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翁大全卷之二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堯夫以新法左遷,遊定夫以禦史來守;元則馬澤、張克忠;國朝陳奇、劉隆、江公才,鹹有辟創修學,以興教基理。
我則弗嗣,其何以稱士民之望,而廣聖天子德意也?」於是乃詢諸生:「學則若何?」曰:「基之隘陋如彼,閣之未完如彼,門若牆則如彼,明倫堂則如彼。
」又詢諸生:「教之興則若之何?」曰:「浮屠淫祠是溺,回回則甚。
於是毀淫祠,盡其材以修學之隘陋,而拓其前之地修尊經閣,以迄前守之工。
修其門暨牆之傾毀者,以示諸生瞻望率由之的。
坊牌於明倫二門之中,以新仰止。
」學正區君言於甘泉子,甘泉子曰:「侯之修學,如是而已乎?」曰:「未也。
遏絕回回之教,而示之秉彜,收蒙士以開維新之化。
」曰:「然則侯之修學,如是而已乎?」區君曰:「我不知於古之修何如?」甘泉子曰:「太上修心,其次修意,其次修行,其次修政。
政也者,救弊輔教者也。
故修心則天下無為,修意則天下丕應,修行則天下砥砺,修政則天下畏服。
是故心弊然後修意,意弊然後修行,行弊然後修政。
」曰:「若和之士鄙夷而俗陋,故士不好學而寡舉,其可以修之乎哉?」曰:「四海異人而同心,華夷殊俗而同性。
彼前哲之治化,既彰彰如此。
不然,則易侯革回回撤棺親膚之習,而俗為之一變,起童生詠歌習禮之教,而學為之興者,又何心哉?蓋因人心之所固有而覺之,故其從之也勃然耳矣。
況由是推而盡之,心事交修,德業合一,下可以取舉,上可以入聖。
政化而行,行化而意,意化而心,心正而治化畢矣。
此之謂大修。
聞今有新督學禦史鄭君啟範洛書者,笃志聖賢之學,至則莅民而大振作之,必有以畢吾說者。
」姑記其端,因區君以複易侯,刻之以俟焉。
嘉靖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東園記 東園子錦衣徐子申之,中山王魏國之秀,天下之賢公子也。
其德欲日崇,其禮欲日卑,其業欲日新而且升,其樂欲自得而日适。
别墅東園,因自号東園。
凡東園之所有,皆東園子固有也,而号東園者何?志有東園之有也。
故凡園之中,有崇者、有卑者、有植者、有潛者、有飛者、有動者,皆東園子固有之,人人不得而與焉。
是故崇而為山,則隐然而丘,隆然而陵,巍然而巅,峭然而峰,其東園子之崇德而益高者乎!卑而為池,則涘而濫觞,渦而浴凫,淵而潛蛟,其東園子之執禮益卑,受善而有容者乎!植而為竹木花卉,則箨者日新,萌者日欣,生生者日殷,其東園子之福德日升而漸長者乎!潛而為魚,飛而為鳥,或躍或翔,動靜無常,潑潑洋洋,其東園子适其性,而日與之相忘以遊於真常者乎!」或曰:「然則東園子固自有之,固自樂之乎?」曰:「非然也。
是樂也,人皆有之,東園子有之而不自有焉。
故獨樂不若與人,與少不若與衆。
東園子,天下賢公子也,所與遊皆天下之賢士大夫也。
故凡燕者、酬者、賞者、餞者、遊詠者,大夫士之賢必時至焉,群吏走卒輿馬之衆必時集焉。
萬人同心,庶姓同樂,然則東園子之有,不益廣乎!此所以為東園子欤!彼以珠履相高,而稱賢公子者,烏乎賢?斯義也,秦、漢之間有東園公,諸君子者必或知之,安得作而訪諸?」戊子一月九日 新修靖江縣儒學記 維嘉靖乙酉,吳興韋君商臣希尹自大理評事,以言谪丞於常州之靖江。
既至,谒廟造學,訝其殿庑堂舍之圯隘。
問之,諸生前曰:「屢白諸賢撫巡諸公,屢可而縣吏屢以嫌-11- 尼,上下二十載,以弊至於是。
