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八

關燈


    』此固聖天子今日南顧之望也。

    後之君子将列名於茲石者,得無同此心乎!」癸巳六月十九日 南平縣令尹董侯生祠記 甘泉子曰:「生祠非古也。

    其起於去思之所為乎!其諸後世饑食渴飲之際乎!古之人有為之者矣。

    不見其人,則思以愛其樹;不見其步履,則思以留其靴。

    此何以故?夫善政善教之被乎其民,入於其心,淪浃於其肌膚骨髓,故民德之如父母,有不知其所以愛之戴之者。

    今夫赤子之慕其父母也,父母在則日嬉於膝下,有食則思以食之,或父母離适鄰裡,則号呼而不置。

    及其沒不可見矣,養不及矣,則歲時伏臘,薦新而緻祭焉,所以繼養也。

    為守令者,有德及民則民德之,民德之故愛之,愛之故思之,思之故去思之,去思之故愛其樹及其靴。

    夫樹與靴且然,而況其人乎!故相與肖其人,置其祠而繼養焉,不待其沒世而不忘也。

    故曰:生祠者,其起於去思之所為乎!」大行高平人郭君鋆遊於甘泉子,造而告曰:「今聖天子重守令,然而未見興起者,蓋未有激勸之術耳。

    若齊魯之賢,有陽信董公琦者其人乎!鋆也常聞其德政於父老矣。

    如公以乙醜進士莅吾高平,高平,澤之邑也,澤潞之間,古稱強悍,素号難治,未易以仁柔。

    董侯下車,一以誠心治之,轸念小民為吾赤子,天子使我養之教之,其可少負德意而不緻之於下乎?於是平政役、課農桑、赒貧民、定婚儀、謹條約、興禮義、敦風俗、息詞訟、捍民患、袪鬼惑、禁佛事、獎節義、變士習。

    民安之而愛戴焉,若赤子之慕其父母然。

    於其遷而去也,卧轍攀轅,呼号之聲震於野,故其謠曰:『前有揚父名子器,後有董母,不祠之,何以慰吾等去思之情,而昭循良之嘉績乎?』遂相與祠之,又從而歌頌之。

    」甘泉子述民頌為碑文,其詞曰:我寒疇衣?維侯之被。

    我饑曷食?維侯之饩。

    食而衣之,維我父母之慈。

    維我父母之慈,畀我天彜。

    生我育我,恃我怙我,我父我母,我母我父。

    思本以報,生報以祠,沒繼以祀。

    父母侯去,思侯祠嗣。

    侯食於茲,垂千萬世。

    侯誰之紀,紀此民俚。

    大行孝友,務民之義。

    口碑在石,作者湛子。

    癸巳六月二十七日 來鴈軒記 來鴈軒者何?顧中舍汝嘉氏之軒也。

    何以名來鴈?志征應也。

    何志乎征應爾?表祥兆也。

    有鴈自來乎顧氏之軒,祥兆也。

    顧固為吳下四大姓之一,虎頭之裔焉。

    祥鴈之來,有以也哉。

    夫鴈負陰而抱陽,鳥德之中正者也。

    北産乎紫塞,南賓乎江湖。

    北産乎紫塞,見負陰焉;南賓乎江湖,見抱陽焉。

    陰陽合德,見中正焉。

    木落南翔,冰泮北徂,是謂陽鳥,随陽往來,變動不居,見得時焉。

    夫陽鳥者,陽德也。

    陽為乾、為天、為日;其於人也,為心、為善、為君子、為剛、為明、為正、為中國、為天子、為文華;其於物也,為陽鳥、為節介。

    夫陽鳥之居與遊也,宜塞北、宜湖南,固其所也。

    顧乃入遊京師,朝市風塵,人煙辏集之地,如塞北、湖南之虛,乘雲而來,自天上下,止於中庭,而若馴焉,而若習焉,而若羽衣翩跹焉,而飲啄若得所焉,而見其主則若翔舞焉,引其項若忻焉若慕焉,而報告焉。

    家人以報汝嘉於顯靈之宮,汝嘉曰:「噫!吾夜夢白衣者告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其在茲乎!其在茲乎!是胡為而來哉?」是日也,中書之禦署於禦筆,有命自天,錫之金帛,F之酒食。

