以下九人,通判陳敬以下九人,推官劉芳以下五人,未有題名,罔所考征以為勸懲。
惟先生是圖,将文諸題名之石,以垂示於後焉。
」甘泉子曰:「夫所謂三十有九人者,可考而知也。
曰『某也賢,某也不賢』,可考而知也。
某也為廉,子盍益法其廉!某也為能,子盍益法其能!某也為公正以表俗,子盍益法其公正!某也為恺悌、為民父母,子盍益法其恺悌!某也為貪懦,子則惟貪懦之懲!某也為私、為邪、為酷、為刻,子則是懲!是又将以是懲是法乎後之人也。
」陳子(聳)[悚]然曰:「吾若為不賢,後之人又将懲我矣,吾烏乎而不自懲?吾若為賢,後之人又将法我矣,吾烏乎而不勵?」甘泉子複之曰:「吾子昔嘗講於新泉,領惡全好也舊矣,其益修諸其身以贻於後之人,仁人之惠遠矣。
」遂請藉記,歸以镵諸石,以告夫後之君子。
甲午九月十七日 龍頭赤花關氏祭田記 龍頭赤花關氏,順德族望也,關氏之有祭田,義舉也。
何以義舉也?以尊尊也,以親親也。
記曰:「士無田不得祭。
」又曰:「祭繼養也。
」故有田斯有祭,有祭斯有養,有養斯有孝,有孝斯有敬,有敬斯有愛,有愛斯有弟,有弟斯有慈,有慈斯有義,有義斯有禮。
夫禮義有措,而道行乎其中矣。
是故祀田立,而人知其有養也;生事死祭,而人知其有孝也;事亡而存,故人知其有敬也;一體本支,故人知其有愛也;一體同氣,故人知其有弟也;父母曰「彼凡出於我者皆血氣相通者也」,是故人知其有慈也;同氣一體之分,上下親疏殺焉,故人知其有禮義也。
是故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長長、幼幼,相與交接,而其孝敬慈愛弟友之心油然而生矣。
日相勸於禮義,而道行於家庭矣。
鄉黨見之曰「善是」,都邑聞之曰「善是」,四方傳之曰「善是」,其為父子、兄弟、夫婦、長幼,皆相觀於道義,而天下平矣。
行一善而百善集焉者,其祀田之謂乎!故曰:關氏之有祀田,以尊尊也、親親也。
「何居?」曰:「關氏者兄弟八人,追惟祖志,聿修先德,居不異爨,财不異蓄,為祠以享高曾祖焉。
朝陽府君以上於堂中,兩叔海漁府君、野樵府君於東西堂,永永勿祧,義起也,以崇本合族也。
又割田若乾畝,以供歲時一堂二室之養,俾子若孫守於世世。
」於是有啟升氏者,因梁上舍請記於甘泉子。
甘泉子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