」韋君怵然曰:「天下事皆避嫌若是,不盡廢乎?若作於民,不費於官;納爾材,毋納爾金;任以人,不與以己,則又何嫌?」乃複謀於易令。
易令曰:「吾方有事,子其圖之。
」韋君乃白於督學撫巡,皆可之。
以常推劉君體觀來相宜。
於時帑藏僅有三百缗耳。
韋君乃召父老氓庶,鹹造於庭,誓之曰:「今教基已墜,化之不行,風俗薄惡,子孫不才,寇盜充斥。
豈惟長民者之羞?亦爾民之憂爾。
於爾之鄉,有願出材若梁棟柱者否?有則聽,吾将有大褒。
」於是既月,而出梁棟若柱者至矣。
又曰:「於爾之鄉,有願出材若椽桷暨榱者否?有則聽,吾将有餘褒。
」於是既旬,而出椽桷若榱者至矣。
又曰:「於爾之鄉,有願出灰瓦磚石者否?有則聽,吾将有景褒。
」於是既月,而出灰瓦磚石者至矣。
又曰:「於爾囚缧之有願役力助修者否?有則聽,吾将貸其情輕者。
」於時而有趍事赴工者至矣。
由是材以工備,工以材成,人以能役,力以時任,地以赀拓。
始事於丁亥二月,韋遷而易尹繼之,易去而番禺鄭尹翹又繼之。
至是大成之殿巍然矣,明倫之堂奂然矣,兩庑兩齋翼然矣,戟門泮橋俨然泓然矣,凡師生之署館、名宦鄉賢之祠、倉庫射圃碑亭會膳之堂翕然矣。
韋、鄭二君皆遊於甘泉子,甘泉子聞之,喟然歎曰:「昔夫子言忠信笃敬,蠻貊之邦行矣。
靖江在海島之間,三代之化所不及。
蓋禹貢揚州所謂島夷者欤?韋君學夫子之道,鄭君有恺悌之德,言出而民樂趍之,以成教化之基,乃知忠信笃敬可行者,至是為有驗矣。
使其父老氓庶由是心而擴充之,各率其子弟之秀,以從事於忠信笃敬,而察於人倫,入乎大道,則蘊之為德行,發之為文學,與中州鄒、魯之文物何異焉?是固學之所以為學也。
」鄭君又申韋君之請,請記於石以谂邑之人士,俾永為訓。
甘泉子笑曰:「昔夫子嘗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蓋憤世之濁,而樂海之清也。
當時子路諸賢且喜而從之。
靖江之土,浮生於海中,泛泛若桴槎然,今數千年。
自成化以來,吾夫子靈乃妥於是,而門弟子皆從焉。
亦當時乘桴之志矣乎!諸父老氓庶今幸生太平之時,遭二君之賢,宣上化理,以遵孔氏,與昔時異。
又幸鐘海之清淑,而猶不率子弟之秀,從其令尹之教,以造夫子之道,是無恻隐之心,非人矣。
其於爾樂於從事助修之初心何如?可以反其本矣。
予故記之以谂邑之人士,俾父師者知所以教,為子弟者知所以學。
」戊子九月■日 虎丘三賢書院記 君子曰:姑蘇之墟有三賢焉,其一曰:宋參政文正範公仲淹希文者,蘇産也;其二曰:宋太常博士侍講安定胡公瑗翼之者,泰人來宦蘇、湖者也;其三曰:宋侍講徽猷閣待制和靖尹公焞彥明者,由洛陽遊寓者也。
三賢者異顯而同道,若範公則以功業顯,若胡公則以善教顯,若尹公則以道德顯,三賢者不同顯而其緻一也。
何謂功業?曰:文正範公出将入相,武定文熙,西賊破膽,而朝野傾心,措天下於太山之安,非功業乎!何謂善教?曰:安定胡公教授蘇、湖,推誠樂育,聿興師道,戒嚴條約,變曆代辭賦之習為經義治事之規,一時從學化之,醇厚和易,馴馴雅饬,非善教乎!何謂道德?曰:和靖尹公得程氏之正傳,敬以直内,涵養詣極,至於家喪,身死於亂而複蘇,臨大節而不奪,非道德乎!何謂緻一?曰:文正之功業本於先憂後樂之心,安定之善教依於道德仁義之本,和靖之道德發而為與虜不共戴天之大義。
推此志也,如用之,其功業可量耶!故三賢同道而一緻。
是故文正近立功矣,安定近立言矣,和靖近立德矣。
今大冢宰太子少保白樓吳先生,尊賢樂義,景行前修,以虎丘舊有祠,為和靖講學著書之地,語前守胡君缵宗、今守李君顯,驗圖志古柏而複之,蓋久沒為寺西之别院矣。
遂葺而新之,而遷其佛相。