    少宰蒲汀李公曰:「鴈之來,固以昭聖恩也,所謂自天上下也。

    夫是之謂征乎!」甘泉子曰:「然,然而未也。

    類聚群分之理何謂乎?以予觀於汝嘉氏,将勉為陽德焉,為善類焉,為剛明焉,為正君子焉,為文華人焉。

    夫是之謂應乎!是故祥兆不在鴈,而在子矣。

    君子取於斯二者,故曰名之,志征應也。

    」汝嘉氏請記焉,記之何以?記之,表征應之奇兆也。

    癸巳七月十八日 重修梧州府學蒼梧學記 重修梧州府、蒼梧縣二學何以有記?記功也。

    何為乎記功也?昭總督兩廣中丞南川陶公之立教示法也。

    甘泉子曰:「古之教學者,居業必有常教,示法必有警教。

    常教莫如倫理,警教莫如兵刑。

    兵刑者,聖人所以禁暴亂、示勸懲,感人心以納於教化倫理之極也。

    是故昔者明王之立學也,既教之以倫理矣,尤必讀法於斯,聽訟於斯,獻馘於斯,多方警戒以動其心。

    是故觀聽獄者,則是非之心昭昭而不可欺矣。

    觀殺罰,則恻隐之心、羞惡之心油然肅然而生矣。

    論功賞,則辭讓之心藹然而生矣。

    故曰:感人心以納於教化彜倫之極也。

    中丞公其亦猶行古之道也乎!」先是,西山之盜充斥乎東西,流剽於鄉邑,陷高州城,殺其守臣,劫其府庫。

    天子震怒,及中丞公始下車,首承明威,恭行天讨,率武将倡厥勇,文臣運厥謀,千夫長、百夫長、漢兵、土兵、鼓行而西,直搗其巢穴,凡俘斬有若乾。

    天子嘉之,钖之镪币,以彰公功。

    於是西山平,百粵甯。

    公乃召梧州太守劉君士奇、貳守舒君柏曰:「予前建嶺表書院以教多士,然而書院非古也。

    古者獻俘聽訟讀法於學校,所以明立教法也。

    今府縣二學具陋并圯,風雨上穿,濕滂下浸,既罔以妥先師之靈,安諸生之學。

    即如今獻馘聽決,其何以廣視於衆,壯大觀而警人心也?」乃劉君、舒君任其事,分守萬君潮、分巡張君鹄贊厥猷,因前總督中丞韓公永熙之合基而弘之,因中丞鄧公宗器之辇土□石而益以新之。

    左為郡庠,乃邑庠右附之,中同為文廟。

    廟掖兩庑,庑前為門,門外十數尋為泮池,池頻棂星門。

    庠各為明倫堂,堂各有翼,各翼以齋舍。

    前各為大門,各有缭垣。

    庖庫舍宇,各各備具。

    大門外同為磚道,道之東坊曰黃甲,其西坊曰青雲,前曰仰聖、景賢。

    夫同為文廟,聖一也。

    同為磚道,入聖之途一也。

    三坊鼎立,示舉業、德業、心事合一,以進踐迹而入室也。

    始工於癸巳初夏,迄工於冬季。

    公與諸群從落成之,喟曰:「此非獻馘、聽訟、感人心、立教化之地乎!」於是諸生來觀聽,人人自有警省,以興起其恻隐、羞惡、辭讓、是非之良心,以達之於倫理。

    夫然後知中丞公立教示法之深意,其所關系,非尋常小小興作,徒勞民傷财而無補於勸懲之數者。

    君子曰:「陶公修學,諸生修心,蓋有感應之機,相發而交成也。

    」時劉君已升去,舒君不遠四千裡,走書南都,谒記於予。

    予為擴陶公作興教化之懿,以镵於石,俾諸生興起之心永永不忘雲。

    甲午二月十七日 新江書院定山先生祠堂記 夫定山先生祠堂者,江浦劉尹之所建,以祠定山莊公之堂也。

    或有問甘泉子曰:「若定山先生者,誠可謂知道也矣乎?」曰:「然。

    」「曷謂道?」曰:「夫道,飲食言語,取舍進退,時焉而已耳。

    昔者孔子,庶聖人之雄也,孟轲氏稱之不過曰:『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

    』時焉而已矣。

    時也者,道也,道一而已矣。

    」定山先生初以成化丙戌進士,改翰林庶吉士,授檢讨。

    不奉诏作鳌山詩,上疏剀切。

    杖之,調判桂陽,尋入為南京行人副。

    久之,以二艱去,不複起王巡撫公恕訪之,欲以白金十五镒理其廬,卻之。

    居定山垂三十年,累薦不起。

    學士瓊台丘公浚嫉之,曰:「引天下士夫背朝廷者,自昶也。

    使吾當國,必不利之。

    」及丘入閣,薦者又累至,有旨取用。

    先生曰:「此其時矣。

    況出特旨,非尋常部檄者比,其可不行?」道行,大學士徐公溥語邵二泉寶曰:「當複翰林,乃惬公論。

    」其語李學士東陽曰:「定山,君人故人,君宜注意。

    」及赴吏部,三揖不跪,曰:「第令不失己,官職,外物耳。

    」吏部題複行人副,西涯語吏部曰:「留都根本地,定山當官此。

    」遂遷南驗封郎中。

    到任二月,得中風疾,遷延野寺。

    明年丙辰十月告,即歸定山。

    丘公亦卒。

    又明年,遇考察例,南冢宰青溪倪公嶽以罷軟退之,乃先生告去已改歲矣。

    或曰:「定山公不奉诏作鳌山詩而上疏以養君德,茲非言語之道乎?落職判官,尋改行人,處之恬然。

    及以親喪而後去,去而山居者三十年。

    見幾而出,出不屈己。

    故其言曰:『進而當行道也,吾義所安,不違道以乾譽。

    退而當明道也,吾志所存,亦不立異以求名。

    』白沙翁詩有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