白樓公曰:「範文正公為蘇第一流人物,而胡安定亦嘗教授此邦,與和靖道德功業政教後先相承,列而并祠之,扁曰『三賢書院』,夫誰曰不宜!且其地去城數裡而近,峰巒秀拔,林木叢森,邦之士人,歲時樂遊而仰觀祠宇,則知報德報功之義,而興其仰止思齊之心,其有助於化理風俗大矣。
」乃請予記之,俾勿墜。
予曰:「孰興不墜?其求終不墜者在人心耳。
夫報德報功,人心之同然,不能自已者也。
是故以勞定國則祀之,法施於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所以廣報也。
方北虜西夏之勢日熾,其為社稷甚矣,文正以胸中數萬甲兵奪夏人之魄,城由延州而北,虜不敢南牧馬,所謂以勞定國者非耶!隋唐而來,以及於宋,仕進者尚聲律浮華之辭,士風汨沒久矣,安定敦本之教興,緻使蘇、湖之法式行於太學,遂著為令,以遍天下,士風為之一新,所謂法施於民者非耶!佛氏之害甚於洪水猛獸之災,亂賊楊、墨之禍而莫盛於宋,雖伊川涪州之行,學者皆背其師而入夷狄,人心陷溺深矣。
而和靖特立不變,如砥柱之障狂瀾,以附二程辯異端、辟邪說之後,而承孔、孟、大禹、周公之緒,所謂能捍大患者非耶!故三賢者并列,而禮之報德報功於無窮,蓋天下人心之所同然,豈直蘇人而已哉!敬為之記,以谂邦之人,以侈吳公興廢扶教之功焉。
」 泰州胡安定先生祠堂記 「谕人者,以其異域善,孰與以其鄉族善?」曰:「善鄉,鄉為近。
」「示人者,以其言善,孰與以其象善?」曰:「善象,象為切。
」近則人習服,切則人易知。
人習服,故易從;人易知,故有親。
有親則感,易從則化。
是故異域使人敬,鄉族使人信;言則入人耳,象則入人心。
故先王之法,鄉大夫令而司徒之教行,魏象立而治法昭。
今夫号於人曰:「必若而鄉某君子乎!必若而鄉某義士乎!」則聞者莫不悅相語曰:「彼固非遠引,乃雲『吾鄉某也某也』。
誠義士君子也。
」斯不亦以鄉而近,習服而易從乎!今夫斲木而像之,折椽而屋之,肅乎若有著乎其風神,僾乎若有見乎其容聲,則過者莫不敬畏相語曰:「彼乃吾鄉之義士也,君子也。
吾等可自棄為不義欤?為小人
我則弗嗣,其何以稱士民之望,而廣聖天子德意也?」於是乃詢諸生:「學則若何?」曰:「基之隘陋如彼,閣之未完如彼,門若牆則如彼,明倫堂則如彼。
」又詢諸生:「教之興則若之何?」曰:「浮屠淫祠是溺,回回則甚。
於是毀淫祠,盡其材以修學之隘陋,而拓其前之地修尊經閣,以迄前守之工。
修其門暨牆之傾毀者,以示諸生瞻望率由之的。
坊牌於明倫二門之中,以新仰止。
」學正區君言於甘泉子,甘泉子曰:「侯之修學,如是而已乎?」曰:「未也。
遏絕回回之教,而示之秉彜,收蒙士以開維新之化。
」曰:「然則侯之修學,如是而已乎?」區君曰:「我不知於古之修何如?」甘泉子曰:「太上修心,其次修意,其次修行,其次修政。
政也者,救弊輔教者也。
故修心則天下無為,修意則天下丕應,修行則天下砥砺,修政則天下畏服。
是故心弊然後修意,意弊然後修行,行弊然後修政。
」曰:「若和之士鄙夷而俗陋,故士不好學而寡舉,其可以修之乎哉?」曰:「四海異人而同心,華夷殊俗而同性。
彼前哲之治化,既彰彰如此。
不然,則易侯革回回撤棺親膚之習,而俗為之一變,起童生詠歌習禮之教,而學為之興者,又何心哉?蓋因人心之所固有而覺之,故其從之也勃然耳矣。
況由是推而盡之,心事交修,德業合一,下可以取舉,上可以入聖。
政化而行,行化而意,意化而心,心正而治化畢矣。
此之謂大修。
聞今有新督學禦史鄭君啟範洛書者,笃志聖賢之學,至則莅民而大振作之,必有以畢吾說者。
」姑記其端,因區君以複易侯,刻之以俟焉。
嘉靖六年十月二十四日 東園記 東園子錦衣徐子申之,中山王魏國之秀,天下之賢公子也。
其德欲日崇,其禮欲日卑,其業欲日新而且升,其樂欲自得而日适。
别墅東園,因自号東園。
凡東園之所有,皆東園子固有也,而号東園者何?志有東園之有也。
故凡園之中,有崇者、有卑者、有植者、有潛者、有飛者、有動者,皆東園子固有之,人人不得而與焉。
是故崇而為山,則隐然而丘,隆然而陵,巍然而巅,峭然而峰,其東園子之崇德而益高者乎!卑而為池,則涘而濫觞,渦而浴凫,淵而潛蛟,其東園子之執禮益卑,受善而有容者乎!植而為竹木花卉,則箨者日新,萌者日欣,生生者日殷,其東園子之福德日升而漸長者乎!潛而為魚,飛而為鳥,或躍或翔,動靜無常,潑潑洋洋,其東園子适其性,而日與之相忘以遊於真常者乎!」或曰:「然則東園子固自有之,固自樂之乎?」曰:「非然也。
是樂也,人皆有之,東園子有之而不自有焉。
故獨樂不若與人,與少不若與衆。
東園子,天下賢公子也,所與遊皆天下之賢士大夫也。
故凡燕者、酬者、賞者、餞者、遊詠者,大夫士之賢必時至焉,群吏走卒輿馬之衆必時集焉。
萬人同心,庶姓同樂,然則東園子之有,不益廣乎!此所以為東園子欤!彼以珠履相高,而稱賢公子者,烏乎賢?斯義也,秦、漢之間有東園公,諸君子者必或知之,安得作而訪諸?」戊子一月九日 新修靖江縣儒學記 維嘉靖乙酉,吳興韋君商臣希尹自大理評事,以言谪丞於常州之靖江。
既至,谒廟造學,訝其殿庑堂舍之圯隘。
問之,諸生前曰:「屢白諸賢撫巡諸公,屢可而縣吏屢以嫌-11- 尼,上下二十載,以弊至於是。
」韋君怵然曰:「天下事皆避嫌若是,不盡廢乎?若作於民,不費於官;納爾材,毋納爾金;任以人,不與以己,則又何嫌?」乃複謀於易令。
易令曰:「吾方有事,子其圖之。
」韋君乃白於督學撫巡,皆可之。
以常推劉君體觀來相宜。
於時帑藏僅有三百缗耳。
韋君乃召父老氓庶,鹹造於庭,誓之曰:「今教基已墜,化之不行,風俗薄惡,子孫不才,寇盜充斥。
豈惟長民者之羞?亦爾民之憂爾。
於爾之鄉,有願出材若梁棟柱者否?有則聽,吾将有大褒。
」於是既月,而出梁棟若柱者至矣。
又曰:「於爾之鄉,有願出材若椽桷暨榱者否?有則聽,吾将有餘褒。
」於是既旬,而出椽桷若榱者至矣。
又曰:「於爾之鄉,有願出灰瓦磚石者否?有則聽,吾将有景褒。
」於是既月,而出灰瓦磚石者至矣。
又曰:「於爾囚缧之有願役力助修者否?有則聽,吾将貸其情輕者。
」於時而有趍事赴工者至矣。
由是材以工備,工以材成,人以能役,力以時任,地以赀拓。
始事於丁亥二月,韋遷而易尹繼之,易去而番禺鄭尹翹又繼之。
至是大成之殿巍然矣,明倫之堂奂然矣,兩庑兩齋翼然矣,戟門泮橋俨然泓然矣,凡師生之署館、名宦鄉賢之祠、倉庫射圃碑亭會膳之堂翕然矣。
韋、鄭二君皆遊於甘泉子,甘泉子聞之,喟然歎曰:「昔夫子言忠信笃敬,蠻貊之邦行矣。
靖江在海島之間,三代之化所不及。
蓋禹貢揚州所謂島夷者欤?韋君學夫子之道,鄭君有恺悌之德,言出而民樂趍之,以成教化之基,乃知忠信笃敬可行者,至是為有驗矣。
使其父老氓庶由是心而擴充之,各率其子弟之秀,以從事於忠信笃敬,而察於人倫,入乎大道,則蘊之為德行,發之為文學,與中州鄒、魯之文物何異焉?是固學之所以為學也。
」鄭君又申韋君之請,請記於石以谂邑之人士,俾永為訓。
甘泉子笑曰:「昔夫子嘗歎『道不行,乘桴浮於海』,蓋憤世之濁,而樂海之清也。
當時子路諸賢且喜而從之。
靖江之土,浮生於海中,泛泛若桴槎然,今數千年。
自成化以來,吾夫子靈乃妥於是,而門弟子皆從焉。
亦當時乘桴之志矣乎!諸父老氓庶今幸生太平之時,遭二君之賢,宣上化理,以遵孔氏,與昔時異。
又幸鐘海之清淑,而猶不率子弟之秀,從其令尹之教,以造夫子之道,是無恻隐之心,非人矣。
其於爾樂於從事助修之初心何如?可以反其本矣。
予故記之以谂邑之人士,俾父師者知所以教,為子弟者知所以學。
」戊子九月■日 虎丘三賢書院記 君子曰:姑蘇之墟有三賢焉,其一曰:宋參政文正範公仲淹希文者,蘇産也;其二曰:宋太常博士侍講安定胡公瑗翼之者,泰人來宦蘇、湖者也;其三曰:宋侍講徽猷閣待制和靖尹公焞彥明者,由洛陽遊寓者也。
三賢者異顯而同道,若範公則以功業顯,若胡公則以善教顯,若尹公則以道德顯,三賢者不同顯而其緻一也。
何謂功業?曰:文正範公出将入相,武定文熙,西賊破膽,而朝野傾心,措天下於太山之安,非功業乎!何謂善教?曰:安定胡公教授蘇、湖,推誠樂育,聿興師道,戒嚴條約,變曆代辭賦之習為經義治事之規,一時從學化之,醇厚和易,馴馴雅饬,非善教乎!何謂道德?曰:和靖尹公得程氏之正傳,敬以直内,涵養詣極,至於家喪,身死於亂而複蘇,臨大節而不奪,非道德乎!何謂緻一?曰:文正之功業本於先憂後樂之心,安定之善教依於道德仁義之本,和靖之道德發而為與虜不共戴天之大義。
推此志也,如用之,其功業可量耶!故三賢同道而一緻。
是故文正近立功矣,安定近立言矣,和靖近立德矣。
今大冢宰太子少保白樓吳先生,尊賢樂義,景行前修,以虎丘舊有祠,為和靖講學著書之地,語前守胡君缵宗、今守李君顯,驗圖志古柏而複之,蓋久沒為寺西之别院矣。
遂葺而新之,而遷其佛相。
白樓公曰:「範文正公為蘇第一流人物,而胡安定亦嘗教授此邦,與和靖道德功業政教後先相承,列而并祠之,扁曰『三賢書院』,夫誰曰不宜!且其地去城數裡而近,峰巒秀拔,林木叢森,邦之士人,歲時樂遊而仰觀祠宇,則知報德報功之義,而興其仰止思齊之心,其有助於化理風俗大矣。
」乃請予記之,俾勿墜。
予曰:「孰興不墜?其求終不墜者在人心耳。
夫報德報功,人心之同然,不能自已者也。
是故以勞定國則祀之,法施於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所以廣報也。
方北虜西夏之勢日熾,其為社稷甚矣,文正以胸中數萬甲兵奪夏人之魄,城由延州而北,虜不敢南牧馬,所謂以勞定國者非耶!隋唐而來,以及於宋,仕進者尚聲律浮華之辭,士風汨沒久矣,安定敦本之教興,緻使蘇、湖之法式行於太學,遂著為令,以遍天下,士風為之一新,所謂法施於民者非耶!佛氏之害甚於洪水猛獸之災,亂賊楊、墨之禍而莫盛於宋,雖伊川涪州之行,學者皆背其師而入夷狄,人心陷溺深矣。
而和靖特立不變,如砥柱之障狂瀾,以附二程辯異端、辟邪說之後,而承孔、孟、大禹、周公之緒,所謂能捍大患者非耶!故三賢者并列,而禮之報德報功於無窮,蓋天下人心之所同然,豈直蘇人而已哉!敬為之記,以谂邦之人,以侈吳公興廢扶教之功焉。
」 泰州胡安定先生祠堂記 「谕人者,以其異域善,孰與以其鄉族善?」曰:「善鄉,鄉為近。
」「示人者,以其言善,孰與以其象善?」曰:「善象,象為切。
」近則人習服,切則人易知。
人習服,故易從;人易知,故有親。
有親則感,易從則化。
是故異域使人敬,鄉族使人信;言則入人耳,象則入人心。
故先王之法,鄉大夫令而司徒之教行,魏象立而治法昭。
今夫号於人曰:「必若而鄉某君子乎!必若而鄉某義士乎!」則聞者莫不悅相語曰:「彼固非遠引,乃雲『吾鄉某也某也』。
誠義士君子也。
」斯不亦以鄉而近,習服而易從乎!今夫斲木而像之,折椽而屋之,肅乎若有著乎其風神,僾乎若有見乎其容聲,則過者莫不敬畏相語曰:「彼乃吾鄉之義士也,君子也。
吾等可自棄為不義欤?為小人